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的实质

2024-05-06

体育精神的实质(精选十篇)

体育精神的实质 篇1

一、体育精神及其内涵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 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合, 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从实践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为, 凡是能够造就和反映人的某种高贵品质的运动现象所展现的, 并为社会观念所积极接受的意识, 即是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 是人的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崇高的人类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事业的目的。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团结的协作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今天的成绩正是集体主义的结晶, 体育事业的辉煌业绩也无不归功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威力。体育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 一个人只有真正融入集体才有意义, 才会强大。在体育活动中, 既要不断进取力争上游, 发挥出个人的最佳状态, 又要以大局为重, 在团结合作中求进步,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体育竞技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群体性的活动, 要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应以整体利益为主, 兼顾个人利益。

2、传承的求美精神。

要培养继承和传递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的意识, 追求身心健康愉悦, 达到一种美的境界。这里的传承, 主要是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成果进行继承与传递;而这里的求美包含多重意义:既是对体育视觉美的热切向往, 又是对体育特质美的多样追求, 更是人们对生活中的优美与丑陋、高雅与低俗、文明与野蛮做出的价值取舍。例如, 奥林匹克精神崇尚公正性、正义性, 反对暴力和药物。其“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想要挖掘的是更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正在传递且会继续将奥运精神传递下去, 还因为奥运的宗旨是要排除任何歧视, 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体育活动来增进相互的了解, 以其所崇尚的精神来教育青年, 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美好的世界做贡献。它所追求的就是一种高境界的体育特质美。

3、遵纪守法的精神。

遵纪守法的精神是指遵守体育规则和道德规范的精神。在体育竞技中, 违规违纪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使用禁药或兴奋剂而被取消奖励、禁赛、开除出局的丑闻屡禁不止, 更有骇人听闻的球迷暴力事件, 这种种现象的发生, 不外乎遵纪守法精神的缺失。参加体育活动, 必须遵守裁判规则, 否则要按规则受到惩罚。体育比赛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或令行禁止, 是与裁判规则具有的强制性分不开的。体育的裁判规则正是社会法规和人类共同规范的一种模拟和缩影。

4、和谐的竞争精神。

和谐发展精神, 即延续健康生命、发展优质人种、推进社会文明的文化意识。体育的本质在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发展是体育精神的最高目的。体育学上的发展也有其特殊性, 它既要强调体质的健全发展, 又要追求心理上精神上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体质的增强和思想精神的升华。在体育竞技中, 打破一定的记录, 就是对人类体质在一定程度上的进步的最好的反映, 就是对发展意义的最生动的诠释。

二、体育精神的培养

体育精神的培养, 就在于发掘体育对陶冶情操、铸就人的精神品质, 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及其对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方面所负载的精神价值, 从而追求人类身体、心灵、精神的和谐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思想, 是奥林匹克传统观念的精神和真谛, 也是现代体育运动的核心所在。

1、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人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 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 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 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他们学会竞争, 培养他们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 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传承求美精神的培养。

进行求美精神的培养, 要使人们能够感知体育中的美, 能够鉴赏体育中的美, 培养审美的情趣和审美的意识, 培养他们美的艺术素养, 最终使其能表达出体育中的美, 追求更美。

在体育中, 要处理好求胜与求美的关系。人们在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时候, 是以“有用、有益、有利”为前提的, 第二位的才是求其美观。美的灵魂与善的言行才是体育的特质美, 体现着深刻的文化内容, 凝聚着内潜的精神素质, 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人的容颜与形体上的视觉美。

3、遵纪守法精神的培养。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 教育人们遵从规则与规定, 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 辨别是非, 不斤斤计较, 不小肚鸡肠, 不装歪使坏, 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 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 错的就批评摒弃, 培养人们爱憎分明, 态度明朗的体育精神。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时, 要求他们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 服从裁判, 而且体育竞赛中的粗野动作和不文明举止还会受到观众的指责, 可约束参加者的行为, 从而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力, 克服感情用事、放荡不羁的习惯, 培养社会生活中的遵纪守法意识。

4、和谐竞争精神的培养。

培养积极参与意识, 发挥人的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 都要让人们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 培养人们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人们积极投入, 增强参加意识, 在运动实践中让人们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 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 充分发挥人们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 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体育是一项可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竞技体育中的拼搏进取精神十分突出, 对培养人们的拼搏进取精神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推动力。竞争是体育的特征, 没有竞争便失去了体育精神的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的“更高、更快、更强”, 之所以作为一种高境界的倡导, 重要的是竞争精神的体现。

三、小结

马尾船政文化的精神实质 篇2

治、精神三方面,而其精华是精神成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爱国自强精神。在列强要瓜分中国的当时,船政人的爱国自强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它奏响了中国人觉醒图强的进行曲,是民族自尊、爱国自强的典范。特别是甲申马江海战、甲午黄海海战,船政学生正气凛然,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

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

二是改革创新精神。马尾船政吹响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军的号角。在

它的一系列举措中,许多都是开风气之先的。

三是重视科教,人才为本。马尾船政学堂“师夷长技”,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管理、引进人才,派出去考察、派出去留学,紧追世界科技前沿。同时引进近代教育模式,

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从而使马尾船政成为近代科技队伍的摇篮。

四是重视海权。马尾船政设立本身就是重视海权的体现。造船制炮、整顿水师、培养人才都围绕着海权做文章。可以说“船政就是谋海权之政”,而且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

