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战略分析论文

2022-07-03

基金项目: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沿海大开发与提升南通出口贸易”(编号:2011CNT0020);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集群创新的南通开发区转型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1CNT0010)[摘要]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极大地促进了南通经济的发展,对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出口贸易战略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口贸易战略分析论文 篇1:

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贸易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深受影响。通过文献调查和政策分析,提出促进中药产品出口美国的合理建议。文献研究:以“中药对外出口”“美国中药”为主题词,搜索Medlab、CNKI数据库,分析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现状;政策研究:以商务部、外交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发布的我国中药对美国贸易报告为依据,分析中药产品出口策略,总结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现状特点和成功经验,并提出有效促进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的新思路。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额稳定增长,存在增速缓慢、市场份额小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分析中药在美准入方式和我国中药出口政策,从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按需设计上市方案和制定相应国际标准及法规3方面,提出“保质促销,立规促贸”的对美贸易新方案。

关键词 中药;中药产品;中药出口;美国;发展战略;中美贸易摩擦;中药贸易;中药国际化

中医药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接受中医药文化[1],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药产品的对外出口[2]。而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使医药之争成为焦点,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也受其影响。目前关于中药对外贸易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中药产品质量不佳,中藥国际标准缺失是造成中药产品对外出口乏力的主要原因[3-12]。因此,我们通过系统分析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现状,结合美国中药准入政策,旨在提出促进中药产品出口美国的战略建议,减轻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的影响,加快中药国际化发展进程。

1 我国中药产品对美贸易概况分析

从美国中药市场现状来看,美国市场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13]。有学者分析1989—2015年中药出口情况,得出了中药产品出口增速慢、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14]。分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美国现状与中药在美准入途径,为促进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提供合理建议。

1.1 我国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稳定增长但增速缓慢  近几年,欧美中药市场规模逐渐扩大[15],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也连年攀升。见图1。

1999—2018年20年间,我国中药类产品对美出口贸易总额呈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速缓慢,2019年则出现了较大转折,中药类产品对美出口额骤降。按照中药产品对美出口额和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占比,可分为4个时期。1)稳定增长期:1999—2008年,由于中医药文化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中药的对美出口额与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占比均呈稳定增长。2)骤降期:2008—2010年,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出口额稳定不增且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占比连降3年。3)回升期:2011—2018年,经济回暖,中药产品对美出口额及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占比均呈现回升趋势。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我国中药出口总额降低,但对美出口额占比仍旧增长,这表明了我国对美中药产品出口额稳定。4)二次骤降期:2019年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药类产品对美出口额出现了16.1%的负增长,且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药产品的对外贸易下滑加剧,预测此次骤降期将持续3年。美国连续多年是我国出口中药类产品第一国,连续5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中药产品超过5亿美元,即便如此,对美国中药产品出口额占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仍较小[16],稳定在10%~17%。另外。2017年,我国对美出口中药产品占美国草药类膳食补充剂市场额的7.3%[14],提示我国中药产品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应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开阔美国中药产品市场。

1.2 我国中药产品对美出口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在2009—2019年的11年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美国的产品结构情况见图2。

中药提取物与中药饮片结构占比呈稳定增长趋势,中成药与保健品等复方中药产品市场额在此期间有所增加,但是在产品结构比例中,二者同呈缓慢减少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美出口中药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且以低附加值中药类产品为主,即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占大多数。中药提取物出口额能够稳定增长的原因是其具有可测量性和可鉴定性,而中药提取物并不是中药的精髓所在。在西方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美国对草药的认知还处于单一草药的使用,对于药品主要是看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国药学研究偏重药物的毒理/药理等研究,而中药类产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其重点是辨证施治。相对单味草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的情况来说,中药复方具有更大的优势。调查显示,单味草药膳食补充剂(含中草药)的使用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传统复方类型的使用量并没有增加。就目前而言,单一草药在美国的膳食补充剂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14]。这提示我国中药产品应提高自身质量,增强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加强中药复方产品的研发,争取将原料药出口转变为制剂出口,真正体现中医药的附加值,从而开阔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国际市场。

1.3 中药产品在美准入方式研究 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美国存在增速缓慢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的中药准入政策决定的,而2019年中药类产品对美出口量下滑,则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结果。现分析中药在美准入方式,为促进中药产品出口美国提供合理建议。

