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汇报

2022-06-25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学校、政府、商业组织和民间组织,汇报总是贯穿于各个组织的内部以及相互合作的组织之间,而汇报的具体内容也是多样化的,包括对于工作的概述、总结、要花费的时间周期、时间节点、需要的资源、完成情况等,那么,你懂得写汇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汇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产业结构调整汇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上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

今年上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县农业产业 “54321”工程要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及“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推广、青蒿和蔬菜种植为突破口,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实现全镇“游古镇、看产业、泡温泉、品绿茶”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谷里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将半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特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让责任落实到人。

二是分项实施、狠抓落实。在茶叶种植方面。继续与黔西艺鑫有限公司合作,在五里、新金等村种植茶叶4273亩。在蔬菜种植方面。继续沿袭“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香山、中狮、龙井沟等村种植1000亩二金条辣椒和1000亩大葱。在青蒿种植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乌木、牛角、健全等村流转土地种植青蒿7100余亩,着力建设万亩青蒿示范基地。在经果林种植方面。我镇在五里、天桥、中狮、龙井等村流转土地种植200余亩葡萄、3333亩核桃。在烤烟种植方面。我镇在新阳、仙鹅等村种植烤烟3000余亩,完成了县下达的种植任务。在畜牧养殖方面。建成建全村、松林村生猪养殖基地两个,辐射带动农户零星养殖,现有生猪存栏量8000余头。

总之,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财政资金紧,建设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步的工作中,竭力采取措施:一是加大投资力度,整合资金,拓展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多措并举,为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谷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全乡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材料.

全乡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材料 中共大庄乡党委 大庄乡人民政府 (2011年 4月 19日

大庄乡位于庄浪县西南部,东邻朱店镇,西接阳川乡, 南靠万泉镇, 北与卧龙乡接壤, 区域总面积 53.94平方公里, 乔阳公路贯穿全境。境内丘陵起伏,沟壑错纵,资源匮乏, 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 年平均降水量 531.7mm, 海拔在 1521米 (青龙沟村 — 1784米 (王山村 之间。 全乡共辖 16个村, 52个村民小组, 4148户, 20127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 540人, 全系汉族。 耕地面积 43729亩,人均 2.2亩, 201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 5839吨,人均纯 收入 2291元。结合全乡基本情况,主要汇报四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年来,大庄乡党委、政府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逐 步改变依靠种植初级农产品方式,大力发展“劳务、果品、 洋芋”三大主导产业,并依托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项目, 积极发展畜牧产业,确立了“当前抓产业,长远抓教育”, “当年增收抓劳务,稳定增收抓果品”的总体思路。

(一劳务产业。 大庄乡是全县劳务输出大乡,结合本 乡实际,乡党委按照“围绕劳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增收” 的工作思路,树立“劳务经济”观念,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

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提出“走出 去挣钱致富,回家来创业带富”的工作思路,通过多种途径 动员鼓励党员群众大胆走出去挣钱。 2010年底,全乡在国 内创建 10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 5处, 50人以上的劳务基地 12处, 50人以下的劳务基地 34处,在哈萨克斯坦、越南和 蒙古建立境外劳务基地 3处。同时,按照“劳务基地发展到 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走到哪里,组织活动就开展 到哪里”的思路,乡党委积极组织在各劳务基地建立流动党 支部,全乡共建立流动党支部 14个、党小组 17个。对劳务 输出党员定期联系, 了解党员学习务工情况, 帮助解决实际 困难。今年前 3个月,全乡共输出劳动力 4330多人,其中 有组织的输出 3100多

人,占到总输出的 76.4 %。劳务人均 收入由 2000年的 300元到 2010年的 1460元,劳务产业成 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

(二 果品产业。 大庄乡是我县重点发展的果园乡镇之 一。乡党委、政府按照“稳定增收抓果品”思路,把发展果 品产业做为工作的重心来抓, 坚持政府长期抓, 干群齐心管, 常抓不懈, 争取实现 “全县优质山地果品示范乡” 奋斗目标, 使农民真正实现稳定增收。 2010年底,共有果园面积 10030亩,其中,挂果园亩。 2011年新建果园栽植 11740亩,涉及 7个村 22个社 2036户,其中,青龙沟流域 6225亩,涉及大 庄、杜家、连王 3村 9个社 970户;万柳华沟流域 3840亩, 涉及 2村 4个社 585户;张山区域 2050亩,涉及 1村 6社 394户;杨局村 550亩,涉及 1个社 87户。

