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2022-07-11

第一篇: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要点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牢牢把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立足全市农业资源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加强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根本任务,促进我市农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围绕总的工作思路,2007年工作重点是:

1、做好2007年土地治理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规定,抓住有利时机,充分调动项目建设单位、项目区乡镇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六月底以前高质量的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项目公示制,主动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透明度;以项目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制,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委派监理工程师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并出具法律效力的监理报告,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县级报帐制,做好项目内业管理等项目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2、做好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工作。土地治理项目要按照项目申报要求,组织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行评审,可研报告、初步设计编制要详细、规范,土地治理项目要统筹规划、集中连片、注重效益,治理措施要切合实际,要突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重点。要抓好产业化经营项目库建设,论证、储备一批符合国家扶持政策、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产业化经营项目,重点扶持企业财务状况良好、信誉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陇县要做好江宁镇产地批发市场的立项审批及投资争取工作,确保当年投资到位,当年启动工程项目建设。

3、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资金和项目管理。要认真学习领会《管理办法》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要把学习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贯彻执行,做到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活力。在资金管理上,要确保中央资金、省级配套的及时到位,保证市、县配套资金足额配套;要加强有偿资金管理,确保有偿资金的归还落到实处;要加大资金审计力度,在项目建设中推选农民监督员,加强社会和群众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督作用。在项目管理上,要规范项目评审工作,发挥专家评审制的作用,提高项目编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要加大项目检查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要完善项目验收制度,落实工作责任;要积极推行绩效考评机制,制定科学量化的考核指标,明确问责奖罚措施,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和项目优质高效。

4、建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信息通报制度,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力度。信息宣传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总结、成果宣传、风采展示、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各项目县要高度认识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定时通报项目建设情况以及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利用沾化财政网、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扩大农业综合开发影响,优化农业综合开发氛围,让社会各方面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更多地争取项目、实施项目创造条件。

5、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农业综合开发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全面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管理水平。各项目县负责同志要主抓调研工作,选择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调研课题,组织业务骨干成立课题组,保证调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推动农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6、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培训力度,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综合开发干部队伍。要全面加强干部业务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业务知识,加强财务制度培训,学习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更新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7、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全力打造精品工程。要以全面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为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全力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精品工程,把高标准、高质量作为首要指标,树立争先创优意识,确保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真正建设成让广大农民群众受益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第二篇:《“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 编写提纲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承上启下的五年,是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规划的编制对于总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引领和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全市农业和优质农产品的综合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保障粮食生产安谦,推动产业化发展,保持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现状与回顾

1、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及定位

简述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重点叙述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对解决“三农”问题所做出的贡献。

2、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1)主要成效:简述“十一五”期间所取得成效,一是按照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部门项目进行分类总结;二是对当地农业综合开发的经验做法、机制创新、管理办法等进行总结。

(2)存在的问题:比照“十一五”发展规划分析实施与规划之间产生的偏差,剖析产生的原因。

二、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潜力

1、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之一,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对此,深刻剖析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当地“十二五”时期的迫切性,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两个聚焦”等的重要性。

2、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发展潜力分析

(1)优势条件

工作基础:各地通过多年来的开发,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辐射面越来越大,并且项目区通过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规划设计为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

开发潜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面广,但与各地的积极性相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仍不能满足需求,每年申请项目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当地尚有丰富的水土资源、中低产田和优势农产品亟待开发,开发潜力巨大。

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早已成为我国重视和发展农业的一个窗口,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因此,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投入机制向多元化和市场化转变,国家扶持的开发资金力度不断加大,而且日趋合理。同时,也为当地发展农业生产搭建了资金整合的平台。

科技含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注重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内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注重高新科技的应用和人才的吸纳,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装备武装农业,增加项目区的科技普及率和贡献率,切实有效地将农业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实实在在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示范功能:农业开发项目区旨在建成农产品的高产稳产区,科技兴农的典型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先行区,这对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科技进步,推动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突破、示范和导向作用。

(2)制约因素

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

资源的衰退加重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的难度和强度。

高新技术、管理人才资源的缺乏影响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农业综合开发体制和机制还需完善。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建设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为重点,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创新开发机制,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起到重要的牵动、示范和突破作用。

2、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带动原则

(3)坚持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

(5)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

3、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围绕当地确定的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明确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建设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等为重点,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

1、区域布局

结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区域发展方向,以打造粮食核心产区为主要任务,以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水利、林业、农业、科技等措施综合配套,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主要阐述区域项目布局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支持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集中资金,连片开发,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发展具有优势及地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来展开。