美国制定的众多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中,最重要的是1820年出版的《美国药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USP的医药价值毋庸置疑,即领导了美国药品市场,也影响着国际药品相关标准的制定。自18世纪中药产品传入美国的1个世纪内,植物药的使用还较普遍,占据了1820年版USP的65%[17]。20世纪40年代后,植物药逐渐从USP里撤除。USP本身对于植物药的质量要求极高,其标准普遍高于我国药典。例如水飞蓟的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其检测内容少且检测方法简单,USP对其质量标准检验项目更全面,更科学[18]。再如,银杏叶提取物,USP执行的标准明显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另外,USP每年都会更新版本且每版都会增补2次,更加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新颖性。提示我国中药产品应提高质量,完善监测指标和方法,从而获得USP的认可进入美国市场。2004年颁布的《植物药工业产品指南》体现了美国对植物药管理思路的改变[20-21],其2016修订版本,更有利于指导植物药的后期开发和新药申报,可为我国中药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提供全程指导。法规规定,对于符合药品定义的中药产品,其安全、有效得到證明便可以进入美国市场[22]。中药产品作为药品在美国上市有2种途径:一是以非处方药(OTC)身份上市,即通过OTC专论,获得药品登记号(National Drug Code,NDC);二是作为新药直接上市,即进行新药申请,获批后上市。我国出口的中药产品可根据是否符合途径要求进行途径选择[23]。

在膳食补充剂诞生之前,我国中药产品以食品形式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国会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以1994年的《饮食补充剂保健与教育法》为基准,正式定义和规范膳食补充剂的法律法规管理,从此我国中药产品便可以膳食补充剂的身份进入美国。2006年《膳食补充剂和非处方药保护法》要求制造商向FDA通报其产品的严重不良事件,2011年《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重点强化了对进口食品企业的监管[24],皆在提示我国中药产品应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开拓市场。2016年,《膳食补充剂:新膳食补充成分的申报和相关问题》(草案)的提出,给我国中药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了新思路,即可按照新膳食成分在美国上市。但是,中草药在美国主要用做膳食补充剂,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获取,有时消费者会因为缺乏临床指导或者不合理使用导致不良反应,从而导致了FDA对部分中药发出禁令[25-26]。

根据FDA和FD&CA依据产品的不同性质制定的各类法规管理政策,植物产品根据其预期用途,其上市流程如图3所示。

符合膳食补充剂定义的产品可以在不获取FDA上市前审批的情况下直接上市销售,按照要求,需在其首次上市的30 d内通知FDA做好备案;而新膳食成分(New Dietary Ingredient,NDI),即在1994年10月15日之前未在美国以膳食补充剂形式上市,必须上市前75 d向FDA备案。现有法规表明,若某种植物产品先以膳食补充剂的形式上市销售之后,仍可申报NDA[27]。反之,若某植物产品已作为药物批准上市,则不可再作为膳食补充剂销售。中药产品作为膳食补充剂在美国上市,因其上市前不需要FDA审批,具有快速和经济的特点,可以做到优先占领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纳。中药产品作为药品身份上市,周期长、程序烦琐、费用高,但作为药品上市,才能更好地体现我国中药的临床优势和特色。中药产品作为膳食补充剂上市,不能声称其具有药效,而作为药物上市,可以明确标示产品具有适应证。相同的产品以不同的方式准入决定着其拥有不同的市场范围[28],这也强调了我国中药产品应依据自身特色及目的选择合适的准入方案。

2 中药国际贸易瓶颈问题

目前中药国际贸易瓶颈偏重中药产品质量、技术、标准3方面。

2.1 中药产品质量研究方面 主要倾向于中药的安全和质量标准研究。国内外学者一致共识认为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的不明晰,是制约中药国际化发展的首要因素[29-34],如药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安全性指标质量控制的落后[1]。而中药质量参差不齐这一痛点更是影响中药出口的一大因素[35]。因此有学者建议,做好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础研究,做到从源头控制中药质量,减少或消除其对中药产品的负面影响[36]。我国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中医药政策也鼓励了中药的标准化研究,中药产品的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2.2 中药产品技术方面 存在理论先进、技术需创新的问题[37-38],大部分学者认为中药产品存在加工方式简单、技术含量低的问题,会影响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39-41]。我国中药产业不仅缺乏生产创新技术而且缺乏功能或成分创新型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42]。因此,我国中药产品应在提升制备工艺的同时,研发新产品,如新剂型、新配方的研制,从而开拓中药产品的市场。

2.3 中医药标准化方面 存在着现行中医药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中医药标准化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而缺乏覆盖中药全产业链的系统性中药标准化体系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原因[43],而缺乏中药国际标准也是制约中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我国学者应加强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与制定,促进我国中药产品的发展[44-47]。

3 中国中药产品出口政策分析

我国中医药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中药产品的美国之路步履维艰,分析我国现有的中药出口政策,有望为我国中药产品更好地打开美国市场提出合理建议。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中药产业的进出口贸易影响重大[48]。近十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中药产品的出口。我国促进中药贸易的政策及法规颁布时间及名称见表1。

2005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一要培育出口主体,优化产品结构。结合我国近十年出口贸易现状,我国企业应逐步提高医药产品出口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从而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全面增长。二是鼓励境外注册认证,推进中医药标准化战略,推动医药产品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工作。这就提示,一方面需要根据药品自身特性设计上市方式,另一方面就需要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的热度下,加快制定颁布更多的中医药国际标准。

