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26

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6篇)

篇1: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郭傲*

摘要: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新事物在还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价值,而如今正是银行保险茁长成长的时候,他拥有许多优势,但在中国市场,迎来这一事物不久,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许多风险,但在这风险之下的利益也是极为吸引人的,本文主要介绍了银行保险,并阐述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银行保险优势问题对策

一.银行保险的含义

银行保险是由银行,邮政,基金组织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销售渠道向客户提供产品的服务。银行保险不同于其他金融产品,服务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概念,在金融合作中,体现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强强联手,互联互动。其最大特点便是能够实现客户,银行,保险公司的“三赢”。

二.银行保险的优势

(1)成本较低

保险公司通过银行的网点销售自己的保险产品,可以使自己的营运成本降低,随之可以使保险产品的费率有所下降,给顾客以更大的实惠,同时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客源。

(2)安全可靠

顾客在银行办理业务购买保险,可以确保自己的资金安全。

(3)购买方便

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各地,形成网状覆盖,其面积大,顾客可以在任意地点办理保险业务,方便快捷。

(4)选择多样化

保险业务种类繁多,顾客可以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进行购买投资。

银行保险正是保险公司与银行两大强势金融机构优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服务。它拥有了保险公司强大的各色保险业务,各种更具竞争力的保单和银行那多如牛毛的营业网点,将两种优势融为一体,是其自身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吸引到越来越多命中的关注与热情。银行与保险公司的相互弥补使其能够占据更广阔的市场。

三.银行保险在国外的发展

银行业与保险业相互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比利时的CGER,西班牙的Caixa of barcelona以及法国的CNP,这些公司从19世纪就已经全面提供银行与保险业务。但一般认为银行保险的真正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那时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大金融产业支柱联手合作,相互渗透的趋势逐渐明朗,特别是银行业与保险业之间的混业经营得意迅速发展。

国外保险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 郭傲,2010160997,金融系保险100

2(1)第一阶段,孕育阶段

在1980年前,银行保险仅仅局限在银行充当保险公司代理人这一层面上,严格意义上的银行保险尚未真正出现。

(2)第二阶段,萌芽阶段

大约开始于1980年,银行推出一些与传统业务大相径庭的理财产品,开始全面介入保险领域。

(3)第三阶段,成长阶段

银行保险发展的关键时期,大约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银行采取各种措施(如新设,并购,合资等)来满足保险公司的激烈竞争对其全面拓展业务的需要,银行介入保险的形式以及银行保险的组织形式也日趋多样化。1998年11月美国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将银行保险推向了高潮。在亚洲,银行保险的销售逐占上风,香港的银行也方兴未艾。可以说银行保险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大势所趋。

四.银行保险在中国的发展

银行保险在中国属于新兴事物,其发展目前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

从1992年银行保险进入中国,许多有着敏感嗅觉的银行家,保险人员便开始关注他,而在1992年到1999年这八年中,中国开始对银行保险的运行进行探索。1992年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国内最早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商业银行开始利用其庞大的资金和客源与国内外多家保险公司进行深入合作。银行保险开始走入中国家庭。

(2)高速成长阶段

从1999年到2005年中国银行保险业做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许多银行保险业务全面进入专业道路,随着中国进入WTO,中国银行保险业务在这期间可为进入了黄金期。

(3)深层次合作阶段

保险公司和银行通过股权结构相互渗透,银行保险合作模式出现混业融合的模式。中国银行在2005年一月通过分公司变为子公司的方法成立中银保险,成为首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保险公司。

五.银行保险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1)观念老旧

现在中国银行经营银行保险业务是将其看做副业来经营,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2)利益分配存在问题

利益分配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双方合作中最为敏感的问题,而利益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严重阻碍了银行保险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利益分配的不均使银行和保险公司都缺乏积极主动性,双方业务合作无法得到保障。银行利用手中的网络、信息、客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占居了银行保险博弈中的有利位置,通过索要高额手续费方式,直接造成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提高。2002年,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212.99%和28.92%。银行保险成本的上升严重阻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3)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如何决断

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新事物,要得到百姓的认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代理业务逐步扩大,需要几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积累才能形成一定规模。中国市场对银行保险的长远发展关注不够,只注重短期利益,这样做的危害是会扼杀银行保险的未来,以及其极大地长远利益。

(4)服务专业度不够

保险业与银行业虽然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仍然有着许许多多的差别。这就要求银行从业人员首先要有保险观念和保险意识。其次要有保险专业知识,只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而如今中国市场专业服务程度较低,保险从业人员和银行柜员的保险理念不足,客户经理中仅仅将自己定位于销售人员的占大多数,缺乏丰富的理财知识,没有真正向客户提供保障计划。银行职员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职员的保险知识也不足。由此造成了储户对银行保险产品的不信任,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产品,也就难以真正接受。因此银保产品在销售困难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退保率。

(5)合同条款有待完善

中国国内银行保险合同合同条款通俗化不够。合同条款作为一种专业合同的说明,必须严谨,全面,详尽,但由于保险条款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名词太多,因而对一般顾客来说,显得晦涩难懂,容易理解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总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起步较晚,成长较快,但近年发展步伐有所放慢,经营模式主要为松散型协议合作,银行主要充当兼业代理人角色,并从专属代理人转变为独立代理人,银行保险产品以寿险产品为主,且主要是分红和固定收益产品。银保关系尚未理顺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还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协议代理阶段,远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双方更多地在代理手续费上进行博弈。这些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银行保险在中国的发展。

六.问题的解决方法

(1)保险公司与银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

保险公司与银行应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优势,在既有的框架下,主动升级业务模式,形成战略同盟,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合作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短时间内可以分散竞争的集中度,为合作双方赢得时间,事项双方的稳健发展。在长期,通过不断深入合作,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合作深化的结果就是使业务模式演进,是整合程度不断升高。

银行与保险公司可以建立战略组合框架,在资金、业务、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以达到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银行保险合作的成功模式。各寿险总公司和各代理银行总行层面上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制订合作计划,规范、管理双方的合作关系。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亚洲,通过参股太平人寿姐妹公司、同属中国保险控股集团成员的太平保险,与后者形成迄今为止中国内地惟一一例有间接股权关系的银行-保险同盟。凭借这一层“特殊”关系,在太平人寿内地复业的第一个完整财年(2002年),太平人寿揽进了11亿多的保费收入,这相当于先前中资寿险公司开业五六年的战绩。其中,银行保险几乎占接近80%。工商银行与太平人寿合作的成功,可以为其它保险公司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也为银行保险合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