(三 洋芋产业。 旱作农业是目前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 县上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乡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发展旱作 农业,全力宣传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增收,增加农 民收入。 2011年全乡旱作农业面积 13000亩,其中,全膜洋 芋 4000亩。计划完成伏家盘、南湾、张山三个千亩果园内 套种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 5200亩。其中,秋覆膜 5000亩。 (四畜牧产业。 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坚持整村连片, 暖棚式养殖,积极扶植个体户规模化养殖,加强技术指导和 品种改良,做好疫病防控。形成以养牛为主,猪、鸡、兔等 养殖为补充的发展模式。 2010年底, 全乡在已实施整村推进 项目村丁山、张山、青龙沟、杨局、连王、上李、梁山等村 发展暖棚式养牛户 800户,年末牛存栏 1748头,出栏 586头,实现经济效益 58.6万元;猪存栏 4739头,出栏 5440头,鸡存栏 3.86万只,出栏 2.02万只。兔存栏 800只,出 栏 300只,经济效益 3万元。发展个体养殖户 5户。

(五其他经济作物。 依靠科技创新,把发展蔬菜产业 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和增加农民收入的 一个重点产业来抓。坚持瓜果蔬菜全面建设,在稳固果品基 地的基础上 , 采取政府投资扶持、整合项目资金、农户自愿 建设的办法,发展新建果园套种瓜菜,及时栽植了辣椒、西 红柿、黄瓜等名优品种。通过示范推动,整体推进,全力抓 促, 2010年落实瓜菜种植面积 3500亩,其中种菜 3000亩、 瓜类 200亩、 大葱 100亩、 常规种菜 200亩。 蔬菜总产量 204吨,产值 16.8元。

二、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乡党委、政府按照县上“一二三四”发展构想,积极实 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大力发展“劳务、果品、畜牧、洋芋” 四大主导产业,按照“围绕劳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增收” 的工作思路,利用“劳务劳务基地党旗红”的品牌效用,在 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果品产业,畜牧养殖、旱作农业的大好 形势下, 依托本区域已建劳务基地、 劳务带头人、 山地梯田、 整村推进项目等优势资源,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 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产业层次不高。 一些村社干部和 群众对调整产业结构认识不足,紧迫感、责任感不强,重视 不够, 措施不力, 在发展规模化、 栽植规范化、 管理专业化、 质量标准化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基地规模小,产业优 势没有凸现出来,效益发挥不充分。一些群众仍受传统思想 观念的束缚, 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不够明确, 积极性不高, 甚至个别群众还有抵触情绪。

二是结构调整差异大,区域进展不平衡。 产业发展较快 的张山、青龙沟等村由于起步较早,群众接受程度高,产业 调整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 收的主渠道。老山沟、小湾、下王等村社群众受自然条件等 因素的影响,产业调整步伐相对滞后,尚未形成主导产业, 农民增收难度大。

三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精品数量少 。科技投入仍然不

足,粗放经营问题突出,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健全,监测机构 不完善,产业升级困难。低档次、普通型、初级产品多,优 质型、 高档次、 深加工产品少, 农产品加工、 销售渠道不畅, 投入产出比率低,品牌效应、品牌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龙头企业少而弱,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全乡目前没 有建成一家果品经销公司、精淀粉厂、乳制品厂等一批农副 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

五是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主要是信息服务、兴办企业、 产品营销、技术支撑等方面不灵活、不紧密,产业链条延伸 不够,效益不高。重产前、轻产后,重发展、轻服务的问题 比较严重。

四、今后发展思路

一是创新开发劳务产业。 要坚持不懈住抓好依托劳务而 创建的“围绕劳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增收”的党建工作模 式,为了让老典型有新突破,切实把大庄的劳务经济做大做 强,乡党委建立党委成员联系劳务基地制度,要求全乡 11名科级干部每人联系一名劳务输出带头人,帮建一个劳务输 出基地,并要求各村分别要制定劳务输出工作计划,建 立完善了劳务输出人员档案,对参与劳务输出的党员实行动 态管理,在劳务人员相对集中的新疆、宁夏、兰州、北京四 个劳务输出基地, 积极发展流动党组织, 2011年, 全乡共输 出劳动力 4330多人, 其中有组织的输出 3100多人, 占到总 输出的 76.4 %。 2010年劳务人均收入 1460元,实现有党建 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有力结合, 实现全乡在全国的劳务基地党

