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

2024-04-27

农业综合开发(通用8篇)

篇1:农业综合开发

根据项目建议书编制的基本要求:即应当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拟建地点、拟建规模、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以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初步分析(初步分析投资建设的可行性),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的特点,对其编制大纲稍作调整,不当之处请包涵。附件2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 项目建议书》编写参考大纲

1、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格式:×××省×××县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项目

1.1.2项目实施单位 1.1.3项目法人代表 1.1.5建设地点

具体到乡镇一级 1.1.6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包括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1 工程固沙。(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某一种或几种生态示范类型作为建设内容)

1.1.7项目建设期

1年

1.1.8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1.1.9建设效益 1.2 编制依据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 结论

简要描述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建设投资的可行性。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及意义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 建设地点或范围 3.2 项目区基本情况

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林业生态建设情况等。3.3项目建设条件 3.3.1基础设施条件 3.3.2苗木供应条件 3.3.3自然立地条件

3.3.4工程实施有利条件

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5、项目建设方案

5.1 建设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5.2 建设规模与布局

人工造林(草)、封山(沙)育林(草)、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固沙几种形式的建设任务及其分布布局,(附图)5.3 建设技术措施方案 5.3.1人工造林技术方案

(1)造林地现状(2)林种选择(3)树种选择(4)整地(5)苗木与植苗(6)配置模式(7)抚育管护(8)苗木供应保障 5.3.2封山育林技术方案

(1)封育区现状(2)封育类型(3)封育方式

3(4)封育年限(5)封育措施

5.3.3 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方案

(1)低产低效林现状(2)改造方式(3)管护

(4)苗木需求量及保障供应 5.3.4 固沙工程技术方案

(1)固沙区现状(2)固沙技术措施 …… 5.4 实施进度安排

实施期限1年,安排到月份。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 6.2资金筹措

7、效益及风险分析 7.1生态效益 7.2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直接经济效益及带动农户增收情况 7.3社会效益

7.4风险分析

8、保障措施 8.1领导保障 8.2技术保障 8.3组织保障 8.4机制保障 8.5宣传保障 8.6资金保障

9、结论

附表:

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2项目建设任务安排表

3项目建设用苗量表

4苗木规格、价格表

5工程量表

6投资估算表

7资金筹措表 附图:

1项目区位置图

2项目区现状图

3项目布局图

篇2:农业综合开发

瑞金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依据国家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把完善项目库建设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并结合本地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和我市市情,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范围和产业重点、扶持对象,立项条件及扶持政策的要求选项分类建立项目库,积极清理过去的项目,多方研究新项目,高标准完善项目库,为今后更好地科学选项立项做了充分准备工作,做到积极选项,选准项目,成熟一个,上报一个,建成一个,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范化建设。

一是领导重视。通过分析研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的变化,摸准上级政策调整的有关规定,采取了早动手、早宣传,以文件形式向各乡镇、项目区广大基层干部、农民和各企业及所有关注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各界人士发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工作指南,深入全市17个乡镇和相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精心筛选入库项目。

二是多渠道选项目。通过与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等部门联合探讨,横向交流一批;下基层调查研究论证一批;在网上查询筛选一批。

三是规范化管理。每个项目都形成了项目建议书,并把所有项目分类归档,实行微机化管理,制定项目库目录。

篇3:农业综合开发

一、日益彰显的开发成效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7年来, 先后有阳城、泽州、高平、沁水4县 (市) 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 初步形成了以国家项目为主体, 以省、市级项目为补充的农业综合开发新格局。累计立项实施国家和省、市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42个 (包括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个, 农业生态工程项目4个, 优势农产品基地8个,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 。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7700.42万元, 其中财政资金8866万元, 企业和群众、集体自筹7369.46万元, 银行贷款1475万元。项目共覆盖25个乡镇, 125个行政村12个单位, 耕地面积23.8万亩, 直接受益农户40380户。

