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指导

2024-05-05

网络阅读指导(共8篇)

篇1:网络阅读指导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个标准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这种特有的优势来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呢?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

一、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就形同虚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为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充分利用网络中具体、形象的声、像资料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阅读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多媒体网络中的阅读资源具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语音、绚丽的色彩等特点,往往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在网上阅读就想看动画片一样开心、有趣,这比起传统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例如:同学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便能利用老师教给的上网方法从“GOOGLE”等搜索引擎中以“圆明园”为关键词下载大量的有关圆明园的历史、建设以及它的毁灭等资料。有些同学还把它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制作了关于“圆明园”的展板,并进行了“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网上讨论,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阅读兴趣也空前高涨起来。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不少学生从中国环境网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和公益宣传广告片,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的环保现状和“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情况。有的同学还兴致勃勃地跑到海边以及附近的河边进行野外考察,俨然就是一个环保小卫士。由此可见,由于网络系统所独有的视听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阅读兴趣得到全面培养,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承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

Internet 网络系统具有丰富的信息承载,这些信息一旦用于教学当中,就会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力量,因此,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以后,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读什么”和“怎样读”上了。在教学当中教师就是要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见“缝”插“针”,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的阅读。在扩展阅读中,语文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阅读材料。那么,教师应该向学生推荐哪些阅读材料呢?我认为: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材料,应是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以及语文教学需要,兼顾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安排。这样,学生在大量感知祖国优秀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就能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通过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奇、描写之实,从而形成了以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例如在教学《三峡之秋》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网上阅读材料《海滨小城》、《迷人的张家界》、《海滨仲夏夜》等精美短文,使学生凭借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形象地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命脉”。这比起教师单纯地分析或学生孤立的自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印象。再比如学习了《电脑管家》一文后,学生又从网上了解了大量的电脑基础知识,不用老师解释,什么Internet、网吧、E--mail等名词,他们便能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再比如学习了《燕子》一文后,教师又及时地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学生读了这些文章后,便很快发现了描写小动物的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较好的抓住最能体现动物特点的部位依次进行描写,为其写作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网络中的内容,抓住网络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详细、更优秀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了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凭借网络特有的异地交互,为学生展示自由的阅读空间

“以工具的改变促进教学的革命”。计算机网络教学,特别是Interne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学习者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为阅读的时间提供了前提保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人的知识技能、个性心理和生活规律的不同,安排读书的时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网络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术师”,能在瞬间将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文章呈现在每一个人面前,为学生提供大量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并切实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例如在学习了《狱中联欢》一文后,在课外又选择了《红岩》这部长篇小说进行阅读。按照以往的经验,学生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阅读就必须将书本随身携带好,否则就不能在其他地方进行阅读。而有了Internet网络系统,学生即使是探亲访友,也可以在朋友家上网阅读。若暂时有事无法阅读,还可以关机,等有了时间再接着读;实在不想读时,也不妨休息一下,这就为个性化的探究式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多媒体网络系统多样化的交互形式,还促进了协作与对话,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辅导,分层次发布阅读内容,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评价。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激烈的网上讨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展示自己的个人主页,互相推荐一些好的读物,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探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异地同步的协作化阅读。

另外,多媒体网络系统还能以其最快捷的形式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传递到桌面,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得一些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人进行特定形式下的阅读交流,获取更有益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扩展其课外阅读,于不经意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篇2:网络阅读指导

课题《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主持人:西安育英小学张有利。课题经过对本课题省内、外实验情况的了解和对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论证,于2013年4月向西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2013年6月由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批号为2013XKT-XXYW169。本课题《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研究》主要是教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教以方法,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 课题背景

1.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语文教学侧重于课内阅读的指导,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还不够重视。(2)、学生都喜欢课外书,但主动阅读的却很少。(3)、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再有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教辅书、作文书比例较大,名著不够,阅读面较窄。(4)、学生课余时间阅读随意性较大,大部分家庭缺乏读书氛围。(5)、学校开展的读书实践活动仍需进一步落实、完善。(6)、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还有待持续培养、进一步提高。读书笔记有待指导、完善。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因此,选择这样的问题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因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界定和理论依据。1.课题界定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因和动机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处理好教师外部强化和学生自主性需求的关系。灵活地拓宽阅读书源;有目的地强化学生阅读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合理运用。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使得他们去读更多的书,吸收更多的语言精华,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入良性循环。2 理论依据

