机关单位存在的问题

2022-08-15

第一篇:机关单位存在的问题

局机关单位领导干部个人作风存在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范文材料

篇一

一、当前我局领导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

(一)学习不求实效。

一是各级干部一般都能参加上级和单位组织的学习,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做得不够,有时学习成了必须完成任务的一种形式和为了上级的检查。二是个别领导在学习方面对下级单位和干部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但督办检查指导较少,强化学习的措施有时跟不上。三是满足于差不多,不下功夫研读原著,不用心领会精神实质。

(二)精神状态欠佳。

一是胸无大志,精神萎靡不振。有的情绪低落,态度消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悲观失望,自甘平庸,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严重;有的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自以为怀才不遇,工作随随便便,甚至自我标榜政治上无所求,工作好坏无所谓,经常散布消极言论。二是进取心不强。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守摊子、保位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安稳太平日子;思想保守,甘居平庸,缺乏争创一流、敢于争先精神。

(三)办事效率不高。

少数干部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执政为民的思想树得不牢,对人民群众缺乏应有的感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不能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不为方便群众,只想方便自己,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上门办事的群众不热情,不主动,门难进、脸难看。主要表现在: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少数干部在其职,不谋其政,不作为,不愿干,信奉干好干坏一个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二是服务意识淡薄。我局作为城市管理的职能部门,接到群众有关市容环境卫生的投诉很多,有直接上门投诉、电话投诉、市容网投诉,少数科室、干部对待群众投诉重视不够,有厌烦情绪,敷衍了事,有时只承诺不兑现,只表态不办理,缺乏起码的诚信和服务意识。三是办事拖拉。有些干部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办,本月的事拖到下月干;有的部门对基层反映的问题、要求办理和答复的事项,相互扯皮,相互推诿,久拖不办、久拖不决,耽误了办事者的时机和商机。

(四)自律意识不强。

一是对自身要求不严。上班有迟到早退现象,工作时间办私事,在职不在位,在位不干活,钻领导空子,打纪律的擦边球。二是行政执法欠耐心说服。因工作性质,我局执法对象大多是弱势群众的个体户、小摊小贩,少数执法干部不能够重视以人为本,时时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有时过于简单,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执法原则性不强。少数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有时碰到朋友熟人就讲人情,迁就照顾,对上级领导批条子、机关干部打招呼的关系户开绿灯、钻“空子”。

(五)领导作风不实。

一是存在官僚主义思想。愿做“官老爷”,高高在上,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喜欢坐办公室,疏于下基层,不愿深入群众,忽视调查研究,有时调查了也是隔着玻璃看一看,不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基层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拿出有效解决的办法和对策。二是工作漂浮、不务实。有时对工作思路、计划、措施都停留在嘴上,说起来头头是道,落实到实际中却百无一用;喜欢做表面文章,安排工作,照着本子念一念就完事,也不注重跟踪抓好落实。三是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有些领导干部只关心分管负责的工作,对分管以外的工作不关心,不研究,大局观念不强,阻碍了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四是领导决策层对重大问题和事项研究决定不果断,有议而不决,决而不定的现象,导致科室和承办人员不好操作。

领导干部身上滋生的这些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只在少数干部队伍中存在,比例很小,但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一是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意图能否坚持地贯彻下去。党员干部的作风连着党风,党风不正,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动摇,执政意图就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二是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维护和实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不能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不能得到维护和实现。三是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现实情况表明,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已经严重地腐蚀了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灵魂,影响到了干部队伍的纯洁,影响到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到了干群关系和社会的和谐。而我们党的形象是体现在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身上,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出问题,不仅会败坏党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更是会影响到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分析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当前社会思潮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和外来文化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造成了我们一些干部思想观念的混乱、道德标准的下滑。

(二)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

一些领导干部自身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时时树立牢,高尚的精神没有时时追求;少数干部适应了四平八稳的工作节奏,满足于低水平运转的工作效率,总以为自己是机关干部,工资有保障,不努力也会有大发展,不干事也会有大收获,有的还认为机关工作就应该以享乐、消费为主,吃点喝点玩点也应当,反正各地都是这样。

(三)制度管理落实不力。

制度是作风的保证。但目前我们对干部的管理,缺乏跟踪管理和有效监督,还没有建立和形成一种激励人想干事、干好事、多干事的管理机制。有些部门制订规章制度不从本部门、本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出台的制度既不管人,也不管事;有的部门管理制度制定得多,但认真执行的少,是挂在墙上、喊在口头上,或者是松一阵紧一阵,执行缺乏连续性,落实没有实效性。

(四)领导示范不够。

党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等,这些都说明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现、品德趣味对社会精神的带头作用。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并没有做出好的榜样,没有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没有成为正气之风的表率。这也是造成一些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思进取的原因。

三、整改和措施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当前,结合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我局解决上述问题拟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学习教育。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是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学理论、学业务、学科学知识,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宗旨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大胆改革学习培训方式,切实突出学习教育的目的。通过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

(二)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在重点健全三项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实用的学习制度,民主的用人制度,实事求是的绩效评价制度,勤政为民的廉洁制度,客观公正的奖惩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督办检查,强化督办措施,定期通报各种先进事迹和不良行为,严肃查处各种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三)加强监督机制。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应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进一步扩大监督的视野和范围,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将领导干部的一切行为都置于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的严格约束之下。通过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带头,率先垂范。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中能从我做起,敢说“向我看齐”。要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基层,听真言、讲实情,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带头发扬民主,尊重民主,尊重民意,清政廉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执行制度的模范和表率。

篇二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在全市开展了机关作风整顿教育活动以来,本人认真学习各级领导讲话和有关文件精神,认真总结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自身在工作、生活和作风上的表现,特别是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对照党员先进性标准,不合格党员的表观和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对照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自己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查摆了自身的问题。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制定如下整改措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作贡献。以党章和“十好党员”标准为尺子,对照党员先进性及机关作风整顿教育活动标准,切实解决自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先进性意识,明确先进性标准,实践先进性要求,立足实际,把机关作风整顿教育活动与做好自已的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提高素质,服务群众,促进工作的根本目的,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在思想作风、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业务知识掌握得不够深、不够全面,运用高科技的能力不够强。