1. 农业综合开发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 晋城市始终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着力点, 综合运用水利、林业、农业、科技等措施,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着力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优先发展节水农业, 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据调查统计, 7年来, 四个项目县累计在中低产田项目区内新打和维修机电井113眼, 新建和维修蓄水池108座, 截潜流3处, 开挖疏浚渠道87公里, 埋设地下输水管道564.9公里, 配套固定、半固定喷灌机组180台套, 安装农用变压器15台套, 架设输变电线路80.8公里, 修筑田间机耕路292公里, 购置配套农机具271台 (套) , 新增农机总动力3011千瓦, 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8.32万亩, 道路两旁植树19.5万株, 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1.53万亩, 全市累计建成高效标准农田、优质粮食基地16.73万亩, 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面平整化、道路硬化、灌溉节水化、农田林网化品种优质化、耕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的格局。

2. 农业综合开发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 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 加大丘陵山区小流域治理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力度。据调查统计, 7年来全市土地治理项目区共营造防护林9.4亩, 治理小流域3.1万亩, 成片造林2.2万亩, 控制水土流失135平方公里。阳城县自2003年以来, 连续五年立项实施了农业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治理面积3.1万亩, 造林2.03万亩, 提高了林木覆盖率, 更好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确保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阳城县北留镇紧紧抓住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机遇, 大力实施生态农业, 按照“山顶松柏青翠, 山腰花果飘香, 山下粮丰地肥”的规划, 结合生态旅游建设的目标, 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项目区以史山、皇城为中心的九个村共完成生态综合治理面积1.5万亩, 发展元宝枫、油松、侧柏等水土保持林和生态林6000多亩, 种植核桃、红枣、葡萄、仁用杏、金银花3100亩, 项目区共栽植各类林木90多万株, 建成了“树木整齐, 林木成网, 春有花, 夏有荫, 秋有果, 冬有绿”的花园村, 其中史山村被列为新农村示范村, 皇城相府也已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品牌和休闲观光园区。

3. 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

晋城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着力点, 坚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围绕做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搞开发, 围绕做大农业龙头企业搞开发,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带动了当地农产品加工转化, 促进了农业增值农民增收。一是扶持了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按照“治理一批土地, 开发一项产业, 造福一方百姓”的思路, 通过引导民间资本在已改造好的土地上搞产业开发, 立项建设特色产业等途径, 拉动了畜牧、蚕桑、中药材、蔬菜、干果林、小杂粮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泽州县巴公镇依托土地治理项目的辐射带动, 通过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附加值, 促进大葱基地发展, 使巴公大葱这一地方特色焕发生机, 产业迅猛发展, “巴公大葱”已在国家工商局获准注册, 并在山西省农业厅获得了30万亩无公害食品产地认证;阳城县演礼乡把发展仁用杏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打产业, 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该乡仁用杏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迅速发展, 预计亩产量2800千克, 通过产品深加工, 效益将非常可观;高平市的养猪业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扶持下, 抓住国家鼓励补贴生猪产业的大好形势, 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的良好态势, 也带动当地玉米种植的发展和增值;沁水县的小杂粮和干果产业也渐成气候。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 项目建设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粮经种植比例由立项前的1:0.13提高到2006年的1:0.4。二是扶持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项目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定单农业”的形式, 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农民背靠公司这棵大树, 依托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成熟的技术和销售渠道, 以较小的投入解决就业创业问题。高平市华康猪业公司统一投资兴建厂房、饲料库等基础设施, 由分包农户进行饲养, 公司统一提供种猪和饲料, 统一提供免疫和销售服务。山西厦普赛尔食品饮料集团公司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 建成年产20000吨黄梨汁系列饮料生产线, 带动高平发展黄梨等水果基地5000多亩, 带动3.5万户农户创收4000万元, 拉动了养蜂业、包装业、物流业的发展, 创造社会效益2亿多元。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企业原料的来源和品质, 又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和储藏、加工增值问题,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7年来,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辐射带动优势农产品种植基地10万亩, 发展定单农业面积3.2万亩, 带动农户4.25万户, 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2080人, 养殖户2000户, 带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0余元。

4. 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几年来, 以项目为载体, 把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改造农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持续抓了“三个一”工程。一是培训了一批新农民。在项目区多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共培训农民5.6万人次;二是推广了一批新技术, 为提高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供资金、知识和技术支持。三是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品种, 新品种推广由立项前的52%提高到现在80%。