旗红。 二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 二是做大做强果品产业。要坚定不移地走规模扩张、科 技推广、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果品产业发展路子,不 断扩大基地规模,狠抓果园标准化管理,力争果品种植面积 达到 3 万亩,果园种植面积达到全乡耕地面积的 70%,今后 有继续在长尾沟流域、青龙沟流域等苹果适生区,坚持以优 质红富士苹果为重点,整体推进,片上扩展,带上延伸,点 上突破,全面实现山地果园化目标。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把重点放在提高果园管理水平上,认真抓好果园规范化管 理,示范引路,利益驱动,着力解决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 突出问题。要围绕果品包装、贮存、销售等环节,加大招商 引资力度,积极引导果园大户、营销企业在青龙沟、伏家盘 区域建成贮量在 1000 吨以上的气调果库,逐步实现果品季 产年销。 三是发展壮大洋芋产业。 三是发展壮大洋芋产业。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 的原则,扩张基地规模,全面推广双垄沟播技术,完善良种 繁育推广体系, 扩大洋芋生产规模, 发展集中连片果薯基地, 实现洋芋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一体化销售。 四是深度开发畜牧产业。 四是深度开发畜牧产业。要突出畜牧业在全乡农业中的 重要地位,把畜牧业作为促进

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战略 性调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按照“长远抓肉牛,近期抓猪鸡” 的工作思路,大力调整畜种结构,引导群众逐步淘汰驴、骡, 扩大肉牛养殖, 发展猪鸡规模养殖户。 要大力发展全膜玉米。 要依托梯田优势,坚持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上做文章,大

力推广全膜覆盖种植技术,在全乡推广种植粮饲兼用玉米 500 亩,建成千亩全膜玉米示范区 2 处。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加速农业现代 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乡党委、 乡政府以发展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 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如何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 益,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作 为加快全乡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也是摆在全乡 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发挥比较优势, 利用地域、区位、生态、资源等特点,彻底改变传统的经营 模式,集中发展劳务、果品、畜牧、洋芋等主导产业和优势 产品,为农民增收提供广阔的空间。我们必须立足土地这一 涉及面广、举足轻重的重要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 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步伐。全乡上下都要深刻认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必要性和紧迫性,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有效地抓好各 项工作,促进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第三篇: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根据广协办发〔2006〕12号文件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乡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实际,下面,我就底圩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十五”期间,我乡的农业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届

三、

四、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强化推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扩大经作比重,紧紧围绕“十五”计划既定的目标任务,切实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做到目标不动摇、工作不放松、精力不转移、措施有保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省东南部,**交界处。地处东经104°34',北纬25°17′。总面积397平方公里,距广南县城76公里,属高寒山区、半山区、坝区地理类型区域。最高海拔1915米,最低海拔698米,平均海拔1224米;年平均气温17.9℃,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全年气候温和,温差小,月差较大,霜期短,平均相对湿度80-90%,干湿分明,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总耕地面积18299亩,其中:田11427亩,地6872亩;人均耕地面积0.59亩。

全乡辖**8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回六种民族,共6595户30880人。其中:农业户6578户,农业人口30483人,有17431个劳动力;少数民族人口28421人,占总人口的92%。

2005年末,全乡生产总值5267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5006万元,粮食总产量919.9万公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万元。财政总收入17.11万元,农民人均有粮300.2公斤,人均纯收入1032元。

二、“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情况

(一)粮食生产连续五年登上新台阶

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6590亩,占计划5990亩的112.2%,比“九五”末增35.1%,年平均增6.7%,其中粮食作物完成37930亩,占计划的101.4%,比“九五”末增84.8%。其中:小春作物栽种13320亩,占计划的72.8%;大春作物栽种53270亩,占计划的128.1%。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达919.1万公斤,占计划的116.9%,比“九五”末增31.6%;2005年人均收入1032元,比“九五”末增58%,基本实现自求平衡。

(二)重点科技措施落实较好

一是水稻良种推广逐步实现调优。2005年全乡完成水稻良种推广10114亩,占计划的101.1%,比上年减8%,比“九五”末实绩11236亩减1122亩,减9.9%。2005年平均单产515.7公斤,比上年增2.2%,比“九五”末增6.2%。

二是玉米杂交化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乡2005年完成杂交化工程4026亩,比“九五”末增82.3%。2005年平均单产为410.6公斤,比上年增1.7%,比“九五”末增6.7%。

