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024-04-29

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精选8篇)

篇1: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加强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振兴民族优秀文化的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自然科学也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育教育不仅包括人类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烘托人文精神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教材中那些富有极强感染力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现给学生,使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学生的品格、气质、修养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如武术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武术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中华武术,千百流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信念。学习广播操时,那催人奋进的激昂乐曲,充满青春活力的优美韵律,青春豪情的健美动作,不但使学生亲身体验“健、力、美”,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情?w,唤起了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人生的追求。

二、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人文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不应仅仅是教学技能的施展,还应充满人情味。面对一个个生龙活虎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充满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和信任,课上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提倡同学间相互交流探讨、允许学生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我评价,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证明,在宽松、和谐、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这正是萌发人文精神所需要的环境和土壤。

三、利用学科的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让音乐带来快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配上一些动听的乐曲,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情操,还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欣赏能力。

2、让英语走进体育课题。一些简练的口令,一些常用的术语、一些鼓励的评语,都可以用英语来完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融合。如跳高、跳远涉及到的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学科的整合,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1、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引导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去面对人生。

2、鼓励学生参加“健康加油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群众性体育团体,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拼搏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善待别人,理解信任对方。

3、开辟“快乐体育园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既能生动、活泼、快乐地锻炼身体,又能在空虚欢乐的空间里开展个性,完善人格,感悟人生。

4、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野外活动,如春季郊游远足等。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那起伏的山峦,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深林,遍山的野花,构成一幅优美额图画。欣赏这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此时学生会感到心旷神怡,感情沸腾,心灵净化,理性升华,陶冶情操,对祖国的锦绣河山产生了无限热爱之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多渠道进行人文精神渗透

1、教师在语言、行为、气质、修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将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受教师耳渲目染的熏陶,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追求上必将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2、让体育器材更具人文色彩,如垫子的摆放可成圆形、三角形、梅花形、数字等;接力棒可做成五颜六色且带文字图案的纸筒;投掷器材可选用学生自制的带有特色的响铃球等。

3、通过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来渗透人文精神,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创造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操场四周葱郁的树木,花坛里艳丽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坪,加上校园周围书写的体育名言警句,构成了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材,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时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与时俱进,为做一名合适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篇2: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文本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说明、议论性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体现出浓浓的人文情怀。如作家杨绛的《老王》一文,给我们展现了不幸者的善良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中国石拱桥》一文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茅以升的民族自豪感;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我们感受到革命领导人毛泽东的豪迈气概、昂扬的激情和对取得胜利的喜悦,以及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势不可挡、所向披靡的气势……可以说,语文阅读文本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终身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诸多美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常常被忽略,一篇篇阅读文本被一些教师分解成概括段意、内容,分析句子含义,掌握某些题型的答题技巧等,语文阅读教学沾染了更多的功利色彩,学生根本无法真正走进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以及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担负着建设精神家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深入领悟阅读文本的人文内涵

语文阅读文本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表达亲情友情,有的表现童真童趣,有的记录成长足迹,有的阐述环保理念,有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提出一些社会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人文教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

1.走进阅读文本,诉说情感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感受到其中要表达的情感。然而,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是不够的,学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如教学《孤独之旅》一课,让学生说说自己成长的经历,很多学生把课文的精神内涵概括出来,这时教师不要认为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很显然,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自身的成长,对成长的理解是肤浅的、强加的。现在的孩子有“杜小康”这样经历的少之又少,他们又怎能理解苦难对于成长的意义呢?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教给学生磨练坚强意志和培养抗挫折能力的方法,以备今后应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境。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以自由、开放的心态解读文本,才能在阅读中汲取人文力量。

2.引入作者背景资料,激发情感

阅读文本中一些距离学生实际生活年代久远的作品,学生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如对将近失传的民间宝贵文化“吆喝”的认识,高尔基在特殊年代寄托在海燕身上的象征意义,牛汉在困境中借助华南虎表达内心的不屈与坚韧等,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在讲解之前要查阅资料,充分备课,以便在授课时适当地引入创作背景或作者人生经历、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介绍,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作者身上获取精神力量,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借助想象与联想,触动情感

