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险业银行保险管理论文

2022-07-03

十年蜜月期之后,银行保险没能修成正果,不得不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而这一次牵手将注定艰难。“银行保险去年是负增长,今年第一季度还是负增长。”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向本刊记者表示,银行保险业务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陈东升所说的极大挑战就是《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以下简称《监管指引》)再次确认“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这一规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险业银行保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险业银行保险管理论文 篇1:

银行保险:香港的经验和启示

银行保险深层次的发展离不开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股权利益的结合。我国应顺应全球金融一体化潮流,允许合资公司、金融服务集团等银行保险合作模式。

发展与特点

瑞士《sigma》杂志将银行保险定义为“由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以一种近乎是一体化的方式开展合作,共同在金融服务市场上运作。”其核心就是通过银行来销售保险产品。

香港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由来已久,1965年,恒生保险公司通过恒生银行销售保险产品。近年来,香港银行保险发展迅速,2003年,长期保险业务新单79.81亿港元,占香港长期险新单业务的33%;一般保险业务52亿港元,占香港一般保险业务的21%。依托银行保险业务,2003年,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在全港116家经营一般保险业务中位居第一;2004年上半年,汇丰集团旗下寿险公司长期保险业务保险市场占有率达到25.5%,首次超越友邦排名第一。据预测,由于银行保险业务盈利稳定,管理较好,未来几年香港银行保险业务有可能超过40%市场份额。香港银行保险制度有一些主要特点如下。

银行通过股权纽带涉足保险。银行保险的运作模式一般划分为四种:销售协议、战略联盟、合资公司、金融服务集团。在香港银行保险市场上的主导运作模式是第四种模式,即银行投资控股保险公司。如中银保险(经营产险业务)为中银香港全资设立,中银保险又全资控股中银人寿(由于中银香港现已成为上市公司,中银保险转为中国银行总行的子公司,中国银行总行持有中银香港80%股份)。汇丰集团旗下全资控股有汇丰保险(产险)、汇丰医疗保险和汇丰人寿。汇丰集团关联银行恒生银行设立有恒生保险和恒生人寿。由于有股权纽带,香港银保关系稳定,业务发展上基本采用“一对一模式”。

充分利用银行客户资源销售保险产品。香港的银行保险销售主要通过二种方式实现:一是对简单的保险产品(如短期分红险)通过银行柜台销售;二是对复杂产品(如投连险)则通过客户经理对客户进行面对面产品销售。如汇丰银行有专门销售保险业务的财务策划人员600多人,主要从事个人保险业务。恒生银行有100多位理财顾问推销保险、基金、银行等金融产品,理财顾问主要通过银行信息系统获得银行客户信息上门或电话介绍保险产品。汇丰和恒生的保险销售人员均为银行雇员。

汇丰采用专业化销售管理模式,销售人员保险知识较丰富。恒生银行对销售人员采用混合管理模式,理财顾问容易把各类金融产品混淆,易产生消费误导。恒生银行已注意到该缺陷,准备改革销售模式,将金融产品分类别采取专业化销售方式。

财产保险通过银行销售获得较大发展。从国际经验看,银行保险涉足领域多为寿险,财产保险极少涉及,但香港通过银行保险发展产险业务取得较大进展。目前,香港产险业务的20%左右来自银行销售。恒生保险、汇丰保险、中银保险(均经营产险业务)来自银行销售业务占比分别为85%、72%、40%。

产品开发由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完成,盈余共享。香港银行保险提供的非寿险产品主要是个人险种,以及与抵押贷款有关的火险;寿险主要是定期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退休保险以及与信用卡相关的产品。银行参与保险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如制定计划书、确定产品形态和客户服务标准、定价、产品推广等。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商定产品盈利目标、手续费水平,事先确定利益分配,盈余共享。如中银、汇丰、恒生旗下保险公司对银行保险产品年终结算如有盈余,将按协议分配一定比例的盈余佣金给关联银行。由于有盈余共享机制,银行重视承保风险,一般不会介绍承保质量差的业务。

监管上对银行销售资格极少限制。香港保險业监理处对银行代理销售保险的资格管理宽松,只要求银行的保险销售主管到保险业监理处登记即可。对银行保险销售人员则必须要通过考试取得中介人销售资格,同时规定每年必须完成30个课时培训。