三是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效果明显。2005年全乡完成旱育秧360亩,稀植大田完成6120亩,比“九五”末分别增5.7%和2.7%。2005年平均单产为560.4公斤,比“九五”末增1.01%。

四是多样性优化种植示范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全乡完成水稻多样性混栽2610亩,比开始实施2002年的实绩1060亩,增1550亩,增101.5%,年平均递增25.3%。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一是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粮经比例由“九五”末的76.2:23.8调到71.2:28.8。2005年全乡播种经济作物15340亩,比“九五”末增11.01%。2005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年总抪面积的23%,与“九五”末相比提高了2.1个百分占。其中:辣子完成1420亩,总产7.78万公斤,比“九五”末增7.2%;生姜完成2042亩,总产141.56万公斤,比“九五”末增6.5%;甘蔗完成6020亩,总产3378.5万公斤,比“九五”末增369%;完成油菜3680亩,总产26.45万公斤,比“九五”末增18.6%。

二是冬季农业开发取得较好成绩。2005年实施冬农开发4185亩,比“九五”末增27.7%。

三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全乡共引进水稻新品种16个、杂交玉米品种14个,为我乡品种结构调优、调强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不断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1、茶叶产业是我乡的主要支柱产业,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底圩乡广大人民群众因地制宜,结合土壤、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大以茶叶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自愿、自主”的原则,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村小组为单位,把全村的荒山、荒坡及部分坡耕地纳入统一规划建设,在全乡124个村小组实施高产茶叶台地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全乡现有茶叶面积52000亩,其中规范化种植的有21000亩,有“底圩白毫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胡云6号”、“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6个品种,年产干茶160万公斤,产值5000多万元。底圩从事茶叶加工、收购、销售一条龙的茶农,每年从社会上筹资近400万元,并从广西、广东、浙江、昆明等地引进外资近500万余元到我乡经营茶叶,给我乡的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现在全乡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300余个,覆盖全乡124个村小组,如今茶叶加工已全部实现机械化,茶叶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产品远销往全国10余个省市。

茶叶产业产值占全乡国内生产总值的50%,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底圩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通过种植茶叶,底圩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群众靠种植茶叶摆脱了贫困,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甚至有的群众盖上了砖楼房,购买了电视机和两轮摩托车,有的群众还集资修路、架电、拉水、建校,积极发展公益事业。比如:叮当村委会的鱼塘村,54户农户种植茶叶3000亩,每年茶叶收入135万元,高收入的农户年收入达6万元,低收入的农户每年最少也上万元。有50户盖起了砖楼房,有53户购买了电视机,有42户装了程控电话,有46户购买了两轮摩托车。群众先后集资28万元,修通进村公路5公里,拉通3.5公里的自来水和程控电话线路,架通3公里的照明输电线路,建设120平方米的学校一个,村内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八角产业是底圩的传统产业,全乡有8个村委会适宜栽种八角。到2005年,全乡有八角面积22610亩,产量达2176百公斤。在八角价格一度低的形势下,底圩乡的人民群众对八角这一传统产业还是充满信心。

3、甘蔗产业是底圩的又一新兴产业,主要是分布在底圩、普盆、普龙三个村委会。到2005年末,全乡共有甘蔗面积6020亩,产量达337850百公斤。特别是普盆、普龙两个基本点村委会的群众,靠甘蔗产业的收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到较大改善。

三、主要经验、做法和特点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十五”期间,乡党委、政府把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主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握发展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加快产业开发,实现全面发展。在开展工作当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第一、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资源

乡党委、政府根据我乡的气候和土质条件,以村委会为单位,规划产业发展的重点,确立了以支柱产业茶叶为龙头产业的茶叶、八角、甘蔗和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即:普盆、普龙两个村委会重点发展甘蔗、竹子和热区水果,其余的底圩、叮当、同剪、石尧、坝庄、者嘎六个村委会重点发展茶叶和八角。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与各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把乡直各单位和机关干部职工分片包干到各财源建设点,实行任务与工资挂钩,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各项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乡党委、政府也逐步摸索出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

第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党委、政府不断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优惠政策,将茶叶作为主要产业来安排,引进凯鑫公司参与开发,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给该公司,该公司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建成2000亩高标准茶园,建成年加工干茶200吨的初制所。2006年,基地内的移民人均茶叶收入达1300元,户收入高的近万元,低的也有3—4千元,移民区群众人心安定,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公司生产的“源升”牌系列产品销往昆明、上海等地,效益较好。公司除了加工基地的鲜茶外,还收购周边村寨的鲜叶进行加工,并在底圩、普龙等地建了6个分厂。龙头企业的作用开始发挥,为底圩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引进文山个体老板到央连开发区投资100万元,建设热区水果开发基地1010亩;投资30万元在石尧岔河开发林下草果基地3000亩。