归结起来,马尾船政文化的精神实质有爱国自强、改革创新、科教人本和海权意识几方面,但其核心是强烈的爱国自强精神和强烈的海权意识。这种精神是在近代特定的历史

时期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近代的升华。

马尾船政:依山傍水的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包括罗星塔园、马限山园,公园内不但有中坡炮台、昭忠祠、马江海战烈士墓、圣教医院、英国分领事馆等大量船政相关古迹,还有新建成的大型船政群雕、船政精英馆等。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国第一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大量船政文物、历史照片、图表、壁雕等,立体地展现了中国船政的诞生、发展与以“精忠报国、自强不息”为主旨的船政文化。

如何继承船政精神,联系实际:太空载人飞船上天,反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台湾统一,爱国爱校,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中学生,认真学习,爱护公物,遵守规章制度,有公民道德等。

班主任发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因时代局限,福州马尾福建船政的辉煌只延续了40多年。但在历史的弹指挥间,却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为此,我们将之称为“船政文化”。它是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挖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发扬光大船政文化精华,对于提升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形象与知名度,营造再掀闽江开放潮、推动福州大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有着深远的意义。

主持人:

一、开场:(播放马尾风光)苍苍鼓山,泱泱闽水。滋养万千生灵的闽江从戴云、武夷而来,一心向海,在马江,在闽江口,找到了宣泻的突破口,就是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马尾,闽江望洋的窗口。从来没有一个地方,会像马尾一样,靠着水上行船,游进中国历史的画卷里,生就独一无二的船政文化。她历史悠久,数百年前的世界航海和国际邮政地名上就标有马尾罗星塔的大名:七次下西洋、遍游亚非各国的郑和船队也曾从这里扬帆出海。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是中国近代史的“活化石”。数百年来风风雨雨,沧海桑田,惟有川流不息的闽江见证着当年的辉煌。今天,作为马江后人,我们应该多了解关于船政文化的知识,用心倾听大海诉说着那段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故事。

二、浏览网页和知识竞赛:

请大家打开我们班会的主题网页,浏览关于船政的知识,准备好抢答和必答。必须念题目,再开始答题。

三、了解船政文化的精神实质:爱国自强、改革创新、科教人本和海权意识。(从网页中寻找)

四、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船政精神,联系实际:

(对下列事件有何感想,作何评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太空载人飞船上天,反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台湾统一,爱国爱校爱家,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中学生,认真学习,爱护公物,遵守规章制度,有公民道德等。(用具体事例图片问感想,学校违规照片)

五:总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经历百年来的风风雨雨,马尾船政逐渐演化为马尾造船厂、福建船政学校和船政遗址等,其在全国和世界的现实影响力,自然不如当年。但船政文化开拓进取、创业创新的精神,就像罗星塔下的百年古榕,那沧桑的虬干上,依然枝繁叶茂。让我们用一首《风居住的地方》来表达我们对船政的 ,也借这首诗为我们今天的班会

体育精神的实质 篇3

关键词:两个务必 优良传统 权力观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毛泽东“两个务必”思想的精神实质对于新时期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两个务必”的精神实质

(一)“两个务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面对胜利、面对成功、面对巨大荣誉的清醒事业观和执政观,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说,“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在我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前夕向全党发出的清醒警示。这一警示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上政权更迭和党的事业得失后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的结晶。“两个务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面对胜利、面对成功、面对巨大荣誉的清醒事业观和执政观。

(二)“两个务必”的提出是毛泽东对于我党永葆优良作风的谆谆嘱托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不但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同时也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优良作风。正是由于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才保证了我党具有无比的战斗力,和全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全国解放的前夕,毛泽东及时察觉因为胜利,党内的贪图享受等不良情绪可能生长,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共产党人可能会被“糖衣炮弹”打倒,所以毛泽东深刻警示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其精神实质就是毛泽东对于共产党人永葆我党三大优良传统的谆谆告诫。

(三)“两个务必”的提出是保持党勇于创新不变色,永做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庄严宣誓

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与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分不开的。“三大战役”胜利后,全国解放在即,我们党面临着从农村转向城市、从革命党成为执政的新形势。党执政以后如何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继续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就成为党中央和毛泽东思考的重大问题。正是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两个务必”不仅仅局限于党的作风问题,更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群关系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只有在思想理论上继续保持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的精神,党只有继续本着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才能真正凝聚民心团结民众,夯实群众基础,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如果共产党人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就会居功自傲,就会失去理论创新的动力,就会失去群众支持。“两个务必”一个重要的精神启示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应该在作风上,而且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不居功自满,应该勇于探索,不断突破,紧紧依靠人民,时刻为了人民,永葆党的先进性,永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引领者。

二、坚持“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两个务必”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进取精神,需要不断自我突破、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这标志着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既需要凝聚民心,又需要理论理论上的与时俱进、突破创新。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的精神,一方面能够树立党的清新形象,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形成改革合力;另一方面更能永葆党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党在理论上不骄傲、不自满,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求我们务必发扬党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树立勇于进取、敢闯敢干的精神,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继续解放思想创新理论,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体制、新机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

(二)坚持“两个务必”是密切党群关系打牢执政之基的需要

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化执政之基的现实要求。毛泽东“两个务必”的提出,实际关注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地保持过去那种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的重大命题,是一个能否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大命题。革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政权不易,巩固执政地位,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更难。难就难在我们由革命党成为了执政党,肩负起了强国富民的繁重历史责任;难就难在执政后面临着“权力腐蚀与利益诱惑”的考验;难就难在面临着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贪图享受腐化变质的危险。打牢执政之基,强化党之执政合法性,关键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关键是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变。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必须以“两个务必”为警醒,在实际工作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永远保持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共患难的精神,始终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如此才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领导广大人民建成小康社会。

