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2022-11-11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场合都离不开制度,制度是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行动准则。你接触过什么样的制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第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三大支柱

中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因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今年4月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远超国际标准10%的老龄化社会分界线。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近十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大概在12%,死亡率在7%。这好比一个金字塔,处于底部的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而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少儿却越来越少。

老年人口比重的加大已对养老消费需求的满足、老年人医疗保险、养老居住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环节提出挑战,特别是对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由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组成。截至2010年年底,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57亿人;参加新农保的人数为1.43亿人。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指出:“今后我国养老保险的工作重点仍是在扩大覆盖面上。”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是“保基本”。此外,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保障绿皮书》中指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实际收益率不足2%,而2005年以来的加权通货膨胀率为

2.22%。

补充养老保险方面,迄今为止,我国公务员和大部分事业单位仍

实行特殊的退休金制度,所以我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只有企业年金一种形式。中国的企业年金起步较晚,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行业分布面狭窄,主要集中在电力、石化、交通、烟草、钢铁、金融等部分行业和企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企业年金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正式运作的企业年金规模为1975亿元,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是1116万人。

个人养老储蓄方面,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第五条提出:“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但有关个人养老储蓄制度的建立是否有国家政策的相应配套措施、谁来管理个人养老储蓄基金、是否与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挂钩等等,这些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运行机制。

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30.3万亿元,2009年中国大陆的商业保险密度和深度分别是121美元和3.4%,而世界平均水平是595美元和7%,美国是3710美元和8%,日本还要高,因此,我国个人养老储蓄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存在很大差距。

声音

我们下一步做电子商务创新要解决诚信问题。这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供应方,一个消费方。现在做“消费养老”模式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

这个平台如果不仅仅买卖东西,还做养生、保健等服务,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很多服务,将美容院和养生堂联合起来的话,可以形成一

种服务链。

——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

应该支持曹总的尝试。网货来自渠道,核心是将暴利还给制造业,反映在现在的市场,企业应该把自己的得利让给消费者,从而创造出一个能使我们的养老水平更加完善的局面。

——国家工商总局市场司原司长张经

上海家帝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把消费和养老联合起来的一个创新,而诚信问题也在“消费养老”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项目顾问于元江

把流动零散的客户和企业系在一起,做美国人几十年前做的事情。美国人做这个的时候有很多挫折,家帝豪走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路要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燕绥教授

现在我们把消费者放在首位,你消费是给我的企业投资,我会给你返还利润作为回报。我的产品质量不错,那么好,消费者来给我投资。如果我的产品质量不好,那么,我永远不要在中国做了。——上海家帝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华

第二篇:浅析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家庭养老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农村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这一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养老的需求,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及问题。本文从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出题,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家庭养老 农村养老保险 现状 问题 对策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1.1覆盖率低,发展不平衡

农村养老保险低覆盖率低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比较低,经济状况比较落后,这使之很多家庭在满足自身生活和子女上学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并且在农村自古以来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观念的转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此外,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对政策的宣传没有使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达,这就会让有条件的农民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养老保险或者是没有想到而未参加养老保险。同时,农村养老保险在我国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经济条件所以发展较好,而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得不尽人意,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几个发达省市,仅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和北京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占全国基金总量的70%以上。

1.2基金的储备不足,增幅过慢

主要体现在:首先,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不高,参保人数不多,参保人缴纳的保费低,所以农村养老保险收取保费较少。

其次,缺乏政府扶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农民没有从集体经济中得到帮助,政府又没有给农民补助,这就成了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而且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最后,基金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值增值。一方面,目前农村养老保险适用的仍然是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单一,大部分都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由于基金交给县级部门管理,基层购买国债比较困难,加之银行利率逐年下降,这就使得基金不能得到有效地增值。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还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基金缺乏足够的安全性,基金被挪用和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1.3缺乏法律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力的法律依据,现在的农保部门大都依据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但由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法规已经落后于实践,各地方政府只好各自为政,确定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缺乏作为领导者的统筹能力和策划能力,而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缺少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团队的素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此外,农村养老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高效管理养老保险业务。

1.4保障的范围和水平低,保障权益无法兑现

在一些地方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到60岁后只能领取到农保机构原来承兑养老金的一定比例,甚至有的地方只把原来的缴费额退还给参保人,使投保人的利益受到极大地损害;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保险金的领取人数相对于参保人数来说较少,说明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是较年轻的人,而现在的许多老年人并不能领取养老保险金,他们还是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此外,对于一些贫困的家庭或者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的家庭由于没有资金参加养老保险,他们的养老问题就更加严重。

