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探析

2023-02-05

第一篇: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探析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关系着企业的运行效率,应当受到企业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将提出当前我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希望能够对降低企业运行的经济风险做出贡献。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直接关乎企业的运行效率问题,只有完整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才能保障企业的高效运行。企业有关部门应当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经验,集中精力探讨企业运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而完善审计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制度不完善

我国审计制度的形成时间较晚,发展至今,我国审计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是责任界定问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是内容庞杂、工作量大,在这个过程中,审计方必须对各种审计内容进行归类整理,但我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分类标准尚未明确,这就导致审计责任的界定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多数审计方是按照审计的主体或性质进行分类的,但是这种分类方式太过笼统,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的落实将成为难题。

其次是审计时间的问题。国外的审计制度形成时间较早,发展至今,审计制度已经较为完善。我国企业的运行与国外企业有较大不同,我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临时性较强[1]。然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审计方在审计开始前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审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导致审计结果不具有科学性,无法作为企业进行决策的参考资料,最终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

(二)审计主体职责不明确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较长的时间,涉及的范围也较为广泛,这使得落实审计责任成为一个难题。由于审计内容定性不明确等原因,审计方的审计内容往往会出现重复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审计的效率。且由于每一审计环节工作量大、参与人员多,部分审计方为了节约审计成本,放松对参与审计的人员的资格审查,这就导致审计内容出现问题时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况出现[2]。除此之外,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还存在较大局限性,许多企业没有给审计方足够的审计权限,审计方寻找需要的审计材料时往往四处碰壁。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向审计方明确提出审计的目的和重点,这就使得审计方在实际工作中目的不明,最终,审计方工作的侧重点可能与企业进行审计的根本目的有偏差,这就导致审计资源的浪费和企业运行效率的降低。

(三)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工作不仅包含数据的收集、处理等环节,还包括分析环节,对各种审计资料的性质的判断需要运用到各种法律条文,但由于审计资料的性质难以界定,不同的工作人员引用的法律条文可能不同,这就使得不同人员的审计结果偏差较大,审计工作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除此之外,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固,这也从客观上影响了审计的实际效果。

(四)审计报告运用不合理

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并加以解决,最终达到提升企业运行效率的目的。但我国许多企业的审查目的并不明确,对审查结果的运用也不到位。这突出表现在企业的信息公开程度上,我国许多企业的信息公开程度较低,企业工作的透明度也不够,这就使得审计工作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解决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审计制度、落实审计责任

审计制度的完善需要审计方和国家法律部门的共同努力。审计方应当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审计方式对企业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如果遇到某项内容定性不明的情况,应当结合具体的法律解决定性问题。对一些在法律上的界定也较为模糊的内容,审计方应当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共同对某一内容的定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国家的法律部门应当密切关注审计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完善与审计有关的法律制度。相关部门还应当在结合本国审计行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外国审计行业的法律法规的先进之处,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法规[3]。

审计责任的落实依靠的是完善的监督制度与合理的分工制度。在审计工作开始前,审计方应当建立完善的责任落实制度并对所有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登记,在登记后,审计方应当明确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具体工作,避免出现工作内容交叉的问题。审计方还可以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审计责任的落实工作中,要求每个审计人员在工作前登录计算机系统进行登记,并利用计算机系统监督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进程。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监督将大大提升监督的效率,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促进责任落实问题的解决。

(二)合理运用审计报告

企业应当重视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运用,在必要的时候可将审计结果录入公司的人事档案中,作为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除此之外,纪检部门也应当重视对审计报告的运用,在对企业进行检查时,纪检部门可以利用企业经济责任的审计报告发现企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排除潜在的经济风险,对于一些违法违规的企业,纪检部门应当要求其上交审计报告,将审计报告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要证据加以使用[4]。

(三)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方应当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训。除了进行培训,审计方还可以定期组织行业经验交流会,促进工作人员审计技能的提升,从而保障审计过程的科学性和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当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利用各种办法促进问题的解决,为提升我国企业的运行效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孔维伟.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析[J].前沿,2015(02):74-75.

[2]?S荷英.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5 (10):161-162.

[3]黄海清.浅论对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效绩评价的若干问题[J].广西会计,2016(08):31-33.

[4]林炳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审计理论与实践,2014(03):19-20.