2012年,《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发布,是由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个部门合作制订的。其对促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增强我国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的实力具有积极意义。“意见”提示,中医药服务贸易企业应该“走出去”,享受相关政策福利;另采取对外援助方式,促进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应根据出口国需求加大中药品产注册力度;中央财政完善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财税政策并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定,都有利于我国中药产品打入美国市场。

《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分析了“一带一路”的现状和优势,提出了完善政策机制和加大金融财税支持中药产品的保障措施。美国虽不在传统“一带一路”的线路上,但中药产品出口美国也可受益于相应的完善保障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進口药材管理办法》,加强了对进口药材的监督管理,保证了进口药材的质量。相应,我国中药产品要想进入国际主流医疗市场,应该参照出口国的需求和标准,制定相应的《出口药材管理办法》。

4 基于中药对美贸易现状分析,美国中药准入政策分析与我国中药出口政策分析的建议

就目前形势来看,中药产品进入美国药品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FDA对中药的监管仍然没有放松的形势下,我国的中药产品应提高自身质量,迎合美国准入政策,制定相应法规及标准,形成“保质促销,立法促贸”的格局,从而开阔美国药品市场。

4.1 提高中药产品质量 中药产品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影响其以药品身份进入美国市场的第一因素,中药产品难以进入USP,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我国中药产品应提高自身质量。一是提高中药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研究中药生产装备与工艺[49];二是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系统监管,规范中药行业的生产[50],涵盖源头、生产、经营及科研[51],做到中药产品可溯源,生产过程全监管;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52],完善制作工艺流程标准,申请专利保护[53],改进检测方法,减少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四是按照美国新药研究的方式大力开展临床研究,获得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54]。

4.2 顺应中药在美准入政策,设定合理准入方案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分析美国中药政策,选择合适的中药产品并为其量身定制出口方案,按照食品和药品2种途径分别规划。1)应针对市场需求,时刻关注技术、法规及市场环境的动态与变化,及时开展中药产品研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联合合作,申报适宜的中药产品,如具有临床优势的中药产品,使用经验丰富的知名品种,具有简单而明晰成分的中药产品,如口服制剂等,从而解决中药因其组方复杂、成分不确定而很难得到消费者的理解和接受的问题。2)在FDA没有对中药产品放松要求的形势下,申报者应保持与FDA的密切联系,深入研究美国对食品和药品的准入要求,为中药产品选择适宜的途径在美国准入。《植物药指南》的发布和第二个通过FDA审批的植物药,预示我国中药产品将有更好的发展机遇[55]。3)USP每年都会更新且每版都會修订,上海也有USP分部,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当积极与其加强沟通。我国中药产品生产和检测应按照USP植物药的标准和检测方法,从而获得认可进入USP来开阔美国药品市场;或者以膳食补充剂身份上市,选择标示健康声明,一可明确中药产品可降低相关疾病风险[23],二可提前打入美国市场获取市场份额,积累数据,可为中药产品开拓美国药品市场提供基础;也可走长远计划,规划其新药申请途径,以药品身份进入美国市场。

4.3 制定中药国际标准和中药出口法规 加快申请中药国际标准,促进中药国际化。当前全球缺少一套统一的中医药国际标准,而中药是建立在与西医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国际标准,就像是与世界沟通的语言,没有标准,中药难以与国际接轨。灵芝、铁皮石斛等ISO国际标准的发布[9],推动了中药国际化之路,也更加坚定了我国学者加强中药国际标准申报的想法[56]。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在了解美国中药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我国中药产品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管理。今后,政策制定应在符合中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对于中药产品准入的要求,如出台相应的《出口药材管理办法》,制定鼓励出口的法规,促进企业出口中药产品的积极性,继续促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

5 小结

现阶段,我国中药产品对美贸易虽有佳绩,但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中药产品的对美出口有所下降,且中药产品对美出口长期存在增速缓慢和结构不合理现象。通过分析我国中药产品对美贸易现状、中药在美准入政策和我国中药出口政策,得出我国中药产品应在提高自身质量的基础上,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技术含量,顺应国内外法律,选择合适的途径上市。我国政府应完善相关措施,制定相应规定,从而促进中药产品对外贸易。我国学者也应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加强基础研究,加快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疾病谱系的演变促进了我国医疗模式由治病向预防、保健的转变,中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而我国中药产业应抓住市场机遇,结合我国中药资源优势、理论优势、生产优势[57],形成“保质促销、立规促贸”的对美贸易新模式,即大力研发新技术来提升质量,通过保证质量来提高中药产品的销量,制定相应中药国际标准及法规来促进对外贸易,从而加快中药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郑丽君,莫颖宁.中药国际化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8,13(5):236-237.

