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论文

2022-07-03

摘要:与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會计专业无论从专业培养目标,还是从课程体系设置上均应有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特色。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为背景,基于特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比较分析法剖析了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论文 篇1:

财经院校会计专业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的开放竞争,会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会计准则等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协调和国际会计事务积极开展的时代背景,赋予会计教育改革以新的历史使命。我国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小班型、研讨式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对班级规模、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生素质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本文在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完善这一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财经院校;会计专业;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市场的开放竞争,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高等学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模式必须有一个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准确定位。会计学作为一门集专业性、适用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在高等学校培养模式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作用,还要考虑到对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推广成为其中的关键。

一、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小班化教学现状

从国际上看,小班化教学(Class Size Reduction,CSR)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中美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最为深入和典型。从理论层面看,20 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Glass和Smith[1]较早开展了对小班化教学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的相关专题研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班级规模所做的100 多项比较,他们发现,随着班级规模扩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在降低,使学生学业成绩收益最佳的班级规模应该是20人以下。1989年,Slavin[2]采用最佳证据综合法(Best Evidence Synthesis Strategy),对符合以下三种具体标准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分析:缩减班级规模研究的持续时间至少在1年以上;学生人数低于20人的班级与特别大的班级之间相比较;大小班级的学生能够相互比较。研究发现,降低班级规模对于那些今后不再有小班学习经验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小的正面影响。从实践层面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小班化教学改革实践,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包括田纳西州的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项目,威斯康星州的Student Achievement Guarantee in Education(SAGE)项目和加利福尼亚州的Class Size Reduction(CSR)项目,这些实践项目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美国联邦政府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全面启动。21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拨巨款推行小班计划,招聘更多优秀合格的教师。现在,几乎所有州都加入了这个行列。美国政府此举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通过实施小班计划提高和改善办学失败学校的教育质量,改变薄弱的学校面貌,使处境不利的学生提高学业成绩,获得学业成功,从而达到整体优异[3]。

从国内看,我国的小班化教育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上海试点为界线分为两大时期,在前一阶段还没有兴起大规模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情况下,相关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简单地、事实性地介绍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研究成果。许明和周景铭[4]对美国学者Glass和Smith的研究,以及田纳西州小班化教育改革“师生比率成绩计划”(STAR)进行了扼要的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期,冯建华[5]依据时间顺序把国外已有的小班化教育研究作了划分,并从最早对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的Rice,逐一介绍到20世纪90年代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罗宾逊。对于财经类院校的小班教学研究,贝洪俊[6]提出,小班上课通过讨论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2.研讨式教学现状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德国大学,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研讨式教学法在我国20世纪 90 年代被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郭汉民[7]认为研讨式即研究讨论式,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他还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将教学方法和研究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大胆突破创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曾宪皆[8]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李年终[9]从内涵、特色、意义及有待研究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对研讨式教学进行了研究。郭培俊和龚洪胜[10]给出了研讨式教学的定义,对教学过程提炼出“设、索、议、验、结”五个环节。马瑞燕等提出了改进群体研讨式教学法的具体步骤。胡新宇和谭运进总结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方面的五个转变。黄世虎[11]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必须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

二、财经类院校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均以纸质问卷形式进行,发出问卷总数810份,回收问卷总数774份,问卷回收率95.6%。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普通班学生、实验班学生以及教师,而实验班是现有实施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班级代表。具体问卷收发情况如表1所示。

本文中的问卷1、问卷2和问卷3分别代表普通班问卷、实验班问卷和教师问卷。从问卷广度来看,本次调查基本能够代表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师生的意见。

作者:陈艳利 陈鹏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论文 篇2:

地方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其优化对策

摘要:与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本科會计专业无论从专业培养目标,还是从课程体系设置上均应有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特色。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为背景,基于特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比较分析法剖析了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导致课程体系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优化地方工科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科院校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优化措施

与财经类院校和重点综合性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相比,地方工科院校的本科会计专业无论从专业培养目标,还是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均应有培养地方工科院校会计高级人才的特色。随着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供求关系的紧张,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不乐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地方工科院校的本科会计专业必须进行准确的定位,培养有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会计毕业生。但从目前来看,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特色并不明显,专业设置多与财经类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相似。因此,从地方工科院校会计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来看,研究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定位,并系统地调整和优化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为揭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笔者2007年调查了15所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