(1)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五 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1)、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课外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指导以及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的方法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2)、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发展,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读起来,真正欣赏起来,真正走进阅读。(3)、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喜欢上书,喜欢上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生活,学会做人。(4)、在实践研究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研究。

2、学生课外阅读形式的研究

3、学生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研究。

4、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七 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2013.5—2013.9)课题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探索与研究的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第二阶段(2013.10—2014.4)课题实施阶段。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完成论文或案例。

3、进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收集阅读反馈表。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4.5—2014.6)课题总结阶段。

1、整理课题资料。

2、进行总结提炼,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八 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

2、加大宣传,向家长宣传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和意义,力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校内、校外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学生自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发挥教师的引导、身教作用。

4、组织不间断的学习,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课题组组织的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大范围收集信息,利用因特网资源、专家资源和其他子课题研究资源,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5、立足实践。要求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从每一节课做起,并注意积累实验的原始资料;要经常和学校老师、课题组其他老师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使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6、及时总结,推进实验的不断深入。九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1.学校的大力支持。2.家长的密切配合。十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张有利

主要职责: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成员:

吴晓燕、邢亚宁、屈雅丽

主要职责:具体实施行动研究,并积累典型案例和经验,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反思研究,提炼研究成果,并将成果及时运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及时受益。十一 预设的研究成果

1、探索出在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指导、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各类型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方面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推广。

2、收集、整理学生读书笔记、阅读卡,并归集成册。

3、撰写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报告。

篇3:初中生的网络阅读指导探究

一.网络阅读的价值观的解读

网络上的内容丰富, 有正面的信息, 也有负面的信息。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可能会受到好奇心的驱使, 对网络信息缺乏分析的能力, 但不让学生接受信息是愚蠢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较为正确的价值观。

各种网络都可以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通过很便捷的途径, 读到老师要求读的书, 或者是自己喜欢的书。学生利用网络阅读选择的空间大,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有选择的读书, 可以张扬发展自己的某种特长, 并且还可以和别人进行交流互动。总之, 各类电子书刊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扩大阅读量, 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探究性的阅读对语文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不能因为网络上的负面阅读内容, 而放弃有价值的阅读内容。每一个人, 都有一定的判断力, 与时俱进, 与时偕行的网络阅读, 也是学生的时代气息。

老师在备课时, 常会用到网络, 但似乎很少主张学生使用网络。其实很多信息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 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 增强的是动手操作能力。这个时代的语文能力, 应该包括检索信息的能力。因此老师要通过课堂加强学生的意识, 多给学生布置一些网络查询的作业, 他们不需要整篇抄下来, 但是需要摘抄关键词, 这个过程容易形成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框架阅读和关键词阅读

网络信息量大, 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 采用关键词搜索会容易很多。面对大的篇幅的文章, 着眼于文章整体框架的阅读方法, 是比较现实的, 很多学生在网络上阅读, 容易被各种其他信息衔接打断, 从而降低了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阅读文章的框架, 这也是老师课堂教授的内容。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 经过分析和归纳, 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例如议论文, 一定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阅读时要注意文章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 怎样提出来的, 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 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 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网络阅读中, 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这样, 很容易记住文章的基本内容, 便于自己分析。

当然, 语文课上, 老师的授课一般会讲到文章的思路, 会给学生梳理一个框架, 其框架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例如记叙文的六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 这些都是现成的框架。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 对于一个初中而言, 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 而框架又需要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 这样的阅读容易掌握, 阅读也变得有实效。长期坚持这样的阅读方法, 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 内容也就越来也具体, 越来越条理化。网络阅读的实际好处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三.搜索查询资料的比较阅读

教师一般在课堂上, 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询的课后作业, 但是网络中的内容, 类似的较多, 这就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比较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 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又可以看到差别, 发现矛盾, 把握特点, 提高鉴赏力。

