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权论文范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消费维权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将从食品召回制度的概念与方式,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消费维权问题等角度,对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特别是如何实施消费维权进行探讨。

第一篇:消费维权论文范文

青年网络消费维权的困境与破解

【摘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的主要消费方式。然而,维权动力不足、维权能力低下、维权推力偏弱、维权助力欠缺等,使得青年网络消费维权面临诸多困难。对此,应着力构建青年网络维权价值体系、支撑体系、舆论体系、保障体系,为青年健康消费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青年 网络维权 网络消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的主要消费方式。青年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旺盛,尤其是大学生脱离家庭约束,经济相对独立自主,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因而容易产生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消费支出。求新、求异、求时尚的消费倾向,容易趋使青年深陷校园贷、裸贷、套路贷等骗局。

《2020消费维权舆情状况分析报告》指出,2020年消费维权投诉呈现新特点,包括服务投诉增长迅速、网购投诉有所增长、新兴行业投诉量大等,其中航空退票、网购、游戏、教育培训、直播带货等投诉较多。不可否认,当前青年网络消费维权面临诸多困难,如维权动力不足、维权能力低下、维权推力偏弱、维权助力欠缺等。对此,应着力构建青年网络消费的价值体系、支撑体系、舆论体系、保障体系,为青年健康消费营造良好氛围。
针对价值观念偏差造成的维权动力不足困境,要着力构建网络维权價值体系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普遍学业繁重。然而,步入高校后,学习的“紧箍咒”骤然松绑,其行为自由度与社会经验、个人自律等出现不匹配问题。不可否认,一些高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对于家庭观、事业观、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等事关青年长远发展的教育力度不大、措施不实、成效不明显。在网络消费中,一些青年表现出缺乏理性、盲目跟风、虚荣心强等特点,忽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过于看重商品带来的虚荣心和满足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理念,提高了青年的权益受损感知点,使青年对损害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具有较高的“容忍度”。同时,由于网络消费具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尽管有时商品属性偏离实际所需或不尽如商家介绍,但青年群体的退换货概率却相对较低,这从侧面说明了青年的网络消费维权意识欠缺。

一些青年之所以花销用度超出正常范围,甚至出现挥霍浪费等现象,主要是由于其价值观念出现偏差,维权动力不足。针对当前青年网络消费的特点和心理,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纠偏。一方面,要强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牢筑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克制物质欲望,进行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学校和社会要营造良好风气,引导青年正确认识所处人生阶段的特点,鼓励青年务实上进。另一方面,要强化青年维权意识和能力教育。青年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充满好奇,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畏惧心理,其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相对淡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学校和家庭既要重视知识教育的深入,也要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应开展独立人格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为青年创造不同锻炼平台,降低其对父母和师长的依赖,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青年自身应积极强化社会锻炼,努力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侵权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对侵权行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辨别力,不断强化维权动力。
针对人生阅历不足造成的维权能力低下困境,要着力构建网络维权支撑体系

大部分青年处于叛逆期和成长期,对社会缺乏整体客观认知,处理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出现偏激行为。不同的人格特点会形成不同的处事方式,而青年处理维权事件能力不足、经验缺乏。由此,隐忍和情绪化表达成为青年维权的两个极端现象。有的青年个性张扬,受到侵权后容易情绪激动,维权过程简单粗暴,如通过差评、恶意留言等方式发泄不满情绪。过于情绪化会影响青年的理性判断,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引发祸端。网络电商通常格外重视店铺信誉,因客户差评而引发的恶意报复行为屡见不鲜,既不利于青年正确消费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和谐文明社会氛围的营造。有的青年认为维权麻烦、成本过高,或者不知道维权渠道,或者对维权结果缺乏信心,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因逃避、畏难等情绪而选择隐忍。

对此,应着力培养青年的网络消费维权能力,以增强其维权信心。维权能力主要包括维权意识、认知能力、执行能力。其中,意识是前提,认知是保障,执行是关键。学校要普及消费者权益教育,引导青年对网络消费的知悉权、选择权、求偿权、监督权等进行全面认识。此外,要让青年知晓维权程序和维权渠道,助力其将维权意识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网络消费维权志愿者、网络消费维权实战演练等活动,让青年体验现实维权情形,提高青年的维权能力。
针对社会维权助推力偏弱的困境,要着力构建网络维权舆论体系