(2)重视银行保险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

重视银行保险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银行保险人才的缺乏,是限制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一个瓶颈。对此,保险公司和银行应加强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技术、业务上培训出合格的银行保险销售人才。也可考虑保险公司人员直接进驻银行分支,可以担任理财顾问的角色。这是解决银行柜员保险知识欠缺、销售产品不积极的有效办法,并对促进保险机构和银行业务融合起一定的催化作用,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3)进行营销和产品创新

进行营销和产品创新,形成保险和银行的真正融合。首先要实现产品上的有效融合,使产品成为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共同代表,使双方找到真正的利益(而非仅仅利润)交叉点。目

前市场上银行保险产品一般为短险,保障性较弱,新产品的开发应侧重于保障性和长期性。在银行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保险公司应开发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的适合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降低趸缴产品在银保总保费中的比重,提高十年期以上银保产品的销售比例。同时现有的投资连接保险和分红人寿保险也可成为重点发展对象。有了好的产品,销量才会上升,利润才会增加。银行保险双方也才能实现双赢。

在销售方面,要打破银行柜台的单一销售模式,通过一套专业工具为客户提供银保业务个性化服务,向公众普及银行保险知识、推荐银行保险产品、开展银行保险咨询。此外,还可以实施分层营销、联动营销、合作营销、客户营销以及产品营销等多种销售战略。通过新的销售方式,将银行保险带出银行柜台,与客户进行更多的双向沟通,提供适合的风险保障计划和个性化服务。同时银行保险的保险条款应尽量设计的通俗易懂,让进银行的储户能看懂条款或辅助宣传材料,以避免因银行代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而影响业务的发展。我国保险公司应当进一步拓宽经营思路,更新经营理念改善经方式和手段,在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前提下探讨新的银保合作模式。

(4)加强内部监管,奖惩分明

加强内外监管,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银行保险虽然能带来各种收益,但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则,它自身所具有的潜在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风险,所以,应通过划清银行保险各自的职责权限,进行强有力的监管等方法有效控制风险。同时共同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激励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能推动销售,长期可能损害业务发展。所以长期内,双方应该把激励与培训结合在一起,运用“软”激励,例如提供资助让业绩优异的银行职员参加高级金融理财课程,或者资助他们考取有关认证等,辅助他们进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而非简单地给予金钱等“硬”激励。

(5)完善法律法规

尽快建立和完善银行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制止和消除不正当竞争。如规定费率波动范围、规定银行佣金的比例及合作协议签订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各方面宣传和教育,加强客户的保险理念和保障意识。以法律为依托,以现实生活为宣导,使银行保险为社会所普遍认同和真正接受。这是其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险监管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杜绝不正当竞争,为银行保险发展创造公平健康的大环境。为维护金融安全,促进银行保险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规体系,并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加强监管当中的协调和配合,防止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

篇2: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银行保险合作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服务融合的产物,已成为银行和保险业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银行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分析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关键词:银行保险 存在问题 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保险、证券是金融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世界范围内金融严格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全能化、超市化经营的趋势在西方国家日益明显,特别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了新型的合作关系。例如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开拓新的销售渠道,由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代收保险费,代付保险金,这是国际上早已盛行,且目前在中国普遍存在的银行保险合作形式。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 国内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起步于1995年。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泰康、新华和华安等为尽快占领市场,纷纷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开始尝试联手开拓市场,迈出了我国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第一步。近几年,我国的银行保险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银行保险业务量在寿险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到3.5%,到2002年,银行保险已经夺取了寿险总收入20%的份额,2002年国内寿险总保费收入增长16.56%,同期银行保险增长则达到400%,截止到2003年银行代理寿险业务收入已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7.1%,成为人身险业务的三大支柱之一。2003年1月1日后,国家放开银行保险代理中“1+1”模式的限制,一个银行的网点开始销售多家保险公司产品。同一网点代理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逐渐由险种的竞争转向手续费的竞争。除去向银行交纳的3%-5%的手续费,在银保业务方面保险公司几乎是没有利润的,难怪现在各大保险公司的银保部门十个有九个都说赔本赚吆喝。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银行保险市场激烈的恶性竞争使保费和利润同步减少,为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银保关系尚未理顺 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还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协议代理阶段,远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造成双方更多地在代理手续费上进行博弈。这种状况,在“1+1”的兼业代理模式下如此,在取消“1+1”模式后,这种状况也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目前的银行保险还只限于单一的银行兼业代理经营保险模式,是浅层次的合作,实质性的“战略联盟”不多。银行保险双方的利益很难统一,各保险公司开发的银行保险产品很类似,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并没有形成相互融合、补充的态势,导致双方存在较大的猜忌和互不信任。银行利用手中的网络、信息、客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占居了银行保险博弈中的有利位置,通过索要高额手续费方式,直接造成保险公司经营成本的提高。2002年,保险公司的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212.99%和28.92%。针对银行代理费用不断攀升的情况,曾有人对取消“1+1”模式提出质疑,但是为避免手续费的正面交锋而退求独家代理的方式并不能治本,保险监管部门应给予寿险公司更为明确的操作规程,最好能统一手续费的支付标准。如果银行能积极介入的话,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更具可行性。比如各家保险公司统一向银行支付相同标准的手续费,再由银行拨出其中一部分统一对临柜人员进行奖励,而不是像现在由保险公司直接支付。保险从业人员和银行柜员的保险理念不足 客户经理中仅仅将自己定位于销售人员的占大多数,缺乏丰富的理财知识,没有真正向客户提供保障计划。银行职员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职员的保险知识也不足。由此造成了储户对银行保险产品的不信任,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产品,也就难以真正接受。因此银保产品在销售困难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退保率。营销宣传片面 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产品以分红型为主,保险公司和银行对红利的过多宣传,容易误导投保人,也偏离了保险产品的本意。一项对银行代理分红保险投保人的回访表明,有48%的投保人购买分红险是看重其红利,28%的投保人看重其保障功能,24%的投保人则是二者兼顾。可见近一半的投保人为红利购买分红险,他们把购买分红保险当作了投资理财获取利润的投资方式,看作是储蓄的良好替代品。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银行代办人员存在着较为集中和普遍的不当宣传、讲解问题,他们将银行代理分红保险与银行存款、国债进行片面比较,一句“能保本有固定利息、有红利还不上利息税”的介绍,就把众多的储户变成了银行保险的投保人。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其根本立足点还应该是保障性,银行保险产品的保障性本来就不强,加上多数投保人并不看重,红利就成了投保人的惟一理由。保险公司把主业放在理财而非保障,偏离了主业,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自然是要吃亏的,保险业又一次自食了经营中短视行为带来的恶果。投保人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势必引起一场信用危机。投保人在潜意识中将银行代理保险产品与银行信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银行保险的畅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银行以自己的信誉对保险产品进行了“保证”。因而这场危机不仅会危及保险公司,还会席卷在人们心目中形象高大的银行,有可能导致银行保险合作出现裂痕。

