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4-05-05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共11篇)

篇1: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2、构建新型教学样式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教师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教师要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从重认知转变为重情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从重教法转变为重学法,从重继承转变为重创造。

5、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教师心理体验与感受,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

篇2: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成县东街小学袁文静

关键词:转换必要性可能性 自主 创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一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还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还只是理论而己;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应该综合学生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不再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的自力、创新精神。

而新的课程改革,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它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就必须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那么如何实现角色的转换,我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子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1

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时代和现实要求教师必须实现角色的转换。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途径。

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及熏陶下,大部分或者可以说全部教师把自己当成了教育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填鸭式教育,以及在其影响之下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单一,方法简单,教育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不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等等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促进学生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个性和谐、健康发展是教师最具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师要努力实现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实现传授知识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的好习惯。

(一)知识传授角色的变化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要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传道、授业、解惑)的倾向,努力创造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当然,这也是一个逐步过渡、逐进和交替的过程。

随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变化。要变重传授为重发展、统一规格教育为差异性教育、重教师教为重学生学、重结果为重过程,变师道尊严为平等融洽、教育教学模式化为教育教学个性化、单向信息交流为综合信息交流等。教学行为也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而不是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那么如何实现转换呢?其应该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和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宽容的,包容的、接纳的、支持的课堂氛围等。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与推广,使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日益突出,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教学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

3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教学方法也注重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而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就有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娱乐式教学法,实验式教学法等等。可以满足多层次,多平面的学生的需要。这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3: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因此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 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我在每上一节新课前会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找出本节课的重点, 并展示在黑板上, 讲解不清楚的再加以补充;七年级教材内容少, 有的课只能讲练习, 我讲练习的时候也让学生准备练习, 上台讲解, 要求讲解时说明原因, 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 还能让学生掌握英语的专业用语。

在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后, 学生的眼、口、手、脑就要动起来, 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实践的空间, 充分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有朗读练习、对话练习、问答练习、翻译练习等。 在设计活动时, 形式也要多样化, 有个人活动、同桌活动、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全班活动。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把握好四十五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 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农村学生练习英语的阵地只有课堂四十五分钟, 教师要大容量地传授英语知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感官,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增加课堂的容量,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所以我会经常从网上搜索一些有用的课件、试题等运用到课堂上。

录音机的使用更有效, 能让学生听到纯正的英语朗读, 听得越多, 学生掌握的听力技巧就会越多, 从而就能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三、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适宜的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师生关系上摒弃权力与服从,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培养自信心。 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 同伴之间如何合作、师生之间如何合作, 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成功的范例。

四、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不能立即获得益处, 而在英语考试中阅读题量多、分值高,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必须从平常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从易到难, 再教给他们一些阅读技巧。要针对学生实际水平, 把握好阅读材料的范围、难度、长度, 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教学, 如果给他们提供的阅读材料太难,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养成瞎编乱造的习惯。

广泛的阅读, 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 丰富语言知识、开阔视野、开拓思路, 还有利于学生了解欧美等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五、培养自学能力

我在教学生写短文时, 先让他们自己完成, 然后我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引导, 点明要用的知识点, 学生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互相批改, 找出他们在写作时出现的错误, 最后把他们出现的共同错误写在黑板上, 说明错误的原因, 并写出正确的句子。 这样做, 我认为学生能自己动脑, 把所学英语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六、面对新课程, 教师要提高施教能力

1.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师首先应了解新课程减少了哪些内容, 增加了哪些内容, 增加的新内容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 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 要努力“吃透”。 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不同要求,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把握好尺度, 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做一次性处理或任意拔高。 对增加的新内容, 应分析为什么引入, 引入了多少, 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内容, 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来决定取舍。 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做认真分析, 有些知识点虽然是内容删去了, 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给予充分考虑。

2.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 为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 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 能评价课件的好坏, 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 等等。

3.努力将新课程改革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

教师必须将新课程改革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大胆尝试, 勇于探索, 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例如, 在最初采取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秩序混乱, 学生没有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等情况。 对于这些情况,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要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及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 再次实践, 直到达到预期效果。

篇4: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教师由前台走向幕后,由“演员”变成“导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教学活动“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学会的,教师不教。然而,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该讲的东西还必须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具体地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探求真理;能够主动、真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等等。

二、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所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的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加以研究性的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贵在参与,人人探究;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是否一视同仁;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表扬和奖励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多方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确实当好学生的引导者。