(三)堅持“两个务必”是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党内“四风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严重腐蚀党的肌体。腐败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兴衰、党的存亡的严肃政治问题。因此,如何恢复党的优良传统,解决好党员干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群众观问题,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在改革开放时期自觉坚持“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积极进取、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良好作风,已经成为摆在新一届领导集体面前的重大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此,十八大以后中央祭出了反腐败大旗,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坚持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抓,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坚持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可以说,在新的形势下重温毛泽东“两个务必”,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恢复期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实质 篇4

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应如何看待中国画传统精神实质?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经历了西方文化的熏陶,看到了西方从古希腊、文艺复兴到印象主义、后期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阶段的艺术形态。对一些人而言,西方艺术的浸染甚至多于本国传统艺术。所以有人就认为,今天的中国画本身更多是作为一种工具材料的意义而存在,获得这种观点似乎很自然。另外,“‘穷途末日’、‘传统保留画种’、‘回光返照’等等预测,多持不乐观或者徘徊、旁观的态度看待中国画,理由无非是‘形式规范极度狭隘’,‘艺术思想不切实际’等论调,忽视了中国画自身的优势及当前发展的可能性、必然性。这是一种文化选择的失误。”[1]而且,一些人在提起“现代”时,总喜联系时代精神。实际上,所谓“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关系也是密切的,因为没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也就没有时代精神可言。时代的审美意识,其实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与进化。因此,一方面,作为现代人,由于对传统能够远视,我们似乎较易作出全面判断;另一方面,由干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传统的延续性,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不时操持狭隘观念。

例如,当今中国画坛就有一股复古风潮,在这股风潮笼罩下的不少画家,多以经营明清文人画的田地为能事,从章法到形式,从笔墨到造型,虽不至于到了王原祁“以得古人脚汗气为荣”的地步,但这种对于中国画传统精神的理解,无疑是有偏见的。更有甚者,一系列以丑态、病态来描绘人物的画家,对于传统的理解更是到了偏激的地步。据说,这主要是为了继承发展以变形人物为特点的一些文人画的传统。不过,也有论者提出,这股风气是由于受到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主要是为了体现玩世不恭的心态。但是,这些画的作者们是不会持这种腔调的。而且,他们在评价那些锐意进取的画家时还会说:“没有传统,缺少文化。”

实际上,历史地看待中国画传统可以发现,这些人的一些所作所为,和当年的“四王”相比,并无高明之处。假如说“四王”等人对中国画传统作了十分刻苦的总结与继承,为后人研习带来方便而有功绩的话,那么今人这些作为的意义又在何处呢?今天,在中国绘画史上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幅帛画,是战国中期的《人物龙凤图》。该画意义重大,其形式可谓奠定了后来中国画发展的基础。其实,比它早的中国画传统,还可上溯到战国早期的漆画。这些具有初步绘画性的漆画,作为家具的表面装饰和象征意义的表达载体,产生了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它们体现了早期中国艺术质朴的意象之美,展现了自由的表现空间,反映了某种内在的象征和寓意,还为漆木家具增加了艺术韵味与神秘感。它们上承原始彩陶绘饰特点,简朴、率真、浪漫,别有意味,下开后来的中国画意象性表现之先河,在提供当时绘画的发展线索的同时,也为研究先秦绘画艺术提供了极佳参考。这些绘画虽然以漆绘于家具表面,由于材料和工具的关系,使得不少技巧和用毛笔沾墨在帛、纸上作画并不一样,但是它的形象、语言以及意象性的表达方式,却对研究当时以及后来的帛画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中国画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种类与派系,例如由于工具和材料的不同关系就形成了岩画、陶画、壁画、漆画、帛画、绢画、纸画等许多画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水墨与颜料,以线造型为正宗而画在绢、纸上的绘画,逐渐成为中国画中较具代表性的画种。从思想性来说,中国画又有文人画、院体画和民间画之分,其中的文人画深受中国传统文人思想的影响。而受到儒、释、道思想极大影响的中国文人,崇尚雅致闲适、空灵简寂、自然高逸,这种思想不仅反映在他们的诗文里,还反映在他们的绘画和艺术评论上,而且对院体画和民间画也深有影响。这样一来,提倡抒情写意的文人画,逐渐成为较能体现中国画特色的一个画种。特别需要指出,中国画各画种无论采取何种材料与工具,到了明清时期,却在题材、思想和意蕴等方面达到了惊人的统一,即多追求绢、纸绘画在上述几方面的特点,以文人画的取向为圭臬。

正因为中国画的门类、风格众多,不同历史时期均产生了不少代表样式。因此,明清文入画传统,比较于这个大传统来说无疑是短暂的。另外,我们还需看到,上个世纪的中国画业已形成新传统,它是对五四以前的“旧”传统的新补充。所以,我们只有对博大精深的中国画传统作全面认识,才不会陷入一些所谓的小“传统”而难以自拔。

