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22-07-11

第一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二篇: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宁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农业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就怎样结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参与国际竞争,应对农业国际化的挑战。本文从分析宁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入手,提出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篇大文章放在一块做的思路:即一方面在加快农业增长中,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保护农业环境;另一方面,在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高速、高效,满足国民经济和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本文认为,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确定农业的发展方向,确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林果业、精准农业、生物工程、舍饲畜牧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加工农业等十大农业,是新世纪宁夏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关键词]宁夏

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一、 引言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二、 宁夏近年来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中上游,地域虽不大,但从地貌生态类型上讲,基本涵盖了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特点的各种生态类型,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缩影。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是全国四大自流灌区之一,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中部干旱带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农产品绝少污染,是发展特色旱作节水农业适宜区。南部山区气候温和凉爽,雨热同步,水草丰美,物种多样,环境洁净,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较佳区域。

近年来,我区顺应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三分法"(即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区域发展方略,确立了加快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特色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遵从经济规律,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突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主攻标准化生产、科技保障、质量安全、农民素质提升、产业化经营和政策扶持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了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优质粮食、适水产业、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苹果和道地中药材等地方特色产业集聚升级。

饮誉中外的红色产业——枸杞产业。形成了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这里土地肥沃,以微酸性与微碱性为主,排水良好,昼夜温差较大,日照充足,农产品绝少污染适合枸杞生长,属于枸杞原产地。2008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干果总产8万吨。全区枸杞建园良种推广率达100%,其中有机枸杞认证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在此基础上,先后多达百家大小企业上马。现有加工流通企业13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家,自治区龙头企业9家,国家龙头企业2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宁夏枸杞干果流通量占到国内市场总规模的46%,中宁枸杞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集散地"和枸杞价格的"晴雨表"。 代表民族品牌的特色产业——清真牛羊肉产业。产业带由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这些地区远离城市,相对人口较少。地区回族农村人口居多,有养殖牛羊的习惯和便利条件。2008年肉牛饲养量16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100万只,牛羊肉总产量16.6万吨。全区标准化养殖场(区)累计达到2200多个。现有加工企业13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2家,国家龙头企业2家,有7家企业具备出口肉品加工资质。建成了平罗宝丰、吴忠涝河桥、西吉单家集等较大的区域性牛羊肉专业交易市场,吸引了周边省区养殖、贩运户入市交易。清真牛羊肉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并成功出口中东、东南亚国家。

乳香飘四方的优势产业——宁夏奶产业。形成了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的产业带。这几个城市都是宁夏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城市近郊或远郊建设农产品基地尤其是奶牛养殖场可以有很好的市场以及方便的运输。在中小养殖场的基础上,一个以本省自主产业夏进乳业为首的牛奶产业逐渐形成。2008年全区奶牛存栏数38万头,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公斤,居全国第4位;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以上。有加工企业3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0家,国家龙头企业1家,旺旺、娃哈哈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在我区建厂投产。鲜奶年加工能力100万吨,生产液态奶13万吨,各种奶粉5万吨。

全区在区政府的带领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发展后劲,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科技支撑不足,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不强等问题。加快宁夏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影响农业发展后劲

由于宁夏特殊的自然条件,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需要大量政府财力投入,这些投入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强化财政投入才能实现。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陈旧老化、蓄水灌溉能力减弱、防洪抗旱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严重。受自然条件和抗旱涝能力的限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增大。比如,同心县扬黄灌区共有主、干渠道784公里,有近80%的渠道老化较为严重,20多年来对原有渠道进行过系统的维修和改造的渠道仅有160公里,占总量的20%。

2、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2006年中部干旱带旱情在前两年持续干旱的基础上继续加重,造成宁夏夏粮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大幅度下降。春季的霜冻和冰雹灾害,使部分水果受灾,水果产量严重受创,造成枸杞结果期推迟、单产下降,以及进入秋季发生的洪涝灾害,都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影响。