教材中一些写景的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在教学中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为大多数学生很少亲近自然,无法透过文字去感受景物的美好。这时教师不要生硬地去讲,强加给学生感受不到的美好,而要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运用想象和联想,伴随着多媒体播放的画面和轻盈的音乐,慢慢地去感受。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样的训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努力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教学《心声》一文,教师让学生谈谈对小说中人物的看法,有一位学生认为文中教师的做法是错误的,并指出现实中的有些公开课也如小说中一样,都是表演课。听了他的观点,很多同学都非常紧张,提醒他不要再说了。这时教师如果给予鼓励和表扬无疑会打消学生的顾虑,让更多的学生敢于说真话;反之,如果教师把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因不满意学生的回答而对其加以呵斥,这种态度本身就缺乏人文关怀,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三、重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体验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是多元化的,教师要改变以往让学生服从教师一家之言的做法,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如教学《杨修之死》一课,学生分析杨修的死因,有的说是杨修咎由自取,他不识时务,妄尊自大,也有的说是曹操小肚鸡肠,疑心太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国志》中关于杨修死因的记载,更客观地评价杨修之死。这样的引导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让学生认识到了小说与历史的区别,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程呼唤人文精神。我相信,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篇3:浅谈数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耳濡目染的过程, 而教师的自身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师者, 人之模范”。孔子认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身令不从。”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一个好教师, 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因此, 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二、构造课堂文化, 渗透人文精神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 因此应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创设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 师生彼此敞开心灵, 沟通接纳, 吸引包容、互动分享。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 课堂氛围不是压抑, 而是轻松活泼、和睦友好的。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 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

以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是最有效的实施手段, 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 不再用同一尺度、统一标准和同一模式去衡量学生。要避免任何伤害 (无论是有意或无意) 学生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评价手段, 消除对学困生的歧视 (无论是显性的或隐性的) , 讲求学生参与的平等性。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各个层次的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形成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氛围。

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营造人文氛围

任何科学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数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无论是数学的概念, 还是数学的运算与规则, 都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现实。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 使他们认识到, 数学决不是孤立于现实之外的理论, 而是和人类社会融合在一起的。如果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那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能使其接触社会、科技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思想和观念上受到熏陶。如学习数列时, 研究国民经济产值, 研究人民生活水平, 研究存款利率等问题, 能引导学生关注国计民生, 能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学习圆锥曲线时研究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神州飞船的轨道等问题, 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热爱科学、献身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四、探究数学的历史, 渗透人文精神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们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努力探索、刻苦追求的结晶。它们是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其生动的思想养料, 可以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并养成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教学圆周率时, 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出的圆周率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精神。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 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挖掘数学史, 会有效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操。

五、展示数学的美, 让学生亲身感受, 培养美的情操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这是M.克莱因对数学的理解。

古希腊有一句名言:“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外在形式上的体系美、概念美、公式美。在黄金分割的教学中用美神“维纳斯”的形体等来让学生感受和谐美。讲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时引导学生欣赏对称美;最近科学家发现:蛇的运动轨迹完全符合正弦曲线;大雁在空中飞行排成漂亮的“人”字形, 其所形成的角正好是天然砖石一角的二倍, 非常准确, 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份额学前沿的信息,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无处不在的奇异美。

数学教育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科, 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 只有将数学文化真正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 才会形成数学学习的原动力, 促使学生积极地从数学中获取更多“数”以外的知识, 建构自己完善的知识体系, 形成个人的自我发展。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优秀的人才, 所以说人文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摘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让数学文化真正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 会形成数学学习的原动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人文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篇4:浅谈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1.挖掘教材内容,抓住亮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我在授课时注意选准切入点,并及时点化和升华,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我在讲世界史“文艺复兴”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刻理解人文主义的概念,再结合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哥白尼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介绍,强调人文主义注重发展人的个性,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高尚人格,还要有多才多艺的高雅志趣,以此激励学生要不断进取,全面发展。

在讲“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时,我列举了这样的事例:德国的犹太科学家弗里茨·哈伯曾使用他的化学知识,在1909年6月成功生产出合成氨,并将氨转化为以氨为基础的肥料,从而使全球免于饥荒,解决了一个拯救世界于饥饿中的难题。为此,哈伯获得了191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哈伯为了换取权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将这一科学发现,用于研究致人于死地的化学武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通过让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学生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哈伯原来可以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之一,但却因为缺少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在权力的追逐中失去了灵魂,成了历史的罪人。通过活生生历史人物的学习,让学生明白社会发展离开了自然科学不行,没有人文科学也不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来说,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进而懂得自然科学和技术成果给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物质载体,但如果人文精神缺失,精神导向和价值观取向发生错误,就有可能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我设计了《战争与和平》的专题讲座,通过激烈的师生互动,使学生掌握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后,教育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国际和平环境及我国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以便为新世纪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2.联系时事热点,结合教材,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注意将时事热点与教材相结合进行人文教育,既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时,结合连战和宋楚瑜大陆“和平之旅”的时事热点,向学生介绍他们与胡锦涛总书记达成了政党之间合作的意向,以及大陆送给台湾同胞“六件大礼”的情况,即向台湾同胞送一对大熊猫等,帮助学生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结合教材内容谈体会,使学生懂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党对台长期坚持的方针,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这些“大礼”也是党中央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台湾地区的具体体现。

又如在教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课时,设计了下列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建国以后,我国进行过土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改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出现于中国的哪一地区?具体做法如何?