2、主要任务

各项任务要求细化,分项目类别、分实施(2011—2015年)。

土地治理项目任务: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中型灌区改造等项目(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的建设规模、实施范围与地点、主要内容、实施效益、投资规模;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的建设规模、实施范围与地点、主要内容、实施效益、投资规模。

产业化经营项目任务:优势农产品基地(含设施农业种植)、规模养殖园区项目的建设规模、实施范围、主要内容、实施效益、投资规模;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龙头企业的现状,项目的建设规模、实施范围、主要内容、实施效益、投资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的建设规模、实施范围、主要内容、实施效益、投资规模等。贷款贴息项目的扶持个数等。

农林水部门项目任务:水利(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林业(名特优新经济林和花卉品种引进示范项目)、农业(良种繁育项目、优势特色种养项目)。对以上项目由分管主管部门撰写“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任务、实施区域、建设规模、实施效益、投资规模、保障措施等。

具体项目要认真填写附表(列出具体的项目名称、投资额及资金来源、建设任务、实施内容、效益、实施地点、群众投工投劳、直接受益农户数、直接受益农业人口数、直接受益农民年收入增加额、年培训合格劳动力人数等)。

五、“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1、总投资规模

总投资额方案:中央财政资金(以2010年投资规模为基数,按年均增长15-18%测算,下同)、省级财政资金、市县财政资金、群众自筹资金数。

(1)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方案,其中: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财政资金、市县财政资金、农民自筹资金数。

(2)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方案,其中: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财政资金、市县财政资金、企业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数。

(3)农林水部门项目投资方案,其中: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财政资金、市县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数。

2、分投资规划

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农林水部门项目2011-2015年分投资计划(含投资额、资金来源)。

六、“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3、生态效益

七、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为保证“十二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投入政策、制度、创新机制、管理、组织领导等。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

2、发挥区域优势,培育优势产业 ;

3、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多元开发 ;

4、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发展;

5、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开发效益;

6、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

第三篇:浅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前期规划有关工作

对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前期规划工作中

立项、实地勘踏和设计的一点意见和建议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是支持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县实施十七年来,为我县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工作一般来讲包括项目的立项启动过程和计划过程两个部分。一般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建设项目所要求提供的文本材料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工程设计、项目施工设计、计划编报材料等。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2010年9月4日财政部令第60号)第三十条规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期准备是指项目正式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准备工作应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我县土地治理项目前几年一直执行的是:制定规划、建立项目库、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替代项目建议书)、项目扩初设计(扩大初步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工程设计的内容)。

为体现农业综合开发“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开发项目质量,提高开发效益,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作用。根据《国家农业

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投劳管理规定(试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我认为对以后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以建立竞争立项机制。

一、申请立项

我们要运用广播、电视和文件等多种形式,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任务和投资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目标、要求向全县公开,通过自下而上逐级申报,有开发意向的乡镇政府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经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同意后,成为年度项目竞争单位。

二、前期准备

拟建项目区内的村应在乡镇政府的指导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征求村民对实施开发和自愿筹资投劳的意见,并形成相关的书面材料。村民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参加,村民代表会议应有五分之四以上的村民代表参加。意见须经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和参会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签字同意。

三、考察考评

每年县农开办组织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拟建项目区,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竞争立项百分考评标准》(根据需要由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编制)进行考评,评出每个项目区得分,为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四、申报立项

县农开办将考评结果上报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县农业领导小组有关领导和专家评估论证后本着择优立项的原则,将最优的项目区作为本年度项目申报立项。

未列入当年申报立项的拟建项目区,应继续完善各项工作,竞争下一年度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对已经成为县农业综合开发本年度项目立项申报的项目区,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项目区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重点,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农田水利配套工程的规划设计,又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前提和技术保证。

怎样才能做好土地治理项目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项目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领导。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效益的重要手段,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非常关键。如果轻前期规划设计,容易导致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工作明显滞后于后期项目建设,出现后期项目实施时计划变更和调整,突出反映在项目内容不实不清,立项后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

其次要深入实地,认真勘测、科学规划设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工程规划设计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既要充分考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又要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实

际需要,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注重调查研究,要突出当地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吸收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因此,要做好项目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就必须深入项目区实地,认真勘测,科学规划设计。要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针对项目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并结合地形地貌、水源状况,科学地进行灌排系统规划,合理地安排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规划使项目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项目区的实地勘踏和设计是规划设计整个前期工作的重点,它关系到后期的各项工作,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扩初设计,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顺利与否,施工进度的快慢,工程质量的好坏,甚至关系到整个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大局。

