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2024-05-05

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精选6篇)

篇1: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课题调查问卷

(欢迎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只为了解情况,没有其它用意。答卷不署名,请做如实回答。)

1、课堂上老师高高在上,高谈阔论,你只是忠实的听众,对吗?

a:是 b:有时这样 c:没有这种情况

2、你认为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学生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a;教师是演员,教师是听众 b;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c:教师和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3、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你认为可能吗?

a:肯定能 b:不大能 c:不知道

4、是教师的教重要,还是学生的学重要?

a:教重要 b:学重要 c:同等重要

5、你认为你们师生间的关系怎样?

a:和谐,民主,平等 b:不和谐,不民主,不平等

c:不知道

6、你认为不管什么样的课都能通过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吗?

a:能 b:不能 c:有时能

7、老师教学生最重要的是教什么?

a:学习方法 b:知识技能 c: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8、你们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在做什么?

a:在教室巡视 b:指点迷津 c:和学生一起探讨

9、如果你是教师,你怎样教你的学生?

篇2: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2、构建新型教学样式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教师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教师要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从重认知转变为重情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从重教法转变为重学法,从重继承转变为重创造。

5、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构建良好的师生间互动关系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教学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是必须要处理好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把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需要、价值、兴趣等,师生间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双方的交往、了解和补充,最终达到共同进步、促进成长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交往模式的构建,必须要改变师生原来固有的一些传统课堂模式。例如:上课必须坐端正,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许交头接耳等。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在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要做到即时提问和即时发言,老师要正确面对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质疑,必须引导讨论,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他们自己有权利也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可以对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质疑并且和老师一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取得成功,享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也会明白,课堂上必须自己努力,展示自己,让自己走向成功,他们会把课堂逐渐的看作是一个展示自己和自己取得成就的地方,进而演变为热爱课堂、热爱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二、在实施新课程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的改变

1.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而非传授者。在新课程实施中, 用探究式的学习代替接受式的学习是一个最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灵活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改变自己以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要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角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评判是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不是如何引导学生使其自主获得知识的多少,因此课堂上是单一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是死气沉沉,没有新的思维的火花的闪现,学生成了书本和课堂的奴隶而非主人,学生的未来和思想完全掌控在教师手中,决定学生的“好坏”的依据就是考试成绩。而在新课程中,必须改变这种思想和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一道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而非传授者。教师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要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一起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要走进学生,发现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要做学生发展的指引者而非教学中的管理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注重的是让学生如何学会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个性化的一些思想从来不重视甚至是打压。而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整齐划一的只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或对问题只能有一种思考方式,要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思维,创新性思维必须重视甚至有必要倡导,尊重学生在同一问题上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必须慎重,给学生合理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评价,做到公平、公正;相信学生的潜能,自己的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自己的职责;同时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随时修正。

篇4:新课程指导下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摘要:生物教师角色转变是生物学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关键环节,教师角色模式也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知识的“引导者”、“促进者”,由“教书型”转向“学者型”。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教师 角色转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生物学课程改革也在加速进行之中。课程改革给生物教师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生物教师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如何尽快转变传统角色,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一、生物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对教师形象的比喻正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提出的。工程师面对的是没有生命的事先被规定的规格产品,正如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样,教育仅被作为一门技术,忽视了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而学生的灵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生物教师实际上成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甚至独裁者。几十年来,生物教师习惯性以自己为课堂的主体来设计教育、教学思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新奇想法进行“格式化”。而升学考试的重压更加剧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缩减学生独立思维、动手的过程,满堂滔滔不绝,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全灌给学生,不论学生是否理解,只要对所谓的重点能熟记硬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机械地等着老师去“灌”,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思路的开阔,阻碍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生物学课程变革给生物教师角色的转换带来了契机

新的课程标准加强了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其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具体地对学习过程提出要求,增加了探究实验和专题研究等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二)加强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努力让所有学生经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中生物课程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

生物课程的变革,将对生物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它要求教师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如许多教师认为专业知识是生物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新课程标准则把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高中生物课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放弃原来那种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变讲授为探究。同时,多样化的教材、多种评价体系等等为生物教师角色转变带来了契机。过去,由于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如有的人认为生物学是门“软科学”等,对生物学不够重视,在新课程背景下,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必将逐渐消失,人们会从正确、理性的高度看待生物学。这些也将有助于生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三、生物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

首先,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将由单向信息传授的方式转向综合信息交流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师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认真听、死记硬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其实教学过程非常重要,它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运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而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不利,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后果只能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标本等直观教具,使学生尽可能地以各种感官感知生命现象,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学习“叶的光合作用”时,通过对叶局部遮光处理把天竺葵叶用酒精脱去叶绿素后,滴入碘液,不遮光部分呈蓝色,遮光部分不呈现蓝色,得出叶制造的有机物需要光的概念。如果教师不演示学生很难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讲遗传物质内容时,由于学生对DNA是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复制等这些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了解不多,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演示具体模型。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分析、综合,学生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在此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观察以及对观察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培养了能力。但是,学生对从学到用过程是一个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观察生物特征过度到学生动手实验,包括课内、外实验,以至自己写出实验总结都是对能力层次的提高。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导致学生消化不良,欲速则不达。

