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1-05

第一篇: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趋势;对策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跨国公司就开始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时至今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已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公司发展最高形式,驰骋于本土和海外两种资源和市场间的跨国公司正成为创造财富、引导资本、技术流向、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力量。目前,全世界称得上是跨国公司的有6万家,据统计,全球每年GDP的50%、贸易额的60%、技术转让的70%和直接投资额的80%皆由6万余家跨国公司所贡献。从此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无疑也将取决于本国能诞生多少堪与世界比肩的跨国公司。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 地区结构上,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国企业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近90%的海外投资项目在300万美元以下。

跨国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分散化经营,使企业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及生产等要素上实现共享与互补,甚至会引发内部过度竞争。从目前看,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其自身机制与国际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在本源上限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营理念。

跨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品牌性。国内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说明了中国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会太高。同时,我国企业还缺乏名牌的意识,许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国外已被他国企业抢注,失去了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弄不好还会造成我方的侵权。

中国的跨国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一方面至今还没有把人才管理当作一项事业来办,派出的人员素质不高,不懂技术、不懂法律、不懂经济、甚至不懂外语,这样的人员出国,根本不能为企业去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投资宏观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第

一、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境外经营颇多疑虑,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领导担心企业无跨国经营的经验,去国外后将难以生存;有些领导认为企业在国内发展有基础,但没有合适的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对企业适应陌生经营环境缺乏信心;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保住自己的政绩,不愿意让企业到国外冒险。第

二、 对经商人员的出国外事管制较多,近来,一些地方对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查不仅没有放宽,反而增加难度,耗费了外派劳务的时间,致使企业跨国经营成本增加,影响了业务发展。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应采取的对策

(一)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1.选择适宜的投资地区

在进入国别和地区的选择上,应以全球化、全方位的多元化选择作为行动的指南。首先,进行详实的论证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另外,选择丰厚的投资回报。按照获利、易入和回避风险的原则,确立合适的战略目标和跨国经营策略。

2.坚持比较优势,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

第一,要遵循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

3.制定管理战略,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战略包括适应国外经营和国际化特点的运营、结构、营销、机制、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模式与经营管理者的遴选等。对于中国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适应环境主要应当是遵循相关政府政策和市场游戏规则,强化与朋友和对手的竞合联盟等。

(二)政府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体制

在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同时,既要加强管理,又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对投资的后期监管应予加强,主要是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对外投资企业逃税的机制;同时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2.研究制订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跨国经营,归根到底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是国家总体发展战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要到海外进行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发展战略作指引,按照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前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正确的航向,不至于在错误的路线上走得太远。为此,需要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组织,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对全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即通过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动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从宏观上统一对跨国经营活动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

3.提供优惠政策,发挥投资咨询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应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外汇监管,建立用户资料库,科学管理外汇的使用和回收,为跨国公司提供便捷。另一必要方面,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对外派劳务仅由公安部门进行犯罪记录审查,免除政审程序。此外,政府应积极促进投资咨询机构等非营利组织与国内跨国企业的合作,使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资分析,解决企业信息不足的难题,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4.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

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对科技研究和开发投入,使其作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动力,为跨国经营的发展提供保障。

总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完全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背景和特点。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的,在竞争优势等方面与传统跨国公司明显不同。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一种过渡经济体制,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处在这种国内经济环境逐步改善,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放眼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道路虽然漫长,但中国的企业家,优秀的跨国经营企业始终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相信在未来,在积极的战略性经营下,定会出现更多、更优秀的跨国经营企业。

第二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趋势;对策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跨国公司就开始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时至今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已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公司发展最高形式,驰骋于本土和海外两种资源和市场间的跨国公司正成为创造财富、引导资本、技术流向、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力量。目前,全世界称得上是跨国公司的有6万家,据统计,全球每年GDP的50%、贸易额的60%、技术转让的70%和直接投资额的80%皆由6万余家跨国公司所贡献。从此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无疑也将取决于本国能诞生多少堪与世界比肩的跨国公司。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 地区结构上,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国企业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近90%的海外投资项目在300万美元以下。

跨国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分散化经营,使企业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及生产等要素上实现共享与互补,甚至会引发内部过度竞争。从目前看,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其自身机制与国际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在本源上限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营理念。

跨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品牌性。国内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说明了中国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会太高。同时,我国企业还缺乏名牌的意识,许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国外已被他国企业抢注,失去了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弄不好还会造成我方的侵权。