篇3: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始于1995年, 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柜台渠道进行销售, 此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的存款利率, 广受大众接纳。起步于1996-1998年的银行保险业务, 主要在分公司层面开展了有限的合作。各家保险公司和银行除了在业务规模上进行了迅速增长外, 还在银行保险的组织架构方面进行了建设和完善。2007年银保产品几乎瞬间进入所有银行的大厅, 各大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随之而来各种促销手段也暴漏出各种各样的漏洞, 银行骗保案、纠纷案也接踵而至。保监会在2010年10月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来规范银保业务, 保证银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银行保险现状

以武汉市目前同业寿险保险市场占有率为例:工商银行占有率为38.6%;农业银行占有率为30.6%;交通银行占有率为11.2%;邮政储蓄银行占有率为9.1%;中国银行占有率为3.2%;建设银行占有率为2.7%;其他占4.7%。 (数据来源: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保监局提供的市场数据) 。

三、中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松散的营销模式

银行在销售银保产品时并不介入产品的开发过程, 保险公司不仅利用银行客户资源的广泛性, 同时还在银行的网点推销银保产品, 从而增加保费收入, 银行在销售后收取手续费, 增加收入。与此同时银行不承担任何保险责任, 只负责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 促成销售的实现, 赚取相应的手续费收入。在这种松散的经营模式下, 银保双方的合作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并且对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只注重自身的利益, 保险公司以高手续费为诱饵来获得银行的客户资源, 同时银行也会依据手续费率的高低来选择合作重点, 双方都忽略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员工培养以及服务质量等问题。不断的调整战略目标, 滋生了一些行业“潜规则”。

(二) 误导宣传带来的信誉危机

银行的银保产品销售人员并不真正了解银保产品为客户带来的收益, 在销售过程中常常容易忽略保险与储蓄的区别, 告诉客户投保就相当于储蓄, 让顾客在不清楚实际情况的条件下购买了银保产品, 其实客户并不知道自己购买的并不是高利息的储蓄;储蓄存款在取款时并不收取手续费, 在取得本金的同时还会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 而银保产品并非如此, 银保产品的销售人员往往会过分夸大银保产品所带来的收益, 客户购买银保产品后, 若想取回本金, 退保的同时必须支付一定的手续费, 这与储蓄不同, 因此, 很多人因此而和工作人员发生争执, 降低了银行的信誉, 损失了利益, 对银行的信用造成了威胁。显然保险产品虽然有一定的储蓄性, 但与储蓄存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三) 银行对于银保合作的热情不高, 员工素质不高

手续费是银保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重要收入, 因此, 手续费的高低是银保产品进入银行网点销售的重要依据, 也是保险公司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银行在销售银保产品过程中靠手续费来赚取自身的利益, 然而其手续费收入在银行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很低, 因此银行缺乏一定的积极性。银行的银保产品销售人员并未取得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的证书, 因此在不具备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的资格。这些银保产品的负责人在出售银保产品时并未对银保产品有深入的了解, 在专业素质上缺乏;在顾客有收益率疑问时, 大多数销售者只会夸夸其谈, 大赞银行保险产品带来的收益, 让客户心里不能充分的接受, 同时有些客户便会对其不现实的收益率蒙骗。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人员自身没有较强的责任心, 他们往往只为了从中赚取所谓的提成, 提高银行的手续费收入而进行盲目的销售。

(四) 银行保险的监管不够完善

银行保险产品销售前, 有关部门对资格申报时要求的材料不严格, 例如没有审查销售银保产品的销售人员是否持有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证书。监管措施的确实使得许多保险公司为提高竞争力, 而随意提高手续费, 造成了不合理竞争。国家对银行保险问题的法律监管存在漏洞, 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 也没有较为具体的法律监管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四、解决银行保险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 逐步推进专业模式

银行与保险公司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例如在银行内部开设专门的银行保险销售柜台, 保险公司派专门人员在网点进行销售的服务, 以便为客户提供最优、最可信、最可靠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 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 由于这是服务行业, 因此, 要培养工作人员的服务于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改变他们懒散的工作态度, 提高服务热情, 让客户满意, 同时增加产品的可信度, 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放心购买银保产品, 从而增加收益;专业模式的逐渐渗透, 才会使得银行与保险公司成为利益的共同体, 提高中国保险业整体规模和服务水平。

(二) 保证宣传的健康度

在宣传银保产品之前, 销售人员要对保险进行专业的学习, 对所推出销售的银保产品进行透彻而又深入的了解, 在做宣传海报以及销售过程中, 正确引导顾客, 不用夸大的收益率数字来博取消费者的盲目青睐, 让顾客准确了解其中的有利及不利之处, 帮助顾客做好利弊权衡, 选择适合其自身条件的银保产品。

(三) 提高银行的积极性与人员素质

增加银行的手续费收入, 使银行的利益与保险公司的利益挂钩, 增加银行的销售积极性, 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考虑为银行参与银保方面的工作人员按比例提高工资, 积极引导银行设置专门银保部门, 银行中销售银保产品的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证书, 并通过相应的考试与培训之后方可上岗;销售人员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 也要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训, 不可只想自身利益, 要切实从客户的实际利益出发;不盲目跟风, 随意介绍, 要根据客户的实际状况与需求, 介绍相应的银保产品, 并据实计算其实际收益, 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答复, 让客户可以放心的购买银保产品;提升银行的信誉度, 也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 为银行与保险的良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而稳定金融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 完善对银行保险的监管机制

