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建设之我见

2022-08-19

第一篇:林业生态建设之我见

生态中国建设之我见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方向一致、进程基本同步。美丽中国的最根本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给予好评,但对环境恶化,则反映相当强烈。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则,势必会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后腿。这是应当防止和避免的。

生态中国建设在我看来就是把握住当前中国的国情,考虑到人口的增长与土地需要、环境问题等的关系,在正确的处理好这些问题后再紧抓中国的建设。生态建设在中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环境的污染已经很严重,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许多各方面的污染,所把握好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一个厂房的建立,首先你得有正确的选址,然后就是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了,在重庆就有一件与生态建设违背而搬迁的事例。前几年在重庆大渡口,一个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就在那里活跃着,但是后来由于污染

严重,不得不搬迁。选择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其实重钢以前在大渡口的时候,我也曾经到里面去了解过,它坐落的位置相对于人口等相对于市中心等地方而言还是比较偏僻的,但是可能随着周边经济的发展,周围人口越来越密集,进入厂区你会发现周围的树叶上面都有很厚的一层灰,道路更是如此,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的确很严重。所以,生态建设现在在中国已经得到了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建设美丽中国这些都促使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生态建设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详细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全面深化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需要我极探索相关制度性确立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意义,路径

人类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和社会财富得到空前的提高。但在这一过程中,资源被大量消耗,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世界存在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以贫穷落后、超常消费和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复合污染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等三大生态问题,而这三大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城市[1]明建设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际可持续科学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重要实践。联合国环境

[2]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

[3]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首脑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变成了各国人民的行动纲

[4]领和行动计划,制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1 世纪议程》。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就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在产业内部实施绿色生产,构建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内部实施循环经济,保证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5]。 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高度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态文明是基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文明境界。生态文明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态文明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契合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高级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总结以往社会文明发展时期人类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实践所导致的生态危机产生的教训基础上,重建一种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状态的人-自然-社会整体生态系统的文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 1.2 现代农业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之后人类社会的新的选择和人类社会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需要,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更加科学化、生态化、适存化的合理规定的深刻诠释和理性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中的中国意义重大。在刘丽红[6]的《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确立》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有以下三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

2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2.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100 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公开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今天,发展的实践已经使我们深深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才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才会拥有源头活水,发展成果才会真正惠及人民。要学会运用生态的观念去评价人类的经济活动,制定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注重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协调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资源环境的保护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更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2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旅游以及综合生态产业等体系。要逐步确立生态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构建生态化的技术支持体系。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中,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加快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进产业结构由工业文明的黑色产业结构向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着力推进能源经济结构由高碳黑色能源结构向低碳与无碳绿色能源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由工业文明的最高代价生态外生模式,向生态文明的最低代价生态内生模式的根本转变。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和经济之间的紧密结合,加强生态技术与生态产业之间的深度结合,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要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培育绿色消费观,适度消费观,提倡节约消费,逐渐培育出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消费模式。 2.3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在于生态文明制度的确立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良好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实现社会制度对生态文明的保障。要充分发挥制度安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导作用,制定完备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去落实生态文明的各种具体要求,通过制度去规范人、约束人、引导人的各种可能影响环境的行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 一种理念,也不只是一项政策,而是必须付诸实践的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一要建立完善的有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且强化这些法律的监督与检查,使之能够得到贯彻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二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三要建立完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机制。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的知识与理念,使生态文明的理念走进每一个人的内心,并转化为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要积极推动环境宣教法制化的进程,不断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使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4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公众行动能力的提升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急需公众行动能力的支撑。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表明,公众的参与、支持,公众环境保护责任感的养成是生态文明早日实现的重 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为此应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环境质量公报和企业环境行为公告等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建设项目和重大政策,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充分调动起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推动性,形成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与自省。积极开展生态伦理和环保警示教育,增强全社会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和发展民间环保组织,提升公众环境保护的自我组织能力。

3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

在孙新章[7]等的《以全新视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文中,所提到的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对外要把握国际可持续发展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尽可能维护和争取发展空间; 对内要切实加快绿色转型进程,促进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参与“里约+ 20”后续行动,努力成为各方借重的关键角色,维护并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我国应在准确把握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主要政治集团内部利益诉求演变及分化趋势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经济规则制定、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2015 年后全球发展议程设置等“里约+ 20”后续行动,主动施加影响力,努力成为南北两大阵营平衡立场的支点和借重的关键力量,将“双重压力”转化为在国际上拓展发展空间和话语权的“双重机遇”。