三、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互动的合作者

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是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所遗留的产物。而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程,也是一种开放的课程,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我们必须明白,新课标下课堂上的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即: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研究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认清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更有利于我们年轻教师扮演好新时期新教师的角色,以便更好地站稳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为祖国、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现代社会急需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第四中学)

篇5: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王晓洁

盘锦市实验小学辽宁盘锦124000

【摘要】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而二者的关系构成了学校教育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身份不同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处于绝对权威地位,为了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需要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进行客观认识,忽视学生的感受和意志。把授课当作了教师自己的表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为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在各自视界中进行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达成相互理解,构成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交往的关系。

1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

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因为师生关系的性质是班级体的主要决定因素,在课堂中建立起来的情感和关系决定着班级风气,又影响着以后的课堂教学。

首先,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论文范文 )比如:“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动力,与学生相处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师生关系日积月累,会对的思想、志趣乃至学习方法、生活习惯等产生影响。

其次,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此外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即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种教学双边活动。强调的就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关注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同时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需求,注重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的转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为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此时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所以教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能越位。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此时的任务是更多地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学生的探究是需要教师的导航的。学生在探究中对某些问题产生起分歧时,教师不不能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和导向,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学生是感悟者,学生独特的感悟是生命的火花。是教育追求的境界。因此教师要怀着宽厚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独特的感悟,学生越学越有劲,越说越具体,越概括越简洁。小组之间的合作,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把他放到更大的群体中。在这种师生、生生相互之间的多向交流的状态下,学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就会对原先的的问题产生一种顿悟。这是小组合作探究有了实际的意义。

3在沟通、“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是生计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被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全方位的沟通。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在互动中的沟通与对话,他要求教师不仅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角色的改变,同时还有个性的自我完善――民主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也正是从互为主体的交往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东西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篇6: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 李全增(高中物理河北廊坊物理六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130发表日期: 2009-07-30

21:21:45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作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新课程实施后,学生们在气氛活跃的课堂上学习物理的热情会普遍提高,思考问题的思路也一定开阔,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比以前满堂式的过程轻松多了。但对教师而言却不会感到轻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学习小组的合理安排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努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单一模式的教学定式在教师的脑海中还一时无法改变,这就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构建新的课堂秩序。为此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教师必须完成以下两个转变:

(1)重“教”向重“学”转变

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的“学”是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放在支配者的地位。这种“教”的恶果之一是学生习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渐渐的丧失,最终必然是“启而不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谓重学,是指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的获得、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思想

和精神领悟等重点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来实现的。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2)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也是目前物理教学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物理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掌握物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物理知识和规律,又发展了科学能力。

教学中忽略学生知识的发展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况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以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很被动的接受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整天让学生处于被动,记住一些结论或进行一些重复的机械的训练,其结果造成感知与概况及应用之间的断层,通过这种机械的记忆的知识很容易忘,即使记住的规律也不会应用。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很不利。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任何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的,他们将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而失去了独特的自我。再有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上,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物理问题分成了各种类型,讲解某一种类型问题时,提出一套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当然把问题分门别类,归纳出解决方法的共同特点,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

应该指出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套用解决问题的类型其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在理解情况下的迁移,后者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的模仿,前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分析”,注重思维过程,后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识记”,注重结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前者,避免后者。

教师要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成为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一条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对话者,要完成这些角色,教师就要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传统的“教书匠”已不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未来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新课程应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主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而新课程是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以接受性学习方式掌握了大量系统的知识、信息,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进行成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则有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更加有效地去掌握新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研究和探究,努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使其自主性得到提高,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进行探究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每节课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适当的教学形式去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实际上不论采用那一种教学方式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而要完成新课程要求下的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必须参与课程管理、课程决策、课程开发,因此教师要主动的参与对新课程的研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采用“研究”或“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会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假如说我们为了赶进度缩短研究或探究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就草率的得出结论,是达不到所要的效果的。但又不能无限的延长时间,因此课前教师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探究过程是否熟练。由于学生对探究过程或步骤的生疏,造成探究时间的浪费及秩序的混乱,所以在探究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比较简单并且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或帮助,同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

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当他们对探究过程熟练并达到自动化后,必将极大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学生对探究目的是否明确。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探究目的不明确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的进度,所以在探究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明确探究目标,来保证探究过程顺利的完成。

(3)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学习的动机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注意分组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分组,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探究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4)教师的精心指导。我们提倡学生自主的探究,但好的探究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的指导,这是由学生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适时的点拨,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一步专注自己的探究,这里所说的对学生的精心指导并不是替代学生的思维,而是应该在学生比较困难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产生“顿悟”体验成功的愉悦。