加强对银行保险的监管;首先, 完善法律机制, 建立健全银保产品的设定法律, 银保产品本身应该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 本身不具备利益欺诈以及欺骗消费者的成分, 同时产品在面向大众的过程中, 要进行销售的监督, 防止销售过程中的违规现象比如对消费者的误导等;法律机制健全的同时监管机构要设置专门的监管银保部门, 进行现场监督;对任何违规的销售现象, 要给予相应程度的惩罚措施, 给银保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保证金融系统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结论

总之, 银行保险要得到更好的发展, 不仅要积极推进销售模式, 还要健康宣传, 提高人员的素质, 加强监管, 还可以推动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类型;只有银行与保险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 双方才会进行良好而健康的合作, 加强对其的监管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只有做到自身合作与监管的良性协调, 才会使得银保在金融体系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男.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及思考[J].时代金融, 2008 (11) :22-25.

[2]朱迪.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J].经济与法, 2010 (09) :12-16.

[3]崔勇.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因素实证分析[J].应用研究, 2010 (04) :8-10.

[4]冯祥英, 冯根福.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财政研究, 2009 (08) :13-20.

篇4: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银行保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1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0-29-03

一、银行保险概述

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法国。银行保险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初始意义具有明显的“银行”与“保险”融合特征,其内涵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因此,在银行保险业的理论界和实业界对银行保险的涵义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下面从销售渠道说、产品服务说、经营策略说三种不同角度对银行保险的定义进行归纳。

(一)销售渠道说是对银行保险最为直观的理解,也是银行保险发展早期的主要定义方式

从银行保险的最初形式来看,所谓的银行保险就是利用银行等渠道来销售保险产品。DolisaK.Flu在世界著名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发表的《亚洲的银行保险》报告中也认为,从最为简单的形式上看,银行保险就是经由银行销售保单,也就是银行代销保险。

(二)产品服务说是将银行保险界定为银行和保险公司联手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学者AlanLeach在其出版物《欧洲银行保险中的问题及2000年发展前景》一书中提及:“银行保险是包括传统银行、储蓄银行和建房协会在内的,对保险产品进行制造、营销和分销的服务。”英国保险业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的一种经营行为,即银行销售通常由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我国学者郑伟、孙祁祥也从产品提供的角度来理解银行保险,认为“银行保险,又称银保融通,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达成的一种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安排,其中,保险公司负责产品的制造,银行负责产品的销售。”经营策略说将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与其主业经营相关的商业策略。

(三)经营策略说强调银行与保险公司两个不同的金融部门联手进行产品开发、营销和分销

我国学者栾培强对此定义为“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银行既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直接销售保险产品,也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保险中介人代理销售保险产品,还可以与保险公司建立合资公司经营保险产品。张洪涛则将银行保险视为“保险公司和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人们对银行保险的涵义理解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银行保险应该属于一种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基于金融服务一体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在归纳汇总并比较了国内外研究对银行保险的几种定义后,我们可以归纳出银行保险的定义:银行保险是指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相互渗透融合的战略,是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为共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兼备银行和保险特征的金融产品,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务。

二、当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银行保险得到了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金融保险市场发育程度低、居民金融保险理财知识贫乏、银行和保险公司市场运作经验不足、监管力量薄弱等原因,我国银行保险在短时期内的爆炸式增长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银行保险产品种类单一,产品内嵌价值低,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利润很小。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大多数是夏交分红型保险,这种产品期限短,现金价值高,保险公司可计提费用很低。在很低的计提费用中保险公司还要支付高额银行手续费、销售人员费用和内部管理费用,实际费用盈余非常微薄。由于期限短,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渠道狭窄,资金运用的收益也比较低。如我国近几年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一般在4%左右(国外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一般可以达到10%以上),客户对这类产品的回报期望值又很高,希望达到或高于同期国债收益水平,保险公司面临着极大的分红压力。因而这种产品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利益很小,有些精算师甚至认为这种产品给保险公司带来的价值为负数。

(二)银保双方合作比较松散,发展极不稳定

银保双方通过协议合作,合作关系比较松散,银行保险的发展极易受银行方面政策调整变化的影响,发展很不稳定。在银保合作中,大多数银行尚没有将这项业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保险公司的推动是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业务操作中,基层代理银行政策忽左忽右,保险公司经常疲于应付,业务发展很不稳定。双方除进行销售环节的代理合作外,在产品开发、售后服务、利益分享方面基本没有合作,合作层次很浅,双方的合作处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

(三)费用竞争异常激烈,影响正常的经营秩序

随着进入银行保险市场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银行网点和客户资源成为保险公司争夺的稀缺资源。由于各家保险公司产品高度同质化,费用竞争成为可运用的最佳武器。于是各保险公司大打费用战,银行手续费、业务推动费等费用越来越高,经营成本剧增。而且在竞争中,部分保险公司人员暗中采用高额费用贿赂银行关键人员和柜面人员,扰乱了银行保险的正常经营秩序。由于银行保险产品可提费用低,利润贡献少,道德风险高,部分保险公司不堪重负,主动退出市场。

(四)银行保险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欧洲国家都是在保险市场发展数百年后才出现银行保险的,而我国是在保险市场未得到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就出现了银行保险,居民保险知识贫乏,这给银行柜面人员不正常地向客户说明产品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银行保险销售中存在一定的误导现象。银行柜台在销售保险产品过程中经常将保险与储蓄相比,有时甚至干脆说成是“高利率的储蓄产品”,套用储蓄产品的本金、利息等概念说明保险产品。由于在银行购买,很多客户误以为是银行产品。如果客户在满期给付时发现不是银行产品,并且收益比银行存款低时,就会产生受骗上当的感觉。由于银行保险的保险费几年累计已有几千亿元,客户数目庞大,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银行、保险公司的信誉和正常经营秩序,还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三、加强我国银行保险管理的对策

