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24-04-20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选11篇)

篇1: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山东省曲阜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做法

------------------

发表日期:2010年10月19日

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

作者:曹洪伟

本页面已被访问 186 次

近年来,山东省曲阜市把土地流转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实现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突破口,通过产业带动、合作化推动、惠农政策促动等措施,使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10年9月,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5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5.25%,涉及126个行政村、4806户农户。其中以转包方式流转1.2万亩,以出租方式流转0.84万亩,互换方式流转0.2万亩,转让方式流转0.18万亩;向种养大户流转6000亩,向专业合作组织流转3000亩,向农业龙头企业流转2000亩;流转规模越来越大,50—100亩17处,100—500亩18处,500—2000亩10处。其主要做法是:

1、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健全市、乡、村土地流转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成立市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设在农业局),中心设置了土地流转收益评估员、合同签证员,统一印制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全市土地流转信息库,依法指导、规范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服务,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规范流转、依法流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个乡镇(街道)相继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大厅,服务大厅面积达684平米,安排41人从事土地流转工作,配备了微机、大型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设备,围绕土地流转信息登记发布、土地评估、合同签订鉴证、法律政策咨询等开展工作;村级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村会计兼任信息员,负责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参与流转土地收益评估,帮助土地流转供求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乡镇、村组采取公布栏的形式,定期对外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实现了流转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我市初步形成了市、乡、村三级上下贯通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提供 “一站式”便捷服务。截至目前,通过三级流转平台流转土地2.2万亩,占全部流转面积的88%。

2、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双方达到初步意向后,由土地流出方向村土地流转服务站提出申请,报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审查。通过审查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统一组织流转合同签订、归档管理,流转面积在200亩以上的报市农业主管部门备案。全村性的土地流转必须召开村民代表以上会议讨论通过,并进行公开招投标。流转收益除部分基础性投入后,应全额返还到户。截至目前,全市签订土地流转规范性合同文本4200份,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化达100%。

3、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全市通过基地建设促动,特色种植带动,龙头企业拉动,带动了全市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一是转包,流转土地1.2万亩。南辛镇(乐义)蔬菜基地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冬暖式大棚110个,棚均效益5—6万元,土地流转户均增收3.3万元;二是出租,流转土地0.84万亩。时庄街道前、后代村把1100亩土地租赁给台商种植牛蒡出口日本等国,年获利340余万元,土地流出户均增收8000元;三是互换,流转土地0.2万亩。今年董庄乡朱黄庄村集体内部互换土地200亩建设50个蔬菜大棚,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四是转让,流转土地0.18万亩。董庄乡韦寨村把300亩土地转让给屈家村建设蔬菜和草莓基地,年获利80多万元,户均增收6800元。

4、强化土地流转载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各类经济组织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截止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24个,成员总数1万人,出资额13262.07万元,带动农户3万户,发展基地1.6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其中,养殖类专业合作社有91个,种植类专业合作社有55个,特色产品类专业合作社有20个,其它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8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9家。书院街道圣方园大蒜专业合作社,坚持走“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的路子,形成了生产、存储、销售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拉长了产业链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流转土地面积3000亩形成年产3600吨的规模,带动5个乡镇(街道)、40多个村庄、5000多户农民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购销等措施,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5、推广土地流转典型。董庄乡屈家村在发展草莓种植初期,村民怕担风险,普遍持观望态度,在此情况下,以村支书孔庆灿同志为首的村委一班人率先建起了大棚,当年获得棚均收益1万元,带动了全村建大棚的热情,目前该村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有各类草莓大棚800多个,流转土地占该村耕地面积的57%,今年该村还在董庄韦寨村租入土地200亩建设草莓、蔬菜大棚。另外,基层组织在促进土地流转中,在积极疏通思想、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同比增长26.6%,其中日光温室大棚0.7万亩、大拱棚0.35万亩、中小拱棚0.3万亩,同比分别增长600%、74.9%、300%;蔬菜总产量56万吨,同比增长19.9%;产值6.2亿元,同比增长32%,占种植业产值比重达到32%,比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南辛乐义蔬菜基地、董庄千亩草莓基地和千亩大樱桃基地、书院千亩大蒜基地、陵城银府生态园、书院城建生态园、时庄和姚村的千亩牛蒡基地等产调新亮点凸显。今年又新增姚村保宁、王庄陈庄、息陬小峪、董庄朱黄庄等又流转土地1000亩,新建300余个蔬菜大棚。

篇2: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发展六大转变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今后将重点解决农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速实现农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性转变.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农村实用技术英文刊名:NONGCUN SHIYONG JISHU年,卷(期):“”(2)分类号:F3关键词:

