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2022-07-11

第一篇: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设立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实施意见的部署,扎实推进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推动我省对台农业合作持续走在前头,特制定《设立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工作方案》。

一、工作要求 设立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是着眼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深化闽台农业合作,探索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的重要平台,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着力规划先行,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引领性、前瞻性,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依托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把握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趋势,明确产业园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整体发展思路,着力建设农业科技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园区管理信息化的产业园。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集聚建园、融合强园、绿色兴园、创新活园,聚焦现代种业、特色农机、精致果蔬、农渔林竹、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强闽台农业产业发展要素对接,突出品种引领,品质提升,品牌打造,

- 2 - 着力打造技术先进、装备现代、链条完整的现代特色产业,努力把产业园建设成为引领两岸特色现代农业升级发展的示范窗口。

(三)坚持高水平服务。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有关市、县(区)农业农村、台港澳部门要定期向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汇报产业园建设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工作推动机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农业资源、技术、人才、市场、金融等要素保障。注重策划招商项目、细化招商目录、创新招商方式,采取上门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对招商重点项目建立工作专班,开展一对一服务。各地要推行行政服务窗口前移,为台企和台湾人才入园创业创新提供“一站式”细致、精准、陪护式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设置园区服务机构,加强人员力量配备。

二、重点任务 (一)设立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引领种业创新发展。以同安区竹坝片区为核心区,面积 1000 亩,依托厦门百利等重点种子种苗企业,设立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引导海峡两岸种子种苗企业强强合作,推动联合育种攻关和商业化育种,支持与台湾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种子种苗科研及种质资源库建设,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提升科技水平,打造两岸种子种苗业新高地。

(二)设立漳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加快特色农机装备研制发展。以漳浦县绥安工业开发区为核心区,面积 386 亩,

设立漳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机)产业园,支持台资农机企业发展,鼓励闽台农机企业联合研制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中小型现代农机装备,引进台湾先进农机生产技术,加快现代农机具研制推广,提升我省农机装备水平。

(三)设立上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上杭县临城镇、南阳镇、中都镇为核心区,面积 1.1万亩,设立上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突出果蔬加工合作,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台商台资企业来闽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有台资企业加快发展,支持配套建设水果、蔬菜、食用菌、优质稻、花卉等种植基地,发展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等。

(四)设立南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提升特色兰科产业发展水平。以南靖县山城镇、丰田镇、南坑镇为核心区,面积3 万亩,设立南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兰花)产业园,围绕兰花、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兰科产业升级,支持台湾兰花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加快兰花特色小镇和种植基地等建设,推动海峡两岸兰花全产业链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以兰花为龙头、以高端苗木盆景为特色的“世遗兰花·中国兰谷”。

(五)设立 邵武、永春、永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着力打造“福果”知名品牌。借鉴台湾精致果业发展经验,深化闽台果业产业合作,加强品种、技术引进,全力打造“清新福建·生态福果”。以邵武市和平镇、大埠岗镇、城郊镇为核心区,面积 3万亩,设立邵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产业园,推动百香果

- 4 - 等种苗优化提升、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配套、文旅拓展等。以永春县达埔镇、玉斗镇、蓬壶镇为核心区,面积 2.3 万亩,设立永春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产业园,支持闽台合作开展柑桔产业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控、品质提升技术的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以永泰县长庆镇、同安镇、嵩口镇为核心区,面积 2.5 万亩,设立永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蔬)产业园,支持闽台合作开展果蔬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配套、产品研发及一二三产融合。

(六)设立永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促进林竹深加工产业发展。以永安市小陶镇长坂工业园为核心区,面积 600 亩,设立永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林竹)产业园,突出现代竹业加工重点,支持闽台合作引进先进竹业加工技术,促进传统竹业改造升级,打造具有区域产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生态环保的竹产业科技孵化示范园。