(作者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第二篇:对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运作管理的探析

近年来,审计工作越来越被地方党委、政府重视,交办的事项越来越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基层公务员队伍普遍超编,审计力量一时难以得到大量补充,基层审计机关普遍超负荷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量之大,超乎想象。某市所辖8个县级审计机关76名审计业务干部,2007年完成453个审计项目,人均达6个,即使按每个审计组最少

2个人计算,每个审计干部全年平均最少要参加12个审计项目组的审计工作,少数审计机关人均要参加20个以上项目的审计。长期超负荷的运转,使得审计干部身心疲惫,忙于应付,难以打造出审计“精品”,更顾不上审计成果的后续开发,这也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长期难以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在服务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前提下,抓好审计项目的运作管理,提升审计工作水平,是摆在基层审计机关目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基层审计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有效地缓解审计工作任务压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一、精减计划,科学调度,分类运作,滚动实施,永续责任,改进审计项目运作和管理。精减计划,就是在对被审计对象全面摸底的前提下,控制项目数量,突出审计重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审计项目,尽量减少一般性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考虑到审计覆盖面的问题,可以按行业、部门分工到人,划分“责任田”,由责任人对有关单位在内进行 “审计走访”,建立审计对象资料库,根据需要适时安排审计。

科学调度,就是要根据当前审计对象的变化趋势,改变审计机关内部专业分工过细状况,基层审计机关不再区分专业审计科室,全部改为综合性业务科室,只是个人在审计业务上有所侧重。同时,将审计项目在所有科室之间统一调配,审计组长竞争上岗后再调配审计组成员。这样,既集中了审计力量,又有利于锻炼队伍,同时也可以防止审计干部长期单一从事某些领域审计,产生“感情懈怠”。

分类运作,就是对已经确定的审计项目,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方式实施审计。对上级统一安排的审计项目(应尽量减少)和财政同级审等重大审计项目,应严格按照审计署6号令所规定的规范和程序要求实施,对一些经常性审计项目和政府交办的突击性审计项目,可以普遍采取简易审计程序。在简易审计程序实施中,除了审计通知、重要事项和问题的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等法定程序外,其他审计规范可以从简,时限可以缩短,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可以采用简式报告加附表形式,简易程序出具的审计报告,只下达给被审计单位,不再对外公布。

滚动实施,是基层审计机关在长期审计实践中创造的科学有效的审计项目运作模式。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一个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组长一人留下负责底稿整理和审计报告撰写,审计组成员立即与其他人员组成新的审计组,投入新的项目审计。审计项目实施时采取人员滚动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困扰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不足的“瓶颈”。

永续责任,就是基于在滚动实施的审计模式下,业务科室分工交叉,审计组成员随时打乱,而审计组长自始至终要参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所以必须要明确审计组长对审计项目的永续责任。审计组长要对整个审计项目负主要责任,而且这个责任是永续的,不管这个审计组长工作如何变动,都要负责到底。

二、大胆创新,探索第三类审计模式的拓展。《审计法》第三章规定了审计机关的职责,也同时明确了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责的模式是对上述事项进行审计监督和专项审计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审计机关常常会遇到党委、政府交办的第三类审计事项,就是对单项经济活动进行鉴证或对不确定经济问题进行查证,这类工作数量往往还不少,时间要求也较紧张。针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工作需求,我们应该进行大胆审计创新,研究拓展并规范运作第三种审计模式。

从实际工作情况看,基层审计机关在从事审计鉴证(查证)时,不应该拘泥于《审计法》和有关审计准则关于审计程序的规定,应该有所突破和创新。

在审计项目的立项上,可以直接根据有关批示等要求实施,不必再进行追加审计项目等程序;项目的名称也直接明确是“﹡﹡﹡事项审计鉴证(查证)”。

在审计实施上,可以直接持“审计鉴证(查证)通知书”进点实施,不必要提前三天;审计组一般仍应两人以上。

审计取证工作一般情况下仍应按照现有程序和要求进行,主要情况和问题也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加以整理归纳,但审计鉴证(查证)报告征求意见回复时间要缩短,一般不超过三天,特殊情况下,取证材料已经签字,审计组的报告可以不征求意见,直接向本级审计机关报告。

审计鉴证(查证)事项的结论性文书应该称为“﹡﹡﹡事项审计鉴证(查证)报告”,以机关名义上报给批转审计事项的领导机关。审计鉴证(查证)事项一般不下达审计决定,如果在政府要求或授权的情况下,也可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处理处罚。