第三、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实施科技兴乡战略,加大对教育投入和科技培训力度。结合我乡的产业开发,组织群众到石山农场和我乡鱼塘村等科技示范点参观茶叶种植,到珠琳去参观稻田养鱼,并请来了县茶技站的专家和技术员到乡上讲课,把技术培训到田间地头。五年来,共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2000人次。基本实现了每户1至2人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的目标。

第四,落实优惠政策,搞好市场流通服务

要坚持“放心放胆放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方针,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法律、政策公平的环境,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管理。乡党委、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乡村干部到广西横县等地考察茶叶市场,认真帮助群众找市场,找销路,充分利用党委、政府的通讯、传真等设备,帮助茶农和私企老板传递信息。

(二)**茶叶产业能够发展现在的规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品种独特。底圩白毫茶种是全国产量最少的一个稀有品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广西林云和底圩种植。它具有价格高、销路好的优势。

二是品质优良。低纬度、高海拔、土壤肥、日照足、云雾多、湿度大、茶树萌芽早、采摘期长,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培育了品质优良的底圩茶,它以“味醇、味香、味甜、色美”而独具风格,品质以“造型精美、白毫显露、汤色碧绿如玉、清香飘逸、馥郁甘美、叶纯鲜爽”而独领风骚,目前在全国市场上,作为配料茶销售。农药、化肥残留低,2002年经浙江、云南等茶叶研究所检测达到出口欧盟的标准,是较好的生态茶叶生产基地。

三是全民参与。底圩茶叶产业的发展,一开始就把任务下达到村、到户,我们的口号是:家住底圩的干部职工带头每年每家至少要有5亩以上的标准茶叶,每年每户至少要开挖1亩以上的标准茶叶台地,通过大力号召,现在发展成为家家户户种茶叶,村村寨寨办加工厂,人人上山采茶的繁忙景象。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茶叶发展。一是交通落后,目前进出底圩只有一条县乡公路,路面等级低,路况差,晴通雨阻,常常影响正常通行,给货物运输带来不便;二是缺乏集中的茶叶、八角专营市场,制约了茶叶、八角等贸易的发展;三是电力、通讯和市政等配套设施落后,使不少茶叶加工厂靠柴油发电机发电,加大制茶成本。茶商难以掌握市场波动状况,外地来购茶的老板难以落脚。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对招商引资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使底圩茶叶与众多发展良机失之交臂。

(二)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适应不了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群众整体素质低,观念落后,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速度慢,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

(三)农业规模小,种植管理粗放,缺少龙头带动,投入产出效益低,农产品不能自给,基本上靠外来的多。

(四)农业投入不足,国家扶植少,农技推广发展不平衡,农业结构调整困难大。

五、“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

(一)充分利用底圩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茶叶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底圩优质茶叶和八角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茶叶、八角、甘蔗、畜牧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我乡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就要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甘蔗、茶叶、八角基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南药、北茶”的产业布局,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围绕我乡的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立经济林果、畜牧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底圩片区,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新建茶叶、八角和畜牧交易市场;同剪、坝庄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八角和畜牧;普龙、普盆片区重点发展茶叶、甘蔗、水果、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叮当、者戛和石尧片区重点发展茶叶、八角、畜牧、农副产品加工。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底圩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项目,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信息咨询以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我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

二、三产业来拉动底圩农业的发展,使第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关于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汇报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014年1月9日)

根据会议安排,结合省经信委职能,就2013年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和2014年工作打算作如下汇报:

一、2013年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 2013年,全省经信系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省人大指导监督下,在省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八项工程、落实十项举措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万企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强省建设六大行动计划(产业高端发展、技术改造提升、信息化引领、绿色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和国际化企业培育),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打造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着力培育规模骨干和“专精特新”企业,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了稳中

— 1 —

有进、质效提升的发展目标。主要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3万亿元,增长11.5%左右,增幅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国工业2个百分点左右。工业和技术改造投资均增长17%以上。工业用电增长6.5%。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取得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8万亿元,增长1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增长30%以上,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增长20%以上。新增超百亿元工业企业5家、超千亿元3家,全省百亿工业企业超过120家。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幅高于工业投资5个百分点,七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幅低于工业投资4个百分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北快南升”,发展趋于协调。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三是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预计全年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利税增长16%、利润增长18%,呈现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利税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良好态势。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3.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完成年度节能目— 2 —

