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2022-07-11

第一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耿静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重大变化。“增长方式”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相应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有新的更高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除了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或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外,还应有如下要求:

1.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

1.2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荷兰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顷,但其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人均创汇8万多美元,大大超过美国。我国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2005年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3.6和6倍,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还污染环境。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1.3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1.4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转变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途径

2.1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资金供给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应从切实保障农业投入出发,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户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信贷向“三农”的倾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减少农村资金的非农化流失。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投入的积极性。此外,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2.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在我国农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为无论是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还是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40%左右,且农业人才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2.2.1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及农药、动植物无特定疫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应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人户工程,扶植农业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2.2.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身份型向职业型、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现在农村文盲人数虽然减少,但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不多。因此,必须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培训。首先,要在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其次,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再次,要

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功立业。

2.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实行合同化管理的途径,解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3.1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精心组织粮、棉、油、禽、菜等骨干农产品的生产;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农业的多元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品牌,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3.2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业要求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标准的内容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严格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快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3.3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户小规模、集成大群体式的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并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等市场主体,使它们成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使他们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适应农业市场体系和国际化要求,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加强对农户的农机、水利、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农村社会化服务的良好环境,为农产品创造增值的机会。

2.4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面临体制性约束,主要

表现在:对农业的长期过度索取;对农民、农村和农民的歧视性待遇;政府对农业的干预过多等。因此,必须深化农村改革,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长期以来,人们把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视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最大的制度障碍。其实,家庭经营制度是天然适应农业特点的经营形式,也是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纵观世界各国,凡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无不实行家庭经营,因此,农业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工业化要向家庭经营注入现代生产要素,城镇化要为扩大家庭经营规模转移农村人口,市场化要为扩大家庭经营提供完善的社会化经济技术服务。在当前和未来很长的时间内,这种生产经营机制适应我国农业状况,是我国农业基本的生产经营制度。因此,必须在坚持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优化现代农业组织体系。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 >》2010年第5期

第二篇: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动宁陕农业持续发展

宁陕县素有"安康的北大门,西安的后花园"之称。版图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经济穷县,是宁陕的基本县情。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是安康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县,辖12个建制镇,98个行政村,总人口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221户58385人,农业人口占到全县总人口的78.5%。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针对宁陕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一、 宁陕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宁陕农业生产总值逐年稳步提高。财政支农投入进一步加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设施农作物面积,依托"一村一品"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9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亿元,同比增长6.6%。,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向着规模特色效益化迈进。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成效,农民增收呈现亮点。"一菌三园"(袋料食用菌,建设板栗园、核桃园、蚕桑园)建设势头良好,2011年食用菌产量358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84%,板栗、核桃产量分别为3320吨和121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52%和49.20%。特色冷水鱼养殖突飞猛进,以陕西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大鲵养殖产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路子,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猪苓、天麻等中药材为主的林下药材种植业逐步壮大,。2011年全县中药材收获量为172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18.68%,实现现价产值为7169万元,带动了农民增收。

3、设施农业发展平稳起步。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生产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宁陕建成设施蔬菜大棚168栋,日光温室1栋。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4亩,大大提高了蔬菜种植的收益。

4、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广货街镇"省级生态旅游村和休闲农家乐明星村"---蒿沟村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农业,带动了宁陕各地农家乐蓬勃发展。依托生态山水旅游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 影响宁陕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

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趋同单一,地理环境制约产业发展。一是宁陕处于秦岭山脉深处,山大人稀,平地少坡地多,不能和处在月河川道的区县比较。农民处于生计,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意识不够,这样造成了对环境的过度透支。二是近年来物价上涨,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对发展种养业的积极性。三是农业结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木耳、食用菌、板栗、核桃等,农产品比较单一化。要想开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把锁,关键是要发展本县名特优新农业产品,从根本上优化宁陕农业发展结构,增加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一是县直涉农部门专业人才少,譬如全县至今无从事蔬菜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据了解全县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员只有5人,从事畜牧生产技术人员也只有8人。二是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才严重短缺,不能有效地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化种养,严重制约了宁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一方面是绝大多数70、80后的农村劳动力不熟悉耕种方法,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在家种植养殖,没有外出务工收入高;一方面农村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农业信息闭塞,不畅通,农民不知道如何依附农业科技实现致富增收。据统计数据显示,宁陕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3619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17466人次,占到农村劳动力人口数的48.26%。