当权益受损后,决定其是否维权的因素有两个:一方面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是维权氛围的影响、维权成功案例的激励、亲朋好友的鼓励等外部推力。社会和校园维权氛围的不足必然会挫伤青年维权的积极性。总体来讲,我国目前的维权宣传引导氛围仍不够浓厚。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青年的维权意识也逐步增强,但尚未真正转化为维权行动。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年存在较重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一方面为上当受骗感到难为情,另一方面不愿意将购物信息公开(这也是影响维权氛围形成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维权氛围是青年维权的重要推动力。从家庭层面看,父母要以身作则,为青年依法维权树立榜样。然而,一些家长对青年的消费行为不够关注,甚至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破财消灾”,对孩子受到的侵权行为采取漠视态度,不但未能树立榜样,还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要树立身正为范意识,从自身做起,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维权意识。从学校层面看,一些学校对维权意识教育不够重视,侧面降低了学生的维权动力。因此,学校要针对当前青年网络消费特点,通过举办座谈会、宣讲会、辩论会、专家讲堂、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进行网络消费维权教育,让青年在浓厚氛围中增强维权意识、提升维权本领。从社会层面看,依法维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青年作为新生代,应当成为依法维权的排头兵。因此,要广泛深入宣传网络侵权案件的特点、种类、现象以及防范方法,增强青年对网络消费侵权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可以建立完善常态化宣传机制,通过媒体等广泛宣传维权知识、维权成功案例,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维权、支持维权、保障维权的氛围。扎实有效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营造浓厚的维权氛围,改善网络消费维权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对侵权行为形成舆论压力,降低网络消费侵权事件的发生概率。


针对保障措施缺失造成的维权助力疲软困境,要着力构建网络维权保障体系

法律是公民维权的最权威保障。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既能形成防范侵权行为发生的制度网络,也能为消费者依法维权提供最强支撑。调查发现,青年在权益受到侵害后,首先考虑的是独自解决,往往通过电话、客服留言等方式与商家进行协调,然而这种方式对于恶意侵权事件并不起作用。由于缺少其他维权途径,青年维权者容易陷入无助,最终放弃维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青年维权意识欠缺、维权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维权渠道狭窄、维权宣传力度不够,法律维权、组织维权、机构维权等强力维权手段作用不显。后者具体表现为:法律维权耗时长且成本高,大多数青年很少通过法律渠道进行维权;而由于对正规机构维权和群体性组织维权等其他维权渠道了解不够、缺乏信任,青年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青年作为维权的弱势群体,应得到更多的法律支持和援助。一要健全完善青年法律维权意识培养体系。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强化法律维权宣传,将网络侵权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普法宣传体系,推动其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通过法律知识普及、案例宣传、现身说法等多种途径,让青年认识到法律是维权的有效途径、是打击违法犯罪的强力武器,自觉做学法、用法、守法的表率。二要健全完善青年网络维权法律体系。针对当前网络侵权行为高发态势,结合网络侵权特点,加快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约束力。三要健全完善青年维权援助机制。针对青年维权能力普遍较低等情况,要加大法律援助,出台和细化帮扶措施,简化法律援助程序,降低青年维权成本,尤其对网络消费侵权行为,要构建多地联动执法机制,提升案件查办水平;要强化仲裁保障,完善消费者协会和仲裁调解机构的功能,为青年维权提供更多便利渠道;要强化调解人员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业性强、责任心强、公道正派的调解队伍,保障执法和调解的权威性。高校应针对青年网络消费现状和维权问题,探索建立青年消费维权岗,帮助青年理性维权、依法维权,让青年在维权中更有底气。此外,要加强青年维权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青年维权协会要对当前网络消费侵权案件发生的类型、特点、区域、程度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系统解决对策,为青年维权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四要健全完善网络监管体系。要加强对网络消费侵权行为的监管,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监管技术、规范交易流程、严把准入門槛、加强诚信管理等多种方式,构建良好的网络交易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法院等的作用,拓宽网络消费投诉举报渠道,使更多的网络消费侵权行为得到治理。

