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控制构建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企业内部控制构建

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摘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防范经营风险的迫切需要。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企业会计;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等法规对企业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企业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防范经营风险的迫切需要。本文试图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提供相应的指导。

一、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企业管理当局在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建立能为企业会计报表的公允表达提供合理(但不是绝对的)保证的内部会计控制,一些理想的内部会计控制往往因成本过高而不为管理当局所采用。因此企业所执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某些环节的控制难免会有疏忽。

(二)内部会计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保证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按既定的计划、要求、目标进行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等,因而一般仅针对企业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如果一旦发生特殊业务,企业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就难以适应。

(三)即使设计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也可能因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失效。内部会计控制受企业的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通过企业内的人所做的行为及所说的话而完成,因此内部会计控制无论怎样设计,最终还得靠人去执行,而任何认真负责的执行人都不可能永远不会出错,不会失误。因此,人们在执行任何一项程序或工作时,都会因为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等而导致设计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

(四)内部会计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患通、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即使设计较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其有效性的发挥都会因为执行人的素质而异。企业管理层一旦道德缺失,任意践踏内部会计控制的严肃

性,同样会引起内部会计控制整体失效。

(五)内部会计控制因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约束和长期激励机制而失效。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现象,任何事物都会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对于人,更是如此。由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未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导致产生了企业高管人员的短期经营行为、“59岁现象”等。

(六)内部会计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企业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是针对其面临的经营环境、业务性质而设计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改变往往滞后于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变化。当经营环境和业务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后,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可能不再适用,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要么被削弱,要么已失效。

(七)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评价缺位,难以衡量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目前,从我国现有企业建立并实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看,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企业每一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否确实符合企业实际,手续是否严密,环环相扣,设计的方法和措施实际执行情况如何,能不能起到事先控制的作用,能不能预防错误和弊端的发生;即使错误和弊端发生了,能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在我国现有的企业中都缺乏自身对此的评价。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理论在西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成熟于COSO报告的五大成分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这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以及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需要考虑的要件。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范围与COSO报告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提到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构成并未以要素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列出了会计控制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并且每项内容都将制定相应的具体规范。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等法律规范主要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规范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突出强调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作为独立的内部控制条款加以强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24条规定,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强调风险控制,强化风险管理,与我国当前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忽视风险控制进而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的现状有关,适合当前的现实需要,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构建的思路。

会计控制构建的思路大体有两种,一是程序控制,二是建立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目前,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多采用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提到的程序控制思路。程序控制即通过规范业务开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控制。比如对于采购与付款业务活动,根据内部牵制要求,应分隔为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和入库等环节,通过相互之间的制衡达到控制目的。程序控制思路简便易行,但未考虑企业面临的风险问题。此外,程序控制思路也没有充分考虑控制环境问题。显然,程序控制思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难以胜任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企业进行全面有效控制的需要。

四、企业内部程序控制的方法。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成本控制、会计信息控制。

(一)组织规划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担任,既可能弄虚作假,又能够自己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而组织规划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如会计工作中的会计和出纳就属不相容职务,需要分离。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等等。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两个人无意识同犯一个错误的可能性很小,而一个人舞弊的可能性要大于两个人。如果突破这个假设,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就不能起到控制作用。

2、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一个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分设不同的部门和机构,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应体现相互控制的要求。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二)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一般授权是对

办理一般经济业务时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通常在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予以明确;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的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如当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只有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授权批准控制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当前一些单位实行领导“一支笔”审批的做法,这与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不一致,应当改革。实践证明,权利应受到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利极易导致腐败的滋生。

(三)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第二,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四)实物资产控制。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两种,这是对单位实物资产安全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两条:第一,限制接近,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存货等,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以保证资产的安全。第二,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除上述外,实物资产控制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对实物资产的采购、保管、发货及销售全过程进行控制。

(五)成本控制。现代成本控制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成本控制,是指在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减少耗用材料,合理下料来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法;集约型成本控制,是指依靠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从而降低成本的控制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成本控制。

