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小学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中小学班级的科学管理注重班级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建设而忽视学校管理文化的内涵建构;注重班级管理行为的标准化评判而忽视学生行为意念的归因分析;注重班级管理效果的表层性生成而忽视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是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取向的时代转换。

第一篇:中小学管理论文范文

浅谈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人本管理模式构建

【摘 要】随着我国人本教育理念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质量,尊重学生个性自由以及人格独立的基础上,营造和谐互助的班级教学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此,本文论述了人本管理模式构建工作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人本管理模式构建途径,希望能够为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中小学;班级管理;人本管理模式;构建

一、人本管理模式构建工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全方位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人本管理模式指的是以学生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人际交往需要,从而制定合理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以此增强学生对于班级的归属感[1]。

(二)有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

将人本管理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不仅能够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还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交流距离,最大限度地提升班级凝聚力。

(三)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人本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在校园中营造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团结意识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际上,一所学校是由多个班级所组成的,这就意味着班级的教学氛围将会对校园氛围产生直接影响。在班级管理中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以人为本的影响范围,从而营造和谐的班风以及校风[2]。

二、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人本管理模式构建途径

(一)明确班级管理目标

所谓的班级管理目标指的是将目标视为班级管理的導向,以班级管理的成效作为评价标准,突出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而确保班级以及学生能够获取最佳成效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情况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鼓励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教师需要结合本班级的实际管理情况以及教学情况来设立学生个人目标以及班级管理成效目标。其中,班级管理成效目标的设立应于新学期的开始就进行编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回顾上一个学期的班级管理成效目标的开展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设立班级管理成效目标,以提升班级凝聚力。

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立个人目标,为了能够提升个人目标的可行性以及激励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即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期望收获的教学成果,在此基础上评估上一学期个人目标的完成情况,提升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

能力[3]。

(二)贯彻落实家校合作的管理理念

教师应当意识到家校合作能够对人本管理模式构建工作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如果缺乏家长的配合,那么教师将无法将人本管理融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一方面,为了能够确保家庭教育与人本管理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一致,教师应当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借助于家访、家长会以及微信等方式来要求家长在确保方向一致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家庭教育的引导。与此同时,为了能够确保沟通的成效,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评估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情况以及活动参与等相关方面信息,积极与家长互传信息,互通情报,从而形成沟通向心力。另一方面,人本管理模式构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参与,但是由于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情况的不同使得他们往往对人本管理模式构建工作产生不同的态度,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班级管理质量,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家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质量、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班级管理工作质量的评价以及监督,主动要求家长参与到人本管理模式构建工作当中,将家校合作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人本管理模式构建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之一,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人本管理模式构建工作质量,教师应当重视人本管理模式构建工作的必要性,从明确班级管理目标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孙琳敬,董运恒.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

[2]鹿艳.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高考,2018.

[3]陈光远.试论初中学校管理中人本化管理模式的运用[J].学苑教育,2016.

作者:冯英林

第二篇: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之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取向

摘要 中小学班级的科学管理注重班级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建设而忽视学校管理文化的内涵建构;注重班级管理行为的标准化评判而忽视学生行为意念的归因分析;注重班级管理效果的表层性生成而忽视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是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取向的时代转换。转变班主任的主体角色,引导学生的自主化管理;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呵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育班集体共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这些都是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班级  科学管理  文化管理  实践取向

班级是学校机构最基层的教育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教育事务。“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时刻秉持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是学校班级管理必须时刻贯彻的基本教育原则。班级管理的工作重心是以维持有序的教学秩序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核心要务是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学生的实践行为,最终宗旨是以主体的自律意识来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但是,现实教育情境中的中小学班级管理依然以行为主义倾向的科学管理为主要实践取向,以追求班级氛围的秩序稳定和学生行为的循规蹈矩为重要目标,凸显问题较多,负面影响较深,亟须予以正视、反思和重建。

一、中小学班级“科学管理”实践取向及其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盛行行为主义倾向的科学管理机制,就是因为这种体系化的制度管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一切都是从在学生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可观察的出发,根据学校或班级所制订的规章制度或规范并以此作不衡量的准则,而对学生行为加以直接的评判,以便达到对学生的不合规范的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符合日常的班级或要求,服从外在的规范要求”[1]。借助于建章立制和行为控制的科学管理是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实践取向,对学生的行为意念和实践行动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问题型学生的错误实践行为习惯的督导和矫正会起到明显的效果,但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注重班级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建设,忽视学校管理文化的内涵建构

不少中小学校常以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开展管理工作的切入点,构建“学生处—班主任—班委”和“校团委—班委”两层联动的班级管理机制,层层建制、处处设卡,学校班级管理制度涉及到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班级管理制度也是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两者的价值定位有着根本的区别:班级管理制度旨在寻求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学校管理文化旨在寻求学生发展的自由性。