2改善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

2.1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

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他们在家庭开支之后还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会产生对农村养老保险需要的可能;政府部门要对农民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了解到养老保险社会化的需要,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能正确了解有关养老保险的政策,把有条件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都尽可能地纳入保险体系中,增加参保人数,满足大数法则,使缴费标准的计算更加准确和合理,才能有效地发挥养老保险的风险共担、互助共济的功能;在欠发达地区,要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低水平起步,从而能够让更多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

2.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该在加强对个人所得税、遗产税、捐赠税等相应税种管理的基础上,开辟新税源,调节收入分配比例,加大财政性社会保障项目支出的比重。要广开渠道,采用多种形式来解决养老资金问题:(1)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改革分配制度,掌握更多的可再分配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建立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障个人帐户。即个人交纳的全部记入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同时政府给缴费帐户适当补贴,鼓励农民自觉缴费。(3)各级工商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应联合制定法规条文,要求非农企业的雇主在雇佣农民时必须为其建立个人养老保障金帐号,以供被雇佣农民年老时享用。(4)国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即国家在每年征收农产品的时候,用价格手段将一部分收入隐性扣除,把扣除总额转入农村养老保障基金帐户。

2.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管理体系

一方面,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优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流程,按照统一标准、简化程序的原则,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经办流程的基本框架。要规范经办业务操作规程,统一社会保险对外服务的经办,推进社会保险服务的社会化,增强社会保险服务功能,提高社会保险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以便农民外出务工返乡后或在各地区间流动时仍能够享受到统一的服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应该建立业务管理、公共服务、基金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系统,加快建设信息平台。

2.4强化农村养老保障立法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应坚持保障范围、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有别、家庭保障与国家保障、社会保障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强制保障与自愿保障相结合等原则。农村社会保障立法内容应当包括保障对象、保障项目、保障水平、保障基金的管理、法律责任。当前,政府要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也应对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加以具体规定,以增强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信心。目前,可以根据国家社会保障的立法状况,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本地区农村养老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地方性农村养老保障法规条例,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相关法律。

参考文献: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N] 中国经济时报,2007—04—13·

[2]张喜亮,吕茵 从农民工退保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N]·工人日报,2006—01—09 [3]李文政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难题[J] 安徽农业科学

第三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及其创新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了社会公平和人道。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人们老有所养问题的根本性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多不同政治制度国家的认同,受到了政府和国民的高度重视,也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成败往往决定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成败,因此,在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或地区,没有不重视这一制度建设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又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如何能在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人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发展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重要国策,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主要论述了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一个普遍适用的完美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存在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政治因素各不相同,所适用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尽相同

第三部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企业养老保险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势在必行。

第四部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第五部分:就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一、导论

1、 文献综述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端于西方工业国家,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研究重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维持现有制度框架的前提下,深入分析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改革措施;二是论证如何构建和组合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模式,以解决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三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与投资营运、基金管理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国内理论界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展开,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多的与国际接轨。1991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对养老保险的研究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要点。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

从实践方面来说,研究主要是围绕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方案和运行机制来进行的。1993 年经济学家提出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意见,其中以周小川等人的《企业社会保障职能独立化》和《社会保障:经济分析和体制建议》为主的两大研究报告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肯定认同,其具体改革方案则由世界银行研究完成。1996 年下半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两大研究报告:《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和《中国如何为其快速老化的人口提供收入保障》。1997 年出版的《2020 年的中国:老年保障》一书中提出了建立“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议。1997-199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合作完成了“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研究”课题,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200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发展论坛”上提交的“分离体制转轨成本,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的报告中针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思路。2000-2001 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保所、法制所完成了“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的大型课题,其中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从理论研究方面来说,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开始初见成果,主要有:

