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老师角色转变思考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原有角色:要摆脱固有传统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由“课堂主宰者”向“活动引导者”转变;要改变课堂传统教学,实现教师角色由“课堂讲解者”向“知识引领者”转变;要重视课堂合作学习,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课堂承包者”向“教学协助者”的转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老师角色转变思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课程老师角色转变思考论文 篇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探析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创新,为深化教学改革并提升数学质量,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需要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之一,一改以往“灌输式教学”和“哺乳式教学”的模式,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能力和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思路,本文从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实例着手,探究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原因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养成和能力构建的重要阶段,而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更是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使命,高年级的小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有所提升,老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价值与魅力所在,引导学生正确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路养成。当下的授课老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注度有限,以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原因分析

(一)数学老师的教学节奏原因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面对择校这一情况往往会受到来自多角色的多重压力,同时授课老师为赶教学进度不得不加快教学节奏,以为学生争取更多复习巩固的时间。为节约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往往呈现出这样的数学课堂: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们回答时,班级上70%左右的学生处于思考中,数学老师就会让一些思维较灵活、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中断了其他学生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大多数学生在这样的课堂节奏下养成了等待他人给答案的不良习惯,不利于班级所有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

(二)对先进技术的过度依赖原因

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在课堂中应用互联网成为新的潮流和热门。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一方面,数学老师可以借多媒体直观的呈现原先需要口述的内容,节约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小学生面对精彩且生动的内容也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诚然,对先进技术的应用需要掌握合理的“度”,过度依赖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数学老师直接用多媒体呈现内容和答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相对机械化,缺乏思考知识和巩固知识的过程,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三)学生自身的思考不积极原因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缺乏对自身长远发展的考虑,在学习知识、解数学题的过程中不愿主动思考,认为思考问题费时费力,老师、其他学生或网络上都有直接的答案,直接享受他人的思考成果更方便快捷。在这种错误的思想驱使下,学生日渐消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大脑逐渐丧失了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形成。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策略分析

(一)趣味教学,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氛围

数学老师需要以趣味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氛围,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认识到数学学科和数学知识的魅力,构建优质的小学数学教学环境。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分数加减法》时,将简单的列式计算题目赋予新的趣味含义,往往更容易营造独立思考的良好氛围。“同学们数一数,班级上有几名姓王的同学,再数一数班级上有几名姓李的同学”,在学生数的过程中数学老师顺势列出分数,“一个班级中姓王的同学有1/12,姓李的同学有1/15,那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姓王和姓李的同学一共占班级全部学生的几分之几?”在用贴近学生经验和环境的内容,构建学生独立思考的平台,让学生认清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解题思路,基于以往对分数性质的认识而形成解决分数数学问题的思路,在简单的列式后学习异分母加法的计算思路,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目标。趣味的课堂教学构造的趣味氛围,往往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环境构建。

(二)以人为本,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才是数学课堂的主体,授课老师需不忘初心以人为本,基于小学生的课堂综合表现和学习状况,积极整合线上线下的优质数学教育资源,以贴近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实现从传统的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的转变。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的《倍数与因数》内容时,数学老师需要用学生易接受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且独立思考的活力。妈妈买了35块巧克力并规定每天只能吃2块,那最后一天能正好吃完嗎?在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应用题解答中,数学老师给学生充分的个人思考时间,尽可能让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解题的思路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释自己的心路历程。学生给出答案后,数学老师再给学生强化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能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实现和数学知识的融合,而这一过程也是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提升的关键。

(三)创新方式,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创新是促进教学不断发展的活力与关键,数学老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的《圆》时,应用“自学+讲解+练习”三步走的教学思路,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开始的五分钟是专属于学生的自学阶段,数学老师布置简单的任务,即“圆有哪些特征”“举例生活中的圆”等等,让学生有使命感的自学。自学结束后,数学老师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知识盲点,系统讲解知识点并让学生查缺补漏,在师生的密切互动中观察学生的反应,依据学生的状况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边思考边提升,夯实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在习题练习中巩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依据学生的整体表现和思维能力,设计合理的练习题目,在从易到难的转变中不断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