在各种观点的比较中, 学生会阅读更多的观点, 会有自己的选择, 并且会激发自己的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现在老师上课, 学生能动手查资料完成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多让学生查资料, 并且在网络中进行比较阅读, 然后形成自己认同的观点, 课堂中就容易和学生之间形成讨论互动。现在的问题是学生根据老师的任务要求, 随便就在网络中揪出一个观点来应付。因此教育学生在阅读中比较信息很关键。只有比较各种观点, 才会有思考。例如老师让学生查查李白的故事, 介绍李白。有的学生就会直接抄一段, 但是如果把写李白的文章对比, 就会显得深刻。网络阅读怕就怕在肤浅。

篇4: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关键词: 网络 课外阅读 能力水平

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言语积累和训练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这一过程中言语积累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语积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阅读,同时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中学生如果仅阅读每学期十几篇课文,就难以实现语文素养提升,只有拓宽课外阅读才能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积累,热爱语文学习。传统课外阅读因为书价不菲,阅读时间不够灵活,阅读方式单一,不能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互联网的普及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海量的书籍资源,触手可及的阅读终端,使课外阅读变得非常便利。十几岁的中学生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没有很强的甄别能力,对充满诱惑的各种网络游戏没有很好的抵制能力,如何指导中学生基于网络的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信息甄别能力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其网住了世界的各个节点,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有阳光的草地,也有阴暗的角落,十几岁的初中生大都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他们面对光怪陆离的万象时,难免不知所措,老师要能积极引导学生甄别信息,让他们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正确取舍,知道哪些是对人生成长有益的水肥,哪些是妨碍健康成长的毒药,老师要教导学生多渠道比对信息 ,到正规的官方网站进行课外阅读。初始阶段,老师不妨推荐部分网站供学生选择使用,鼓励学生阅读经过官方审阅的电子图书。

二、强化学生专注意识

初中学生只有十几岁,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被不相干事物吸引,很多网站提供阅读的同时夹杂很多广告,甚至黄赌毒,学生对各种网游诱惑缺少必要抵制力,往往会出现明明打开电脑看书,结果几分钟没看,跑去打了几个小时的游戏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培养学生专注课外阅读的意识,引导他们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游戏的危害,使他们能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必要的话老师可引导家长在初期进行陪同阅读,还可以引导学生家长在电脑上加装“绿坝”等管理软件,过滤掉不良网站和游戏。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阅读资源,如果不讲究阅读方法,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教会学生阅读是《新课程标准》赋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课外阅读常用的方法无外乎以下几种:

1. 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外阅读时指导学生通过抓住文章的标题、结合文本特点、把握文章的中心句、词眼等方面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旋律,体验作者的情感。

2.理清线索。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也是文章结构的纲领,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聚焦文本的脉络,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3.要点概括。对于一些故事性相对较强、结构比较清晰的文本,教师指导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概括大意、复述主要情节等训练方法,使他们掌握文本要义,获取应有知识。

4.速读筛选。教会学生通过浏览的方式一目十行地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甚至可以使用网络搜索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全文搜索。如学生要搜集写“秋”的古诗,可以打开《全唐诗》电子书直接在阅读页面按“Ctrl+F”进行搜索。

5.品读内化。对于一些典范性文本,因其用词之新颖、语句之优美、构思之精巧对学生习作有示范性作用,对于这样的文本,教师要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品读,力求内化为自己的素材,学会作者行文技巧,掌握作者构思方法。

6.笔记摘抄。大数据时代再多的资源毕竟还需要费时费力地筛选,如果能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把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做一个记录,把那些优美词句摘抄在一起,随时温习巩固或者需要查找无疑就是很好的选择。

四、建立课外阅读评价机制

毋庸置疑,课外阅读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语文成绩,但这一影响是隐性的,需要长期检查才可以体现出来,如果要持续课外阅读,那么课外阅读评价就必不可少,评价是学生以更饱满的态势投入到下一阶段课外阅读中的动力,基于网络的课外阅读,评价是灵活多样的。