再有,由于学生只有在动手、动脑与合作中才能更好的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动手实验就需要大量的仪器,但不同学校的实验设施及资金投入不同,造成有的学校缺少仪器,而缺少仪器和相应资料的探究是不完备的探究。这时除了得到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外,就需要教师的创新,教师可以利用身边伸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和

探究活动,这不但可以解决仪器缺乏的难题,而且还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切实感受科学的真实性。

篇7: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改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成败,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作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核心问题是引导

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语文教师要在注重合作,创设情境中,让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讲述《醉翁亭记》时,可以设置想象情境和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知文本,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促进角色。可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详尽注释,以及网上查询的资料,以“导游”身份写导游词,分小组合作轮流当“导游”、“游客”。导游依次介绍景点“,游客”可向“导游”随时提问。然后各组分别选出最佳“导游”、“游客”,在班内表演。十几分钟后,一份份精彩的导游词呈现在我面前,有些导游词得体而包含亲和力的语言,老到而充满诱惑力的语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为了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和概括能力,我又顺势抛出一个问题:安徽旅游公司为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资源,扩大“醉翁亭”这个旅游胜地的知名度,希望同学们出谋划策,为他们写一则广告词。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作起东道主来,一句句精彩的广告词流泻于他们的笔端,迸发出智慧的火花:①到安徽———游醉翁亭,品醉翁酒,忆醉翁情。②忆当年欧阳文忠公,品酿泉美酒,赏今日琅琊醉翁亭,做醉翁美梦。③忆昔日文豪欧阳修,游安徽名胜醉翁亭……这样,在复述,补充,质疑,解难中,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并领略到了精彩的语言。

为进一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同学们深切体会文章主旨,激活文章的内涵情趣,设计两个问题情境:①假如时空倒回到北宋的庆历年间,你在醉翁亭上与欧阳公相遇,你会怎样与他对话?②人生道路上,当你遭遇挫折或获得成功时,你会如何面对?这样设置情境,放手让学生阅读,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尝试着运用自己的心力感悟去获得。

二、教师应是课堂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关键是发动学生的合作参与

课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教师作为“平等中首席”,他本身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人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动”起来,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要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积极创设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身心解放,无拘无束,无心理负担,就能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碰撞,溅发火花,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启迪。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平等中的首席”角色,而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课堂上就会出现浓烈的探究气氛,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时就会出现惊人之语,神来之笔”,令人振奋。

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课堂上就不是一个发光体———教师,而是“能者为师”,每个学生都会发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使学生语文兴趣,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获得提高,而且能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的提高。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新课程的教师应充满人文关怀,要以情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枝一叶总关情。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应充满人文关怀,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畅通无阻。“情”忌外加,矫揉造作“,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学对它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

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如于漪老师教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朗读、讲述,而是声像并茂,引入高潮。“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就在一位学生满带感情的朗读、刚停,寂寞笼罩课堂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12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的“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宇的彩色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他们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观察、阅读,情不自禁地朗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极其精心地寻找“惊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屏息聚神,在心中弹奏出爱国主义最强音,思想升华,情感浓烈,师生在共同学习中成长。

篇8: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构建良好的师生间互动关系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教学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是必须要处理好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把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需要、价值、兴趣等,师生间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双方的交往、了解和补充,最终达到共同进步、促进成长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交往模式的构建,必须要改变师生原来固有的一些传统课堂模式。例如:上课必须坐端正,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许交头接耳等。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在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要做到即时提问和即时发言,老师要正确面对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质疑,必须引导讨论,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他们自己有权利也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可以对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质疑并且和老师一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取得成功,享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也会明白,课堂上必须自己努力,展示自己,让自己走向成功,他们会把课堂逐渐的看作是一个展示自己和自己取得成就的地方,进而演变为热爱课堂、热爱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二、在实施新课程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的改变

1.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而非传授者。在新课程实施中, 用探究式的学习代替接受式的学习是一个最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灵活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改变自己以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要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角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评判是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不是如何引导学生使其自主获得知识的多少,因此课堂上是单一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是死气沉沉,没有新的思维的火花的闪现,学生成了书本和课堂的奴隶而非主人,学生的未来和思想完全掌控在教师手中,决定学生的“好坏”的依据就是考试成绩。而在新课程中,必须改变这种思想和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一道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而非传授者。教师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要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一起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要走进学生,发现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要做学生发展的指引者而非教学中的管理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注重的是让学生如何学会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个性化的一些思想从来不重视甚至是打压。而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整齐划一的只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或对问题只能有一种思考方式,要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思维,创新性思维必须重视甚至有必要倡导,尊重学生在同一问题上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必须慎重,给学生合理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评价,做到公平、公正;相信学生的潜能,自己的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自己的职责;同时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随时修正。