笔墨,是今人讨论中国画传统时涉及最多的概念。然而对这一概念作全面认识的人并不多。一些人故步自封,以明清以来某几位画家的笔墨语言为标准,甚至有人只以黄宾虹的笔墨语言为原则来作画和评画,这种认识可谓对笔墨传统的巨大嘲弄。因为,从唐代以来,中国画笔墨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到了明清,由于更主观地倡导绘画与书法的结合,讲究行草书法中畅达写意的线条与画中造型的结合,画中的笔墨语言与前代相比,有了突破性变化,而金石碑版中古拙劲健的线条与绘画的融合,又使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了特殊的金石味。这些均体现了笔墨语言的发展,推动文人画走向了新境界。然而,在此之前,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王维的“破墨”、二李的青绿重彩、董巨的披麻皴、范宽的雨点皴、李唐的斧劈皴、郭熙的鬼面皴、梁楷的简笔泼墨……哪个不是对中国画笔墨的有力推进?即使在“五四”以来的“新传统”中,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陆俨少,又哪个没有对中国画笔墨作了大力发展?如今,笔墨可谓中国画实践与讨论中最具尖锐性的话题,中国的笔墨现象,也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然而明清以来,当文人画家们把用笔用墨推向一个新高峰的时候,也把一些所谓权威的笔墨风格神圣化、凝固化,直至僵硬化,使之丧失了活力。另外也有人把笔墨理解成单纯的技巧性问题,这也是对笔墨的肤浅认识,究其原因,除了一味崇古、摹古使然,还在于以孤立的眼光看待笔墨现象,割裂了它与笔墨传统发展历程的有机联系。

就以上徐、齐、黄、潘、李、陆而言,他们的笔墨语言均是有鲜明特征的,也是前无古人的,而以其中任何一位的笔墨标准,去套其他几位也均是不适合的。但毫无争议的是,他们像以前的杰出画家一样,以自己的真情融注作品,为中国画笔墨传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画笔墨新传统的形成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一生厚积薄发,创新求变的李可染曾公开表示:“我没有一笔传统公式,但我有传统。”

中国画传统在当下最需要拓展的是其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历史上,中国画在与外界的交流中,大力融入外来血液,而呈现蓬勃生机的事例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在六朝与隋唐时期,在外来佛教美术的冲击下,中国画调整了姿态,一举创造了中国式佛教艺术的辉煌;另一次是在五四前后,在一些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学者、艺术家的倡导下,成功地从西方引入了现实主义绘画,而复兴了中国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在造型、色彩上使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获得了新生,并为其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两次对中国画的革变,不但没有让其丧失根本,反而获得了无限生机,这不能不提及中国画强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体现在每当中国画面临外来艺术冲击的时候,她不但不排斥,反而能作出调整,从外来文艺中吸取需要的养分为我所用,使自己的肌体更为雄健,以便于持久发展。

实际上,艺术中“现代”的含义,与历史学家的历史分期不尽相同。它最初是指一种与传统模仿论、写实论相对立的,强调个人感受和独创性的思潮。1858年,法国的龚古尔兄弟首先创造了“现代性”一词,其含义就是指艺术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后来西方现代艺术的首要标志,也是强调创造性和主体性。其实,这些所谓“现代性”的内涵,也是中国艺术传统精神的题中之意之一。无论是写意观念、“中得心源”思想,还是中国艺术对外来艺术的数次吸收而致茁壮发展,均揭示了这一点。

一言以蔽之,中国画传统精神一直延续到现代,其最有益的实质在于不故步自封,能够在本体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体现包容意识,贯穿适度原则。这种精神无疑也具备现代性。现代社会虽然在表面上超越了古代社会,而高高在上,然而着眼于人类历史的长河而言,孰是孰非,今天尚难断定。特别是现代社会屡屡展现的重大危机,也在时刻提醒世人:我们真比古代人聪明吗?因此,中国画传统精神生生不已之原因,其根本在于孕育中国传统艺术的土壤,始终将主观与客观和谐平衡地驾驭,中国哲学里的适度原则,使得中国画艺术的“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一直在并行不悖地发展,并且继续左右着当代中国人的审美思想。

巴尔蒂斯说:“物象的背后,还有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眼睛所不能见到的但可以用精神去感觉到的真实存在。中国古代大师之所以高明,能够征服后人,征服我们,就在于他们捉住了这种东西,并且完美地把它表现出来。如果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那就不是艺术,那也就不需要什么艺术,照相就行了。”[2]的确,中国画传统体现了浓厚的整体精神属性,作为蕴藏丰富的宝库,今人多是各取所需:善于吸收外来思想者关注其包容性;善于调节内在与外在关系者关注其适度性;善于创新求变者关注其开拓性;而善于苟延残喘于古人的“残山剩山”中者也正是看中了中国画传统的末流一味摹古性。石涛早就批判过“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3]的行为,因为古人之迹易摹,也易混淆世人,而古人之心难悟,所以不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万卷画”的人,是终身难以真正进入中国画传统的,自然也难以体会中国画传统精神之实质。

参考文献

[1]卢辅圣、徐建融、谷文达《中国画世纪之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巴尔蒂斯论艺术》,《美术家通讯》1995年第8期。

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实质内涵 篇5

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公安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公安消防部队忠实履行职责使命,为维护公共消防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代代消防官兵恪尽职守,舍生忘死,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用青春、智慧、汗水和鲜血凝聚成了具有时代特征、消防特色的精神和作风。今年,公安部消防局党委扩大会议提出要大力弘扬“听党指挥、人民至上、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引起了强烈反响,纷纷建议部局党委鲜明提出并大力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局党委研究决定,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为: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

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是在长期的消防现实斗争和部队建设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新时期公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忠诚可靠。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公安消防部队,忠诚是永远不变的警魂,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是永远不变的政治本色。忠于党,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于祖国,就是要始终把消防工作置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忠于人民,就是要打牢执法为民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需求,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解危救难,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事、干实事、做好事;忠于法律,就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做到严格、公正、文明、高效执法,顶得住压力,禁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做法律的忠实实践者和维护者。