我个人认为,项目区的实地勘踏和设计要做到“三进三求三改”,即在项目区实地勘踏和设计期间至少三次深入项目区,至少三次征求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至少三次把修改后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民群众进行沟通。

第一次实地勘踏和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合规性

项目区的选址是否符合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治理规划,是否存在与当地乡镇政府自身建设规划的不一致。要结合城乡

统筹试点和新农村建设,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县农村工作重点相一致。

2、地形地貌

是否为平原小区、丘陵小区或梯田小区,是否存在地形地貌复杂、高差大等难以施工的问题。

3、水源情况

灌溉水源和水资源利用是否有保证。

4、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

项目区内灌排、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情况是否能满足项目的实施。

同时要把项目区的边界和项目实施区域确定下来,全面的掌握项目区的各项情况。

“二进”主要把第一次的规划方案与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进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在深入田间地头,逐一修改和落实存在的错误和漏洞,“三进”是把第二次的修改方案再次与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民群众进行沟通,深入最基层,听取意见和建议,再次修改好规划设计方案。只有反复的征求和修改,才能使得项目区的规划设计方案获民心,得民意,才能让后面的各项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结合前天的市办培训班会议精神,对于设计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从今年起,省办对土地治理项目的申报流程、时间及批复文

件作了重大的调整,我们今后的工作也要以省、市办的要求相应的调整。并且今后的各项前期工作,要在“早”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做到早勘察、早定案、早动员、早部署,确保该年度土地治理项目顺利实施。

2、在测量设计上,根据上级的要求,需要统一编制依据,因此,我认为开发办所有人员和项目设计人员都应对这些编制依据、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重新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大家能够更加熟悉相关业务。

3、应该先把项目区施工的边界范围确定下来,在项目区实地勘踏、测量时,将相关图纸与实地对照,认真核定项目区的边界,防止出现遗漏以及将项目区外的地区列入开发治理的范围。

在搞好项目区的实地勘踏和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对后期工程建设的影响,使工程设计尽可能完善、准确,符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

以上是我对土地治理项目前期工作中关于立项、实地勘踏和设计的一点意见和建议。

第四篇:《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建设规划》编制_大纲

《农业综合开发区水利骨干工程(重点中型灌区

骨干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一、前言

规划背景,任务来历,规划基准年(2000年)、水平年(20

10、2020年)等。

二、“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及已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背景

2、“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及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3、“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基本情况

4、已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5、农村经济及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水利问题 本章主要数据可向同级农发工作机构了解。

三、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基本现状

1、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分布及灌溉面积

灌区处数,设计灌溉面积、现有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灌溉面积的比重等。

2、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的地位与作用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3、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应对应附表4,主要从水源及渠首工程、干支输水渠道、干支渠系建筑物等方面描述。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水利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综合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

2、基本原则

坚持以农业主产区和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主;坚持先易后难;坚持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等。

3、主要目标 按水平年分别论述。

五、分区规划(省、区、市规划不写本章)

1、黄淮海平原区

本区包括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5省。

2、东北松辽平原区

本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区

本区包括江西、湖北、湖南、四川4省。

4、西北、华北水资源短缺区

2 本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含新疆兵团)9省、区、市等。

5、其他地区

本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云南、贵州、西藏10省、区、市。

六、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水供需平衡分析

1、现状水供需平衡分析

分析估算灌区水利工程现状可供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现状需水量(包括灌溉、工业、生活、其他等),并说明富余和短缺情况。

2、规划项目实施后水供需平衡分析

分析估算规划项目实施后,灌区水利工程可供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需水量(包括灌溉、工业、生活、其他等),并说明富余和短缺情况(原则上不允许出现短缺情况)。

本章分析估算采用的水文频率为:大体上以淮河和秦岭为分界线,北方灌区一般采用50%,南方及北方水稻灌区一般采用75%。对2010年前的项目可细致一些,2011年后的项目可粗略一些。全省、区、市不同水平年的汇总表格式同《可研报告》附表2。

七、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及工程量

1、骨干渠道疏浚开挖及衬砌防渗

2、骨干渠系建筑物改造及配套

3、水源及渠首工程改造与加固

4、主要工程量

主要是土方量、石方量、混凝土量、防渗膜量等。

5、田间工程配套建设

此部分简要提出设想,投资可结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亩投资标准按面积估算,但不纳入本规划总投资规模。

本章按水平年分别说明全部入选项目的建设任务和工程量,对2010年前的项目可细致一些,2011年后的项目可粗略一些。全省、区、市不同水平年的汇总表格式同《可研报告》附表3。