郑功成的《中国社会保障 30 年》立足改革开放 30 年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系列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学术探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学术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韩大伟等人合著的《养老金体制----国际比较、改革思路、发展对策》一书中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宋晓梧教授的《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对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考察;邓炳文教授的《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丛书》一书对英、美、法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于“统账结合”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支平衡问题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珍教授的两篇论文:《社会养老保险的平衡问题》和《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收支平衡》。论文对“统账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平衡关系作了详细分析,分析了工资总额、退休年龄、基金管理与“统账”制度收支平衡的关系;关于政府职能和基金管理模式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邓大松教授和刘昌平博士的《论政府的养老基金监管职能》一文,他们认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有政府对养老基金进行监管,提出政府要设计合理的监管制度,合理界定政府监管机构对养老基金的监管权限,这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实践来看,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模式选择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取得一些共识,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何选择一个适当的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构造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体制,以及如何对养老金进行有效的投资运营等,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人们老有所养问题的根本性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个重要险种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人人“老有所养”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民生目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人们老有所养问题的根本性制度,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多不同政治制度国家的认同,受到了政府和国民的高度重视,也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成败往往决定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成败,因此,在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或地区,没有不重视这一制度建设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经历了20 多年的改革后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人人“老有所养”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民生目标,并载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人数众多、基金规模庞大,且制度安排和资金积累的时间周期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举足轻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国家政体、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法制环境及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是一个与政治和经济都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因此,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其制度建设与发展、制度改革与创新十分重视。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又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如何能在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人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发展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重要国策。因此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及其创新研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对我国继续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内容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凡符合法律要求的企业和个人强制实施参加;2.这一制度能够切实保证退休职工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3.养老保险费根据社会发展状况,由国家、企业和个人按不同比例共同承担;4.设立专项养老保险基金;5.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养老保险事务,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只有同时具备这五个特点,才能构成完备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本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考虑了我国所处的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及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立足于国家、社会急剧变革的关键时期,养老保险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国家政策为指导原则,在回顾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经济结构转型下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评估改革的得失,提出一些观点及其与之相应的政策建议,继续探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个普遍适用的完美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存在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政治因素各不相同,所适用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也不尽相同。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人口结构和政治情况的变化,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

新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建与发展的经历是与新中国的社会经济及其发展历史相伴的。1951 年 2 月 2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在全国第一次创建。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在短短二十多年间,从经济体制的变革而言,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整个中国社会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经历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目前已有近30年。这期间经历了我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创建、社会统筹的初步改革和统账结合的完善,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是不同的。以1978年为界,在此之前实施的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国家/企业保险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实施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保险保障型的社会统筹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在不断适应我国历史文化的多支柱型的保险保障型的养老保险制度。

三、我国养老保险的变迁

1、 我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弊端(1951——1984)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建国初期,在建国后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所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障职工基本养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1984 年开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其弊端主要包括:(1)社会覆盖面窄;(2)养老保险待遇与劳动贡献基本无关;(3)社会化程度低;(4)养老金计发不能适应新的工资制度;(5)养老金未与物价指数挂钩;(6)退休条件和待遇标准不够科学化。

2、 养老保险试点改革(1984——1991)

我国养老保险进入社会统筹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在这一阶段得以进行,把原来的“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迈出了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国有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直接冲击了企业自保下的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一的矛盾。

一方面,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在国有经济内部、在新企业和老企业、亏损企业和盈利企业之间出现了较大差别。如纺织、粮食等老行业企业的退休费用相当于工资的50%以上,甚至有的企业超过工资总额,致使负担过于沉重。而电子、化工企业的退休费用却不足工资总额的 5%,甚至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退休职工一说;另一方面,不同企业间养老保险的负担不均衡,甚至一些亏损企业的退休职工生活失去保障。据河南省1986 年社会统筹前的调查反映,曾对 9000 名职工停发了退休金,1.7 万名职工暂时减发了退休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退休费社会化统筹机制开始在国有企业试点推广。从1984 年开始,在国有企业中进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试点,中央在广东、四川、江苏和辽宁等的 5 个市、县进行了试点,以平衡国有企业负担,并于一年多后全国推广。

3、 养老保险改革推广(1991——1998)

我国在经历了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此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在理论准备充分和实践的要求下,促使了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行结构改革,以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广。

从 90 年代初到 90 年代中后期,主要进行了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开创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新办法。在这一阶段提出了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三项基本原则:1.社会保障体系更全面的、多层次的建立;社会保障政策实行全国统一,但具体保障办法对于城乡居民有所区别。2.雇主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职工养老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3.把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障基金的经营实行分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受益规则逐步实现,并在统账结合的框架内实现分设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

4、养老保险改革深化及其完善(1998——至今)

从 90 年代末到现在,这一阶段的改革在统账模式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关制度和办法作了一些局部的调整,做实了个人账户,改革了养老金的计发办法,进而完善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使改革不断深化、完善。

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就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障基本框架已建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保费征缴金额及基金规模逐年扩大,社会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逐步加强等等。

确保了劳动者退休后能够获得一定的退休收入。改革初期我国离退休职工人数只有370 万人,至 2006 年,我国养老保险所覆盖的离退休职工总数达到 4635 万人,社会改革之初的 13 倍,养老保险所覆盖的劳动者超过 2 亿人。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膨胀与改革开放后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出来,这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改革。经过坚持不懈的改革努力,1997 年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后又经过探索,使得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得到完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使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高峰期老年人退休后的收入得到保证。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养老保险的全部责任由国家承担,而市场经济体制中,形成了养老保险需求的多样化,同时也形成了养老保险责任的多样化。这也是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理论基础。1997 年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后,明确了政府、企业、个人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通过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了不同阶层的养老保险需求,使得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更为科学化、合理化。