具体表现为:一是虽然有时候也学习点业务专业知识,但受实用主义的思想的影响,急用先学,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造成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不广泛,不深刻。二是在科协业务知识方面,对专业学会,协会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三是对市场经济,WTO知识学得比较少,使自己对新知识、新理论掌握不多,了解不深。四是没有将计算机知识学深、学全面,老是浮在表面,未能将计算机知识广泛运用到工作中去。五是在工作中缺乏新思维,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准确,把握不住发展的必然规律。

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在钻研业务上有惰性,还缺乏“挤”和“钻”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忍劲;缺乏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缺乏把钻研业务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的自觉行动;缺乏掌握先进知识是发挥先进性的思想认识,有一种满足于现有水平的思想。科协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行行业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在科协工作需要有较深的很专业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相关行业知识。

(二)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强,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不够。

具体表现为:一是自觉主动抽时间学习不够。除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在周一、五集中学习外,平时自己很少能自觉主动地挤时间学习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二是学习的深度不够。没有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学习主要是采取通读文章、听辅导报告、看报纸和电视新闻等形式,认真坐下来研究原著少,虽然在学习中有时也作一些读书笔记,写一些心得体会

,但是真正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写得不多。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指导具体工作上有差距,缺乏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钩,没有很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往往是为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不善于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认识事物常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带有盲目性。如当我看到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一些掌握实权的领导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时,很激动、很愤慨,但事后又认为只要自己不腐败就行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时的那种切肤之痛的感觉就淡化了。四是在理想信念上,虽然也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但是只限于口头上,缺乏一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的具体行动意识。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平时虽然也学习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但在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深入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深刻认识其思想的精髓,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心灵,指挥行动的法宝。

第二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实际工作与群众的期望还不完全适应。

利用开展“三下乡”

活动,送科技下乡之机,我到农村去开展了调查走访,了解到群众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我们把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及时介绍给他们,让他们掌握、应用到生产中去,把科学技术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脱贫致富。从群众的愿望反映出我所做的工作距群众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为群众服务上还需做大量的工作。在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中,虽然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愿者长期深入在农村第一线,为群众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指导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仅靠我们用微薄的资金购买的部分农村实用技术书籍送给每个乡镇,靠现有的300余盒VCD等和科普光碟,发到乡镇进行轮回播放,还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离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套科普光碟在所管辖的村中进行轮回播放仍有距离。一些乡镇的群众看了科普光碟后认为对他们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不愿归还,常常有去无回。群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望和科普基础设施的不足,造成了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普及与群众的愿望脱钩。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自己没有能力争取工作经费。无法购卖多套先进的实用技术、科技书籍和科普光碟,发放到群众中去进行广泛的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普及,真正让达到群众“手棒科技书,脑装新科技”的愿望,切实利用科学技术指导和发展生产,切实依靠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查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四)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服务基层,指导帮助基层不够。

具体表现:一是在结合基层科普协会、学会(协会)科普工作如何服务好农村、服务好农民、服务好社区工作上想得多,做得少。由于受工作经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每年没有定期把基层科协的负责人集中起来召开会议,安排和部署科普工作,一些基层科协,没有很好的开展工作,名存实亡。个人对基层科协过问多,关心少,对基层科协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实际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想办法去帮助他们解决,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建议。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没有项目和工作经费保障,想得到做不到,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也怕经常给领导要经费带来麻烦,增加自己思想上的负担。所以深入基层就少了,关心基层,为基层着想做得不够。

第三是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思想观念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农村、社区、企业科普工作上视野不广,思路不宽,步子不大,意识不强,没有很好地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主要精力投入到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的工作。整个科协工作没有全方位的兼顾和突破。

(六)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到位.对新生事物的认识不够到位,工作视野不宽,闭门造车,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组织上没有安排到外面参观学习过,只靠在电视上、报刊杂志上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认识不深,浮在表面,工作上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在工作上,有时满足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满足于本职工作不出问题,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去做开创性的工作。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开展好工作,是因为一个“怕”字,怕到农村、企业去成立协会和指导协会工作,增加车辆用油,打印资料费用。因为科协工作不能直接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得到的是社会效益。有着“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观念。同时也存在思想因循守旧,观念过于保守,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作为科协的负责人,理应正确把握我们面临的工作形势和挑战,克服经费不足,人才少等困难,着眼大发展,理清大思路,制定大举措,使科协尽快摆脱工作徘篇篇三

在这次干部作风排查整改活动中,为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活动目的,在认真学习理论、深刻分析党性的基础上,联系个人工作实际,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履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特制定本人整改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照党的章程,紧扣“作风提升年”主题,结合本职工作岗位,明确个人奋斗目标,针对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努力提高觉悟,增强党性,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以个人实际行动实现岗位创优质,工作当先锋的承诺。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遵守政治纪律方面的问题。存在政治纪律意识淡化,工作有敷衍的心态,对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遵守政治纪律只对上级重要,没有将政治纪律放在重要的位置。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观念不强,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甚至丧失党性原则。

2、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存在工作不用心、不专心、不尽心,沉不下心,工作马虎,完不成任务。在推动“三大攻坚战”以及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整改方面缺乏担当,求稳怕乱,不敢坚持原则,工作不扎实。

3、慵、懒、散、慢、虚问题。存在工作不实,干劲不足,执行不力,管理不严,效率不高。办事拖沓,工作标准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工作纪律松弛,落实上级要求不到位、不彻底,影响工作效率。

4、“四风”隐形变异问题。存在树立勤政廉政的宗旨意识还不够牢固,党风廉政问题和不正之风时有发生。在坚持学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自觉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方面还不够深入,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

三、整改的目标

1、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自觉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拥护者、实践者。

