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税对建筑业的影响

2023-05-09

第一篇:营业税对建筑业的影响

房地产二级市场营业税调控措施对税收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营业税调控措施对该行业的影响

2005年至2009年,中央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手段,总局也先后下发了国税发[2005]89号、财税[2006]75号、财税〔2008〕174号和财税[2009]157号等四个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的营业税政策,收到了明显效果,我市新增和存量住房的交易受政策影响较大。以2009年为例,个人转让(非)普通住房免(减)税的年限由5年恢复到2年后,我市存量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均较上年有较大提高。各类存量房交易面积为4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3%,交易额达到174.41亿元,同比增长101.48%,成交均价为4039元/平方米,同比增长6.4%。其中,存量住房交易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7%,交易额达到137亿元,同比增长96%,成交均价为3928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2%。受以上因素影响,2009全市房地局及所属的交易所共计代征二手房交易营业税2.4亿元,比同期增长21.8%。。

随着2010年总局将个人转让住房免(减)税期限延长到5年及新一轮调控政策的出台,我市新增和存量住户的交易量明显回落。

税政一处

2010年6月24日

第二篇:浅议营业税起征点政策调整对个体税收征管的影响及对策

浅议营业税起征点政策调整对个体税收征管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办公室文章来源:原创点击数:646更新时间:2012-6-19 从2011年11月1日起,甘肃省范围内营业税个体纳税人按期纳税的,营业税起征点由月营业额3000元提高到20000元。调高营业税起征点,是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全民创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大大减轻税务人员用于个体税收管理的工作量,为提高企业税收征管质量创造了条件,也但由于个体纳税人涉及行业众多,地域范围分布较广,影响面较大,而且绝大多数是无账经营,一直是税收征管工作的“老大难”问题,营业税起征点政策的调整,无疑给个体税收征管带来新的难题。

一、目前个体税收征管现状

(一)个体税收征管人员配置

白银市基层税务机关在编人数372人,从事个体征管的人数96人,从事个体税收征管工作的人员占基层税务机关总人数的25.80%。

(二)起征点调整后管户情况

截止2012年4月底,白银市共管理各类个体工商户14346户,其中:国地税共管户9562户,地税纯管户4784户。全市达到起征点453户,其中:国地税共管户109户,地税纯管户344户。全市未达起征点13885户,其中:国地税共管户9453户,地税纯管户4440户。全市个体工商户中,营业额在15000至20000元(临界点)的纳税户396户。

(三)个体工商户纳税情况

2011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共缴纳各项税款2209.4万元。2011年达到现行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缴纳各项税款1532.2万元;2011年全市未达到现行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缴纳各项税款677.2万元;营业税起征点调高以后,全市地税收入每年将减少700万元左右。

二、起征点调整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影响

(一)个体定额核定难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起征点与临界点税负悬殊进一步加大,矛盾显得更为突出。起征点提高到20000元后,同行业、同地段经营情况相差不大的纳税户税收负担差别却很大,20000元定额全额缴税(如娱乐行业月税额达到5000元左右),20000元以下定额无需缴税,税负差别很大。营业额高于起征点的纳税人,特别是稍高于起征点的纳税人,对这项政策的出台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同是个体经营,生产经营规模相差不大,一个纳税一个免税,导致心理上很不平衡,这部分纳税人会找种种理由,提出各种各样的困难来达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目的,有的不配合税务机关的管理,有的甚至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想方设法降低营业额“享受免税”,对这些个体户的管理如稍有不慎,就会激化矛盾,给正常的个体税收征管及定额核定带来很大的影响。二是现行的定额核定方法不够规范、统一,人为因素较大,使得起征点调整后的定额核定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经营者之间相互攀比,一部分达到起征点的纳税户同未达起征点户比较,认为自己的定额定的高,不合理,要求调低定额。同时,也容易造成税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和不廉行为的发生,影响定额核定的公正和公平。三是由于部分地区国地税对个体管理理念和管理力度的不同,加之信息共享不畅通,势必产生对同一个体户核定出现两个定额的情况,有损税法的严肃性。四是由于大部分经营者的经营项目季节性很强,每个中只有几个月出现营业额高出起征点的情况,为此,部分地税机关认为个体税收“贡