标,超过“十二五”要求的序时进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的80%以上。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3.6%,品牌经济比重超过30%。

重点抓了六个方面工作:

(一)制定政策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贯彻落实国家调结构促转型一系列政策规划,加强调研,强化协调,省政府出台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培育规模骨干企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意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工作计划;我委制定实施了新型工业化强省建设六大行动推进方案,各市县也都制定了相关落实措施,形成了上下联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系。

(二)推动高端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努力构建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一是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强化产(行)业研究分析,跟踪发布产业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着力突破100项重大核心技术和100个重大新产品,扩大市场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了全省产业结构

— 3 —

层次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达39%,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二是制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方案,支持企业运用信息、低碳环保和精益制造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和附加值提升。三是制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速计划,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宣传推广海澜集团扩大品牌效应、强化渠道管理实现转型发展的典型经验,积极发展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商业模式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四是制定实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进方案,突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船舶行业,采取“四个一批”措施化解过剩产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90家企业按期拆除报废了落后产能设备;扎实开展第三轮化工整治和铅蓄电池专项治理,全省关停并转企业409家。

(三)促进技术进步,驱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和动力源泉。我们着力抓了四个方面:抓项目推进。省重点推进实施130项、总投资1573亿元的“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全省1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实施了4000多项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 4 —

作用。抓质量品牌。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化、质量信用等体系,实施全过程质量管控,促进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深入推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和商标战略,31家企业列入全国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引导企业争创驰名商标,扩大江苏品牌影响力。抓载体建设。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达4467个,其中,国家级14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成率达到85%以上;推进产学研合作,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8个;省委、省政府组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列入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抓推广应用。从需求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支持企业运用“四新”实施技术改造,认定89项首台套重大装备,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全省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3万亿元。

(四)加深两化融合,支撑产业结构调整。从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实施推进。在企业层面,实施企业信息化提升“百家示范、千家试点、万家推广应用”工程,加快实现企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

— 5 —

企业信息化指数达到77.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在产业层面,面向行业需求选择典型应用,加快普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加快钢铁、石化、有色、建材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钢铁、石化行业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信息化能源管控中心,促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在区域层面,推动南京国家软件名城、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扬州、南通、淮安入选中欧智慧城市合作试点,南京等4个市(区)入选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实施信息消费十大工程,通过区域信息化应用示范扩大信息消费需求,同时服务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86.5,居全国第一。

(五)推进集约集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标志之一,是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工业,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现代产业集群。一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千企节能低碳行动,对重点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新增节能能力200多万吨标准煤;推动宜兴、盐城等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快速发展;加大企业减排治污力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推— 6 —

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40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二是培育规模骨干和“专精特新”企业。实施重大兼并重组案例171件;培育了一批纳入全球制造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5%,高出全省出口增幅14个百分点。三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6家、省级示范基地54家,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59家。制定实施扶贫开发六个集中连片地区产业帮扶工作方案,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六)实施要素倾斜,保障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离不开强有力的资源要素保障。一是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合力推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省“创新团队计划”“双创计划”“333工程”,加快引进创新人才。组织5000多人次的高端人才培训,认定职业经理人590名,建成11所省示范企业大学,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加强企业融资服务。促成3100个项目与银行达成贷款协议,解决资金需求近1800亿元。三是加强重点项目用地协调。推动集约节约用地,建设高标准厂房,为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一批转型升级优质项目获得土地点供。四是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建立要素供求监测平台,推进用电需求侧管理,强化企业能源管控,

— 7 —

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煤电油气运科学调度,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五是加强财政专项引导资金优化使用。突出支持新型工业化强省建设六大行动,聚焦转型升级、精准选定方向、突破关键环节。安排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占90%以上。

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高端制造比重偏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不多、产能过剩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等,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2014年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为取向,深入实施万企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强省建设六大行动计划,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创新能力、激发企业活力、扩大品牌效应、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经济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

突出五个方面重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

— 8 —

(一)以构建现代工业发展新体系为战略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级,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驾齐驱、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新格局。(1)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顺应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细分行业,找准我省制造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精准选择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领域和项目给予支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2)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扭转套用传统产业发展思路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做法,瞄准移动互联网、先进机器人、3D打印等有望引领新技术革命的前沿技术,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市场培育、研发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推进,抢占竞争制高点,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新材料等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3)提高先进制造水平。突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重点抓好一批“四新”技改项目,实施“百项千亿”技改工程,把江苏产品、传统品牌注入高科技元素,大幅度提高传统制造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4)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业态。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主体,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着力培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制造、内容服务和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引导企