责编/孙渴 美编/宋扬

作者:殷炳艳

第二篇:食品召回制度及消费维权探究

[摘 要]本文将从食品召回制度的概念与方式,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消费维权问题等角度,对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特别是如何实施消费维权进行探讨。

[关键词]食品召回;消费维权;监管

1 食品召回制度的概念和方式

食品召回法律制度是指调整在食品召回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具有系统性、公法性、群体性和预防性等特征。

1.1 食品召回的概念

《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所谓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该规定是这样定义不安全食品的:不安全食品是指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危害的食品,包括:①已经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②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③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分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示,或标示不全、不明确的食品;④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安全食品。

笔者认为,应当结合《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食品召回的内涵。食品召回是指由于生产者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隐患并已经进入流通领域(有人也称为流通环节)时,为避免隐患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生产者必须及时将隐患食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情况,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提出食品召回申请,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隐患产品,政府有关部门对召回行为进行监督;如果生产者不主动召回,政府可以强行召回。

1.2 食品召回的分级

根据食品安全危害的严重程度,食品召回级别分为三级:

(1)一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2)二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一般或流通范围较小、社会影响较小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3)三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轻微的,或者属于本规定第三条第三项规定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1.3 召回的方式

(1)主动召回。食品生产者自身发现或者根据销售商、进口商、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对不安全食品应当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并以有效方式通知销售商停止销售该产品,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向社会发布召回信息。

《规定》明确: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的,食品生产者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一级召回应当在1日内,二级召回应当在2日内,三级召回应当在3日内,通知有关销售者停止销售,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食品生产者自确认食品属于应当召回的不安全食品之日起,一级召回应在3日内,二级召回应在5日内,三级召回应在7日内,食品生产者通过所在地的市级质监部门向省级质监部门提交食品召回计划。

(2)责令召回。消费者或者其他与产品有关的个人发现不安全食品,应当向主管部门报告,或者主管部门通过自身监管、通过信息共享渠道与联动机制获知的国外监管部门的有关信息发现不安全食品的,应当要求生产者召回食品,以避免危害发生的措施。

《规定》明确:经确认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国家质检总局应当责令食品生产者召回不安全食品,并可以发布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费警示信息,或采取其他避免危害发生的措施:①食品生产者故意隐瞒食品安全危害,或者食品生产者应当主动召回而不采取召回行动的;②由于食品生产者的过错造成食品安全危害扩大或再度发生的;③国家监督抽查中发现食品生产者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食品生产者在接到责令召回通知书后,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

尽管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都是由食品生产者来执行,但前者是食品生产者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市场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主动实行的;而后者的实行,是迫于惩戒的压力和政府的强制性而采取的行动。但无论哪种情况,食品召回都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的,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质检等部门在食品召回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 食品召回制度中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2.1 食品生产者的法律责任

食品召回法律制度的顺利实施,一方面依靠食品生产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清醒认识和对食品召回制度的自觉遵守,另一方面依靠严厉的惩罚制度对付不愿意按照制度召回问题食品的生产者。食品生产者发生下列情况应当受到严惩:一是生产者拒不执行责令召回的;二是生产者故意隐瞒隐患的严重性;三是生产者试图利用产品主动召回程序,规避主管部门监督;四是由于生产者的过错致使召回隐患产品未达到预期目的,造成损害再度发生。

2.2 食品销售者的法律责任

食品销售者是食品召回工作中的参与者和配合者,也可以称为履行辅助人,配合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食品召回制度。销售者在食品召回法律制度中的具体义务有:一是当生产企业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时,销售者就应当立即停止销售;二是发现经销的产品存在隐患通过向食品生产者、监管部门报告从而启动食品召回程序。

2.3 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

召回是一把双刃剑,用之不善会损害企业利益。监管部门的职责明晰和监管执法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为了防止对该制度的滥用以及有关人员的违法实施,应建立责令召回错误导致企业损失的国家赔偿制度;从事产品召回管理的公务人员、受委托进行产品危害调查、危害评估的专家或工作人员捏造虚假信息、违反保密规定、伪造或者提供有关虚假结论或者意见的,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3 在食品召回制度中有关消费维权问题

3.1 费用承担问题

笔者认为,消费者不应当承担食品召回费用。召回是以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伤害为目的,是食品生产者的一项义务,具体召回活动由食品生产者组织完成并承担相应费用。