篇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土地流转为提升农村土地规模效益、促进高效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彰显了活力, 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工作推进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户私下流转承包依然存在, 且大多是双方口头约定, 基本没有签订协议;二是农民恋土情结较重。一方面, 农民依赖土地, 加之近年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多项惠农政策, 极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致使农民不愿流转土地。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 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他们认为只要有了土地, 生活就有了保障, 宁可粗放经营, 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在设施农业建设中, 常因个别农户不愿流转土地, 影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三是流转机制不完善。虽建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交易市场, 但市场效应发挥尚不明显, 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较小, 形式单一, 信息渠道不畅。

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增收, 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 坚持原则, 增强耕地保护意识。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对农民而言, 土地既是必需的生产资料, 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因此, 城市化必须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 以坚守基本耕地红线为前提, 坚决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 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始终坚持农户自愿原则,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和制约农民意愿。

2. 多措并举, 拓宽土地流转途径。

在农民自愿土地流转的原则下, 鼓励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流转。一是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鼓励农民参与、实施高效设施农业集中开发。二是鼓励进城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对这些农民, 应结合实际给予补偿、补助, 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 生活质量高于原有水平, 有效实现“农保”向“城保”的接轨。三是正确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以镇 (园区) 为单位, 以建立土地承包金稳定增长机制为保障, 确定土地流转指导价和最低保护价。积极推行“土地股金+劳务收入+分红”分配方式, 着力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3. 完善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 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对有一定经营规模、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尤其是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经营户给予一定的补偿, 实施产业化经营的种植大户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土地流转受让方可享受政府有关惠农补贴政策。因调整农业结构, 规模经营户在流转取得的经营权区域内修建为生产服务的道路、储藏、加工等临时设施, 应予以支持, 优先从简办理有关手续, 减免各种收费。对单宗流转20 hm2以上、未获省财政补助的土地流转, 由区、镇 (园区) 财政分别给予补助。

4. 创新思路, 健全土地流转长效机制。

在健全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体系的基础上, 切实加大土地规范流转力度。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抓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 建立流转合同档案, 及时办理土地流转引起的合同变更、解除和重新签订。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征占土地的管理, 防止以土地流转为名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区、镇经营管理部门要及时向主管部门提出对策建议, 促进有关政策的具体落实, 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村信息员要及时掌握村组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并进行登记, 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和流转信息, 督促流转双方依法签订流转合同, 及时向乡镇农经部门提供情况, 解决土地供需双方因不能及时沟通而使流转受阻的矛盾, 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 降低交易成本, 从而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5. 坚持公正, 依法推进仲裁工作。

篇4: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构调整的进度。

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县联社连年获殊荣

柳河县农村信用社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发展烤烟的号召,大力投放资金支持农民发展烟叶生产,在烟叶生产的过程中,积极给予那些有种植需求,并符合政府部门发展而又缺乏资金的烟农以资金支持,全力支持烟农发展烟叶产,烤烟贷款的及时发放有效促进了烟农发展烟叶生产。全县烤烟贷款发放规模逐年在增加,烟农种植烟叶的面积逐年在扩大。据统计,2006年投放烟叶生产专项贷款800万元,2007年投放1000万元,2008年累计为1164户烟农发放烤烟贷款1370万元,支持烤烟种植面积23000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柳河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全县农民发展烟叶生产中,主动克服自身资金十分紧张的难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支持农户从事烟叶种植,有效促进了全县烟叶生产的良性发展,鉴于柳河县农村信用社在发展烟叶生产中所做出的努力,柳河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给予柳河联社支持烟叶生产优秀单位的光荣称号。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支持烟叶生产

柳河县开始发展烟叶生产,要追溯到1991年,当时县委、县政府提倡种植烤烟之时,由于种植烟叶是新生事物,当地农户心存疑虑,很少有人响应,辽宁省的烟农来柳发展烤烟,当时信用社就开始为其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因其管理上的原因,外来烟农大部分以失败而告终,信用社因此遭受了很大损失。但是我们没有困此退缩,而是对那些仍旧坚持下来的烟农继续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基层信用社主任以及包片信贷员在烤烟生产的关键时期亲自去田间地头与烟农交流,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总算功夫没有白费,终于使我县的烤烟种植技术日臻成熟,做大做强了烤烟种植业,打出了柳河县的优质烟叶的品牌优势,全县烤烟种植才形成如今的规模。

柳河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烟叶生产工作,每年年初,都要专门召开烤烟生产动员会,向各乡镇政府层层落实全年烟叶生产任务,将烟叶生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目标来管理。年末,又专门召开烟叶生产总结暨表彰大会,对一年来在烤烟生产中表现优秀的单位和烤烟大户进行表彰和奖励,进一步规划部署下一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经多年的探索和积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和技术指导体系,无论是从资金的筹措到烟苗的培育,从烟叶的田间管理到收掰,从烟楼的建设到烟叶的烤制,从种烟户的动员到种烟大户的发展以及种植烟叶所需肥料的供应等整个过程中,都能为之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措施,整个烟叶生产的过程中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跟踪服务及提供技术指导。

