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精神 把握实质 以和谐理念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2024-05-03

领会精神 把握实质 以和谐理念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精选2篇)

篇1:领会精神 把握实质 以和谐理念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领会精神 把握实质 以和谐理念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一、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文化差异,善于利用文化价值观为企业服务

1.以人为本,最起码的就是要从人的本性需求出发来做好管理工作。人的共性要求无外乎就是要求生存和发展,考虑到人性需要的不同层次,首先要从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入手。在企业发展进程中,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载体越来越得到企业重视。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庆钻技一公司在日常工作中,突出体现职工的社会价值,尊重职工的独立人格,为职工的成长成才和生活娱乐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和优美的活动场所。通过开展“星级人才”工程,即在技术人员、固井施工指挥人员、固井操作人员中开展“星级人才”评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尊重员工就是要尊重员工的文化差异。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员工,尊重员工的前提就是承认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员工行为及心理的多样性、差异性无不与其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集团各成员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认知甚至熟悉大庆油田的文化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搞好自身企业的文化建设。如果企业、组织之所以无效率、无生气,归根结底是由于它们的员工考核体系、奖罚制度出了毛病。诚然,企业员工确实是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奖励必须能够被受到奖励的人所认可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奖励,可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如果实行的奖励对于受奖励的人来说并不算作是很有价值的,那么这种奖励显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取向是存在差异的,具体来说,企业中的员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一线的生产工人;二是具有较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这两类员工的激励手段就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方式。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企业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各项具体工作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保持不变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3.要善于利用属地文化价值观为企业服务。任何一种正在传承的文化肯定有其独特的价值。就拿大庆会战时传唱至今的歌曲来讲,且不说这些歌曲中保留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是这些歌曲的大部分歌词有励志的作用,这些歌词内容比一般意义上的励志内容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石油工人有力量”这首歌,就可以当做创业精神来传唱,在员工的非正式聚会和歌咏比赛中,这首歌的点唱率是较高的。这些歌曲的这种励志性,在当时大庆开发的初期,在当时一穷二白的背景下,对于开发大庆油田肯定是有激励作用的。今天,在大庆二次创业的新的伟大征程中,它仍然具有鼓舞斗志,激励前行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理念灌输,利用属地文化价值观为企业发展服务。要让广大职工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在思想上真正认同,在行动上真正践行。

二、营造员工与管理环境的和谐与途径

1.企业管理环境要适应员工发展的要求。企业管理环境的含义具体来讲也就是由企业所提供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集团及其成员企业所倡导的企业观念、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等,以及所执行的制度、程序等。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就是指导企业所提供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及内部管理氛围。作为企业最重要最主要的基层单位,就必须把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必须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重视。另外在生活环境上还要适当照顾属地的生活风俗习惯,比如东北地区的风俗习惯,这也是自身本地员工的需要。事实上,作为企业,就要牺牲自身存在的一些个性,因此在生活及工作上就要更加照顾好自己的员工,唯有如此把自己的员工照顾好了,也才能服务好企业。另外内部管理环境的和谐,还要在本土化上下工夫,也就是人才本土化,经营制度措施要本土化,让管理氛围更加适合员工的发展。要深入的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奖励,使激励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2.妥善处理与企业管理环境不和谐的员工。和谐不是一团和气,更不是“和稀泥”,因此对于与企业管理环境不和谐的员工必须妥善处理。一方面认识到文化融合的过程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调整不适合员工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对于确与企业核心管理理念不一致的员工必须坚决按规处理,这部份员工主要来源于近几年来新进招收的市场化员工和部分新入厂员工。他们大都没有经历过较大的磨炼,好似生长在“温室的花朵”;还有的就是员工技能跟不上企业管理发展的步伐,这一般是从未涉入石油行业的员工,主要是采取培训与使用一体化的办法来让员工跟上管理的步伐。要充分认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员工的行为会影响到管理的方向;另一方面管理的水平肯定最终会决定员工的发展情况。比如钻探集团就是一方面注重改革不适合员工发展的管理环境;而另一方面也采取扁平化的手段来管理企业,具体做法是:首先进行理念的整合和传播,同时改革不适合人才发展的人事管理环境;其次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在人才市场中选人,选那些认同我们企业理念并能为其所用的人才;最后是让人才在开拓市场的过程和结果中,让市场来检验人才,来检验这支队伍。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企业发展与稳定更加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这是在集团公司传统经营地盘以外生存和发展提供文化保障的常规做法,还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

1.处理好集团公司与属地企业员工需求和管理手段的差异。比如员工的需求排位来讲,一般集团公司员工的需求排位是:安全与依附、生存、自我发展需要;而属地企业员工的需求排位是:生存、自我实现,然后才是安全与依附。人才商品化的倾向在一些企业非常明显,人力资本的流动更加活跃。再拿所采取的常规管理手段来讲,在理性与人性、法制与人情、物质与精神激励、个人与集体这些方面上,在一些发达企业在前者肯定比一些国企占有较大的比重。