赴汤蹈火。公安消防部队肩负着监督执法、灭火救援、服务社会、构建和谐、保障安全、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职责使命,是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队伍,是一支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刻面临生死考验的队伍。广大消防官兵在大量的日常消防执法和服务工作中,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筑起坚实的消防安全屏障;在重大消防保卫任务面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确保万无一失;在扑救火灾的生死考验中,赴汤蹈火,一往无前,以血肉之躯与火魔殊死搏斗;在抢险救援的紧要关头,奋勇当先,舍生忘死,救民于危难;在推进工作的创新发展中,迎难而上,争创一流,全力维护公共消防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人民。民生民本是社会和谐之根本,更是公安消防部队的立身之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消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和重视民生,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努力打造“亲民消防”;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民生民本的理念落实到消防监督执法、灭火救援的方方面面,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拓展服务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便捷、优质的消防服务,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把握精神实质 推进跨越发展 篇6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旗帜昭示未来。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谈到“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举起来了,我们就知所趋赴、有所指望”。我们党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高举旗帜不动摇。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旗帜。哈尔滨要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也唯有高擎这面旗帜,把它作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基本遵循。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当前,哈尔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城市发展态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要我们按照讲话要求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基本道路不停步,坚持基本理论不动摇,坚持基本制度不懈怠,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谱写哈尔滨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胡锦涛讲,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关乎长远。哈尔滨发展相对滞后,固然原因很多,但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是个重要因素。一些同志习惯于“在现有的篮子里找菜”,在“老圈子里打滚”。解放思想,就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挑战自身极限,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瑞士在土地、人口等方面与哈市相差无几,一年只有4个月可以放牧和耕种,其余时间都是冬季。然而,却能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创新指数”榜首成为创新强国,靠的是“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开放思维。解放思想天地宽。只有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我们才能走出束缚、摆脱桎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的视野上、高度上突破自我,实现跨越发展。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胡锦涛说,“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哈市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最早、最长,影响也最深,到现在一些部门仍习惯依旧,管住、管死的办法多,扶持、搞活的办法少,形象点说就是“车破闸好使”,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改革开放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冲破体制坚冰、打破制度瓶颈,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解放出来,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哈尔滨目前还处在跨越式发展的起步阶段,正在“爬坡”。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需要破解的矛盾很多,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大、结构调整不快、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服务业不发达、“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功能不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哈尔滨进入跨越发展新境界。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境由心生,事在人为”。正处于实现新跨越征程中的哈尔滨,迫切需要形成一种敢打硬拼、知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要我们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凝神聚力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繁荣、幸福、文明、和谐哈尔滨的奋斗目标。

体育精神的实质 篇7

一、“两个务必”的精神实质

(一) “两个务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面对胜利、面对成功、面对巨大荣誉的清醒事业观和执政观, 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 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工作更伟大, 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以说,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在我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前夕向全党发出的清醒警示。这一警示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上政权更迭和党的事业得失后而得出的结论, 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的结晶。“两个务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面对胜利、面对成功、面对巨大荣誉的清醒事业观和执政观。

(二) “两个务必”的提出是毛泽东对于我党永葆优良作风的谆谆嘱托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不但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同时也取决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优良作风。正是由于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 才保证了我党具有无比的战斗力, 和全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全国解放的前夕, 毛泽东及时察觉因为胜利, 党内的贪图享受等不良情绪可能生长, 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共产党人可能会被“糖衣炮弹”打倒, 所以毛泽东深刻警示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其精神实质就是毛泽东对于共产党人永葆我党三大优良传统的谆谆告诫。

(三) “两个务必”的提出是保持党勇于创新不变色, 永做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庄严宣誓

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与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 永葆党的先进性分不开的。“三大战役”胜利后, 全国解放在即, 我们党面临着从农村转向城市、从革命党成为执政的新形势。党执政以后如何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继续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就成为党中央和毛泽东思考的重大问题。正是在此情况下, 毛泽东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两个务必”不仅仅局限于党的作风问题, 更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群关系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 党只有在思想理论上继续保持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的精神, 党只有继续本着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 在理论上取得突破, 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才能真正凝聚民心团结民众, 夯实群众基础, 领导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如果共产党人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就会居功自傲, 就会失去理论创新的动力, 就会失去群众支持。“两个务必”一个重要的精神启示就是, 中国共产党不仅应该在作风上, 而且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不居功自满, 应该勇于探索, 不断突破, 紧紧依靠人民, 时刻为了人民, 永葆党的先进性, 永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引领者。

二、坚持“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

(一) 坚持“两个务必”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进取精神, 需要不断自我突破、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 这标志着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 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全面深化改革, 既需要凝聚民心, 又需要理论理论上的与时俱进、突破创新。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的精神, 一方面能够树立党的清新形象, 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形成改革合力;另一方面更能永葆党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我们党在理论上不骄傲、不自满, 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求我们务必发扬党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 树立勇于进取、敢闯敢干的精神, 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继续解放思想创新理论, 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体制、新机制,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