经验与启示

发展股权渗透的高层次银行保险模式。香港法律不禁止银行设立保险公司,但我国法律禁止银行和保险公司互相参股,银行保险目前还仅限于销售协议下的低层次银保合作,即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机构销售保险产品。在此合作模式下,银行保险多集中在柜台销售上,而在其他方面的合作很少。由于银行存在规模扩展,保险公司也存在规模扩张问题,这种低层次的合作极易使银行在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相冲突的情况下放弃代理保险业务,合作关系不稳定。目前国内一些银行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控制银保业务就是一个例证。

香港银行保险发展经验表明,银行保险深层次的发展离不开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股权利益的结合。因此,我国应顺应全球金融一体化潮流,允许合资公司、金融服务集团等银行保险合作模式的出现,使我国的金融保险企业在国际竞争面前提高核心竞争力。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期交业务。为使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期交业务。香港银行保险期交业务占比较高。如恒生人寿期交业务占比高达99.7%,销售最好的是5年期交10年保险期间寿险产品,他们认为短期趸交产品属银行产品。我国银行保险期交业务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银行:一是银行销售人员把主业放在银行业务上,二是个险佣金制度没有引入到银行去,销售人员对销售期交业务没有积极性,保险产品销售多少,都不会对银行员工的切身利益造成影响。为发展期交业务,对银行销售人员的薪酬应采取底薪和佣金相结合,鼓励他们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此外,提供续保佣金也是鼓励销售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和控制退保率的有效方法。

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参股或设立保险公司。从香港经验看,银行投资设立保险公司有许多好处,但是,就中国目前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政策障碍。为了实现我国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银行业和保险业迅速跟上全球发展步伐,建议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对银行保险的发展采取积极态度,应从政策上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在组织架构上开展创新。国有商业银行介入保险领域可以采取二种方式:一是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资成立银行保险公司,双方共同拥有产品和客户,分担成本与经营风险;二是由银行设立保险公司。

入世后,获准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包括金融控股公司)不仅资金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范围广泛。虽然它们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也要遵守分业经营的规定,但其海外母公司仍可通过统一的数据中心和资源调配等手段来降低分支机构的经营成本。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高层次银行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与保险业的联动优势,实现资源互补,扩大业务规模,有助于增强其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抗衡的实力。

加强对银保业务的监管。一是建立销售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在《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兼业代理人员没有持有《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的有关要求。银行销售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不利于银行保险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也凸现了种种误导现象。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经营风险,银行保险销售人员必须具有保险代理人资格。因此,保险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人身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建立销售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二是加强产品监管。制定银行保险产品指引鼓励寿险公司开发期交银行代理产品,限制短期产品(例如在产品监管上可以要求保险产品具有风险要素和最短的保险期间),引导银行保险业务健康发展。三是建立金融协调监管机制。当前,我国采用金融分业监管模式,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交叉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监管机关之间应协调监管,不断完善监管的功能划分,防范金融风险,从产品界定、客户保护、监管套利等方面共同建立对银行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银行保险经营行为。

(作者单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

作者:蒋 胜

产险业银行保险管理论文 篇2:

银保“再婚”注定艰难

十年蜜月期之后,银行保险没能修成正果,不得不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而这一次牵手将注定艰难。“银行保险去年是负增长,今年第一季度还是负增长。”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向本刊记者表示,银行保险业务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陈东升所说的极大挑战就是《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以下简称《监管指引》)再次确认“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这一规定。这也直接扼杀了保障类保险产品的销售业绩,而对寿险销售的冲击更是致命打击。相关数据显示,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总量近50%。

十年前,正是银行保险这一新销售渠道的异军突起,支撑了我国保险业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高速增长。

“转型”代价

自银监会90号文《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提出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到《监管指引》进一步明确这一原则。使银保业务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银保业务自2011年11月开始出现两位数下滑,一直延续至今。并延伸出银保产品出现短期化、简单化及销售误导等问题。由于新的销售模式形成尚需时日,市场预计行业对销售模式转变的适应期至少延续到今年下半年。