2.处理好企业内部不同类别成员文化价值观的冲突。首先要尊重不同成员类别各自的文化价值观。一方面要防止老员工的“传统文化中心论”的倾向,不利于企业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要杜绝不尊重企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首先主要表现为不尊重老员工的历史价值贡献;其次也要善于利用文化冲突,因为文化的冲突有可能带来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编辑/永安)

篇2:以传统和谐理念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企业文化,传统文化

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实现企业和谐, 就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思想,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很多优秀企业文化, 其共同的特点就是既吸收了注重创新、注重效率的现代管理理念, 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中和谐管理的重要思想。和谐文化最主要的内容, 是崇尚和谐理念, 体现和谐精神, 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 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重和谐, 求同存异,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 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 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 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人类获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生产载体, 所以企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只有企业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并付诸行动, 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责任, 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做到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健康生产, 才能做到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 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其实质就是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 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就是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 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家的另一代表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 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 也以“仁”待物, 即所谓“推己及人”, “成物成己”。孟子提出“上下与天地同流”, 同时又告诫人们“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强调要适当利用自然, 防止自然资源的枯竭。他还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 也就是要由己及人, 由人及物, 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其他诸如“网开一面”、“里革断罟匡君”等典故也都体现了古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树立整体系统的企业经营哲学, 正确处理企业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做到诚信经营, 统筹兼顾, 求得多方利益的和谐统一。二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顺应天时,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注意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

二、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

人与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对企业而言, 就是要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树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一方面通过企业发展影响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另一方面通过良好的社会信誉、社会影响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和”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庸》说:“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 儒家文化最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提出的理想人格就是善于宽厚处世, 协和人我, 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他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并不是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 而是要通过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孟子和荀子都在“和”的基础上将这一哲学命题演化为具体的管理思想。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上不失天时, 下不失地利, 中得人和, 百事不废”, 都突出了“人和”的基础性地位。

如何调整各种经济利益矛盾, 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处在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之中,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调整各种经济利益矛盾的有效举措。“中和”不但是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境界, 而且也应成为现代企业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受传统和谐观念的影响, 许多企业在处理内部和外部关系时, 往往坚持“以和为贵”的指导思想, 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承担起了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努力为社会发展服务, 注重员工全面发展, 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与利益相关者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既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也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使员工互相理解, 互相支持, 团结一致, 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 所以, 以“和”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对和谐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道家文化也极力反对人与人的冲突, 无为而治是道家实现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 也是道家文化的管理理念和目标。老子提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又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 下必有为而为天下, 此不易之道也。”从管理的角度看,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阶段, 无为而治则是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不论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都要经历渗透、传承的过程, 从有为到无为, 才能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才能成为大家共有的文化。

三、传统文化中的个人身心和谐与企业文化建设

个人身心和谐是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 在企业管理中, 促进员工的身心和谐,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为员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为员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一个企业, 只有建立和形成团结友爱、和谐融洽、安定有序的和谐环境, 才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才能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谐企业通过完备高效的组织机构、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 有效协调企业的长远利益、员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根本利益, 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为企业的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动力保证。

身心和谐是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 传统文化主张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 正确处理物与欲的关系。孔子说:“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 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 反对放纵欲念。主张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上, 要掌握中和的原则, 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老子也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 他说:“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这是说, 具有和谐的人格, 就能消除自我的蒙蔽, 超越世俗的封闭隔阂, 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甚, 去奢, 去泰”, “知止”、“知足”等主张, 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 在促进个人的自我完善方面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身心和谐, 除了个人修身克己外, 外在的教化和约束也是不可或缺的。企业改革的深化, 社会角色的转变, 利益关系的调整, 物质生活的差异, 都难免使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通过企业文化, 培育员工普遍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观, 使员工个人的愿景与企业的愿景相一致, 引导个体自主选择, 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 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 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 是企业的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从长远来看, 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就决定这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员工队伍和服务质量。因此, 重视企业文化,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已成为当今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战略选择。

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 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更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不仅在形式上博大浩瀚, 而且在内容上精炼深邃, 借鉴传统文化, 把传统和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融合, 把现代的企业管理思想溶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不仅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也是中国和谐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及其古为今用[N].光明日报.2006.11.2

[2]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

[3]姜福现: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文化建设[J].社会科学论坛2006.10

[4]杨述奎:和谐力:打造和谐企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1

[5]余桂玲:论和谐企业的文化特点[J].企业研究.2007.5

上一篇:系副主任工作述职下一篇:去药厂上班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