(二) 坚持“两个务必”是密切党群关系打牢执政之基的需要

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 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化执政之基的现实要求。毛泽东“两个务必”的提出, 实际关注的是中国革命胜利后, 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地保持过去那种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的重大命题, 是一个能否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大命题。革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推进改革开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样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作为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取得政权不易, 巩固执政地位, 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更难。难就难在我们由革命党成为了执政党, 肩负起了强国富民的繁重历史责任;难就难在执政后面临着“权力腐蚀与利益诱惑”的考验;难就难在面临着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贪图享受腐化变质的危险。打牢执政之基, 强化党之执政合法性, 关键是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 关键是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变。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必须以“两个务必”为警醒, 在实际工作中想群众所想, 急群众所急, 永远保持不畏艰难, 积极进取, 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共患难的精神, 始终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只有如此才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 扩大执政基础, 提高执政能力, 巩固执政地位, 领导广大人民建成小康社会。

(三) 坚持“两个务必”是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

当前, 由于种种原因党内“四风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 严重腐蚀党的肌体。腐败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兴衰、党的存亡的严肃政治问题。因此, 如何恢复党的优良传统, 解决好党员干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群众观问题, 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在改革开放时期自觉坚持“两个务必”, 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积极进取、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良好作风, 已经成为摆在新一届领导集体面前的重大命题。

体育精神的实质 篇8

韦伯在上篇《问题》中的第一章中告诉我们, 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 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因为在宗教改革前, 天主教会掌握了国家政权, 新教徒只好更多的涉足经济, 以争取经济地位。而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也增加了他们的语言权。在十六世纪的古老帝国中, 越是自然环境优越、越是富庶的地区, 就有越多人转向了新教, 并都赞成教会中的革命。这种对于宗教权威的挑战之所以能够实现, 原因如下:首先, 古老的宗教的教义中有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分;其次, 说明“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 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倡导一种对于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各个领域的一切行为都加以管理的控制方式”。宗教改革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欧社会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宗教与之相适应。至此, 上帝终于回归了理性, 我们的职业都是“天职” (calling) , 我们的工作都是为了增添上帝的荣耀。

马克思主义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欧社会之所以能够完成宗教改革, 正是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始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上帝”要求人们节俭, “人仅仅是经由上帝恩宠赐于他的物品的受托人……如果仅仅为了一个自己的享受而非为了上帝的荣耀花掉了哪怕一个便士, 其结果至少是很危险的。”资本积累在于剩余价值, 在于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商品量的增加, 于是“上帝”要求人们要守时, “浪费时间是首要的, 而且原则上是最该死的罪孽。人的一生无限短暂、无限珍贵, 都应该用来确证他的入选与否。把时间损失在社交、闲聊、奢侈生活方面, 甚至睡觉超过保证健康所需的时间 (6小时, 最多8小时) , 是一定要受到道德谴责的。”

总之, 新教伦理的要点为:人都是有罪的。作为上帝的仆人, 要赎罪, 只能靠工作勤奋, 生活节俭, 积累财富。这便是人们的“天职”。尽了“天职”, 就是最好的赎罪方式。韦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之所以最早产生于16、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这两个新教国家, 正是受到了新教伦理的影响, 是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

二、所谓“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和变化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第二章中, 韦伯为解释何为“资本主义精神”, 引用了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的几段话。韦伯指出“我们很难说资本主义精神已全部包含在这些话里了”, 但“这些话所表现的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内容大致如下:

“切记, 时间就是金钱……”“切记, 信用就是金钱……”“切记, 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影响信用的事, 哪怕十分琐屑也得注意……”“要当心, 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 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假如你说个公认的节俭、诚实的人, 你一年虽只有六英镑的收入, 却可以使用一百英镑……”

1、所谓“诚实守信”。

富兰克林, 或者说是韦伯, 他想解释的资本主义精神就藏在这一个个“钱”字中。这些“具有伦理色彩的劝世格言”告诉我们, 诚实守信、勤俭节约, 能给我们带来大量的财富。而作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 它的宝贵之处并非在于会带来大量财富, 而是在于, 这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本身就是“至善”, 就散发金子般的光辉。

诚实守信, 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等价交换, 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就是商品交换的有序、持续、有规模地进行, 交换双方的差额如果太大, 这场交易也很难进行下去。西方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有赖于诚实守信这个“资本主义精神”的引导。

但是反过来, 古老的东方, 或者说中国, 诚信也是我们世世代代传承的美好品德。而我们的“资本主义萌芽”萌了几百年也没开花结果。我想, 区别在于:西方式的诚信偏重于各社会团体、契约双方的规则, 而我们的诚信多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美好品德。

所以我认为, 在作为所谓“资本主义精神”时, 诚信的本质应该是卢梭的“社会契约”、应该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应该是洛克的“三权分立”。它的起源与其说是新教伦理, 不如说是整个西方社会的理性史观。宗教改革是理性史观发展长河中的一部分。

2、所谓“勤俭节约”。

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勤俭节约。在西方世界里, 当初财富积攒最多的并非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而是西班牙。当西班牙的贵族将掠夺来的财富用于享乐尽情挥霍时, 英国人则将这些财富作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发明机器, 进行社会化大生产。于是西班牙却并没有形成如西欧、美国这般的资本主义经济。“事实上, 这种伦理 (指新教伦理——作者注) 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多挣钱, 是和那种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因而首先就是完全没有幸福主义的 (更不必说享乐主义的) 成分搀在其中”。

至此, 所谓“资本主义精神”与享乐主义的启蒙思潮是相抵触的。然而资本主义本身的后续发展却又必然地产生出启蒙思想, 但这种文化中悲剧性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1) 资本主义的“发家史”本身就是一部暴力铸就的“血泪史”。

