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路径探析

2022-09-1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国立科研机构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加强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是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监督职能、完善科研经费管理, 推动科研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得重要举措之一。

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是审查和评价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种活动, 能直接或间接纠正内部控制的偏差, 推动内部控制的完善。因此, 结合国立科研机构内部审计实际工作, 探讨内部控制系统的再监督机制在国立科研机构的具体实施, 为确保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 国内针对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实施研究尚不多, 通过对中国知网 (CNKI) 上以“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为主题进行文献统计, 发现仅有10条检索结果, 并主要集中在高校内部控制建设领域。因此, 研究分析如何通过内部审计来确保相关内部控制规范与措施在国立科研机构内部得到有效落实, 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现状

有效的内部控制在科研经费支出中查错防弊、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国立科研机构内部审计的重点, 在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等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等方面, 但是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通过对相关数据梳理可以发现当前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当前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模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内部控制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 细分为全面内控审计和专项内控审计, 前者审计范围较广, 涉及到机构的内部环境、风险测评、内控措施以及信息沟通等方面, 后者仅针对具体科研业务活动进行审计, 例如科研外协加工、科研材料采购等内控的运行情况;另一种就是将内部审计控制与其他审计项目合并, 例如针对基建项目进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的审计。

第二、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大多数国立科研机构的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涉及到内部控制环节的五个因素, 即内部环境、风险测评、内控措施、信息沟通以及监督五个要素。

第三、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流程。大部分国立科研机构的内部控制审计流程基本包括三个阶段, 分别为审计前期准备、项目测试和综合评价, 其中, 事前准备包括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审计人员培训, 项目测试阶段包括测试记录内部控制情况, 评估内控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 综合评价则包括内部控制全面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询问、查阅档案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

二、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立科研机构的内部控制审计现状的分析, 可以看到部分国立科研机构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审计在机构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 内部控制审计机制不健全。

当前国立科研机构内部审计相关的法规制度主要有《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根据经费来源进行专项管理, 但这些规定以及办法的强制性和强制约束性相对较弱, 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另外, 关于国立科研机构的内部控制审计的专项审计法律、法规制度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撑, 导致大部分国立科研机构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并未纳入内部审计工作范围, 在实际运行中审计标准也极其欠缺。

(二) 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视程度较低。

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者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缺少对机构内部控制的认识, 对自身项目活动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低, 内部机构设置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设计也必然存在欠缺, 导致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内部审计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上文提到当前内部控制审计缺少制度支持, 内部相关制度规定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 缺少审计标准, 直接导致审计实践过程的功能测试和业务测试出现纰漏, 内部控制审计的权威性丧失。

(三) 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素质尚未满足要求。

鉴于国立科研机构内部审计活动在机构中实施较晚, 部分机构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较为落后, 目前主要参与内部审计的人员主要是机构内部的财会人员, 知识结构单一, 缺少对科研项目各个环节的专业把握, 并且其独立性难以保证, 这直接影响了机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 内部控制审计方式及手段科学性不足。

国立科研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科研经费支出真实性、合法性等方面, 鲜少针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经济决策、资源绩效等方面进行全程监督控制。目前国立科研机构的内部审计侧重事后审计, 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询问观察、查阅财务资料、抽查等方法, 审计方法单一落后, 导致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仅停留在表面, 其审计结论缺乏可信性。

三、关于国立科研机构内部审计路径探索的建议

针对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路径进行改善:

(一) 加强内部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及机构建设。

国立科研机构领导应当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化建设, 认真梳理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规章制度, 制定并完善机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除了制度保障, 各国立科研机构应积极搭建内部控制建设部门, 形成一个资源管理、科研管理等整体业务流程集合的管理系统, 成立由财务处牵头, 以机构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内部控制建设委员会, 做到机构内部全部门、各个板块的全员参与, 提高了机构运行的协调性。

(二) 提高机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整合审计资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 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内部审计, 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数据库, 促进内部审计的效率提高。同时, 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运行需要技术、人力和组织共同发挥作用, 其中审计人员是重要一环。因此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 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培养掌握财务、审计、信息技术以及风险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 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 优化审计程序方法, 防范审计风险。

由于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 实践经验匮乏, 国立科研机构的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借鉴以往综合审计业务来优化内部控制审计。首先, 明确国立科研机构发展目标, 确定审前调查重点, 采用现场观察、询问、符合性测试等方法收集原始资料, 通过计算机信息化处理, 识别机构内部控制风险点;其次, 根据审计证据, 结合机构实际情况, 关注内外部因素的变化, 依据可操作性、重要性等原则设计内部控制调查测试表和审计标准, 判断机构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有效性;最后, 根据内部审计机构出具的报告进行跟踪监督管理,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在于解决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重视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工作, 把整改问题落实到实处。

结束语:

国立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公共服务职能部门, 依据其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公共政策, 但因其非营利性, 内部控制制度也显著不同于企业,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和内部审计领域研讨的深化, 内部控制审计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对当前科研机构内部审计控制现状的分析, 发现在制度建设、重视程度、审计手段及人员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需要具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和完善, 根据机构内外部环境进行持续性、动态性地优化和改善, 以保证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国立科研机构作为国家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加强其内部控制审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和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分析, 进一步指出存在的弊端, 并从制度及机构建设、资源整合和审计手段等方面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路径。

关键词:国立科研机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

参考文献

[1] 李璐玲.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经费的内部控制初探[J].会计之友, 2014 (02) :96-98.

[2] 王晓.略谈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优化路径[J].中国内部审计, 2017 (03) :70-71.

[3] 颜钢厂.公共科研机构财务审计研究——基于内部控制完善的角度[J].才智, 2013 (26) :328-330.

[4] 丁隽, 李宇希.科研院所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联动工作机制实践探索[J].审计月刊, 2018 (01) :40-42.

[5] 郭旭.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京举办COSO内部控制新框架专题报告会[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02) :2.

[6] 严素芬.浅谈科研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与业务创新[J].中国总会计师, 2013 (10) :94-95.

[7] 宋燕, 许莉.内部控制审计调查法应用探析[J], 财会通讯, 2015 (4) :95-97

[8] 王金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 28 (10) :67-70.

上一篇:主动网络安全的基本问题及实现策略研究下一篇: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