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以河北省某农科高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利用自编就业认知调查问卷对毕业生就业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认知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第一篇: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十二五”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了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准确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本文以山东省某农业院校2011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从毕业生就业意向、择业期望、心理状态,影响就业因素和学校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就业工作应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念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十二五”期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500万,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了准确掌握毕业生思想状况及就业择业的准备情况,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客观依据,2010年9月我们对山东省某农业院校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山东省某农业院校2011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书面问卷调查的形式,问题涉及毕业生就业意向、择业的期望、心理状态,影响就业因素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60份,有效回收率93.63%。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1.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

对于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49.75%的毕业生选择愿意,25.76%的选择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12.37%的毕业生毕业后要跨专业就业。虽然毕业生就业时首先考虑的仍然是学有所用、专业对口,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意识在逐渐淡化,“先就业,再择业”成为部分学生不得已的选择。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培养体制改革,加强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衔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择业观念无疑是影响毕业生择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调查显示,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重视发展前景的占35.86%,个人价值发挥占27.53%,经济收入占20.79%,单位所在地占7.58%,社会评价占5.47%,其它占2.78%。由此可见,毕业生着重考虑的是发展前景和个人价值的发挥,其次考虑经济收入,单位所在地和社会评价,择业观念已趋于理性,不盲目追求工作地域和经济收入。

2.毕业生对首次就业期望的月薪

毕业生对首次就业期望月薪值的调查数据显示,57.49%的毕业生期望月薪为1000-2000元的,33.59%的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为2000-3000元。这说明大学生开始能较为客观的评价当前就业形势,并做出较为正确的估计,大多数学生对待月薪要求还是比较理性的,但仍有3.45%的毕业生期望值在4000以上,对这部分学生而言,期望的收入水平高于实际市场价位,必然会导致求职困难的加大。

3.毕业生希望工作的单位和地区

毕业生对希望工作单位选择排名前五位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占35.86%,党政机关占32.74%,科研单位占24.07%,高校占22.05%,三资企业占21.8%。单位的选择与工作定位有直接的联系,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到收入较高、工作稳定、社会声望较高的单位去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选择的就业方向。

在对毕业生希望工作地区的调查中,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排名前四位:青岛占47.90%,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占36.45%,家庭所在地35.02%,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占28.8%,可见,青岛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主要原因是就业机会多、薪酬待遇较高、生活条件较好,但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密集,就业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择业难度。数据显示,选择到中小城市的占13.13%,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的只有6.06%,由此可见,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引导,鼓励更多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到中小城市,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去就业。

4.影响毕业生择业的自身因素

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在择业过程中自身决定性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社会经验和工作能力占72.47%,专业知识占40.24%,综合素质占34.76%。而心理素质、社会关系、品德、获奖证书等也是择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尽早明确职业意向,合理规划大学生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求职择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5.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由于网络求职快速、便捷、节约成本,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就业信息。调查显示,通过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的占46.38%,学校、学院占37.85%,导师、朋友占8.33%,这三种是毕业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还有7.83%的毕业生通过各地各类“双选会”,7.07%的毕业生通过报刊杂志获取就业信息,毕业生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但是,学校还应加强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及辨别能力,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意向单位,并保证学生的择业安全。

6.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需求

在学校举办的哪些活动对毕业生求职择业帮助更大的调查中,选择社会实践的占70.37%,就业教育与指导占70.37%,就业面试训练占56.65%,毕业生认为这三种活动对他们求职择业的帮助最大。其次是科研活动占22.22%、人文自然科学讲座占18.18%,文艺表演占16.08%,演讲比赛占11.28%,这些活动也能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择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调查显示,有47.48%的毕业生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48.23%不太了解,还有4.29%不了解,有接近50%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不能局限于就业指导课和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教育,还应该将就业教育全程话,不断加强对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宣传讲解,使更多的学生了解掌握就业政策和程序,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就业。