2、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

3、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争做学习的先进、守纪的表率。

4、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发扬务实、开拓、拼搏、创新的工作作风,以廉洁、规范、公正、高效的工作标准,努力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优秀业绩。

四、整改的措施

一是深入学习理论知识。

系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端正工作态度,激发工作动力。

二是全面学习业务知识。

扎实地学习自己的业务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工作中的内在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学用结合,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三是经常学习规章制度。

经常地学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党纪、政纪、法规知识,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自觉做到警钟长鸣,严格做到遵章守纪。

四是定期开展自我批评。

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进行总结,主要是查找问题和不足,边查边纠,自责不自宽,严格要求自己,不再下不为例,做到防微杜渐。

五是虚心学习先进模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和品质好、觉悟高、作风正、有知识、有能力、有水平的同志在一起,充分认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对照先进找差距,虚心向他们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我将抓住这次整改活动的机遇,严格按照党组织要求,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认真整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使自己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纪律表现上都有明显进步,努力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二篇: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存在的问题

公文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法律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工具。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但是,至今仍有不少工商干部在制发和处理公文的实际操作中中,距离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公文格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公文格式是公文的“骨架”,由30多个要素组成,主要包括纸张要求、印制要求、各要素排列顺序和标识规则四方面。而不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公文往往在“节骨眼儿”上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纸张和印制不规范。有些部门为了省事,出现使用16开纸的现象。例如,行政处罚决定书属于一种重要文书,有的却使用16开纸发文,欠缺严肃性。装订时,上订、掉页、坏钉、漏钉、背纸散页、明订等现象时有发生。公文用纸一般应采用国际标准A4纸,其幅面尺寸为210mm×297mm,纸张定量为

60g/m2~80g/m2的胶版纸或复印纸,白度为80%~85%,横向耐折度≥15次。装订应于左侧,不掉页,页间误差不得超过4mm,钉脚应平稳牢固。这样的公文才美观大方,符合国际标准。

要素标识不规则。公文的要素分为眉头、主体、版记三部分,各部分又由几个要素组成,稍不留意就容易出现失误。眉头部分出问题较多的是发文字号。例如×工商办发[05]第001号一句的不足之处在于,把表示年份的2005简化为05,括起的符号使用四角括号,发文的流水号留有虚位,前面加了“第”字。正确的标识应是:×工商办发〔2005〕1号。主体部分常出现的现象包括:标题中随意使用标点符号,批转、转发上级机关的公文标题,只写原发文字号;正文中的数字、年份回行等不能存在纰漏;印章时,倾斜、漏压或者上压成文日期,公文空白处容不下印章位置时,标注“此页无正文”。版记部分常出现的毛病有:“主题词”不居左顶格,后不标冒号,词目之间不空字或多空字,或者使用标点隔开;主送机关间空格隔开,使用“抄报”、“分发”等不规范标识。

第三篇:公安机关适用取保候审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13-08-06 11:17:52 作者:邓正伟

来源: 北大法律信息网

我要评论(0)

摘要: 公安机关适用取保候审存在程序失当、适用条件失当、保证方式失当、执行与处理失当和差别适用等问题。在现...

【正文】

公安机关在适用取保候审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界对此的诘难从未停止,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公安机关取保候审执法规范化建设。但是,这些诘难要么从理论演绎入手、要么从个案解读入手、要么是对法律法规本身问题的批判,并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公安机关适用取保候审的整体情况,也较少从公安机关本身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鉴于此,为推动公安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维护公安机关声誉,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学界反映的公安机关在适用取保候审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番梳理,从整体上把握公安机关在适用取保候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维法度,以正视听,以求良策。对于公安机关在适用取保候审中存在的问题,学界的观点颇多,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程序失当、适用条件(理由)失当、保证方式失当、执行与处理失当、差别适用及档案管理不善等方面。

一、程序失当

根据《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的规定,取保候审包含呈请、批准、执行、监督考察、保证金保证、保证人保证、取保后案件办理、解除等方面的工作程序。[1]学界反映较多的与程序直接相关的问题集中在呈请与批准环节,具体表现为呈请程序失当和取保候审提请程序的相对封闭性两方面。

(一)呈请程序失当

实践中,取保候审呈请程序失当表现为办案人员不履行呈批手续、手续不全和擅自取保等情形,这些情形多发生在21世纪前期(现今,老少边穷、公安信息化建设落后地区仍然存在)。受当时的执法环境及社会(办案)条件等因素影响,公安机关存在较多的不履行呈批手续、手续不全、擅自取保的取保候审行为。有的是办案人员以口头方式向主管领导或部门汇报、申请后,未履行书面程序直接办理;有的是履行部分书面审批手续,提前办理:有的是未以任何方式汇报、申请,擅自办理、违法办理。与此三种情形相联系的是,与取保候审相关的档案管理混乱,卷内材料杂乱无章,归档标准不一,有关材料不齐全。[2]

取保候审呈请程序失当的情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会存在。对此,各地公安机关一方面应大力推进网上办案(办公)平台建设,简化取保候审程序,实现网上办理和信息化管理,建立取保候审人员信息库,另一方面将取保候审纳入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凡被取保候审的,一律在检查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建立档案,既方便检察机关监督取保候审的落实、执行和处理情况,也方便追查无呈批手续、手续不全、擅自取保的办案人员的责任。