3.2 民事赔偿问题

(1)现实损害的赔偿责任。召回制度在于防患于未然,但是对于隐患产品已经造成的现实损害,受害消费者有权寻求法律救济,企业不得以已经实施召回为由拒绝承担相应责任。此时,行政机制主导的召回制度,实际上已帮助消费者完成了若干关键问题的举证责任。

(2)违反召回义务的赔偿责任。违反召回义务包括应当召回而不召回、不当召回。不当召回指食品生产者实施召回,但行为有违该行业在相关情形下的通常行为标准,不当召回的具体表现包括召回不及时、召回措施不力、召回方式不妥等。

目前在食品召回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食品召回的范围应当统一。比如黄花菜含硫标准,卫生部有关干菜类食品卫生标准为含硫量不超过0.035毫克/千克,而农业部关于无公害蔬菜脱水标准是100毫克/千克。标准的不统一,严重影响食品的有效召回。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确使用的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而《规定》中使用的是“不安全食品”,在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中又经常使用“问题食品”概念。术语的表述不一,亟待统一。二是单凭食品生产者召回食品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方式,可行性差。三是现实中出现食品生产者倒闭,应当召回的食品流落在食品销售者手中,有的甚至改头换面重新回流市场现象,如何处置,缺乏明确的规定;四是质检、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农业等部门,实施分段监管,使无缝监管链条难以统筹协调。所以,应当尽快衔接好《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关系,对食品召回的标准、程序、召回等作出细化的规定,特别是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统一术语;进一步明确质检、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农业等部门相互协调协作的法定义务,同时在法律法规中加大对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企业的违法成本,必要时追究刑事责任,才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喻红(1967—),女,贵州贵阳人,北京西城经济科学大学讲师、经济师,1996年获得北京商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监管。

作者:喻 红

第三篇:大学生教育消费维权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办学热和教育培训热的不断升温,由社会力量办学不规范等多方面问题引发的有关教育培训纠纷的数量,近年来明显增加。在发生纠纷之后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关注大学生成长和大学生教育消费的维权,就是关注可持续发展,这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的消费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大学生教育消费的现状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大学生教育消费时常被侵权的原因,并对如何大学生教育消费的维权提出了有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消费;培训机构;维权

近来,有一则新闻,聚智堂补习班的领导落跑,让报班的人都很害怕。据多个家长微信群初步估算,涉事的欠款或达数千万元。随着现代“报班热”的新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报课外辅导班,既包括吉他、琵琶等兴趣辅导班,也包括教师证、律师资格证等一些职业资格证的辅导班,还包括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一些证件类的辅导班。学生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关系跟我们在商场中购买物品的关系一样,也是一定的对等物来交换另一种与它价值相当的对等物。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角度看,教育不应该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却越来越有这一趋势。只要花钱我们就可以参加某一培训机构,而且一般培训机构收费都比较高。这类机构考虑的不是社会效益,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利益。

随着这些辅导班的兴起,在教育消费的过程当中,教育消费侵权事件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在权益遭受侵害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通过正当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我想我们是拥有并应该去积极维护权益的。

我国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维权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某些侵权行为也能进行有效的反击,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对权益维护有很大的盲目性,缺少一定的组织引导,对相关维权方式了解不深,导致其维权效率低。

一、目前大学生教育消费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现有的法律上看,以往的以及2014年新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从未将大学生以及其他本身具有弱性的群体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单独列出并做出相应的保护性规定,但大学生消费群体的脆弱性和易受伤害性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长久被社会忽略,基于其自身的脆弱性,他们的消费权益较社会其他的普通消费者群体来说,则更容易受到侵害。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消费权益的保护并不完善,相反依然存在很大空白。

(一)教育消费环境方面

教育消费的特点是学生花钱到教育机构接受服务,教育机构如果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本身就属于侵权。进行消费的起码条件空气和水,我们可追求保障健康環境,既包括学习环境也包括生活环境。

(二)招生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

有的教育机构在招生的过程中存在欺骗行为。一些成人教育机构缺乏规范,出现了不少“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例如所谓的名师辅导,后期只会偶尔过来上课,甚至有些培训机构只是播放之前名师上课的视频;有些师资力量过于薄弱,所谓的老师,只是一些在校大学生。有些打着“保过班”旗号的培训机构,最后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通过率。