[2]秦大平,张晓刚,宋敏,等.“一带一路”战略下加强我国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新优势的分析与思考[J].西部中医药,2018,31(3):45-49.

[3]汪选斌.中药国际化与标准化研究问题的思考[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4,33(4):313-317.

[4]景佳,廖景平.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207-209.

[5]邝慧玲,黄桃园.中药国际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586-588.

[6]李光耀,毕开顺.基于SWOT分析的中药国际市场拓展策略研究[J].中国药业,2011,20(14):8-10.

[7]王广平.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4(10):118-120.

[8]廖海金.“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令人期待[N].中国医药报,2012-03-26(008).

[9]柴玉.灵芝、铁皮石斛ISO国际标准发布标准化是中药走向国际的推手[J].中医健康养生,2019,5(5):74-75.

[10]马定科.中药标准国际化的可贵探索[N].中国中医药报,2016-03-31(005).

[11]廖海金.中药出国,须主导建立国际标准[N].中国中医药报,2014-09-19(003).

[12]李春霞.中药国际化艰难破局 国际标准缺中药版[N].中国医药报,2013-12-03(007).

[13]黄碗贞.我国中药产品在美国市场准入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14]张中朋,汪建芬.我国中药贸易现状及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2):278-282.

[15]霍卫.中药进出口增势明显欧美市场渐暖[N].中国中医药报,2011-08-19(007).

[16]杨浩雄,黄飞.基于美国中药市场分析的中药材出口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7):515-516,556.

[17]陈涛.美国关于中药法律法规的历史沿革及展望[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28(7):37-41.

[18]刘金平,袁航.2010版《中国药典》与《美国药典》之水飞蓟的质量标准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749-2751.

[19]巴晓雨,闫朝雷,苗秋艳,等.《中国药典》银杏叶提取物质量标准与《美国药典》,《欧洲药典》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8):180-185.

[20]祝国光,韩克勤,郭治昕.FDA发布新的《植物药工业产品指南》[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5,26(5):225-229.

[21]孙月蘅,潘勤.美国《植物药工业产品指南》浅析[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28(1):23-25.

[22]姚丽萍.美国植物药专利保护模式的法律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23]孔祥生,武志昂.我国中药以药品身份在美国注册的策略初探[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36(3):372-376.

[24]李强.美国保健类食品管理的历史沿革[J].首都医药,2012,19(16):8-9.

[25]写意君.大复方的FDA探索之路[N].中国中医药报,2016-02-04(005).

[26].FDA重拳出擊400亿美元膳食补充剂市场[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9,26(2):7.

[27]宋洋,尤晓敏,宗毛毛,等.我国中药以OTC药品身份在美国上市途径探讨[J].中国药物警戒,2015,12(9):547-551.

[28]宋洋,于志斌,杨悦.中药以植物药新药在美国注册的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5,12(4):219-223,228.

[29]Job KM,Kiang TK,Constance JE,et al.Herbal medicines: challenges in the modern world.Part 4.Canada and United States[J].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2016,9(12):1597-1609.

[30]Tang TY,Li FZ,Afseth J.Review of the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 in herbal medicines in USA[J].Chin J Integr Med,2014,20(12):883-893.

[31]Gabay M,Smith JA,Chavez ML,et al.White Paper on Natural Products[J].Pharmacotherapy,2017,37(1):e1-e15.

[32]Stegelmeier BL,Brown AW,Welch KD.Safety concerns of herbal product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dehydropyrrolizidine alkaloids and aristolochic acid[J].J Appl Toxicol,2015,35(12):1433-1437.

[33]Efferth T,Fu YJ,Zu YG,et al.Molecular target-guided tumor therapy with natural products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Curr Med Chem,2007,14(19):2024-2032.

[34]Chugh NA,Bali S,Koul A.Integration of botanicals in contemporary medicine: road blocks,checkpoints and go-ahead signals[J].Integr Med Res,2018,7(2):109-125.

[35]冉京.我国中药出口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7,15(27):38-40.

[36]魏辉,巩昌镇,田海河,等.中药在海外发展方向(一)[J].中医药导报,2019,25(1):1-7.

[37]林江.民族经济学视野下的传统医药产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2(1):26-30.

[38]程翼宇,钱忠直,张伯礼.创建以过程管控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体系[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1-5.

[39]田浩国,高山.我国中医药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8,36(6):48-51.

[40]魏金曼,赵雪,詹柴.海峡两岸中医药产业合作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J].特区经济,2014,32(4):75-77.

[41]郝刚,冯占春.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算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10):60-62.

[42]孙颖,张晓燕.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5(9):38-39.

[43]董玲,孙裕,裴纹萱,等.基于全程质量控制理念的中药标准化体系研究思路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3):4481-4487.

[44]骆璐,董林林,李孟芝,等.基于药典算法的无公害中药材农残限量通用标准的RAM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1):2197-2207.