各种非田园牧歌式的圈地方法, 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 使土地合并于资本, 并为城市工业创造出像鸟一样自由的无产阶级。其次就是用武力征服殖民地, 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就在这样以不道德的方式形成的新世界中, 上帝给每个人都安排了职位, 即天职。每个人要做的, 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 诚实又辛勤地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 并且不浪费, 不享乐, 只为增添上帝的荣耀。

(2) 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

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马克思告诉我们, 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 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撇开剥削不谈, 单说疯狂的生产和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之要求的节俭、克制的生活方式, 就怎么也无法合拍。这就暗示了对外殖民扩张的必然性。这样一种以牺牲他人利益来实现自身的福祉的做法, 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想之“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相违背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却又是客观存在的。

由上可看出, 由新教伦理衍生出的“资本主义精神”, 更多的是作为国家统治集团为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而自设的信念的家园。而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其实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与其说“资本主义精神”之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如说是韦伯理想化了资本主义, 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实质与弊端。

摘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历史的车轮都片刻不停地向前滚动, 然而, 只有西方孕育现代资本主义。除了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地域差异外, 宗教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马克斯·韦伯正是从宗教的视角, 自成一派, 论证了资本主义精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性。但是, 笔者认为, 来源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矛盾, 使得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并非就真的是资本主义之精神。

关键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禁欲主义,理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 陈维钢,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5:23, 24, 148, 168, 35, 37.

把握精神实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篇9

一、“免疫系统论”的精神实质在于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一)“免疫系统论”是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观。第一,从国家审计的定位看,国家审计必须服务于国家政治制度和民主法治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精神;第二,从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看,国家审计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第三,从审计监督的目标看,国家审计要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第四,从审计监督的范围看,国家审计要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从影响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要求;第五,有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最根本的是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和审计理论建设,大力加强规范化、信息化和审计队伍建设,这是在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内生性制度安排前提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国家审计科学发展作出的规划。

(二)“免疫系统论”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目标,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任务,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需要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深入实践,要求审计工作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把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健全体制和机制,作为第一重要任务,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系统健康运行。

(三)“免疫系统论”是在审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新中国二十五年审计实践,在借鉴国外经验,继承和发展党领导的审计工作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审计之路,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审计工作方针,确立了“3+1”的审计工作格局,探索了“八个结合”的审计工作模式,坚持“人、法、技”协调发展,建立了中国式的审计公告制度。古今中外审计实践为“免疫系统论”提供了实践基础,而“免疫系统论”是在丰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查账论”、“方法过程论”、“经济监督论”和“经济控制论”等审计本质观的探讨基础上,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审计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更深层次研究,揭示了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二是区别了审计功能与审计职能,从内部联系和内部结构、固有的和内在的关系上将审计功能定义为受人民的委托,依法、独立、专门、主动去预防、揭示和查处问题,促进其他各个系统的功能平衡,使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安全;三是把握了国家审计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特征,概括了国家审计工作中常见的建设性与批判性、服务与监督、全局与微观、主动性与适应性、开放性与独立性“五种基本矛盾”,并且提出了“立足前者、坚持后者”的处理矛盾方法,科学地处理了目的与手段、方法与目标的关系;四是拓展了国家审计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和目标要求,提出“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为审计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免疫系统论”为开展绩效审计等现代审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免疫系统论”既是审计理论的创新,又是审计实践的指南;既是审计工作的理论概括,又是未来审计发展的战略规划。审计署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了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强调在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同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之所以说“免疫系统论”为开展绩效审计等现代审计提供了理论支撑,是因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在审计系统内部推行新的绩效管理模式,“免疫系统论”揭示的国家审计的本质回答了绩效管理理论关于组织使命的若干问题,为建立新的绩效管理模式提供了导向;“免疫系统论”认为,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不仅要揭示、查处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问题,而且要预防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问题,不仅要查错纠弊、威慑,而且要预警预防、促进内部控制、提高系统运行质量,这些理念正是与绩效审计理念相符合并为之所需要的。

二、“免疫系统论”的根本意义在于指导审计工作实践

“免疫系统论”是一个理论思想,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体现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免疫系统论”的根本意义在于指导审计工作实践。

(一)积极探索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作用的途径。审计发挥对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功能途径很多,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审计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还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就其基本层面来说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查错纠弊功能,是审计传统的职责;二是预警预防的功能,通过审计发现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苗头性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防止整个系统出现大的问题;三是促进内部控制的功能,通过审计发现经济社会的各个子系统存在哪些薄弱的方面,需要强化的地方,使各个子系统能够自我发现、自我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完善和改进内部控制;四是威慑功能;五是提高系统运行质量的功能,通过审计,提出建议,促使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这也是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一个体现。

(二)全面准确理解并深入贯彻二十字审计工作方针。因为这一方针被实践所检验符合中国实际,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对“依法审计”的理解,不仅要将其理解为按照财经法规检查和处理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事项,而且还要认识到“依法审计”本身就具有按照法律的授权、法律的程序、权利、义务、职责、依据、标准和手段开展审计工作的“法理”,是按照《审计法》开展工作。又如,对“求真务实”的理解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把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原本本揭示出来,发现和报告目前存在的客观真实的情况;二是从未来和发展出发审视、思考和处理问题,求未来和发展之真,务促进法规完善、制度改进和体制改革之实。再如,对“突出重点”的理解,就是既要重视局部的、微观的重点问题,又要体现“免疫系统”对风险的判断和应对,发现对全局、对未来有根本性影响、有重大危害的突破口。