对毕业生希望得到的就业信息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希望得到更多公司介绍和招聘信息的占41.92%,更多有关面试和演示的技巧介绍的占24.66%,更多公司员工的现身说法的占21.38%,更多有关薪资及福利信息的占12.04%,由此可见,毕业生对各种就业信息的需求量增多,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在今后就业工作中,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用人单位信息的收集整理,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为毕业生提供更加详细的单位介绍和招聘信息,同时还要组织公司员工来校进行现身说法,举办面试技巧讲座,帮助学生更好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升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能力,提高求职成功率。

目前学校开展的校园招聘活动多以中小型和专场招聘活动为主、兼顾大型招聘会和网上招聘等形式,受到毕业生的广泛欢迎。调查显示,有52.02%的毕业生认为应经常举办专场招聘活动,不一定集中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学校应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丰富招聘活动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参会单位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做出较为理性的判断,择业观念比较务实。但是仍然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选择理想化的问题。

三、学校开展就业工作的建议

1.加强就业教育指导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的要加大就业教育力度,采取更加得力措施,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和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合理定位目标,强化就业意识,促使毕业生提早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思想转变,促进学生就业观念和学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切实提高就业工作实效。

高校要针对学科特点,着重在职业生涯规划、择业技巧掌握和树立自信心等方面下功夫,将专题报告、专家讲座、就业实训、模拟招聘等活动融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引导学生提前做好择业准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择业技巧与就业能力。

2.加强就业宣传,开拓就业渠道,加大就业市场的建设力度

高校要加强对外联络与沟通,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强对学校的宣传,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学校就业信息网,多渠道发布毕业生信息和校园招聘信息,促进就业宣传工作更加多渠道化、多形式化,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毕业生就业。

高校要加大就业市场的开辟与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广泛收集用人单位信息,了解就业市场的整体情况,为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课程建设提供依据,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校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求职岗位,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3.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调查毕业后创业的问题时,有27.61%的毕业生赞成并敢于去做,68.6%的毕业生赞成但感觉能力不足,另有3.79%的毕业生不赞成毕业后创业。而毕业生在希望从事的职业选择上有22.81%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针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学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改革培养模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开设相应的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来提高综合创业能力;通过宣传、讲座、讨论、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使学生在创业氛围笼罩下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高校应加大培养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经费的投入,更新教学实验设备、创建创业实验基地、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等,为帮助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通过建立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与创业意识,为他们自主创业做好准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玉瑷,李强,贾一波.农林高等院校毕业生择业观调查及特点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3-137.

[2]张志平.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引导[J].安徽农业科学,2009(12):5808-5809.

[3]“山东省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预测”课题组.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J].山东经济,2008(1):55-60.

作者:于宁

第二篇: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认知状况调查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以河北省某农科高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利用自编就业认知调查问卷对毕业生就业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认知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以往研究表明,与其他学科相比农科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的挑战性更强,压力更大。

本调查以河北省某农业高校为例,通过了解毕业生就业认知状况,分析大学生在就业认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利用自编问卷《农科毕业生就业认知状况调查》,该调查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二是毕业生对择业的主观认知。调查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以农科高校24个学院的27个骨干专业的当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选取799人作为样本。其中发放调查问卷799份,回收794份,回收率为99.3%,有效问卷781份,有效率为98.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认知情况

(1)毕业生就业自信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自己能找到满意工作的非常自信的有40人,占5.1%;比较自信的226人,占36.6%;不好说的295人,占37.7%;较不自信的133人,占17.0%;很不自信的27人,占3.4%。统计数据说明毕业生中有高达58.2%的人就业信心不足。

(2)就业压力。结果显示:感觉就业压力大的有101人,占12.9%;较大的365人,占46.7%;一般277人,占35.4%;较小27人,占3.4%;无压力11人,占1.4%。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就业感到是有压力的。

(3)自身就业能力认知。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能力、实践经验、意志品质、心理调控能力及其他。其中,学生自认为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的有175人,占22.4%;欠缺沟通能力91人,占11.6%;欠缺实践能力的235,占30.0%;欠缺意志品質的15人,占1.9%;欠缺心理调控能力32人,占4.0%;其他15人,占1.9%。数据表明在今后的教育实践环境应继续加强。