2、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问题

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增大了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我国尽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积累了一些资金,且各级政府的支持也在加大,但是个人账户上的“空账”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空账”问题也可以说是国家对“中人”的养老保险的历史欠债问题。“中人”即在统账结合或制度统一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职工的个人账户,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账”问题。

个人账户基金“空账”运行。我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要求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分账管理,但改革之初国家没有支付“转轨成本”,而是由地方和企业负担“转轨成本”,结果就导致各地当期支付的统筹基金压力过大,因此,为应付统筹基金当期支付的压力,绝大部分地方不仅没有按照规定从企业缴费基金中向个人账户基金中划入应该划入的部分(4%),甚至还将职工个人缴费(4%)形成的个人账户基金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从而致使个人账户变成了“空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无法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制度设计的初衷无法实现是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直接后果。 (2)管理问题

工作人员的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管理的体制还未完全理顺。主管部门上的横向关系:原来的人事部、劳动部以及民政部对养老保险都各管一块。由于部门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分歧,部门之间的分歧则会导致效率低下。而在纵向上的组织体系:养老保险的利益机制和管理责任还不清晰。因此基金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全面、完善的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对养老金的管理也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或管理办法,在养老金的使用、投资、运营等方面缺乏监督机制,养老金的挪用、贪污等腐败现象普遍存在。

4、 创新我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1) 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客观条件

我国的经济改革包含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两个命题,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养老保险制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同时也是社会福利的改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养老保险制度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而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体系也必然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如此,经济进步就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经济前提,新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构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体制基础。改革初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政治体制改革为其创造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被政府重视并积极支持。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变革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结构的变革,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在社会结构转制过程中出现并带来社会分层的变化,要求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化改革日益迫切,也为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社会条件,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条件和因素的变化,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因素。

(2)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践和理论均取得实质性发展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1986年开始,这20多年的改革实践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专业工作者、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干部,不断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边实践、边探索。与改革前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基础、政策方案和实践操作上都有了巨大进步,如:“从简单的恢复社会保障的基本统筹资金需求,到借鉴各方面的经验,注重有利于调动企业、国家、职工多方面积极性的制度模式,从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到设计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目标模式;从取消行业统筹到推进省级统筹,确立统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都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作用,是制度的设计与运行如何发挥社会稳定机制的同时,更对经济发展产生效率机制。因此,在理论认识和改革实践操作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理论指导。

(3) 政府的积极推动

政府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全面规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原则、方法等。1995年国务院又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更明确、具体的规定了改革的目标、基金筹集原则、养老金调节机制、养老保险体系、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等。

养老保险制度的主导者、积极推动者是政府。即政府成为养老保险制度的主导者和积极推动者。郑功成在2000年9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首届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言中就明确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通过加入WTO融入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领域的活动将被市场机制来调控,由此,政府的主要职责不再是直接的经济干预,而是转向管理公共事务工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民生的社会保障机制,理所应当成为政府中心工作之一。政府对养老保险的主导和推动作用表现在:一是积极推动养老保险立法,制订和颁布具体的养老保险政策,实施高效有力的行政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养老保险信息和全面的服务;二是养老保险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和国家对养老保险担负的责任。养老保险作为一项长久的制度安排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支持也是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强力推进因素。

五、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及其完善策略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各国在社会养老保险实践中的普遍经验总结。二战后,西方国家建立的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制度,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福利的恩泽遍及全体国民。但是,待遇水平的过高,养老保险项目的事无巨细,超过了经济发展的能力供给,从而给政府背上了十分沉重的财政包袱。社会养老保险的标准必须依据我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定,过高或过低的养老保险水平都是不可取的。

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与财政实力不够雄厚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特点,这也决定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养老保险水平要适当。如果养老保险水平定得过高,就会导致企业负担过重,财政承受不了,势必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也会使一些人成为躺在国家身上的懒汉,从而削弱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养老保险水平也不能过低,否则,就难以维持保险对象的基本生活,引发社会动荡。考虑到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承受能力,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只能逐步拓宽,程度只能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的标准,要使职工在退休以后能够维持中等生活水平。