在我国当前银保业务火热的情况下,应该时刻警惕银保业务的以上潜在风险,并作出积极防范。各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表明,若使银行保险得到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必须实现“三赢”,即:客户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保险公司可以扩大产品销售,同时减低经营成本;而银行则提高了客户忠诚度,增加了利润来源。针对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现状,为了实现“三赢” 的目标,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提高保险公司研发产品的能力,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是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关键。保险公司要维持生存,就必须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要和银行柜台销售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应该根据我国消费者拥有的基本保障不足,急需养老、健康等产品的实际情况,开发多种产品。适当提高保障型产品和期缴产品比例,优化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市场上存在产品单一、保障性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保险公司将部分产品销售职能转移给商业银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保险产品的销售效率;但由于其产品均由银行进行销售,使保险公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往往弱化,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也越来越少。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办法是银保联手创新产品,不能完全由保险公司闭门造车、独家开发。保险公司应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使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以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保险双方必须加强合作,建立银行保险联合开发产品的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和客户需求,调动银行的积极性,又可以开发出既适合银行销售又符合客户需求的银行保险产品,降低市场风险。

(二)提升保险公司客户服务水平,加强对客户资源的控制和管理

银行保险带来了一定的客户转移、客户认知度和忠诚度下降、保险公司不能对客户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客户资源方面的风险。保险公司必须深层次考虑客户的忠诚度和公司长远发展,做好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对客户的投诉要及时处理。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提高对客户资源的控制和管理水平。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强客户服务,除可以维护已有的客户外,还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动,并通过带动效应,拓展新客户,促进产品开发和保证客户利益。应该消除顾客对银行保险产品存有的搭配销售的心理障碍,要让消费者感到银行保险产品提供的附加服务是能够为他们带来利益的。对银行销售保险产品人员的资格应作出限定,例如要求他们参加上岗前的培训并必须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等。

另外,还要建立银行保险的客户治理系统。首先,由于现有保险公司的系统不能支持多家银行的保费自动转账功能,客户无法通过电话、ATM机或各个网点的银行系统,实现保单自动查询、保单自动更改、保单贷款等操作。因此,加快银行保险的电子化建设,实现保险公司数据系统与银行业务处理及结算系统的联网是当务之急。其次,人工操作易带来操作风险,所以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必须尽快建立起客户治理系统,对客户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控制,减少操作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第三,银行保险业务客户资源的有效利用,也需要与相应的客户治理系统匹配。保险公司应利用银行已有的客户信息,建立起自身的客户信息档案,通过这些信息,提高续保率,以获得客户的长期忠诚度,并利用现有产品充分开发客户的潜在需求,提高保单的附加值。

(三)适当提高银行与保险的融合程度,建立银保长期合作机制

从国外的经验看,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的、利润共享与互惠互利的关系。根据世界银行保险的情况,银行保险根据融合程度从低到高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建立合资企业、金融集团四种融合模式。这些模式中并没有唯一正确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环境、产品等因素采用不同模式。我国以分销协议模式最为主要,这种“多对多”松散的短期合作,经营不稳定,风险较大。融合程度较高的模式(如战略联盟和合资企业)可以使双方协调一致、减少冲突。产权上的融合和制度安排可以使双方利益和目标一致,减少委托代理问题,提高银保业务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的多是一年期的代理协议。这种短期的随意性很强的协议,无法保证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根据目前现状,保险公司应该主动与银行建立更高程度的融合模式,如战略联盟协议、建立合资公司或金融集团等,改变被动的局面。这些模式或通过更紧密的合作或通过产权上的安排有效解决目前对银行的利益驱动不够、代理手续费过高、销售误导等许多问题。在目前我国银保双方尚不能进行资本参与或就某类特定产品的分销建立合资企业的时候,为维系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应签订长期协议,并明确界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责、权、利关系。银行专注于销售,保险公司专注于产品开发和人员培训。银行除收取手续费外,还应分享保险业务的部分利润。保险公司和银行在定位清楚、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从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风险防范出发,应立足长远,避免短期行为。保险公司要加强银行网点的人员培训工作,提高银行柜台人员代理保险的积极性。应考虑银行柜台人员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偏差,既要照顾企业的利益,更要照顾银行柜台人员的利益,做到按照经营状况和绩效,对银行柜台人员作出适时、客观、公正的奖惩,使其行为目标接近资本所有者的目标,有效化解银行保险的操作风险。

(四)分销方式多样化,重点完善客户经理制

我国目前银行保险营销方式单一,主要通过柜员销售,这使得银保业务的稳定性面临更大的风险。而且这种方式只适合销售简单的产品,不适应我国银行保险的长期发展。在世界银行保险市场上营销方式除了银行柜员还有客户经理(理财顾问)、直销(电话、邮寄、网络等手段)、个人代理人等。而在美国,使用客户经理(理财顾问)最为普遍。在欧洲简单的产品是通过银行柜员直接销售的,但是对于一些富裕阶层销售的较为复杂的产品则由客户经理(理财顾问)来销售。欧美银行保险市场营销的重点就在于开发运用多种销售模式,综合利用不同的销售模式。多元化的销售方式有助于细分市场,实现产品、营销能力和顾客的匹配,同时也降低了风险。

根据对不同营销方式的比较,客户经理制是一种高效的分销方式。客户经理强调主动挖掘银行客户资源并积极营销和服务。客户经理与客户建立全面、明确、稳定的服务对应关系,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的金融一体化服务。我国目前的银行保险客户经理制还很不完善。在某些保险公司又称专管员,职能主要是负责渠道的维护和管理,而缺少主动的理财服务和营销,更谈不上主动挖掘客户资源。因此,完善我国客户经理制是加强对银保渠道的控制、降低银保业务风险的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可以在取得银行同意的情况下主动选派自己的客户经理到银行网点提供保险销售和理财服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客户资源并加强对银行网点和客户的管控。

参考文献:

[1] 孙祁祥、郑伟.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的中国保险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2] 范云飞.论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及监管指引[J].上海保险,2010,(10).

[3] 陈文辉、李扬、魏华林.银行保险、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4] 孟昭亿.银行保险的经营与监管[J].银行家, 2007,(04) .

[5] 解晓非.强化银行、证券、保险监管的协调与合作[J].经济研究参考, 2005, (93) .

[6] 闻岳春.法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7,(6).

[7] 胡浩.银行保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丛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8] 卫新江.银行保险基于国际经验的考察[J].国际金融研究,2005,(04).