3、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2006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全面上涨,2006年比2005年,种子上涨 6.5 %,农膜上涨 3.2%,农用机油上涨 32.2 %,混合饲料上涨 8.7 %,。农业生产服务费上涨 28.4 %。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同时,部分生产资料一方面受区外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货源偏紧,价格有所攀升,另一方面随着优质良种推广面积不断加大,一些品质好的种子受到农民的青睐,需求量明显加大,价格也随之上扬,近年宁夏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对农膜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促使其价格上扬,将对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

4、农村劳动力整体过剩,但季节性紧缺十分突出

2006年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一百万人,但灌区出现了枸杞采摘难,山区出现了牧草无人收割的现象。枸杞采摘期需要大批的采摘工,但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采摘工难找的现象。山区收割一亩牧草大约需要收割三亩小麦的劳动力,但山区强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牧草收割期劳动力十分紧缺。

5、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2006年的干旱对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的影响较大。全年干旱造成247万只羊、6万头大牲畜缺草缺料,人工种草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二是畜禽良种比例低,饲养整体水平不高。从总体上看,宁夏畜禽良种比例只有50%,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宁夏畜牧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批量小,整齐度差,难以适应现代畜产品加工的需要;规模养殖户占畜牧业生产的比重不到50%。畜牧业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未得到全面普及,科技入户率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另外,饲料价格不断上涨,部分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农户养殖成本增加,收益减少,也影响了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三是草畜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种草和养畜没能有机结合,草畜搭配不合理。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加快草畜转化的进程比较缓慢,宁南山区500万亩优质牧草由于缺乏专用的收获机具,饲草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夏秋饲草相对过剩,而冬春饲草严重缺乏的局面,使有限的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6、渔业生产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旧池塘普遍老化,部分淤积严重,鱼类病害频发,渔业生产能力下降。二是除鲤鲫鱼外,其它苗种全部依靠外调,质量参差不齐。三是一些养殖户重产量轻质量的观念依然存在,在全区大范围推广无公害养殖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四是渔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渔业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还有一定差距。

7、科技支撑不足,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不强

农林牧渔业中重点技术,关键技术的推广运用未得到全面普及,科技支持体系建设滞后,机制不活,技术推而难广,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科技的含金量低下,科技入户率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与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形成协调的同步共振,致使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实施。如:林果经济发展的培育技术、修剪技术、育肥及防病虫害技术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果农盲目生产,将会影响林果经济的发展壮大。

8、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

由于全区农村

二、三产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在本地的工资性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不能有效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而从宁夏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技能较少等问题,致使宁夏农民在外出务工时工作选择性不宽,技术性不强,以体力劳动为主,收入较低。

三、 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方法

一、调整的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面向国内外市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

2、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合理流转土地,充分调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3、坚持重点突破原则。以设施蔬菜、设施杂果、高效畜禽、苗木花卉、优质梨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

4、坚持科技支撑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普及实用技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推广健康、生态的种养殖新模式,以“畜—沼—菜”、“畜—沼—果”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

6、坚持财政扶持发展原则。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用于产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重点对规模连片、优质高效的生产基地和产业进行扶持。

7、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8、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强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依法保护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要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 培育发展高效替代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从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要想规避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重点是农业内部结构。 结构调整应遵循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大力发展“珍品、精品、旅游观光” 农业的思路,统筹兼顾,多业并举,稳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若干对策

2、 大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主导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对农林牧等基础产业,要狠抓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近几年内从根本向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农业生活、生产用电也要有所突破,为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工业、乡镇企业提供必须的能源保障。同时还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条件。

3、 加大科技工作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知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强大的决定性因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需要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和人才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实施,科技要先行。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各类人才,重视民族科技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培养和使用人才应采取四条措施:一是在农业利用冬闲大力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理论培训。在生产季节通过观摩、开现场会等方式,针对关键性技术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二是县、乡利用职业教育,学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关知识,培养初级人才。三是委托高校为该绿洲代培中、高级科技人才。四是稳定现有科技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为我所用。

4、认真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

着重抓好“五补一免”政策的落实,及时做好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提前向农户足额兑现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粮款补助,缓解因干旱造成的困难。要按照"加大、规范、整合、提高"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各类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求形成投资合力;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保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加强化肥、农膜、种子、柴油、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管理和检查,采取强有力措施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打击力度,严防伪劣种子和农用物资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近年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的热情十分高涨。这种良好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要保持和维护好基层和农民的这一热情,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支持保护农业和农民的长效机制。