中国的跨国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一方面至今还没有把人才管理当作一项事业来办,派出的人员素质不高,不懂技术、不懂法律、不懂经济、甚至不懂外语,这样的人员出国,根本不能为企业去开拓海外市场。

投资宏观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第

一、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境外经营颇多疑虑,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领导担心企业无跨国经营的经验,去国外后将难以生存;有些领导认为企业在国内发展有基础,但没有合适的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对企业适应陌生经营环境缺乏信心;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保住自己的政绩,不愿意让企业到国外冒险。第

二、 对经商人员的出国外事管制较多,近来,一些地方对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查不仅没有放宽,反而增加难度,耗费了外派劳务的时间,致使企业跨国经营成本增加,影响了业务发展。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应采取的对策

(一)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1.选择适宜的投资地区

在进入国别和地区的选择上,应以全球化、全方位的多元化选择作为行动的指南。首先,进行详实的论证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另外,选择丰厚的投资回报。按照获利、易入和回避风险的原则,确立合适的战略目标和跨国经营策略。

2.坚持比较优势,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

第一,要遵循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

3.制定管理战略,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战略包括适应国外经营和国际化特点的运营、结构、营销、机制、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模式与经营管理者的遴选等。对于中国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适应环境主要应当是遵循相关政府政策和市场游戏规则,强化与朋友和对手的竞合联盟等。

(二)政府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体制

在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同时,既要加强管理,又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对投资的后期监管应予加强,主要是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对外投资企业逃税的机制;同时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2.研究制订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跨国经营,归根到底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是国家总体发展战

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要到海外进行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发展战略作指引,按照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前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正确的航向,不至于在错误的路线上走得太远。为此,需要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组织,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对全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即通过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动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从宏观上统一对跨国经营活动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

3.提供优惠政策,发挥投资咨询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应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外汇监管,建立用户资料库,科学管理外汇的使用和回收,为跨国公司提供便捷。另一必要方面,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对外派劳务仅由公安部门进行犯罪记录审查,免除政审程序。此外,政府应积极促进投资咨询机构等非营利组织与国内跨国企业的合作,使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资分析,解决企业信息不足的难题,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4.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

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对科技研究和开发投入,使其作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动力,为跨国经营的发展提供保障。

总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完全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背景和特点。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的,在竞争优势等方面与传统跨国公司明显不同。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一种过渡经济体制,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处在这种国内经济环境逐步改善,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放眼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道路虽然漫长,但中国的企业家,优秀的跨国经营企业始终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相信在未来,在积极的战略性经营下,定会出现更多、更优秀的跨国经营企业。

第三篇: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行社脱钩后,农村信用社再一次进入自我发展的阶段,但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特别是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的状态,本文分析了当前信用社财务管理现状及现状难以改变的原因:产权不清、制度不完善、员工素质不高。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认为完善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应进行制度创新,核心在于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完善管理职能。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制度创新

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效益低下、亏损面大。究其原因,除了金融体制等外部条件的制约之外,财务管理工作没有规范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996年行社脱钩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之配套的经营管理机制,并未有效建立起来,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把财务管理职能简单化,忽视整体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受上级制约,忽视自身的规律性与相对独立性。主要不足表现如下:

1.财务管理权力严重分散,责、权、利不统一。信用社没有独立的财产和主体资格,开展重大财务活动必须由上级授权。财务工作者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产生了贷款“非农化”倾向和“寻租”行为,信用社资金配置缺乏效率,不良资产迅速上升,理财难度增加,财务管理职能无法得到体现,财务管理职能失衡主要表现为:所进行的理财活动主要围绕存贷款、财务收支、利润三个方面的计划展开,不能围绕千变万化的实际业务发展情况而达到动态管理的目的;理财环节侧重于事后核算,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很少涉及。

2.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信用社存贷款、资本结构、风险控制、财务分析所占比例较低,缺乏相应的指标体系对财务工作进行衡量。目前,广东省农金监管部门下达的五项考核指标,在全国已经走在改革的前列,相对完整,但仍不能全面考察信用社经营状况,尤其是对费用支出的指标考核单一,仅有“综合费用率”一项,虽然比费用定额管理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不够科学。而处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用社,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衡量其经营管理水平、经营业绩、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削弱了对信用社的监管,制约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3.预算缺乏依据和约束。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在确定预算最佳投资方案时,缺乏科学依据和可以遵循的财务制度。很多地方没有考虑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联社当年信贷计划、上年财务收支执行情况、往年收支规律以及影响本年收支因素,开展的预算也并未完全依据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程序展开,在确定预算时,忽视所得税、折旧方法、资本存量,通货膨胀等风险因素,从而导致资金流失或经费不足,使信用社经营缺乏弹性,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