1.通过QQ群或者、网络聊天室举行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中指导学生交流网络阅读所得,要求他们向老师、同学推荐好书,老师积极参与发言,并即时点评。

2.通过社区论坛展示读书成果,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读书博客,张贴自己的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比较大的读书网站进行论坛交流,既拓宽阅读视野又提升写作水平。

3.引导学生合作创办班级阅读小报(电子版),帮助学生甄选稿件内容,引导学生定期举行同读一本书活动,积极参加各类读书征文活动。

4.定期在班级内举行阅读知识大赛,通过网络工具,组织学生全员参与,阅读大赛内容根据班级所读书目编制,并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奖励。

基于网络的开放阅读对中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老师只要能科学地组织作文,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硕.网络阅读对初中生语文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篇5:网络阅读指导

永清县别古庄镇中学 于淑江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中各项基础知识的综合体现。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的能力。那如何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单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不但要学会课本中的文章,还应当学会阅读课外的一般文字材料,同时,对于广播,电视也要以收听、收看来进行“阅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要立足教材的同时向课外延伸,甚至向其它学科延伸,要让学生的学习超越课本,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正是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量得以大大丰富和扩展,阅读能力才能得以锻炼和提高。

一、注重课内阅读指导

“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单靠教材上的十几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那学生如何来阅读课外的文章呢?这需要教师课内阅读的指导。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要落实重点训练课文,同时也要通过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互相结合及补充。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经常都用上这样的模式:初读课文—再读课文—三读课文—四读课文—创造运用。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读”是关键,人经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是阅读要多“读”,只有过了“读”这一关,才能谈得上理解,只有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到文章中,才能进行有效地比较、分析、概括和判断。所以,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多读、熟读的基础上去感悟,同时要教会学生精读与略读结合、读思结合、读记结合的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以下几种阅读理解方法:

1、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好词语是自能阅读的基础,是阅读理解文章的前提。如果学生连词语都理解不好,就无法进行文章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课内阅读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就是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如果脱离语境去理解,就会流于肤浅,无法深入到词语的内核,当然就无法真正理解词语。因此,在课内阅读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以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二是教给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词语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学生理解词语都是查词典,记注释,这是表层的,是难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意蕴的。因此,在教学中,可借助看教材中的插图或通过实物、表情、表演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去理解。

2、理解句子的方法。通常有:联系课文整体理解句子;由表及里理解句子等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一是要引导学生读通,就是要读通顺,读懂文章的内容。二是要读透,就是要读懂重点句段,领会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观点和见解,是文本的价值取向所在。文章的主旨大都蕴含在重点句段中。因此,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段,深入细致地阅读赏析,将其读深读透,是领会文章主旨的有效方法。

当然,课内阅读要交给学生的阅读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文章的表达方法、遣词造句的方法、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等等,需要我们在课内做有效地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方法,才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课外阅读理念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扩大学生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但我们目前却忽视了课外阅读,虽然,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文教学为中心,但仅限于课文学习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知识,也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美文欣赏课,阅读方法的讲座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重视自己的主体地位,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同时,我们教师作为引导者,也要注重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建立现代的课外阅读理念。

2、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非常重要。可以故事诱导激趣,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要让学生知道,要想知道更多、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只有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才能主动去进行阅读,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3、开“读书会”交流阅读成果,回报阅读心得,把课外阅读搞得热热闹闹的、丰富多彩的,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对的阅读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轻松地进入到阅读的世界。

三、课内阅读促课外阅读

以课内促课外,就要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文学素养会大大增强,阅读兴趣也会大大提高。但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不是很明确。如果单凭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有生动情节的就随便读读,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然后用到作文上;还有的学生读过很多的课外书,但语文教学中反映出的归纳、感受能力却还是很弱,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所以,我们教师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爱“读”,而且还要会“读”,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1、课堂教学,渗透方法。把语文教材作为例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重通过例子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在课外求拓展、求提高。要做到认真初读,养成习惯;精读略读要恰当;要学会欣赏;会写笔记心得,收获实效。要把精彩优美的词句摘录下来,写自己的心得体会。例如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外读书课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进行读书比赛,赛后交流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只注重故事情节而收效少的不良读书习惯,更好地迁移,把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规律,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推荐课外阅读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找出课文相关的材料。但是,学生面对这浩瀚无际的书海,教师指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课后推荐读物,及时拓展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从阅读中学到更多的有关知识。