不仅如此,银行保险合作积聚的规模效应、范围经济效用、协同效应、价值链等正效应也会随着银行保险的“分手”而严重削弱。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教授王绪瑾向本刊记者表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由于风险分散程度更适用于大数法则,而通过银行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客户基础可以更容易达到某些险种的大规模销售,实现规模经济。银行利用其商誉的外溢效应,同一个网点、渠道出售多种产品的成本也会大大低于每一单个成本开辟销售渠道的成本,并获得不菲的分成收益。而银监会从严监管,会大大减少这个本属双赢的合作机会。当然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值得关注。”

蔡瑾,对此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冷静观察者,不仅身在保险业改革第一线,他还直接操盘着一家保险公司。更难能可贵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秉性也让他显得直言不讳,责任感十足。因此他谈起银行保险的二次转型,自然感慨万千。

“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银行保险市场暴露出的问题,已经严重提前透支,这才直接导致了保监会对银行保险监管的从严要求。”蔡瑾表示,尽管银行保险能使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出现资金互动、工具复合和业务交叉进而增加双方收益等积极作用,但鉴于我国银保合作还处于初级的协议模式阶段,银行为了维持与各家保险公司间的合作关系,采用的保费排名竞争机制,使保险公司只有通过提升产品的收益和中间业务手续费来赢得机会。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保险行业的恶性竞争,进而刺激了银行越发高涨的胃口,恶性循环,银保的前景自然被扼杀。

境外之鉴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业的融合交叉正在激烈上演。金融业的三大支柱—银行、保险、证券之间同业、跨行业并购浪潮迭起,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其中,银行保险的相互融合、渗透显得尤为突出。

时至今日,在中国保监会眼里,银行仍然只充当着“保险兼业代理人”的角色,而在中国银监会眼里,保险只作为银行的“中间业务”来进行监管。

这就注定了中国银行保险合作的初级和低端。而中国《证券法》关于“银行不得从事证券业和保险业,不得设立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保险公司不得经营银行业、证券业,证券公司不得从事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规定,把银行保险的高层次合作挡在了门外。

在国际上,银行保险的合作已经历了代理销售、战略联盟以及合资、兼并收购、新建等在内的资本合作等高级形态。王绪瑾向本刊记者表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谨慎处理好成长壮大问题,那么这个企业很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衰落。从微观层面看,面对各自日趋激烈、饱和的市场,实施银行保险战略无疑会为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王绪瑾表示,国际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对银行保险的支持可以极大地推动一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在法国,国家在银行和保险公司中占有很大的股份,银保联合都是大规模的,资本不足的银行迫切想得到保险公司的资本,法国政府还直接引导了几家银行保险的联合。

当然,银行保险的发展还受到各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税收优惠、金融监管制度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保险业的开端就是从混业经营开始的。蔡瑾向本刊记者表示,1993年之前,中国的金融业事实上实行的混业经营制度。这一阶段的银行保险模式主要是银行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获得相应的股权。例如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之时的股东是交通银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立时,工商银行持有其20%的股份。

这段时期,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向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还可以向证券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但由于这个时期国有银行刚刚向商业银行机制转变,缺乏应有的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这种事实上的混合经营加速了银行的风险积累,特别是催化了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甚至在1992年底一度出现了金融市场失控的局面。这便有了后来关于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并最终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机制。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成立便是这种思路的集中体现。

谁曾料想,历史跟中国金融业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在中国分业经营如火如荼之际,国际上金融业已经由分业转为混业经营,而中国分业十多年形成的铜墙铁壁,严重阻碍了混业经营的步伐。

歧路征程

现阶段的银保转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转型,它会涉及到与银行的合作模式、银保团队的建设、银保销售理念和技术等方面的转变,是银保的专业化转型。而这又谈何容易。

蔡瑾直言不讳:“这次转型如果成功将是里程碑式的,他将回归保险的独有保障属性。而其难度则要远远大于前次的产品转型,持续时间也会更长。”如果说有个顺序的话,蔡瑾更倾向于首先在外资银行推出,然后逐步被股份制银行财富中心和国有私人银行复制,最后是国有银行的全面介入,时间会在5到10年。

在股份制银行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银行当年的盈利目标是2亿元,全部由保险来完成需要销售额达到60亿元,这意味着60亿元从银行流出至少要3到5年的时间。如果用理财产品,甚至基金来完成,60亿元的资金短期内还会回到银行。如果银行不卖理财产品,客户的资金就会马上流到其他银行。