第二,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统筹协调绿色转型、绿色转移和新兴绿色产业发展,使生态文明建设与“中等收入困境”的破解协同实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钢铁、水泥、制造等传统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容纳的就业多,这些行业在我国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过程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应把传统产业的绿化放在突出位置,把新兴绿色产业的培育作为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在国内产业空间优化布局过程中也要强调“绿色化”转移[8],要把“绿色、循环、低碳”等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

第三,立足全球谋划和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创新,提高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面向国内看,应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等要求,全面调整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 根据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当前及未来需求,有针对性地部署一批关键科技项目; 应充分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平台作用,探索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先试区。

第四,不断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机制,把全面推行绿色GDP 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应加强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方法研究,全面建立起以绿色GDP 为重要内容之一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加快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推广进程,努力促进区域间、行业间的公平、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如松,胡聃.弘扬生态文明深化学科建设.生态学报,2009,29( 3) : 1055-1067. [2] WCED. Out Common Futur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 Mebratu D.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8,18( 6) : 493-520.

[4] Kemp R,Parto S,Gibson R B. 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v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8( 1 /2) : 12-30.

[5]卞文娟.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2-23. [6]刘丽红.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确立[J]. 企业经济,2013,04:155-158. [7]孙新章,王兰英,姜艺,贾莉,秦媛,何霄嘉,姚娜. 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7:9-12. [8]邓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12,22( 1) : 1 - 3.[ Deng N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Green Economy of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 andEnvironment,2012, 22( 1) : 1 - 3.]

第三篇:生态文明之我见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院:

经济贸易系

专业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B1301班

号:151208011073

名:梅

鸿

课程题目:

生态文明之我见

完成日期:

2016年3 月 29日

指导老师:

贾风珍

2016年3月29日

生态文明之我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报告里面提出来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最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样具体推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共同思考的。

1、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现在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所以,对于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我们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从世情、国情出发,以转变发展观念,培养环保意识,建立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发展环保、绿色技术和开展国际合作等为基本途径。

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行动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与国际共同应对环境挑战。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除了国家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的措施与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作为普通公民我认为肯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3、建设生态文明将会面对怎样的挑战?

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型。这是目前很大的、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以来一直不断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升级。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我们国家过去二三十年以来经济发展形成的打工经济、底层经济、高资源高能耗的经济都还存在,这种经济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部分利益群体阻力非常大。很多利益群体不愿意建设生态文明,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实际上是持反对态度的。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例如我们乌拉特前旗过去的一些造纸、化工企业在排污问题上就是这样。

群众生态文明意识淡化。群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都比较落后,这是目前基本情况。 比如说农村、城市扔到沟渠里面很多瓶瓶罐罐、塑料袋之类还有一些电池的东西随便扔,结果就是有一些地方像电池、塑料袋几十年,上百年在污染土地。环保意识落后,生态意识传统。很多生态意识,生态保护这一点用传统的方式,比如说每到秋天的时候,收完玉米,收完秸秆以后就烧,大规模的把地里面的秸秆给烧掉,结果烟雾缭绕,有一些城市连续几天之内全部给烟雾环绕了,有一些地方都出现飞机无法起飞的现象。这就是生态意识比较传统。

4、我又能做什么?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

同时也要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而这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不再是梦想。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让我们一起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生态问题归因之我见

摘要:当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所重视的问题,生态问题处理不当将会演化成生态危机,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如何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成因、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找寻解决的办法,是我们今后必须重视的课题。

关键词:生态问题;产生原因;正确看待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提供人类必要的生产与生活的物质的基础。人类自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生产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显著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样虽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对自然的持续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是我们当今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生态问题的成因

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的问题。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不发达,人类生产的目的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不会也不能为了获取更多的价值而无限制地进行生产,因此,人和自然之间能够维持一种原始的和谐共生关系。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获得使用价值,而是取得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从事商品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更多利润。为了这一目的,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不断地征服和掠夺自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很早的时候就有这样的预见:“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期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1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对破坏环境的现象没有加以控制,导致了我国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来,全球性的自然灾害逐渐频繁,自然界开始向人类进行报复,生态问题开始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对于生态问题的具体成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1、生态问题产生的政治原因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两极对立的程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自然环境无止境的破坏和利用,导致了各种生态问题。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资本主义的存在使生态问题从国内逐渐扩张到全球,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使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生态问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集中,政府是政治决策的主导者,也是生态问题的主要负责人。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经常开发一些将会破坏当地生态、影响人民生活的工程项目,或是经济的增长,默许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工厂与企业的存在。这些不仅是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属于政治问题。所以说生态问题的产生,有其一定的政治根源。