第三篇: 探析医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医院基础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在医院的基础工程建设施工中需要加强工程的跟踪设计管理工作,保证项目投资得到科学的利用,保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本文将对医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医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管理;探讨

1医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管理

随着我国对医院基础建设项目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基建工程成为大部分医院主要经济活动之一。加强医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理在工程建设中产生腐败行为。在医院进行基础建设中加强跟踪审计管理能够拓宽审计范围和领域和进行审计模式的创新,控制工程项目的造价,减少资金浪费,并能够有效的避免在工程项目施工完毕后进行结算时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扯皮,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医院管理部门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建设。医院的基础建设工程跟踪审计管理主要是指在基础建设项目中根据相关法律及相关规定审计部门通过科学、高效的技术手段对项目决策、施工等影响工程造价的阶段和因素进行系统化的监控,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促进基建管理。 2医院基建工程跟踪审计管理探讨和分析

2.1 医院基建工程决策和设计阶段跟踪审计管理和探讨

在医院基建工程决策阶段,医院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高效的规划,需要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在基建工程立项时需要进行严谨、细致的论证,对基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审计部门需要根据基建项目的功能和利用率、装饰特点进行详细论证和监督,审查基建项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经济性,保证基建工程设计符合预算,项目建议书需要进行审批和监督,主要方法是参加有关建设项目的评审会议,监督评审过程,审查评审结果及批复文件。内容包括:上报有关部门审批的拟建方案、规模、地点、建设条件、资金来源、投资估算等报告及上级的批复文件。医院基础建设项目设计阶段是控制整个项目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阶段。在项目招标中需要遴选符合相关规定的公司进行设计,要求其设计任务书务必科学、细致。相关部门进行设计图纸的审查,避免由于设计不合理造成的项目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事故。 2.2 医院基建工程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管理和探讨 在医院的基础建设项目施工中现场跟踪是工程造价跟踪审计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方式,审计人员从控制工程造价的角度,在施工合同履行的整个时期对现场进行跟踪核查、记录。相关部门需要适时地派驻有关建筑、结构、装饰、给排水、电气、暖通等各专业的造价师对各专业所用的材料规格、数量与施工图、设计变更单及工程实物进行对照核查,通过现场测量、取证、拍照等方式,做好备查记录,作为变更签证计价和结算审计的真实造价依据。特别对隐蔽工程部分或有可能索赔或反索赔等方面,在现场跟踪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现场跟踪主要悉本项目施工图纸等设计文件及工程施工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补充协议等有关计价的其它文件。协助业主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的沟通协调,对作为工程结算依据的相关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有效性提供咨询。参加业主、监理组织的图纸会审工作,对其中因变更而增加的费用部分进行咨询准备。提供非承包商原因所致设备或材料未及时送达引起的误工费用、工期延误等索赔的咨询。提供应业主要求承包商采取非常规施工措施而增加费用的评估咨询。跟踪工程实施阶段需要参加与工程造价及合同相关的会议,并作好记录。审核的施工合同主要包括:施工总承包合同以及合同额大于10万元的甲方直接分包(或委托)合同,主要审核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合同内容的完整性,结算及价款调整条款的内容表述是否准确、完整。总价或单价包干合同的包干总价或包干单价须事前审计。对现场设计变更及签证进行造价咨询。

施工组织设计的造价管理,就是对施工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安排和有效配置的一种咨询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是正确处理人与物、时间与空间、质量与数量、工艺与设备、供应与消耗、生产与管理的各种矛盾。科学合理、计划有序、周密均衡地组织施工生产的一种技术组织措施。审查施工部署是否能按业主的总体进度要求完成施工任务,各主要施工节点是否衔接,工序的交叉是否合理。施工组织中劳动力组织和施工机械的配置是否能满足施工的要求。施工准备中是否分项分部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针对重点关键工序是否组织专项技术攻关措施。施工机械准备是否已经完成,设备型号规格、数量、时间上能否满足施工计划要求,是否有易损件配置。物资部分是否编制材料需用量计划,对各种材料是否进行供应商考察,新技术推广应用是否采用建筑业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已往项目作业中对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节能、环保、创造优质工程方面应用效果如何。在医院基础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作重点在于过程的有效控制,使设计变更、签证等得到有效的掌控,对工程签证等管理实行量价分离的二级约束机制,规定现场监理工程师仅对签证事件的真实性和工程量数据的准确性确认,对其可能引起的费用变化或工期变化要求承包商另行填写费用洽商申请表或工期临时延期申请表,由业主经营部和委派的造价咨询企业的造价工程师独立审核,形成了二层次管理,相互制约的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工程签证可能带来的工程造价失控风险。对影响工程造价的设计变更、签证,应从专业技术需要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案,进行科学化管理和监督。