二、切实得力的开发举措

1. 多元化投入。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财政资金集中投入的优势, 但财政资金也仅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指导下, 不断拓宽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渠道。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增投入。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8866万元。二是鼓励业主和农民筹资投劳增投入。集体和农民足额自筹7369.46万元, 吸引带动民营、个体和集体资金1亿多万元投入项目区建设。不断拓宽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渠道, 吸引广大企业、集体和个人投资项目区建设。三是招商引资增投入。高平市寺庄项目区吸引了600多万元投入养殖种猪5000余头, 并带动本地养猪产业的发展;原村项目区吸引金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 修建100栋高效日光温室大棚, 并引进以色列草莓新品种;河西项目区为辐射基地, 吸引高平市绿茵草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 修建100栋花卉大棚, 搞起了花卉苗木、速生杨的栽培和“人造板”加工项目。四是整合其它农业项目资金增投入。沁水县镇庄项目区投入财政资金158.4万元, 整合村村通工程资金79.2万元, 农民自筹59.4万元, 拓宽、硬化了项目区田间主要机耕路34.7公里, 其中水泥硬化19.8公里。提高了项目区田间道路建设标准, 打造出项目区建设的精品。

2. 综合化治理。

农业综合开发贵在综合, “综合”就体现在农业综合开发运用水利、农业、科技、生物等综合措施, 实行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解决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在泽州县高都项目区得到明显体现, 项目区修建蓄水池10座, 修复配套机电井8眼, 铺设了地下输水管道58.34公里, 配水泵4台, 变压器7台, 架设输变电线路7.97公里, 配套了固定、半固定喷灌机组一体化的水利灌溉系统, 发展节水高效农田2万多亩, 圆了老百姓期盼多年的“水浇地”梦。通过实施农业措施, 改良土壤3.05万亩, 培肥了地力, 使往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良田.通过建设机耕路, 修整田间道路49公里, 改善了交通条件, 为发展机械化铺平了道路。通过科技措施, 培育引进推广新品种, 购良种3.6万千克, 示范推广新技术2项300亩, 配套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108台 (套) , 提高了农业的整体装备水平。据测算, 经过开发和治理, 每亩至少增收150千克粮食, 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00元。

3. 规模化开发。

农业产业只有凭借规模生产, 才能产生规模经济, 形成规模效益。晋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始终按照“规模开发, 集中连片”的原则, 突出基础建设, 重点加快集中连片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每个县只安排一个, 每个项目只能有一个项目区, 每个项目区只能涉及1~2个乡镇。项目实施以来, 共建成泽州高都镇连片3万多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阳城芹池乡、高平河西镇等连片2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沁水沁河流域、高平寺庄、阳城北留镇等连片1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区规模效益日益明显, 7年来, 改造中低产田16.73万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8.5万亩,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25万千克。

4. 规范化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管理上的规范化、程序化, 有效保证了项目区建设的顺利实施。一是加强前期管理。实行立项招投标制, 调动了项目乡镇的积极性, 确保了自筹资金的落实, 各县每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都要经过公开投标确定。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由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局负责选定项目实施地点, 自下向上申报, 经省农发办批准, 以资金规模定项目规模。项目总投资由中央财政资金、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组成, 实行县级报账制。二是加强资金项目管理。实行开发资金县级报账制, 实行“三专”管理。目前晋城市四县全部实现了“三专”管理, 省农发办下拨的农发资金直接进入县财政农发资金专户, 在财政局监管下, 项目实施单位采用报账制的方式, 保证了农发资金专款专用, 也保证项目施工单位资金按时结算。项目建设实行监理制。项目建设中的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中的八大工程纳入监理范围, 由省农发办统一确定有资质的监理公司进行监理, 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资金合理安全。三是加强项目建后管护。实行项目管护责任制,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三分建、七分管”,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管护模式。一是承包租赁型。采取村有户管的方式, 由承包户负责经营管理, 项目工程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由承包者与村集体签订承包租赁合同, 享有工程经营权, 负责工程的开发利用和维修。如部分机电井、输水管道、泵房和电力设施等工程;二是集体管护型。采取村有村管的方式, 由集体统一进行维护和管理, 成立水利、林业专业队, 对项目区道路、水利设施、树木统一管护、修剪, 管护费用由集体统一支付。阳城县史山村为确保竣工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村里成立了100多人的植树护林队, 购买了两辆洒水车, 管护资金由集体统一负担。