(七)设立平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促进闽台农产品市场一 体化。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岚城乡、澳前镇为核心区,面积 2 万亩,设立平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支持建设口岸动植物隔检中心和台湾农渔业良种引育基地,促进品种引进繁育。鼓励闽台合作发展休闲农业、农渔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平潭台湾农渔产品交易中心功能,扩大两岸农渔产品贸易。(详见《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简况表》。)

三、政策保障 (一)同等享受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扶持政策。各级政府

加大投入,重点支持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台湾农业良种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等。对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内的台资农业企业实施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减轻贷款利息负担。对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的,享受生产用电优惠措施。省发改委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

(二)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从事农业生产的台资企业,按有关政策同等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台资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符合条件的列入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开发生产畜禽有机废弃物处理机、农产品产后处理机械、山地运输机械、海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加工设备等,对符合条件的机具列入省级累加补贴品目的给予购机补贴省级累加。

(三)支持台湾各类人才到产业园投资创业。鼓励产业园与台湾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校开展产业技术合作,支持引进台湾涉农领军人才来闽创新创业,建立联合攻关、互利双赢机制。支持台湾重点企业入园发展现代农业,落实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吸引台湾农业高端人才入园创业,在申报农业相关项目时给予同等优先安排。优先支持产业园开展台湾同胞科技特派员选认。

(四)完善台资企业政策服务。对重大龙头类、示范类台资项目优先给予用地指标保障,新设立台资企业可按大陆企业申请注册;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按规定享受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台湾同胞取得的集体统一经营林地可办

- 6 - 理不动产登记,支持凭证融资开展抵押贷款;扩大对台资企业资质及行业标准采认;争取放宽台湾特色农机具、肥料、种子等进口许可,对有些必须从台湾进口的种苗、有机肥、农机具,争取以个案特许方式审批,满足台农生产需要;对从台湾引进的种苗,争取放宽检疫准入条件,开通绿色通道,扩大台湾名优特新品种在大陆种植规模。

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简况表

序号

产业园名称

核心区

面积

核心区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

1 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 1000 亩 竹坝片区 依托厦门百利公司,突出闽台种子种苗业科研合作创新,围绕蔬菜种子种苗育种、生产、人才及信息合作,支持开展各类农业种子种苗等创新研究,加强培育推广高优高质蔬菜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打造两岸种业新高地。

2 漳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机)

产业园 386 亩 绥安工业开发区 依托台湾农机同业公会,支持仂元、科盛、宜益、长禾等台资农机企业发展,围绕果蔬筛选、花生收获、中耕机、喷雾机、搬运车等台湾农机设备引进生产,打造闽台合作农机创新、研发及生产为一体的农机产业园。

3 上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11000 亩 临城镇 南阳镇 中都镇 围绕果蔬加工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大地生机、擎荣公司等台资加工企业发展,配套建设水果、蔬菜、食用菌、越光稻、花卉等特色农业种植基地,打造聚科技合作、产业孵化、示范带动等功能为一体的两岸农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 8 - 序号 产业园名称

核心区

面积

核心区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

4 南靖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兰花)

产业园 30000 亩 山城镇 丰田镇 南坑镇 突出兰花、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兰科产业升级,支持台湾兰花龙头企业入园发展,围绕核心区南靖兰花田园综合体,推进建设四大种植基地、一个特色小镇及八大拓展区,带动兰花种植、加工、展销、旅游等产业综合发展,打造两岸兰花产业合作发展和两岸人民交流融合的示范区。

5 邵武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

产业园 30000 亩 和平镇 大埠岗镇 城郊镇 突出百香果等果业合作,实施百香果、台湾蜜雪梨、白脂玉莲雾、红心火龙果等果业种质种源优化提升工程,建设完善种苗种植繁育基地,扩大高标准生产基地,推进加工配套、文旅拓展及台胞创业集聚,打造辐射面广、凝聚力强、服务完善的百香果等系列果业融合发展产销中心。

6 永春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业)