2、对工作的主观认知

(1)期望的收入水平。学生在找工作时,期望未来月薪1500元以下的有4人,占0.5%;1500~2500元的有192人,占24.5%;2500~3500元的有466人,占59.6%;3500元以上119人,占15.2%。这表明大多数毕业生期望工作月薪在2500~3500元之间,这与近2年的就业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基本吻合。

(2)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在调查毕业生中,期望到政府机关84人,占10.7%;到事业单位236人,占30.2%;到国有企业236人,占30.2%;到三资企业137人,占17.5%;到民营企业88人,占11.2%。到政府和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人数达到了71.1%。

(3)职业锚倾向。毕业生对于未来工作主要看重专业对口的有117人,占14.9%;主要看重符合自己兴趣的192人,占24.5%;主要看重个人发展前景的334人,占42.7%;主要看重收入待遇的95人,占12.1%;注重稳定感的40人,占5.1%;其他3人,占0.3%。发展前景好、符合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占前三位,这说明大多数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非常理性。

(4)找工作态度。对于寻找工作坚持的原则,选择先就业再择业561人,占71.8%;宁缺毋滥138人,占17.6%;跟着感觉走54人,占6.9%;其他28人,占3.5%。数据表明,毕业生中大多数人希望在毕业离校前找到用人单位就业。

三、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1、加大对学生的就业实践指导力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实践能力明显感到欠缺,在今后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开拓更多的教学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增强毕业生就业自信心,舒缓就业压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贴身、贴心服务。

3、加强就业政策与就业知识宣传力度。就业观念对学生成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在今后要加强就业理念和知识方面的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 何春保. 农业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分析——基于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5,17(3):26-29.

[2] 宫 佳, 於朝梅. 农科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33):20826-20828.

[3] 李应军, 刘在洲, 刘金科, 郭启炜, 王中梅. 农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对策思考[J]. 高等农业教育, 2011,1(1):92-95.

[4] 李胜强, 李 虹, 金蕾莅.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32(2):71-76.

作者:邢晓虎 张丽芳

第三篇: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凸显出诸多思想方面的问题。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毕业生对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意识等方面的缺失。要改善这一情况,就必须要将就业指导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重视诚信教育和强化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实习期间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诚信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更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中均以礼仪之帮素称。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瓶颈却是造假,最严重的群体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的简历和推荐信的造假。在《宪法》中首次将“明礼诚信”列入基本道德规范,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讲实话办实事守诺言。诚实守信更是学生在进去社会前所必需具备的品质,这也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将诚信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具备守信用和重良知的品质。

一、农业院校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原因和危害

(一)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

用人单位面向学校的招聘中往往有许多学生为了博得面试官的关注,在自己的简历和推荐信上面造假。光明日报曾报道过关于某用人单位在大学生面试简历上面注水的统计,有20%的学生在简历上面造假严重,50%的学生在简历上面有些许的造假,10%的学生在简历上面有轻微的造假。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上存在着普遍的造假,使自己的简历更加的漂亮。更有学生承认在毕业论文上面存在着50-70%的抄袭,这已经屡见不鲜了。许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后不履行签约的义务后毁约再与其他的用人单位签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迫使用人单位不得不提出硬性要求来约束违约的出现。这更体现了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在单方面不遵守协议的劳动争议案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当前,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存在着不诚信的现象由以下两个方面:一、关于招聘农业方面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二、大学生择业中的不诚信行为。用人单位的不诚信行为主要体现在为了博毕业生的眼球让招聘单位更加出彩,不切实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虚高的工作待遇,这让更多的毕业生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与大学生签订第三方协议的时候不按照规定的时间;更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骗取农业院校毕业生的的研究成果、信息和财产不惜用尽一切手段,更可恶的是用虚假的招聘信息来欺骗毕业生。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择业中的不诚信行为主要体现在为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环境和为数不多的招聘岗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在自己的自荐信或者简历上面添加不真实的成分来吸引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关注。为了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更有同学涂改自己的成绩单,伪造获奖证书。