2、生态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

人类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后,就开始了无止境的生产和生态扩张。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把征服自然当成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手段,致使资源的开采量和投入量急剧增加,资源的存量以惊人的速度递减。人类对利润的一味追求,必然会造成生产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各种生态问题。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大量开采煤矿资源,砍伐树木。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发展”简单等同于财富增长,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率以及超出必要生存需要的优裕生活和物质享受。全国各处建工厂,开采自然资源,兴建大型工程项目,再加上我国的经济结构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以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为主,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由此必然导致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追求经济发展的高增长。

3、生态问题产生的思想文化根源

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唯心主义占据着绝对优势,在“人是自然的主宰者、征服者”,“人定胜天”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征服自然的观念和态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执拗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绝对对立,满足乃至陶醉于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对自然进行无穷尽的索取。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我国的自然和谐也受到了严重挑战。新中国建立后,由于西方观念的影响和我国发展的急切需要,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观念深入人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表现得无所不能、无往不胜。在这样的思想文化影响下,人们投入到了大规模破坏自然的活动中,如砍伐森林,破坏草场,围湖造田,大炼钢铁,掠夺性开放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较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但是我国却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在生态问题上,没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致产生了一系列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生态问题。如今我国虽然加强了生态文化建设,但是之前的负面影响还持续到今天。

二、正确对待生态问题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问题难以避免,但是我们要在发展过程中多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避免让生态问题演化为生态危机,危害人们的生存。正确对待生态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从思想上客观看看待人与环境的问题,并且健全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离开发展,我们就要落后挨打。发展离不开资源,我们只有转变传统的只图经济发展不管生态环境破坏的旧观点,树立生态自然关新理念,加大生态自然观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开放和管理,才能根本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只有健全环境管理机制,加强执法力度,才能防止不法商人为了谋取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正确对待生态问题,要强化生态问题治理中的政府作用。党和政府的政治活动不仅要重视生态问题,而且要主动预防生态问题。要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出发点之一,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形态。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我国政府要集中人民的力量来解决和监督生态问题,政府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不是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正确对待生态问题,要运用科学技术来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用不当会给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是不可否认的。例如日本的核泄漏,周围的水源、土地、植物、动物等都遭受到了核辐射的污染,连住在附近的居民的身体也受到危害。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技术操作系统,是不依人的价值观念而转移的,是具有客观性的。但是人类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却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如果人类应用科学技术来防范和治

理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使社会全面发展,那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反之,人类所面临的就是生态危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报复,地球将会毁灭,人类将会灭亡。

参考文献:

1、夏小非、朱同丹.在发展中解决生态问题与生态危机[J].鸡西大学学报.2008(6)

2、张中文.环境生态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诠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

3、邹厚亏.关于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的几点思考[J].实践`探索.2010(6)

4、邹厚亏.由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J].考试周刊.2010(26)

5、阎孟伟.生态问题的政治学研究[J].南开学报.2010(3)

6、关志刚、黄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生态问题[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7(2)

第五篇:倡导青少年树立 生态文明观念之我见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论述,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青少年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重点,因为他们今天是国家的小主人,明天将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在我区中小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增强生态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对于建设生态校园、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全球背景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人类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一面,过度地开发资源,导致全球环境恶化,从而促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和生产、

1 消费方式,形成深刻的观念变革,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转变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伴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和环境教育的普及,生态意识教育很快被世界各国提上了国民教育的议事日程。

尽管环境教育已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多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普及全社会环境保护知识、促进青少年绿色教育行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环保教育体系缺失、内容不完整,没有把环保教育作为基础知识的内容渗透到教育体系中,导致教育效果不显著。即使在零星的环保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环境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只停留在环保的宣传层面上,没有对青少年加强环境价值观教育和环保能力的培养,致使部分青少年参与环保建设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有的青少年认为,保护生态、治理污染是政府部门的事,生态环保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也有部分青少年虽然对环保充满热情,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方法,他们参与环保活动也只能停留在概念化、表面化水平;更有少数学生在学校声言是环保小卫士,出了校门却乱扔纸屑,这种言行不一致的表现也屡见不鲜。因而,当前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环保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意识反映了尊重、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理念,它是