献率”低,对个体税收征管不愿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个体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日常动态管理的工作不到位。

(二)纳税人逃避纳税的行为增加

个别纳税人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化整为零,分多点经营,一个店面化为两个,采取流动经营,使之不达起征点,使税务机关难以据实核定,进而达到不缴税的目的。

(三)个体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逐步淡化

起征点调高后,全市未达到起征点的纳税人达13885户,占个体经营者总户数的96.78 %,这一部分个体纳税人是营业税起征点调高后的直接受益者。由于享受政策免税,久而久之将造成纳税意识的淡薄,今后达到起征点进行征税时,这部分纳税人也会想法设法逃避纳税,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四)发票管理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起征点提高后,未达起征点户领票不缴税,导致领用发票的户数和数量不断增加,而税收却不增加。甚至一部分在起征点以下的个体户趁机领购发票,进行转借或倒卖牟利,造成正常缴税户有多种“取得”发票的渠道,扰乱了发票管理秩序,从而加大了发票日常管理的难度,使以票控税工作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起征点调整后税收征管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税收遵从

起征点的调高是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特定税收优惠措施,特定纳税人仅指个体工商户,并不包含各类私营企业。同时20000元的起征点,是对起征点以下的个

体工商户不予征收税款,而起征点以上要全额征收税款。因此,在具体征收管理上要耐心做好政策辅导,重点突出特定的征收范围和起征点的税收含义,以免形成征管误区,导致征纳矛盾。通过耐心细致的政策宣传,努力提高个体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二)转变观念,完善定额管理

对纳税人营业额的核定要从实际出发,逐步规范管理。重点加强对临界点附近纳税人的管理工作,深入细致的做好调查摸底和测算工作,适时做好调整认定工作。严格规范定额核定管理,提高核定的准确性、真实性。大力推广电脑核定税收定额工作,利用电脑对征管信息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地段、行业及经营户之间的税负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定额核定的影响,提高定额核定的科学性。大力推行“阳光核定”,实行公开办税,分行业进行典型户调查,对纳税人的定额及调整情况以及停歇业、处罚情况进行公开,通过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监督、纳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克服定额核定过程中存在的“人情税”、“关系税”现象,降低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为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纳税环境。

(三)加强部门协作,规范基础管理

营业税起征点调高后,未达起征点的个体纳税户户数大量增加,管理难度也进一步加大,但管理力度不能放松,特别是对未达起征点户更不能放松或放弃管理。要加强与工商国税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与工商、国税等部门定期交换登记信息,掌握个体工商户的开业和经营情况。同时,进一步推进国地税协作,做好国地税共建联合办税服务厅等工作,在联合办税服务厅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全面受理税务登记、变更税务登记、验换证、遗失税务登记证件补办等各项业务,实行“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分别录入,窗口出件”。对国地税共管户实行“一家

办证、两家共享、一证两章、限时办结”。联合办税服务厅综合服务窗口或发票管理窗口分别受理各自管户的发票领购、代开、验旧、缴销等各项业务。定期互换纳税人户籍、申报户数、发票代开等数据,进一步提升国地税信息交换的层次和水平。结合国地税征管软件实际,搭建国地税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做好对未达起征点户的停业、复业和注销管理。。

(四)加强日常巡查,实施动态监控

起征点调高后临界点纳税人成为管理的难点,对这部分纳税户应实行分类管理、重点监控,实行一季一巡的管理方式,监控、核实其营业收入,达到起征点后及时调整其定额,按规定征收税款。对长期未达起征点户,每年进行一次核查,调整分类。年底,对所有未达起征点户的个体工商户的认定情况进行公布,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对《综合征管系统》中未达起征点户各项涉税数据信息的后台监控,及时掌握未达起征点户的行业分布、定额核定及发票使用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典型调查或抽查。