[9] 宋雪枫.欧洲银行保险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10)。

篇5: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出口信用保险具有防范收汇风险的作用,同时具有融资条件宽松、手续简便易行的特点,日益成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模式的首选。针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中的存在问题,银行、企业、政府必须通力合作,积极建立健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的制度体系,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专项立法,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机制,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效益控制体制,促进中国信用保险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

问题

对策

1.国内外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3 1.1 国外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3 1.2国内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5 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6 2.1出口信用保险基金不足........................................................................................6 2.2 支持产品类别范围狭窄.......................................................................................7 2.3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8 2.4 出口信用保险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管体制约束........................................................9 2.5投保申请周期过长,投保费率过高......................................................................10 2.6 我国出口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投保意识差...................................................11 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对策......................................................................................12 3.1.健全有关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12 3.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风险基金制度...............................................................12 3.3 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机制...................................................................................13 3.4 出口企业应加强风险意识和投保意识.................................................................13 3.5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14 4.结论.............................................................................................................................15 参考文献:.....................................................................................................................16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而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公认的国际贸易促销手段.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出口信用保险对一国的对外贸易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企业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有利于出口企业采取灵活的贸易结算方式,有利于出口企业获得融资便利等。而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因此,为实现科技兴贸的计划目标,探讨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1.1 国外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英、法、日三个国家为例,介绍其开展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况和特色。英国出口信用保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官方支持的力度大。ECGD是代表国家经营的公共业务,其收支列入国家的财政预算,而且由英国贸工部牵头对其中长期出口信贷保险项目开展审查,并通过其电子信息系统为ECGD调查了解其承保的国外进口商的有关资信情况予以支持。二是信息网络和未付款追帐业务完善。通过与世界其他保险组织的合作,以及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保险分支机构网络和英国政府在60余 3

个国家建立的企业资信联盟网络,确保英国出口信用保险商时获 得对方企业的信用资料,为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信贷相结合。英国出口商在获得保险机构的出口信用担保后,可以以此担保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获得资金融通。特别是通过ECGD使用政府资金代表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出口信贷提供的中长期信用担保。由于有以国家资信为基础的出口信贷担保,大大调动了商业银行从事出口信贷的积极性,达到了为企业融通资金和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目的。法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凭借其完善的服务体系令世界各国的出口商所羡慕,享有提供“慷慨保险”之美称。法国出口信用体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承保范围广。从一般性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到特殊的成本上升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市场开拓过程中发生的风险都包括在COFACE的承保范围之内;--是风险评估机制与信息管理系统发达。目前科法斯可提供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3500万个企业的资料信息,不仅为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也使科法斯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信息服务商之一;三是官方支持的力度大。COFACE代表国家经营的公共业务,其收支列入国家的财政预算。每年年初COFACE向政府报告当年预期收入及支出情况,政府根据公司的报告编制并批复当年预算,如出现巨额赔款等意外情况,可以向政府直接申请资金,该笔资金的支付不必通过议会。日本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50多年,对日本的出口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持作

用。据统计,日本有39%的贸易额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取得的。日本的出口信用保险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予以下几点:(1)完善的基金补充机制。如NEXI出现赔付,日本政府将承担95%的风险。同时NEXI也将95%的保险费收入上缴政府,并转入政府出口专用风险保障基金。如果NEXI自留5%风险的赔付金额超过NEXI的风险基金,则日本政府依然可以通过追加 预算弥补不足。(2)国外厂商信用制度。NEXI从各种渠道得到关 于外国政府、外国企业的信息并建立了相应的信用等级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和及时调整可以有效地降低承保时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留保费收入并对相关外国企业建立长期信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约束。(3)行业协会统一投保。即由企业向出口行业协会投保,行业协会作为保险代理人统一再向NEXI购买出13信用保险。这避免了某些当事人在购买保险时经常出现的逆向选择,降低了NEXI的经营风险。日本出13信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90%以上都来源于这个特殊的保险方式。1.2国内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是在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从开办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经过这10多年的探索,出口信用保险有力地支持了大陆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等商品的出口,在保证企业安全收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在此情况下,据中国信保的统计,今年l

—l 1月,中国信保承保金额达565.2亿美元,同比增长63.6%;支付赔款2.1亿美元,同比增长174.5%。今年前三季度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约570亿元,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超过3000亿元。虽然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来,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与我国作为出口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发展步伐较慢。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得到了巨大的扩展。2002年,新成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刚刚蹒跚起步,其业务规模就达到了27.5亿美元;到了2005年,业务规模已经增长到了212亿美元。其每年业务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8%,实现了业务规模“三年翻三番”的目标。但纵观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尚处于起步阶段。

2.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2.1出口信用保险基金不足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支持出口发展的政策工具,其根本作用体现在对风险损失的补偿上,而发挥补偿作用的基础是有充足的基金后盾。缺乏保险基金则使得保险机构只有在超风险的状态下承担保

险责任,既影响了业务量,又影响了效率,同时还增加了潜在的金融风险,阻碍了出口信用保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由国家财政预算拨出40亿人民币,约折合5亿美元的注册资本金。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风险基金与承担的责任额通常为l:20。因此,我国目前的风险基金最大可支持1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贸易额。但随着我国融人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我国的风险基金有限,因而面对大量的放账交易承保的能力不高,难以应付巨大的风险损失,使保险机构只有在超风险的状态下才承担保险责任,既制约了承保范围的扩大,又影响了业务量和效率,增加了潜在的风险,阻碍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发挥。2.2 支持产品类别范围狭窄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开办至今,所支持的出口产品类别主要集中于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方而,这与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创立之初的定位可以说有非常人的关系。但是作为经营了十余年的保险业务,其业务范围仍然局限于主要支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则显得有些狭窄。作为支持我国出口业务的一个主要力量,其经营原则应该立足于我国的产品出口,尤其是需要支持的我国产品的出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当然,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是我国出口的主要类别,也是我国外经贸事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扶持和需要人力支持的,况且我国的机电