(四)科学品评,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童心未泯,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保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这一数学课堂的主体依然需要数学老师这一引导者的角色发挥作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数学老师放任不管,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助力学生攻克难关,达到自学的目标,能使得师与生保持一致的课堂节奏和整体思路。例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内容时,部分小学生列方程和解题都相对马虎,对已知条件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淆不清,对问题的把握不到位。数学老师需要在品评的基础上辅助学生发现独立思考实践中的不足,在正确的指引下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积极调整独立思考的心态与方法,优化独立思考体系。数学老师的品评需要坚持适当时机,鼓励为主原则,在和谐师生关系前提下帮助学生发现思考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题”的小学生。

三、结语

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需要从小抓起,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要以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为目标,以立德树人的理念为指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独立思考氛围,构建趣味的独立思考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宽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科学品评中让学生步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正轨当中,有助于小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杰.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的研究[J].学周刊,2020(09):29-30.

[2]卢永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2):36-50.

[3]王淑翠,安维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甘肃教育,2019(24):88.

[4]尤锋林,谢道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143-144.

作者:李梦辉

新课程老师角色转变思考论文 篇2:

也谈数学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原有角色:要摆脱固有传统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由“课堂主宰者”向“活动引导者”转变;要改变课堂传统教学,实现教师角色由“课堂讲解者”向“知识引领者”转变;要重视课堂合作学习,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课堂承包者”向“教学协助者”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角色;课堂教学;教学观念;知识引导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习惯于在课堂中主导地位,“一言堂”,讲得多,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失去了让学生主动“生长”的机制。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并努力成为教学实践的研究者,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摆脱传统课程体制下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为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要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摆脱固有传统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课堂主宰者”向“活动引导者”转变

一直以来,“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学过程中一成不变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法突出了教师的地位,但是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会”提高到“会教”,也就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让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并应用知识。也就是要抛弃传统的讲授法,而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教师的角色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该摆脱“师尊”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没有距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视的东西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尽快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向现代的“智能性”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模式教育向个体差异性教育转变。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从布鲁纳的“发现法”,到我国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三合一原则”,洋思中学的“探导式教学”,东庐中学的“教学案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都强调了学生参与的思想和意识。因此,由“接收学习”走向“发现学习”,我们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二、改变课堂传统教学,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课堂讲解者”向“知识引领者”转变

在传统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在课堂上似懂非懂,然而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尤其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毫无办法。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掌握所学知识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但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数学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表达解题的过程,而忽略了对问题的思考以及思维过程,学生无法理解解题思路及技巧,遇到问题就没有了去突破解决的欲望,更谈不上去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要改变这种不适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在苏科版九年级上第五章第四节《确定圆的条件》的学习中,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对考古工地挖出的残缺的圆形陶片进行研究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课堂知识,如何来研究这个文物能更有意义。

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引出要复原这个残缺的圆,也就是确定这个残缺的圆形碎片所在的圆的想法。

2.知识回顾,发展思维

回顾已学知识:

(1)经过一点可以作多少条直线?

(2)经过两点可以作多少条直线?

(3)经过三点可以作多少条直线?

提出问题:过几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来达到为要学知识服务的目的,而简单的问题的设计又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自己的课堂角色。

3.类比交流,探讨新知

学生通过上面回顾的确定直线的方法来类比确定圆的条件:

问题(1):经过一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作出图形)

问题(2):经过两个点A、B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

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逐步引入作圆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们对新旧问题衔接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思考问题并分析解决的能力。

4.探索本质,逐层深入

观察上述两张图,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

(1)经过一点可以作无数个圆;

(2)经过两点,可以作无数个圆,圆心在这两点连成线段的中垂线上;

及时提出问题(3)经过三点,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

指导学生分析经过三个点,可以有几种情况存在。

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很容易能够想到三个点应该分为两种情况;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以及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引导方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降低了知识理解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相关知识应用的能力。

5.探究新知,回归课堂

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经过两点作圆的经验,在作过三点的圆的时候就比较得心应手了,教师适时指导:要过三点A、B、C,则先要满足过其中某两点如A、B两点,那么圆心必须在AB线段的中垂线上;接着再过B、C两点,从而得到圆心还必须在线段BC的中垂线上;总结起来圆心就是这两条中垂线的交点。学生在教师引导学习的帮助之下基本上就能得到该课的核心结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活动说明: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做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更应成为学生知识的引领者。只有在教师的不断引领之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过程才会得心应手,对于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根深蒂固,对于知识的应用才会更加地水到渠成。

三、重视课堂合作学习,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课堂承包者”向“教学协助者”转变

很多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对教学的新旧理念的理解误差而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自我角色定位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不了传统,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看到学生的在这种互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探知能力,探讨出了教师教学中所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发展的本质因素。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这必然促使学生改变独断专行的做法,培养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技能,增进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学生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迥然不同,即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分享彼此的观点,并帮助学生对不同的理解过程作出比较。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应根据课堂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教学协助者”的功效,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手,使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并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与发展力!