2007年,柳河县农村信用社在评定信用户工作中,鉴于广大烟农与信用社多年来的合作关系,绝大多数的烟户都被评为信用户,享受“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手续简便;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优惠政策。每年在发放完备春耕贷款后,我们都要为烟农留有足够的资金,准备4月份为烟农支棚置种发放贷款,5月份维修烟楼、购买烟草专用肥发放贷款,7月下旬还要发放烤烟煤及人工费发放专门贷款。这种烟农随用随贷的贷款模式也节省了不少的贷款利息支出,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在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烟农种烟积极性日益高涨,烤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到2008年全县种植烟叶3.6万亩,收购烟叶9.1万担,总值5050万元,亩均产值2118元,亩均效益1268元,专项税收实现2040万

元。

三.加大信贷投放继续支持农民发展烤烟

篇5:加大科研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我国产业的现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而且相当一部分是高耗能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行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同时一些高耗能产业,时时要付出生态的代价。中国的产业发展已经走到了需要抉择的十字路口。只有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才是唯一出路,一些企业还是靠原来的生产惯性进行生产,没有下定决心淘汰落后产业。这时候政府就应该出来制定一些政策进行引导。比如进行结构性减税,对一些技术先进的产品上市融资提供便利等等,这其实就是鼓励技术创新。

要实现转型升级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技术支撑。技术买不来,只能靠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得来的。需要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包括人才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使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从而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转变,这样的转变需要企业有造血功能,也就是说每个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不是原来仅仅是加工,应该是从研发到加工,然后加工部门和用户再把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研发不是独立的,它是相互关联的。研发部门对加工部门有所指导,研发部门对用户使用也有所指导,同时加工部门可以把加工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用户也可以把使用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同时研发部门还应该实时了解市场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研发出适应市场的产品。这样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就有了造血功能。

不单单鼓励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进行创新,同时对传统产业包括农业、传统工业也应该有创新精神,也应该加大科研力度,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节能、环保。通过先进技术、集约使用原材料,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效能,同时使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比如,在农业方面,怎样培育优良品种、怎样使农业生产过程无公害、怎样使农业更节水、怎样对秸秆的利用、怎样应对蔬菜的生产暂时过剩问题、怎样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储存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要研发的内容。

篇6: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国土事业快速发展

土地使用权交易是土地资源分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土地归属、项目落地的重要一步。在我国,由于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土地出让的法律法规政策,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市场手段来调控,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土地在出让过程要求“阳光作业”、全面公开、和谐竞争,做到公开出让、有序开发,让真正有实力、有诚信的人管理、利用好土地。做好这些,土地交易是关键,土地市场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推进国土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保障和服务水平,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课题,推动我市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等方面,结合本单位实际,就我市土地交易市场建设和工作内容作一简述,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需要改进、加强的各方面。

一、交易事务中心工作概况

永济市国土资源交易事务中心是政府指定的土地及矿产资源综合交易场所的专门服务机构,担负着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公开出让、转让等工作。-1-

永济市国土资源交易事务所是根据永编办字(2010)4号成立的股级建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8名。成立时间2010年10月。

1、工作实绩。自交易事务所成立至今共出让地块5宗,面积83.61亩,出让金总额729.7万元。现还有一宗正处于公告阶段。在土地出让的全过程,都邀请了人大、纪检部门进行督察。在交易现场监察机关派员进行监督,做到全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

2、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操作始终是我们搞好土地公开出让的基本要求。二00二年七月一日国土资源部颁布并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11号令)后,我们即严格按照这个规定操作实施土地公开出让。国土资源部于二00六年八月一日颁布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两个规范),二00七年十一月一日颁布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39号令),这个规定和两个规范对土地公开出让作了更加详细规定,使操作依据更具体。目前我们正是按照这个规定和两个规范进行操作。

二、学习先进

虽然我们的市场建设不断发展,交易工作也有所成绩,但和先进城市土地交易工作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是国土部推出的先进典型代表。他们的基本做法概括为四项:一是入市流程透明化。二是信息掌握分散化。三是业务操作模块化。四是工作内容标准化。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硬件建设也是一流的,整个市场由受理区、报价区、审核区、评标区、竞价区、信息通报答疑区、休息区等区块组成,报名、审核、竞价等通过专门系统与上述各区块相配套,分别自动完成各项工作、实现功能,应用现代管理和服务等科技手段,很好的诠释了39号令的规定。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显然,上海市的做法是我们的标榜,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制度建设,我们都可以拿来借鉴。相比,我们有很多不足。首先是环境硬件已不适应时代要求,总交易面积远远不够,办公区、报名区、报价区等混在一起,既对申请人基本情况无法严格保密,也不能有效控制申请人场内互通,又容易造成程序、秩序混乱。每一环节没有分开也无法隔离,难以标准执行39号令的精髓;二是内部机构设置欠缺,科室简化,人员扎堆,承办人从接受批文、编制发布公告、编制发售资料、受理报名、接受报价、签署成交确认书到办结转件,一办到底。在现有条件下一人操作虽然最大限度控制了泄密,但也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三是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缺乏专业人员。四是缺少系统的软件支持。

