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下的体育精神

2022-11-23

1 体育精神

体育讲求“健康人生”, 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 改变个人的命运。从爱因斯坦坚持体育锻炼、邓亚萍连连获得世界冠军和雷?尤瑞命运改变的故事中, 都能体现出体育精神来。体育精神是中学体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它往往被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和成绩所掩盖。体育精神对人的思想、作风和意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启迪和影响。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给人们的身心带来无比欢娱。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判定不尽相同, 但是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 其主要包括:参与精神、胜负对待、合作精神、遵守规则的能力、意志品质的教育、行为规范等。

2 中学体育教学下体育精神的教育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他的很多思想都能体现今天的教育精神, 如“孜孜不倦”、“有教无类”、“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体育精神的教育亦如此。

2.1 教育方法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伽俐略说得好:“你不可以教别人任何东西, 你只可令别人有所发现。”因此, 正确的引导是体育精神教育的最好方法, 而不是说教;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表现作用是体育精神教育的最好表现方式,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孔子就有“予欲无言”的教育思想, “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其次, 说服和教育必不可少, 中学生的思维敏捷, 易于接受新生事物, 这需要教师丰富的体育知识和素材, 还要有风趣幽默的口才, 用人物和事例感动人;另外教学环境的设置, 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对体育精神的理解;最后, 观看电视影片和到现场体验体育的魅力, 让视觉接受体育运动的冲击, 以达到对体育运动体育精神的升华, 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2.2 教学模式分析

教学模式是受一定的教学价值观支配的。它折射和体现出特定的价值观, 因此, 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模式, 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也不例外。

2.2.1 学科取向的运动技术、体能类体育教学模式[1]

学科取向的教学模式是教学以学科逻辑为依据, 围绕学科组织起来的。属于这种取向的体育教学模式有:体育程序教学模式,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 体能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模式等。学科取向的运动技术、体能类教学模式的学习内容, 一般是原教学大纲规定的技术、体能考核项目以及一些竞赛项目重点单项技术运动技术。从教学对象看, 主要适应小学中高年级以上的学生。运动技术、体能取向的教学模式,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史上, 由来已久。具有一套成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 运动技术学习与掌握、体能的训练不等于发展了学生的身体, 因此, 运动技术、体能取向的教学模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研究。

2.2.2 学生体育兴趣和发展取向的体育教学模式[2]

当体育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心理逻辑、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组织起来的时候即为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取向把教学过程视为学习者的经验。这种教学价值观尽管从来未在实践中占据主要地位, 但支持者却从未终绝。包括体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成功体育教学模式, 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等。这种教学模式要求, 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对教材进行结构化、情境化和多样化处理, 既是学习的组织者, 也是学习的参与者, 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互动、互助, 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类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强调学校体育, 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

2.2.3 社会问题取向的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根据, 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起来的时候, 即是社会问题取向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取向认为, 教学是为学生适应或改进社会情况做准备。包括体育合作教学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体育课堂社会模式等。这种教学模式首先是培养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学会尊重自己, 理解他人;其次是参与体育活动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尝试;第三是提高学生自我导向, 从内心知道怎么去参与, 怎么去努力, 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对社会有利的一些事;第四是学生在体育课外能够帮助其他学生来规范行为, 也就是不仅在课内, 在课外也要对个人和社会负责。

2.2.4 混合取向的体育教学模式

当教学组织以谋求学科规律、学生的心理逻辑、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几个方面结合的时候即是混合取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取向认为, 学校教学本质上是学科知识、学生经验, 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三个方面的统一, 因为人的经验本身具有整体性, 任何把人的经验的某一部分从整体中认为地隔离出来加以片面强调的做法都无助于人的经验的健全发展。混合取向最典型的教学模式是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教学模式。他主张教学应当消解儿童、学科、社会三方面两两之间中心与边缘的对立, 真正在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三方面的整合。这种模式要求学生不仅要体验体育的乐趣, 而且要体验社会与人生。这种混合取向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很强调学生的身心完善、社会实践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 而对学生的参与更为重视, 在强调教和学的关系上, 重视学生主导作用的发挥。

2.3 教学方法的创新

2.3.1 根据教学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体育教材

2.3.2 根据生理规律, 指导学生掌握锻炼方法

2.3.3 根据识记规律, 指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2.3.4 根据知识规律, 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现代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体育教学要打破教师直接给结论, 学生单纯“听—看—记—练”的教学模式, 要指导学生围绕问题的实质进行深人思考。

2.3.5 根据发展目标, 指导学生实践自主体育

“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奠定坚实基础”。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来教育:指导学生自主探讨体育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科学并联多个体育技术、指导学生独立组织体育准备活动、指导, 鼓励学生重组教具, 在确保师生安全的前提下,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器材的特点, 自行设计练习等一些系列方法来实现。

3 结语

体育精神的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不能忽视它, 不能被体育的现象所蒙蔽。让我们在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 让体育精神之花在中华大地盛开, 让体育精神激扬察赋, 超越梦想。

摘要:体育精神是中学体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它往往被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过程和成绩所掩盖。体育精神对人的思想、作风和意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启迪和影响。本文通过对体育精神和教学模式分析入手, 进而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作出阐述以及对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体育精神,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邹师.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7 (3) .

[2] 吴碧红.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13 (2) .

上一篇:MCM2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下一篇:网络档案信息用户的需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