(一)课程总体结构的现状

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采用的是层次构成类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分类的课程结构类型,即各层次的课程不进行分类,所有学生适用一套课程体系,即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另一种是分类的课程结构类型,即对专业选修课进行分类,分类进行培养,即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分类)——专业选修课(分类)——实践课(分类)。目前有80%左右的地方工科院校采用的是第一种课程体系类型,有20%左右的地方工科院校采用的是第二种课程体系类型。与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相比,地方工科院校会计专业现行课程体系设置状况基本与之相同,缺少针对性和特色。

(二)总学分分布状况

地方工科院校会计专业总学分一般在192.5分左右,其中170-180分占13.33%,181-190分占33.33%,191-200分占46.67%,200分以上占6.67%。与刘爱东和易玄(2004)对我国13所重点大学(其中5所综合大学、2所部属大学和6所财经类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结果:13所大学中的53.4%本科会计学专业总学分在160-175分之间;30.8%的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总学分在190-210分之间;15.4%的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总学分在130-145分之间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总学分普遍较高,有50%的地方工科院校在190学分以上,而13所重点综合类和财经类的本科会计专业的总学分中只有30.8%的学校在190学分以上。

(三)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状况

15所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中,有7所院校公共必修课程学分在20%-30%之间,有8所院校公共必修课程学分在30%-40%之间。而据刘爱东和易玄(2004)对我国13所重点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结果显示:13所大学中的3所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公共必修课程学分在20%-30%之间,5所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公共必修课程学分在30%-40%之间,5所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公共必修课程学分在40%-50%之间,这5所大学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南大学。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相对较低。

(四)专业课构成状况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四部分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所占的学分较高,在40%以上,而专业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相比较低,在30%-40%之间。这与刘爱东和易玄(2004)对我国13所重点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结果有区别,13所重点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课学分在专业课中平均占46.69%,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在专业课中平均占33.87%。由此可见,地方工科院校普遍比较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

(五)新课程开设状况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开设新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目前普遍开设的新课程主要是《税务会计》、《国际会计》、《纳税筹划》和《金融企业会计》等课程,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会计职业道德》和《资产评估学》等课程开设的院校数较少。同时,从实际开设情况来看,这些新课程主要是按选修课方式设置的,各院校均按师资情况决定是否实际开出,总体来看,《税务会计》和《资产评估学》两门课程的实际开出率达到了100%,而其他课程的实际开出情况均不甚理想。

二、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地方工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师资条件和学生特点制定的,其受到各自学校条件的限制,是现实而非理想的课程体系。工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除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等主干课有规定外,其他课程设置并没有严格规定。因此,各地方工科院校主要根据各自特点将主干课分散在几个学期里,其他课程则根据师资条件、学分要求、学吋分布、考试考查科目等诸多因素进行“拼盘”,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协调性均存在着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刘爱东和易玄(2004)通过对我国13所重点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结果认为:13所高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类别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他选修课程和实验课程四大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平均占37.24%、专业基础课程学分平均占18.82%、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平均占14.00%、选修课程学分平均占17.80%和实验课程学分平均占12.14%。与13所重点高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发现,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翻版,除学分分布有所不同外,其课程设置模式、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学分安排等基本与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相同。由于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设立普遍较晚、师资数量少质量低、实验设施落后、学校不够重视等众多原因的制约,致使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在与重点综合大学和财经院校在相同课程体系下所培养的学生,其素质和能力明显不足,缺乏就业和竞争能力。

(二)素质教育课程开设不足

调查发现,地方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教育课程,而轻素质教育课程。我国

综合大学和财经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比重较大,其学分比例普遍在35%以上,其中上海财经大学为40.7%,上海交通大学为44.8%,中南大学为44.6%,而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比重较小,普遍在35%以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门类少,课时少,而且大多是考查课和任选课,要求低。素质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适应性差,不仅难以妥善处理会计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更不会运用其他学科中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去开辟新的会计领域。