— 9 —

业突破行业界限和传统思维,通过品牌有效延伸、价值链分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等建立起新的赢利模式,以业态模式创新不断拓展新的更大发展空间。大力度推动轻工、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积极发展都市创意产业。

(二)以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为工作重点,推动制造业形成竞争新优势。定计划、定指标、定时间表、定监督检查机制,不折不扣完成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任务。(1)扩大市场份额。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围绕保障性住房、中西部铁路建设、建材下乡等重点,强化市场开拓,释放、消化过剩产能。(2)推动兼并重组。鼓励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实施兼并、收购、重组,加快布局调整和集约集聚发展。(3)引导产业转移。抓住国家推进重点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鼓励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走向省外、境外,开展国际和省际产业合作。支持鼓励省内产业转移,提升南北共建开发区水平。(4)坚决淘汰落后。制定高于国家要求的淘汰落后标准,分解落实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淘汰关停一批炼铁、炼钢、水泥、平板玻璃、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落实差别电价、水价政策,倒逼落后低端产能尽快淘汰和退出,将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容量用于支持高端产业发展。(5)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并严格执行节能节地节水和— 10 —

技术、质量、环保、安全标准,加强产能过剩行业动态监测预警,强化协同配合,形成化解过剩产能的推进合力。

(三)以创新驱动和信息化应用为主要支撑,推动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添正能量。(1)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区域技术平台建设,围绕纳米材料、北斗通讯、工业机器人、高效节能环保装备、小核酸和抗体药物等重点领域,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力争实现产业技术新突破。(2)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深入开展质量品牌年活动,系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质量攻关项目,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百千万”工程。(3)整体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对部分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两化深度融合咨询诊断,形成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试点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鼓励企业贯标达标。(4)大力培育信息消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宽带江苏”“无线江苏”“高清江苏”工程,建设一批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和信息消费支持平台。支持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产业化,扩大信息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培育信息消费市场,制定信息消费鼓励政策,推动信息下乡惠民。

— 11 —

(四)以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为主体工程,推动产业优化布局特色发展。完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形成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发展特色鲜明的新布局。(1)推动产业合理化布局。按照现有产业分布现状与区位禀赋条件,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继续深入实施沿海发展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优化“四沿”产业带布局,重点推进沿海开发,加快推进沿江发展,引导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促进苏南苏中苏北融合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2)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加强规划引导,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水平,打造高端智能装备、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品牌纺织服装、医药健康、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优势产业集群。(3)培育市场竞争强势主体。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及合作,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产品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五)以节能减排为关键抓手,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工业,走可持续发展的— 12 —

新路子。(1)加强综合协调。实施年度全省节能行动方案,分解落实节能任务,定期公布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严格落实节能预警约束措施。(2)组织专项行动。开展节能降耗专项行动,更大力度地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推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提升,实现节能400万吨标准煤。开展沿海地区化工园区环保专项整治行动。(3)推进清洁循环低碳发展。突出重点行业,组织5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以产业生态链接、废弃物资源化、机电产品再制造等为重点,实施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的举措,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 13 —

第五篇: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

按语: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以后,XX县委、政府,及时于2004年10月23日,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会议全面传达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会议精神,县长XXX作了题为《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 大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主题报告。县委、县政府及时安排组织调研组,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投融资体制、产业培植(包括木材精深加工、茶叶、烤烟、晾晒烟、干果、香料、药材、香菇、雪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和农村工作政策研究等6个方面分13个专题开展调研后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立足于研究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普遍性的问题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并于5月12日与这项工作的责任人签定了目标考核责任书

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等,仍然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腾冲同全国、全省一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一) 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侨乡、品牌优势,走“农业稳县”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粮、油两大基础产业,提升烟、林(果)两大支柱产业,拓宽畜牧、茶叶两大骨干产业,培植药材、香料、野菜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腾冲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县,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工作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在全县树立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观念,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工业、旅游业、实施城镇化战略等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不能盲目调整,造成新的积压和卖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四是坚持品质第一,从种子开始一直到加工、销售,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我县生产出优质农业产品。五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在培植新兴产业上,坚持走示范带动的路子。