(五)改进申报方式,方便纳税人

对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实施简易申报和简并征期管理。由未达起征点的纳税人自行申报,税收管理员进行监控管理,对逾期不申报的纳税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申报(5月份、11月份申报)方式,既便于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地方税种,又便于残疾人保障金等代征费种的征收。建议在《综合征管系统》开发批量报税功能,利用TIPS系统,对不达起征点纳税人日常申报由税收管理员批量处理,简化报税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六)加强发票管理,实现以票控税

营业税起征点调整后,发票作为监控营业收入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其作用将更加突出,管好了发票就等于管住了税源。因此,要把“以票管税”与核定征收有机结合起来,规范发票使用管理。对多次超定额购买发票,且未达到起征点的纳税户,要及时调整其定额,使其发票供给量在核定的月营业额范围内。对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比照下岗再就业纳税人的管理规定,在领购发票时一律在发票联统一加盖“未达起征点发票专章”,同时在发票联上加盖纳税人发票专用章。税收管理员每季度对用票户进行实地检查,调查了解发票使用情况,检查记录将作为调整营业额的重要依据。对未达起征点个体户需购置使用发票的,由各基层分局按规定配售,限量供应,缴旧领新,并负责对发票的开具、保管和使用进行监管,实施以票控税;对代开、倒卖、转让发票等行为进行查处;对发票开具超过起征点的一律进行征税。

第三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地方税收影响的研究

作者: 章建平 日期: 2012-10-10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营业税和增值税共存的矛盾所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经将两税合一列为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避免重复征税现象,把现行征收营业税的行为全部或部分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畴,用增值税取代营业税。营业税作为流转税中的第二大税种,同时也是地方税体系中最大的税种,可以说,用增值税取代营业税是继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逐步从制度上解决了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协调的问题,此次改革需要对整个财税体制进行调整,重新构建税制。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必要性研究

(一)现行政策分析

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为什么我国营业税需改征增值税?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二者分立并行。其中,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这一始于1994年的税制安排,适应了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税收征管能力,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划分行业分别适用不同税制的做法,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

首先,从税制完善的角度看,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增值税具有“中性”的优点,即在筹集政府财政收入的同时并不对经济主体施加“区别对待”的影响,因而客观上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但是要充分发挥增值税的这种中性效应,前提之一就是增值税的税基应尽可能宽广,最好包含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在现行税制中增值税征税范围较狭窄,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被打断,中性效应便大打折扣。

其次,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将我国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且无法抵扣,不可避免地会使企业为避免重复征税而倾向于“小而全”、“大而全”模式,进而扭曲企业在竞争中的生产和投资决策。比如,由于企业外购服务所含营业税无法得到抵扣,企业更愿意自行提供所需服务而非外购

服务,导致服务生产内部化,不利于服务业的专业化细分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同时,出口适用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由于我国服务业适用营业税,在出口时无法退税,导致服务含税出口。与其他对服务业课征增值税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出口由此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最后,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税收征管也面临着新的难题。比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捆绑销售的行为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要准确划分商品和服务各自的比例也越来越难,这给两税的划分标准提出了挑战。再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某些传统商品已经服务化了,商品和服务的区别愈益模糊,二者难以清晰界定,是适用增值税还是营业税的难题也就随之产生。

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推动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小额纳税人税负,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带动扩大就业;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将增值税征收范围覆盖所有的货物和劳务,不仅是与世界通行做法接轨,也是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的必然选择。

上述分析,可以说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一改革的必要性。国际经验也表明,绝大多数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是对商品和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在新形势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现已确定的这一改革事项在上海先行先试,将为分步推进这一改革取得经验。可以预期,在上海拉开序幕的这一总体上使相关企业免除重复征税制约而在总体上减轻税负的改革,将促进一大批市场主体放开手脚发挥潜力,推进自身业务经营和发展中的专业化细分,提升服务水准,进而有利于提振消费和改善民生,增进百姓实惠,并有益于扩大内需、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二)试点数据显示