篇9: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新课程下要做“三有”教师

1. 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的改革,在内容简单化、实际化的同时,对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精神”则首当其冲。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能够推崇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追求创新,并以创新为荣,而且在创新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终能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具有完善的能力结构。中学数学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搜集材料、查找资料以对资料的筛选、摘录、与综述的能力;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常规、教学评价、教学试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等,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楷模,这是对老师至高的评价,但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要不断学习,自我完善,让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的学生永远看到光辉的一面,去做一个合格的“指路人”。我们一定要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1. 知识结构多元性。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国防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建构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2. 提高施教能力。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3. 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在学生中间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其次,要能够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转变

1. 从“复制者”到“建构者”。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就像是复印机和英汉词典一样,把书本上的内容复制到黑板上,把知识点一遍遍的强调,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而新课程的改革,也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数学知识建构、模拟的过程,将曾经的“枯燥讲解”改为“身临其境”,要从过程中体验真理与乐趣。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树立“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的观念。

2. 从“控制者”到“引导者”。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是静态的,可以预测的操作序列,以至于各种课程资源都处于教师严格控制之下。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教师由于怕学生“到处乱跑”而控制不住课堂的“正常秩序”,或怕延误时间而完不成“既定”教学任务,于是对出现的“意外”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生硬地拉入原先预定的轨道中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课堂教学和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正确的引导,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引导学生善于发问,主动思考,把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导向更高的层次!

3. 从“独白者”到“对话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以知识权威者自居,从而课堂教学也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种自我式的教学中,老师是做到了秉承传授知识的宗旨,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只专注于自己的表演,却忘记了没有学生的参与,再精彩的戏也会索然无味,更加忘记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细致讲解而精彩纷呈,有了学生的参与才能锦上添花了。《数学课程标准》就是要打破教师垄断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让学生不再“失语”,从而改变以往的垄断式,灌输式教学。朝着对话式教学的方向转变,放下教师一人独大的架子,坦诚的面对学生的挑战,这样才能实现教师由垄断者,独白者到对话者,倾听者的转变。

新的数学课程的实施使传统教育观念面临巨大挑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其角色的期望,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篇10:新课程理念下思品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思品课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方面都受到了挑战。为此,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优化自身素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要创新教学方法,这是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

新课程下的初中思品课,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地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标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本人在教学一线从事初中思品教学工作已近14年,在这14年中,经历了老课程和新课程的教学变革,颇有一些感受。本文主要从课程改革后的教师的角色出发,分析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最后谈谈初中思品教育中转变自身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几个建议。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基于新的教育目标,传统的思品课教师的角色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方面都受到了挑战。

首先表现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思品课教学必须改变学科本位,努力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的知识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构建全新的思品课教学模式,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其次,在教学习惯上要实现“两个转变”。既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又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新课程对思品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品教师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二、新课程理念下思品教师转变自身角色的几个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转变角色的前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放下所谓的“架子”,改变学生要绝对服从自己的观念,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并进行恰当的夸奖,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从而树立自信心,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动力,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发展。曾经在讲到怎样看待网络的利弊问题时,很多学生提问,有些问题比较难回答,由于我准备不够充分,讲课无法按照备课思路向前进行了。如果强行制止学生,必然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当时我就想到“疏”一定比“堵”的效果要好,于是当机立断,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并让大家讨论上网的利与弊,最后每个小组要派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总结的时候,全体学生都那么认真地听着、思考着,这样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2.优化自身素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这是转变角色的中心内容

首先,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全班交流、小组间合作、同座位交流、个别学习等,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发挥。

再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课堂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和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

最后,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

3.创新教学方法,这是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

以往中学思品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教学效果不佳,其带来的后果是思品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教师只偏重于传授,一些教师只讲条条框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板、陈旧。所以,在思品课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抛弃陈旧的教学方法,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学,教得得法是为了学得有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对我们一线的思品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改革的新道路上,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尽快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解放出来,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角色,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并掌握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教学工作,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篇11: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论 文