一般来说,设计图纸对一些主材、装饰材料只能指定规格与品种,而不能指定生产厂家。目前市场上伪劣产品较多,即使是正规厂家,不同的厂家和品牌,价格差异比较大,特别是一些高级装饰材料,施工方以劣充优,以国产品牌冒充进口品牌,若业主签字确认之后会给结算审核造成麻烦。材料签证的造价跟踪主要注意签证的时间,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信息是时时刻刻变化的,掌握价格变动规律,审核中关注签证材料的购买时间,是一个很重要又容易忽视的问题。相对于其他签证来说,材料价格签证的确认是比较难的。客观上,各地区《价格信息》对普及性材料有明确指导价,而对装饰材料的价格没有明确指导,由于其品种、质量、产地的不同,导致了价格的千差万别,甲方也不能清晰、具体地提供材料的详细资料。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组织双方人员,走向市场,寻求最接近实际情况的价格,以有力的事实证据取得双方的一致认可。调查取得价格信息资料后,就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平衡、过滤,从而取定最接近客观实际并符合审价要求的价格。

2.3医院基建工程综合单价签证跟踪审计管理和探讨

在医院的基建工程中需要根据清单计价和单价的使用原则。一般在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外项目确定后7天内,设计变更、签证涉及工程价款增加的,由乙方向甲方提出,涉及工程价款减少的,由甲方向乙方提出,经对方确认后调整合同价款。变更合同价款当投标报价中已有适用于调整的工程量的单价时,按投标报价中已有的单价确定。当投标报价中只有类似于调整的工程量的单价时,可参照该单价确定。当投标报价中没有适用和类似于调整的工程量的单价时,由乙方提出适当的变更价格,经与甲方或其委托的代理人(甲方代表、监理工程师)协商确定单价;协商不成,报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审核确定。在工程实施中,难免出现材料调整,如面砖的规格调整,在定额计价模式下,只要进行子目变更或换算即可,但在清单模式下,特别是固定单价合同,单价的换算必须经过报批。 2.4 医院基建工程隐蔽工程及工程验收跟踪审计管理和探讨

在医院基建工程中主要隐蔽工程一般包括:预埋工程,包括铁件、管线预埋等,审核其是否与施工图纸、规范要求一致,屋面工程主要审核屋面基层处理、防水、保温隔热做法是否符合规范,与所采用的图集是否相符;装饰工程主要跟踪其基层做法是否与图集、清单项目一致,实际消耗量如何。主要隐蔽工程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地基验槽记录、基础结构验收、中间结构验收、工程竣工验收。对隐蔽工程,要随工程的进度及时跟踪,以检查综合单价中的项目特征、工作内容是否发生改变,实际施工是否与图纸或变更相一致,作为计算实际工程量,调整综合单价的依据。审计时工程师采用多种手段对隐蔽工程及其他工程实际施工进行跟踪,包括现场进行测量,使用数码相机对现场情况直观记录,必要时使用仪器对相关部位进行复核等。 结束语:

医院基建工程的跟踪审计管理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和预防腐败的手段和方法。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医院基础建设的投入,医院需要做好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管理,不断提高医院的实力以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周和生,尹贻林.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唐振达.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 [3] 李荣梅,陈良民.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 李风呜.内部控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第四篇: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探析

袁文英 王红莉

(中国人民银行商洛市中心支行)

摘要:文章以分析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为切入点,探讨了内部审计实现人民银行价值增值的途径:评价各项内部管理的规范性、改善业务活动的安全性、提高职责履行的效果性。最后从观念、地位、环境、人员、技术等五个方面提出内部审计实现人民银行价值增值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人民银行 内部审计 价值增值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效率。”标志着内部审计的职能不再仅仅是监督、复核等简单的确认活动,还补充了咨询服务,意味着内部审计的核心已经由查错纠弊审计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审计转变,提出了内部审计的新目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为内审工作指明了方向。

对于企业等盈利性组织,其内部审计增加价值主要体现为让组织机构提高的效益大于内部审计的成本,具体表现是产品销售额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费用的节省等,可直观的量化。而人民银行作为垂直管理的行政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不易量化体现,以致存在内审无效,即审与不审一个样等负面观点。基于此,文章以分析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 作者简介:袁文英:(1960.10-),男,陕西商洛人,经济师,现供职中国人民银行商洛市中心支行。