今年1月1日以来,上海市共有12.6万户企业(其中,交通运输业1.1万户,现代服务业11.5万户;一般纳税人4万户,小规模纳税人8.6万户)纳入改革试点范围,由原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在上海市的精心组织下,实现了税制转换的平稳过渡。改革试点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降低了大部分纳税人税收负担。试点的小规模纳税人大多由原实行5%的营业税税率降为适用3%的增值税征收率,且以不含税销售额为计税依据,税负下降幅度超过40%;试点的一般纳税人中,85%的研发技术和有形动产租赁服务、75%的信息技术和鉴证咨询服务、70%的文化创意服务业纳税人税负均有不同

程度下降;加工制造业等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外购交通运输劳务抵扣增加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劳务纳入抵扣,税负也普遍降低。

二是拓展了试点行业和企业市场空间。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改征增值税,拓宽了加工制造业产业链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目前,试点地区纳税人来自外省市的订单已经开始增加,表明改革试点相应扩大了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业市场需求。

三是促进了企业分工细化和技术进步。试点之前,许多制造业企业基于外购技术的营业税负担问题,不愿意将研发环节从本企业分离。试点之后,由于外购研发技术负担的增值税可以抵扣,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向外分离研发设计等业务的意愿愈来愈强。改革对深化专业分工、提高创新效率的激励和引导效应正在显现。

四是提升了商品和服务出口竞争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出口退税宽化和出口退税深化的制度效应得到了体现。在宽化效应方面,国际运输和研发设计被纳入出口零税率范围,推动了这类服务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深化效应方面,出口货物接受试点纳税人提供交通运输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劳务所负担的进项税额可以得到退还,增强了这类货物出口的竞争力。

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营业税改增值税使地方财政收减少,收支缺口扩大,推动预算外、制度外收入膨胀。营业税是地方税,而且是地方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目前按中央75%、地方25%的比例分配,一旦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业税将有四分之三上缴中央,地方税收受到很大影响。而且,虽然地方在增值税方面收增加,但是远远比不上营业税收,这样一来,地方经济增长阻力增加、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程度扩大,产业政策实施弱化,地方财政风险增多,财政风险规模扩大。

《中国财政年鉴》公布的地方财政决算收入数据显示,早在1998年,除了山西、黑龙江、江苏和云南外,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的营业税收入都已经超过增值税分享收入;而到了2008年,地方税收收入的31.8%来自营业税,19.3%来自增值税分享收入,只剩山西和黑龙江的增值税分享收入超过营业税收入,其他省份都是营业税收入高于增值税分享收入,约一半以上省份的营业税是增值税分享收入的两至三倍,北京市的税收收入中营业税收入是增值税收入的四倍。

营业税改增值税,也就是增值税扩围,由于直接影响流转税税负,因此对物流企业流转税税负影响显著,

同时,由于增值税扩围,也会影响到固定资产折旧、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所得税等,因此也会间接影响效益。

营业税是地方收入中的第一大税,如果营业税被增值税替代,直接的后果就是地方政府将失去第一税种,这会给本不完善的地方税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将会陡增。

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面对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国果断实施一系列涉及范围广、实施力度大、针对性强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财政收入已经连续多年快速增长,2011年更是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形势依然严峻。我们着眼于营造更好的财税环境,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甚至加大结构性减税的力度,减轻税收负担,激发和保护企业的发展活力,实施“放水养鱼”的灵活税收政策,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结构性减税本身就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而积极财政政策又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

结构性减税是优化我国财税政策的基本方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无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我国将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同时,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其中就包括在上海进行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会稳步扩大试点范围。

