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隐性课程中的精神文化要素分析

2022-11-20

根据课程对学生影响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体育课程划分为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论及学科中心论的影响, 我国的体育教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情意的发展。这种理念在课程中表现为片面重视体育显性课程, 而忽视了体育隐性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可以说, 它导致了学生体育素质的残缺不全。

体育精神文化要素是体育隐性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对于体育隐性课程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由于人们对体育精神文化要素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待商榷的因素, 因此, 至于其在实践层面上的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 本文作者试图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着力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展开研讨, 以期为体育隐性课程的设计、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先后运用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 为本文的完成奠定了科学的研究基础。

2 隐性课程的涵义

隐性课程 (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非正式课程等) 的思想在本世纪初杜威和克伯屈的著作中已经出现, 1968年杰克逊在《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家认为, 隐性课程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隐性课程研究已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但对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则是见仁见智。以下是几种典型的隐性课程的定义:指对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间接地起着影响作用的那些隐性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隐性课程就是校园文化, 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的作用的潜在的课程。威特罗克认为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 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 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上述对隐性课程的界说虽然表述不一, 但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同一问题。对学生而言, 其在隐性课程的活动中既可能是有意识的参与, 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加入;对课程而言, 隐性课程既可能是计划的课程, 也可能是非计划的课程, 既可能是一种教育活动, 也可能是一种学生自发的学习活动。但校外教育机构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不能称之为隐性课程。我们可以给隐性课程下这样一个定义:隐性课程是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 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课程。

3 体育隐性课程是一些隐性文化的元素

体育隐性课程是一些隐性文化的元素代表, 它以一种非正式、潜在的方式传递体育文化, 具有内隐性与非意识性特点。体育隐性课程资源丰富, 存在形式广泛, 它的载体之一就是物化的表现形式, 它虽然不构成体育课程资源的直接与规定内容, 但它客观存在, 并对学校体育教育起到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体育隐性课程由于它存在形式的特殊性, 决定了它不可能作为体育课程在学校开设, 但是, 它作为一种隐性文化元素,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体育教育。因此, 体育隐性课程的存在, 是对隐性文化内容的丰富, 又是体育课程资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体育隐性课程中的精神文化要素分析

4.1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 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师生员工共建的一种氛围与环境, 能够形成学校集体的心理定势,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 其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 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并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 建议从以下方面来构建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争取和依靠学校领导的支持, 使其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水平, 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加强舆论宣传, 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意识;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4.2 体育师生关系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示范性, 一个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容易使学生认识、赞赏并加以模仿。教师要具有浓厚的民主意识和待人宽厚的思想作风,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观点, 多给学生关怀、鼓励、引导与支持,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 依据学生的特点, 发展学生的特长, 要因材施教。

4.3 体育课堂教学气氛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意向、动机、兴趣等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及气氛之中产生的, 认知的进行、技能的形成、创造性的开发, 都是在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中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体育课程教学气氛一旦产生便会对课堂集体成员的价值、态度及行为发生重大影响, 从而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是衡量一个学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构成体育教学和谐氛围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形成合力。良好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主体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4 体育教师修养

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 由于体育教学中师生活动的相互交融性, 体育教师其举止言谈、衣着仪表、行为习惯无不以内隐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因此, 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除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全面的技能外, 丰厚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有调查表明, 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目前体育教师欠缺的品质有:对学生有耐心、能以平静、和蔼、积极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能公正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学生还期望教师能理解爱护学生, 能友好而谦虚地与学生交往, 教师也认为自己还应有更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知识更丰富, 技术更全面。既然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对学生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体育教师就更应加强个人修养, 注意着装得当、举止稳重, 精神饱满、教态和蔼,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高尚的敬业精神,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5 结语

体育隐性课程中精神文化要素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作为学校的领导应深刻认识体育隐性课程中精神文化要素设计与开发的重要意义, 加强体育方面的舆论宣传, 注重学校体育教学传统与风气的养成;广大体育教师是完成学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主力军, 其知识水平和个人素养对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巨大影响, 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思想, 注重个人品行和仪表修养, 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启迪和影响, 促使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 笔者阐述了隐性课程的涵义并提出体育隐性课程中的体育精神文化要素在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隐性课程,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 吴志超, 刘绍曾.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3.

[3]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2) :228~230.

[4] 徐继存, 段兆兵, 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 2002 (2) :1~6.

上一篇:审计风险规避方式探讨下一篇:功的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