4、农业经济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带动力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社没有充分发挥应具有的作用。

三、对推动宁陕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1、大力优化宁陕农业产业结构。一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富民、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依托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由农家乐转型为生态农庄经济,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走出宁陕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二是依托大秦岭文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积极提升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实施文旅融合,带动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三是抓实传统产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壮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做大特色产业。要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业、冷水鱼养殖业、蜂蜜产业和中药材产业等特色产业。带动全县养殖大鲵和鳟鱼的人数,充分发挥专业养殖合作社的作用,使宁陕成为秦岭大鲵的故乡。

2、集中力量搞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一是出台惠农政策,搞好设施农业发展的各项补助。二是资金方面,应发挥信合、农行的涉农信贷力度。最大化的为农民的农业贷款开启绿灯,简化信贷手续,为现代化设施农业发展创造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三是招聘大批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四是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保险措施,给农产品上保险,以降低设施农业的风险性。五是大力加强现代农业企业的招商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六是加快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促进农民对设施农业的信心。

3、畜牧业发展要多元化,规模化。一是扶持有资金有想法的农民发展一些特色养殖。(如:部分珍禽养殖)二是力争每个建制镇都能扶植起一个规模化的畜牧业养殖厂。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养殖转型、升级,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

4、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大林下种药材的产业发展。一是药监部门要加大药材种植培训力度,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坚持规模化发展。二是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种植、研发、加工企业来宁陕投资,引领以猪苓、天麻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三是加大对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其应有的高附加值,同时严格控制食用菌产业户数,而不是"一窝蜂式"的发展,有序开采森林资源。

5、加强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技术专门人员。一是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农民农业文化素质,不仅需要有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还应该注重实践操作的培训,要把知识和培训送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二是加大力度招聘配齐基层相关农业专业人才。三是继续加大一村一品的建设,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本土大学生回乡创业。

6、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益。一是依托生态旅游的大力发展,对本县的农副产品进行精细化包装,做大做强品牌,提高宁陕农副产品的知名度。二是通过平面媒体,报纸、网络等向外宣传宁陕,努力将宁陕打造成为一个新型的、可持续性的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家园。

第三篇: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兴农战略农业工作汇报

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兴农战略 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花荄镇农业工作总结

花荄镇是安县县城所在地,辖20个农业行政村,农业人口37000余人,是全国知名的水稻制种基地,水稻制种面积达1万余亩,是全省有名的生猪养殖基地,年均出栏生猪58000余头。按照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要求,镇党委、政府积极推行农业稳镇战略,坚持抓基础、壮产业、保民生、促增收的“三农”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了我镇的“三农”工作,现将2011年度“三农”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民生,兴产业,“三农”工作稳步推进

——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完成乡村规划体系。截止目前,共改扩建村道28公里,新建水泥村道68公里,整治沉井55口,机井66口,山坪塘823口,疏通沟渠36435米,新建引水渠1380米,“三建五改”1275户新建小二型水库2个,新建农村集中供水站9个。

——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化。一是以“一村一品”为特点,支持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目前,全镇专合组织及协会达13家;二是以点带面,引领群众致富增收。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圣康蛋鸡、森泰养殖、樱桃谷鸭、益昌薯业、特种水产养殖、大棚蔬菜,去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三是促进粮食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益昌薯业、圣康蛋鸡、森泰农业)。

1 ——惠农利民,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深入开展村企合作结对帮扶活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国家对农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达到6007元,增幅达13%。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启动投资5000万的时新水产培训及会议中心建设;完成投资3000余万元的鹰飞度假山庄一期建设;正在实施打造“生态农业+采摘休闲”为一体的红武、联丰、柏杨等乡村旅游链。

——抓规划,严格控制坝区和规划区范围内规模养殖。坚持全镇高标准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养殖产业尽量向丘区集中,更有利于养殖产业规模发展、长远发展。

——抓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产业引导、群众参与、生态优美”的主导思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种养殖业,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做特做精做品牌,提高产业化、集约化、集群化水平。

——抓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家禽家畜和粮食深加工产业,加强农业资源物质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抓基础,重示范,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2010年,我镇的西桥、柏杨、联丰、红武、先林、雍峙等6个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通过上下联动、整合资金、基础先行、产业带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进展顺利。