2 基于青少年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又积极地反作用于自身的行为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就是使其从思维方式上思考生态问题,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节能的良好行为习惯,使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获得全面提升。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思维的养成在于教育,中小学开展生态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生态思维,以生态价值观作为抉择行为的唯一标准。

中小学生态意识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凸显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两个维度,围绕绿色意识、节能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树立科学自然观、健康生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科学自然观是指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道家倡导 “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伦理观、老子主张人与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说天人是合一的。这种科学的生态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的时候,引导学生不仅把大自然看作是对人类有用的资源,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把大自然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具有与人和谐相处、同存共荣的“内在价值”,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以实际行动促使人与自然保持良性的交往互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健康生活观是指与人的衣、食、住、行紧密联系的消费观,要求人们在选择生活方式时做到基本消费适量、舒适消费适度,不把个人的身心愉悦建立在消费膨胀的感官刺激上,反对奢侈享受和铺张浪费的消费行为。学校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视再生资源利用,从选择生活方式做起,树立适度消费观。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意识教育,中小学是主阵地,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学校要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可以组织家庭课堂或进行家访,对家长进行生态环保教育,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努力,增强生态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和提高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着眼于人的素质发展,强调人的行为自觉和自律,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处共荣。

中小学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不止于课堂上的生态知识教育,更重在对学生生态行为的引导。所以,生态文明教育要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同时,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告诉我们,生态文明行为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必定是积习难改。

良好生态文明习惯的形成,与青少年成长的阅历、参与

4 的实践和直接体验分不开。学校开展生态体验主题教育活动,教师通过调研访谈、个别谈心,聚焦班级学生成长中忽视的生态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生态体验教育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没有预防的心态之下感受生态直接体验,醒悟自己的行为后果,从而在深刻反思中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态文明习惯,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绿色文明活动,引导学生接近自然、重新认识自然,培养对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认同与热爱的情感。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当奈尔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认为,如果人们对自然有着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产生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节假日开展“与绿色同行”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教育效果。青少年跟随家长一起去春游、踏青、吃农家饭、赏原野春景、植树,使青少年感受到大自然的春色,享受到大自然带来的绿色乐趣。

生态文明行为要从小事做起,使青少年深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能时时处处参与生态环保活动。倡议中小学生自带水杯上学,这样就可以尽量少用瓶装纯净水,以节约能源消耗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保教育要注重事物、事实教育,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引导青少年在植树护林、爱鸟、垃圾分类、限制使用塑料袋等实际行动中真正培养起维护自然生态的意

5 识,从而建设美好家园。

三、创建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即绿色学校。生态校园建设是一种状态、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结果。因此,生态校园强调环境管理,在创建良好生态校园的过程中,要充分调查本校环境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认清校园存在的环境问题,寻找有利的切入点,整合生态和非生态的教育资源,以利于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庭和社会不相和谐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生态校园建设。

1.提高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

中小学开展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首先要有较好的生态文化素养。其中,教师的生态道德、生态法律修养是基础,生态学识是重要条件,生态教育能力是关键。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以良好的生态人格和文明修养影响和教育学生,才能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逐步形成,进而影响未来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改革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

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既有生态文明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更要开设研究型的环保课程,培养学生对生态环保的学习兴趣,使绿色教育进课堂,进而将绿色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意识。而且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生

6 动、形象地传播生态环保知识,科学探索生态文明的创新价值,使生态文明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灵,达到入耳、入脑。

3.营造节能环保的绿色氛围

中小学的重要任务是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有远大志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许多中小学依靠“环保小卫士”,检查校园水电、纸张、粮食以及学习生活用品等资源使用情况,并把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案,及时向学校报告,以便学校领导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资源浪费现象,也有学校设立班级节约监督员,其主要职责是:发现同学有浪费资源现象时,及时劝阻;对有浪费倾向性的苗头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并组织开展节约心得交流活动。一些学校在班级黑板报和壁报上,表彰班上同学的好人好事,还有的学校把青少年的节约行为记录在成长手册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这一系列做法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了绿色成长环境。

节约和保护环境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进行下去,使我们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要使一代一代人能持之以恒,中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了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基础,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就有了保证。

上一篇:林业局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林业上半年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