产业园 23000 亩 达埔镇 玉斗镇 蓬壶镇 突出柑桔等果业对台合作,推动叙柑园、硕丰生态等水果基地建设,支持闽台联合开展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控、品质提升技术的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建设果业栽培示范基地、加工合作区及休闲旅游合作区等,打造以柑桔为主的两岸名优水果融合发展产业园。

7 永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果蔬)

产业园 25000亩 长庆镇 同安镇 嵩口镇 突出果蔬产业,协同推进特色农产品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建设闽台良种引进繁育中心和示范推广基地,推动果蔬等优势农产品加工研发,完善文旅产业链配套,打造成李梅产业为主线的两岸技术文化交流合作和成果展示平台。

序号 产业园名称

核心区

面积

核心区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

8 永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林竹)

产业园 600 亩 小陶镇长坂工业园区 围绕现代竹业加工合作,支持以竹板材、竹制品加工为主的闽台合作项目,引进台湾先进的竹业加工技术,促进传统竹业的改造与升级,带动竹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打造集竹原材料、竹板材、竹制半成品、竹制成品等加工以及炭气一体化、污水处理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生态园区。

9 平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

产业园 20000 亩 平原镇 岚城乡 澳前镇 突出品种引进繁育及休闲、贸易合作,围绕建设口岸动植物隔检中心、台湾农(渔)业良种引育基地,推进志阳农业百果园、馥园生态火龙果、渔业观光工厂及精深加工等项目,打造一条距离台湾最近的种苗进口主通道和两岸农渔产品贸易市场。

- 10 -

附件

有关市县(区)党委政府及省直单位名单

一、有关市县(区)党委政府 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南平、龙岩市委、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永泰县、同安区、漳浦县、南靖县、永春县、永安市、邵武市、上杭县党委、人民政府 二、省直有关单位 省委编办、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局、省海洋渔业局、省金融监管局、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省税务局、福州海关、厦门海关、国网省电力有限公司

第二篇: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项目

关于做好2016年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

作的通知

各市(州)、省财政直管县经(工)信委(局)、财政局,省直有关部门,有关企业:

为加快推进全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支持重点军民融合项目建设,根据《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关于印发〈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湘财企〔2015〕18号,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现将2016年我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1.申报项目应属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规定的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军民两用核能、航空、航天、舰船动力、特种装备、信息安全、特种材料、爆破器材等产业重点项目。

2.国家、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3.国家、省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民两用科研项目,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专项(参照《关于发布湖南省军民两用技术深度研发及产业化重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湘经信军品研管〔2015〕415号)),国防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应用项目。

4.军民两用实训基地重点项目,军工行业人才培训项目。

5.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其它需要支持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事项。

二、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的申报条件。

2.申报项目应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已经办理项目核准(备案)等相关手续,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较好,原则上必须是已经开工的在建项目。

3.每个项目单位原则上选择1个项目申请支持。凡当年享受过国家或省级财政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国家要求配套的项目除外),原则上不重复安排。

4.已申报了中央和其它省财政2016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不得重复申报。

5.项目申请单位存在批复项目建设(研制)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情况的,或者上经审计发现存在违规使用项目资金情况的,不得申报新项目。

三、申报程序和申报数量标准

1.中央在湘企业项目由中央在湘一级单位直接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申报。每个企业(单位)限报1个项目。

2.省属企业项目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申报。每个企业(单位)限报1个项目。

3.市州项目经市州经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上报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

4. 财政省直管县市项目经县市经信、财政部门审核,上报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同时抄送当地上一级市经信委和财政局。

各企业(单位)要选择优质项目申报,我们将择优支持。

四、申报要求

1.项目申报资料提交方式:项目申报资料通过网上填报。项目单位必须通过《湖南省财政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系统》(网址:http://220.168.30.70:28889/mainPage.jsp)填报并提交《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报告》(产业类项目填报附件1,科研类项目填报附件2)。资金申请报告通过“湖南省财政企业项目资金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的同时,报送纸质材料2份至省经信委。