(六)会计信息控制。会计信息控制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环节,其关键控制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会计凭证控制。会计凭证控制指按照有关规定对会计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业务处理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展开的填制、审核、复核,对记账凭证的填写、记账、过账、传递、签章等方面加以控制。(2)会计账簿控制。会计账簿是全面记录和反映高校经济业务,把大量分散的数据或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逐步加工成有用会计信息的簿籍,它是编制会计报表的重要依据。会计账簿控制,就是要从账簿的设置、启用、登记、更正、对账和结账等各环节进行控制。(3)财务报告控制。高校财务报告是反映高校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性文件,它由会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编制财务报告,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最后的全面总结,也是及时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报告的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报告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等几个方面加以严格控制。

五、根据企业存在的内部缺陷建立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第一,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进行控制首先要考虑控制环境问题。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具体又由七个要素组成,即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价值观、员工的胜任能力、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资源政策和实施。控制环境状况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即公司权力层如何架构,具体则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之间的权责分配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劣取决于董事会的作用。构建内部控制首先要把董事会架构好,这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源头。然而,现行程序控制法思路中找不到如何架构董事会的内容。同时,管理者素质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决定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内部控制对管理者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控制环境中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施等也对内部控制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这些都与董事会及管理者素质有关。

第二,风险评估。构建内部控制同样不能忽视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风险评估即对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判断与分析并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第24条提到了风险评估问题,但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控制方法来对待。风险评估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或许是受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影响,程序控制思路也未能考虑企业面临的风险并加以评估。

第三,控制活动。由前述采购与付款业务控制不难看出,程序控制思路主要对一些业务活动程序作出规定。实际上控制活动是广义的,上述风险评估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指令得以实现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政策方面主要规定应当作什么,程序则保证政策运行并产生效果。控制活动可以出现在企业内部各个阶层、各个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及产、供、销等方面。现行程序控制思路主要局限于经济业务层面,需要进行纵向与横向方面的拓展。

第四,信息与沟通。无论进行组织架构、风险评估还是实施具体的控制活动,都离不开获取具体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曾经排名世界500强第二位的思科公司,其创新的基础正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与沟通,它做到24小时结账一次,使员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其管理层认为,公司出问题都是出在公司领导与顾客、员工距离太远了。事实上,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都会接触到一些关于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他们最先发现问题与机遇,因而加强信息沟通很重要。

第五,监督。没有监督就等于没有控制。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主要由审计部门实施。安然公司虚构利润问题即由其内部审计人员揭发

出来。因而构建内部控制不能不考虑监督因素。程序控制思路仅涉及各个环节的牵制问题,难以顾及监督因素

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是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控制目标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经济活动、实施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标准,也是外部审计人员或社会中介机构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依据。人们以往对会计控制的理解局限于财产物资安全与财务会计信息的维护方面,会计控制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盗窃、欺诈及舞弊行为。事实上,这仅是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一部分内容,确切地说,它属于会计控制中的会计牵制。我国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应当达到的基本目标为:一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二是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可见,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定位主要局限于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防错纠弊,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改善,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也应有相应的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不仅需要借鉴国际有关做法,也需要考虑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企业的现实,从改善我国企业现状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 既遵循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又有立足于现实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10-14

[2]王玉杰。论内部会计控制[N].中国财经报,2000-11-

1[3]黄学东:《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建设》,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l5卷第1期。

[4]林建全、黄哲日:《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

第二篇:简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摘 要】 中小企业拥有独特的优势,比如规模较小、经营灵活、业务单

一、效率较高,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人才缺乏等缺陷,文对如何构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体系 构建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控制风险的主要目的,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构建一套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内部控制制度系统,从内控角度入手,致力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完善和竞争力的提升。

1. 内部控制及其在中小企业中的制度特征

1.1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的完善是一个自然发展、逐步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到后来的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及当前的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内部控制理论已经经历了五个理论阶段。对现代企业而言,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其中包括合法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制衡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原则等。同时,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限定下,企业内部控制措施还应讲究相应的方法,即职责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授权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及绩效考评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1.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构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要全面了解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大型企业集团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兼具独特的优劣特点:一方面,企业规模小、管理灵活、经营效率高;另一方面,资金和人才缺乏、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企业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确立和实施过程中,须通过培训实现员工素质的提升,企业领导层应自觉强化自身内控意识及职能,内部控制范围的设定应有所倚重且选取恰当,内部控制措施的实行须较快取得成效,内部控制的确立和实施须保持较低的成本,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可积极引进外部顾问服务系统。