八、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按水平年分阶段估算,2010年以前应较为细致,2011年以后可粗略一些。

2、资金筹措

按现行政策提出资金筹措方案。

全省、区、市不同水平年的汇总表格式同《可研报告》附表3。

九、效益与经济分析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

2、增加农产品生产能力方面

3、改善生态环境方面

4、经济分析评价

本章按水平年分阶段论述、测算、分析,2010年以前应较为细 4 致,2011年以后可粗略一些。全省、区、市不同水平年的汇总表格式同《可研报告》附表3。

十、建后运行管护及管理体制改革

1、管护机构及人员

2、管理体制改革设想

3、水价及水费收取 十

一、环境影响评价

简要说明本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以及对不利影响采取的相应对策措施。

十二、分期实施方案

1、“十五”、 “十一五”期间(2001-2010年)

要将2001-2003年已立项实施和2004年拟申报的项目纳入。

2、2011-2020年 十

三、实施保障措施

1、政策措施

2、投入措施

3、组织机构措施 附表

1、2000年底已建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此表省、区、市不填)

2、“十五”、“十一五” 期间(2001-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汇总 5 表(表格格式同表4)

3、2011-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汇总表(表格格式同表4)

4、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

附图

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项目分布示意图(A3幅面)

第五篇:江苏省盐城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盐城市黄河故道农业 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 (初稿)

盐城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二○一○年五月

1 基本情况

黄河故道,广义上是指历史上(但现在不是)黄河主泓流经的地区,狭义上是指南宋以后大规模、长时间夺淮入海的故道。历史上的黄河一直是一条“游河”,其中下游经常地大幅度摆动,最早的南侵夺淮记载是公元前168年(西汉文帝十二年),北宋以后,大致每隔20-50年就南侵夺淮一次。

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黄河在河南省滑县决口,东流入泗水,在沛县北部进入江苏,到泗口入淮河。在阜宁县童营进入盐城市境,从响水黄圩的云梯关入海。直到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北归,改由山东利津渤海湾入海。七百多年间黄河多次溃堤泛滥,大量泥沙淤积,入海口从云梯关东移到今滨海县海岸以东数十公里的六洪子。黄河北归以后,由于入海泥沙的骤减,河口三角洲一直处于侵蚀状态。

到2008年,盐城市境内黄河故道长度118.83公里。故道地区总面积333.37万亩,其中故道主体面积69.45万亩,决口扇平原172.14万亩,古黄河三角洲平原97.18万亩。黄河故道项目区口径的主体面积37.74万亩,项目区覆盖阜宁、滨海、响水三个县的16个乡镇(详见表1-1)。

1.1 自然资源

在农业区划上,盐城市黄河故道地区属于徐淮农业区渠北二级区。规划区域上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配合较好,土壤条件略差,生物资源欠丰富,环境容量较小,属生态脆弱地区。

1.1.1 地质地貌

本规划区域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故道西部(大套、运河以西)属扬子淮

地台区的北缘,次一级构造为苏北盆地的盐阜凹陷,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涟南凹陷、大东凸起;故道东部(大套、运河以东)分为南北两块,南侧属扬子淮地台区苏北盆地的滨海隆起,北侧属华北地台区苏鲁隆起的滨海斜坡。

盐城境内黄河故道总体上为西南-东北走向,至滨海界牌竹林以下渐成近东西走向。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低入海,西部阜宁童营地面真高12米,入海口六合庄仅3米,其纵向比降为九千分之一。由于筑堤挡水,河床内泥沙大量淤积,故道滩区高出两侧3-5米,形成一条巨大的垄岗,横贯东西。滨海竹林以下为淤黄河,地势相对平坦。故道宽窄不一,从500米到2000米不等。

1.1.2 气候资源

本区域位于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因滨临黄海,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比较明显。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000毫米,汛期(6-9月份)降雨占全年的70%;多年平均气温为13.8~14.8℃;大于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5000℃左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200~2400小时,无霜期210天;全年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20千卡/平方厘米。光热水条件足够一年两熟,利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

1.1.3 土壤资源

黄河故道区域大多为黄泛冲积物覆盖,土壤主要为潮土类中的黄潮土亚类,由沙土、飞沙土、两合土组成。土层深厚,沙性大,有机质含量低,在耕地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平均0.98%,全氮含量0.08%,速效磷含量3-4ppm ,养分缺乏,多为中低产土壤。