四、改进方向和措施

1、尽快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尽量降低人为因素影响市场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深入总结土地市场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健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各项制度,建立反映土地市场供求状况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加快环境和设施硬件的建设投入。体现科学管理、人性化服务,做到严密操作规范、严把操作流程、严控操作范围、严格操作纪律,达到阳光操作、公开平等、规范合法、廉洁高效、提高服务。应专门设计一套独立的国土资源公开交易系统和操作软件,具备查询、报名、审核、报价等综合功能,做到保密、方便,与交易大厅配套完善各项功能,力求全面实现39号令规定的要求。通过硬件设施的改进和提升,要发挥好交易市场信息平台作用和功能,加强国土资源市场分析、监管和对市场的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研究完善调控市场的政策措施,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社会提供好服务。

3、加强内部机构调整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结合硬件建设,相应建立更为合理的部门机构,以完成守土尽责、依法

篇7: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我国农业资金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政策分析――长期的“奉献型”三农系列政策造成三农资金日趋缺乏,农业基础十分薄弱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典型的很不合理的重工轻农的奉献型三农政策体系。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奉献型的价格政策。即通过“剪刀差”价格方式,转移农产品价值。有资料表明,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国农业就为城镇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近8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原始积累,它甚至超过了当时国有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到了90年代末,在我国工业有了相当基础的情况下,“工农剪刀差”现象依然存在。据中国农科院经济研究所的测算,仅1994年一年的“工农剪刀差”,就让农业奉献了760亿元。至今,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2、奉献型的财政政策。即国家实施长期的超低的农业投入政策。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低于国际最低标准。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NP300-1200美元期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业的比例应在10%左右。但我国长期以来远远低于这个比例:1994年为2.2%,1995年为2.3%。虽然以后每年都有所增长,但都远在10%以下。联合国粮农组织要求发展中国家农业研究的投资量不能低于农业总产值的0.6%,但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都在0.4%徘徊。(2)低于自我规定标准。从有关统计资料看,我国对农业的投入存在明显的执行性忽视现象。如我国《农业法》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实际上,除了“一五”、“二五”、“四五”、“七五”期间以外,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都低于甚至远远低于《农业法》的要求。显然,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呈现出明显的非持续性的.特点。又如,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规定国家对农业的投资要占国家计划内投资的18%(或以上),但实际上从来没有达到这个比例。不仅如此,进入90年代后,还出现了严重的农村资金财政流出的现象。如从1990~,农村资金通过财政渠道流出高达6841.68亿元。这还不包括农村预算外资金与乱收费项目。

3、奉献型的金融政策。主要表现为信贷资金的明显非农化倾向。长期以来,城乡信贷资金与农村信用社资金的贷出结构呈现明显的非农化倾向。比如,在90年代,农业与农村部门GDP占据全国GDP的半壁江山,但国家银行系统给它的融资仅占总融资的七分之一左右;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的80%来自于农民的储蓄,但是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其总贷款的比例却由1990年的46.1%下降到1995年的21%,其后也无明显好转迹象。有关统计表明,从1990~19从农村金融渠道流出的资金达到3415.7亿元。

4、“忽视型”的农民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待农民问题的政策上,客观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宣传性重视与经济性忽视的二律背反现象。这种现象集中表现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经济上不要”的“三要行为”。经济上的“不要”主要包括政策性忽视与执行性忽视两大方面。(1)政策性忽视。一是长期以来实行重城轻乡的“二元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这方面的福利程度、保障范围以及国家投入方面,城乡相差悬殊。例如,1990年国家用于这方面的投入,城乡人均之比为29∶1;以后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十分悬殊。二是农工有别的金融信贷政策。长期以来,农民极难获得必要的银行贷款,尤其是农民从事农业方面的贷款。直到最近几年,才在一些地区出现对农民的小额信用贷款。即使在这些地区,有关调查表明,穷农民还是很难获得贷款。三是农产品的价格歧视,如前所述的顽固的价格“剪刀差”现象。(2)执行性忽视。这主要是指一些地方政府和执行部门对执行中央三农政策的折扣与走样。尤其是表现在对农民的减负政策上。有关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概括起来,集中表现为两大现象:一是“对策现象”,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四乱现象”,即“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大行其道,屡禁不止。这些忽视性政策或行为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结果是:农民支出增加,负担加重;积累减少,创业启动资金缺乏。

(二)产业分析――低值性

篇8: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习近平指出, 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在小岗村召开这个座谈会, 具有特殊意义。