(二)取保候审提请程序相对封闭

取保候审可以由办案人员依职权提出,也可由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等申请,学界将前者称为内部启动,后者称为外部启动。但是,将二者相比较,“侦查部门的建议与犯罪嫌疑人一方的申请对程序启动的影响有所不同,后者的作用明显不及前者。在效果方面,内部申请与外部申请对是否取保候审决定的影响程度也相当悬殊。”[3]究其原因,除有学者论及的“执行主体各自为政,没有监督,犯罪嫌疑人没有参与的权利,决定不说理,权利没有救济”[4]等因素外,笔者认为还反映了办案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强势(办案人员的社会地位及公权力的强势),他们从心底里认为,是否(提起)取保候审,是办案人员自己的事,嫌疑人及其亲属、代理人无权干涉,当事人及其家属因担心触怒办案人员而不敢主张自身的权利(实践中,嫌疑人的亲属、代理人为提请取保候审而向办案人员说情甚至行贿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则在于当事人及其家属法律知识的匮乏,不知道自己的权利之所在,而且办案人员或有意或无意地混淆法律规定,不告知当事人相关法律的规定及其应当享有的诉讼权利,导致部分嫌疑人及其家属不知道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对于取保候审提请程序的相对封闭性,有实践部门的责任,也有制度规范本身的不足。在制度规范尚未变革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公安机关自身不妨大度、大方一些,建立犯罪嫌疑人权利告知制度,对被确定为犯罪嫌疑人的,以书面的形式告知其在各个诉讼阶段应当享有的诉讼权利,责令其在书面告知上签名。这既履行了公安机关的普法宣传义务,也达到了侦查监督的目的,避免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质疑和诘难,还可提高侦查的对抗程度,有效提升侦查人员的办案能力,严格依法办案,实现程序正义,以令己名。

二、适用条件(理由)失当

关于取保候审适用条件失当,学界论述颇多,观点基本一致,具体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一是放宽条件,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人适用,二是过度严苛,对符合条件的人限制适用或不适用,三是将取保候审作为结案的一种处理方式,下面分别予以评述。

(一)放宽条件,非法适用

虽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正)》规定了不得取保候审的对象,但实践中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而取保的并不少见,学界对此虽有所反映但并无实例。[5]这是因为在取保候审审批环节,取保理由仅简略地写为“证据不足”或“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甚或“其他”等,并没有与具体的取保对象条件对应,这就使得审批机关及领导无法掌握取保对象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取保条件),给相关人员以“办人情案、关系案”的机会,非法取保。

此一问题与前已提及的“擅自取保”直接关联,办案人员或出于人情考虑,或因与犯罪嫌疑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枉法办案。无论是其中的何种因素,这样的非法取保,可能的直接后果是嫌疑人的脱逃、翻供、串供、强迫或诱使证人翻供、打击报复或迫害证人、产生新的犯罪等。针对此一问题的办法,有学者提出从“刑度条件、身体条件、事实条件、情节条件”等4方面进一步完善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6]笔者同意此一做法,并进一步认为应将上述4方面的条件明确记录在呈请取保文书上。同时,也如前所述,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取保候审人员信息库,加强监督,有被害人(当事人)的,还应向被害人(当事人)通报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情况,允许其提出异议、协助监管。

(二)故意刁难,限制适用

故意刁难限制适用是指办案人员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当事人,在提出取保候审申请时,人为刁难,设置障碍,限制适用、不予适用或不予批复。与放宽条件、非法适用相比,学界对此的论述更多。对此,有学者提出一方面扩大取保候审的范围,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取保候审救济机制;[7]也有学者主张一种“准司法化”的审查决定程序。显然,这两种建议都是针对取保候审制度本身,而没有针对公安机关在具体适用中的做法。那么,是否不改革制度就不足以保障嫌疑人的权利呢?在现行制度下,公安机关应如何确保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呢?正如大家所认识到的那样,嫌疑人取保候审权利得不到落实,根本原因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无知”,消除这种无知的最好做法就是以制度的形式责令民警告知嫌疑人的权利,并有据可查。

(三)自找台阶,结案适用

对于此种情形,学界虽有所不满,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学界不满的原因是“侦查保障方面的作用则相当程度上被案件消化机制所替代,后者作为制度外的功能在取保实践中居于主要地位。取保候审的功能实践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工具化倾向,有悖于法治理念的要求。”[8]而无奈则在于“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是取保候审的法定情形之一。笔者认可学界的这种不满,但是,从公安机关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办案人员的这一做法也是一种无奈,毕竟打击犯罪、为起诉奠定基础是公安机关办案人员的本职工作,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则是执法要求,对此冲突的两方面,取保候审是相对合理的解决途径,关键在于如何让这种途径用得既符合法制规范又符合情理。

三、保证方式失当

学界对保证方式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双重保证”和“保证金数额”上。对于双重保证,学界在批驳其违反法律规定的同时,对这一问题也存在两种看法。一是持赞同意见,有学者在借鉴民商事法中的双重甚至多重保证做法,认为实施双重保证,更能达到取保候审的效果,但是应加以完善;[9]二是持否定意见,既然现行法律规定不得“双重保证”,那么,作为执法者,更应遵守法律,不能因任何借口突破法律的规定,执法犯法。对于“保证金数额”问题,学界的批驳主要在于没有上限,随意确定保证金数额,甚至因此导致当事人无法取保候审(因缴纳不出保证金而无法取保)。学者们也因此推断,此为办案人员或故意刁难、或人为抬高保证金数额为公安机关创收(实践中较多取保候审人员不在乎或不敢提出解除取保候审、归还保证金,因此,保证金也就成为公安机关的收入)。但是,学界在诘难这一问题的同时,也意识到法律规范本身的不足。

对双重保证,笔者认为,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不得适用。公安机关在彻底贯彻落实“嫌疑人权利告知制度”基础上,自身应严格审批(保证方式的选择),结合监察部门的侦查监督,杜绝“双重保证”。[10]对于保证金数额的确定,实践中,办案人员反映,对于有权、有钱的嫌疑人,数额再高也无所谓,只要能取保;对于经济条件差的社会底层人员,即便是最低的1000元,他们也认为太高,对于一般的、生活稳定的人员,办案人员也不会提出巨额的保证金,一般都有缴存能力,还有少数嫌疑人员,因生计问题,宁愿生活在羁押场所,自由与权利根本不考虑,更别提交钱取保了。因此,笔者认为,保证金数额高低并不是值得追究的问题,应当说“保证金的数额应当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案件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以及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有学者论及的“由于交不起高额保证金而不能被取保候审,导致看守所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或生产的事情时有发生”显然有言过其实之嫌。[11]