5、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进一步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实施力度。重点规划、优先发展奶产业、清真牛羊肉、马铃薯、设施蔬菜和优质粮食产业,同时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通过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快形成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奶产业发展上,加快优质奶牛核心区建设,在促进奶牛扩栏增量的同时,将“奶牛出户入园上挤奶台”做为奶产业提质上档的突破口,全面实现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转变,切实推动宁夏奶产业发展,确保奶牛养殖园区、规模养殖户、奶牛专业村走全面机械化挤奶的路子。种植业上,大力实施冬麦北移,在关键技术的运用上有所突破。根据市场需求,抓好日光温室秋茬和冬春一大茬的育苗和品种布局工作,进一步挖掘日光温室的生产潜力。积极推广新技术的示范种植,增加蔬菜新品种生产面积,为有效提高蔬菜产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基础。

6、 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实施好“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走举龙头、扩基地、创品牌、兴产业的路子,大力发展枸杞、乳制品、清真牛羊肉、马铃薯、羊绒、葡萄酿酒和生物发酵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协助龙头企业争取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八)积极推动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解决当前农民外出务工面临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提高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积极有序地组织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最低工资,保持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输出力度,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多为民工寻找就业门路,增加外出务工人数和有效就业率。

(三)依靠信息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所谓精准农业,是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调节对作物的投入,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主要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进数字和信息时代,是二十一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看,甘肃需要发展精准农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精准农业注重节水节肥。甘肃农业是缺水农业,又是水资源浪费较严重的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量不到50%,最大程度地提高田间水分利用率是甘肃农业发展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向。甘肃农业化肥利用率也相当低,仅在30—40%之间,氮肥损失率高达70—80%,浪费相当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精准农业,根据田间土壤养分的变异,精确供水施肥,将大大节省水肥用量,降低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效益。

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组织科技人员入户示范,扩大辐射带动和技术服务面。采取多种培训形式,特别是针对农民蔬菜种植、畜牧养殖、饲草种植、奶牛高产饲喂技术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将一大批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带进千家万户。

(四)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快科技兴农进程,大力发展生物工程。目前,我国农业领域的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等生物工程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已经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制造出符合人类理想的食品种类。可以把马铃薯的胚芽拿出来,放在培养基里进行种植,可以把甲植物的基因嫁接到乙植物上去,比如把高粱的基因输入到小麦上去,制造出高产小麦。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动物克隆技术、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借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实践经验,甘肃农业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国家应该增加对甘肃农业的高科技投入,在甘肃有计划地投放一批“前无古人”的高科技重点项目,发展生物工程应成为其中之一,依托高新技术,调整优化甘肃农业产业结构,使甘肃农业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真正实现技术跨越。

(六)主动适应未来市场,努力创造绿色食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以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化肥、农药为特征,因此也称为“无公害农业”。国内外市场发展越来越清楚地表明,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的发展将是一大潮流。由于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追求,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在吃、喝、穿、住、行、医、保健、旅游等方面,普遍崇尚回归自然,对农产品的需求更加看重安全、健康、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谁的产品能以最低的成本和优质安全的质量满足市场的需要,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甘肃各地应利用当地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在农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热等资源优势,在保持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同时,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不论是粮食作物,瓜类、蔬菜,还是苹果等水果生产,都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甚至杜绝有害化学农药的使用,从生产源头解决农产品品位低、质量不高的问题。在牧区,要转变观念,调整畜群品种结构,加强畜群良种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改革传统养殖方式,提高畜产品的健康、安全质量。发展绿色农业,不但可以满足人们对绿色农副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得农田土壤疏松,蓄水保墒,农业生产的基础得以保护和重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有关农业专家在甘肃东部的一些县乡考察后认为,绿色农业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危害,是农业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七)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积极发展“观光农业”。甘肃农村有着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类型,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无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是风土人情和生态环境都独具特色。这些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与甘肃农村民间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共同形成对海内外消费者独特的吸引力。甘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全可以贯穿观光农业的思路,集旅游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于一体,以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荒坡、天然林保护、沿沙地区防风固沙林建设、江河上游流域治理、优化生态环境为前提,引进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喷灌节水技术、优良品种繁育技术、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进行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在内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第