王红莉(1984.1-),女,陕西商洛人,金融学硕士,现供职中国人民银行商洛市中心支行。 价值为切入点,探讨了内部审计实现人民银行价值增值的途径,提出了内部审计实现人民银行价值增值的基本保障。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成立13年来,各级内审部门以货币政策的执行、资金安全、财务管理、金融服务等为重点,以有效防范风险、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为基础,深入开展着对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情况的监督审计,保证了人民银行各项职能的依法、合理、公正、有效履行。其存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直接价值体现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通过开展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和离任审计,对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进行综合评价,以规范内部管理和业务操作,及时发现问题隐患、纠正违纪违规、防范内部风险,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通过贴近业务、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业务操作、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专项审计为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对内控建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以建立健全合理的内控体系,改善业务运行的效率和效果。顺应内审转型,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等审计模式对人民银行的风险管理、控制和履职效果进行检查评价,发挥保证作用。总而言之,人民银行内审部门为各级行依法、合规、有效履行履行央行职责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间接价值体现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间接价值是无论审计是否发现问题,但因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经常性监督部门的存在,各级行的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定期不定期的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检查,客观上会对他们产生潜在的威慑作用,促使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增强防范风险和规范管理的自觉性,提高决策和执行能力;督促职能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改进管理,防范风险、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工作规范;促使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工作,间接的促进了人民银行职责的有效履行。

三、内部审计实现人民银行价值增值的途径

人民银行做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分支机构担负着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其存在的核心价值是维护地方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社会公众满意的金融服务,而其内部管理是否规范、风险管理有无疏漏、业务操作是否高效,直接决定了人民银行职责能否有效履行。因此,结合人民银行业务特点和内部审计最新定义,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主要通过评价和改善各项内部管理的规范性、业务活动的安全性和职责履行的效果性来实现价值增值。

(一)评价和改善内部管理的规范性

作为人民银行重要的监督部门,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内容、程序、效果等进行监督和评价,以检查所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促进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确保各职能部门建立适当的内控体系和管理办法。同时,内部审计还适时对人民银行的管理制度、岗位设置、会计管理、授权管理、实物资产管理、计划管理和督办、财务和基建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以评价内部管理是否规范,并且针对内部管理的缺陷,提出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活动,为金融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间接实现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

(二)评价和改善业务活动的安全性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评价和改善业务活动的安全性,即监督评价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否存在疏漏,其目的是为实现人民银行履职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目前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财务会计、支付结算、国库、外汇、科技、保卫等均为高风险业务,内审部门通过对各项业务活动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确认、识别和归类,建立清晰的风险轮廓图,然后评估、衡量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客观合理地划分风险等级,为各部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应对风险提供依据,最后对业务部门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检查、评价,分析其充分性、恰当性和针对性,对风险管理存在疏漏的环节,提出改进意见,达到回避、转移、降低风险的目的,避免损失的发生,是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的具体表现。

(三)评价和改善职责履行的效果性

内部审计评价和改善组织运营的效果性,就是要发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计的一项新的职能——咨询服务,它是对传统内部审计监督确认服务的补充。要求内部审计在完成“管理层的耳目”任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总结以往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再以“顾问”、“参谋”的身份,对行领导制定的工作计划、目标、决策、内控制度以及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其职责履行的效果性,以此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

四、内部审计实现人民银行价值增值的基本保障

(一)观念保障:更新审计理念、转变工作重心。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要发挥其价值增值功能,应该更新审计理念,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和业务审计拓展到绩效审计、风险管理等领域,清楚内部审计不仅仅是财务报表的复核者、现实资产的守护者、会计核算的稽核者,更是提高效能的推动者、强化管理的促进者、价值增值的倡导者,是为人民银行履职保驾护航,最终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确保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

(二)地位保障:确保内审部门相对独立性、增强审计客观性。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审计的客观性是实现审计目标,开展审计项目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审计权威才能充分体现,审计质量才能充分保障,只有审计人员坚持客观、公正,才能作出正确的鉴定和评价。人民银行应该赋予内审部门充分的组织地位,确保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客观和理智,尊重事实依据,有效的完成审计职责,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