1、西桥示范点

(1)实施完成7公里道路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25万

2 元,其中辽宁援建资金140万元,已竣工验收;

(2)投资200多万元在辽安路周围的农房风貌提升及院落打造,现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2、柏杨示范点

(1)柏杨8组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58.74万元,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现已完工自查,正准备接受验收后送审计;

(2)实施完成柏杨小区风貌提升项目,辽宁援建资金125万元,于4月18日进行验收,现正在送审;

(3)辽宁援建资金1.5万元,实施完成塔九路柏杨2组、5组绿化项目;

(4)辽宁援建资金30万元,实施完成绿色蛋鸡养殖小区道路建设项目,现已竣工验收。

3、先林示范点:

(1)先林1组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辽宁援建资金259.5万元,通过公开比选招标,现已完工自查,正准备接受验收后送审计;

(2)辽宁援建资金44万元,实施完成先林1组小区农房风貌提升项目, 4月18日进行了验收,现正在送审。

(3)辽宁援建资金166万元,实施完成8.3公里村组

3 道路建设项目,现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4、联丰、红武示范点:

(1)辽宁援建资金136万元,实施完成联丰、红武风貌提升项目, 4月19日进行了验收,现已完成整改,现正在准备送审。

(2)辽宁援建资金8.3万元,完成联丰村农家乐边农房绿化、栅栏建设项目。

(3)辽宁援建资金576万元,实施完成村组道路建设项目,现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4)以红武为核心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连片打造,共整合资金1699.89万元,其中专项资金800万元,群众筹资出劳899.89万元。

5、雍峙示范点:

辽宁援建资金94万元,实施完成村组道路建设项目,现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

三、强措施、促增收,构建和谐秀美新村

以“上项目、建基地、做特色、促跨越”为抓手,加快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极大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以“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手段,努力实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 4 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现有圣康蛋鸡、樱桃谷鸭养殖、益昌薯业等一批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合作社”为范例,带动和支持各方力量大力发展家禽家畜和粮食深加工产业,使种、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现代化方向转变。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为平台,主动与相关院校,技能技术培训部门联系,抓好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失地农民的转岗培训,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11年下半年,技能技术培训达到2500人次。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契机,加大生态家园投入,新建4个村级集中供水站,解决红武、狮子、回龙等个村3000多村民人畜饮水问题;新建沼气1000口;加大农村改厨、改厕、改灶工作力度,新建1座联丰猫儿沟水库,完成柏杨8组102户集中小区道路、管网、输变电、风貌提升等基础设施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为动力,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加大对新农村示范片村的建设支持力度。要落实好粮食直补,水稻、玉米、油菜良种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虽然,我镇的“三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示范片的项目推进不够理想;二是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群众参与的主动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三是产业发展还不够均衡,针对以上问题,镇 5 党委、政府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为扎实推进我镇“三农”工作而发奋工作。

第四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合肥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实践调查报告

导语: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了解近年来合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方式和成果,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变化,从结果看成绩,从三农看合肥发展,从合肥看安徽崛起。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 合肥郊区农民及三县农民,

三、调查方式

1、文献查阅:安徽省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

2、网络查阅:安徽省农业网,合肥市农业局网站,其他相关网站

3、实践查阅 :三县农村农民和相关政府机构

四、调查时间:2010年7月15日――――2010年8月15日

五、调查内容:

一、农业发展现状

(一)合肥农业基本情况。 (二)农业结构调整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提出合理的建议

六、调查结果

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连续六年实现增产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高出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连续四年实现增长跨千元;农村土地复垦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持续增收,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农业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调整在转型(以肥东县店埠镇为例)

肥东县店埠镇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去年实现农业大丰收,畜牧业发展也上了新台阶,据统计,2009年该镇共出栏猪5.4万头,出栏家禽240万羽,产奶1320吨。

店埠镇的“一村一品”只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市农委负责人介绍说,合

肥正在大力推进经营业态和理念的创新,加快农业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集生产、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内涵向

一、

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市级以上‘一村一品’和特色村镇突破230个,全市百亩以上苗木花卉精品园160余家、草莓种植大户85户,休闲渔业150处、面积5万多亩;全市各类涉农专业批发市场超过200家,商贸流通、货运企业507家,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1313家;现有星级农家乐121家,全国农业观光游示范点3个。2009年,乡村游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7.7%和31%。”市农委负责人如数家珍。