四、执行与处理失当

取保候审的执行与处理涉及多方面的工作,也是实践中的难题,学界对此方面的诘难也最多,有执行中的监管、逾期不解除、保证金收取与处理、保证人不履行保证职责、取保候审人员违反法定义务的惩戒等多方面问题。

(一)监管执行不力,保而不侦现象突出

取保候审作为强制措施的一种,兼具诉讼保障与人权保障两大功能。作为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公安机关既要承担监管的责任,也要承担继续侦查的责任。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取保候审一般由嫌疑人居住地派出所执行,主要承担监督、考察、告知和通知等职责。[12]但是,正如有论者所言,一些基层派出所面临人少案多、110等警务活动以及非警务活动繁杂、资金缺乏等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监督被取保候审人,往往规定其一月一报,但多流于形式,对被取保人是否遵守规定,保证人是否履行保证义务等情况难以监督,甚至对被取保人和保证人的一些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也难以及时管束。[13]与之相对应,原办案部门及侦查民警在取保候审中的职责则没有明确,仅模糊界定为“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对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根据案情变化,应当及时变更强制措施或者解除取保候审。”[14]但是,这里的“不得中断侦查”是针对派出所还是原办案人员并不明确,这就造成派出所民警以“没有侦查权”为由不继续侦查;原办案民警则以“不再由我管辖”为由推脱责任,相互推诿,互相扯皮,导致监管不力,继续侦查更是空谈。

对此,公安机关应区别对待不同的取保人员。对检察院、法院做出的取保决定,可沿用现行办法,由派出所承担前述所及的监督、考察、告知和通知等职责,但是应强化落实,形成材料,定期向决定机关汇报,引入技术手段对其监督考察,对公安机关自行做出的取保决定,则应由提出取保申请的原办案人员承担监督、考察、继续侦查和变更与处理职责,责任到人,负责到底。

(二)对保证人督促不到位,惩戒难以执行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保证人应履行的义务和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是实践中基本没有保证人承担过相应的法律责任。有学者指出,实践中存在“保人不保,放任自流”、“保证责任难履行,对保证人处罚缺乏后续保障措施”、“保证人对自己的义务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清”等问题。[15]关于此点,保证人也感觉极为冤屈,有保证人说:“他是一个大活人,他要去哪儿我不可能24小时跟着,我还要工作、生活。我要不担保吧,他找我,你们也找我,你们以为我愿意给他担保啊”。应当说这句话说出了绝大多数保证人的心声,也正是基于此,公安机关对于保证人是否履行了义务也就不再过多要求,对保证人的督促也就无从谈起,对保证人的责任追究就更缺乏情理基础。

对此,笔者认为,办案人员在采用保证人保证时,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让保人明白,其担任保人是犯罪嫌疑人的请求,不是公安机关的指令,是否担任保人可自行决定;第二,向其讲清担任保证人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及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第三,签署《保证人承诺书》,对其提出要求,界定其职责,确保其明了法律义务、明白法律风险;第四,指定固定联系人,要求保人定期以书面形式向联系人简要汇报取保人员的现状,有重大变动即时报告。在上述基础上,加大对保人的考核力度,对未尽其责的保人的惩戒落到实处。对于上述做法,全部形成书面或电子材料,人取保候审人员信息库保存。

(三)久“保”不决,脱“保”难处

“久保不决,脱保难处”既是一种问题,也是前述“自找台阶,结案适用”、“监管执行不力,保而不侦”、“对保证人督促不到位,惩戒难以执行”的一种结果。久保不决是指取保到期后无人过问,既不解除取保、退还保证金,也不变更强制措施或提起起诉。有学者调研发现“……74名被取保者既没有被解除取保候审手续,又没有被撤销变更为其他强制措施,均不了了之。”[16]脱保难处则是指取保的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或有其他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难以惩处。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保人帮助取保人员逃跑,一方面向公安机关报告,宋英辉教授对此作了深入的分析。[17]久保不决、脱保难处的社会危险在于,此举给本就符合取保条件、胆量小、心性善良之人以莫大的心理压力,不知何时可解除取保,证明自己的清白;给存在违法犯罪、性格张扬、或恶霸型人员以夸耀之资,助长、巩固其违法犯罪心理,给普通百姓以“花钱买人”之印象,损害执法机关(尤其是公安机关)之声誉。

这是取保候审的综合性问题,牵涉到取保候审的各环节,有法律规范性问题,也有执行本身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严格取保候审的审批程序,建立取保候审人员信息库,纳入侦查监督,加大监督、考核力度,责任到人,负责到底,以扭转久保不决、脱保难处的局面。

(四)保证金收取与处理失范,违规没收保证金

与保证金有关的问题,学界集中反映了数额确定随意(过大)、收取及保管部门错误、没收多且理由不充分、以没收代处罚、不及时返还等。关于保证金数额确定随意、过高问题,在保证方式失当中已论及,不再赘述。关于收取及保管部门错误,应当说这一问题早前比较突出,现在城区公安机关基本已不再有此类问题,但是在农村地区,此一问题仍然存在。正如有学者所言,有的虽已在银行设立了保证金专用账户,但由于相关储蓄点在城区,对家住偏僻农村的当事人交纳保证金带来了不便。[18]虽然该论者未进一步阐述,其隐含的问题已昭然若揭,即在农村地区,为了双方的“方便”,被取保人及其家属直接向办案人员提交保证金的情况仍然存在,至于其后是否向指定银行缴存,则不得而知了。至于没收多、没收理由不充分、以没收代处罚、不及时返还等问题,则联系在一起了。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既有取保人不清楚自己的诉讼权利、也有“花钱买自由”的心态、更有“取保得逃”的侥幸,哪里还敢提出归还保证金。当前,“财保”较“人保”多的原因除“人保”不好找、不好处罚等因素外,办案人员更是可能存有利用取保人员上述心态的想法,同时也考虑到将保证金没收既是对办案人员及公安机关的一点补偿,也是对嫌疑人的一点教训和惩戒。故此,保证金没收较多返还较少,没收依据不充分、返还不及时也就顺理成章了。