2.上报文件要求:各市州、省财政直管县、省属单位及中央在湘单位需上报专项资金申请文件、《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汇总表》(附件3)、单个项目的《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资金申请报告中的第二项,须加盖经信与财政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公章)等纸质文件一式4份(分别报省经信委3份、省财政厅1份),以及《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汇总表》电子版。

3.申报时间:市州、财政省直管县市、省直单位以及中央在湘一级单位向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申报截止日期12月15日,过期不予受理。

4.申报材料保密要求:请各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如资金申请报告含有涉密内容,请脱密处理后再网上填报,上交省经信委的纸质材料无需脱密处理。

省经信委(国防科工局)地址:长沙市迎宾路238号,邮编:410011。产业类项目联系人:夏立斌,电话:0731-84666005;科研类项目联系人:钟年节,电话:0731-84666054。

省财政厅地址: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西路1号,邮编:410015。联系人:刘天学,电话:0731-85165299。

项目库系统技术支持电话:0731-85165438。

第三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材料

关于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汇报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一、工业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和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融合成为经济系统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产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工业作为三次产业互动的核心和枢纽,对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愈发突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可以说,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遵循三次产业演变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良好的工业产业基础支撑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三次产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带动工业乃至整个国民

1 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济南工业和信息化经济工作思路是: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着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驱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发展支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具有济南特色的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352.4亿元,同比增长14.36%;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764亿元、利税5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26%和12.01%;汽车、电子信息(含软件及信息服务)、机械装备三大产业均首次突破千亿元,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增幅超过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288家(按新口径统计,1639家),其中过亿元企业741家。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79.5亿元,完成计划的48.9%,同比增长12.1%。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4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63.8亿元,利税232.8亿元,利润13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17.1%和14.6%。

(二)突出发展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由于信息及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培增性和系统性等特

2 征,信息产业成为加速三次产业融合的桥梁。我市信息产业涉及元器件生产、硬件设备制造、软件、电子信息传输服务等多个领域。软件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70%左右,独立软件规模实力居全省首位。现已形成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为核心,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齐鲁软件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等多个国家级园区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山大路科技商务区是长江以北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市场。拥有电力软件、通信技术、动漫、交通软件、服务外包、射频识别等六大产业联盟,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国内首个完全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构筑的济南云计算中心。浪潮集团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天梭海量存储器、服务器和浪潮华光激光二极管芯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列第一位。电子信息传输业基础良好,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400G,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光纤主干网、3G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市区和县城驻地,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66.2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13.3万户,备案网站3.8万家。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积极成效,产品设计周期缩短7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95%,电子商务营销率达30%,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两化融合试验市。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运输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制造业和商业为基础,集系统

3 化、信息化、仓储现代化为一体,服务于

一、

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以提升和完善城市物流服务功能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资源配量,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全市物流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370.8亿元,增长20.1%,增加值占全市GDP和三产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8%和14.8%。物流从业人员达31.8万人,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20.48%。6家企业入选全国物流百强,盖家沟物流基地已发展成为全国示范性物流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陆路物流产业集聚区。今年一季度,全市物流及相关产业收入724亿元,同比增长22.2%;物流货物总量8030万吨,增长15.5%,货物金额3092亿元,同比增长15%。

(四)大力推进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和申报工作,全市90%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204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48家。二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层次迈进。深化与大专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山东大学、济南大学服务济南行动计划,培植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中心产业联盟,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功举办5届信博会和6届科交会,搭建了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累计达成合作协议1100余项,形成了具有济南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三是大力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加大行业服务力度,

4 浪潮、二机床、九阳、时代试金的4个项目被认定为山东省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大力支持工业设计软件推广应用,协同科技等部门对中创、华天国产三维CAD软件推广工作给予每年300万元的支持,全市16家重点制造业企业签署应用协议,开创了政府买单扶持工业设计软件市场推广的国内先河。

三、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工业发展水平仍处较低水平,对

一、三产业发展带动性不足。工业经济是经济网络的主干线,服务业是经济网络的纽带。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服务业的繁荣。济南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其城市定位决定了必须把发展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但由于政策环境和发展定位问题,工业经济相对其它城市发展缓慢,导致了城市工业竞争力的相对弱化,对