2、分散经营向规模发展

合肥市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抓手,正在积极探索土地集中经营、合作经营、统一服务型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2009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72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3%。

专家研究发现,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可以加快推动农作物种植机械化,有利于统一实施综合服务,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合肥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作业面积达640万亩,农机农艺结合亩均节本增效47.8元;全市建立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303个,搭建124个村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开展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

告别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合肥涌现出了一大批“农场主”。目前,全市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817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64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超过500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带动市内外农户180多万户,户均增收1650元。

3、科技种田让农业升级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合肥通过推进经营主体和要素支撑创新,把农业升级的动力寄托在科技驱动上。

“加快农业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型升级。”市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正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已建立市县农业科技推广与龙头企业技术研发机构60多家。2006年以来,安排近亿元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5%。

此外,通过深入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四大高产创建”活动,合肥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2009年,小麦平均单产由2005年的273.4公斤/亩提高到350.3公斤/亩,水稻平均单产由404公斤/亩提高到508公斤/亩,粮油优质率达96%。

4、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长丰县为例)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组织实施“江淮分水岭岗区长丰吴山南瓜生产基地”、“环巢湖流域圩区10万亩水生蔬菜基地”等一批重点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

为推进南瓜基地建设,该市引进了全国知名南瓜科研企业合肥江淮园艺研究所,推广种植黑丰、江淮大蜜本、红贝、金太阳等优新品种,建立南瓜合作社,先后同上海、陕西、河南、山东及本地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签定购销合同。市财政对基地集中连片发展规模达500亩以上的,给予最高达400元/亩的资金奖补。对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给予额外奖补。

目前长丰县吴山镇车左村集中连片冬南瓜基地规模达3000亩,延绵周边及岗集镇几个村面积近万亩。现正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优化品种品质结构、

培育龙头合作组织、强化品牌建设、发展采后保鲜加工,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5、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万亩蔬菜园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将群众一家一户的耕地整体治理,通过土地流转统一发包给农业龙头企业开发,以此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记者日前从合肥市万亩蔬菜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上以解到,我市正通过这种基地连片开发,产业块状覆盖的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在长丰县造甲乡宋岗村万亩土地复恳新农村建设项目区,安徽绿润农业公司已通过招商引资进驻基地,从事露地蔬菜集中连片种植。远远望去,数十台大中型机械来回旋耕、覆膜,,整个基地呈现出一片白色的“海洋”。

按照规划,这里将在3-5年内发展成4万亩左右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集中连片种植青刀豆、胡萝卜等优质蔬菜品种,企业年加工产值将超过亿元规模。在属于江淮分水岭缺水地区的吴山镇车左村、北份村,当地通过引进南瓜、冬瓜等耐旱作物品种,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目前连片播种面积已达到1.2万亩,亩均增收2000元。

我市目前已出台相关政策,对集中连片开发的设施栽培和露地蔬菜根据规模分别给予亩均2500元、300元以上的奖补措施,大力扶持新建基地和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我市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全新格局

6、加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产品信息网络、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尽快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完善信息发布制度,抓好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产品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发布工作,为基层、农民、农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升级、产业化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需要,用标准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用标准化的手段培育名牌农产品,用标准化的措施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尽快完善监测手段,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监测力度,尤其是对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7、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初步适应了农村

二、三产业兴起和农业人口逐步向小城镇转移的需要

七、问题: (一)农业结构调整尚处在适应性结构调整阶段,与战略性结构调整目标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值结构:种植粮食产值比重仍然较大,瓜果蔬菜产值比重逐步提高,花鸟鱼木产值有待提高 2.对以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及市场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都在搞结构调整,结构雷同现象较为普遍;都在搞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效益却不很显著。

3、农业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还不太大,加工档次较低,即使是龙头企业,其经济实力也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还不够强。

4、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科技队伍已难以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缺乏科技人员的指导和服务。

(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秩序不够规范,在一些地区和行业,如蔬菜种籽、果树苗木、农药等尚存在混乱现象,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农产品营销、加工、农业信息等企业良莠不齐,信誉不高。农民的生产、销售活动还缺乏信息、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

加工企业的有力支持,利益受损现象时有发生。

(三)地方财政力量薄弱,支农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人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慢,城乡发展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

八、建议:

(一)农业结构调整要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

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开放型农业。首先要对本地的资源禀赋(自然、区位、经济、社会、人文等)和农业生产的比较成本以及国内外市场深入调研论证,认识自己真正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明确农产品贸易的重点地区。

2、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结构。在充分论证自身比较优势的前提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微观上突出各地特色,宏观上形成合理布局和专业分工,避免结构雷同。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既要考虑适应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更要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农产品,生产成本。否则,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就可能导致产品虽然品种、质量很好,科技含量很高,即因较高的生产成本而形不成比较优势,使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构筑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应充分发挥合肥市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把农业生产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的贮藏保鲜、加工、营销等逐步分离出来,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建设,解决非农化和城镇化滞后的问题。

(二)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后对本市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应对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依据加入WTO后对本市农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 继续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争取本市农业企业做大做强

2、 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 与周边农业企业合作,强强联手,发挥区域的联合作用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政府的职能是支持、引导、服务。

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影响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农民往往局限在本地集贸市场狭小的市场空间,难以得到准确完整的市场信息。另外,大多农民尚无资本积累,经营过于分散,也给农业信贷和技术推广带来了困难。这些都在客观上降低了农民作为主体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效果。因此,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主体,其地位与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服务。

首先是财政的支持,增加投资,积极扶持。除增加对农业基本建设、农业信贷、农业科技、农业教育的投入外,还应适当提高对优质适销农产品的保护价水平,实现优质优价。同时,按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政策、法规,使基层干部和农民明确调整方向,保护农民合法自主调整与经营。通过示范项目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

其次,要设法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科技的迫切需求。农业科研及推广应把优质高效放在首位,加速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培育、贮备和推广,尤其要加强农产品加工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品种与质量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农民增收。

第三,要完善市场体系。目前农产品市场信息不足,流通环节不畅,交易不公等直接影响了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效果。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围绕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趋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等采集、整理和筛选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传播到基层和农户。二要完善提高现有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根据需要,

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专业批发市场,以引导和带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三要进行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建设,用标准化规范农产品生产,评价农产品质量,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发挥农民创名牌、增效益的积极性。

(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组织形式,狠抓特色农业技术服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组织参观学习,开拓农户视野。

2、举办宣传动员和科技培训。

3、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4、搞好发展规划

(本报告资料来源合肥市政府、三县农业局、中国经济网、新华网安徽频道、安徽农业网、合肥日报)

第五篇: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论文[提要:PA地处川北东部,资源贫乏,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面方针政策,走脱贫致富之路,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面对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县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结构单

一、层次不高的问题突出显露出来,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市场竞争乏力,影响和制约着我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此,本文在对PA农业生产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为解决近13亿中国人民的渴问题、为工业及其它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健康快速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县农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解决温饱的要求,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个阶段,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粮油等农业产品出现了(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阶段性供过于求,品质不能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却不能增收,影响了我县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大力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加大科学投放,提高农业自身利益。只有大力优化结构,并加大科技投入,才能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发挥我县农业优势,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大力优化结构,才能迅速扩展农民的就业增收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使PA68万人民这个消费群众爆发出对工业和其他待业强烈的拉动力,通过扩大内需实现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要有新思路

1、优化农业结构必须改善我县农业所处的生态环境改善我县生态环境,首先要优化农业结构。从全县农业所处生态环境看,长时期以破坏自然生态所换取的农业发展已步入困境 ,因而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县农业结构优化的先决条件。县内的生态环境已无法满足人口逐年增加对土地的需求,按原有的垦荒农业模式发展,只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环境恶化。只有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改变农业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农业的发展建立在通过保持特色生态环境来强化农业特色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优化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农业内部看,导致结构优化都是农产品价跌卖难,但价跌卖难的范围一次超过一次。从回旋余地看,结构优化的只能都是发展销路好的产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但销路好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少。结构优化受资源制约的程度越来越轻,受市场需求制约的程度越来越深;从政府角度来看,由于结构调整优化受政策因素的束缚越来越少,因而政府的“放开”为主,通过破解束缚而释放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活力可能性也少,这种状况表明,农业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发展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既不是农民随意决定的,也不是政府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市场来决定,所以目前我县的农业结构优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3、优化农业结构必须应对农业发展的外部压力从我县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优化结构调整压力增大。首先是当前国民经济出现市场需求不振,发展速度趋缓。农产品数量过剩的矛盾完成靠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以缓解,不能寄希望于国民经济出现新的“过热”来消化。第二,通货紧缩导致价格下跌的预期已经形成,使农业结构优化面临的障碍,价格信号未能很好地揭示农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农民的生产活动缺少明确的市场导向。第三,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难以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帮助农业化解过剩矛盾。解决农产品过剩的矛盾,完全落在农业结构优化上。