1、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在我国,雇员个人不完全拥有雇主所有缴费,参保人在职死亡或退休后死亡时,而账户资金未用完的部分,账户中个人缴费的部分仍属于个人所有,而雇主缴费部分被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关于个人账户储存额用完后仍需支付养老金现行政策,相对应的规定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出,实质上是一种“统账”混淆的制度。因此,无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还是着眼于个人账户制度本身的要求,将个人账户做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做实个人账户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选择,应当作为当前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账户做实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将会明显下降,我国将建立崭新的真正意义上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改变我国的个人账户“空帐”现状,把个人账户做实,关键在于个人账户的管理与投资。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做实个人账户的基本条件。个人账户做实后,个人缴费将推出当前支付,当期收支随之会出现大缺口,各级政府应保持账户做实前对地方养老保险收支缺口的补助不变,还需要对做实账户后新增加的缺口补助不变,这是做实个人账户必须的成本。对此,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由中央财政负担“转制成本”,提供适度补偿;二是地方财政调整支出结构,以确保配套资金;三是加强广范围的征缴工作,挖掘基金增收潜力。

2、 加快养老保险立法步伐及监督体系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和社会成员享受社会养老保险权力和机会的平等性,就涵盖了社会养老保险法制化,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从实质而言,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责任分担和不同社会群体或利益集团的利益调整被社会养老保险具体的制度安排所牵涉,因此,法律法规就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设置、修改和变动的依据。具体地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及国家、社会提供养老保险保障的责任或义务由法律规定。从瑞典等西方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经历来看,都是立法在前,操作在后,每实行一项福利措施,总是先有一项法律出台,对该福利措施作出明确的规定,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国家立法机关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最高决策者,养老保险制度应当由立法机关在广泛讨论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立法来确定。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始终是在政策主导下运行,缺少了法律的硬性保证,所以要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制建设,以便更好的使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够在法律的主导下顺利进行。一种制度只有把它作为法律固定下来,这种制度才会具有强有力的强制性和约束性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已经从计划经济的政府全包型逐步向基金型过渡,十几年来,中央政府颁发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或条例,这些政府文件对我国养老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由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都处于一个艰难的转型期,保费的收缴、欠债的清偿以及资金的管理和运营涉及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其他方方面面的机构个人,要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我国养老金能够及时足额地收缴和发放,高效、安全地运行,制度的法律权威维护机制一定要健全有力,关键决策要有规范的法律程序,对投资安全要引入法律层面的保障力度,对重大失误和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置要有法律依据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健全、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使养老保险法制化,是我国必须采取的紧迫之策,也是长远之策。养老保险的法制化建设,必须借鉴现有养老保险改革经验逐步加以规范并完善。

养老保险的监督体系是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监督体系分为四部分:一是基金监督制度。即一方面制定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规则,规范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制定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监督制度,规范监督范围、监督形式、监督程序,以及监督机构、监督人员的行为等。二是行政监督。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政府的专门职能部门代表国家进行全程监督,养老保险立法的贯彻执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定期监督,严格监督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投资等过程。三是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定期对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财务收支及管理进行依法审计,其审计结果向社会大众公布,从而使违纪行为得以杜绝和减少发生。四是社会监督。新的社会监督机构由国家、用人单位、劳动者、公民等各方代表组成,实行全面监督养老保险工作,社会监督的职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制度的建立,监督举报办法的制定,通过监督电话、公共媒体等多种渠道,接受各界对违反使用社会保险基金的举报,以加大力度查处违规动用基金的行为等。

3、 阶段性提高退休年龄

阶段性提高退休年龄,特别是妇女的退休年龄,从而老年抚养比例降低,养老金发放的沉重压力减轻。提高退休年龄,在减少退休人口的同时还可以相应地增加在职人口的数量,从而可以降低赡养比率。有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如果各提高 5 岁的话,当前退休人口会减少 1000 万,在支付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养老金的支出可以减少1/3。

影响养老金负担水平的一个基本因素是退休年龄。一般情况下,在平均预期寿命和保障水平一定时,如果退休年龄提高,平均享受养老金年限就会缩短,从而养老金负担就会降低。50 年代初规定男性 60 岁和女性 55 岁的退休年龄,而当时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 49 岁,但目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己上升到 70 岁左右,所以,我国存在着较大的空间提高退休年龄。自然,加剧就业压力是提高职工的退休年龄在短期内遇到的难题,但是,就中长期来讲,无论是对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转制,还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而言,提高职工的退休年龄都是大大有益的。具体操作中可采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4、 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既安全又高效地管理和运营养老保险基金,对于保证养老金定额支付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政府部门管理的方式中,养老保险基金会被当成政府部门专用资金的来源,因此,如果服从于政治目的而不服从于非经济效益,这样对基金的保值增值不仅没有帮助,消费、赤字的危险性还会得到助长、鼓励。当然,若由非政府部门经营管理养老保险基金,则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有必要来对这些民间的养老保险基金经营机构进行金融和财务方面的全面监控,我们为了防止舞弊行为,基金经营的法定资本金制度、财务公开和效绩评估以及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就要逐步建立健全起来,使与养老保险基金的经济机构涉及投资范围、投资方式以及有关风险化的政策条件和环境条件能够得到相应的提供,从而来提高基金投资收益。