一、

二、三产业在内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突破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林果业、草产业、沙产业、苗木业、花卉业、特种种养业等新兴产业,把农业办成植物园、动物园、花园、高科技园和游乐园,使游客在观赏甘肃农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了解甘肃农村的风土人情,领略甘肃农村的田园风光,农民还可以就地推销民间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农副产品,增加收入。

(九)保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的内涵是通过市场行为,将购销企业和农民连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民按照订单要求调整种植结构,以销定产,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在购销企业按最低保护价收购中避免市场风险,实现增产增收;购销企业以“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民共繁荣”为宗旨,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赊销良种、地膜、化肥,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和售后返利,在提高服务质量、扩大购销量中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订单农业,将使区域经济特色越来越突出,种植业向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长期困扰农民的“卖难”问题会迎刃而解。效益农业是市场农业。 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后,农产品的生产由市场决定产量、品种和质量。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流通观念、法律观念、合同观念,发展订单农业,实行按订单生产。产前就与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让龙头企业或农产品经销商与农民在发展中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做到产后事情产前办,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实现以销定产,以法律手段保证农产品产得出,卖得了,卖个好价钱。

(十)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要效益,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所谓加工农业,是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作为主攻方向、生产市场旺销的农副产品加工品的加工业。加工农业的发展是影响农业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认为,甘肃农业发展加工农业,大有潜力。比如,甘肃的东部盛产苹果,除了上等苹果质优价优、能够卖个好价钱外,中低档苹果赚钱很少,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怎么办?办法就是搞苹果深加工、精加工。生产浓缩果汁、果冻,就能够卖个好价钱。专家认为,食用甘肃浓缩果汁、果冻,是补钙、补镁、补硒的一个最好、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甘肃浓缩果汁、果冻很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但是发展不够。就是说,搞农副产品加工能够赚钱。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通过搞农副产品加工赚了不少钱。甘肃的苹果从树上摘下来拉到广东低价卖出去,广东人加工成浓缩果汁、果冻又高价卖到西部各省。现在西部城市一般超级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加工品,基本上都是广东那边生产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搞好甘肃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并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李炳坤: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0(3) [2]贾春峰:特色经济与绿色产品战略,《理论前沿》2000(5)

第三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 围绕“三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一调(产业结构调整)一转(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六抓六促(抓设施建设,促经济发展;抓扶贫攻坚,促农民致富;抓农村教育,促素质提高;抓龙头企业,促结构调整;抓工业发展,促财政增收;抓统筹发展,促社会进步)”和逐步建成“四个中心(水城县南部交通枢纽中心、工业组团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思路,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逐步构建“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扩大经作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距市心中76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温度18.5℃,降雨量1100-1200mm,气候温热,雨量便低,干湿季节明显,属典型亚热带河谷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耕地面积21210亩,其中水田9810亩,旱地114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布依、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5%。2008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86093万元,农业生产总值9183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10828吨,财政收入完成8371万元,人均占有粮319公斤,人均纯收入2698元, - 1 -

粮经比35∶6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情况

***乡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本乡的实际出发,引导群众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走姜、果、蔬、猪、蜂的发展路子。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日益增强,几种支柱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一)抓春耕生产,促规模发展。在春耕备耕中,农用物资准备方面:进杂交玉米种45000公斤,杂交水稻13000公斤,氮肥800吨,磷肥400吨,复合肥60吨,农膜40吨,农药0.4吨;春播进度方面:完成蔬菜种植13000余亩,占县下达任务8500亩的147%马铃署种植8300亩,占县下达任务8000亩的103%,玉米种植7150亩,占县下达任务7600亩的94%,大豆种植800亩,占县下达任务1300亩的61.53%,杂粮种植400亩,占县下达任务3000亩的13.33%,杂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1个,面积200亩,正在移栽。在工作中主要围绕“五抓”落实春耕生产工作。一是抓“早”。 提前安排部署,2008年未召开会议对春耕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提前调运优质良种,确保了种子及农用物资的供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户进行种植规划,推广良种良法。二是抓“巧”。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带队,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及驻村工作人员组成的宣讲组,带政策、带信息深入全乡15个村,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动员会,向广大种植农户发放《致***乡种植户的一封信》5500余份,在全乡范围内采取悬挂宣传布标、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牌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三是抓“实”。专门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