从这次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方案设计来看,改革应具有明显的减税效应。从试点行业来看,若采用小规模纳税人的简易计税方法,可使用3%的征收率,会低于或不高于现行任何一个行业的营业税税率;若采用一般纳税人的一般计税方法,由于抵扣政策的实施,不会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总体看,通过税率设置和优惠政策过渡等安排,预计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对现行征收增值税的行业而言,无论在上海还是其他地区,由于向试点纳税人购买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可以得到抵扣,税负也将相应下降。但是,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的企业,因具体情况不同,减负程度也不尽相同。

对地方政府而言,部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会造成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但从长远看,企业负担减轻了,投资意愿会有所增强,经济增长有了持续的动力,放大到一个经济周期看,地方财政收入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有所增加。

(一)调整增值税中央与地方分成比例,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

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的财力进行了相应的划分。中央和地方都有了自己的固定税种收入,但这些固定税种收入对于中央和地方来说,规模和比例都比较小,而更多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税收入。此次税制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但事务并没有相应减少,致使地方财政困难可能会加剧,同时也可能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博弈强度。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不断提高,财力相对比较富裕,此次税制调整一定程度上将会再次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中央财政具备了调整地方政府共享税比例的条件和空间,同时中央也可以把调整共享税比例作为一项政策激励手段,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实现各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缩小各地方财政收支因税制改革而带来的巨大波动。

同时,要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营业税并入增值税后,考虑到营业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地位将受到影响,所以积极培养税源,重现选择地方税主体税种,合理调整辅税税种,进一步优化地方税制结构。最后,金融政策上予以适当权力下放,允许部分地区发行地方债,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自主权。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水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增加了增值税的征管难度,特别是对劳务征税,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对商品和货物征税,甚至要更加复杂,对劳务征收增值税,需要根据提供劳务的企业的特征,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征收制度,以便实施对劳务征收增值税。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资源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如何解决征纳双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仅是增值税面临的改革问题,也是全面提高我国税收管理水平面临的严峻考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理解为信息化就是以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而是对税收管理业务的再造。一方面,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资金进行软件的升级。国、地税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再逐步实现与相关部门的联网,构成一个网络平台。另一方面,信息化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精通业务和技术的复合人才,所以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建立税收管理工作规范、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基本要求。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整体优化税制。政府的税收定位应从以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变。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不仅是完善税制的必要,更应该认识到,增值税的完善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业属于低碳行业,优化营业税制、增值税制,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同时,通过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鼓励科技创新等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有效生产、合理消费。

(四)提高政府支出效率,缓解支出压力。在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后,因消除了大量重复征税的因素,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税收收的增长减缓的势头,这无疑降低了政府进行改革的动力,从实际来看,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保障民生的政府支出压力,这种压力的缓解,政府更多地寄希望于税收收入的增加,但这种做法无异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使我国财政陷入“悖论”境地,极大地制约增值税税基的拓展。

(五)发展地方经济,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发展地方经济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经济发展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必然就会有税收收入,即有源必有税,源多税必大。因此,发展地方经济才是解决地方财政困难的根本出路。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产业转型,依靠科技的手段,搞好产业链,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发展中的作用,做到整合区域信息,打破区域限制,以完善的法制法规为地方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作者单位:宜春市地税局)

第四篇:试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之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并制定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和《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

本次税制改革是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税制改革目标,为进一步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完善税收制度,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而进行的一次重大税制改革,通过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这次改革是继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之后,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改革将有助于消除目前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与营业税所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通过优化税制结构和减轻税收负担,为深化产业分工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增值税扩大征收范围的序幕已然拉开,必然对各行业带来影响。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解增值税制度改革,本文将对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各行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税制改革试点对各行业的影响