不能克服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危机,基金能否保值增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决定因素,把基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是实现保值增值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20 世纪 80 年代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开始在许多国家开始进行,从而来提高基金收益率,以满足长期支付养老金的需要。在基金的投资运营中,真正解决增值保值问题,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了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政府必须进行严格监管;第二,实现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率,基金运营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第三,要充分预计基金运营的长期金融风险,并采取有力的措施防范和化解。

5、 建立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

在我国,企业的养老需求由于所有制、规模、性质、退休人员负担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社会需求的充分满足只有多样化的养老保险产品才能提供,企业年金计划的出台就是其中之一,统一规范团体年金产品,提升养老保险供给能力。

从政府控制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到政府部门严格监管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是基金管理必须经历的两个步骤。一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过渡模式的构建。筹集基金的管理由独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专门、专项负责,投资运营个人账户基金和统筹结余基金则由政府控制下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专门负责,并严格限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范围,从而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二是养老保险基金的长远模式的构建。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管理主要由社会保险机构专门负责,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由政府部门制定严格的养老金法律法规,且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由较独立的养老保险基金公司进行。

第四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其改进

作者:李婷婷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养老保险是我国五大社会保险之一,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种种的缺陷和不足。养老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使更多适龄的中老年人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安享晚年,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进程是艰难的,只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同时借鉴西方更先进的养老保险模式,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让更多的中老年人受益。

关键词: 养老保险

人口大国

保险模式

基金

一、我国养老保险现状及其缺陷

(一)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1) 养老保险的定义

养老保险也成企业年金制度,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专门面向劳动者并通过向企业、个人征收养老保险费形成养老基金,用以解决劳动者退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实践的过程中,养老保险必须贯彻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原则,其养老金必须随着社会物价水品的改变做适当的调整,确保老年人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保障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物质生活,让他们安享晚年。

(2)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于1951年,当时政务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在小范围内实施养老保险制度。1953年,政务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扩大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并作了详细的相关规定。1955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首次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条件和待遇作了相关规定。195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工人、职工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对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了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并制定了因公、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的退休办法。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受到严重破坏。,社会保险制度一度停止运行。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年,国务院以国发[1978]104号文件发布实施《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国有企业职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条件、待遇水平作了统一规定。随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从省级统筹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成熟。

(二)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省级统筹来实现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缴费构成。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当月工资的8%,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国家财政每年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与养老保险资金补助。参加工作且缴费满十五年者达到退休年龄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相关,所以各地退休老人所领取的退休金数额存在很大的差异。退休年龄一般为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缴费年限累计达到15年。达到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者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三)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相对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以及我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制约着我国养老制度的发展。 (1) 省级统筹是跨地区工作的职工享受不了合理公平的退休待遇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模式到目前为止,仍停留在省级统筹状态,甚至有的地区还停留在更低一级的统筹水平,养老保险基金的跨省调配比较困难,如此一来使得一些跨省工作的参保者在达到退休年龄后无法得到合理公平的退休待遇,尤其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调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参保者。他们退休后所领取的退休金是根据他们之前所工作地区的消费水平所计算得到的,而他们退休后所生活的地区都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如此就会造成他们在生活地区的消费水平受到影响甚至消费不起,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造成相对的分配不公现象。

(2) 农村人口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城镇地区的覆盖相对农村而言比较全面和完善,相关工作的开展也相对顺利。城镇人口的养老保险费用大部分可由他们所工作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承担,个人只需缴纳当月工资总额的8%左右即可,对他们个人的生活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农村人口,基本不存在与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雇佣关系,他们参保每年所需要交纳的费用大部分由他们个人承担,又因为他们农村人口的经济来源单一,收入相对较少,一旦参保对他们的生活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甚至保障不了自己的基本生活,所以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宁愿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个人储蓄或者家庭养老,再者国家也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规范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一部分进城谋生的农民工,用于他们工作的流动性大,危险性也较大,并且他们工作环境的不稳定性也造成了他们参与养老保险的困难。成为了生活在城镇地区却游离于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范围之外的人群。目前,城市中的农民工的身份的界定以及他们的养老问题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3) 参保者退休后所领取到的退休金金额过少

由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受到近几年通货膨胀的影响,一个月几百元的养老金对大多数的退休老人来说并不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相关资料表明:一个国企的退休老职工平均所能拿到的退休金仅400元左右,勉强足够其维持基本生活,但老年人的体质较差,一般需要经常有吃药、住院等方面的开支,所以退休老人所拿到的退休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日常花销以及看病所需要的费用,所以说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达不到“确保退休老人可以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安享晚年”的水平,使得一些老职工在达到退休年龄后还不得不坚持工作以维持生机,这样的现象又会带给社会更繁重的就业压力,使年轻人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4) 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体制面临巨大压力