一、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要有新思路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县农业已由主要受资源约束的阶段转入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这个阶段就要走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结构优化之路。从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看:一是低质农产品供大于求,而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足,依然需要在外购进,于是出现了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种植业开发过度,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三是农业结构不完整,农民就业仍然集中在农业,导致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还只是在数量上做文章,哪些产业、产品在数量上短缺,就发展哪些产业、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始终只局限于部分区、乡镇,且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粮食等大宗产品仍年复一年地发展低质的大路货品种。由此可见,再按过去的老路子调整我县农业门牌号结构,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反而会给全县农业发展造成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寻求新的思路。

二、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要有新方法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要达到的目的:是一个综合性目标,可确定为;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按照经济和自然规律,本着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等多种手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形成区域布局合理,各具优势和特色,各业协助发展,市场供需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具体讲,通过结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优化,要使我县农业发生三个变化:一是实现产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的转变,使农产品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品质适销对路,并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实现普通农产品向优质农产品的转变,使我县农业全面转向优势、高产、高效的轨道,使务农的劳动力的收入逐步接近全县人均水平;三是实现趋同经济向特色经济的转变。要通过合理调整区域分工布局,不同区乡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要实现上述目标,本人认为:我县农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靠市场,使农业产品的调整与市场需求合拍。一是要认真研究市场,做好市场调研,摸清市场供求变化,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系数,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地组织生产,同时,还要不断寻找和挖掘本地优势,出现市场空档及时补充,做到市场信息研究,预测分析,增强结构优化的预见性。二是要注重开拓市场,要针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出现优势化、季节化、方便化的趋势大作文章,尽量避开趋同性的竞争手段,树立敢为人先,别具一格的竞争观念和策略,形成特色个性产品拓宽市场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和消费习惯的消费者都能在“错位竞争”中得到满足;三是着力培育市场,积极培育农村技术、劳务、资金、信息等市场,形成多特色、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2、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推进农产品由低质为主向优质为主转化。在优化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优质农产品产出率。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基本消失,农产品优势产出率很低,优质产品的出产率也很低,这个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加大科技投入,解决农产品优质率低和优质农产品产出率低的“两低”问题,是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具体要求是:要以优质品种替换劣质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保持优质品种的品质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率,这方面,需要增加投入,加强科研,增加技术含量,但更重要的是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 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太低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重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使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3、调整种植、养殖区域,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结构(1)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现有退耕还林、还草、还源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不宜种粮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源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相应压缩粮食种植面积,转而发展高价值的林果业、畜牧业、水产林。大力发展畜牧业,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在农业中都重视畜牧业发展,并且畜牧业在农业中占的比重很大,我县绝大部分乡镇具有发展畜牧业条件,只有做好规划,发展各具特色的畜牧业是完全可能的;大力发展林业,最重要的是抓好经济林、用材林的培育和发展,要充分发挥现有业主经营成果,深度开发现有荒山、荒坡、荒地,根据市场需求,栽植如香料、核桃、板栗等优质适销对路品种;退耕还草还湖还要与农民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在退耕还草后,草山草坡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根本问题是在于加强草场建设,应通过草场建设培育和增加牧草资源,实行围栏轮换养畜,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畜产品深加工,多层资助地增加附加值,形成比开荒种粮高得多的经济效益;还湖还塘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较大,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扩大河、塘、堰面积和蓄水能力,同时,加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力度,增加经济效益。(2)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各区、乡、镇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除满足当地乡村居民口粮和饲料用料、加工用粮需要外,必须向国内大中城市提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粮,尽可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粮食生产上,可以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可以考虑在几个村或乡甚至某两个区为单位连片建立生产基地,形成某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能力,以利于统一提供粮种和栽培技术服务,提高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也有利于大批量收购、贮运和加工,提高在粮食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3)县内各区和大的镇的“郊区”应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县内各区和大的镇的“郊区”应减少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满足当地群众需要和市场需求,要根据“郊区”土地资源、科技素质高和市场信息灵、交通方便的特点,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产品,挖掘和发挥粮食生产区没有独特优势。然而,通过多年的发展,县内大的集镇的优(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势没有很好得到发挥,农业产业结构与主要的粮食生产为主的乡村没有实质性区别,也在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既影响了自自由式效益的提高,又增加了主产区的粮食销售困难。因此,大的镇的“郊区”应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削减粮食和其它大宗产品生产,集中发挥质量好、价值更高的农业生产项目。