三、顺时应势的开发对策

1. 正确处理引导和主导的关系, 充分调动受益主体的积极性, 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民办公助的惠民工程, 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是农民。国家的支持引导是必要的, 但离开农民的参与和主导作用也是不行的。从实践情况看,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效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参与程度是正相关关系。因此要把农业综合开发这项惠民好事办好, 既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发挥好引导作用, 更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变“要我开发”为“我要开发”。一是要认真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 向广大群众介绍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 让群众充分了解自己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 激发农民群众投入农业开发的积极性。二是要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开发, 自觉增加投入的积极性。让农民从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尽量满足群众合理要求, 采用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的办法, 鼓励和吸引群众参与开发的积极性, 消除群众和投资者对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产权制度存在“怕政策变、怕担风险”的思想顾虑, 大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农民才是农业综合开发真正的收益者。三是要切实关注开发中一些地方出现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 择优立项, 但随着农业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 新建项目区的生产条件和经济状况相对较弱, 自筹资金已成为一些经济较落后乡镇加入农业综合开发的制约因素, 值得进一步探索。

2. 正确处理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的关系, 加大科技开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份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在抓好各项实体工程的同时, 不断加大科技等软件开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力度和分量。一是要提高农发项目科技投入的比重。无论是土地治理项目, 还是产业化经营项目, 都把科技推广措施作为重要建设内容, 并逐步加大科技投入, 确保项目设计中财政资金科技推广费用足用好, 在项目区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二是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市级农发办负责监督管理, 切实加强引导, 将有限的科技推广经费用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和农民学用科技的培训中去。三是加大农民素质培养力度。发挥项目区科技示范对农民增收的示范带动作用, 扶持一批学用农业科技的大户, 促进农业科技推广, 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致富带头人。

3正确处理改善生产条件和产业开发的关系, 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下功夫。

改善生产条件, 搞好产业开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两大任务, 也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可分割的两大要素。从调查情况看, 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二者结合不紧密、不协调、孰重孰轻的问题。因此要从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高度出发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是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调整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势必对农产品的加工、存储和增值, 即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出新要求。例如阳城县演礼乡仁用杏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递增, 8年后进入盛果期, 该项目区只有一个年加工能力10~25万千克的小加工厂, 很难适应园区发展要求。而产业化经营项目不仅可以解决粮食生产和加工问题, 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其他优势农产品, 如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的生产加工问题。二是把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围绕产业扶龙头, 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 在今后工作中把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 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为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料, 使土地治理项目与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可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 重点扶持一批具备资源优势的企业, 以带动优势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实现两类项目互补开发, 形成企业和农民互为依存的关系, 提高两类项目投资的整体效益。

4. 正确处理项目建设和建后管护的关系, 确保农发项目持续发挥作用。

篇4:农业综合开发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经济

1 农业综合开发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1.1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一般要充分考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要求,对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农产品项目,要加大扶持力度;要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培育优势农产品,努力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稳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竟争力。因此,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体现了政府的导向,在资金上给予了财政扶持,使项目区的农民和干部开拓了思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渠道。

1.2 投资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统筹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开展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是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1.3 投资能源生态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近些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对能源生态项目的投资,对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建议

农业综合开发具有丰富的内涵,建设目标和内容都是多元化的,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随农业发展阶段变化和形势需要而有所调整。从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论述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已经进入到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的阶段。在新的农业发展阶段,我们应该适时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尤其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2.1 进一步拓展开发领域,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农业综合开发必须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入新的农业发展阶段后,要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注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要把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土地治理项目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设施与农村生活设施的建设问题;将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文化、技术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

2.2 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发展”的投入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各地对财政投入特别是对中央财政投入的依赖性较大。面对巨大的农业开发任务和新农村发展要求,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地方、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尤其是在进行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作用,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探索商业性开发、股份制合作开发、BOT等不同投融资方式,以更好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3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人翁作用

篇5:农业综合开发

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

**月**日上午,20**年**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于**镇府召开。**市水利工程监理设计院、**县农业局等领导成员,**镇主要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各村支部书记、施工方项目经理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中,**镇党委书记***强调,各有关单位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群众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清楚了解这一民心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进度,抓紧在明年春耕前完工,避免影响农民耕作灌溉。施工过程中,要与当地村委和群众沟通、协调好工作,取得群众配合,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推进,保质保量、如期圆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篇6: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把支持和推动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率先建成节水高效的农业示范区。