(三)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涉及的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会计知识不完整。会计知识应包括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会计核算知识、会计控制和检查知识、会计分析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等,但大多数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普遍没有开设会计控制和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财务报表分析大多也是任选课,而且能开出的几率较低。二是缺乏系统的经济管理知识和国际经济知识。调查发现,有60%左右的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管理学》和《经济学》课时较少,普遍在45个课时以下;几乎没有开设《国际税法》、《国际会计》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课程。三是会计新领域课程极少。《纳税筹划》、《金融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并购会计》等新知识方面的讲座安排的很少。课程设置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实务问题和跨国的税务和会计处理,延长会计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

(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搭配不合理,其学分比例平均为17:1,课时比例平均为18:1,而且选修课开出率很低,学生可选择的余地很小,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选修课在执行中由于师资问题和学生数量问题,往往成为必修课。由于选修课数量少,开出率低,致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客观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学空间,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有资料说明,日本大学的会计教育十分重视科研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题目进行讨论、撰写论文,要求学生具体掌握记账、结账和编制报表的程序。而我国地方工科院校会计课程体系中,主要偏重知识传授课程,忽略了有利于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课程,如写作、学年论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

(五)课程內容重实务,轻理論

地方王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从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内容来看,绝大多数院校偏重实务知识的传授,尤其是会计制度的解释,而对理论知识和国际通行的会计处理方法讲解的较少,有的院校甚至没有设置西方财务会计或国际比较会计等课程。其结果将会导致学生仅学会了目前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一旦会计制度发生变化或实际工作中遇到会计制度中未规定的业务,学生将束手无策,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实践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是基础会计课程设计、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会计软件实习、电算化会计实习等传统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大多没有与现实相合的最新实验教材,而且教学方法仍采用单人全程作业的手工记账方式,并没有实行现场模拟,学生没有真实从事会计业务的感觉。同时,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院校并没有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调整,如审计实习、纳税申报等目前社会急需的实践课程几乎都没有开设。

三、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竞争意识薄弱,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会计教育是培养人的知识和技能的特殊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教育也必须遵循供求规律,培养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但由于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传统的特色专业都是工科专业,尤其是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迄今为止,许多地方工科院校仍带有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主要表现在:办学指导思想比较陈旧,缺乏面对市场需求的柔性机制,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应变能力较弱;学校办学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缺乏市场导向机制和教育成本核算观念;缺乏合乎市场规律的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缺少市场开发和市场营销理念,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生长功能不健全。竞争意识薄弱,导致了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供应的人才素质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对会计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据统计,目前地方工科院校中仍有70%左右的会计本科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这些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比,不仅定位不明晰,而且目标定位也过高。

(二)师资条件差,理论水平不高

与会计专业招生人数急速扩大相比,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师资数量增加和师资素质提高严重滞后,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重。地方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在招生人数急速扩大的同时,专业教师的人数却大多停滞不前,每位专职教师每周的教学时数平均达15学时以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专业教师的身心俱疲,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新课程的开设,长期的教学惯性和繁重的教学任务,致使专业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激情,保持现有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已成为期望的目标。二是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地方工科院校会计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专职教师比例只有7,2%,而且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比例还达不到3%,硕士学位的专职教师比例也只有40%左右。

(三)学校教研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教研能力低

地方工科院校是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长期以来担任校领导职务的大多是由工科出身的教职员工,这些校领导比较倾向于工科专业的教改活动。同时,长期以来教育界对经管学科的认识也存在着较大误区,认为经管专业的教学成本低,甚至只需要书本、杂志、黑板、粉笔等设备,普遍认为开设经管专业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投资,因而,许多工科院校积极开办经管类专业,但是一旦开设以后,资金投入的力度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据对某地方工科院校的调查表明,经管类专业的资金投入还达不到工科专业的20%。在教改方面,地方工科院校对会计专业的重视程度也较低,据对部分地方工科院校的调查,年投入量还达不到5000~10000元。虽然有些地方工科院校也积极鼓励会计教师开展教改活动,但一般不提供经费资助,有的也只是象征性的提供,根本无法开展校外广泛的调研活动,闭门造车当然不利于教研质量的提高。