[45]韩学杰,刘兴方,王丽颖,等.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策略是标准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4):737-742.

[46]张建武,肖诗鹰,董国锋,等.中国药品标准制度发展简史[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6):803-807.

[47]董国锋,韩学杰,吕爱平,等.中医标准化法学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9,52(11):20-22.

[48]刘连滨.中药质量管理与新药研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与新思路[J].中国新药杂志,2017,26(4):385-388.

[49]于秋来.探究中药生产技术与工艺工程化[J].中国处方药,2018,16(1):25-26.

[50]赵林.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若干监管政策规制问题的探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9,17(10):52-67.

[51]李慧,牟蓉.我国中药相关政策法规的发展现状与解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1):5-8.

[52]方悦.加快中药创新研发需关注四点[N].健康报,2020-03-11(005).

[53]文亮.中药专利保护 遇基础性难题[N].医药经济报,2019-12-12(008).

[54]谭燕.美国FDA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和药品审批[J].上海医药,2019,40(3):64-66,77.

[55]成龙.FDA植物药指南对我国中药新药研发的启示[J].科技中国,2019,24(3):62-65.

[56]创新中药生态农业,以标准推进中药国际化——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研究员[J].世界中医药,2019,14(11):2815-2818.

[57]姚玲,申俊龙,李洁.基于进口鼓励国际化视野的中药资源“一带一路”国际贸易趋势研究[J].中草药,2019,50(14):3510-3516.

(2020-03-23收稿 责任编辑:芮莉莉)

作者:王梦昕 刘国秀 史楠楠

出口贸易战略分析论文 篇2:

沿海大开发战略下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的SWOT分析

基金项目: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沿海大开发与提升南通出口贸易”(编号:2011CNT0020);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集群创新的南通开发区转型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1CNT0010)

[摘 要]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极大地促进了南通经济的发展,对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沿海开发下南通纺织出口实际进行SWOT分析,着重剖析了其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最后提出了提升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 沿海开发战略 纺织出口贸易 南通 SWOT

南通是江苏惟一既有江又有海的城市,与上海隔江相望,是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中的核心城市,随着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南通工业产值上升迅速,经济实力提升明显,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417.9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为第二十六位。南通也是我国著名的纺织之乡,是全国12个纺织品出口基地和10个服装出口基地之一,2010年南通纺织品进出口总额为51亿美元,其中出口达46.8亿美元,占南通当年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纺织工业是南通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研究沿海开发战略给南通纺织品贸易带来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现运用SWOT分析法对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在沿海大开发战略下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进行综合分析。

一、沿海大开发战略下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的SWOT分析

1.机会(Opportunities)

(1)沿海大开发战略带来政策倾斜。沿海大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江苏省加大了对沿海开发的政策倾斜力度,先后出台了一些具体的产业支持政策,有目的地进行政策引领,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布局沿海产业带。南通在沿海开发规划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坚持江海联动、跨江联动、港城联动,逐步形成了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纺织行业作为南通传统支柱产业也必将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2)沿海大开发战略能够促进南通战略地位的提升并且完善基础设施。江苏沿海开发提出要将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建成我国东部沿海的新型工业基地。最近几年,随着苏通大桥通车,洋口港通航,崇启大桥、沪通铁路等开工建设,南通将成为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南通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直接促进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发展。

(3)沿海大开发战略推动了产业转型与升级。自江苏提出沿海开发战略之后,南通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逐步转型升级。南通深入发展纺织服装业,利用高科技来提高纺织品技术含量,建成现代纺织服装业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大力支持和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型纺织企业和名牌产品以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把比较优势从产品价格优势转移到质量和品牌优势上来。

(4)沿海大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将获得有力的金融支持。面对如火如荼的沿海开发,金融创新的力度在加大,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应用于沿海开发。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在南通设立分支机构,金融网点的业务经营范围得到拓宽,服务功能充实,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中心,方便南通纺织品出口企业进行融资,满足其信贷需求。

(5)沿海大开发战略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南通的纺织出口企业在沿海开发的政策引导下,不断走出国门去寻找新的贸易机会,国外的销售商也主动来寻求合作,宽松的环境为纺织企业扩大出口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2.威胁(Threats)

外部环境对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威胁主要体现在:

(1)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后,国际国内的纺织品竞争进一步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受阻。

(2)在全球经济放缓、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以及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现实因素影响下,南通纺织品出口企业陷入困境,虽然新一轮金融危机远去,但有些纺织品出口企业元气大伤,甚至最终导致破产。

3.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s)

(1)南通纺织工业在原料指向地方面具有优势。以丝绸行业为例,南通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蚕蛹之乡”,全国有近二成的蚕茧出自南通。借助这一原料优势,南通的丝绸面料及织品业已发展得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些全国闻名的行业集团,如江苏鑫缘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等。