1.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

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具备相应的特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应从较小的范围内着手,与大型企业集团相比较,中小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相对简单;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相对容易,其改善的周期较短,且便于升级操作;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通常从财务和风险控制两方面实施,此两方面的实践都很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效果;外部监督程序可从某些环节上与内部控制共同起作用,以全面控制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思路

2.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设计

根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现状,以及企业内部不同岗位所具有的特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可操作性,积极构建一套完善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系。总体上讲,中小企业应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定期评估框架实施效果,其中要注意,内部控制要紧密联系企业所处实际环境,针对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实行监督和改善,尤其要持续监督企业管理者执行内部控制措施的过程,内部审计部门还须针对内控执行状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评估和考核,以提升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的效果和效率。同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还须从现有的先进理论思想出发,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设计并实时调整内控目标、范围及程序;依据岗位的具体职责,筛选合格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要着力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积极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员工培训及任用体系,加快企业内部人才体系的完善;构建高效的信息和沟通系统,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及效率。

2.2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步骤设计

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属于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的完成依赖于企业内部各个层次、部门及环节的共同努力。基于此,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应从如下几个阶段实施:

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准备阶段,应诊断现有管理体系,切实分析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利用企业现有的管理规章制度,找准企业所处情况及需要遵循的内控制度;成立工作小组,具体工作岗位设置具体的工作人员和工作职责;确立工作计划表,以书面文件形式,确定工作方案及工作日程表,实时检查工作进度;宣传和指导基本规范,以全员参与的理念,实施全员宣导活动。

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阶段,应确定方针和目标,特别要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政策目标,并将相关目标整合到企业销售、生产、采购、财务等各项业务及管理活动中;从总体上设计内部控制体系,重点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文件的整体框架,整理出企业内部初步的控制主程序以及子程序;编制体系文件,这需要企业整合控制流程,明确贯穿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基本控制步骤、各个环节以及基本控制点等,鉴别控制环节,严格控制内控体系实施中容易出现错弊的相关业务环节,明确控制措施,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匹配不同的控制措施;经历体系文件评审,选定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内控相关的专业人士实施体系文件评审,调整内控制度。

3.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操作

中小企业内控体系的总体结构应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运行及完善阶段分别实施和完成,但内控体系文件结构还应从目标政策、主程序、子程序以及各类表单这四个层面进行。具体包括:

3.1目标政策

目标政策部分要全面展现企业的现状、组织架构、控制目标以及控制体系的效力等,要能够体现企业领导层的控制思想,并对内控体系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加以阐述,其中控制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性目标以及合法性目标等。

3.2主程序

主程序部分应对企业内控体系的实施主体、适用范围、控制对象、职责分工以及控制主程序等加以明确,其中实施主体包括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等,适用范围包括企业各个层面及下属所有部门或公司、业务单位等。

3.3子程序

子程序部分主要根据业务循环划分为:各个业务循环的政策目标、业务流程以及控制要点等,重点要明确企业销售和收款业务的基本内容、控制目标以及销售和收款的流程及说明等。

3.4各类表单

检查表单部分是按照企业内控主程序,由企业内审部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以实现内控体系的持续改善;程序调整部分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在主程序部分主要将内控体系中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调整为企业主担任,内控目标的完成具体由企业自己的处事方式、理念、风格所决定,子程序部分的调整通常不将投融资以及研发活动纳入内控范围,或者只从中选取重点部分加以控制,在各个业务循环活动中,中小企业应区别非重点控制和重点控制的范围进行控制,以更好地实施指导和监督。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林业学校)

第三篇:浅谈企业责任文化构建

构建企业责任文化的几点思考

责任,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责任感,管理者就没有执行力,缺乏执行力的企业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因此,构建企业责任文化,提升员工执行力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责任文化对管理者执行力提升的作用