2.注重班级管理行为的标准化评判,忽视学生行为意念的归因分析

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实践取向力主以预设的衡量标准来评判学生具体的实践行为,处理管理事件要有“据”可查,却很少深究其“源”,忽视对问题型学生的错误实践行为的归因分析和个案调查,导致处理学生管理的突发事件时常常以偏概全、墨守成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况且每一个不良管理事件的发生都会事出有因,这就更不能机械式地以单一的衡量标准去评判。

3.注重班级管理效果的表层性生成,忽视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

有效的班级管理是以学生自律意识的良好培养和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为根本宗旨。“听话的未必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未必是坏学生”,规约式的班级科学管理机制常以良好稳定的学校秩序作为管理效果的鲜明特征,但这种表层性的凸显现象并不意味着学校班级管理智慧的高超、育人效果的显著以及后劲发展的充足。班级的科学化管理若操作不当,会对学生的生活秩序、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实践取向的基本内涵

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是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取向的时代转换。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以管理制度的严格规约为核心,而文化管理的实质则是以学生行为的自律意识为核心;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管理过程的秩序性和管理评价的单一化,而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管理主体的民主性、管理过程的参与性和管理评价的多元化;科学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学校班级秩序的管理效益,而文化管理则是追求学生的自由发展。所谓的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就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下,以环境的良好创设为基本前提,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通过对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在班集体中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班级成员激发自觉的主体意识,由他者管理转向自我管理,并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

在文化管理视域中,倡导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并不是说就可以抛却管理制度的约束与规范,需要明确的是,制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管理也是文化管理的重要建构。文化管理不仅不排斥制度管理,反而也要利用制度管理中的科学决策、严格管理、效率达成等重要手段来实现管理环境的创设和管理效益的提升。班级的文化管理其实是对制度管理的一种境界超越,将班级管理的价值定位从硬性的“法治”转向柔性的“文治”,将班级管理的目标追求从管理者的“他律”转向学生个体的“自律”,真正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践旨趣:“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肯定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文化管理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人际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班主任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以管理权威压制民主自由,不以师者话语摒弃学生思想,不以长者风范规整学生行为,而是要始终以包容的心态和学会以学生的视角去认识班级管理的对象。“学生就是学生,孩子就是孩子”,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必须紧紧以此为依据,而不是将成人的行为意识和实践范式强加于并未实现成熟的中小学生,用层层制度将他们牢牢地裹起来,“这种严苛的管理体制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价值,没有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过分重视外在的东西正在使班级管理失去本来的目的,从而逐渐变为一个冷冰冰的工具”[3]。班级的文化管理致力于建构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人文感染,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构筑学生的集体认同感。

三、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1.角色转换——转变班主任的主体角色,引导学生的自主化管理

师生角色转换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一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需要由保姆式转向引导式,无须再扮演“大管家”的职业角色,而是要做好“引路人”的教育职责。“保姆式管理片面强调教师的单方面管理,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况且中小学班主任一般由科目任课教师兼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就更应该突出“教书育人”的教育性原则,而不是“监察考核”的权威性原则,管理是教育教学的服务性工作,育人是班主任的第一要务。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认知、自主管理,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创设、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班级学习氛围营造等途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成为文化关系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班级管理权力的层级建筑,文化管理模式就是要避免管理权过于集中,通过强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来提高班级管理效果的生成力。

2.情境建构——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班级文化营造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主要保障。一是要重视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创设对班级管理的隐性影响,尤其是教室主题墙的风格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和选择。小学班级重在认知和兴趣的激发,中学班级重在理解与创新的培养,使学生在体验文化意义过程中去理解人之主体性的丰富蕴涵。二是要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不应以过度宣扬班级管理制度呈现的各种纪律来规约学生的各种行为,那是一种“在压抑生命需要的基础上,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而对学生进行控制的手段”,最终可能会导致“学生成为唯唯诺诺的被动的木偶,失去了生命的灵性,变得麻木、迟钝”[5],而是要借助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班级活动来激发班级成员的积极参与性和增进他们之间的广泛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生态,使“关系规约”代替“制度规训”。

3.个别关注——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呵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尊重学生差异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核心原则。一是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去诊断问题行为并开具矫正药方。班级的科学管理注重的是用统一的管理规则和评价标准来评判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行为,而不会或者很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去诊断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用成人世界那种无情的制度惩治手段来规训未成年人的实践行为,这本身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背离。班级文化管理则秉持“个别关注”的教育视角,将管理目光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去发现他们的亮点和缺陷,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帮助他们扬长避短。二是要通过主题班会、节日晚会、辩论赛、教育沙龙、写作征文、外出采风、知识讲座、角色游戏等各种班级活动让拥有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参与其中,享受乐趣、分享经验、合作互助、共同成长。三是要重点关注问题型学生不良行为的及时矫正,况且班级管理秩序的紊乱经常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型学生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因此,针对班级问题型学生的转化就需要更多的管理智慧和言传身教,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良行为的不同根源,采取针对性的问题处方加以引导和矫正。