(三)学生维权意识薄弱

大学生在面对社会时有自身的脆弱性,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伤害。而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他们往往选择能忍则忍,这就凸显了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不足。

(四)大学生消费维权艰难

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大多数人仅了解消费者协会、人民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这些维权机构,但实际上在维护自己消费权益的时候,维权成功并非易事。诉讼将提高维权的成本,因此大部分人维权遇到刁难就不会选择诉讼的方式去解决,而是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二、大学生教育消费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主体身份特殊

大學生作为消费者主人意识和主权意识薄弱,在自己权益受到侵害后息事宁人,自认倒霉,不积极寻求赔偿和保护,放弃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二,大学生对消费者协会等一些维权部门等,对他们的维权方式和渠道不是很清楚。三,大学生维权成本高。作为教育领域里的消费者,相对教育机构(机关),其弱势群体的地位毋庸置疑,而作为弱势群体的教育消费者,当他们遭遇权益的损害或者漠视甚或忽视的时候,其维权的难度不得而知!众多消费者放弃维权,与其说他们维权意识淡薄,不如说是因为维权的负担过重,困难太大。尤其是教育消费,首先,教育消费是作为一项“软性”的消费,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无法像普通有形的商品那样去界定;其次,教育消费相比其他消费形式,在“索证”或“取证”方面更为困难。这就难免造成大多数遭遇侵权的消费者尤其是未经世事的教育消费者,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而望而却步的现象。

(二)教育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一些教育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义务。教育消费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一项最主要消费支出,较之其他消费形式来说,占有的比重尤其大。社会办学市场日益扩大,已经形成规模产业,有的机构惟利是图,减少课程,用低素质零经验的老师。

(三)有关部门行政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

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相互配合,不互相监督。对高校周边的培训机构的行为监管不严格,有关部门忽视了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督,导致有的培训机构肆无忌惮的对大学生教育消费权益进行侵害。

(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在我国,虽然有一些规定但毕竟只是涉及很少的部分,散落在其他法律中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威慑力不足,很多都难以得到执行。缺乏有关大学生教育消费维权的法律法规,导致有关部门想对高校周边的教育培训部门进行整治,但因为有关的法律依据,所以也不敢轻举妄为,使得大学生教育消费权益受到侵害。大学生由于其在交易和消费过程中自身的脆弱性和易受侵害性,他们的消费权益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对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规定少之更少,可见我国立法上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存在很大不足。

三、大学生教育消费权益保护的对策

消费者们需要的不再单纯局限于权利意识的觉醒,而是在维权之路上越走越好。

查看有关的证件,要保证报名参加的机构有着较高的质量,要亲自的去考究,进行严格的查询,看是否存在语焉不详、用词不清的情况,做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提早保存有关的证据材料。事后要及时主张权利。[2]

(一)加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思维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学校为载体,把教育消费維权教育纳入到校本课程。把消费者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校本课程,针对组织人员写相关资料,开设公共选修课、开办讲座等形式。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培养维权意识、法律思维,让大学生能轻易的获取系统、深入、实用的教育消费维权知识,让广大大学生知道如何做、做什么,了解法律程序以及法律救济的途径等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和维权意识。从而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教育素质提高了,可以避免上当受骗和权益受损,即使权益受到了侵害,也不知道如何依法维护。

第三,各级“消协”组织要积极创新教育消费权益维权理念,强化教育和引导,可以结合“3·15”维权活动日,进行分层次、分步骤传达知识。

(二)加强培训机构的责任意识

校园周边的培训市场要以学生为本,要求培训机构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加强自律,向大学生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教育消费市场的监管

赋予职能部门较大的监管权力,对其分工职能化、明细化。政府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监管,要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国家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执法和监督活动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社会效果最直接、最明显。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积极调查处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确保培训市场的有序进行。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均属消费行为。3·15是依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诉机构,它有责任、有义务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相应的维权服务。如果教育消费者花了钱,却学不到东西,其合法权益无疑受到了侵害,只有不断增强教育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强化消协在教育消费方面的维权职能,才能形成教育消费的维权互动,这也是有效规范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发挥消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所必须的。[3]