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数学教师应认清教育中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正如“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所述: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如果分开描述,展示的是各自的风景,而不是美景。但当观察角度与角色变化之后,两者结合,景色立刻就鲜活了,满城飞舞的柳絮所衬托出的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表现出了一股崭新的春色景象,呈现出的是一副美轮美奂的画卷。同样,换个角度,换个角色看待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我们就会发现教学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让教师的角色成功转型,唤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学习本位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2]陈为纵,李志成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09).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黎齐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3).

[5]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作者:钱志钢

新课程老师角色转变思考论文 篇3:

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各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所以想要更好的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教师还需要及时适应角色身份的转变,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将更多新型教学手段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中,从而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然后探究教师角色转变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策略

物理是一门典型的理科性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蕴含着比较多抽象性、概念性的内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大多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教学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保证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教师还需要充分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师生角色身份的转变,从而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完成自身角色身份转变,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1.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我国不断推行,各科教学中,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注重自身角色身份的转变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体现,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师生之间角色身份的转变,教师才能更好的转变思想价值观念,从而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做好教学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物理,学习质量也会随之提升[1] 。同时,初中物理角色身份的改变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而物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中,积极去探究和思考,才能更好的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角色身份的转变是适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才能被大大的激发出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更高。此外,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身份的转变更有利于一些创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角色身份的转变还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2.1教师应做好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想要转变角色,还需要做好课程的建设和开发[2] 。初中生接触物理的时间不长,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还需要更加注重帮学生打下扎实的物理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初中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只有具备充分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其次,教师需要注重挖掘教材资源。当前教材中,部分章节编排有些不合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还需要结合一定的规则,做好教材的重新编排,并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出更多的教材资源,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最后,采取个性化教学。每一个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的不同,本身存在比较大的个性化差异,所以教师在转变角色身份的时候,还需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个性化教学,有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调整章节的时候,可以参考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保证调整过后的章节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也可以站在学生需求的角度上思考,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充分融入到课程开发和设计当中,并且在备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前沿的物理知识,保证与时代发展接轨。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学习积极性也主动性也会被激发出来,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2认真贯彻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理念

初中阶段的教学当中,除了提高学生科学知识之外,更需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转变角色身份的时候,还需要认真贯彻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理念,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尊重學生主体地位,引入更多创新教学形式,进一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习惯性采取单纯讲解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不高[3]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身份发生转变,所以教师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再结合学生需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个好的物理老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还需要遵循新课程学科标准做好教学设计,注重锻炼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熔化和凝固》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相关物理实例,让学生对熔化和凝固两种状态有一个更加具体的理解。同时,当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教师可以以水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如何加快熔化和凝固,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性更强,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更强,教师在控制课堂节奏的同时,又将主导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更强,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也实现了角色身份的转变。

2.3教师应该坚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书本、课堂、教师都是教学的重心,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自身主动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教师角色身份的转变,还需要充分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4] 。在开展课堂教学互动时,组织学生研究问题,参与观察实验和回家爱你活动等,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减少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综合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与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测量物质的密度》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物质密度测量方法,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准备好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先自主查阅资料,再结合教师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相应的测量实验,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对物质的密度以及其测量方式也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做好自身角色身份转变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所以教师还需要注重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充分认清自身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理念,有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兴东.试析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7,11(72):172-172.

[2] 孙伟河,冯云山.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课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8,36(10):23-25.

[3] 孙文娟.让“错误”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增长点——例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J].中学物理,2017,35(6):50-51.

[4] 刘亚群.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泰微课”轻松实现“翻转课堂”——例析《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数字化资源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7,01(12):71-71.

作者:刘倩

上一篇:基于文献分析的国民经济论文下一篇:规范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