结合农村经济改革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两免三补贴”的精神,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通过问题的讨论,体会到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其中继续加大“两免三补贴”的实施力度,让广大农民精神振奋,为现在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政策保障。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党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本主义观念的实质。

3.深入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和生活中的小事的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使其情操得到升华,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面对学生中有不能正确对待名利的思想苗头,讲课时补充了如莱特兄弟、居里夫人等科学家注重追求真善美、淡泊名利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名利只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但不是人生的目标,如果以追求名利作为人生的目标就会失去方向、失去自我。

面对学生因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陷或短处而自卑时,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的目光吸引到那些自信而取得成就的人身上,如:拿破仑的矮小、林肯的丑陋、罗斯福的瘫痪、邱吉尔的臃肿,哪一样都可让自卑者痛不欲生,可他们却因自信而拥有了辉煌的一生。

面对不少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而郁郁寡欢、垂头丧气,甚至破罐子破摔时,在讲课中适度渗透历史人物历经种种磨难,终达理想彼岸的事迹。适时指出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大道,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挫折和坎坷,要有敢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真正的强者应是“直面惨淡的人生”,对学生进行勇气、毅力、自信、乐观等的教育。

面对同学之间常为一些小事而争执伤及和气,有时甚至拳脚相加的现象,通过马克思、恩格斯肝胆相照的友谊,引领学生感受没有友谊,人生会变得荒凉,没有友谊,世界便仿佛失去了太阳,真挚的友谊是人类完善自我与进步的力量源泉,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当然,在历史课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要有与时代相通的人文主义教育智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教师像一座承载人类文化的桥梁,承接传导和发展人类文明。教师工作的本质之一,就是用自己的品德、心血和才华影响、教育学生,为社会培养人才。面对五光十色的经济社会,教师惟有做到社会有浊而我清,安贫乐道,才能使学生的生命之光更加光彩夺目,这是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需要,也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者的职业道德的需要,也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者的职业要求。

参考文献

[1]邹尚智.历史教育学习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中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0

篇5: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2热爱生命意识。生物学是生命的科学,生物学教学的层面是对生命现实和生命过程的传授。46亿年前,当地球诞生后,没有任何生命,直到38亿年前,地球才出现了原始的生命,生命出现后,又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直至约300万年前才出现了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出现了拥有高等智慧、高级情感的人。这体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同时,在茫茫宇宙中,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其他有生命的星球。可见,生命尤其是人类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何等的珍贵和伟大。

2.3创设情景,引发激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是以书为本,犹如一潭死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厌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及生物科学最新进展,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视觉形成和眼球的结构时,视网膜内有许多色素细胞,使眼球内部形成一个暗室,而白化病人视网膜内缺少色素细胞,所以形成物像常常曝光,看不清晰物体。又如,讲小脑功能前,先分析:一位老人经常走路东摇西晃,不能准确拿到所取的东西,于是家人领他去看病,医生让他用手指自己的鼻子,结果老人的手在眼前晃来晃去,最后才指向鼻子,请你结合今天的课,读书分析,老人的病因在哪里。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为激发学生兴趣捕获最新生物信息。在讲生殖发育时,可向学生介绍克隆技术、试管婴儿、基因工程、DNA亲子鉴定、人类基因重组计划、神州五号的太空育种等等。

2.4实验教学,培养兴趣:初中生好奇、好动,对一些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兴趣。例如在讲“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预先让学生将天竺葵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处理。实验时,将天竺葵叶片取下,去掉遮光的纸片,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里,隔水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待叶片变成黄白色,此时酒精却变成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将变黄的叶片用清水漂洗,然后滴加碘液,稍停片刻,再冲洗叶片,结果发现叶片见光部分变蓝,没见光部分没变蓝,这是为什么?通过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多合适的切入点。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正面的影响与启发。同时,教师要善于展开对教学素材的挖掘,要对其中的人文素材有更为灵活的应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也能为知识教学带来一些积极的辅助功效。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想要深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从实际的教学情况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物理教师自身在人文素养上相对是较为缺乏的。教师可能对于本学科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但是,说到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知识层面,很多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有待提升。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通过有效的阅读以及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更多丰富的信息,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广泛涉猎人文科学领域,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为物理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美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书籍,也可以学习音乐、美术等,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与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要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这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并且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更为得心应手。