习近平强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 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巨大变化, 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 坚定了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 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习近平指出, 当前, 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 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不断抓出新的成效。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 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 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 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习近平强调,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 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 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放活土地经营权, 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政策性很强, 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 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 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 把选择权交给农民, 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 可以示范和引导, 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不管怎么改, 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不能把耕地改少了, 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 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习近平指出, 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 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习近平强调, 加快农村发展, 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 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 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 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增加农民收入, 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 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 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在政策上, 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 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 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 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规划先行,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补农村短板, 扬农村长处, 注意乡土味道, 保留乡村风貌, 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习近平指出, 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农村地域辽阔, 农民居住分散, 乡情千差万别,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 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要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合力, 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 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 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守法用法。

习近平强调,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 这个传统不能丢。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农村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看一看, 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做广大农民贴心人。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篇9: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意见》指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贫困地区发展实际,突出需求导向,强化规划统领,结合现有渠道,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促进贫困地区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迈进,助力扶贫对象精准受益,稳定提高收入,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一)坚持规划引领。把“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作为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安排的重要依据,以项目支撑规划任务落实,分级推动各类规划有效实施,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产业优先。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农业项目资金倾斜安排的首要任务,统筹加强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设施条件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掘富源,拔掉穷根。

(三)坚持精准安排。把精准配置资源作为向贫困地区农业项目资金倾斜安排的重要遵循,选准特色农业发展薄弱环节和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与贫困地区相适应的差别化项目资金准入门槛,强化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变项目资金安排由“扶优扶强”为“扶特扶精”,提高贫困对象的参与度与受益度。

(四)坚持公开透明。把“阳光操作”作为农业项目资金倾斜安排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行农业项目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项目安排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实施各环节科学透明、程序规范、公开公正。

《意见》指出,要突出实效,聚焦倾斜支持重点。

“十三五”期间,着力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加大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力度,助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一)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对于在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范围内的151个贫困县,年度项目资金优先倾斜安排,加快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改善水电路、粪污处理、防疫、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壮大一批设施完备、环境友好的养殖场(小区),巩固和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带动能力。

(二)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向贫困地区延伸,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粮棉油糖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等补助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安排,支持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加大贫困地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级和区域性制育种基地(场、中心)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县加强良种繁育基地等设施条件建设,提高供种能力和生产效益。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种养结合、链条延伸、功能拓展,支持贫困地区完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鼓励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粮改饲”试点。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试点、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畜牧良种补贴、基础母牛扩群、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等补助资金,优先安排到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支持贫困地区调整农业结构。鼓励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支持开展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创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减损提质,错季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贫困地区培育特色农业品牌,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交易、冷链物流等设施条件。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加快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因地制宜在贫困地区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

(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鼓励贫困地区开展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推动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补贴资金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列为优先支持对象,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在贫困地区领办兴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资金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等;继续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工作,开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等“扶智行动”。

(五)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减损增效。综合考虑贫困地区畜禽品种、数量、分布区域以及免疫工作量,加大动物防疫经费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小麦“一喷三防”、病虫害防治、草原灭鼠、农业生产应急救灾等政策资金,加大对贫困地区倾斜支持比重和覆盖范围,提高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

篇10: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努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二oo五年一月)

2005年,我县将按照地区“三干会”会议精神和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继续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坚持‘优化种植业,做强畜牧业,主攻林果业,做大设施农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力争2005年农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合理,使畜牧业、林果业、农村二三产业、劳务输出在农业经济的比重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5.7%以上,达到47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0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今年我县将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围绕农民增收进一步优化种植业

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继续致力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棉花生产优势,坚持以水定田,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积极推广兵团植棉经验,落实高密度栽培技术和节水措施,使全县棉花单产提高3公斤以上,单产120公斤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棉花总产力争达到65万担以上;坚持抓好粮食生产,运用市场引导加行政手段的办法,有效调控粮食种植,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加大投入,开展大面积高产田攻关,实现“两高一低一优”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种植金银花和各种小宗经济作物,努力实现种植业多元化,农民种植业纯收入达到1700元,同比增加100元以上。

二、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继续以发展农区畜牧业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养殖为主攻方向,依托种植业和饲草优势,鼓励广大农户发展畜牧业,重点扶持好良种繁育基地、养殖小区建设;围绕建设牛羊生产基地的目标,继续抓好各乡镇饲养量500头以上的养牛基地建设,继续培育、扶持饲养量20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对已有的养殖小区和养殖示范村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使之切实成为优质高效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依托现有良繁技术优势,继续推广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和冻精冷配等先进技术,推进良种化进程,提高良种畜和适龄母畜比例;以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坚决防止“禽流感”、“五号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传入和发生;在全县普及推广科学饲养新技术,加大暖棚暖圈、青贮窖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普及饲草料加工、长草短喂、短草槽喂和“三贮一化”技术,提高秸杆、饲草的利用率。年末牲畜存栏33万头(只),出栏19.45万头(只),产肉6460吨,使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50元,同比增加80元以上。