3、课内与课外阅读的衔接。衔接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点向课外延伸的阅读。就是以一篇带动几篇,或是更多,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可以介绍同一个作家的其它作品。

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其实并不难,但要把这些方法用到学习中,还得需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人们常说:“细水长流,持之以恒”,课外阅读实践关键在于坚持。而只有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才能使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变得轻松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我们教师要经常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监督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学以致用,重于养成,这样坚持不懈,成为习惯。

篇6:网络阅读指导

人生的学习生涯当中,小学时期处于人生的第一步,像一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事实也已证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其出路就在于课外阅读。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阅读材料应进行选择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我们要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呢?

1.中外经典名著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三年级孩子喜爱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等。这是一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功利阅读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多读经典作品,就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多体裁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在小说的真情世界感受真善美,在传记的人物传奇经历中体悟成功的苦与乐、在诗歌的韵律中变得越发灵秀。2.自然、科普、科幻读物

自然、科普、科幻读物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儿童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3.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

这类读物的选择不可避免体现了功利的目的,其作用主要在于进一步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以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阅读更多作家的作品。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1.讲故事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三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表扬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样方法指导,授之以“渔”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1.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①在文中作记号:将阅读材料中关键的或特别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勾划以加深印象。②摘录好词佳句: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笔记本上,经常翻阅,从中学到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对自己作文大有益处。

③读后写体会: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练了笔,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④选择精读与浏览:对阅读材料,我们要有选择地阅读,特别是阅读长篇大作时,不必逐字逐句去推敲、去斟酌,只需快速浏览,把握整体;读到精彩处,则放慢速度精研细读,认真领会。

2.教会学生基本的积累方法。

①诵读美文: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要出声、入情赏读,直至诵记于心。

②做读书笔记: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摘录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断,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自做手抄报: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编成“小报”,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四、多层次的评价,考察效果 1.用考级制度进行定量评价。

通过我的观察发现通常的考级制度可以激发学生为了达到最高级十级而不断努力练习,我想这正是因为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够做到不断努力。所以,我想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采用考级的制度,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2.用表格反馈进行定性评价。

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浏览许多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要求学生读书要通读精读,读有所悟。读书应该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

篇7:阅读题指导及诗歌性阅读题

一、明确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2 联系语境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难)3学会概括不同类型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会概括文章所讲内容的要点.5能读懂短文内容,回答文后所提问题(内容探究).6 阅读文章有自己的感受,并能较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7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难)

8学会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并达到以下要求:

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叙事性文章――了解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细节,说出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9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思结合、用心感受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疏理题型及相应的指导。

了解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题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

(一)积累性题目 拼音及与拼音相关的题。(靠平时的积累)词语的改错、词语搭配。(根据要求依靠平时的积累或在文中找)3 在文中找近、反义词或直接写出近反义词。(根据要求依靠平时的积累或在文中找。)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能够“瞻前顾后”理解词语。)

5按要求收集词语或句子。(勾画或抄写,注意线条的要求。文中或是自己的积累)

(二)理解性题目 1划分段落层次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指导学生按一定的组合顺序划分:顺承式、并列式、总分式转折式、因果式。)2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划分文章段落,可以参考上述分层的几种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总起句;有的在段尾,即总结句;也有的在中间议论部分或人物语言中)。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2)按所叙述的问题来抓文章的主要内容。(3)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4 文章的叙述要点、顺序。(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按地点空间变换的顺序写。(方位顺序)(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4)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5)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6)逻辑顺序(说明文常用的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即按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内容来写)

不仅能说出是什么顺序,更重的是弄清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了哪几个要点。5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题型多为判断题、选择、填空和勾画题居多,甚至结合感情朗读的把握来考,直接写思想情感的题较少。说到感情朗读,应指导揣摩什么样的情感应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语调、节奏来体现。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抓住重点词句概括思想感情。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这类题目也含重点句的理解。(3)分析题目抓思想感情。