春耕生产工作督查组,专抓春耕生产工作。乡政府与各单位各村签订责任书,将各项春耕生产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村和人头上。督查组一周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各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将种植指标落实到村,再由村组分配到户。在技术指导上,定点到人,实行量化考核,与月工资挂钩,确保了种植技术。春耕生产工作做到措施、督查、人员、责任、技术五到位。四是抓“好”。各点上的农技指导员与各挂村工作组、各村齐心协力,从整体规划布局到指标分配、良种选购、种植指导和病虫防治等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春耕生产指标完成,形成规模,种出实效。五是抓“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注重连片种植,因地制宜,种出特色。以新联村为示范点,规划了3000亩的茄子和辣椒等早春蔬菜基地,切实带动了早春蔬菜的发展。在民主村规划200亩优质玉米高产示范种植基地,在市、县每亩补助3斤良种的基础上,乡政府每亩补助农户地膜50元。目前,地块丈量已结束,种子、农用物资等已调运到位,正组织农户做各项准备工作。

(二)抓产业模式,促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二厂五合作社”(金农食品加工厂、生姜脱硫加工厂、四季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横发养蜂专业合作社、永鑫兔业合作社、天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形成,精肉渣、蜂蜜产品已打开省内市场,生姜脱硫加工厂已投产,产业化经营的步子在迈进。继续加大“四个基地”的建设力度。一是双井村建黑山羊基地1个,养殖规模500只以上,投资50万元,实行圈养;二是加大大寨村养猪基地建设力度,2011年饲养母猪达3000余头,产仔猪达20000余头,生猪年出栏达2万余头;三是白岩脚村继续实施好种

草养牛基地,有基础母牛160头,计划将规模发展到种草100亩,养牛300头;四是新光村大力发展养蜂基地,已发展4000箱,产值120万元;五是发展万亩蔬菜基地,投入12万元给果蔬协会建常年大棚20个,投入3万元解决民主村500亩辣椒基地的种子地膜,促成基地与金农食品厂签定保护价销售协议,价高随行就市,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帮、科技扶、人员带的方式,扶持和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全乡产业结构的发展。

(三)抓区域布局,促农业增效。根据交通、气候、水资源及销路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交通便利的5个低海拔村大力规划蔬菜种植;在4个中海拔的村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在铁路沿线5个村发展经果林种植,在特色村扩大种养殖规模。为确保科学种植,引导好农民选好品种,做到品种调优、规模调大、结构调特,切实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抓好农业工作上,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2008年,投入蔬菜种植经费12万元,在大寨村发展8亩常年蔬菜大棚的建设;投入资金10余万元,建成民主村300亩“百果园”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500亩辣椒基地、500亩弥猴桃基地、500亩杨梅基地、500亩雪莲果基地。为确保农产品能及时进行市场,在小城镇为蔬菜商贩搭建收购摊位20个,卖肉摊位20个,保证了蔬菜和生猪产品的畅销。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抓好春秋两防工作,全年W疫苗注射密度达98%以上、猪温注射密度达95%以上,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注射密达98.5%以上。目前全乡母猪存栏8408头,年出栏仔猪4万头,生猪存栏32304头,家禽存栏129336羽。

(四)抓技术推广,促质量提升。为强化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技科技培训力度,2008年完成农技普及培训

2.5万元人次;完成“绿证”培训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人,引导性培训220人。组织各村支书、主任和部分种养殖大户到大寨村四季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常年蔬菜基地和养猪基地进行实地参观,由乡农技人员现场作技术示范和讲解;组织农技便民服务队深入各村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兽医站技术人员实行定点指导,为农户提供选种、种植、喂养、防疫等全程管理服务。有力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