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在处理保证金方面出现的上述问题,与取保候审决定不严肃、结案适用、取保人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等因素直接相关联,在现行制度框架下,解决之道在于公安机关应加强对保证金收取与没收处理的监督检查,将向取保人员及其亲属等送达《没收保证金决定书》落到实处,确保其知情权。

五、差别适用

取保候审的差别适用是一种客观现状,但越来越受到学界的批判,这种差别适用反映的是社会的不平等,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种讽刺。关于取保候审差别适用的现状,宋英辉教授、刘中发检察官等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笔者将其概括为“五多五少”,即本地人多外地人少、女性多男性少、学历高的人多学历低的人少、未成年人多成年人少、财产状况好社会地位高的人多财产状况差社会地位低的人少。[19]应当说这“五多五少”客观地反映了取保候审在实践中的适用状况,与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理由相吻合。

笔者认为并不是每一类差别适用的情形都值得诟病,比如说女性多男性少、未成年人多成年人少、学历高的人多学历低的人少这三种情形,显然,从社会危险性看,女性、未成年人、学历高的人比与之对应的另一方都要低。[20]对于另两种情形,学界既有理性的认可也有质疑。相对而言,外地人、财产状况差社会地位低的人无论在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还是自身的自由权利观念、法律意识、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等方面都不及另一方,应当说这是造成差别适用的主因,但是,其中的权力寻租和司法腐败并不罕见。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只看到差别适用的结果,并不考虑形成结果的原因,他们直观地认为取保候审就是“靠关系花钱买人”,而本地人、财产状况好社会地位高的人显然“更有关系、更有钱”。虽说百姓的这种直观认识有其片面性,但是它也确实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公安机关在办理取保候审中的偏向性、差异性。对于本地人多外地人少的这一问题,虽然少数地方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21]采取了试点措施,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情形在短期难以扭转。

在目前状况下,要扭转取保候审本地人多外地人少的适用现状,仅靠公安机关一家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公安机关可以通过加大法制宣传、诉讼权利告知等手段提升取保候审在外地人、财产状况差社会地位低的人中的适用率,实现法律平等,改善公安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

除上述几方面外,学界还反映了取保候审的宣传、案件的交接、嫌疑人脱逃、取保条件自由裁量权大、适用率低等问题,笔者在前述中或多或少有所提及,不再一一阐述。

六、结论

取保候审作为审前羁押的替代性措施,有极强的人权保障功能,应提高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的适用率。对取保候审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适用中出现的问题,在现行制度规范下,应加大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力度,全面实现网上办案;在此基础上,严肃取保候审的适用,严格审批条件,建立取保候审人员信息库,纳入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体系,以书面形式告知犯罪嫌疑人在各个阶段的诉讼权利,引入技术手段监督、考察取保对象,变革公安机关自行决定的取保候审执行归属,加大对保人的教育、监督力度,实现公安机关适用取保候审的法治化、规范化。

【作者简介】

邓正伟,单位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注释】

[1]严格说来,适用条件(理由)、保证方式、执行与处理等环节的问题也与程序相关,但笔者认为其关联度不如呈请与批准环节,故分别论述,特此说明。

[2]蒋仕梅、洪星:《取保候审制度运行现状及反思——对H市L区公安机关取保候审制度运行情况的调查》,《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第31—35页。

[3]左卫民:《侦查中的取保候审:基于实证的功能分析》,《中外法学》2007年第3期,第339—352页。

[4]门金铃:《对我国取保候审适用的实证研究——以某市基层侦查机关为视角》,《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8—13页。

[5]反映这一问题的学者很多,蒋仕梅、宋英辉、肖进成等在各自的论著中皆有提及。至于学界未反映实例,是因为公安机关、民警个人对此均讳莫如深,很少有愿意公开谈及。参见蒋仕梅,洪星:《取保候审制度运行现状及反思——对H市L区公安机关取保候审制度运行情况的调查》,《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第31—35页;宋英辉:《关于取保候审适用具体问题的调研分析》,《法学》2008年第6期,第34—39页;肖进成:《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法学与实践》,2008年第2期,第41—44页。

[6]郑树旭:《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第72—75页。

[7]肖进成:《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法学与实践》2008年第2期,第41—44页。

[8]左卫民:《侦查中的取保候审:基于实证的功能分析》,《中外法学》2007年第3期,第339—352页。

[9]冯露、李刚:《刍议公安机关取保候审实践及完善》,《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73—79页。

[10]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同意“双重保证合法化”,但这涉及法律制度的修改,不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11]肖进成:《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法学与实践》2008年第2期,第41—44页。

[12]《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正)》第90条执行取保候审的派出所应当履行下列职责:(1)监督、考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有关规定;(2)监督保证人履行保证义务;(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应当遵守的规定及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的,及时告知决定机关;(4)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十日前,通知原决定机关.

[13]宋英辉:《关于取保候审适用具体问题的调研分析》,《法学》2008年第6期,第34—39页。 [14]《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正)》第92条。

[15]王春旺:《公安机关实施取保候审的几个问题》,《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第36—39页;徐晓玲:《公安机关适用取保候审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7期,第259页;史宏民,柳向红:《取保候审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13期,第26—27页。

[16]蒋仕梅,洪星:《取保候审制度运行现状及反思——对H市L区公安机关取保候审制度运行情况的调查》,《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第31—35页。

[17]宋英辉:《关于取保候审适用具体问题的调研分析》,《法学》2008年第6期,第34—39页。

[18]蔡高提、沈严勇:《公安机关适用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公安研究》2009年第5期,第55—57页。

[19]宋英辉:《关于取保候审适用具体问题的调研分析》,《法学》2008年第6期,第34—39页;刘中发、戚进松、曾静音:《取保候审制度运行现状调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06—115页。