(2)南通纺织工业在劳动力素质方面有优势。南通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等院校,这些院校都设有纺织服装、经济管理等专业,每年都向南通本地及周边地区输送大批高级技术人才,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

(3)南通形成了纺织工业生产的集聚效益。南通的纺织工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产业集群现象比较明显。有以东丽、帝人等企业为龙头的长江国际化学纤维园,以三友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服装业集群,以及观音山纺织科技园为基地的色织印染集群。有中国最大的纺织面料市场——通州川港、志浩绣品面料市场和中国最大的纺织成品市场——海门叠石桥市场,有全球第三大家纺中心的南通家纺城。

4.企业劣势(Weaknesses)

(1)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品牌企业不多。虽然南通的纺织工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但多数是中小型企业林立,截至2010年底,南通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数为2851家,然而大型名牌企业不多。南通大型的上市纺织企业仅有江苏三友、综艺股份、联发股份、金飞达和罗莱家纺。

(2)科技创新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差。技术水平和产品研发能力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成本、价格、质量和品牌。目前南通纺织生产能力较强,但滞后的产品开发能力己经成为影响纺织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沿海大开发虽然给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产品开发能力差,成为纺织品出口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沿海大开发下提升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水平的策略

1.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竞争力

沿江沿海成为南通纺织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南通纺织企业要意识到加大科技投入的重要性,认识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确保企业不被社会所淘汰。要组建研发机构,不断提高自己在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要积极参与国际顶尖的服装展示和国际纺织行业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设计、营销和管理经验。尽力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用差异化产品和绿色产品提升产品结构,进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提升资信水平,解决融资问题

要抓住沿海大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将获得有力的金融支持这一机遇,南通纺织品出口企业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资信水平,以健康良好的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通过壮大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实力,有效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降低企业融资贷款的难度,从而为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做大做强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3.实行品牌战略,扩张海外市场

名牌产品、高附加值是纺织品竞争的关键所在,要加快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质量和品牌竞争转变,提升出口产品档次。此外,在维护日本、欧美市场的同时还应大力拓展其他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资料显示,非洲和东盟等地区对南通的中低档产品有很高的需求量,南通纺织企业要充分利用沿海大开发战略所产生的国际影响,积极占领这些海外市场。

4.实行人才战略,培养引进专业人才

要以沿海开发为契机,继续发挥南通本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纺织服装、经济管理、外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以优厚的条件引进经验丰富的相关人才。目前,纺织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从一线操作工人中提拔起来的,现场管理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比较低,而科班出身的本科生由于缺乏经验不被重用。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好南通高校和纺织企业资源,把基层管理人员送进学校深造,而将科班的本科生下放到一线锻炼,锻造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通才”,为南通的纺织工业留住人才。

5.严格产品质量,生产绿色合标产品

南通沿海开发坚持走绿色之路,在沿海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等方面处处体现绿色。南通的纺织企业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纺织工业园区建设、纺织品生产过程等方面注重绿色环保、符合标准,以应对发达国家在纺织品贸易上设置的生态标准。

总之,沿海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尽管存在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历史机遇。政府和企业需要牢牢抓住机遇,全面而有效地实施相关出口发展策略,从而实现南通纺织品出口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卫东. 江苏沿海开发模式创新研究[J]. 宏观经济论坛,2010,11

[2] 解全明. 浅谈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对策[J].理论界,2009, 7

[3]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 华夏出版社,1998

作者:徐惟 孙亚南

出口贸易战略分析论文 篇3:

1995年~2009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统计分析

摘要:对1995年~2009年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指控的状况,从案情总量、发起反倾销指控的国别及其遭遇反倾销指控的产品类别等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我国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增速不均衡,企业反倾销应诉意识淡薄等所导致的应诉不力,特别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外对华歧视性贸易政策等是我国出口产品频遭反倾销指控的主要诱因。对此,应多元化的调整出口贸易战略,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合理利用WTO规则,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

关键词: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产品出口:W70:出口贸易战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与日俱增。2009年在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的贸易出口额仍然高达2072亿美元。在这种喜人的形势背后,对外贸易战也愈演愈烈。截至2009年12月15日,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107起,涉案金额约119亿美元CI),2009年仅美国对于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有23起,案件数增长了53%,案值占到了中国在全球受贸易救济调查资金规模的65%。仅今年以来,美国已经对我提出5起贸易救济措施,正式立案的有4起,因此,分析我国出口产品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的现状、原因,以在全球反倾销浪潮中保持主动,对于企业规避反倾销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遭遇反倾销指控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遭遇反倾销的总量与趋势分析

从反倾销的立案调查数量来看,我国世界上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从1995年到2009年,世界范围内共发起3 865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自1979年欧盟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一个最重要的例证就是我国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的增加,我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1995年~2009年国外对华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显示从1995~2009年的15年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数达3865起,其中2009年最高,达到437起;1995年最低,为157起。而我国遭遇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也高达746起,从1995年的20起,到2009年的75起逐年增长。