(三)工作要点:围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这一目标,实现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50元。抓好六个新突破。一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上要有新的突破。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对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促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管理、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柜、发展订单农业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体现优质优价;抓好烤烟生产,加快发展茶叶、畜牧、经济林果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调整农业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四是市场体系建设要有新的突破,完善建成县城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同时,完善、规范固东、芒棒、中和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五是劳动力就业有新突破。要加大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变,向城镇转移,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六是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上有新的突破,即进一步开发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坚持平衡施肥,完善和提高我县的旱作节水农业、立体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的空间,在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运用上开创新的局面。巩固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我县是全省第二大油

菜生产县,且优质“双低”油菜所占比例大,年产近2000万公斤。全县现有毛油加工厂250多个,精炼油加工厂一个,精加工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再次加工升值。我县拟扶持创建一个日处理油菜籽50吨、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我县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我县种植优质稻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特色产业。我县拟在中和、荷花等乡镇建设5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扶持一户龙头企业来带动发展。三是茶叶是我县南部乡镇的生命性产业,目前新华、蒲川、团田片在清凉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发展具备一定的规模,龙江片的高黎贡山茶厂由于刚起步,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我县拟扶持两个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市场,扩大产业辐射面,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四是畜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县准备在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草山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大田种草养畜,利用5-10年的时间,把我县建成大牲畜年存栏30万头、年出栏5至10万头的畜牧业生产大县,并在特色养殖、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促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实现省委、市委提出的目标。五是饵丝加工和果脯加工是我县的特色加工业,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下步一是加快果品厂改革改制,二是加大饵丝加工企业扶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饵丝专用米和水(干)果生产发展壮大。六是优质中药材、香料基地,大力培植以草果为主的香料作物6万亩,新植以茯苓、重楼、厚朴、山楂、柯子为主的中药材;七是特色农产品基地,2005年种植木薯2000亩,山葵300亩;同时巩固和培植蔬菜(开发高黎贡山野菜)、干(水)果、花卉、甘蔗和水产业。建立和完善八大体系。即良种推广、农产品安全监测检验、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等八大体系。

(三)、农业结构调整主抓的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观。在全县组织开展一次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一是使全县各级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树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种意识,克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盲目调整的倾向。二是使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必须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三是提高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明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增收致富这个道理。四是营造出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全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而自觉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

2、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力度。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扶持的力度,并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用于扶持良种引进、种苗基地、示范基地建设;扶持改善生产条件、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前期工作等重要环节;对产业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及获得市、省、国家级农产品品牌的奖励;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扶持建设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农产品检测、检疫、检验及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审批,其征地费用按下限标准执行,地价按征收成本价(征地费+税费)执行。龙头企业用于建设大棚、非永久性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及农产品收购场所用地,均视为农业用地。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积极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发挥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二是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三是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抓紧制定完善农业行业标准和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消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消除地区壁垒,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为农产品的流通开创“绿色通道”。

4、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变当前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的状况。

5、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针对土地宽广,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

6、发展食品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挑大梁。

7、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是尽快调整农业科研与开发工作方向。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无公害农产品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技术报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凡自愿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领办、创办龙头企业的农科人员,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保留职称,带薪五年,经本人要求,可回原单位工作,也可以办理辞职手续。鼓励和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以资金、技术入投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合法化收入,着力培植一批新技术农业龙头企业。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抓好河流治理,加大水利工程和灌区建设力度。二是抓好植树造林,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三是切实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五是坚持开发式扶贫。

9、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按照国家“省负总责、县抓落实、项目进村、扶持到户”的扶贫原则,集中适度的资金、项目,重点解决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边境民族聚居区、高黎贡山沿线地区、南部深山区在交通、水利、集镇、农网改造、人畜饮水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这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10、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扎实抓好依法治农工作。一是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进程,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抓紧农业承包合同审验完善扫尾工作,依法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证书》,筹建县级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履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职能。二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执法管理,全面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努力抓好集体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搞好农村财务人员培训,全面实行农村集体财务“双代管”,逐步实现电算化管理。四是一手抓种子(畜、苗)、化肥、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农机监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一手加强市场清理整顿,坚持农资生产、经营上岗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整顿农资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合法经营,认真开展打假、护农、护牧、护渔、促增收活动。为抓好上述工作,县委、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农业生产领导小组,落实具体负责的领导和人员,确保工作项项有人抓,件件有落实。继续实行主要措施和目标任务考核责任制。

上一篇:初一期末教师评语下一篇:茶叶市场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