(四)激励机制不合理。教学部门开设新课的动力不足

随着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的开展,地方工科院校引进博士的力度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许多地方工科院校引进博士的费用都在30万元以上,费用开支包括住房(或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费、解决配

偶工作、解决子女上学、低职高聘等,在校内,在待遇上,博士与教授享受同等待遇,甚至有的学校认为只有教授和博士才是高层次人才。唯学历论的激励机制,促使许多专业教师只专注于考博读博,而教学只要做到学生不提意见就可以了,再加上开新课的收益很少,因而几乎没有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愿意开新课的。激励导向和激励机制的不合理,不仅导致教师不愿致力于改进教学、更新课程内容,甚至引起了许多学历低教学水平高的优秀师资流失。

四、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措施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实现特色本科会计教育,培养具有强竞争优势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以“以学校定位和特色为标准”、“厚基础、宽口径”、“通才+专才”、“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具有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于学校特色和定位,优化专业方向

为使本科会计专业有所特色,设置专业方向是有必要的,但专业方向的设置应以各自院校的学校特色和定位为前提。如中原工学院的学校特色是“以纺织行业为依托,培养实践能力强、面向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类型定位是“教学型大学”,学校层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定位是“立足河南,辐射全国,面向基层,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中原工学院就应该以上述的学校特色和定位,思考和调整本科会计专业的专业方向。本科会计专业的专业方向,从目前各院校的设置来看,主要有财务会计方向、税务会计方向、注册会计师方向、审计方向和财务管理方向等。笔者认为,财务会计方向、税务会计方向、审计方向和财务管理方向都是可行的,但不宜确定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即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则要通过考试予以认定,而且注册会计师只是为民间审计服务,社会还需要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显然审计专业方向比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涵盖的内容更广泛,学生的就业面也更宽。在明确了专业方向以后,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就应该依据这一专业方向定位来开设相应的课程。

(二)增加人文科学类、艺术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業人员应有的素质”。这里所说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我国国家教委提出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而从目前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基础课设置来看,主要设置了大学英语(一二三四)、体育(一二三四)、高等数学B(上、下)、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数据库语言、军事理论等课程,学分一般在55左右,占总学分的35%以下,而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院校大多数本科会计专业的基础课学分在70学分以上,一般占总学分的40%以上。由此可见,目前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的课程数和学分数普遍设置不足。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要求,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应增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人文科学、科学技术及其法律方面的课程,如心理卫生、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当代科技概论、社会学原理、环境与自然、美学原理、诗词名著导读、音乐书法绘画欣赏、文献检索、信息科学、工程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原理、建筑工程原理、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各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可以根据学校学科特长进行选择,并以基础选修课形式进行,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三)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数量和内容

由于受长期“会计专业就是培养会计专门人才”思想的影响,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比较重视专业核心课的设置,所占的学分和学时比重较大,但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份量不足。据笔者对15所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查发现:其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主要开设了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与金融、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一般占专业课的30%-40%,而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一般在45%以上。因此,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时,应提高专业基础课的份量,从现状来看主要应增加国际税法、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沟通、调查原理与方法、经济应用文写作和小税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根据各地方工科院校当前课程开设的情况,可采用必修课形式,也可采用选修课的形式。

(四)优化拓宽专业任选课的结构

大多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任选课都集中在专业任选课上,注重的是“专才”培养。没有充分体现教育部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本科教育精神,因而大多数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的选修课需要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优化。从“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通才+专才”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专业选修课应改名为“拓宽专业任选课”,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础选修课;二是专业基础选修课;三是专业选修课,其结构及比例构成应为40%、30%和30%。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各地方工科院校应充分利用校本学科优势和所处的区位和行业优势,建立某区位或某行业的优势地位,如中原工学院,其优势行业在于纺织服装行业,因此在选修课设置时,应充分利用这层优势,2005年级中原工学院本科会计专业的选修课中就开设了《纺织服装概论》课程,课时为30学时,在2005年11月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有关专家就提出,这方面的课程设置的还偏少,可以再设置《纺织服装工艺流程》、《机械原理》等课程,而且最好能让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以提高对纺织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的认识。另外,还考虑增加一些经济管理类课程,如《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战略管理》、《管理沟通》、《商务谈判》、《项目工程管理》等课程,充分借用本校经济和管理学科的研究优势。同时,还应扩大可选择的范围,为扩大选修课范围,一是学校制订相关政策,规定只要人数超过30人就可开班,而且教师教学工作量不受学生人数的影响,以此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二是在课程设置中灵活规定学生的选修内容,如规定学生听够15次讲座算选修了一门课程;三是开设一门教师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选修课,而且授课教师每人讲4-6个课时,一门课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