责任文化提高管理者个人执行力。管理者执行力来自于个人综合能力,责任感是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责任感缺失的人,难以胜任任何工作,更谈不上成为一名管理者。责任还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之一。责任感不强,会使人格魅力大打折扣,能影响团队其他成员责任感的降低,因而,管理者责任塑造至关重要。责任文化的推进能够潜移默化激发人的责任感,增强管理者履职尽责的自觉性,应该积极参与,发挥责任文化良好的教化作用。

责任文化提高团队执行力。责任是凝聚力量的纽带,是团队精神的的体现。责任文化的推行,能引导每个成员主动履行职责,形成明确的个人责任意识和勇于负责的理念,与团队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团队的执行力会大幅度提高。

二、责任文化建设要从细节做起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所有的大事都是由琐碎的小事组成,所有的小事都需要一份责任,需要一份关注细节的耐心。细节顾及不到,说明责任意识还不到位,执行力就无从谈起。在一个团队中,管理者只有从小处着眼,才能发现不足,改进管理,才能扎实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要推进精细化管理理念,精心思考,精准执行,精益管理,既是富有责任感的表现,更是提升个人和团队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三、责任文化建设应系统化推进

责任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每个层次的责任到位,才能建立完整的责任文化框架,才能更好地发挥责任文化的作用。

1.要兼顾社会、团队、员工的利益,构建责任型组织。一个成熟的组织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组织。它对社会承担一份责任,向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税收、就业岗位、赞助慈善等社会责任;它对企业承担一份发展的责任,改进管理,开拓市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对员工承担一份托付的责任,力求创造更好的业绩满足员工生活水平的

提高,力求创造更好的环境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求。组织管理者只有立足于社会、团队、员工三者的责任上,才能积极构建责任型组织,使责任文化渗透到管理的每个层面,以责任引领管理,以责任感召力量,就能激发更强的团队精神,更好的实现发展目标。

2.要严格执行标准,打造责任型产品。产品是企业生产的物质成果,也是企业责任的载体和体现。打造结构优、质量好、科技含量高的责任型产品是企业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责任文化推行的目标之

一。试想,一个连产品都做不好的企业。还奢谈什么责任?当前,很多企业受利益驱动,责任感淡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将大量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产品推向市场,比如:毒大米、黑心棉、毒奶粉、毒牛奶、假鸡蛋、假烟酒、速成鸡等等,不胜枚举,所以发的责任感缺失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因此,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要大力推进责任文化建设,严格执行与产品相关的标准,打造责任型产品,为建设美丽中国、和谐社会尽到责任。

3.要围绕企业需求,培育责任型员工队伍。责任型员工就是对企业忠诚,对岗位忠诚,对工作忠诚的劳动者。要依靠责任文化的推行,不断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要把企业优良的传统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责任明晰的岗位责任。使责任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恪守的理念准则。从小处培养员工的责任心,从大处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并使员工养成自觉行为,以此来提高员工的服从力、执行力,为实现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邹城市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张代良)

第四篇:浅谈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社会”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企业,和谐企业离不开和谐社会。天铁集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肩负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责任。因此,创建和谐天铁、提升企业文化,是天铁集团的立足之本、力量之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初,在集团公司党委扩大会议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杨勇同志强调:“要坚持不懈惠民生促和谐保稳定”。并进一步重申了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创建和谐天铁、提升企业文化”就是要把天铁建设成为“循环发展、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的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破坏自然环境平衡,不是和谐;职工住房、保险不落实,上访频繁,不是和谐;只顾眼前利益,在生产经营中违法违纪、偷税漏税、产品劣质、诚信缺失,更不是和谐。和谐是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需、传世之必备条件。

创建和谐天铁,主要包括内部和谐、外部和谐两个方面。内部和谐关键是要协调企业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发展力,根本是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外部和谐主要是协调好与客户、供应商、周边群体和地方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让更多的人和组织分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赢得社会对企业更多的理解、关注和支持,根本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