1.1.4 生物资源

据黄考十一点抽样调查,规划区内分布有高等植物(不含农作物栽培品种)83科,228属,304种。其中仅药用植物就有118种。规划区内有各类脊椎动物33目,55科,126种。

1.2 社会经济

黄河故道所在的阜宁、滨海、响水在盐城称之为“北三县”,历史上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近年来三县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幅,但由于底子薄,仍然处于我市的第三板块。2009年阜宁、滨海、响水的GDP分别为167.8亿元、152.5亿元、104.6亿元,人均GDP分别为15730元、14009元、18181元,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4.72亿元、22.29亿元、14.17亿元。三县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正在向工业化中期过渡,低于全省、甚至全国的平均水平。

黄河故道涉及乡镇的总体经济还要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2008年底,阜宁、滨海、响水三县故道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15434元、13194元、6278元。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阜宁、滨海县故道地区略低于全县水平,而响水县故道地区只有全县水平的三分之一。黄河故道涉及乡镇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详见表1-

2、表1-3。

2 农业发展现状 2.1 水利建设现状:

我市的故道地区水系总体上属于淮河流域。根据流域水系划分,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废黄河及其以南属淮河水系。规划区域分属于沂南地区、废黄河地区、翻身河地区、淤黄河地区、渠北地区等5个独立的区域。骨干河道布局为“两纵四横”,南北向为通榆河和串场河,东西向为灌河、废黄河、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

建国以后,在国家、省及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先后掀起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治水高潮,一批规模大、影响广的水利重点工程项目相继上马建成。平地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修建了挡潮闸、建成了通榆河和淮河入海水

道、加固了沿海堤防。特别是在黄河故道地区,开挖中泓,导水归槽,筑堤防洪,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详见表4)

经过开发治理,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已初具规模,水利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目前,流域防洪标准已达100年一遇,区域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左右,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左右,现状供水保证率基本达75%左右。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仍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灌溉水源,提水动力不足;二是水系不健全,仍有实心田;三是建筑物不配套,设施老化。

2.2 土地利用现状

2008年底,故道涉及村土地总面积162.24万亩,其中耕地76.29万亩,耕地以旱作为主。规划区域总面积51.34万亩,其中已经流转6.81万亩。

按照传统土地利用三大类,结合农业生产状况,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大致如下。农作物播种面积52.33万亩,以粮食作物为主,37.09万亩,占总播面的70.88%;园地面积9.28万亩,主要分布在故道滩地及两侧;林地面积1.84万亩;畜禽养殖用地0.64万亩;养殖水面1.84万亩,中药材0.22万亩。其余为非农用地包括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用地和交通用地。详见表2-2 2.3 农业生产发展现状:

2008年底,故道规划地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52.33万亩,其中粮食面积37.09万亩,棉花面积1.18万亩,油料面积5.27万亩,蔬菜面积7.24 万亩,果园2.04万亩,有林地面积1.84万亩。

全年生产粮食1001727吨,油料42349吨,肉类506490吨,食用菌200吨,中药材7298吨。详见表2-

3、表2-4。实现农业总产值399570万元,其中种植业198599万元,林业16060万元,

畜牧业111670万元,水产养殖54184万元,农业服务业20222万元。详见表2-5。

3 开发潜力 3.1 土地利用潜力

故道区域因为水利障碍和土壤障碍形成的中低产田尚有40.88万亩,荒地半荒地7.05万亩,另有荒水半荒水2.55万亩。通过改善基础条件,完善水系配套,年可增加综合生产能力5-6万吨,水产品3-5万吨,增加耕地4-6万亩。

3.2 结构调整潜力

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特别是高滩地,完全不顾水资源配臵,盲目发展需水量大的设施农业,没有发挥高滩地宜林宜果的优势。种植上,条件具备的地域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比例明显低于周边地区;林业生产中商品林、经济林比例偏低。

3.3 生态环境潜力

正是由于故道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欠发达,环境污染较轻,加之林木茂盛,使得该区环境清新优美,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培植品牌,可以大规模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提高品质,创树品牌。大幅度增加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4、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任务 4.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策应省、市沿海开发战略,根据黄河故

道的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改善基础条件为抓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以高效设施农业为依托,推广实用科技、培育新型农民,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以园区开发为载体,推进深度加工和市场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得故道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把黄河项目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农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的特色农业走廊。

4.2 开发原则

4.2.1 坚持效益与公平相结合

大力扶优、扶强,着力培育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推进园区建设是首要。但要因地制宜,特别是在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滞后,雪中送炭不可或缺。其理由有三:一,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是改造中低产田。二,公共财政很少有其他资金介入田间工程。三,中低产田改造的效益,甚至仅仅是经济效益不见得低于锦上添花。只是没有那么可“观赏”。