(五)取消已过时的实践课程,按本校特色和专业方向增设新的实践课程

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多还设置有《计算技术课程设计》(或《算盘》)课程,学分3分,课时3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技术课程设计》是会计本科专

业必开的一门实践课程,但随着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算盘的运用逐渐减少,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早已不用算盘了,因此,在本科会计专业中花如此多的课时去培养已经不用的一门技术确实没有必要,应取消《計算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应该取消。同时,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为了突出专业方向特色,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专业方向和校本特色增设有特色的实践课程,如中原工学院在纺织机械方面具有特色,为了提高学生对机械原理的认识,中原工学院的本科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中增设了《金工实习》和《成本会计课程设计》,以加强学生对机械的认识和对纺织机械厂成本核算的认识。由于增设了这些特色课程,一方面在该校2005年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得到了评估专家的肯定,另一方面学生在纺织服装企业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针对不同校本特长的工科院校和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地方工科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特色实践课程,突出特色教育。另外,地方工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优化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刀实枪中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有效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而且在实习中还有利于学生培养与实习单位的感情,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作者:方光正

财经类大学会计专业论文 篇3:

会计教育现状分析及一体化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辽宁省内各高校普遍现行的会计教育体制,结合辽宁省非财经类会计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针对特定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讨论研究等形式,总结并分析当前我国会计教育体制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会计教育创新的理念和模式,即会计教育的“一体化”。

关键词:会计教育;一体化模式;应用型;创新型

一、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经济大开放,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加入WTO,引入外资合营后,我国总体的经济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近几年,发展迅速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极大地促进了辽宁沿海城市的经济增长。该经济带所处的位置为其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奠定了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相互合作发展对财会人员能力的要求增加,主观地要求了会计教育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在我国教育总体不断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针对会计教育的改革方法与时俱进,实行的结果良莠参差。

(一)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横向分析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设置会计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为219所,本世纪初增加到262所。现如今,已接近600余所。在如此繁多的大学里,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由于校方投资的重点学科等原因造成会计的教育水平呈阶梯状,教育改革历经多次,毕业生的成绩良莠不齐、差距颇大。会计本科教育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会计基本知识、实务处理,职业素质,个人人际交往、与人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加强重视,而非点水式教学。以辽宁省某高校为例,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会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科设置

以本文所调查的辽宁省高校的会计专业为例,其开设的学科以会计课程为主,以数学、外语、计算机等为辅。其中,会计课程中的会计实践模拟课课时少,导致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影响后期实习工作。调查中,某些高校的学科设置顺序不合理、开课时间分散,导致部分学生在空余时间沉迷网络,学习态度不正,仅追求期末考试及格的成绩。在调查中,大学生多处于学习不自主,依赖性强的生活状态,所以学校应将课程安排紧凑,适当地增加学习压力。

综合对比非财经类院校与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前者因为盲目设置专业必修、选修课程等原因,导致学生不了解会计课程体系。后者根据会计学习方向的不同而设定相应的课程。以某财经类院校为例,在会计学院里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分普通会计教学班、注册会计师方向(CPA)、国际会计方向(CGA和ACCA)、国际会计方向日语班、教学实验班,他们执行各自独立的教学计划,开设不同的课程来培养本科生。