图2反映了国外对华反倾销数占全球反倾销发起总数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图2显示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数占其全球反倾销发起总数的比重由1995年的12.73%上升到2008年的35.1%,增长了22.37%。如此快的增长趋势,不仅说明我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运动的主要目标国,也使我国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对我国出口贸易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我国遭遇反倾销指控的国别分析

从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来看,自1995年到2009年,世界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共发起了多达746起的反倾销立案调查,如图3所示。排名前11的国家分别为分别是印度(130起)、美国(100起)、欧盟(90起)、阿根廷(81起)、土耳其(56起),巴西(43起)、南非(32起)、澳大利亚(30起)、墨西哥(28起)、韩国(24起)、加拿大(23起),这11个国家共637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占总量(746起)的85.39%。

从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发起国家来看,尽管早期来说发达国家是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国家,但是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数量呈大幅度的上升,现已取代发达国家成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国家,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1995年到2009年,对我国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前11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98起)、美国(76起)、欧盟(67起)、土耳其(50起)、阿根廷(47起)、巴西(24起)、韩国(18起)、加拿大(18起)、墨西哥(17起)、南非(16起)、澳大利亚(14起)。这11个国家共对中国实施了445起反倾销措施。

另外,按照实施措施和发起调查的比率来说,如图4所示,土耳其(89.29%)、韩国(78.26%)、美国(76%)、印度(75.38%)、欧盟(74.44%)这五个国家为反倾销高发国家,采取措施的比率都高于70%。

(三)我国遭遇反倾销指控的产品类别分析

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产品种类也逐渐增多。从我国产品遭遇反倾销的立案调查情况来看,1995年至2008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立案的产品达19种。如表1所示,遭遇立案调查前7名的产品有贱金属及其制品(178起),化工业及其相关产品(159起),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94起),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68起),塑料、橡胶及其制品(52起),杂项制品(47起),建材及其制品(40起),鞋帽、羽毛球、人造花等(17起),矿产品(16起),木质纸浆及其制品(15起):这11类产品共671起,占总调查产品数的近90%,这表明,这11项产品出口时应特别关注。

从我国被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产品来看,贱金属及其制品为117起,化工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为114起,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为54起,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43起,塑料、橡胶及其制品33起,杂项制品36起,建材及其制品23起,鞋帽、羽毛球、人造花等16起,矿产品10起,木质纸浆及其制品7起,这11类产品共453起,占总调查产品数的60.97%。由此看来,化工类产品和贱金属被实施措施的比例非常高,占我国被实施措施总数的一半左右。

二、我国遭遇反倾销指控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出口贸易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高速增长。图5是我们对1995~2009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和差额的统计,图5显示,15年来我国贸易额逐年增大,相应的贸易顺差额总体上也在增长,特别是近四年来,高速增长的贸易出口导致外贸顺差大幅度扩大,2004年全年外贸顺差为319.8亿美元;2005年我国外贸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为1018.8亿美元,是2004年的3倍多;2006年外贸顺差又远远超过了2005年,为1774.7亿美元;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跨入了2万亿美元,对外顺差也超过2 500亿美元,为2 622亿美元:到了2008年更是达到近3 000亿美元的顺差。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2009年外贸金额有所下降,但可以预见,以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短期内我国的出口增长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我国长期大幅度的贸易顺差不仅给同类产品竞争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使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加剧,因此,我国出口产品不免被认为有倾销的嫌疑,容易招致反

倾销调查。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反倾销措施的滥用

近年宋,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以中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并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产品的重要供应者。尽管这些国家迅速扩大的出口规模并没有彻底改变国际贸易增长不平衡的局面,但是也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大量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冲击,为了缓解由此形成的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矛盾,反倾销手段作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的三种合法手段(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之一,其相关规定存在弹性,常常被一些国家滥用,成为贸易保护的“遮阳伞”。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政治影响力大大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对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旧经济格局下的主宰国家打着“中国威胁论”的口号,不遗余力的对我国频繁的应用贸易保护手段,以保护本国产业及经济利益,而作为被允许的一种长期存在又卓有成效的贸易保护政策工具,反倾销被各国普遍采用,因此,我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三)国外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许多国家仍无视我国已经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或继续将我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或通过立法将我视为“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同时规定严格标准。据我国入世的最终谈判结果,在2001年后的15年内,我国仍将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的调查时受到相应的反倾销规则的约束。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国可认定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内价格可能是获取了政府补贴而降低了的价格,从而国外企业就以替代国同类产品的国内价格作为价格标准。替代国的选择随意性很大,当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我国的国家被选为替代国时,我国的产品出口价格相对明显偏低,倾销很容易被判定成立。