4.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薄弱,无法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信息资源。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财会人员许多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工作受外界因素制约,难以坚持原则,财会工作真实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账务处理不规范,白条抵库、入账现象严重;有的科目不当,印记不全,使财会账账不相符、账证不相符、账实不相符情况严重;选用的标准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狭窄,导致信用社分部报表不完善,财务报告不规范,目前所披露业绩基本上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损益表,信息披露不完全,一般只提供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缺乏相关性,不能为管理者和监管部门提供预警信号。

二、原因分析

1.产权模糊。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受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信用社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信用社产权制度方面的缺陷。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历年积累的产权形成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又有国家银行支持,还有农村信用社职工的劳动积累,其产权关系十分模糊,难以量化。而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让权,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方金融机构的定位方便了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作为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所有者从来没有行使过所有者权力,造成了真正的所有者缺位,财务管理职能没有明确的服务主体。

2.所有者缺位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不能形成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对经营者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何广文,1999)。根据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委托代理理论,信用社主任和财务人员是代理者,由于契约的不完备和制度规范的缺失,委托者与代理者存在利益偏差,在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监管者多方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约束机制弱化,代理人为了追求地位、权力、个人收入,很少或者无权考虑委托人的利益,更谈不上认真履行委托代理契约,出现了大量“败德”行为,如“内部人控制”。没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无法形成统一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必然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农村金融机构三个目标之一:提高财务持续性,缺乏必要的制度基础,很难实现。

3.理财者素质不高,是导致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混乱的本质因素。根据典型调查,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不足1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其中会计从业人员中受过大专教育不到10%.一方面,信用社联社、信用社的财务管理者主要是县乡行政任命的主任和财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普遍老化,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对现代财务理论变化缺乏必要了解,无法应对变幻的理财环境。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裙带关系和关系网,使有些真才实学,坚持原则,上进心强的财务人员得不到重用,从而纷纷外流,而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因为缺乏良好的竞争环境,没有相应的收入分配的弹性机制,难以录用, 财务管理人员结构得不到更新,理财水平无法提升,导致大量财务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信用社改革亦受制约,其职能得不到充分体现。

4.潜亏因素多,资信度低,理财环境差。农村信用社存在许多潜在的因素制约其经营发展。资料表明,根据组织的对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现状调查,从参与问卷调查的28位信用社主任反馈的情况看,认为导致信用社亏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①政策性业务,②自身经营水平低,应收账款多,③地方干预太多,④农行历史转嫁的不良贷款多,⑤农村基金会的并入。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其中很多因素依然存在,这些因素降低了信用社在农产中的资信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资产保值增值的机会,加大了理财难度。

三、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信用社在变幻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信用社日常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迫切需要改变原来财权分散、控制薄弱的财务管理现状。结合法人治理结构“控制、激励、监督”机制和国内外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应进行制度创新,以联社为一级法人,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组织规范、职能由“报账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区别于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所需的相互制约的机制就是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受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参照江苏模式,取消乡镇农村信用社的法人资格,以县联社为统一法人,成立省信用社联社,在地市级设立办事处。

在明确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基础上,应在联社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可以在联社设立财务部,作为本系统日常财务管理的垂直管理者和组织领导者,其职能一方面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信用社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规范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各项财务政策,并负责其有效实施,同时借助现代网络化管理手段,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实现核算层次逐步上移;另一方面,制定财务人员内部委派制度,规范财务人员录用与再教育制度,充分发挥“监督、规范、指导、桥梁”作用,监督各项财务制度、措施的落实,对各项业务进行定性定量考核,明确责任。通过确立以联社财务部为指导控制中心,信用社负责筹集、支用、分配的职责明晰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将有助于规范信用社的财务行为。

(二)完善信用社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管理职能的履行有利于经营成果的顺利实现,信用社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为财务报告、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