四、促进平衡发展,将会较快提升一个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2.2 坚持与现代园区建设相结合。

现代农业示范园是指引高效农业发展方向的灯塔,是标本农业高新技术的标杆,同时也是集中展示农业开发成果的盆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要突出“三大特色”。首先要突出区域特色,其次要突出行业特色,第三要突出技术特色。

4.2.3 坚持与培强龙头企业相结合。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和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农产品能否实现转化增值,关键在于能否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故道开发要通过大力实施“强龙行动计划”,努力实现“四个结合”,即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培

植优势主导产业相结合,与加快农村工业化相结合,与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相结合,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相结合,使龙头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4.2.4 坚持与合作组织建设相结合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增强农民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是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桥梁。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是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形式,也可以是农民合伙组织。要强势扶持区域主导产业类和区域特色产业类农民合作组织。按照“自愿参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要求,引导组建并扶持实体型“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2.5 坚持与科技推广相结合

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广新品种,在优势产区推广稻米、小麦、油菜、林果新品种;加强成熟技术的集成、组装和配套;推广农产品优质高效规范化生产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污染控制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先进实用农业机械化及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处理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4.2.6 坚持与创树品牌相结合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直接体现,优质知名品牌是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市场空间的身份和名片。故道开发要依据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名优特产品品牌。通过政策激励、项目工程推进,无公害产地认定等综合措施,促进省内外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黄河故道地区积聚。

4.3具体目标

到2015年,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基地33万亩。其中粮食基地16万亩、林果基地2万亩、蔬菜基地15万亩(详见表4-1)。积极策应粮食安全国家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详见表4-2);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建设以农田水利标准化、农业产业设施化、优质产品商品化、高效农业规模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园区21个、10.2万亩(详见表4-3);发展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的现代设施农业6.26万亩(详见表4-4)。同时,大力扶持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项目34个。(详见表5)

5、区域布局

黄河故道地区农业产业的规划,总体上以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壤状况为基础,尊重群众的种植习惯,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体系。

5.1 地理区域布局

在地理区域上,水利制约型的高滩地和土壤制约型的盐土区域,重点发展经济林果、优质小麦、木本药材及耐旱耐盐小品种等;低滩地重点发展稻麦两季、稻油两季、特色蔬菜等;中山河沿线适度发展水产养殖。

5.2 行政区域布局

在行政区域上,阜宁县故道区域位于河道的东南侧,南有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地面从西北向东南倾斜,高程差距很大,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高低分开,切块治理。故道堆地重点发展优质果品、速生意杨、花生;堆下发展优质水稻。

滨海县故道区域西高东低,以竹林为界,上为黄河故道,具有黄河的一般特征。竹林以下为淤黄河,已没有行洪任务,区域

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在开发利用上要区别对待。上段堆上规划发展林果基地、蚕桑基地。淤黄河地区建设优质油料基地,秋熟种植水稻、棉花,以水稻为主;优质饲料玉米基地,夏熟种植小麦,兼顾无公害蔬菜、特经杂粮,可以探索何首乌的大面积种植。

响水县故道区域整体上位于古黄河的北侧。根据该区域的自然条件,规划堆上建设林果基地,堆下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6、产业布局

黄河故道地区沙质土壤,深厚疏松,光照充足,加之环境清新污染少,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为该区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提升区域发展的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我市的主导产业现状,黄河故道规划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经济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同时兼顾花生、棉花、水产养殖等地方特色项目。具体布局为:

6.1 优质粮油

粮油作物是本区的主打品种之一,在排除高滩地、盐碱地的前提下,各乡镇均有分布,集中布局于沿线的低滩地。详见附表??。秋熟作物均以优质水稻为主,夏熟作物根据区域性的种植习惯,阜宁、响水以优质小麦、饲用玉米为主,滨海以“双低”油菜、优质小麦为主。

优质稻米以滨海为核心,重点推广中熟中粳稻,加快推广国标三级米以上的优质品种。逐步由无公害水稻向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种植过渡。争创优质稻米知名品牌。优质小麦重点推广优质弱筋小麦。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收储,统一订单

生产。重点培育1-2个优质弱筋小麦良种育繁推中心,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原种、良种和高产展示样板。依托震洲粮油等一批省级以上龙头加工企业,以滨海县为主体扩大“双低”油菜种植面积。