(四)完善对大学生教育消费权益保护的救济途径

要加大对侵害大学生的救助力度,畅通有关投诉渠道,向大学生提供与案情有关的法律咨询服务,协助大学生调查取证,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大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援助金,为因经济困难无力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大学生提供经济帮助,支持大学生诉讼。人民法院、人民仲裁委员会要建立多元化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简化诉讼程序,方便大学生诉讼。建立大学生消费维权咨询组织,给大学生提供消费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为大学生遇到的消费侵权问题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

缩短维权渠道,简化维权程序,简化教育消费者举证的项目,让每一级维权部门都可以有能够威慑到不法经营者的权力,从而降低维权成本。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大学生教育消费受侵害的可能性

如果大学生维权意识不强,甚至放弃维权,实际上是对侵权行为的纵容,这样只会惯坏了教育机构,麻痹了监督管理部门和法律,延缓了社会教育消费质量的提高。所以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运用消费者组织和舆论方法捍卫自己的权益,我国的法律要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行为提供依据。

截止到目前呢,已经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有关规定,但是在教育消费领域,法律法规却很少,一些法规在实践中协调性还不是很强,法律效力比较低,对一些行为的处理和打击的力度不够,威慑力不足。[4]制定相关法律,促进与规范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环境,法律保障是关键。对在办学条件,对硬件设施,教学结果保证和费用的多少等方面确实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有关的规范。立法的宗旨在于既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又保障学校与学生的双方权益。此外,还要提高投诉效率,对他们的工作有效时间进行限制,比如说规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时间的长短,或者在法条中说明消费者在举报了不法培训机构之后可以获得多倍的赔偿及较大额度的激励奖励。

1.进一步细化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从现有的法律上看,以往的以及2014年新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从未将大学生以及其他本身具有弱性的群体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单独列出做出相应的保护性规定,但大学生消费群体的脆弱性和易受伤害性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长久被社会忽略,基于其自身的脆弱性,他們的消费权益较社会其他的普通消费者群体来说,则更容易受到侵害。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消费权益的保护并不完善,相反依然存在很大空白。

2.健全其他有关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在消费市场纷繁复杂的时代,仅靠一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无法做到对消费者权益进行有效且全面的保护,而对大学生这类弱势群体来说,其消费权益更难得到有效保护,这就要求立法机关还应进一步完善其他与消费者权益有关的法律。使与消费权益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消法形成健全的、有机统一的法律体系对消费者权益做到切实保护。[5]

(六)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从现阶段看,很多培训机构都有教学品质不好、教学内容一样、创新点不够、同行之间竞争力极强等问题。教育培训机构虽然有很多,但是很多时间却不长就面临着破产等问题了。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有一定的进门门槛的标准,才能在机构“发展壮大”之前把一些不够优秀的培训机构排除掉,以防出现一些侵权行为。

(七)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和机构

假如可以达到这一要求,那么学生或家长就可以及时获得有关的消息,减少教育消费者受到的侵害,减少交易的成本。

(八)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

另外,要充分发挥第三方对教育消费维权的监督作用,大众传媒尤其要做好有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四、总结

面对越来越高涨的“培训热”,我们需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教育消费维权问题。增加大学生的教育消费维权意识和相关知识理念,构建简便的大学生教育消费维权通道,倡导大学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维权行动中,由部分到整体,由高校大学生教育消费群体到整个教育消费大众,从而有利于使我们的教育消费环境得到改善,带动社会教育消费大环境的和谐。[6]

参考文献:

[1]刘敏:《从教育消费维权看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12月第19卷第6期。

[2]游婕:《遇教育消费纠纷这样维权》,《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4月10日第A02版。

[3]李晓新、高鹏:《教育消费也须要维权》,《中国信息报》2004年8月16日第T00版。

[4]黄金燕:《浅析大学生消费协议保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卷第2期

[5]张山山:《关于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的调查研究》,《经法视点》

[6]郑升娅、刘中俐、王丹、向丹、张倩:《对南充市高校学生消费维权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经济师》2012年第3期。

作者:韩清 季玲玲 何盛婷 张雅歌 陈铭龙

上一篇:审计英文论文范文下一篇:假日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