1.财务报告。信用社应立足于解决历史信息的滞后性与信息需求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根据所制定的财务制度、财务政策和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完整准确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真实反映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借用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编制预测财务报告,全面收益报告,完善信用社的分部报告。通过准确及时的财务报告,经营管理者能够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获得充分的现时和将来的财务信息,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2.资产管理。据统计,2001年底,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7263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2%,已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信用社应积极走入市场,将资金盘活,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目前广泛发展的小额贷款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效应,应依据这种思路,积极探寻资产增值的新渠道。针对体制和经营所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应加快剥离:一方面可以学习商业银行经验,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加快处理不良资产的步伐,可以采取清收、拍卖、置换、债转股等多种形式将不良资产盘活。

3.内部控制。要改变体制劣势,由财务部门建立内控机构,制定内部财务制度:①确保营运资金拔付准确及时,防止联社财务人员与信用社财务人员相互串通,做假账挪用资金,②费用的审批、复核是风险控制的基本手段,也是事前、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财务人员应及时掌握费用的使用情况,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欺诈行为。③建立固定资产核算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验收、登记、保管、调配、维修、报废的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④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成本核算必须真实、准确,严格开支范围,不得漏计少提,各项费用必须严格控制在限额以内。

4.监督与考核。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客观、公正、全面评价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一是建立评价核心指标以实现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为主的业绩考核机制;二是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信用社短期效益的实现,又要兼顾信用社长期发展的要求,既要突出业绩指标,又要将非正常的因素表面化,克服考评的不完整和不客观,确保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统一行业考核标准,促进考评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工作具有可比性,促进信用社的竞争发展。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8-11.

〔2〕张万志,吴跃云。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比较优势研究〔J〕。金融研究,2002(3):25-28.

〔3〕彭达胜,陈敏等。浅谈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9):26-27.

〔4〕杨会朴。关于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2):30-32.

〔5〕农村信用社改革系列报道之一〔N〕。中华工商时报,2002-04-05.

09会计本 岳阳

第四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跨国经营主要是指经营的主体突破本土经营的界线,努力向海外拓展发展空间的模式,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形式。它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种资源,开拓企业产品的市场空间。但是,当前我国的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跨国经营

最高形式

长远发展

1. 前言

跨国经营主要是指经营的主体突破本土经营的界线,努力向海外拓展发展空间的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1]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在新的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公司发展的最高形式,跨国经营有许多的优点,它可以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种资源,降低经营的成本,拓展产品的市场。中国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开始纳入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体系,许多企业也开始选择跨国经营。 2.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企业的许多问题也随之突显。

2.1 投资结构不合理,经营较为分散

在跨国经营中,我国的企业的投资结构明显不合理。投资的区域比较集中,产业的投资选择上一般都比较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而很少投资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上,在规模上,中国的跨国企业一般喜欢选择中小企业。同时,跨国企业在海外的合作意识较淡,使得其在海外的经营比较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外的竞争力,降低了我国企业在国外抵御风险的能力,各种资本、技术、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无法被有效利用,从整体上加大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成本。

2.2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个民族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跨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还无法从“制造”的角色向“创造”的角色转变,品牌保护意识较弱,创新的技术含量不高。[2]

2.3 人才培养意识薄弱,无法适应跨国经营的要求

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是,中国的跨国企业却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发展缺乏长期的规划,人才的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很多的企业仍然使用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培训的人才管理机制。至今还没有把人才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这明显地跟不上跨国发展的需要。

2.4 投资管理体制不完善,无法适应经营的需要

我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较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境外经营的顾虑较多,所以很多时候制定的策略比较保守,经常采取的一些策略都是制止性的而不是鼓励的。很多的领导缺乏全球化发展的眼光,总是把投资的主体放在本土上,担心海外投资的风险较大,企业难以在国外生存壮大。另外,对于投资商进行海外投资的限制较多,在审核外派劳务人员时限制较严,这从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成本,不利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 3.相关的策略探讨

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在新的经济背景下谋求广阔发展的重要选择。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较多,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企业的跨国发展,提升我国跨国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政府都应该对此作出积极的努力。

3.1 企业方面,选择合理的投资策略

企业在进行相关的投资决策时,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进行详细的调查以及科学的分析,实现投资的多元化,[3]注意规避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确定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另外,还必须注意自身的产品在国外同类产品中的竞争优势,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注意对高新技术的投资于开发,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强化与本国企业在海外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运营成本,使得企业的投资结构趋向于合理。

3.2 政府方面:提供积极的支持政策

国家的政策支持对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对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发展应该要给予各种帮助,以促进其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实力。

3.2.1.规划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跨国公司的经营,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跨国的经营中,中国企业必须要注意关注国际市场的环境变化,对国际市场的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并以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正确把握经营发展的方向。