尽管在具体的一些案件中,我国部分企业通过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了其“市场经济地位”,但对于没有获此地位的中国企业,仍然用“替代国”方法被课征高额的反倾销税。即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企业的正常价值,不能为其他企业参考。这种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不但使大量中国产品因征税而退出当地市场,而且它客观上诱导了进口国当地产业不断通过反倾销手段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从而使我出口产品的现实竞争力受到压制。

(四)我国出口企业应诉不力

据统计,在对华反倾销案件中,有一半案件,企业没有应诉,直接导致败诉,企业不应诉或者消极应诉不仅会使我国企业不战而败,而且容易引起反倾销的连锁反应,使得起诉国其他行业的企业甚至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企业对不积极应诉的我国提起反倾销诉讼,如在1994年美国对我国出口大蒜的反倾销案中,不仅因为我国企业没有应诉,结果被征高额反倾销税,而且代理此案的律师见我国企业不敢应诉,就先后鼓动美国蜂蜜、自行车、蘑菇罐头、靛蓝染料等行业连续对我国相应出口商品提起反倾销诉讼。

具体来说,我国企业不应诉或者应诉的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企业缺乏反倾销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不强,存在许多错误的观念。据1998年对深圳企业的调查统计,居然有47%的企业家不知道何为反倾销。所以,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贸易市场。我国企业缺乏应变能力,一旦被起诉,本身缺乏胜诉的信心,对应诉结果持悲观的态度。一些企业即使参加了应诉,又因专业人员缺乏、文件材料不全、企业帐目不清等原因,在应诉调查阶段,对填写答卷、接受核查等繁杂的举证实务产生畏难情绪,其次,反倾销应诉成本较高也是我国大多数企业考虑的问题。反倾销的调查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被诉企业在调查期间,要详细的提供企业经营成本、出口渠道、会计方法、企业产权等方面的资料,如对国外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还需要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律师,因此,许多企业认为反倾销应诉费时费力费财,所以选择消极应诉。另外,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一国一税”制度,导致许多想应诉的企业因害怕其他企业不应诉也能“搭便车”,而不应诉或应诉不积极、等待观望也会导致整个行业都无企业应诉,或应诉不积极。

三、启示与对策

(一)多元化的调整出口贸易战略

我国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出口数量剧增对国外企业产生很大的冲击,易招致反倾销调查。因此,我国应适当调整外贸增长的方式,首先出口时要考虑进口国市场容量及其相关产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可使某项产品短期内成倍或大量增长,应发展有序,公平的出口贸易;其次,要改变我国外贸出口市场发布不合理的状况,从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措施最频繁的欧美印等国家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内,据各国的消费状况的不同,对产品正确合理的定价定位,以排除反倾销的嫌疑;再次,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东南亚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内部选择合适的国家直接投资,利用这些国家的出口配额或者其他优惠政策把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最后,应转换经营机制及策略,优化产品结构,学会依靠产品创新,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提升来增强竞争力,真正做到以质取胜。

(二)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为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一直是使我国反倾销应诉过程中不懈努力和抗辩的目标,我国政府一方面要努力通过双边谈判,促使更多的国家在国内立法上确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可能的情况下可将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纳入WTO的多边贸易谈判;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尽快摆脱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被动局面。加入WTO以后,要想解决应诉反倾销而受到的歧视待遇问题,我国政府应向世贸组织申请明确中国的“替代国”标准,在我国出口企业获“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无望的情况下,应正确选择好替代国。

(三)合理利用WTO规则赋予的权利

我国作为WTO反倾销委员会的成员,应合理合法、积极有效的行使自身的权力,如在修改和完善WTO反倾销法规规积极参与,使之朝健康、公平的方向发展:在其他成员实施反倾销法规吋有资格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第三方参与另外两个成员见争端解决程序时,可向WTO工作组提交自己的法律意见及陈述;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努力争取WTO成员在采取反倾销措施时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保护。因此,我国产业界也应和政府密切配合,对外国的反倾销措施做出正确评估,以确保我国根据WTO反倾销协议所应享有的权利得到真正的保护。

(四)完善企业反倾销应诉机制

对于缺乏反倾销意识的企业,要学会并熟悉用法律手段解决经营与竞争中的问题,一旦面临外国反倾销调查,就应依照国际反倾销法和国内反倾销法规积极的应诉。具体应诉中,企业要熟练并掌握反倾销的技巧,在行业协会的主导下,充分利用倾销、损害及两者的因果关系这三个构成要件,把握好《WTO反倾销协定》等法律规定中的相关的数字规定,提供完善、规范的证据资料,并聘请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律师进行积极抗辩,当然,培养一批懂得本企业产品和反倾销专业知识趵人才也迫在眉睫。

编辑 汪晓

作者:刘爱东 梁 洁

上一篇:文科专业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应对金融危机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