(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诚信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后果

如上诉的情况之所以普变存在于社会,这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息息相关。据某财经报道:中国的各个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都与企业或个人都存在着坏账和呆账。这也表明了中国的市场经济社会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社会上面的造假机构如今已是不计其数,大学生造假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假学历和假文凭的造假给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今各个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使得高校的毕业生处于劣势,造成用人机构挑人而不是毕业生选单位这尴尬场面。这迫使毕业生不得不通过造假来获取更好的工作岗位。社会的大势所趋,这也纵容了学校在德育方面教学的缺失,更加的重视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教育。随着大学生的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尤其农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更加重视实用性的教育,尤为体现在农业院校,以解决就业放在第一位这使得对诚信的教育也越来越少。一些学校甚至在无意识中纵容毕业生造假,在毕业生的推荐信上面毫无原则的使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等等赞美的之词。

更有的高校为了能让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不得不在学生的推荐信上面下功夫。主要表现在推荐表仅由辅导员盖章后交给学生自己本人填写的现象,而这现象会让毕业生在面试的时候丧失掉信誉,也体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已经大打折扣。用人单位的不切实际的招聘要求,普遍是以高要求来筛选毕业生。这让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境地,想符合这招聘要求只有在简历上面造假。不过大学生深知到在简历上面加以包装是错误的,但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按照實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是不会受到面试官的青睐,这也使得在简历上面造假的学生能够找到用人单位让人客观的认为实事求是不如造假。

二、提高就业诚信水平的对策

(一)学校应重视德育教育,增强大学生守信的意识

守信是每个人所必备的品质,诚实守信更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圣人当时就认为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何况我们当代人呢?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能被忽视的,应始终贯穿整个基础培养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八荣八耻中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可谓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因此,高等学校是作为育人的学府,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开展以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将促成大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并重。

(二)学校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专业知识过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工作中,这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农业院校应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适应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这能避免求职造假的发生。大学生应该认清自己的定位,对自己综合能力能做出判断,不好高骛远。人社局、人才中心和学校的就业办应积极的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学生的就业率能达到要求。

(三)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认证,建立学生的个人征信

要根本的解决诚信缺失的问题,应构建大学生个人征信系统这是解决失信的好措施。学生个人征信系统由学校的某一组织将学生的各个信息进行收集汇总,然后加工储存,形成个人征信数据库,这可以遏制大学生的造假现象。要更深入扩大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拓展计划,并对在校期间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进行记录和认证,在毕业的时候由学校提供证明作为大学期间的第二份成绩单。

(三)注重学生守法意识的灌输,规范就业管理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守法意识的灌输,有关执法机构应规范就业的管理体质。农业院校毕业生在毕业时大多是和用人单位签订第三方协议,这需要学生有法的意思,认清协议中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在毕业生就业动员的时候注重帮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认识。学校要严格就业管理的流程,给所有的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公正的、科学的就业环境。要充分发挥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稽核。

(五)相关部门应约束用人单位,完善专业人才的选拔机制

由于现在的就业市场已经迈入了买方市场,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要推动就业诚信的的作用在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要摒弃“高、大、全”的观念树立“按需设岗,按需招聘,人尽其才”的用人关。用人单位也需转变观念,形成“重能力、重素质”的考察方式,还应本着对本单位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负责的态度,维护本单位和毕业生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潘轶民.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研究[J]. 農业与技术, 2016, 36(3):170-171.

[2]杨飞.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北方10所院校毕业生的追踪调查[D]. 河北农业大学, 2016.

[3]江喆, 唐志博.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 南方农业, 2016, 10(28):35-37.

[4]刘艳. 高等农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探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3(5):115-120.

项目名称: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研究” 编号:JJKH20170337JY

作者简介:

王朝,男,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

王军政,男,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朝

上一篇:地理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投资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