3.2.2 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外汇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放宽投资商出国考察投资的审批条件,建立相关的跨国投资咨询机构,为投资商的投资提供专业的分析,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2.3.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而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的投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培养上,与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切实落实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相关的投资,为我国企业的发展不断输送人才,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持续动力。 4.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趋势的加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走入国际市场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企业在跨国的经营中却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如何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在新的经济发展情况下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梁克非.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朱晋伟.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9:27-32 [3]范则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J].世纪桥.2010.9:84-86

第五篇:梁克非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公司发展最高形式,驰骋于本土和海外两种资源和市场间的跨国公司正成为创造财富、引导资本、

技术流向、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分析了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望学人指正。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趋势;对策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跨国公司就开始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时至今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已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公司发展最高形式,驰骋于本土和海外两种资源和市场间的跨国公司正成为创造财富、引导资本、技术流向、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力量。目前,全世界称得上是跨国公司的有6万家,据统计,全球每年GDP的50%、贸易额的60%、技术转让的70%和直接投资额的80%皆由6万余家跨国公司所贡献。从此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无疑也将取决于本国能诞生多少堪与世界比肩的跨国公司。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

地区结构上,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国企业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小,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近90%的海外投资项目在300万美元以下。

跨国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分散化经营,使企业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及生产等要素上实现共享与互补,甚至会引发内部过度竞争。从

目前看,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其自身机制与国际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在本源上限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营理念。

跨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品牌性。国内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说明了中国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会太高。同时,我国企业还缺乏名牌的意识,许多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国外已被他国企业抢注,失去了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弄不好还会造成我方的侵权。

中国的跨国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一方面至今还没有把人才管理当作一项事业来办,派出的人员素质不高,不懂技术、不懂法律、不懂经济、甚至不懂外语,这样的人员出国,根本不能为企业去开拓海外市场。

投资宏观管理体制严重滞后。第一,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境外经营颇多疑虑,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领导担心企业无跨国经营的经验,去国外后将难以生存;有些领导认为企业在国内发展有基础,但没有合适的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对企业适应陌生经营环境缺乏信心;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了保住自己的政绩,不愿意让企业到国外冒险;第二,对经商人员的出国外事管制较多,近来,一些地方对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查不仅没有放宽,反而增加难度,耗费了外派 劳务的时间,致使企业跨国经营成本增加,影响了业务发展。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应采取的对策

(一)企业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1.选择适宜的投资地区

在进入国别和地区的选择上,应以全球化、全方位的多元化选择作为行动的指南。首先,进行详实的论证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另外,选择丰厚的投资回报。

按照获利、易入和回避风险的原则,确立合适的战略目标和跨国经营策略。

2.坚持比较优势,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

第一,要遵循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

3.制定管理战略,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管理战略包括适应国外经营和国际化特点的运营、结构、营销、机制、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模式与经营管理者的遴选等。对于中国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适应环境主要应当是遵循相关政府政策和市场游戏规则,强化与朋友和对手的竞合联盟等。

(二)政府层面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体制

在鼓励企业跨国经营的同时,既要加强管理,又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对投资的后期监管应予加强,主要是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对外投资企业逃税的机制;同时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2.研究制订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跨国经营,归根到底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要到海外进行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发展战略作指引,按照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前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正确的航向,不至于在错误的路线上走得太远。为此,需要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组织,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对全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即通过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动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从宏观上统一对跨国经营活动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

3.提供优惠政策,发挥投资咨询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应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外汇监管,建立用户资料库,科学管理外汇的使用和回收,为跨国公司提供便捷;另一必要方面,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对外派劳务仅由公安部门进行犯罪记录审查,免除政审程序。此外,政府应积极促进投资咨询机构等非营利组织与国内跨国企业的合作,使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资分析,解决企业信息不足的难题,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4.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

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对科技研究和开发投入,使其作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动力,为跨国经营的发展提供保障。

总观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有着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完全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背景和特点。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属于后发展型的,在竞争优势等方面与传统跨国公司明显不同;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一种过渡经济体制,政府和企业都面临着逐渐转变职能,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问题。处在这种国内经济环境逐步改善,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放眼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道路虽然漫长,但中国的企业家,优秀的跨国经营企业始终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相信在未来,在积极的战略性经营下,定会出现更多、更优秀的跨国经营企业。

上一篇:井下作业队伍工作总结下一篇:记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