这便意味着,现阶段让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全面推动银行保障产品的转型还不成熟。即便如此,银保二次转型仍势不可挡。尤其是随着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它们为了扩大业务、树立形象、占领市场纷纷与银行合作,以尝试开拓保险市场。如新华人寿与北京商业银行和北京邮政储汇局合作、农业银行与华安产险合作等。与此同时,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也纷纷效仿。2002年,中国银行和保险开始建立银行保险的战略联盟。同年,民生银行与泰康人寿宣布建立战略联盟。

而后资本合作也开始摆上监管部门的议程,并公开表态支持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通过股权合作建立更加稳固的联系。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明确鼓励保险综合经营,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的金融保险服务。

“据我所知,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目前均已作出设立保险公司的意向,有的已经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同时保险公司也积极向银行参股。”蔡瑾向本刊记者透露。2006年7月28日,中国平安保险斥资49亿元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的股权,最近太平洋保险又斥资5.06亿元注入上海浦发银行。

然而,这一切仍然被严格限制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圈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大框架下难于有更大突破。

炼狱重生

在中国现实国情和法律框架下,现阶段银行和保险还没能涉及实质性的股权合作,而只能局限于金融风险较小的战略联盟模式。而横亘在银保合作中的销售误导点燃了银行保险的全面整顿。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孙沛城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中国保险市场迫切需要清理整顿。”孙沛城向本刊记者解释说,去年中国保险业收入达1.43万亿元,总资产超过6万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人才队伍、管理能力、法律法规及一些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配套。现在的市场存在着不规范竞争、重规模、轻质量、抢市场、上规模等问题,这些都迫切需要清理整顿。

孙沛城表示,清理整顿首先要把竞争规则和经营规则完善好,改变目前保险业存在的以市场份额论英雄等一些粗放的发展路径,用质量和效益建立科学的行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蔡瑾也认为,包括银行保险在内的整个保险行业是时候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未来,而目前的整顿也未必不是好事。按照蔡瑾的预想,银行保险在积累了一定的业务基础和经验,且主体实力得以积累、机制趋于健全后,监管部门会放宽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限制,并适当选择试点保险公司与银行以金融控股形式实施银行保险的资本融合,进而探索银保深度合作的可能性和安全性。最后过渡到银行保险人,实现银行与保险的全面融合。

(应采访对象匿名要求蔡瑾为化名)

作者:张志亮

产险业银行保险管理论文 篇3:

银行保险模式比较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金融一体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合作也日趋紧密。作为金融机构之间合作的典范,银行保险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本文从银行保险合作的各种模式出发,着重分析每种模式的特点与优缺点,并比较各国的模式选择,最后简要论述我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银保合作 模式选择 金融控股公司

一.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比较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起源于法国,现在已与团险、个险营销一起成为保险公司保费来源的三大支柱之一。银行保险指的是由银行或保险公司以整合方式迈向金融服务市场的策略。(瑞士再,1992) 国内普遍接受的定义将银行保险视为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张洪涛,2003)这两种观点都是对银行保险相对宽泛的定义,更能囊括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又具体体现在银保合作的模式上。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

1.分销协议(distributional agreements)指的是银行以获取手续费为目的,通过自身的渠道为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独立销售或与银行产品捆绑销售保险产品。这是银保合作的最初级阶段,也是目前我国银行保险所采取的主要模式。其具体特点有:(1)银行主要获得手续费收入;(2)客户资源的共享程度低;(3)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多对多”模式,不具有排他性;(4)银行只负责销售,对保险产品的开发很少或没有介入。

2.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是一中企业经营的新理念,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R.Nigle)提出,对于战略联盟的定义,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般认为,战略联盟是公司之间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而达成的长期合作安排,是一个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组织。其主要特点有:(1)比分销协议更稳定的合作形式;(2)具有一定的排他性;(3)银行和保险公司产品一定程度上的整合;(4)共享或部分共享客户信息资源;(5)在销售渠道和信息系统上共同投资风险共担。

3.合资公司模式(Joint ventures)是指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和销售保险产品、渠道、服务、系统和利润。随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合资公司模式已经被许多国家银保合作所采用。其具体特点为:(1)银保业务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润;(2)银行与保险公司可以共享客户资源期;(3)在企业内部实现银行与保险的融合;(4)需要双方建立起长期、较强的合作关系。