到2015年,阜宁县规划发展4万亩,芦蒲、羊寨各2万亩,羊寨镇侧重于2013-2015年;滨海县除高滩地比例较大的大套、盐碱含量较高的滨海港外,其余6个乡镇均有布局,总面积6万亩。其中东坎镇1.5万亩(益礼、西坎、响坎村);界牌镇0.6万亩(吉港、双龙港、竹林村);樊集乡1.5万亩(玉龙、樊集、新圩、康庄、三星村);八巨镇0.5万亩(巨峰、永余村);八滩镇0.7万亩(幸福、河岸村);滨淮镇1.2万亩(沈滩、建民、建西、合新村);响水县除张集外均有布局,总面积6万亩,大有镇稍大。其中黄圩镇1万亩(双套村);运河镇1万亩(正茂、南河村);六套乡1万亩(同兴、湾港村);七套乡1万亩(三份、七套村);大有镇2万亩(康庄、淮河村);

6.2 特色蔬菜

特色蔬菜的重点是要做大做强滨海县S327沿线的设施蔬菜基地,并利用其优势向周边辐射。响水县要积极探索传统浅水藕产业的振兴。同时,依托顺福集团,大力扩张以牛蒡为主的加工蔬菜规模。

特色蔬菜基地要根据项目区条件、市场需求,引导农户的种植习惯。积极引进了优质、高产、抗病、耐低温弱光的新品种,引进一批L402系列、新洛椒4号等辣椒、西红柿、四季豆、香瓜品种。同时示范推广营养钵、穴盘基质等育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常温烟雾剂防病技术、设施栽培环境监测及土壤修复技术、大棚蔬菜烟粉虱防治技术,提高设施蔬菜(包括大中小棚、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的栽培比例。建成一批无公害蔬菜、绿色、

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加工出口蔬菜基地。

到2015年,阜宁县规划发展特色蔬菜3万亩,其中芦蒲镇2万亩,羊寨镇1万亩。滨海县规划在故道流域高滩地、S327省道沿线发展无公害“四青”经济作物、特色蔬菜基地8万亩。其中大套乡1.7万亩(洪林、套稍、同心、浦岗、关南、大关、陈李等村);东坎镇1万亩(吕滩、果林、肖港、孟杨、响坎村);界牌镇1.7万亩(陆集、淮河、众兴、大于庄、镇南、冲边、三坝等村);八巨镇1.2万亩(王庄、玉民村);八滩镇0.7万亩(界山、粮西村);滨淮镇0.5万亩(河西村);滨海港镇1.2万亩(玉众、双玉、黄海、淮民等村)。响水县规划培植特色蔬菜基地4万亩。其中:黄圩镇1.5万亩(龙马、云梯、双套村);张集乡0.5万亩(三河村);运河镇(1.5万亩大通、伏兴村);七套乡0.5万亩(梅湾村)。

6.3 经济林果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林果重点发展规划区域的东西两端,即阜宁县羊寨镇、滨海县滨海港镇。

羊寨镇地面增高11.5米,是我市地势最高亢的区域。堆上宜林宜果,经过近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初步形成了30华里长的“南果北林”绿色通道。古黄河堆堤是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堆上生产的“桃缘”牌红富士苹果,先后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名牌产品”,江苏省无公害产品;是省林科院指定的盐城市唯一的优质意杨苗培育基地。十二五期间,规划发展优质果品5000亩、成片意杨林1000亩、花卉苗木基地4000亩。

滨海港镇地处古黄河尾闾,成陆时间较短。大部分土壤质地偏沙,并伴有轻度盐化和水土流失,容易季节性内涝,保水保肥

性差,土壤容重多数偏高,许多地块不宜种植传统农作物。十二五期间,规划依托现有的苏州农业局定点的生产基地,发展苗木花卉1万亩,种植以广玉兰、金桂、银桂等花卉,适度发展意杨种植。同时瞄准苏南地区,探索商品鲜切花卉的生产。

6.4其他特色产业

除三大主导产业以外,根据地域特点,适度规划地区性特色产业。

食用菌产业,规划在阜宁县羊寨镇,计划建40亩高标准食用菌房,投入50万元(2014);建40亩高标准食用菌房,计划投入50万元(2015)。

中药材产业,规划在有产业基础的阜宁县芦蒲镇和滨海县滨海港镇。芦蒲镇计划在20

12、2014年拓展中药材2000亩。滨海港镇计划布点在原大淤尖范围内的沿路行政村,重点拓展以白首乌为主打品种的中药村生产基地1万亩。

花生产业(非油用),花生种植在故道砂土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种植历史悠久,口味独特,在一定范围内小有名气。在滨海县界牌镇三坝村和响水县运河三套村带相对集中。其中三坝村常年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规划到2015年配套提高5000-10000亩。主要侧重于直接食用品种的栽培,而不是油料用途。