一、三产业的带动能力严重不足。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在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时,第三产业应居主导地位,但在工业化初级和中级阶段第二产业应居主导地位。目前我国工业化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中后期,济南市工业发展也处在中期后半段,自2006年开始,济南市第三产业总量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呈现出“三二一”结构,并且“十一五”时期一直保持这一结构。济南市产业结构呈现

三、

二、一的结构并不表示济南市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发展不充分而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的表现。2006年全市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9.5%,而同期烟台、青岛分别为55.6%和47.6%,工业对全市的贡献率高于我市16.1和8.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工业增

5 加值1352.4亿元,列全省第7位,虽然增速较快但总量排名仍有持续下滑的趋势。在工业化进程中,第

二、三产业比例倒挂,表明济南工业落后是真正的落后,三产发达是相对的发达,产业结构演变呈现非均衡性。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我市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企业正面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压力,急需提供金融、研发、信息、物流、营销、管理等方面服务,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步伐较为迟缓,不能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业和金融服务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发展仍然不足,服务领域狭窄。其中,对

一、二产业发展具有较大拉动作用的现代物流、技术研发、金融保险、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二是生产性服务的内部供给现象严重,外部化、专业化发展不足。工业企业大多将产品研发、市场调查、产品宣传、物流运输和售后服务等非核心业务保留在企业内部,这种“大而全”的企业发展方式严重挤压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导致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

四、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及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一

6 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大集团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努力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形成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抓好重大项目落实。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进一步落实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和项目责任制,抓好重点工业项目的推进工作。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力度,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进企业合资合作,加快推动工业用地分配方式调整,探索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工业用地实施办法,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使用效益,促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项目落地。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标准和技术三个技术支撑平台,重点打造“世界交通装备物流之都”、“全国商贸物流总部基地”和“华北钢铁物流基地”三大优势品牌,积极培育机械制造产业链物流、航空物流、保税物流、物流金融四大增长点,大力发展综合、产业链专业化、城乡服务专业化三类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第四方物流,逐步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服务产业。

三是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紧紧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生产服务、管理决策、研发创新三大主线,在交通装备、机械制造、建材、冶金、煤炭、电力等10大行业普遍应用CAD/CAM/PDM/CIMS/ERP/SCM等信息技术,建设两化融合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制造业服务化等生产性服务业,

7 推动企业更加协调地开发利用材料、能源、信息三重资源,培植10家省重点示范企业和30家市重点示范企业,提升行业信息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四是健全完善新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新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的建设,基本建成宽带、高速、多媒体城域网,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应两化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新城区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快主城区信息管线的综合改造。推进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行业监管力度。继续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安全评测、应急响应、身份信任和容灾备份等基础设施建设。

8

第四篇:打造乡村休闲产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工作情况汇报

黄陂区乡村休闲游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2月8日)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依托近近郊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坚持把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和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的原则,突破性地抓了景区档次向上提升、产业发展向“农”延伸、市场营销向外扩张、战略目标向全国旅游目的地瞄准,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旅游507.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带动全区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涉及乡村休闲游产业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乡村休闲游被誉为全省的一面旗帜,武汉农业生态园成为武汉市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园区,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全省最重要的农业旅游精品线路,2010年,我区被省政府正

- 1

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我区已建成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两家,即生态农业园和谦森岛庄园,还有农耕年华风情园、武汉开隆高新农业园、田田生态园、武汉花卉中心等一批以观光为主的农业园区。狠抓乡村休闲游商品加工、包装、销售,开发出了木兰茶叶、木兰葛粉、豆丝、野菜、蜂蜜等土特乡村休闲游商品共有30余种。共有乡村休闲商品销售网点98家,销售网点遍布全区。同时还有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产品远销省外乃至国外。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使乡村休闲游商品销售成倍增长。2011年全区乡村休闲商品加工产业迅猛发展,产值达2.1亿元,较上年的1.1亿元增长了1亿元,增幅近100%。