三、把林果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程及质量标准,提升库买提杏、赛买提杏、沙玉葡萄、海思核桃和灰枣等农产品的品牌优势,以品牌实现转化增质,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尽快实现由重种植向重管理转变,由重面积向重效益转变,扎扎实实的抓好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促使现有林果面积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五是用工业思维来谋划林果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引进和培植一批龙头企业进行保鲜、贮存、深加工,尤其是发挥纵横保鲜、绿堡果蔬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拉长林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六是继续加大绿洲外围植被保护、铁路沿线绿化和基干林建设,着力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百万亩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立项实施,以项目的建设实施促进我县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2005年我县果品总产力争达到26653吨,同比增长15%,农民林果业纯收入达到270元,同比增加40元。

四、把设施农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

五、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劳务输出

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走出去战略,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创收,各乡(镇)配备专职领导,成立专门的机构常年抓;

认真落实自治区、地区培训规划,安排培训经费,突出实际实用,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向常年、由农村向城市、由种养业向二三产业、由本县向县外、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战略性转移,尽可能使农民工参与全县的公路、水利、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清理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费,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务工的兑现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户籍登记管理等政策。今年全县要转移劳动力8500人以上,劳务创收人均收入同比增加30元以上。

六、实施“农业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发展“六大产业”

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不是将精力倾注于种多少,养多少,也不是在某个局部和一些环节修修补补,而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放在整体经济工作中统筹考虑,认真谋划好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大格局,把农村工作的重点从如何种如何养转移到抓好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加工流通,转移到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等农村二三产业上来。因此,2005年,我们将继续以招商引资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切入点,实施“农业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着力在优质细绒棉、优质棉种基地建设,胚胎移植及种牛产业,特色农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库建设及石油化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扶贫攻坚,旅游开发,劳务输出,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实现突破,积极发展“六大产业”,一是紧紧抓住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对我县英买力气群进行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力争“3052”大化肥、80万吨甲醇、30万吨甲醚等石化项目落址新和,以“西气东输”和石油化工项目来带动新和的经济发展;二是围绕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做优棉花棉纺产业;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应用优质棉种及先进种植技术,发展优质种子产业;四是围绕做大畜牧业,加大饲草种植和饲草料储备,强化畜禽产品加工,大力进行胚胎移植,迅速扩大优质种牛数量和种类,发展饲草、畜牧养殖和畜禽产品加工产业;五是围绕退耕还林工程,依托现有的杏子、核桃、红枣、葡萄等特色果品及规模优势,做强绿色果品及果蔬加工产业;六是紧紧抓住库车机场扩建、上下千佛洞道路贯通机遇,挖掘本县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对县境内“一关三城”(唐拓厥关、汉它乾城、玉奇喀特城、唐通古孜巴什城)等旅游资源有计划的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业,积极培育、奠定旅游产业。通过“六大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农业结构调整更趋于合理化,县域经济有“质”的飞跃。

篇11: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狠抓落实

全力推动农转城工作扎实开展

——在全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

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XXX镇党委副书记 镇长 XXX

(2012年5月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进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省、州、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部署安排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加快推进XXX镇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破解“三农”难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去年11月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会议,秦光荣书记、李纪恒省长、孔垂柱副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今年2月3日,州委、州政府召开了全州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会议,李培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全州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2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推

进会议,会后,镇委、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我任组长、覃荣副镇长任副组长,党政办、派出所等相关办室、中心和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设在党政办。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直接转发了《XXX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实施意见》和《XXX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实施办法(试行)》两个文件。同时,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意见》、《办法》及相关部门下发的配套子方案,各项工作在扎实有序开展。

下面,就如何开展好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作出了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破解“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本质需要,是推进工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具体体现,是维护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增强发展动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农民进城,不是简单地变更户口登记,此次改革将从户籍上消除城乡居民差别,建立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赋予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居民身份,加快外来人口本地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让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到在社保、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保障进城务工农民享受各种平等权益,实现同工同权,从而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对城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既避免了城市居民群体的分层、分化、对立,又将城乡居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加了社会和谐因素。

(二)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农民进城”制度改革,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真正成为城镇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身份和待遇,将给城镇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一旦获得了城镇居民身份,其家庭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将成倍增加,进而直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房地产业、零售业等领域的发展。同时,随着“桥头堡”、“新高地”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入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为城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城镇消费,拉动内需增长。这种拉动力,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利于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增长型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全镇仍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山

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加之全镇的农村地区发展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难以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同时,引导农民到城镇规划区集中居住,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在优先保障农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流转等方式,既有利于增加转户农民土地权益收入,还有利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缓解当前城镇用地紧张的矛盾,盘活城乡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既可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又可促进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延伸,改善城乡资源配臵,扩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影响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

按照省委省府、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安排,结合我我镇的实际,我镇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体要求,以促进进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为突破口,以稳定和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原有权益为着力点,以确保农村转户进城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权益和待遇为推手,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目的,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改革配套措施,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政策差异,形成科学的人口管理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转渠道,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形成城乡区域人口的合理布局,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目标任务是:按照“两步走”推进。第一步是2012年至2015年,优先解决具备条件的重点群众的落户问题,力争每年实现100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第二步是2016年至2020年,转户进入常态化,力争实现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逐步使新生代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镇居民,有条件的农民工大部分转变为城镇居民,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能够基本在城镇稳定下来并获得发展,地已用未转非人员的城镇居民身份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到2020年全镇城镇总户籍人口达800多人。