畜禽养殖业,主要依托万盛集团,重点规划于阜宁县境内扩大规模。计划在羊寨镇新建猪舍1500平方米,计划投入45万元(2012);新建牛舍1000平方米,计划投资60万元(2013)。在芦蒲镇新建牛舍1000平方米,计划投资60万元(2011);新建禽舍1500平方米,计划投资30万元(2013)。

水产养殖业,规划分布在响水县中山河沿线的六套、七套、大有等三个镇。养殖水面总规模达1万亩。

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发展阜宁“桃花源”。规划在阜宁县羊寨镇,以原有的“桃花源”基地为中心,进一步扩大规模,在南起果林村,北至外口村继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辐射面积万亩左右。进一步提升“苏北桃花源”的品牌效应,吸引客商,打造新型生态观光农庄。

7 效益分析

7.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基地部分的投资估算,参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一般项目和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投资密度估算。基本不包括生产性设施、农资和劳动力的投入。初步估算基地项目投资为38400万元。

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投资按一般工业项目估算。其中仅包括与黄河故道初级产品加工联系紧密的固定资产和科技创新投资。一般为企业自报,未经核实。经简单合计,总投资约为46100万元。

资金筹措。基地项目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约需36600万元。产业化项目以企业自主投入为主,在政策许可下争取黄河故道产业化项目补助,或者其他政策补助。

7.2 工程效益

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改造,直接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5万亩,新增排涝面积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7.5万亩,增加机耕路200公里。

7.3经济效益

通过开发治理,可优化农业利用结构22万亩。新增稻米3.8万吨,新增小麦5000吨,新增油料生产能力1万吨,新增蔬菜生产能力28万吨;新增果品生产能力5.5万吨,新增活林木蓄积38万立方米。农业初级产品增加值1.66亿元,农产品加工新增3.58

亿元,利税4537万元。

7.4社会效益

开发项目的实施,一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丰富了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供应,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二是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累计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6万吨,扶持贫困户2000户,全项目区(不含连续投入)农均纯收入增加1200元左右,推广新品种15个,新技术35项,增加良种覆盖面积25万亩。

7.5生态效益

一是由于开发工程建设,排灌条件得到改善,可以改变易涝易旱状况,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加水土保持面积4.5万亩;二是由于农田林网建设,提高了林木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防护林3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6-10个百分点。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了环境质量。

8、保障措施 8.1 创新组织机制

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机遇。没有故道的小康就没有全市、全省的小康。为确保开发取得实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故道开发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单位由发改委、财政局、开发局、水利局、国土局等部门组成,负责故道开发的全局性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挂靠农业开发部门,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

工作,重点负责规划实施与评估、重大项目推进与协调、重大政策研究与制定、区域合作以及绩效考核等。

8.2 创新管理机制

在故道开发的全过程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之路,提高各类项目的综合效益。做到“三化”即决策科学化。项目立项要服从故道开发的总体规划;项目论证要全面系统,要推行专家评审制度;建立健全项目编报和审批制度。施工现代化。在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实现施工现代化。有效降低人力作业比例,提高工程效率,缩短建设周期。管理规范化。项目建设全过程实行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决算审计制。严格实行项目资金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加强项目中期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8.3 创新投入机制

故道外围大型基础设施投入,如骨干水利枢纽、等级公路等,要与农业综合开发以外的财政资金对接。田间水利配套工程,特别是中沟级以上工程以省级以上公共财政为主。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流通体系应以市场为主导,以政策为杠杆,科学调节农业综合开发的后续行为。政府要营造较为宽松的基础环境,降低经营风险、缩短投资回报期、提高比较效益,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8.4 创新推广体系

要提高故道开发的起点和层次,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当前在故道开发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多,而科技部门集中在一些

大城市,我市技术力量不足,迫切要求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一是,探索建立故道开发科技园,以吸纳、消化、试验、示范、推广适宜故道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增加效益,把开发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实现从研究、开发到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过程的衔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故道产业;加快培养和引进故道开发人才,实现故道经济的继续稳定增长。故道开发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施工难度大,应不断适应故道开发的新要求,不断提高故道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强对农民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信息指导生产,依靠信息促进营销,发展信息农业、网上农业。

二○一○年五月

上一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下一篇:年中工作会议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