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庞大的人口阵容使得我们不得不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道路。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和进步的最大问题就是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随着计划生育方针的实施,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作为疾患生育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接下来,我国所面临的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用较少的钱养活数量逐年加多的老年人口。当老年人口数量逐步增加而中、青年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阶段,个人每年所交纳的养老保险金总数越来越少,而每年需要领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却越来越多,这样使养老保险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国家财政每年需要投入到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不断增加。同时,当代的年轻人除了养活自家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还要交纳部分薪金到个人账户中,这样做无疑也加重了年轻人的负担。所以,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道坎,只要跨过了这道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二、西方先进的养老保险模式及其值得借鉴之处

(一)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自愿保险等多种形式组成。德国的养老保险较全面地规定了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资金来源、交费标准和筹集方法等。德国养老保险的管理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治原则。各行业和州、地方保险机构都独立存在,自主经营,在自制管理中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2、依法行事。保险机构必须依照国家法律进行活动并有义务接受国家的监督。联邦政府设立保险监督局,检查和监督保险机构的行为规范。如果后者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企业或投保人有权依照法律程序提出诉讼。

(二) 法国养老保险制度

法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强制实施。养老金的支付属待遇限定型,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方式为现收现付制度。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我国不太一样的地方有:

1、养老保险的范围和对象主要包括:1)工商企业的工薪人员;2)农业职工3)社会保险系统职工4)不具有长期工作合同的临时工。

2、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个层次: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强制的普遍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3)非强制性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4)个人参加商业寿险。

(三) 西方养老保险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是保险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实行各州自治原则,这一点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类似。使养老保险金更合理地管理和使用,并且成立了养老保险法,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避免了许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不必要的纷争和困扰,同时,依法行事可以充分发挥各监督机构的权力和职能,以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专款专用,使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快速发展。

(2)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历史较长,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上文所提到的两点很值得我国去效仿和学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于执行的力度不够,很多企业或个人不愿意交纳养老保险金,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使养老保险的支出不断增多,而交纳者数目却没有太大的增加,有些地区甚至是减少的,这给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国家和地方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同时,相对于老年人口的寿命而言,养老养老保险金的交纳期限较短,由国家和企业补贴的金额增多,如此一来不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而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所覆盖的范围较广泛,群众自愿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进措施

(一) 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才刚刚开始起步,至今仍有许多的措施和想法仍处于试用和改进的阶段,然而相对而言,我国城镇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定型,要想改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举步维艰的现状只有两种改革措施,一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仿照其他国家的养老保险模式,重新建立起新的养老保险体系。但这种做法不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并且西方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不一定能够适应我国的国情。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而言,走这条改革之路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第二种改革措施相比之下更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需要,且更易于操作。就是通过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大力度建设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和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制定出适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行,来带动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并且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比例的70%~80%左右,如果能够妥善处理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其他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瓶颈也就不攻自破了,也就取得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伟大胜利。

(二) 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国家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去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取向很多,可以投资股票、房地产、国债、固定资产以及海外投资等等。其各项投资的比例直接影响了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水平,如果投资失利将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瘫痪,出现退休金的拖欠以及金额减少的情况。最理想的的投资模式是使养老保险基金保持长期稳定高利率的增值,可将大部分相对稳定的养老保险基金投入到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收益较为稳定的项目中,获取一部分长期稳定的收益。同时购买国债或者把部分资金投入到国家银行,这样不但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也能获得一些短期高收益的基金弥补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活结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压力。值得重视的是,投资养老保险基金时要注意各项投资的比例,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并且在养老保险金进入资本市场运作之前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严格控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向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目的,避免投资决策的失误。

(三) 改进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作为关乎民生的保险项目之一,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也能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普通家庭日常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非常大。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存在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农村地区,这样的问题更加严重,医疗知识的普及不全面以及经济收入单一,导致了许多的农民生病时选择自己拿药吃或者置之不理。如果我们能够改善我国的医疗现状,使国民在看病方面的支出减少,那么他们就能过拿出更过的钱来投入到其他的活动中。同时,对老年人来说占支出比例较大的医疗开支减少了,他们每月所要花费的钱数就大大减少了。如此就降低了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积少成多,可以节省下大笔的养老基金,国家在此方面的补贴签署可适当的下调,为国家节省不少资金。