产品、成套设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是很强,尤其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创立之初更是如此,应该说,在出口信用保险创立之初把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产品定位在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出口上并无不对之处,但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其他类产品出口尤其是农产品的出口,由于缺乏价格优势,将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出口信用保险如果还是局限于主要支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的出口,在支持我国的出口方而所发挥的作用难免会受到限制,不能起到出口信用保险所应起到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对象也有利十出口信用保险自身的健康发展。从这些年来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加人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不会导致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本身造成冲击,而且还可以使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对象与我国外经贸支持出口的方向相吻合,更能体现出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从理论上分析,由于农产品的出口保险均属短期保险,人量小额的投保将使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更加接近十人数法则,而大数法则正是一般保险经营的基础,符合这一原则才能保证保险的健康经营。2.3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迄今仍未建立透明的预算管理机制。发达国家通常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费用支出、合理赔付、保费收入及索赔收入纳入国家预算,并进行审核。中国有关主管部门过分强调保本经营,并按商业标准对信用保险机构进行检查、督导,致使出口企业普遍享受不到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而承办出口信用保险的机构也过分注重商业性经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走出去”战略、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及鼓励成套设备和高科技高附加值出口政策的贯彻实施。中国出口保险承办机构仍沿用1992年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综合保险条款》,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的服务项目有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出口延付合同保险、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出口押汇保险、应收账款管理等,难以满足企业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及少数高风险国家,保险费率高达2%或4%,出口企业投保从意向接洽及书面申请到正式签订承保合同需1个月,有时甚至需要2至3个月,赔付条款的解释权在承保机构,存在过多的除外责任,以及损失界定和纠纷处理,服务对象仅面向国有外贸公司,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发达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占出口的15%~30%,而据中国信用网统计显示,中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全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有些企业甚至不知道有这项业务。

2.4 出口信用保险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管体制约束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出口信保方面的法律规范。所以,迄今我国对出口信保政策,担保政策,保险费率基准,国家风险及限额控制以及具体投保事项,如承保范围,保险费率,损失界定,委托追偿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来规范和保

障。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受保监会监管,但属于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业务有特殊性,因此保监会并不直接干预其经营管理。出口信保机构由国家财政出资成立,故财政部对其盈亏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审核,而对其日常经营不负监管之责。此外,出口信保机构与商务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没有上下级的监管关系。由于政府各部门和机构的性质。职责和相互关系不明确,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不稳定,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信保的规范稳定发展,从而使出口信保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2.5投保申请周期过长,投保费率过高

目前,出口企业从申请出口信用保险到最后投保,中间最少需要十几天到一个月,对于中长期的项目来说,时间则更长。出于金融机构的谨慎经营原则,我国平均保费率近1%,对南美、非洲等急需投保的国家和地区,平均保费率高达2%。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国一年期的短期出口保险费率平均为1.5%左右,而法国三年期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费率才0.1%一l%。根据对外贸公司的调查显示,外贸公司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普遍认为偏高。偏高的保险费率对我国许多处于本或保本经营的外贸企业及许多中小出口企业来说,增加了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关于产业链分配的理论中,有一种微笑曲线,即位于左端的知识产权开发企业和位于右端的品牌销售企业,创造并获只能拿到极少的一部分。而在我国出口企业中的整个产业链中的高

附加值,位于曲线低端的弧度部分的成品装配和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多数为替大型企业代工生产。即使生产自由品牌产品也由于品牌影响力弱而不能取得较高市场售价,从而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获得规模收益,因此企业利润率相比同行业大型企业明显偏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承担保险金额。造成目前出口信用保险高费率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不够,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面相对狭小,风险集中,加之受信息资料的局限.保险人为了控制风险,高保险费率的出现在所难免。

2.6 我国出口企业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投保意识差

由于对出口信用保险这项政策性业务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企业普遍存在着保险会加大成本费用的观念,使得外贸公司和出口生产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普遍存在着重视和运用程度不够的问题。在投保方面,许多出口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和适应范围、投保程序、费用水平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有些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出口信用保险;有的过份信赖与国外客户的贸易关系,认为与老客户之间的贸易结算较安全、可靠,考虑到保费较高,甘冒信用风险也不愿保险。

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对策

3.1.健全有关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尤其需要专项法律确保其合法地位,以保证其促进出口、贯彻国家外经贸政策、产业政策的实现。大多数发达国家采取的是立法指导实际操作的模式。我国可以借鉴英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制定专项立法,并以此作为完善政策性外贸金融体系的途径之一,通过立法明确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经营原则、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增加信用保险的透明度,为信用保险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参考保险制度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制定和实施一些具有超前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的战略、政策和措施,推动出口信用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3.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风险基金制度

一是从每年的出口信用刨汇中提取一定比饲的金额来补充出口信用保险基金,增强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也可根据当前外汇储备稳定增长的实际情况拿出一部分资金予以支持,以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在税收政策上可实行免税或较低的税率,体现国家对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政策支持,从而增加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二是建立风险基金制度,改 善基金结构。第一,对政府指令性项目和指导性项目实行严格的

分账管理、分别考核。推动其加快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内控机制。第二,改革财政补贴方式,可以考虑采用分账管理后的“一揽子补贴方式”,消除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讨价还价的内在动力,将经营状况与职工的收入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第三,改善资金来源结构。鉴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专业性强、风险大,政府应考虑在资金来源上给予支持。通过设立基金、财政资金委托运用、低息或无息借款、发债等方式,降低资金成本,改善其经营环境。

3.3 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机制

出口信用保险从性质上来说仍然属于保险,为避免权责不清的问题,应该明确规范保监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监管职能,正式在保监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管理出口信用保险日常的事物。同时借鉴外国的经验,进一步完善部际委员会制度,由经济财政部牵头,外交部、国防部、农业部等部门组成,吸收更多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建立由保监会牵头的经常性的出El信用保险例会制度和重大事件的紧急处理制度,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

3.4 出口企业应加强风险意识和投保意识

金融危机使欧美大量银行倒闭,信用证不再保护出口商的利益,国外银行开不出信用证,信用证结算方式下银行要挑不符点很容 13

易等,这些都影响到出口企业安全收汇。所以,灵活的贸易支付 方式也逐渐成为竞争的鼋要手段,非信用证结算方式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节约流通费用。另外通过投保,可使出口企业获得银行的融资便利,缓解资金紧张状况,增强企业竞争力,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外买方及其融资银行的流动性趋紧,要求供应商接受“放账交易”的方式,并且延长付款期限,导致交易风险增加,通过投保来规避风险,提升贸易信心,破除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不愿接,无力接”的难题。