增值税与营业税的最大区别是,增值税纳税人在以收入为依据计算缴纳增值税额的同时可以获得以成本为依据的进项税额的抵扣。因此,增值税的税收负担不仅与纳税人的收入水平有关,而且还与纳税人成本中所含的可以抵扣的增值税有关。营业税计税依据为营业额全额,纳税额不受成本费用高低影响。因此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对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从交通运输行业整体来看,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而对于交通运输企业个体而言影响各不相同。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此前交通运输业营业税税率为3%,而调整之后增值税税率达到11%,税率有明显提升。对于某些交通运输企业,其税务负担可能会不降反而加大。由于大多数交通运输企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在运营成本中折旧和摊销占比很高,如航空、机场、水运、港口、高速公路等,固定成本的进项税是否能够抵扣对税务负担的变化影响很大。如果是早已完成投资建设的企业,由于大部分

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不能抵扣,那么大幅提高税率必然会增加企业负担。但如果是新开办的交通运输企业,由于新购置的大量交通运输设备可以在消费型增值税税制下直接扣除,可以降低其营运成本,从而提高收益率。因此,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对于那些技术先进、资本密度高的新兴航空运输业和铁路运输业,特别是高铁经营会因此而获益良多。

2.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在此次税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商业服务业将大幅受益。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我们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估算。从服务业原实行5%的营业税税率来看,原营业税税制下每万元收入需要缴纳500元税金,在增值税税制下,500元对应的增值部分应税额为8333元(500/6%)。也就是说,只要企业的增值率不超过83.33%,都会因此次税改而获益。

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运输已成为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运输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交通运输业有很强依赖性的快递行业将会在本次改革中受益。现代物流的特性使得层层外包、单项业务最终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完成成为必然。税改将促进物流外包的更快发展:物流行业里面重复纳税严重的主要在物流外包领域,而且外包环节越多,重复纳税也就越严重。而且,由于营业税属于地方税,现代物流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布点往往使其面临较为严重的重复征税问题。营业税改增值税将明显减轻这类企业的负担,可能将使这类企业收益增加,税改将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3.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对银行等金融企业而言,增值税改革是利好。尽管本次改革试点未包括金融企业,但是对金融企业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受到的影响进行预计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明显高于实行3%税率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建筑安装等行业。而且金融业除缴纳营业税外,还要缴纳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税等,实际税负更高。造成金融业税负较重的原因有:一是营业税是按照营业额即金融部门的经营收入的全额征税,金融业资金流转数额巨大必然导致营业税绝对额大;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金融业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投资,而金融企业的进项税额不能扣除,使金融企业成为增值税和营业税双重承担者。高税负必然制约金融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如果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使其税负得以降低,金融企业必将从中受益并得到迅速发展。

减税等价于少收货币到国库,相当于变相的积极财政政策。考虑到少缴税款的基础货币作用,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刺激将较为明显。上海试点将有利于巩固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注册地在上海的上市银行浦发银行和交通银行将首先受益于增值税改革试点。并且经济效率的提升和发展又会从正面拉动对于金融的需求。

4.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中,将试点地区先在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开展试点,逐步推广至其他行业。虽然本次方案还没有明确将建筑业纳入试点范围,但是按照相关主要税制安排,建筑业将在未来逐步按区域纳入改革范围。

建筑业与生产密切相关,有较大额固定资产进项,但因为不在增值税范围内,

所以不能进行固定资产进项抵扣,而本次改革试点的目的就在于让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可以享受增值税抵扣政策,因此对于建筑业形成利好。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由于其建筑成本的一半以上是水泥,钢材等工业产品,如果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部分重复计征的税率将得到扣除,将会整体降低房地产企业的建筑成本,较大幅度提高房地产业的利润率,从而有利于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