其次,生物教师将由知识的绝对权威者转向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促进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新的生物学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生物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变化,是教师长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书型角色模式的转变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当代生物教师必须也具有创新理念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教师只是“一桶水”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自来水”要常流常有、常新,那么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外教育界早已提出应大力提倡培养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重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通过参与教育研究,在专家的具体深入指导下,教师对教育发展趋势、教育规律、教改实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更为迅捷、准确、深刻、系统,能将日常工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理论指导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完善的结合,从而掌握教育改革的主动权,提高教育改革的自觉性,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另外,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专家示范并指导教师进行实地调查、实验验证、科学论述,使教师不仅掌握了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而且也实现了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培养了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参与教育科研还能使教师思想解放,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大胆尝试、锐意创新。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学者型”。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教育教学工作的绩效也将明显化、高效化,教师的个人教育效能感和工作积极性也将获得强化,有所提高。

四、生物教师角色转变方兴未艾

随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公布实施,生物教师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生物建设。教师要从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和作用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突破传统狭隘的教师“授业”的职业界定限制,丰富教师角色内涵,增强教育研究意识,投身教育研究事业,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研究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广大生物教育工作者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大面积、深层次、多方位地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生物教育的总水平将会从根本上得到升华。

篇5: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王晓洁

盘锦市实验小学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而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身份不同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权威地位,为了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需要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进行客观认识,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意志。把授课当作了教师自己的表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为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在各自视界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达成相互理解,构成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交往的关系。

1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

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因为师生关系的性质是班级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课堂中建立起来的情感和关系决定着班级风气,又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

首先,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论文范文 )比如:“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学生相处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师生关系日积月累,会对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

其次,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即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为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此时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所以教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能越位。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此时的任务是更多地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教师的导航的。学生在探究中对某些问题产生起分歧时,教师不不能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和导向,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学生是感悟者,学生独特的感悟是生命的火花。是教育追求的境界。因此教师要怀着宽厚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独特的感悟,学生越学越有劲,越说越具体,越概括越简洁。小组之间的合作,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把他放到更大的群体中。在这种师生、生生相互之间的多向交流的状态下,学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就会对原先的的问题产生一种顿悟。这是小组合作探究有了实际的意义。

3在沟通、“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是生计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被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全方位的沟通。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在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他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角色的改变,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也正是从互为主体的交往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东西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篇6: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 李全增(高中物理河北廊坊物理六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130发表日期: 2009-07-30

21:21:45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作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新课程实施后,学生们在气氛活跃的课堂上学习物理的热情会普遍提高,思考问题的思路也一定开阔,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比以前满堂式的过程轻松多了。但对教师而言却不会感到轻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学习小组的合理安排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努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单一模式的教学定式在教师的脑海中还一时无法改变,这就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构建新的课堂秩序。为此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教师必须完成以下两个转变:

(1)重“教”向重“学”转变

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的“学”是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放在支配者的地位。这种“教”的恶果之一是学生习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渐渐的丧失,最终必然是“启而不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谓重学,是指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的获得、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思想

和精神领悟等重点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来实现的。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2)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也是目前物理教学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物理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掌握物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物理知识和规律,又发展了科学能力。

教学中忽略学生知识的发展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况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以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很被动的接受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整天让学生处于被动,记住一些结论或进行一些重复的机械的训练,其结果造成感知与概况及应用之间的断层,通过这种机械的记忆的知识很容易忘,即使记住的规律也不会应用。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很不利。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任何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的,他们将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而失去了独特的自我。再有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上,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物理问题分成了各种类型,讲解某一种类型问题时,提出一套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当然把问题分门别类,归纳出解决方法的共同特点,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

应该指出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套用解决问题的类型其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在理解情况下的迁移,后者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的模仿,前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分析”,注重思维过程,后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识记”,注重结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前者,避免后者。

教师要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成为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一条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对话者,要完成这些角色,教师就要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传统的“教书匠”已不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未来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新课程应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主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而新课程是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以接受性学习方式掌握了大量系统的知识、信息,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进行成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则有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更加有效地去掌握新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研究和探究,努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使其自主性得到提高,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进行探究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每节课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适当的教学形式去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实际上不论采用那一种教学方式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而要完成新课程要求下的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必须参与课程管理、课程决策、课程开发,因此教师要主动的参与对新课程的研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采用“研究”或“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会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假如说我们为了赶进度缩短研究或探究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就草率的得出结论,是达不到所要的效果的。但又不能无限的延长时间,因此课前教师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探究过程是否熟练。由于学生对探究过程或步骤的生疏,造成探究时间的浪费及秩序的混乱,所以在探究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比较简单并且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或帮助,同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

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当他们对探究过程熟练并达到自动化后,必将极大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学生对探究目的是否明确。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探究目的不明确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的进度,所以在探究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明确探究目标,来保证探究过程顺利的完成。

(3)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学习的动机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注意分组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分组,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探究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4)教师的精心指导。我们提倡学生自主的探究,但好的探究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的指导,这是由学生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适时的点拨,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一步专注自己的探究,这里所说的对学生的精心指导并不是替代学生的思维,而是应该在学生比较困难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产生“顿悟”体验成功的愉悦。

再有,由于学生只有在动手、动脑与合作中才能更好的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动手实验就需要大量的仪器,但不同学校的实验设施及资金投入不同,造成有的学校缺少仪器,而缺少仪器和相应资料的探究是不完备的探究。这时除了得到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外,就需要教师的创新,教师可以利用身边伸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和

探究活动,这不但可以解决仪器缺乏的难题,而且还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切实感受科学的真实性。

上一篇:稽查考试相关试题下一篇:微博摄影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