3.5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1)加强对出口信保的宣传力度。目前90%的出口企业是中小企业,多数不了解出口信保,又不敢采用赊销等贸易方式,失去了 许多贸易机会,因此应加大对出口信保的宣传力度。可通过开设网站等栏,对其进行全面的介绍。还可经常举行一些出口信保的业务推广活动,如召集一些出口企业学习出口信保的知识,对一些需要办理出口信保的企业,可以譬门派人到企业去进行宣讲。(2)完善出口信保的信息服务网络。对内通过建立健全客户信息库,缩短客户保险的申请期。对于出险少、损失少的续保客户,考虑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对外通过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信息交流,充分挖掘政府机构等渠道获得有关信息,向投保企业提供国外客户的信用风险信息,防范交易风险和追讨风险。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

(3)开通快速.简易审批、赔款通道。目前中国信保对出口企业投保的审批时间为22天,一些出口企业可能因为过长的审批时间而失掉达成贸易的机会。因此应尽快缩短审批时间,并进一步改 革其理赔机制,简化手续,缩短理赔时间。通过及时赔付,酌情预先赔付,真正为发生损失的企业提供及时赔偿。

(4)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应对一些以农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和家电等鼋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大承保支持,提供专门的支持和服务,协助这些企业。走出去”,为它们能够迅速做大做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供有力保证。(5)不断推进业务品种和服务的创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出 口信保机构应根据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保险产品,满足出口企业的多种需要。随着保险领域业务不断创新,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造就高素质、精通出口信保业务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我国出口信保事业的发展。

4.结论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贸易市场上,如何按照符合国际规则的运作方式,支持和促进外贸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的出口和融资环境,作为提供风险保障的出口信用保险,其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虽然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问题很多,发展缓慢,目前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但我相信随着我国对出口信用保险在承保方式、承保机构和出口信用

保险的保险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总之,我们要认清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出口信用保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出口保险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出口信用保险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考 张莉娜

【2】论我国现阶段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对策 宁波大学商学院 邱波 【3】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与方向 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部 王雪华 【4】我国出口信用保险问题分析及对策 中国经贸 方丰霞 【5】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现状及问题研究 黑龙江对外经贸 王晖

【6】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张亚军

【7】浅议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山东教育学院报 吴洋

【8】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商界 梁星玉 马扬 2010 【9】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刘浩

【10】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问题论析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婓子英 王丽娜

篇6: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有两大任务:一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资本统治的时代是不可超越的。和谐社会需要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需要资本来倡导。《社会保险法》如果能够平衡劳资以及政府利益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可以认为其已经基本达到了立法的目的和初衷,也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社会保险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目的在于保证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中社会保险的内容在社会保障中所占比重最大,可谓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社会保险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重要内容。从功能上来说,社会保险制度被还称为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和“助推器”。建立社会保险制度,通过规范社会保险关系,可以维护社会保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加快社会保险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保体系,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不长,很多具体制度都处于创建甚至是初步探索阶段,整体上来说社会保险立法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的立法涉及的保险覆盖面即对象太窄。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渡时期,我们建立的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服务的劳动保险制度,而不是完全的社会保险制度,涵盖的范围主要是“产业雇佣关系”,通俗的讲即为有单位的人建立社会保险,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险权,而我国的用工签约率一直以来又很低,从而将一部分应该享有社会保险权的主体简单的排除在外。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身份意思浓厚,让人误以为社会保险似乎就是专为国有企业改制、为现代企业制度而设立的配套制度。

其次,社会保险的立法不统一。在世界范围内,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例外不是立法在先,为其奠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基础。转轨时期的社会保险立法层次低下、内容分散、立法体例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法理念指导,很多都是探索性的立法。现行的社会保险法律规范的立法层次太低,与社会保险的地位不相符,而现实情况是社会保险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当由最高立法机关来制定相应的法律。但是中国目前尚无一部统一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作为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核心。

再次,社会保险的立法在监督方面重视不够。特别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法方面系统性立法是不够的,致使社会保险基保值、增值困难,浪费严重。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设了不少的监督条款,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全面的监督安排,从而导致制度执行不力,并且还不能及时纠正其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社会保险的立法目前规定的救济渠道不畅。我国包括社会保险争议在内的关于社会保障争议的救济制度主要可以概括为“一调一裁两审”,实质上是没有建立专门处理解决社会保险争议的机制,而是循用劳动争议立法的规定。

遵循的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习惯思维,而且有愈来愈明显的将其行政化处理的倾向。社会保险争议适用劳动争议立法,因争议处理机构工作人员的专门法律素养不高,争议处理机构力量薄弱,必使其程序愈益繁杂、效率低下,根本无助于争议的更好解决。总之,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在立法方面问题重重,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践行实效,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立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建议

我国在社会保险立法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好立法的原则、方向和思路,又要从微观上处理好立法的覆盖面、管理监督和衔接配套等具体问题。这样,社会保险立法才能有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

(一)社会保险立法的宏观构想

1.注重经济体制的过渡性与立法的超前性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很多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带有浓厚的国家保险和企业保险的特征,现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就要打破传统的格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方共担”的社会化保险体制。但我国现行立法表现出“需要什么,制定什么”的现象,我们认为这样会打击进行科学立法的热情和对立法的预测。.注重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保险立法一体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利于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因此,社会保障立法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长期受城乡制度性差异和体制性阻隔的制约,将长期存在。我们认为,在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险立法的设计中要承认并考虑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保险立法的发展。

3.注重与国际社会保险制度接轨

我国入世,给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的商业保险业务将逐步向外资商业保险公司开放,由于其实力强、服务规范、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保险品种多,回报率稳定等优势,必然与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形成竞争,如果我国还不加强社会保险立法的改革和完善,与国际接轨,势必会在与外资商业保险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

(二)社会保险立法的微观运行

1.扩大社会保险立法的覆盖范围

我们认为应当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前述的灵活就业人员也纳入我国的社会保险的范畴,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险的待遇,促进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调整管理机构的设置,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交由统一的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行统一管理监督,确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既要设立内部监督,又要设立外部监督,即建立管理部门、企业、个人组成的监督机构,使社会保险的参与人与享受主体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收支有较清楚的了解,增加透明度,发挥积极性。

(三)解决好社会保险立法与相关配套法律的衔接问题

由于社会保险立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所以不仅需要制定好相关领域的专门法,还要解决好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协调问题。

结论

上一篇:村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下一篇:(区域经理)渠道营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