[20]当然,不能绝对,从总体上看是如此。

[21]江苏江阴、张家港等地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丁正红:《平等保护涉罪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益的探索与实践》,《人民检察》2009年第20期,第55—56页;董启海:《张家港市检察院取保候审实证研究评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26—30页。

第四篇:单位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的速度取决于解放思想的程度,解放思想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队伍解放思想的状况。要解放思想,必须要敢于“揭短”,敢于“自曝家丑”,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找出自己的差距,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上找出问题的实质和根源。

去年,我县提出争先进位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建设入手,想法设法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激励广大干部立足本职工作实际,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为全县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然而,我们必须要正视我县一些单位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且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一大问题:单位不重视自身建设

从我县一些单位来看,为什么一些单位墙上落满尘土、挂满蛛网,地上埋汰,屋里杂乱,主要原因就是单位不重视自身建设。主要由以下三方面问题。

抓全面的不问。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应该是抓全面、负总责的。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单位的“一把手”却恰恰相反,只抓权、不抓全,只抓重点工作、不抓总的工作,只抓项目、不抓队伍,只抓实工,不务虚工。正事由于“一把”手存在以上思想,长期不重视,甚至不过问机关建设、队伍建设,主管领导也就不去落实机关建设工作,使得机关管理松散。 抓机关的不思。各单位虽然都有负责机关建设的主管领导,但多数主管领导都负责一滩业务工作,使得主管自身建设的领导把心思全部用在业务工作上,根本无暇抓机关自身建设,更没有心思和时间思考怎样建设高效机关、打造过硬队伍。正是这种无人抓、无人管,致使少数干部纪律松懈、作风散漫,工作时间离岗串岗、上网聊天、游戏娱乐,直接带坏整个机关作风。

抓业务的不管。一些抓具体业务的分管领导,在工作中只抓业务、不带队伍,只管吩咐干活、不管队伍素质,即便看到属下上班时间串岗、游戏,也不提出批评。正是因为管理者的不严肃,使得一些干部更大胆、更放纵起来,甚至有时候还和领导探讨“偷菜”问题。

第二大问题:单位不重视培养队伍。

一些事业单位,单位人数不少,但干活的却寥寥无几,虽然每年也都通过人际关系、大兵分配等渠道输入一些新鲜血液,却没有很好的培养他们。主要原因也归纳了三点:

不给位子。单位新进人员多为20多岁的年轻人,这个年龄的人各个应该都有朝气、有活力的人,应该安排到重要科室锻炼他们、磨练他们的。但有些单位在使用上却不是很重视,随便给这些人安排到一些“不太重要、不能锻炼人”的科室,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锻炼年轻人的最佳时期。

不压担子。其实单位的任何科室都很重要,分配到相对不太重要的科室工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领导不交任务、不压担子。在平时工作中,一些干部除完成一些常规业务工作之外,领导就再无其他工作要求,使得一些干部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无事干,这就给他们创造了上网聊天、游戏娱乐、离岗串岗的机会。这些没任务、没胆子、没事干的干部心闲不住时,就会无事生非,干扰和影响想干事、在干事的人,致使想干事、在干事的人也很烦恼、很郁闷,挫伤了干事同志的积极性。

不育苗子。在一些单位,个别领导在安排一些具体任务是,不论是急活儿散活儿,不论是大事小事,都习惯性的交给老同志去做,总也不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担心他们耽误了事情,恐怕他们把事情办砸了。正是领导不给机会、不重视培养队伍,因此我们看到跑腿、送信、报材料的总是年轻人。

!

第五篇: 浅析机关党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机关党的建设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基本上是适应发展需要的。但是,按照十七大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来衡量,基层机关党的建设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头脑中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需要消除,党员素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需要适时提高。

一、基层机关党建存在的问题

(一)机关党建工作软弱。一是有重行政工作轻党建工作的倾向,没有把机关党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机关党组(党委、党工委)对所在机关党组织的指导和领导不到位,任其发展,支持欠力度,属“灯下黑”现象,有的部门主要领导时常没参加机关党组织活动;三是机关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弱化,显现不出明显的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四是机关基层党组织、部门党组(党委、党工委)、机关党工委三者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未完全形成,合力不够,机关党建阵势大,但力量弱。

(二)党员理想信念衰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对党员队伍思想形成了冲击,致使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发生动摇;有些党员只顾自己个人的得失,而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更有少数党员产生“入党吃亏论”,认为要求党员

1 奉献多,给予享受温暖少;工作带头多,得回报少;交纳党费多,享受权利少等等。

(三)党务工作者队伍不稳。当前,很多人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活,没有行政经济工作实惠,而不愿意从事党建工作;有的单位要支委以外的人来代替工作,这些人不懂党组织工作常识,经验又少,很影响工作;有些单位里,没有人愿意担任党支部书记,不愿当支部委员。认为支部书记是兼职,又不多享受一份待遇,只是多了一些工作,增添了一份负担;还有的单位支部班子成员被抽到临时机构“打零工”,党务工作队伍有空缺现象。

(四)党的组织生活形式单一。近年来,组织生活内容、形式、时间不太适应时代要求。普遍存在党建经费少甚至根本没有党建经费,组织生活的内容也就相对单一,总是以读报纸、学文件为主,让人感觉枯燥;组织生活的形式也单调,不是坐在机关会议室集中学习,就是到外面找一个“农家乐”开会读报,让人乏味。即使学习,也显得内容空洞,很难结合实际。组织生活的时间经常因为单位业务忙或人员“外差”而难以落实,造成学习时间不固定、不经常、没有保证,有空就学学,没有时间就取消安排,甚至以学文件、开大会、工会活动等来代替党组织生活。