4、补白类题目。(应训练学生对文章空白的前后乃至全文把握后进行补充。)

(三)领悟运用类题目

(1)文章或某个句子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体会感受类题目)。让学生学会这类题目是要将文章与自己的学习、做人、生活等进行联系来谈。感受类题目一定要联系学生现实。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一篇文章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严格地讲是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的。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总的来说,“表达方式”应当为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小学阶段所说的表达方法,其实是指表现手法,即: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顺叙(各种顺序)、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反衬、渲染、虚实结合(现实与联想)、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前后照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具体还应看什么文体,如说明文,则有介绍、描述、分类、对比、比喻、举例、数字等方法。

A、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顺序。好的文章,表达顺序的安排,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常见的表达顺序有:从记叙文叙述角度看小学阶段一般有:顺序、倒叙、插叙三种。顺序是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也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叙述。此外还有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写,然后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突出重点,造成强烈的印象;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一段有关的事情。B、过渡和照应句的勾画乃至作用。(3)句式仿写及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 比喻、夸张、对偶、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借代等。句子仿写要训练学生学习分析原句特征,如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某词重复运用多次以突出事物某一特点,属于某种关联复句等。

诗歌的阅读理解题

一、冰心的诗歌之一

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问题:

这是一首哲理小诗,作者将 和 进行对比,将、与 关联,、和 关联,告诉我们,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生的成长发展,也应该经过自己的奋斗和牺牲。

之二

墙角的花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问题:

孤芳自赏的意思是,这里比喻。

“墙角”是花的生长环境,可见恶劣:“孤芳自赏”可见花的骄傲。本诗运用 的修辞手法,告诫我们。

冰心的诗总能借一草一木向我们阐述深刻的道理,读了《墙角的花》之后,请仿写一首像这样小诗:

之三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做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小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

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

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题。(8分)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有多少鼓励,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带着多少期望,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 B.高亢 C.舒缓 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 思想 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诗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请以“老师,谢谢你”为话题写四句以上的短诗一首。

五、阅读《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完成题目: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短诗的内容。

2、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找出句中动静结合的语句,并欣赏其妙处。

4、找出一处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试分析其好处。

六、阅读《露》完成题目: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4、仿写: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七、阅读《祈》(傅天虹)

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1、怎样理解“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2、诗中“我作为一粒石子,不求完美,还是请大地给一点花纹”你从中悟出作者怎样的追求?

3,仿照诗歌的第一节进行创作。

4、你认为是个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阅读作者宗白华的诗歌《夜》完成题目: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 随著星流。

1、这首小诗题名为《夜》,是在静静的夜空下,凝望在浩瀚太空中闪闪发光的星群,但它的深意却不仅仅写夜的景致,还抒发一种思想,试做分析,阐述其内在的哲理。

2、“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内容,理解其寓意。

3、“一会儿/又觉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烁著”与上一节内容是不是自相矛盾?该怎样理解这首诗?

4、五四时期曾经盛行过哲理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曾对五四新诗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同期另一位著名的女诗人也是以哲理小诗而享誉诗坛,她是谁?能举出她诗中的名句吗?

5、去感受夜色,带着自己的体验写几行小诗。

之九现代诗歌赏析专项训练再提高

一、赏析《日子是什么》(梅绍静)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1、作者把日子比做什么?

2、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喉咙”?

3、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4、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情?

5、作者将日子描绘成什么样子?

十、赏析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题目:

《矛盾常伴心中》

窗外的秋景多么诱人,想去 但功课牵住了向往的心 童年,那么多的稚气,多美 如今,心内太复杂,想念回到那时的童年,未来的梦想牵住向往的心;

1、矛盾常伴心中,小作者到底遇到了那些矛盾?

2、请按“,句式再写一句。

3、请展开联想,小作者“静夜时的沉思”“思”的是什么?