----浅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音乐教育者们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4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德

德 育 论 文

---浅论提升高师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任务,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行为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近年来,在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着重音乐技能而轻职业道德,甚至是为了达到功利的目的而无视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音乐艺术所要求的技艺性和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不当理解,无形中又加剧了这一不良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音乐教师的整体形象势必受到损害,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势必受到阻碍。

目前,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但音乐教育早已成为了育人的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音乐教育都应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高师音乐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一个较高阶段,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要利用言语引导,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美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来尽心完成本堂课要达到的目标;而在课堂外,高师音乐教师更要以身作则,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美育”,那么,音乐教育者更不能因为自己对名利或金钱的追逐而玷污了“美”的心灵。那些有失音乐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玷污,更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技能和知识素养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贯穿于教育实践中,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音 7

乐人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所产生的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思潮、任何奖惩制度都替代不了的。可见,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来说,学生思想上形成的价值观念会直接作用于他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进而也将会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时期,怀有一颗真诚的心热爱学生的教师,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也不可能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个充满责任心的老师,一个真正视教育为天职的老师,必会用尽一切教学手段来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做到”,而且要求他们在能驾驭的技巧范围内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因此,如果没有将良好的师德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学生的技艺水平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1、以育人为根本准则。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使人更加完善,趋于完美。所以,无论是教授乐理知识还是技能知识,都要本着育人的原则。

2、高尚的个人品德。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8

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

3、广博的文化知识。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音乐课虽说有自己的特征,但它与诸多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割不断的。音乐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在音乐方面,而是要博大精深,能为音乐教育所用,力求在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能够扩展其涉及的知识面,并达到知识自我化。

4、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5、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 9

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绝不说‘教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做事,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才是教育事业的最根本目的。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分支,其根本目的同样是教学生做人,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高校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这是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强而有力的助推器。

师 业 务 学习心 得 体 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 乐 教

音乐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音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唱唱歌,而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教育。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把握的必须到位,把音乐的美感夸张化,让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在教学手段上要有创新,不要单一,丰富课堂内容。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加的表现形式。应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教唱歌曲要注意形式,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放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

根据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及内容,课件要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从听觉上感受,也可以在强烈的视觉配合下,直观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在课前做好、做足准备工作 12 的意识,同时也要求我们有埋头苦干、不畏艰难的勇气,更要求我们有勇于专研,不断拓宽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精神。

我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要有针对性,要有意义、有价值,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要把问题问到位,每一次聆听都要有不同的目的,每次听都能使学生有新的感受,让他们的身心感到愉悦。正如王国强处长所说“音乐能够使人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和谐心理、幸福生活。音乐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感悟音乐的美,实现学生能主动地去创造美”。

今后,我要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努力工作,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

音 乐 教 师 转 变 观 念 的 见 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东买里乡中学

陈莉 2012年12月24日

音乐教师转变观念的见解

-----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师德培养

回想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突然发现这几年是我事业中的一个成长期,从一名学生到一名音乐老师,这期间我在不断进步,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女孩成为了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

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四乡中学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地自豪。然而,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为了上好一节课,我常常日思夜想,认真阅读各种有关的参考资料,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有时已是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后,躺在床上,但满脑子仍是问题、答案,灵感一来便忘记了疲劳,一骨碌爬起来写,直至满意为止。十年了,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一路走来,没有轰动的大事,也没有令人忽然亮眼的轨迹。教学生活给予我的是更多的是思考。

经过这几年的教育学习实践,无论是教育、教学,我感到自己深思的东西多了。再也没有过去像小孩一样为丁点大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的感觉了,更多的是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一方面充实和磨练了自己,一方面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此,我的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进行认真的斟酌、思考。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会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将他的个人魅力展现 15

于学生面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取向。教师高尚的个人品德表现在生活上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表现在思想境界上就是助人为乐,关爱学生;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刻苦钻研,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可见,教师在为学生树好榜样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

音乐作为一门声响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演练的机会,并且尽量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对于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大型比赛等较高层次的实践舞台;对于音乐素养水平稍差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班内表演等普通的实践表演。这样既能为他们提供演练的机会,又能兼顾到他们的心理需求,切忌只重视音乐素养水平高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

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音乐课的讲授上,教师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音乐技能课程来讲,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绝不能因为学生的水平高低而偏袒或放弃。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智慧的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他说:“教育事业是要养成‘人’的,要使学生会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若有人问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16

上一篇:描写个人晋升述职报告下一篇:中美贸易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