笔者认为“创建和谐天铁、提升企业文化”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完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上下级单位、职能部门之间的和谐。随着我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已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们在管理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来理顺企业上下级单位和企业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下级能够积极主动地研究、分析和领会上级的各项战略部署和要求,并不折不扣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贯彻落实;上级能够积极主动做好对下级各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能够本着“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原则,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各自分工,落实各自职责,主动加强配合协作,避免推逶、扯皮现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起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上下配合、积极协作、和睦相处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创建“和谐企业”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制度不健全、不和谐的企业就不会实现和谐。我们应该把制度建设、制度创新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和谐的管理体制,用制度来规范协调各种关系,使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形成有效的创建“和谐企业”的工作机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体系为其作支撑。制度的时代特征,反映在其内容上,应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现代管理运作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吻合。建

筑施工企业应该着力健全财务制度、核算制度、经营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员工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其次,企业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和谐。员工既是和谐企业的主体,又是“和谐”的创造者,只有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和谐了,创建和谐企业才有了根基和依托。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工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员工参政议政途径和形式,广泛听取员工的心声,征求员工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强化依法办企业和员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关爱职工,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通过改善员工办公环境、作业环境、居住环境,扎实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用人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大力推广“竞聘上岗”的范围和力度,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用人机制。通过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氛围,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和文明小区创建活动,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家属之间,以及邻里之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融洽关系,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企业要努力构建互利共赢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促进企业与相关产业的和谐。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又是合作经济,钢铁行业如今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经济效益下滑,资金紧张等困难。这就决定了钢铁企业必须在大

力倡导大局观念与合作意识的前提下,通过自觉地用法律法规和不断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公平竞争、互利合作、共同发展,逐步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共赢机制,来实现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提供原料的企业、工程施工企业、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第四,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的各个成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在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等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钢铁企业急需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这方面,企业不仅仅应该注意提高企业员工环境保护修养,更应该让环保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员工和企业溶于一体,在各项经营生产活动中实践自己的环保责任。采用新技术与新设备。可以极大地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这与企业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企业应该大胆运用新技术、采用新设备,让企业成为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环境友好型”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第五,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要解决目前企业改革发展与员工认识发展的矛盾,关键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依靠先进文化的力量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发展力。从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看,在一些企业中,并没有完成好从传统管理、经验管理向现代管理、科学管理的转变。这种状况反映的是企业文化的落后、

文化的冲突、文化的混乱,如不尽快改变,企业和员工最终将丧失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历史地、客观地、现实地、全面地审视企业,坚持对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在扬弃中继承,对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学习中创新,把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中的精髓与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本质相融合,在继承与学习的过程中创新和发展,努力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所谓先进文化,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是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是符合员工发展愿望的文化,是切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文化,从本质上讲,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员工忠诚、敬业、勤奋、奉献的品质,引导员工追求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鼓励员工遵循共同的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激励员工把工作当作事业的追求、人生的乐趣,自觉主动地做好一切。依靠先进的文化提高员工素质,挖掘员工潜能,激发员工活力,就是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就是把企业发展建立在员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就是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总之,创建和谐天铁、提升企业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实践。我们应牢固树立起“科学发展、和谐服务”的观念,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推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构建企业内部的HSE文化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企业HSE文化的内涵,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的意义及作用,分析了企业HSE文化构建的现状,最后从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架设HSE文化传播与共享渠道等几个方面讲解了如何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

关键词:企业HSE文化

企业HSE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安全发展、确保产品质量、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绿色生产、优化职工作业环境、保证职业健康、提升服务水平等的前提和基础。企业HSE文化是在依据一系列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吸取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企业多年来的实践,并在企业文化和安全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全员参与积极构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从根本上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1企业HSE文化的内涵

所谓的HSE是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简称,HSE管理体系是将组织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管理体系。

企业HSE文化是在HSE管理体系要求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进行风险分析,根据风险种类和大小,评价可能发生的危害度,针对危险度的大小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削减措施,以减少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发生。 2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的原因和意义

2.1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的原因

HSE虽然在国内石油行业发展较早,在国内的一些大中型和部分中外合资、外资企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体制和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认证监督管理力度不足,执行不全面纵向不深入,与一些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差距,给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交流合作带来不少障碍和困难。