5.对融资租赁企业的影响。本次税改对于租赁行业是重大利好。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企业购进机器、设备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由于租赁行业缴纳营业税,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公司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既严重阻碍了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也抑制了生产性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扩大投资规模。本次税改后,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因为租赁业务被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租赁公司提供租赁业务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租入机器设备的企业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虽然租赁有形动产适用17%的税率,但111号文件规定,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这项规定大大减轻了融资租赁企业税负。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很多,相信随着税改的实施,不仅融资租赁业会获得跨越式发展,对于那些想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租入机器、设备的企业而言,也是利好。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企业是本次税改的主要受益者。按照目前的增值税条例,小规模纳税人如果不愿承担较高的会计成本,可以选择按照营业额的3%缴纳增值税,但不得进行增值税抵扣;如果要进行增值税抵扣,则需要设立较完整的会计账册。因此,没有完整会计账册和独立完整的会计制度的小型微利企业仍将按照营业额的3%缴纳增值税,无法享受增值税抵扣带来的税负减轻,因此本次税改的受益者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

对于居民消费者而言,也将在这次增值税改革中受益。本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使得部分企业产品或者以其产品来提供服务的企业税率大幅度降低,供货商成本降低了,商品价格也会相应下降,最终使消费者得到实惠,从而有利于国内消费从基本的生存消费向追求高品质生活迈进。

本轮增值税改革采取渐进型,试点地区、试点行业将率先受益于本轮增值税改革。然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次税改的行业,而是涉及税改行业的上下游行业,因此对于本次税改的影响还应有待进一步综合分析。

二、对推进增值税税制改革的建议

1.保证地方财政收入不受影响。自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分税制”,对国内增值税实行中央与地方按照75:25的比例进行分成;而对于营业税,属于中央营业税的只有铁路运输、各银行总行等少数企业集中缴纳的部分,除此以外的其他部分全部属于地方所有。这种税收分成方式使得营业税成为地方税收的第一大税种,甚至是唯一的主体税种,达30%左右,成为地方财政支出的重要经济来源。营业税改成增值税势必要降低本来就占比较低的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如果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太多,推进改革的阻力就会大大增加。扩大增值税征

收范围、取消营业税后如何保证地方财政收入不受影响,从而在改革中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如果要全面推行增值税扩围,就应该充分考虑如何弥补地方政府相应的收入损失、并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此次改革试点方案中提出,“试点期间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试点地区”,这个做法可以保障地方政府的利益,能够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行。建议完善“分税制”,通过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分税比例,保证地方财政收入不受影响。以2009年为例,增值税中地方税收4565.26亿元,中央税收13915.96亿元;营业税中地方税收8846.88亿元,中央税收167.10亿元;增值税与营业税两项相加,地方税收13412.14亿元,中央税收14083.06亿元,中央税所占比例为51.22%(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税务年鉴》)。那么,为了保障地方政府的利益,争取地方政府对增值税“扩围”工作的支持,“扩围”后的增值税中央分享比例应不高于50%,地方分享比例应不低于50%,即中央与地方对增值税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增值税税收分成。与此同时,作为分税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应合理构建地方税体系,加快房产税改革和资源税改革,使它们成为地方的主体税种,以增加地方收入。

2.注意对物价的影响。增值税“扩围”改革对价格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我国现行营业税为价内税,增值税为价外税,将价内税的营业税改为价外税的增值税,税率提高和价税关系变动自然会对商品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讲,营业税实行价内税,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征收营业税或调整营业税税率主要是减少企业利润;而增值税为价外税,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征收增值税或调整增值税税率则会直接增加购买方支出或负担。这种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当我们将价内营业税改为价外增值税时,如果价格不变,服务购买方由按含税价支付改为按不含税价支付,价税合计款支付增加。由于营业税税率为3%或5%,而增值税税率为13%或17%,服务最终的购买方支付的价税合计款增加的不是3%或5%的营业税,而是13%或17%的增值税。二是在营业税改成增值税后,如果提供方为生产性服务业,购买方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尽管支付价税合计款增加了,但增加的增值税可以作进项税抵扣,税负并没有相应增加,反而会有所减少,则不会引起价格的连锁变动;如果提供方为生产性服务业,购买方为增值税非一般纳税人,购买方增加的税款支付由于得不到抵扣,要么是增加负担,要么是通过提高价格进一步转嫁,结果会导致服务购买方支付价格或价税合计款提高;如果购买方为消费者个人,接受的服务所在行业营业税改成增值税,则会直接增加购买方支出。考虑到我国价格已基本由政府计划定价转向市场自主定价,增值税“扩围”改革后的税负会转嫁给购买方、提供方或纳税人而产生提高购买方价格、降低提供方价格、减少纳税人利润的影响,就要密切关注是否会出现价格失控而使得消费者难以承受的问题。