4.金融服务集团模式(Financial service Group)以子公司的形式直接进入或通过M&A的形式进入,使之成为金融服务(控股)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 完全整合产品、产品、渠道、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做为银保合作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模式选择,金融服务集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产品与服务体系的高度整合,并实行内部专业化分工合作;(2)充分利用银行现有资源及服务渠道;(3)一站式金融服务;(4)可以研发出更为综合的产品。现阶段,成立金融服务集团是银保一体化过程中银行与保险公司融合程度最高的模式选择。正如专家学者在杂志中的论述,“银行保险最终是要实现在一个集团或控股公司架构下将保险公司和银行机构置于一体,并实施统一的发展战略。”

二.各国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金融体系的特殊性,从而在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金融业最为发达的美国是分销协议模式的主要代表,以分销聪盟为主要渠道。目前,美国有4000多家银行着手销售保险产品,在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大银行中有84%参与分销活动中。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多为个人年金和信用保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美国银行与保险业均从中得以获利。2002年,美国寿险业的销售增长中有11%都是得益于银行销售的增长。同时,随着保险业务的迅猛发展,银行也保证了可观的中间收入。欧洲主要是以股权为纽带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500家大银行中,有46%的银行已拥有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附属机构。在英国和葡萄牙,银保合作模式大多采用的是设立保险公司、收购保险公司,以及组建合资公司。法国是银行保险整合得最彻底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其银行在寿险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增长惊人,并逐渐向非寿险领域扩展。在经营模式方面,银行或通过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及合资,或成立自己的保险子公司开展银行保险。在德国,由于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几家全能银行的存在,银行保险多为银行自己组建保险公司(例如,德意志银行),或以相互持股的形式与保险公司进行分销联盟(例如,德累斯顿银行与安联集团)。亚洲各国家地区的银行保险业务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故大多采取的是分销协议、战略联盟等初级模式,同时由于受到一些监督限制,使得合资公司、控股公司等形式也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印度和新加坡的银行保险的发展较具代表性。在印度相应的监管法律规定,外资只能通过与国内公司合资才能进入本国保险市场,但外资持有的股份不能超过26%,因此在印度除分销协议模式外合资公司也占较大的比较。而在新加坡银保合作采取的主要模式为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保险业务,或者银行将其保险业务出售给保险公司,签订排他性分销协议。由于亚洲银行与保险经营环境相似性非常强,使得其发展经验较欧美对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更具有借鉴意义。

三、我国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以销售协议为主要模式。虽然现在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倾向于采用战略联盟模式,但其中多为外资公司。国内保险公司与银行所形成的战略联盟更多的还只是停留于形式上,银行并没有或是很少参与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及设计当中,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主要还是体现在保险公司利用银行渠道销售保险产品上,且双方协议以短期居多,缺乏稳定性。从2004年后,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一度放缓,并于保险公司之间出现了以降低手续费为主的恶意竞争,导致保险公司的低利润或无利润运行,于是一些保险公司例如中国人寿及平安均大幅度削减银行保险,银行保险的增幅较小,进入缓慢发展阶段,这也使得更多的人反思银行保险以销售协议及战略联盟这两种松散的合作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整合双方资源,使得银行保险的低成本优势很难体现,从而制约了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资本的融合才能保证银行保险能够从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保险公司的话语权及稳定的合作关系。受制于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股权交叉相对有限。但在全球金融混业趋势的大背景下,通过集团控股实现银保合作今后也势必将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金融服务集团模式中的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实现银行保险混业经营的最合适的地方。2006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这也为我国全能型金融集团的建立及发展奠定了基础。现阶段如以光大银行为核心的光大集团,以平安保险为核心的平安集团都已向着金融集团的形式发展的。然而在这些集团运作的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使集团内部的银行和保险业务实现完全的融合,为顾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利用银行业与保险业的优势,发挥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效应。这将是我国在未来发展银行保险一体化业务过程中值得探索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浩主编:银行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尧金仁著:银行保险: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M].2003

[3]Scott E.Harrington著:陈秉正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洪涛:对中国保险业发展银行保险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3年第10期

[5]Swiss Re,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s in Asia - shifting into a higher gear〔J〕,Sigma,No17/ 2002

作者:张 旭 苏天敏

上一篇:语音实验室科学管理论文下一篇:产品齐套数字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