一、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初见成效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当时人增地减、粮食供求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土地开发基金(后改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经过13年的努力,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不仅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实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农业节水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在土地治理上,把现有灌区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作为重点,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洪涝、干旱的能力。在水利措施上,大力提倡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以及完善渠系建筑物配套,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喷灌、微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措施上,加强田间整治,开展土地平整,发展机械耕作,推广优良抗旱品种,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在管理措施上,加强工程的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制,合理调整农业灌溉供水水价,积极进行以农民参与为重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行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增加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机会。据初步统计,1996—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987万公顷,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7万公顷,进行渠道防渗近13万km,埋设低压输水管道近6万km,发展喷灌面积67万公顷,用于节水灌溉的资金约193亿元。

第二,在中西部地区、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水源条件较差的区域,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进行坡改梯,发展集雨节灌技术,建设小水窖、小塘坝等微型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抗旱能力。同时,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农艺措施,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等,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安排专项资金,建设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近几年来,国家农发办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高效农业的示范与推广。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发办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积极引进外资,利用世行贷款进行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建设。“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世行贷款3亿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先进的项目和资金管理程序,在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5省进行了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农业综合开发还积极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在项目区建立了自主管理灌排区试点及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加强了与节水有关的培训,增强了项目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水效益。

第五,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了一大批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对现有灌区骨干水利设施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自1996年开始,国家农发办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一些中型灌区进行骨干工程的渠系配套和更新改造。“九五”期间国家共立项实施了47个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发资金4.2亿元)。

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优势明显

1.治理措施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是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工程、农业、生物、科技、管理等措施综合配套,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农业中治理措施的单一性。体现在节水高效农业方面:一是农业综合开发采用工程措施,能够建设大量的小型水源工程、机电排灌站、机电井、灌排渠系及

其建筑物配套完善等;二是采用农业措施,能够在项目区进行土地整治、秸秆覆盖、留茬免耕保墒等建设;三是采取生物措施,能够在项目区营造农田防护林,施用化学保水剂,增施有机肥等;四是借助于科技、人员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区等;五是采取管理措施,能够在项目区尤其是在灌区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如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增设量水设施、推行科学灌溉制度、按方计收水费等。这些都是农业综合开发在中低产田改造中,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促进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显著优势。

2.项目管理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财政、计划、水利、农业、林业、国土、银行等多个部门。在各级政府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下,农、林、水利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进行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水利工程的改造与配套,又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还进行田间耕作和生物措施的配套,推广优良耐旱品种等。各部门围绕的中心问题就是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按项目管理,资金跟着项目走,开发治理一片,发挥效益一片。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建设与管理上进行节水高效农业建设的重要优势。

3.资金投入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引进外资以及经过法定手续筹集的其他资金等。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资金上有保障。同时,由于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作为引导,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吸引各方面的资金不断增加对农业节水的投入。这是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节水高效资金投入上的特有优势。

正是具有这些优势,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农发办在其制定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作用,强调地方各级农发部门要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不断促进各地区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

三、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工作的重点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我国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一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农民收益最直接的项目之一;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模式,是我国支农资金和农业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四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213公顷,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67万公顷。为完成这一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国家农发办提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加大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力度

要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设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高效农业工程。无论是灌溉农业区,还是旱作农业区,都应采取不同形式的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努力实现节水、增产、增效目标的统一。在中低产田改造中,要以节水增效为中心,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通过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确定科学灌溉制度,拟定综合节水措施,并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计划。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研究制定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时,要根据我国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结构布局,科学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区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不同区域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重点及模式,并提出分年实施计划,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高效农业能按总体规划组织实施。

3.建立综合示范区,加强节水高效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20多年来,我国农业林水等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在农业节水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示__范和推广力度,提高示范区的规模和水平。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要为农业节水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中施展才能。

4.重视监测评价,加强人员培训

为了检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节水高效农业的实际

效果和综合效益,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高效农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各级监测评价网络和管理制度,落实监测评价工作。在进行节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中,要把监测评价和科学灌溉管理纳入项目计划。要加强项目区农民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节水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使农民尽快掌握科学节水技术和技能。