(五)抓资源优势,促特色种植。

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早熟蔬菜种植。2008年完成早熟蔬菜种植11125亩,品种10余个,产量达到16092吨, 2011年为全乡种植户补助地膜和种植50万元,发展早春蔬菜13000亩。在蔬菜种植上推行“三不”政策。一是不买单。保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发展种植;二是不强求。在种植品种上不强求农户种植单一品种;三是不一刀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群众按什么品种价格高种植什么品种的自愿方式进行种植。在政府引导上注重“三性”。一是注重示范性。通过为大寨村示范点在网上购买新品种实行示范种植,成功后再在全乡推广;二是注重引导性。乡农业服务部门在充分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再引导农户种植,努力克服供过于求,价贱伤农的问题;三是注重综合性。不要求农户统一种植单一品种,对早熟蔬菜种植进行综合发展。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充分利用***乡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优质早

春蔬菜和仔猪养殖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成各类经果林、养殖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等。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完善小城镇农产品交易市场。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利用***煤电项目开发的大好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全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

二、三产业来拉动***农业的发展,使第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第四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论文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业收入。我国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是肉类、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我国农业生产应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粮食生产要逐步减少玉米、春小麦、南方小麦、劣质早籼稻的生产,增加国内市场需要的特殊玉米、饲料稻、优质早籼稻的生产;棉花要在适当压缩种植面积的同时,增加抗虫优质品质和特种棉的生产;水果生产近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压缩大宗品种,增加优质品种、小品种的生产;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是协调稳定反季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要逐步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方向调整。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但农民在交易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流失,农民组织还需进一步壮大。

要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起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

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根据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资金,进行分类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抓好风险补偿机制政策出台和落实。重点农产品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促进重点农产品健康发展,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等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重要战略措施。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2010年直播酸枣2万亩,栽培葡萄4700亩,使林果业保有面积从目前的6.6万亩,增加到9万亩,引导农民逐年有计划地减少棉花的播种面积,使产值更高的林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加突出的位置。

2、大力优化农业结构

2010年我乡计划新增棉花滴灌面积3.5万亩,加上我乡现有滴灌面积3.4万亩,使全乡的高产棉田面积上升至7万亩,仅此一项,可使全乡皮棉增产362.5吨,新增产值543.75万元,预计人均可增收302元,

二、 坚持抓住棉花支柱产业不动摇。

1、大力发展棉花膜下滴灌,提高棉花

充分用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多方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和用好项目资金,2010年《自治区高标准棉田及商品种子田建设项目》3万亩在我乡实施,每亩可获得自治区补助资金200元,预计可争取资金600万元,其余部分,引导和帮助农民办理“棉花膜下滴灌贴息贷款”,确保发展滴灌所需的资金足额到位。

2、坚持“良种推广、科学种植、提高单产、节水增效、加工增值”的方针,在现有棉花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单产,主要是通过良种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和加大科技投入等手

段,按照以稳定高产、提高中产、改造低产为主线,大力推广优质杂交棉种植、膜下滴灌和果棉间作种植模式。通过杂交棉示范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产棉花,努力提高亩单产效益。

三、林果业

1、大力发展“果棉间作”、“果粮间作”,增加林果业面积完成林果业的规模布局

从6.6万亩增加到9万亩,种植林果业2万亩,其中直播酸枣1.6万亩,葡萄0.42万亩(红提1680亩,白木纳格2520亩,共1267560株),新植红枣18000亩,新栽防护林700亩;

2、进一步加强林果业质量管理,提高适龄果园的产值和效益

落实精细化管理,大力推广“矮密早”丰产栽培模式,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以“防治有害生物、防范低温冻害、防御大风沙尘”为重点的林果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林果业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提高林果业综合生产能力。挂果面积25000亩(红枣挂果面积1.3万亩,核桃挂果8122亩,其他树种挂果3000亩),果品产量1.1万吨(红枣4700吨,核桃710吨,香梨492吨,苹果61吨,杏1730吨,其他1250吨);

3、重视优良品种的推广

核桃嫁接面积2800亩,红枣嫁接4785亩,其中幼树嫁接3255亩(1627500株),大树改接1530亩(168300株)。

把工作重点从转移到“抓管理、闯市场、促增效”上来,继续以“林果业管理增效年”为抓手,

上一篇:农业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年终总结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