4、选文中流露出小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读完本诗,你心里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 我的感想:

我想说的:

篇8:网络阅读指导

一、激发阅读兴趣

盲生上网的兴趣比较浓厚, 但阅读的兴趣却相对薄弱。在指导盲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 适时组织盲生开展各种活动, 以激发盲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 竞赛激趣。

根据盲生好胜的心理特征,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关阅读知识竞赛的活动, 激发盲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盲生利用网络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各种有趣的竞赛活动, 促使盲生自觉地去网络上进行阅读。

2. 展览激趣。

在班里开辟课外阅读专栏, 张贴、展览盲生在课外阅读时创作的优秀作品, 如读书心得、读书笔记、阅读知识资料袋等。通过成果展示, 激发盲生课外阅读兴趣。

3. 故事会激趣。

组织盲生把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看谁的故事多, 看谁的故事好, 最后评选出“故事大王”。故事会事先通知, 定期召开, 让盲生课外阅读、搜集, 课内各显神通, 达到激趣之目的。

二、指导课外阅读

网络环境下的课外阅读对于盲生来说是一项新奇而独特的实践活动, 盲校语文教师可结合自身情况, 以下面几种“延伸”为基点, 对盲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人物延伸。通过课文人物, 引发盲生关注人物的命运, 从而产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如指导学习《少年闰土》一文, 课文中讲了少年时代机智勇敢、知识丰富的闰土。那么, 老年时代的闰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盲生在网络上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进而去读《呐喊》, 再去读《鲁迅全集》等。

情节延伸。以课文情节为引线,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结合课文内容, 向盲生推荐有关读物, 扩展盲生学习的天地。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再见了亲人》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作业延伸。如学完《爱迪生》《李时珍》等课文之后, 让盲生以“科技名人知多少”为主题, 进行一次专题汇报, 促使盲生在课外广泛搜集和阅读古今中外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人类做出特殊贡献的人物及事迹, 从而达到引导盲生课外阅读的目的。

三、培养阅读习惯

多读。教师要鼓励盲生多读, 并持之以恒, 坚决避免一曝十寒。要博览网络上各个方面的有益内容, 从中获得自己所需的“营养”。鼓励盲生上网, 并根据课内学习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 选择优秀网站, 制定每天、每周的课外阅读计划, 按计划进行阅读。

勤思。教师在课上指导盲生学会质疑, 学会思考,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 遇到疑难要精思, 思而不解, 或查阅资料, 或请教他人。其次, 精彩之处要精思。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精彩, 作者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等。第三, 在无疑处精思:作者的观点或结论对不对?同一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答案。

积累。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盲生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好习惯。首先要勤记录, 在读书的过程中, 记下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 写出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准备专门的盲文本, 摘录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精彩段落等。其次要勤记忆, 对于好词好句、精彩段篇, 要多记忆, 多背诵, 逐步积累, 以丰富自己, 充实自己。

总结。除记笔记, 做摘抄、写体会外, 还要教会盲生进行自我总结。课外阅读进行一个阶段以后, 自觉进行总结, 认真统计一下, 自己看了多少文章?积累了多少优美词句, 段落篇章?写了多少篇读书笔记?有些什么体会和收获?存在些什么问题?打算如何改进?等。

善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 教师要指导盲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和形成的阅读能力广泛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去, 并把课内外阅读中所获得的知识, 所汲取的“营养”应用到日常生活和习作上, 养成读以致用的好习惯。

上述方法, 可使盲生阅读面逐步扩大, 阅读量不断增加, 独立阅读的能力会日益增强。他们将不仅满足于“看书”, 而是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他们会逐渐关注人物命运, 思索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 以自己的眼光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等, 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文化积淀, 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摘要:盲生可借助网络达到理想的阅读水平, 但需要科学的引领。具体方法为:通过竞赛、展览、故事会来激发阅读兴趣;通过人物延伸、情节延伸、作业延伸来指导课外阅读;通过多读、勤思、积累、总结、善用来培养阅读习惯。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外阅读,指导

参考文献

[1]陈碧卿.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6, (10) .

[2]王思红.学会阅读[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5, (3) .

上一篇:微笑着面对生活名人名言下一篇:尝试教学法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