(三)环境保障:领导重视支持、部门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应该加强协调与沟通,营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取得领导的重视支持和被审计部门的配合,这是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关键。内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评价事实,并提出改进建议,而是否需要落实和执行则要取决于行领导的决策,同时,被审计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才使得内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才能得到落实和体现。

(四)人员保障:培养复合型内审人才、打造多元化素质结构审计队伍。人民银行的内部审计对象涵盖全行各部门、各项业务,要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又要就要求内审人员既要会操作懂管理,既要熟知金融业务,又要具备相关的会计、法律、计算机等知识。人民银行应该通过培训等多种渠道,提升内审队伍的素质,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掌握新的审计理念、审计方法,培养复合型的内审人才,打在一支多元化素质结构,富有战斗力的审计队伍。

(五)技术保障:创新审计技术、应用审计软件。电子技术的支撑是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利器。随着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发行、会计、国库等基础业务均完成了网络化、电算化改造。相应的,内部审计也应改进审计方式,通过引进、开发审计软件,运用电子审计技术、OA审计模板、多维数据分析技术和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积极实施计算机审计,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建立起一套贯穿审计全过程的审计信息系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汪莉萍.浅谈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J].金融纵横,2010(12)。 [2] 孙秋生,缪典林.浅析内部审计在央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金融发展研究,2010(11)。

[3] 李 群.全面发挥人民银行内审确认、咨询作用的有效途径[J].西部金融,2010(12)。

[4] 胡晓雁.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与转型[J].西部金融,2010(12)。 [5] 接贵锋.深化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职能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0(3)。

第五篇:企业安全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管理探析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企业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安全生产历来是杜会和人民非常关注的议题,然而部分企业因为在基本安全管理概念上的认识模糊,本可避免的安全隐患并没有适时排除。基于此。文章结合作者实际工作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安全生产许可证;安全管理;行政审批

笔者从事浙江省安全生产许可证行政审批工作5年以来,发现许多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存在很大程度的概念不清。对于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很多企业领导从意识上有待提高,往往认为安全主要是安全评价机构等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机构的责任,但是事实上企业才是安全责任的主体。据统计85%的安全生产事故都是由于企业安全内部管理的不到位或者缺失造成的。在国内大经济的背景下,往往有很多生产企业,面对效益的驱使,很多时候还是要拿安全做代价的。毕竟效益的诱惑力要大于安全的诱惑力,这就暴露了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健全和落实问题。安全工作企业是第一责任,或者说是主体责任。企业应该化被动为主动把安全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生产事故的发生。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企业安管部门人员来申报资料时很多人对安全管理的概念不十分清晰或者很多都是一知半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问题不清:(1)高危行业需要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2)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应取得安全资格证书;(3)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书;(4)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上五点构建成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框架,但是很多企业在认识上都存在着偏差。针对这些模糊不清的区域笔者认为有必要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只有让企业相关人员搞清这些知识点,企业才能更好地做好内部安全管理。

第一点,所谓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中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设机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指在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生产经营单位依照前款规定委托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从这条规定上可以看出针对不同企业风险性大小、从业人员的多少、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等因素对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要求程度上是不一样的。高危企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必须有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这些具体怎么体现出来呢?就是企业内部设置该机构的正式文件以及机构人员的组成名单或者任命专职兼职安管人员的任命文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各种安全检查活动,负责日常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等等。有此可见该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重要性。它是整个企业安全管理的最根本组织保障,没有这些机构和人员那么安全管理在企业中就是空谈。

第二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章第二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首

先,这里存在一个很普遍的模糊点就是很多企业对主要负责人这个概念不清。在具体审批中主要负责人指的是一类人并不单指一人。简单的举个例: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分管安全的分经理、矿长、站长都属于主要负责人,这些人都应该参加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资格证书培训。法人单位第一主要负责人是法定代表人,大型国企没有法人制度的按照工商营业照上的负责人作为第一主要负责人,外商企业如果法人长期不在国内我省允许全权委托一个国内负责人替代他参加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但是这并不是说法人就可以完全不履行相关的安全责任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全权委托必须是全面负责企业生产有生产经营决策权而不是单单委托安全方面工作或者签署各类文件的权利工作。其次。在具体审批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负责人的培训类型不准确,有些负责人拿着管理人员的证书或者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证书充当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资格证书,认为只要是培训过了有证书就可以了,实际上每种类别的安全资格证书的培训,根据对象的不同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也都不一样,所以这些证书的类别不能混淆互用。大家要针对自己的岗位对应的去参加适合自己的培训这样在整个企业的具体安全管理中才会起到一个层次分明有框架的管理作用。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家安监局20号令文件规定:省级安监局培训的主要负责人、安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证书可以全国内通用,这样可以避免人员不必要的重复培训。