同时石油行业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风险同时伴生,应同时管理,这些因素迫切需要企业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

2.2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的意义

企业HSE文化将HSE管理体系理论、企业文化和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名誉;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理念形成和完善;有利于将石油企业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以同时控制。

国际上几乎所有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都在推行这一先进的HSE管理模式,所以在企业文化中建立健全HSE管理体系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还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

3企业HSE文化构建的现状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企业HSE管理体系中,逐渐形成了以顾客、员工、社会为关注焦点;强调领导的作用;鼓励全

员参与;过程受控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企业管理规范化、国际化,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现有的一些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还存在横不到边、纵不到底的现象,尚未真正形成科学、系统、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在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思维模式上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存在一些差距,缺乏现代化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管理所要求的系统管理方法和科学管理模式。

4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的方法

4.1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HSE管理体系是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管理体系,是在合法、可行的原则上依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资源条件制定的,只有坚持在企业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把企业HSE管理体系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实际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贯彻企业HSE管理理念,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就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建立、保障与维护HSE体系健康、有序、高效运行。

4.2架设HSE文化传播与共享渠道

在企业内部架设HSE文化传播与共享渠道有利于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主要方法和途径如下:

①可建立企业HSE文化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各地建立本地区的管理数据库和动态统计分析系统,交流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工作经验,发布企业管理工作动态和法律法规消息;加速HSE文化传播与共享;

②组织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各企业的HSE文化建设状况进行评定,提出完善和改进措施,企业间相互评价,交流意见,实现资源流通和共享;③组织相关机构编辑发行HSE简报,传播国家最新政策法规,介绍HSE建设现状;

④组织文化知识讲座、讨论会、辩论会,实施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灵活采取征文、制作影像资料如VCD和录像带等形式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育课件,并审时度势制作有关宣传横幅、宣传栏等措施扩大宣传影响力度和深度。

4.3加强各级领导HSE文化教育工作

在HSE管理体系中,强调了领导的作用,领导是企业HSE文化的决策和实施者,决定和控制着企业发展的前程,是决定构建企业HSE成败得失的关键所在,最高管理层应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鼓励和促进企业内部所有人员共同构建HSE管理体系。

作为各级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自觉加强自身对HSE管理体系的学习和研究,身体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将工作内容与HSE管理理念有机结合;推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树立优秀管理模式等,为广大员工树典型、楷模,以便形成上形下效的学习氛围。

4.4提高全员HSE文化意识,鼓励全员参与

HSE管理体系中明确指出各级员工(人员)是企业(组织)之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企业(组织)带来效益。管理体系实践证明,企业(组织)能否深入开展质量、健康和安全管理,确保产品质量、体系和过程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要和期望,取决于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思想和业务素质、事业心和责任心、职业道德,以及适应本岗位的工作能力等因素。企业HSE管理体系是当今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它的核心是预防,

是基于现实持续改进。积极的全员参与氛围,对于企业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可将员工参与加入到管理体系中去;理解员工的贡献和作用;积极寻求加强他们的能力、知识和经验的机会,通过对话交流式、讨论问题式和实践活动式在企业内部强调HSE管理理念,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全员的企业文化、岗位知识和技能水平,逐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健康和环境文化素质,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健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把HSE管理观念从单纯标准体系扩展到生产、生活、工作中去。

4.5建立齐抓共管、监管结合的长效机制

在培育和构建企业HSE文化过程中要强化监察体系的建设,壮大监察执行力度,对构建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对只做表面形式,执行不力,工作不全面不深入的现象加以指出修正。

对于关键重点部分例如保证产品质量等,可才取多层次多方面领导齐抓共管、共同把关,从而保证HSE管理体系的贯彻执行力度,有助于企业HSE文化的培育和构建。

结论:为了顺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企业应积极通过开展HSE管理体系宣传教育工作,发挥领导的作用,鼓励全员参与,建立齐抓共管、监管结合的长效机制培育和构建完备有效的企业HSE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云胜.《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法规手册(HSE)》.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8-2-1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指导委员会. 《石油化工HSE风险管理》. 石

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上一篇:浅谈项目部的管理制度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