3.缩短试点时间,全面改征增值税。如果此次增值税“扩围”改革采取小口径方式,只对营业税的部分税目改征增值税,那么,由于部分行业仍然不缴纳增值税,这必然导致进项增值税额抵扣的不彻底,这必然割裂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产生重复征税问题,致使实施完全消费型增值税成为空谈,不利于减轻企业税负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所以,为了彻底理顺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必要把现行营业税税目全部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在工、商和服务业统一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深化增值税改革试点将降低部分行业以及全社会总体税负,有利于缓解部分企业资金偏紧的问题,起到一定的财政宽松作用。在上海试点阶段,这一宽松作用效果有限,但推广到全国后,宏观的效应会比较明显。同时这个措施将改进税收制度,中长期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发展,对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应及时总结经验,缩短试点时间,全面推进增值税“扩围”改革。

三、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各行业面对即将到来的税改,应做好充分准备,投资者也应根据税改对各行业的不同影响对上市公司盈利趋势及早做出判断。

第五篇:不同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世界年鉴”,表明她不仅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而且是一部凝固的史书。他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人文形态、社会结构、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古代建筑的造型差异。

中国明清时期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故宫(1407),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有房屋9000多间,其规模之大,风格、装饰、陈设之豪华为世界罕见。如中国的故宫一样雅典卫城也是西方古代传统建筑的代表。卫城,是公元5世纪,雅典奴隶主明主政治时期的宗教活动是我中心,被视为国家象征。卫城建筑分布在山顶上约280×130米的天然平台上,采用了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势而建。代表了古希腊圣地建筑、庙宇、柱式的最高水平。这两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群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而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我们的祖先在营造之日很自然的着眼于随处可见的土木,促使建筑一开始就朝土木结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不断改进,然而以黄土夯筑墙、台、以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故宫内的殿堂无不都是木架结构,相反,卫城内的庙宇都是石质的结构。古希腊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加之降雨丰富,空气温润,于是用石材来建造房屋。不同民族的视觉审美语言也是促使中西建筑取材差异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条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的韵律,如中国画一样。中国人土木给人以细腻、温暖、亲切之感符合中国人追求和睦、人情味的心理。而西方人是理性、客观、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所以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他们认为美的建筑就是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

故宫从布局上是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这是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建筑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而是平面铺开;不是使人产生恐惧感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同时,儒家的“礼”“和”观念也使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组群的统

一、和谐。而雅典卫城建筑中突出个体特征,这与古代西方宗教情节息息相关。在西方人看来,那些威力无比的众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卫城中,帕提农神庙位置最显著,在最高处。

故宫在建筑主题上宣扬的是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卫城却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同时,故宫也受宗法家族观念影响,从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到装饰,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和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 然而西方古代是一个泛神的社会。卫城布局自由活泼也表现了当时奴隶制国家自由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美的要求。

中国古代受“天人合一”的影响,审美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西方人崇尚理性、人与自然的对抗、主张人定胜天。这种思想在建筑装饰中多有体现,中国多以龙凤吉祥为主题;西方多以战争场面的浮雕形式来装饰。

不同的文化背景带给了古代中西方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中西方可谓是各有利弊,并驾齐驱。然而在当今这个文化交融、信息化的时代,中国的当代建筑却远远的落后于西方,这是我们当代人深思的问题,更是我们的民族责任。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建筑,使中国的文化不朽于世界之巅。

上一篇:英语口语比赛活动总结下一篇:英语课程标准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