二、知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首先,在知识教学中便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会觉得物理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间没有任何关系,会产生这种想法就充分说明教师对于教材的研究与挖掘不够深入。很多物理学知识内容中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价值与美学要素,如果善于挖掘这些内容,这不仅是对于学生思维与认知的一种拓宽,也会带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与层面来领会这些知识。这将会为知识教学打开另一扇门,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物理课程的乐趣与价值,并且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物理知识的美学价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简洁美是物理学中最突出的一种美。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公式F=ma,从外形上看非常简单明了,但其中所揭示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却无比深厚。其次,对称性是物理学中的另一种美,在物理学中有非常多的体现。例如,从形式上来说,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之间的对称美;从公式上来说,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之间的对称美等。再次,物理学中所蕴含的还有和谐美。例如,物质、能量、动量三大守恒定律所体现的物质世界的统一与和谐;牛顿经典力学所体现的地上力学和天上力学的统一与和谐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物理知识的审美要素的体现,这也是展开对于学生人文教育的很有价值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物理课堂上深化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可以很好地渗透于物理学史的学习中,这也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一个有效教学过程。在展开很多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先给学生们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会给学生们讲述一些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史,让学生们在感受到过往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对于知识孜孜不倦追求的同时,自身也会受到鼓励。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从奥林匹亚科学院得到的帮助,让学生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看的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对小提琴的热爱,以及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信仰,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音乐、哲学、宗教等人文科学的密切关系。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进而让学生形成好的价值体系。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有很多展开模式。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能够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有价值的引导与启发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在知识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然也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些都会是对学生非常有价值的引导,并且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与认知范畴。

参考文献:

[1]傅长吉,丛大川.“自然科学”“社会学科”“人文精神”辨[J].前沿,2011(17).

[2]黄静.在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篇7: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前时期,不少学校面临教学模式滞后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授基础知识,而不重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与教育性,只是将历史学科当成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学科,未曾有效地启发学生在有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当中学习人文知识。如此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还有的学校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地位,认为历史学科是次要课程,如此一来,造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未曾着重教授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切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篇8:浅谈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 我们应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球宇宙观、民族宗教观、资源环境观、世界政治观、人口观等, 下面拟从这几方面逐一展开讨论。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球宇宙观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 第一章是关于地球宇宙环境的知识的内容, 包括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转规律、地球构造特点等内容。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人类长久生存空间的角度思考地球于人类的意义, 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存在状态等, 还可以结合庄子的一些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于宇宙的渺小。通过这些思考, 学生对生命起源、人类生存环境等内容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形成正确的地球宇宙观, 并形成开放包容而又合作的性格特征。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宗教观

地球上这个人类的世界是由若干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民族组构而成的,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这些不同的宗教之间, 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在当今这个全世界各民族交往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 各民族间因宗教问题产生的冲突也越来越多。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对人类种群的思考, 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宗教观, 认识到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一样, 都是地球上的生命, 人与其他物种要和谐相处, 而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尊重, 和谐共存。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环境观

人类生存离不开资源,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如南美热带雨林, 每天都在减少;很多珍稀物种, 也每天都在消亡。当今世界环境总体上呈现恶化状态, 很多地方的环境甚至已不能适合人类生存, 而且这种现象还在不断扩大。比如各地区的沙漠, 正在不断扩大, 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通过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形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建立起资源合理利用、持续利用的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意识, 将来走上社会, 才有可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作深入思考。

四、培养学生多样性世界政治观

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 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等, 这些不同的地理特征会对生活在这些区域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让他们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体格特征、性格特点、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进而在各自的政治价值、社会制度上也会存在差异。比如当今世界上阿拉伯地区、非洲地区、欧美地区、亚洲地区等不同的区域, 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也就是说, 地理特征的多样性造就了地球上民族社会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 并且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当前人类交往活动中, 不能以一种特定的价值观来衡量世界, 更不能企图让世界上所有地区的人都奉行一种价值观, 这些做法都是不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客观实际的表现。

当然, 我们也应该看到, 随着世界各族人民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全世界的文化正在趋同, 虽然很缓慢, 但却一直在进行。不过这种趋同并不是变成当前的某一种文化, 不是被某一种文化的简单同化, 而是各种文化的融合。也即若干年后, 如果说世界上的所有地区的人都具有相同的文化的话, 这种文化一定不同于今天的任何一种文化, 但又可能从中找到今天的任何一种文化的影子。

五、培养正确的人口观

人口知识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 了解地域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并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我国甚至全世界的人口政策。比如通过地理学习, 了解我国目前人口多、土地少、资源有限的现实, 从更高层次理解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 从而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上一篇:主题邀请函下一篇:德学树人践行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