5.建立有利于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篇7:创意农业的综合开发

我国始终将农业作为立国之本,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7个“一号文件”,积极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但城乡发展水平仍然具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创意产业的快速升温和发展,从现代消费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创意为引领,充分挖掘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实现创意与农业的有效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创意农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发展创意农业可以通过发掘和创新农业资源的价值亮点,从而实现农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进行农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策划设计,从而提升区域农业价值;通过发展复合型、现代化农业,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通过构建地域特色农产品及农业形象,提升区域农业总体品牌价值。

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地区已开始关注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中研智业是我国较早从事现代农业研究与创意农业综合开发的专业服务机构,我们通过系统工程的构建方法,将创意贯穿于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环节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科学的研究手段,协助区域农业发展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将农村“三生”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从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塑造农村美好形象、提升农村区域的整体价值!

篇8:农业综合开发

一、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我县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 境内地势低洼、沟河众多、水网密布, 由于历史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严重, 致使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的歉产歉收。为此, 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了基础。

1. 突出位置, 扎实推进全县农业综合开发

我县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大县的实际, 注重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这个平台, 切实把农业综合开发蛋糕做大做强。一是组织推进。县委、县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富民工程, 专门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落实了总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具体负责人, 明确了工作任务。二是考核推进。年初, 经济目标任务分解时, 就把农业开发作为硬性指标分解落实到镇、村、人, 做到责任到人、目标到位;年中, 按时序进度加以检查, 细化任务跟踪落实;年底, 落实奖惩兑现。三是制度推进。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制度、项目人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形成了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2008年来, 全县共投入资金1.5亿元, 改造中低产田11.8万亩, 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 项目区涉及10个镇, 新建排灌站54座, 防洪闸81座, 机耕桥44座, 防渗渠68公里, 田间机耕道路238公里;新增农田防护林面积5000亩, 建设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与财政贴息项目15个。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为此专门作了专题介绍。

2. 项目引领, 着力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项目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前提和条件。我县将项目规划与全县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程结合起来, 坚持“连片开发和年度相对集中”等原则, 使项目规划符合县情镇情, 符合农民生产习惯, 真正起到了龙头引领作用。在项目筛选上, 将草鸡、水产、荷藕、花卉、苗木等产业列为重点扶持产业;将方圆禽业、冠华水产、恒通果蔬、银海棉业等7家龙头企业, 九龙园艺、悦达现代农业、草堰口食用菌、上冈常绿果园和葡萄园等10家农业园区纳入项目库。在产业定位上, 以县农业主导产业为依托, 不搞“百花园”, 建立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观光生态特色。在规划设计上, 以专家为主的科研院所为主体, 吸纳地方群众民意要求, 做到了规划设计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在项目建设上, 坚持项目公开制、项目内容公示制、项目工程招标制、项目质量监理和竣工验收“四项”制度。坚持资金专款专用, 确保项目资金规范使用。坚持建管并重,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措施, 确保项目工程正常运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使用效益。

3. 载体带动,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一是园区带动。以县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 结合每个园区产业特色和发展需要, 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配套, 高质量实施, 为园区建设既“雪中送炭”, 更“锦上添花”, 使园区逐步成为规模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业产业的集聚平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窗口。如投资1.5亿元, 面积1万亩的九龙口花卉苗木基地, 从落户到建设, 我县积极安排农业资金, 在园区新建防渗渠10公里, 道路12公里, 闸站10座, 大棚3万平方米, 项目投入超过4000万元, 园区内基础设施配套全部完成, 使九龙园艺的示范带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围绕“沿岗蔬菜, 内圩畜禽、沿荡特水”的三大特色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 累计投入1300多万元的开发资金, 扶强了4个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 4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了项目区产业化进程, 出现了一批省、市级知名的龙头企业, 转移带动了周边万户农民群众增收。三是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承担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载体。我县把扶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开发的有效途径。全县建立了1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土地流转使用权、资金和技术参与开发工作, 提高了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