(三)教学方法及成绩评定

传统的教学方法指老师在讲台上以板书或多媒体的形式进行讲课,偶尔监督考察课堂状况和学生听课状态。由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平时作业抄袭完成,只在期末前抓紧时间熟背老师画的重点。所以,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时没有真才实学。以管理学教学为例,这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课程,老师结合新颖案例时,学生不以为然,散漫听课。学校应对症下药,采用“平时+期末=总成绩”这一公式作为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基础,即老师针对课堂听讲情况采取课堂提问、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增加经验、开拓眼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成绩评定,学校从最初的只有期末笔试到现在的注重大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竞赛等,完成了成绩评定实质性的变革。其中,将学生参与的各种与会计专业有关的比赛获奖、活动经历作为奖励奖学金、推荐保研名额等的评选条件。

二、关于上述问题及分析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研究对象为辽宁省某普通高校,在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后,初步得出结论:学生期望利用一系列完整、应用型较强的课程体系来学习会计专业。在和小组成员进行探究,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自由讨论各自观点,专业老师进行点评指导后,提出了针对非财经类会计专业院校,可采用会计教育一体化的模式。一体化,是指会计教育应面向应用型与创新型。

(一)应用型建设

1.明确培养目的,进行实战培训。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本着“扎实基础,开拓知识面,提高社会素质,增强综合能力”的目的。学校科学设置会计学专业课程,着重于实践教学,突出会计学实践教学的特色。实践教学,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上,实行“两免一补”方案紧抓学生在应用技术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资格证书取得三方面的教育。“两免”是对学生的会计实务能力和专业会计职业素质两方面的培养。“一补”是指学校应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针对实战培训,学校应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以成本会计教学为例,这是一门需要掌握多种计算成本方法的课程,内容难易分明,实践性较强,所以会计实践课必不可少。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去工廠实习,观看部分工件的制造过程,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记账知识进行会计模拟记账,便于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其次,学校可邀请优秀的在职人员举行定期讲座,为学生介绍生动形象的工作案例,增加实践经验。另外,课程内容要向其他学科蔓延。例如计算机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工科类的某些基础课程则有助于学生对一些产品模型的理解,有益于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学习。

2.其次,加大学校和政府在资金,师资方面的投入。对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会计实验室,引进实验仪器等,这需要学校和政府根据可靠的预算投入相关资金。另外,师资力量很大程度决定了课堂质量。由于会计实践性强,各种因素限制了学生不能频繁地走进企业进行实习,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应举出新颖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所以,学校不仅要多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更应该多给老师创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条件,通过集中培训或鼓励老师报考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等各种途径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创新型培养

1.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改革是指授课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针对授课方式,老师可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知识点讲解清晰,通过演示案例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的运用,利用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还可自由分小组讨论问题;其次,老师采用角色互动的方式,通过学生的独立讲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胆识。此外,授课方式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改革和实施。

针对课程设置,学校应加深数学方面的教育。“建模”思想的充分运用有助于学生潜意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模型,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比如管理学中的一些管理思想)起着“一点就通”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所以学校以多数学生的兴趣、需求为方向将课程划分为专业必修、选修课程,供同学进行自主选择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终生学习能力带动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的终生学习能力是指“活到老,学到老”。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学习能力,我们要存活于这个世界就必须不停地学习新知识。终生学习能力对于财会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金融产品的横空出世,新兴企业的蓬勃猛进等社会现象,都要求会计工作与时俱进,财会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继而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抓住学习知识的每个机会,培养自己独立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學习的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带动下增加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结论

本文对当前的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体化模式,包含了应用型与创新型相辅相成的教育理念。以辽宁省高校为例,一体化模式的推行适用于非财经类会计专业院校,强调应用型与创新型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扎实会计基础,提高创新能力,制定大学目标,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同时,一体化模式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方案。另外,关于会计教育的改革,不仅在于政府、学校、教师方面的努力,更在于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韦丽华.“诊所式”会计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J].财会探析,2014,(12):116-117.

[2]刘青,潘杰,范业民,王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校企联合构建“实践技能+定岗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J].价值工程,2011,(11):21-22.

[3]王红.职业能力:会计教育改革的导向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49-151.

[4]梁艳梅.谈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纵览,2014,(8):144.

[5]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11-17.

[6]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5-81.

作者:乔晴 刘青

上一篇:应用型模拟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优化成品油公路运输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