4.原点回归——培育班集体共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学生自由发展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终极目标。一是要在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维护学生主体权利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班集体的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是制度强加于学生的,而是由班级成员在互相交流和互相磨合中共同承认的一种班级文化价值取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行为意念的引导下自由践行各种行为方式。二是要建构一种拥有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班级共同体,并使其成为学生获取精神力量的源泉、文化涵养的圣地以及自由发展的场域,“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6]。教是为了不教,管也是为了不管,班级文化管理旨在扭转束缚人性的科学管理实践取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的自由发展。三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构筑教育的人文世界。人文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是创造的世界,也是超越的世界,就在于它是生命的世界,处处洋溢着生命的鲜活气息。中小学班级的文化管理就是要打破制度的科学管理对人性的钳制,把规训式的、程序性的、制度化的管理变为体验式的、自由性的、人文化的管理,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从而持续地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自由生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兴国.学生管理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2(16).

[2] 王厚鑫.班主任工作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 左军章.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表现及归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24).

[4] 邬小学,王中华.班级管理:从保姆式到学生自主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

[5]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包兵兵

第三篇:差异化管理视角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研究

摘 要:对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来说,只有广泛渗透差异化管理理念,才能增强班级管理的时效性,因此必须关注学生发展,了解学生个体化差异,在班级管理环节有效利用差异化理念,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文章对中小学班级差异化管理现状及管理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差异化;管理视角;中小学;班级管理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164
一、中小学班级差异化管理现状调查

(一)调查内容

针对当前中小学班级差异化管理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及时展开相应的问卷调查活动,合理设计问卷调查内容,便于真实地反映出中小学班級差异化管理状况。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常规班级及班主任、寄宿制学校管理学生的生活指导教师,有效掌握相应人员的性别、年龄、职称等信息内容,确保此次问卷调查的科学性。

(二)存在问题

1.管理理念:部分班主任对差异化管理理念的认识不够,意识不到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的必要性。因为没有站在差异化角度分析问题,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不实,掌握不够,至今在班级管理中还没能有效渗透差异化管理的理念。

2.缺乏评价体系:班级管理效果评价环节,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一些班主任不清楚差异化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明确评价标准,导致差异化管理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差异化管理视角下的中小学班级管理途径

(一)和谐氛围创建

1.利用优良的教学环境,构建和谐班级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化意识,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构建和谐、友爱的班级文化,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注重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利用规章制度引领作用,有效约束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言语与行为的一致性,借助丰富多彩的互动节目,激发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发挥班级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增加学生间的友谊[1],使其团结互助,以礼相待,和谐相处。

(二)渗透差异化理念

1.班主任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掌握班级成员发展状况。

2.运用差异化理念指导学生,全方位开展班级差异化管理活动,以学生为根本,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和帮助,从而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将差异化管理理念广泛渗透在班级管理环节中,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解决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运用统一标准评判学生行为,利用规范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学生,及时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运用有效措施,让学生扬长避短。比如班级管理中,采取知识讲座、写作征文、板报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同时采用角色游戏法,促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分享学习经验,爱上学习。

(三)实施差异化管理

1.差异化管理目标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广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制订合理的班级差异化管理目标,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个人的奋斗目标。运用差异化育人观念,促进学生探讨知识,共同进步。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目标管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为实施差异化管理做准备[2]。

2.培养班干部

班干部在学生与班主任工作中起到协调作用,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民主选拔优秀的班干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特长,锻炼学生能力。比如,班主任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班干部人选,确保选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强,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班级管理意识。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小组探讨,选出合适的班干部人选,从而保障班干部的权威性,增强管理班级的效力。

3.个别指导

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个别指导,有效发散班主任创新思维,制订学生需求差异化指导目标,强化个别辅导,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比如,对于学生的需求,分别采取直接式、启发式、接近式等多种方式方法,给予个别学生指导,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启发式指导,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于思维灵活的学生,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思考,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鼓励学生针对班级管理创新策略进行思考,给予班主任合理意见,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促进班级管理共同参与,人人维护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中,为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问卷调查,然后分析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便于有效渗透差异化管理理念。构建和谐班级文化氛围,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思想,运用差异化理念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特长,让学生明确个人奋斗目标,增强班级管理意识,有利于形成以班级为整体的学生群体意识。

参考文献:

[1]佟永花,郑建增.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小学班级差异化管理实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2.

[2]包兵兵.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之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取向[J].教学与管理,2015(22):24.[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陶春秀(1978.2— ),女,汉族,甘肃民勤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班主任工作。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生态教育在初中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WW(2018)GH04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陶春秀

上一篇:学音乐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水工程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