4. 科技支撑,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

推广和运用农业科技新成果, 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 我县做到:一是“培”“引”新品种。积极鼓励县内农技人员和农民土专家大力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优良品种。如我县自主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新建”牌种子, 畅销南方稻区, 打响国内外市场。同时, 还大力引进的市场知名度高、涵盖农林渔业的新品种达30多个。二是推广新技术。近几年来, 相继推广稻田养殖、节水灌溉、杂交水稻制种“三系七圃法”栽培、“双膜”初栽、机插秧栽培、测土配方等15项新技术。三是构建农技服务网络。建立了“高等院校、市县农科院、镇 (基地) 农业服务中心”三级服务网络, 做到每一个重点示范项目都有一个科技依托, 每一个项目区都有一支科技推广队伍。四是培育现代农业人才。发挥县农校、镇农业中心作用,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发展壮大一批农业科技、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人才, 把项目区真正建成了先进农技推广基地、新品种试验基地和农业开发成果展示基地。

二、农业综合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历程, 对照国家、省、市对开发工作的要求, 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查中, 不少干群认为, 就我县潜在的农业综合资源, 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真正建成农业综合资源开发大县, 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项目安排不平衡。我县的农业开发工作存在着“分饼”现象, 国道、省道、县镇主干道区域安排为主, 边远内圩区域有照顾性安排;高效农业发展快的镇就可安排一些, 反之就少安排或不安排, 不平衡性较大。

二是建设标准不高。前几年项目建设中, 还有砂石路和立砖路, 已不适应农村生产生活需求, 应提升为水泥路, 路面宽度应从3米提高到3.5米, 泵闸从砖混结构应提升为全混结构。

三是开发整合力度不够。调查中发现, 农业综合开发“独脚戏”较多, “大合唱”力度不够, 农资开发部门和财政、交通、土地、水利、供电等部门协调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家、省、市的支农项目的整合运作未形成合力。

三、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对策建议

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为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当前, 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站在新的起点上, 面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 创新思路, 落实新举措, 推动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1. 强化思想认识, 抢抓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机遇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民生工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性, 抢抓机遇, 全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是从政策层面上看。一方面, 当前物价上涨过快, 经济通胀趋势明显, 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投资保障供给政策, 作为最具基础性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必将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 国家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历史机遇、扩大了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两个率先”及“三化同步”目标要求, 为我们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指引了方向, 理清了工作思路。县委“四化联动”战略, 为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定下了目标, 突出工作重点。二是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 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战场、主阵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三大载体”建设中发挥着杠杆效应, 体现着价值,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推手。三是从新农村建设进程看。农业综合开发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高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和高效的产业支持, 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优化和生产效益的提高, 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2. 强化管理创新, 进一步健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机制

做好农业综合开发, 建立和完善开发工作机制是保证。一是优选立项制。要着眼于长远, 立足镇情, 选择符合本地生产传统、农民意愿的项目, 科学编制规划, 县财政部门按选项原则择优选项, 建立项目库, 立项全程公开透明, 将项目内容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二是规范招标制。土建工程一律进入县招投标中心, 纪检监察参与, 公开招标, 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开、公平、公正。三是质量保证制。实行项目工程全程监理, 落实责任人, 竣工验收后, 坚持建管并重, 做到建设一批、成功一批, 发挥效益一批, 真正把每一个开发项目建成示范项目、精品项目。四是多元投入制。积极改变靠政府投入的单一局面, 向上下联动、多元驱动转变, 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 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 农业综合开发,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投入机制。五是绩效考核制。由政府单一评价向政府、社会多元评价转变, 引进中介机构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让受益地区的群众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绩效评价结果与投资立项挂钩, 向绩效好的项目地区倾斜, 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强化重点推进, 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项上向土地流转力度大的镇村倾斜, 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奠定资金基础。二是与打造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高效益回报的要求, 为园区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当地环境条件改善、农村面貌更新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与扶持特色产业相结合。重点扶持荷藕、畜禽、水产、蔬菜、优质稻米、杂交稻种等主导产业, 积极打造优质产业群, 形成“突出区域特色, 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优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以农业综合开发提升特色产业的规模和档次, 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四是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领头雁”作用, 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完善生产、加工、配送相结合的新型市场体系, 加强产加销、贸工农之间的有机衔接, 拉长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五是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推进科技与产业、专家与农户对接, 实施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强农富民”工程,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 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4. 强化组织领导, 进一步形成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新格局

上一篇:五年级解方程分类练习下一篇:穿梭时光的记忆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