围绕上述思路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政策要求,引导农民进城来。促进农民进城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全面把握省、州、县党委、政府的政策要求,引导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居住和生活,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一是城镇户籍放宽。这次改革按照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县政府所在地、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实行迁移落户条件、投靠落户范围、户籍管理办法、外省籍农村人口落户条件“四个放宽”的政策,让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有户口”,并通过相应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各种平等权益,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二是城乡待遇同享。简要地说就是“两床被子、十件衣服”,即“兼有两个身份、享有五项保留、提供五项保障”。“兼有两个身份”,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给予进城落户农民“城乡兼有”的特殊身份待遇,盖上“城乡两床被子”,让农民既能享受农民惠民政策,又能平等共享城市的

公共服务。“享有五项保留”,就是继续保留转户进城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房的使用权、林地承包权和林木所有权、原户籍地计划生育政策、参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分红权等五项权益。“提供五项保障”,就是确保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充分享受城镇住房、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五大保障体系,实现保障一步到位和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农民转户平稳过渡。三是转变自愿有偿。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直接涉及广大进城农民切身利益,必须坚持自愿有偿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转户居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转户自主、退地自愿、退地有偿,将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保障农村转户进城居民的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同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撂荒复垦的管理,特别是要围绕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确保国家扶持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效用。四是分类协调推进。牢牢把握居民布局、重点群体、转户进度等关键环节,采取分区域、分群体、分类型、分阶段的“四分办法”,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我镇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户口。同时,要简化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办事程序,做到简便易行,提高效率,不要人为地设臵障碍,原则上要实行“一战式”办公,尽量让农民少跑路、少耗时、少折腾,一次性就办完各种手续。

(二)发挥政策效应,确保农民留下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委、政府

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贫有所助等相关问题,并且要在一些政策措施方面大胆突破,确保这项改革的惠民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真正使进城农民愿意进来、留得下来。

一是解决好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农民进城后要留得住、能发展,关键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保证农民工充分就业、稳定就业、提高待遇,增强进城农民落户城镇的信心。要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给予免费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全方位开发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帮扶,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障补贴扶持,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录用转户居民,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着力推进农民工稳定就业。要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长效机制,结合进城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提升进城农民劳动技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加大创业支持力度,鼓励符合进城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回乡人员等重点群体自主创业,降低准入门槛,扩大“贷免扶补”政策的扶持,加强创业培训、引导和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新的劳动就业岗位。

二是解决好住房问题。住房是农民进城落户生活的基本条件,只有安居才能生根、才能乐业。通过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资等多渠道的投入方式,将农业转移人口住房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中解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认真

落实好廉租房和公租房先租后售、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购房税费减免等针对进城农民的优惠政策。鼓励城镇用人单位利用空臵房、空闲地,改造、建设主要用于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居住问题的保障性住房,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有关税费减免政策。同时,要完善对农民工购房、建房的金融信贷服务,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享有房贷的金融服务,加快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进城。

三是解决好子女教育问题。子女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是促进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的重要吸引力,也是进城落户农民最为关心的利益诉求。要建立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快配臵城镇公办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城镇人口增长和学生数量的需要,今年内启动XXX镇幼儿园建设。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子女,要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的“两免一补”有关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子女一视同仁。对具有初中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不受户籍限制,均可参加全州、县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入学报名和录取,与其他在校学生享受同等的助学金、奖学金和减免学费政策。

四是解决好医疗和养老保险问题。医疗和养老保险是直接关系进城落户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农民进城后最担心的实际困难。农村转户进城居民,有用人单位并签订稳定劳动合同的,随用人单位参加就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在合法稳定住所居住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

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转户农民的医疗和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手续。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业转移人口,应按照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用人单位的灵活就业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在农村的,在户籍地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转户进城的,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户前已经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转移接续手续。加快制定不同制度之间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使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后,能实现养老保险的顺畅转续和有效连接。

五是解决好社会救助问题。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因失业、疾病等原因出现生活困难,符合有关规定的,按照规定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给予救助。同时,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帮助农村转户进城居民按照规定解决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和医疗困难。