4、调整农业经营方式,创造适应新型产业体系的组织形式(1)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其经营规模,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PA农业参与市场的总体竞争能力较低,主要原因是受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严重制约,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又过于分散,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即时作出有效的反应。这种状况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产业链条过短有极大关系;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和新型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有必要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经营规模,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对传统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内农产品即使不出口也会面临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更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必须树立竞争意识,这是在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2)新型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利益联结将农户带动起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各项重要任务,包括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建议区域优势产业分工,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要通过新型组织形式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对分散的农户实行有效组织的最好形式,绝不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而是龙头企业通过经济利益的联结将农户带动起来,迄今为止,我国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今后如果仍然缺乏龙头企业的有效带动,我县农业中分散、弱小、低质、无序的状况还得持续下去,在市场竞争中很难摆脱不利地位,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龙头企业通常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安排和调整生产计划和营销手段,能够带动较大范围、较多数量的农户发展商品生产,并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农户提供的初级产品。二是农户可以根据产销合同和专业分工进行生产,按照合同确定的时间、品种、质量、数量、规格等要求将农产品出售给龙头企业,不必承担直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打交道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三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可以借助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才能优化结构、推进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大幅度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三、优化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必须重视解决新问题农业结构的优化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了落实以上各项措施外,还需要处理好一些相关问题,使我们的观念和行为都转到适应中国加入WTO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1、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必须突破农产品短缺取代“小而全”的局限,各地农业发展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应当看到,自给自足是以牺牲当地优势和效益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是不经济的;提倡多种经营,并不等于各地样样经营,不能看到市场上某种产品价高好销,就不顾当地具体条件一哄而上,一哄而上的结果势必导致供大于求,结果造成产品价低滞销。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将当地条件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并不断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扩大。

2、要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农业生产在规模上和数量上迅速扩张,摆脱了经济短缺的状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个农户的小生产与浩大的大市场之间的关系非常不相称,矛盾尤为突出,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其生产受市场的制约越来越大,广大农民对不确定的市场束手无策,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观管理,加大对农业的支撑、保护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服务农业做好示范、引导、提供科技及市场信息工作;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依靠农民发展社会化服务,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及其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服务机制。

3、要增加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我国农产品生产刚刚步入市场经济不久,农民对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种种有利效益,这是导致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应当明确,优质与品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质的产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品牌必须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础,优质农产品及其标志是消费者认识和购买的主要依据,也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开拓和扩展市场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离开良好的品牌,即使优质农产品也犹如“身在深山不人识”,难以实现其价值。因此,要增强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以此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使优势农产品得以顺利销售。

4、要重视培育“订单农业”的观念和行为在数量上供大于求,产品价格必然下降,经济效益也将受到影响。即使是目前市场上品种、质量看好的农产品,也不能过多过快地盲目发展,应当在对市场需求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相应增加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力求保持供求基本平衡。以销定产,这个在工业是提倡了多年的方针,今年乃至今后已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标志。但是,这种以销定产不能停留在一般口号和号召上,必须付诸行动,这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行动就是全面推行合同制,并维护合法合同的法律效率,通过广泛利用购销合同确保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销路。实施“订单农业”,是防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盲目性的基本保证。目前,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充分说明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然,对信息网络建设也必须加强,尽量延伸到乡村社和龙头企业甚至专重业和农民参与选择,这是推广“订单农业”的基础。

5、加大科技投入,解决科技与应用问题要改变农业科技不适应结构调整的认识,必须增强科技投入。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形成按市场需求选定课题,按市场机制来推广应用农业科技;二是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增加培训费和推广经费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可采用优惠政策,吸引农业科研院校的专业人才来PA传授农业实用技术;四是应加大兴办科技示范园、示范片、示范户的力度,以直观实际的方式推广农业示范,又向农民出售粮种,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上一篇:农业银行实习报告下一篇:农业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