(四)乡村休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以北部生态资源和南部近郊农业资源为依托,深入推进“木兰八景”开发建设和观光休闲产业发展,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景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乡村休闲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了旅游核心竞争力,推进了乡村休闲游的突破发展。

二、主要作法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牢牢把握全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科学制定全区乡村休闲游发展的方针,使全区旅游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一是成立区、乡两级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二是以规划指导发展,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和规划设计单位制定完成乡村休闲游产

- 3

游办公室切实承担管理职能。一是指导农民按照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搞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二是加强行业规范,对照省市一系列的质量管理制度,并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全区乡村休闲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进行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乡村休闲游的提档升级。抓好从业农民的培训,每年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培训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300多人次。三是加大对乡村休闲游的整体宣传和推介。区政府和企业联手每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在省市主流报刊上登载宣传营销资料,在《湖北卫视》上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黄陂旅游形象宣传,提升黄陂乡村休闲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2012年乡村休闲游工作计划

201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上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将围绕旅游兴农富民战略,积极推进全区乡村休闲游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做好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乡村休闲游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资源特色,突出重点,树立品牌。抓好扩面串联成片连线开发工作,不断推动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真正使得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2、抓好乡村休闲游项目工作。一是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事业的支持,计划将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研子到大余湾、木兰天池到素山寺、木兰天池到云雾山的旅游公路建设,启动黄陂前

- 5

积极走出去营销,在省内外开展2-3次乡村休闲游推介;三是举办一次全区旅游农副产品专题推介会。

8、办好会节活动。一是办好第十三届木兰旅游文化节;二是办好第四届木兰山登山节;三是办好第四届武汉云雾山杜鹃节;四是大余湾油菜花节,五是办好木兰山金秋庙会。同时,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和纳入市级绩效目标的乡村休闲游调查统计工作。

三、几点建议和请求

一是加大市政府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建议建立乡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以农民为受惠对象,加大农舍住宿设施、农家饮食设备、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完善公交线路、交通道路、停车场、乡村环境、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建设。加大对休闲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让乡村休闲游投资商感受到政策扶持力度大。此外,乡村旅游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受其制约,乡村旅游的建设往往难以落实和操作。乡村旅游的接待设施、活动项目、休息场所、住宿条件、购物商点与旅游设施建设等,也难以得到正常的用地指标,使不少项目不得不延期实施或流产,或项目仅停留在规划之中。请市办协调解决。

二是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对接机制 。注重建立城市消费与乡村旅游发展对接机制。建议采取定向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减免所得税等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乡村旅游消费券”,或在干部职工福利中安排一定的消费比例,或倡导中小学安排一定课时到具有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景点,学习和体验生活等,

- 78 -

第五篇: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业新增长点

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发言稿:走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农

业新增长点

近年来,xx县深入实施“农业提档升级”战略,把“大数据与农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助农增收脱贫奔小康。

加快推进“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基地建设。xx县先后引进多种新理念新技术,建设现代特色“智慧农业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大数据农业生产服务战略的标准化实践示范基地一个。该基地基于火龙果物联网大数据科技化种植生产应用,充分利用自身软件研发实力,建成了郎当合作社基地金禾智慧云农场管理平台,利用自动化设备和物联网设备数据,进行种植规划、采收时间预测、产量预估、品质管控、温度预警等,从生产过程到果实采收、从分拣分级到物流销售,每个环节都实现信息化远程、高效地管控,把关果品质量,使种植效益大幅度提升。 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打造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大数据+农业”示范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并加大对本土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自建农业电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以电商扶贫“一村一品”网货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助推全县农产品“产销消”一体化发展。

加快搭建“大数据+农业”体系,推动大数据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管理”体系建设,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以服务好为目标,以农业物联网为重点,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灾害预警预报、执法监管、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畅通物流渠道,依靠政府力量完善“最先最后一公里”物流网络建设,出台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上一篇:农业执法工作计划下一篇:农业综合开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