(三)不断开拓创新,以发展的观点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要求从思想观念到工作方法、从审计理念到管理机制全面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在思想观念和审计理念上创新。比如审计要强调并保持具体工作中的独立性,但这并不否认在思想上、政策上和制度上共同研究,加强沟通和交流。开放性工作不是将审计的资源、信息在审计系统内部封闭起来,而是要树立审计成果的公共产品意识,开放审计产品的供给“市场”,真正发挥审计“免疫”功能。二是要求在审计管理机制上创新。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要多方面征求意见,同时还要考虑审计项目的时效性、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可考虑当年政策出台,当年进行跟踪审计。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科学把握考评标准,既看查处违法违规情况,又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情况,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和考核。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创新审计工作组织方式,整合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实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对审计项目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验收,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三是要求创新审计工作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审计内容、审计项目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审计“界入”方式,对重大突发事件、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或发生过程,发挥“免疫系统”之预防功能;对审计发现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深入调查分析,并促进相关方面健全完善,发挥“免疫系统”之抵御功能;对审计方案的制定、执行、修订给予应有重视,既要有明确的审计对象、重点、内容、方法,又要有具体的执行措施,增强审计方案执行和落实的“刚性”,充分体现审计方案指导性和规范性作用。

体育精神的实质 篇10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实质及其重要性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内涵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实质,根据各国、地区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不同,也有着自身特点。从国外的研究角度分析,大学生志愿精神是以大学生为主体,进行无偿、且对社会发展有益、能够促进人类进步,进而体现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精神的灵魂。在国内大学生志愿精神多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是时代与民族精神的集合体,既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接轨于国际广泛的志愿服务精神;既接受了古代仁爱的儒家思想,又与近现代慈善文化,特别是当代雷锋精神的传播一脉相承。不仅仅表现出当代青年力争上游的面貌,同时表现出了奉献与服务的精神。[1]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重要性

具有强大凝聚力与感召力的志愿精神,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助力,凝聚并表达了志愿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投身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意识,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帮助他人、提升自己,更成为了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现状

大学生是活力强、素质高、年龄低的群体。通过志愿服务提高自身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现象激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服务水平与服务人数大大提高,形式如“进社区、支教、支医、扶贫”等多样,很好地宣传了志愿服务精神。但是在具体服务中,也存在理解层次不够、缺乏长效性、缺少内化的自觉行动、行政化越加明显等问题。[2]

三、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深入传播志愿精神的精神实质

作为参与到社会中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的发展成为了评价社会成熟度的标准。以团队或者个人身份,通过独立自主的原则,给予贡献、肩负责任,使社会进步,才是真正的志愿精神。大学生志愿精神应该是以社会责任感为基准,其只受组织形式内部意志,不受外部其他环境所影响,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做贡献,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知识、个人技能与知识等等,以达到共同进步。

(二)形成社会——高校——家庭联动,培养大学生参与志愿习惯

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应该将志愿服务融入生活,将其培养成日常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形成“社会——高校——家庭”三级联动网络。在社会中形成重视尊重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志愿者的氛围,认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赞同其产生的良好效果,通过网络、媒体等带动更多人为他人服务,在日常习惯中进一步传播;高校作为深厚土壤与文化的场所,应寻找符合学生专业素养与志愿精神相配套之处,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经验分享、系列讲座,使低年级认清实质,高年级坚定信念;实行学分制,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作为考核内容,进行相应的考评与综合评定;注重内部环境影响,支持、鼓励、亲身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提高参与意识、开阔眼界。

(三)进一步进行注册机制并规范招募工作

进行注册机制与规范招募工作,将原有“散兵游勇”志愿服务规范化、正式化。针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入会注册、有具体标准制度,依托相关协会、组建志愿者组织。从根本成立具体注册系统、畅通信息渠道、整合资源,完善登记注册程序,使志愿者有相关身份证明,使得志愿服务有据可依,同时采取网络、实施项目、服务点等形式注册,根据不同层次志愿者发布招募信息,并及时区分招募的日常与临时性组织工作。[3]

(四)实现组织者的专业化管理

运用专业化管理,促使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能够独立运作,并且更好的凭借组织力量。而大学生志愿组织如果想更有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就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赢得社会各方的支持与鼓励,克服包括动机不纯、梯度建设不良、行动迟缓等问题。吸引他们走进队伍中,有激励坚持服务的措施,这就要求志愿组织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及丰富的专业技能与经验。目前有很多灵活的方式,评价、激励志愿者参与服务,例如类似“公民献血”的累计,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累计时间、活动数、参与质量等形成书案,也能够成为对志愿者表现的依据。同时运用情感、经验等方式感化组织成员,做好培训工作,吸引、寻找项目以增加兴趣,采用多条路筹措资金等,有利于实现循环发展。

(五)完善各项保障制度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中,虽不计报酬进行奉献,若要进行长效发展,也需要有相关保障制度确保他们的切身利益,以便更好培养。

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

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时,难免遇到问题,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其正常进行,势必会影响志愿精神的培养及其有序发展,也会影响部分人的热情。

2. 加强资金落实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需学会寻找志愿服务项目,政府更要加大投入力度,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形成“政府带动、企业支持、各界响应”的效果。

3.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犹如保障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后防线、催化剂。形成联动的同时,更应该出台激励制度,对表现优秀或突出者以奖励。根据服务次数、时间累积,进行“星系列”评比。同时鼓励就业单位优先录取或高校优先推荐,提高积极性,结合内部与外在激励,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实质及其重要性的阐述,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现状,引出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模式,进而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途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弓丽娜.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87-90.

[2]余蓝.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5:8-11.

上一篇: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下一篇:泼尼松龙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