(三)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民变市民。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必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循序渐进、土地节约、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城镇接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一是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步伐。要加快城镇建设力度,加大道路、供水、排污、电力、通讯以及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集镇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吸纳能力。要结合人多耕地少的实际,树立集约用地的理念。要认真结合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上山”、“园区上山”的总体要求,强化规划管理,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和建房方式,按照统一规划、集约用地的原则推进城镇建设。二是做大做强支撑产业。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推进城镇化进城,核心就是要把产业做起来,特别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城就业。要积极发展城镇建设相关产业,通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相关建筑业、建材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工业招商引资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兴办加工企业开辟二产就业岗位。加快市场和服务业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所需配套服务设施,加快发展餐饮商贸、运输物流、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增加三产就业岗位。三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解决进城资金的投入问题,消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除了农民自身投入和政府投入之外,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我们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千方百计筹措和落实资金。统筹城乡搞得好的地方如重庆、成都,他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灵活运用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上创新,通过农村闲臵宅基地复垦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手段,既有效解决城镇发展用地问题,又使农民获得可观收益,促进了农民进城。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可以先选择城郊村或有条件的村进行试点,积极进行探索实践。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加快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取得实效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要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形成合力,为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提供优质服务。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村委会、各办室、中心(站所)要把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成立领导机构,有关人员为成员的城乡统筹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今年我镇要转移100人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城。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镇人民政府把这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范围,要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考核(会后,镇人民政府以文件的形式将任务分配到各村委会)。同时,各村委会、各办室、中心(所)要围绕这一目标,对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已在城镇的农村居民的数量,城镇的接纳能力,接纳后配套设施需要建设的情况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尽快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城镇承载能力和农民意愿,科学编制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规划和区域布局,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形成合理的城镇人口区域布局。

(二)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我镇已经转发了县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待各部门的工作子方案下发后,镇人民政府已要立即转发,办公室已将县人民政府编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宣传单发放到各位参会人员的手中,大家要大力宣传,让农民家喻户晓,提高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办公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这项工作的重大意

义、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步骤,提高群众对这项政策的认知度。镇人民政府将要组织政策宣讲小分队进村入户,采用现场解读政策、实际算账对比等方式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引导;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四群教育”和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农村、深入农户、面对农民开展宣传,营造促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借此机会,我再讲两个问题:

第一是森林防火问题。当前,我镇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由于久旱少雨,天干物燥,森林火险等级持续攀升。据了解,XXX县将持续出现晴朗天气,目前森林防火已进入最关键的时期。下面,我就当前森林防火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镇的领导小组已成立,目标责任书已签了,我们的分管领导要认真督促,各村委会、办公室、中心站所的负责人为森林防火第一责任人,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各负责人亲自出动,具体工作要责任到人,紧急行动起来,把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二是落实森林防火的各项措施。第一是要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各工作队要深入村寨认真宣传,对田湾村委会要进行反复宣传。有条件时开展森林防火知识讲座,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移风易俗,禁止和杜绝烧荒山、烧香点蜡烧纸燃放鞭炮祭祖、烧田埂地坎等野外用火习惯,消除火灾隐患。第二是要坚决管死野外用火行为。各村委会、村小组要组建义务扑火队,深入山区、林区,严格巡查野外用火,做

到见烟就罚,见火就查,违章就罚、犯罪就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制定防火预案。第三是要加强痴呆傻人员的监管。以村为单位,对痴呆傻人员小孩和行动不变老年人进行普查登记,分别落实监护人,签订保证书,实行一对一严格监管,被监管人员引发森林火灾,要追究监管人员的责任。第四是要加大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督查力度。办公室要森林防火工作进行督办,对森林防火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特别是野外用火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予以曝光,并追究责任。

三是科学组织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我镇的义务扑火队伍和村委会义务扑火队伍,要处于临战状态,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要迅速出击,积极组织扑救,因救火之需,森林护火指挥部有权优先使用交通、通讯工具和扑火物资,立足于打早、打小、打了,把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的群众要无条件地服从当地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指挥和调遣,不服从指挥者,可以强制执行。要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严禁动用残疾、孕妇和学生等人员扑救山火,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第二个抗旱救灾问题。XXX是以农业为主,由于地形复杂,水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的水资源不多。目前,XXX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面积达8724亩,其中,XXX村委会2710亩,半坡村委会1880亩 金竹棚村委会1030亩,田湾村委会3104亩。豆类小米辣620亩。目前又缺水又无水源的村小组有戈索一、二组,大梁子,多依树,半坡,龙娃,芭蕉棚,布腊,地房,中哈拉、田湾半坡,大坪子,石仁脚,岩龙,达凤一、二组,下酸汤,涉及700多户3100多人饮水问题。当前,正值玉米生长万盛时期,育秧的关键时期,部分水田浇灌面临着水源不足或有水无渠等较多困难和问题,这是我们抗旱工作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加快各类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是做好抗旱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的麻比大沟将开始维修,石碓窝大沟已基本建设完工,小水窑项目建设在申报中。这两条沟修建完工,将解决了麻比、戈索一、二组,大梁子等部分饮水问题的群众和水田浇灌。我们解决全镇人畜饮水和浇灌问题任务很坚决。因此,我们的工作队,要深入村寨,查找水源,要把查找水源摆上抗旱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作为主攻方向,切实加大组织、引导、扶持力度,尽量增加抗旱水源,尽力扩大浇灌面积,为夺取抗旱工作全面胜利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赛扶答辩感悟下一篇: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