第三点,很多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安全生产责任书这两个概念不清。从范围上讲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范围大于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是落实安全责任制的一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生产同时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各级责任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做的事情和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的一种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其重要性在《荧全生产法》第一章第四条和《旷山安全法》第四章第二十条中有明确体现。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方面,即从上到下所有类型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建立时首先将本单位从主要负责人一直到岗位工人分成响应的层次;然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对不同层级的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应承担的职责作出规定。纵向方面至少应包括一下五类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其他负责人、生产经营单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班组长、岗位工人。其中岗位工人对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二是横向方面,即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在建立责任制时,可按照本单位职能部门的设置,分别对其在安全生产中应承担的职责做出规定。浙安监管危化(2007)141号和浙安监管矿(2009)171号等文件中都涉及到安全生产责任书的材料申报要求。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内容应该依据其所负有的安全责任而定,法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要求,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这也是落实安全生产承诺制度的要求。安全生产责任书是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更详细的确定与每位签订人员自身有关的安全生产目标,安全职责,安全考核内容,安全奖惩内容,同时要考虑企业的实际,做到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安全生产责任书一年度签订一次且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一般来说是当地政府或者有上下级关系企业中的上级单位;其二是企业与内设机构签订,内设机构负责人再与具体员工签订。

第四点,在安全审批工作中经常碰到中小企业来咨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是什么?我们应该有哪些制度和规程?你们那有没有现成的让我们直接复印一下等等。这些问题严重暴露了企业安全管理的缺失与不重视。最基本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主要应包含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含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发放制度和防止职业病危害的具体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或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所有企业都应制定以上健全的规章制度。在这些基础制度上再根据各个企业从事

不同行业的特殊性编写其他安全制度这样一个企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目录就体现出来了。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是根据国家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结合各工种的特点和各作业过程的危险性以及长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践中认真吸取的事故教训、总结提炼制定出来的。所以每个行业、每个工种、作业过程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的套用。它是职工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全体职工应熟练掌握本岗位、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了解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岗位和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这样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就从职工的行为上得到了控制,这也是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具体体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必须由各车间、科室和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主管)会同有经验的操作及维修人员共同制定,经本单位主任工程师审批后,报公司总工办批准后方可执行。技术科和安全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每三年对伎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一次评审,及时修订。目前企业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从业人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不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办事,为了图省事,或者怕麻烦,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往往形成自由操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由此酿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事故不胜枚举。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 “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安全基础建设,有的小企业或私营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职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无所适从,事故多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五点,(安全生产泼)第二章第十七条第三十三条、第五章第六十八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伊》第五章第四十九条、五十条等等法律法规中都提出关于应急救援相关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应急救援预案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应急准备和应急相应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的详细安排,是开展及时、有序和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从而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成立了应急救援处并对省部属大型企业进行了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及登记备案工作。编写系统规范的应急救援预案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学科,鉴于它的专业性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在编写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可以选择稍简单的专项预案或者现场预案。专项预案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如危险物质泄漏、火灾某一自然灾害等的应急而制定。现场预案是针对特定的具体场所,通常是该类型事故风险较大的场所、装置或重要防护区域等所制定的预案。一般预案的编制内容有: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职能分工、预案细则、预案的演练,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应急救援的编制过程分为5个过程: (1)成立由安全、生产、技术等有关部门组成预案编制小组。指定负责人; (2)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 (3)编制应急预案; (4)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5)应急预案的实施。在审批工作中发现很多企业申报的应急救援预案是为了敷衍申报编写的,可操作性低、内容空洞。很多企业的预案编写内容多是些理论,可操作性不强有些预案内容中甚至都未提及成立应急救援机构或者成立了但是却没有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还有相关的应急器材资源也未注明管理部门和保管人员。多数企业发生事故仍然完全依靠社会救援组织如火警1

19、救护120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导致事故发生时企业错过了最佳自救时间,不能及时缩小事故范围减轻事故严重性。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工作中发现普遍存在的企业管理问题,希望上述解析对从事高危行业企业有所帮助。只有每个企业把自身的安全管理做扎实了,整个社会的安全水平才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篇: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制度下一篇:企业环保整改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