(五)党员发展有停滞现象。个别机关党组织,在发展党员这一问题上,除确无发展对象单位外(单位无非中共人员),有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令人忧。有的党支部常年未发展新党员,使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群众却没有得到党组织适时的接纳,挫伤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热情。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机关党建与政务“两张皮”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近年来,机关党建工作呈现弱化的局面,党员对党组织的热情逐日递减,这固然有现实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但追根究底,是有部门领导对机关党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机关党建工作纳入部门党组(党委、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予以必要的领导和指导,对机关党建工作不是主动过问,而是被动听问,缺乏应有的领导与指导力度;还有个别领导干部借口工作忙,经常不参加党组织活动,这对机关基层党组织建设来讲是一种无形的负面效应。

(二)党的建设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适应。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近几年党内思想政治工作的放松和机关“津补贴”制度的实施,不少党员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和党的整体利益,加之党建工作缺乏经费,形成了党的建设与政务、经济工作难以接轨的现象。

(三)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与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不适应。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职工观念、党员观念发生了变化,党员队伍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思想观念也变得更现实,然而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党内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没有随形势的变化而更新,仍沿用几十年的说教式的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确难以适应今天的现实情况,解决不了党员干部职工的具体问题。

(四)党建工作与政务和经济工作相互促进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思想认识上的“两张皮”现象;二是党政工

3 作间缺少互动机制,党建工作缺少行政应有的支持,党员和党组织在政务和经济工作中的作用体现不明显,且得不到“实惠”的肯定;三是“虚工实做”缺少新意,机关基层党建工作的“虚”与政务工作的“实”形成较强的反差,加之党建工作经费紧缺,不出效益,不出政绩,不实惠,工作难度大,吸引力不强,而政务和经济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出政绩快,更实惠。

(五)支部书记有职无权,政务党建矛盾突出。有的机关基层党组织,特别是非担任部门领导职务的支部书记在主持党建工作中明显感觉力度不够。支部工作如果没有行政一把手的积极态度,就无法开展或开展非常困难。近几年政务工作呈现紧张、繁杂、压力大的趋势,党建工作一遇到有与政务工作时间相冲突的时候,就以牺牲党支部工作时间为代价。由于党组织活动是党内活动,只能是党员参加,所以在时间冲突时,又以工会活动(全员参加)代替党组织的活动(叫结合),对“以工代党”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引导,它将会发展蔓延。党组织对群团工作处于领导地位,党的建设离不开群团组织的配合,有些工作(活动)适当的结合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不分内容、不分目的地长期的“以工代党”、“以群代党”。

(六)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责没得到全面落实。如“协助党组(党委、党工委)管理机关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等一些职责性规定,由于没有运行程序规定,无法落实;又 4 如对领导班子党风廉政的监督,由于受到“上级不容易监督、同级不愿意监督、下级不敢监督”普遍思想的影响,加之无监督程序规定,使机关基层党组织无法开展监督工作,其机关党组作用和地位明显弱化。无怪党员说“我是共党员,没挣几个钱,还要交党费,我有什么权”。

这些问题及原因,一个共同点都有悖于党的建设在科学发展上的规律,有悖于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上的运用。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党的健康发展,影响党组织的战斗力、影响力、凝聚力,给党的执政能力造成危害。

三、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一)进一步高度重视机关党建工作

部门党组(党委、党工委)应当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指导机关党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责任。部门党组(党委、党工委)要把机关党建工作纳入部门整体工作统筹安排,每年要定期不定期的研究机关党建工作,党组(党委、党工委)书记应主动经常听取机关党组织的工作汇报,支持和带头参加机关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模范和表率作用。

(二)加强支部班子建设,关心党务干部

一是加强支部班子建设,选配好支部书记。机关基层党组织书记应由本部门党员行政负责人或党组织负责人兼任,便于工作的开展。机关设立党委的应设专职副书记一名,并享受一定的级别待遇,把思想政治素质高,熟悉党建工作,群众信任,热心党务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同志选出来担任支部委员;二是增强党务干部“主业”意识。要重视党务干

5 部事业心、责任感的培养和启发,要出点子、提要求、压担子,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党支部和党小组活动,以实际行动和表率作用支持党支部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增强党务干部做好党建工作“主业”的信心;三是加强党务干部培训。形成以“本地培训为主,外地考察学习为辅”的培训思路,实施小培训与大培训结合的机制;四是要关心党务干部的政治成长和工作及生活上的具体问题。要做好党务工作,搞好组织建设,必须考虑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工作待遇上留人,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否则,素质高的干部不愿意做基层党组织工作,既便是在这个岗位上,也不会是积极热心的。

(三)加强支部制度化建设,创新党内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要坚持党内生活基本制度。支委会、支部大会、党小组会、党课及党内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最基本的生活制度,是党的建设上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不能用其它活动来代替;二是开拓创新组织活动形式。党内的组织活动形式是党内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形式,在坚持党内生活基本活动方式的前提下,要勇于创新、大胆创新,强化实践性,把党内生活搞活。要加强与群团组织工作的结合,形成有效机制,实现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严肃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和发展制度。要提高争夺人才的战略意识,每年都应根据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情况,制定出下一的发展计划,做好发展党员的基础工作,在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和发展程序的前提下,能快则快。 四是要加强党员传统文化的修养。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党员成为爱党、爱祖国、爱

6 民族、爱社会主义和好学、敬业、精业的模范,以己行动,夯党的执政基础。

(四)建立党内激励机制,激活基层组织发挥其刚性作用 一是继续搭建党内各项“创先争优”活动平台,把着力点放在增强机关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上;二是要有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更加科学的推进机关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建设;三是要认真执行和落实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责,建立党员干部晋升、重用评价机制,单位内部凡是党员干部要晋升、提拔、交流重用及竞岗等,应该由所在党组织进行党员评价,形成制度;四是支持和推动机关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激励机制,力求为“想干事”的党员搭平台、“会干事”的党员搭舞台、“干成事”的党员搭奖台,在调动党员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上下功夫;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奖励和慰问制度,对业绩优秀的模范党员,应当有奖励政策,经费可以考虑在党费中适当支付,对生活困难的党员应当建立党内关怀机制。

2009年5月5日

上一篇:监督学名词解释小抄下一篇:家电销售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