(四) 出台相关法律,规范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

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法制建设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还未能出台,政府只是颁布了相关的条例或者办法帮助养老保障工作的实施和开展。但是,不完善的养老保障法律对养老保障法的规范作用较小,在处理一些细节的问题上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如果能出台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保险法》,不仅使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并且能够规范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让许多产生纷争的问题迎刃而解,为养老保障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能够让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信服力,让更多的人愿意将个人的收入投入到养老保险基金中,更带动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总之,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需要全民的参与和积极的配合,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前景是美好的。目前,我们仍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将会日益尖锐和严重,而我们只有积极面对这个艰难的挑战,不断地改善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解决了人口老龄化这个大问题的同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吕学静著

2007年8月出版

2、《社会保障学》 曹信邦主编

2007年2月出版

第五篇: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思路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由此初步构建了我国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框架。

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占了主要地位。我国对城镇企业职工强制实行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较广。到XX年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为14736万人,其中职工11128万人,离退休人员3608万人。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我国政府鼓励当地政府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和试点。

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它由政府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建立,企业或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通过商业机构运营,给付水平由缴费和投资收益率决定。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为职工办理了补充养老保险,尚处于零星发展的状态。XX年补充养老保险覆盖职工人数是560万,不到全部企业职工的5%。XX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出台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搭建了制度平台,无疑将对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是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由劳动者个人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产品等方式实现。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和附属地位,水平很低,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XX年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为420亿元,人均保费支出不足40元,而XX年全国人均退休金为8777元。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公共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在提高制度效率和促进公平、保障社会平稳运行与防范老年贫穷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改革道路,初步形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层次体系框架,与国际上流行的“三支柱”保障理论相契合;二是通过全面和渐进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保障制度向社会化的责任分担制度转变,改变了依靠政府和单位的传统保障观念,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为一定数量的居民提供了养老保障,并开始形成了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使离、退休人员能够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四是有效改善了公众的消费心理预期,促进了即期消费,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养老保障二元结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失。在传统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下,我国养老保障也呈现出二元结构。农村养老保障还是以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为主,没有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护其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这无疑是制度最大的不公平。

在部分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实际模式与商业养老保险无异,没有任何财政支持和补助,经办机构还从保费中提取3%的管理费。因此受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运营,投资渠道狭窄,原有制度出现经营困难,并呈收缩的趋势,参保人数由1998年的8025万人下降到XX 年的5428万人,参保率由1998年的%下降到XX年的%,保险基金出现严重的缺口。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有限。制度的不公平也体现在城镇地区,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了国有企业。虽然非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在许多地区占一半以上,但其覆盖范围参差不齐(20%—90%),这类人群就业较不稳定,更需要参保。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职工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在12%左右,参保职工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在40%左右,参保职工占城镇在岗职工的比例在80%左右。

现行制度参保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制度不完善,部分城镇人群未纳入保障范围,如自由职业者和公务员:二是缴费率太高,待遇不稳定,受到大多数非国有企业的抵制,扩大覆盖面进展艰难,三是国有企业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有限的覆盖面会加剧缴费负担,限制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而容易形成覆盖面下降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不同人群所享受到的养老政策是不同的,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如公务员依然享受计划经济时代的退休养老政策,而自由职业者的养老政策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被人为地排除在现有制度之外,部分企业因经营困难无法按时缴纳保险费,其职工的养老保障也无从得到保证。对于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养老保险方案,体现了制度的多元化和不同人群的特点,本无可厚非,但应保证纵向和横向的相对公平性。在我国条块分割,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行业人群养老政策的区别太大,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与拒缴率居高不下,费用分担苦乐不均。由于转轨成本没有得到合理的分担而沉淀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因此在制度设计及其运行中,由在职人员承担了转轨成本,他们同时为自己和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付费,面临双重负担,使企业面临着缴费和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部分地区,企业的福利负担甚至超过职工工资的40%,以致部分效益不好的企业拖欠缴费现象突出。

目前,企业、事业单位仍是社会保障的主要承担者,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我们现行的养老体制虽然说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但绝大多数仍是以企业为载体,缺乏整个社会共济的保障机制。有些效益不好,特别是严重亏损的特困企业,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出,就更谈不上“养老保险”,养老金的拖欠非常突出。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制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

根据测算,我国的现实是:在职人员的实际缴费率高于理论缴费率五个百分点以上;养老金替代率在不同年份之间波动和差别比较大;在大部分年份,理论缴费收入大于当年实际缴费收入,差额有增长的趋势,而理论支出均小于实际支出。这反映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调整机制的不完善,难以有效激励劳动者参保,也难以有效约束其不当利用制度的行为。

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劳动者的有效供应,但也会提高劳动力使用的成本,可能会抑制对劳动力的需求。高效率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在成本与保障之间达成一种平衡。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98年的%逐渐上升到XX年的%,这主要是由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的,是否存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负面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但在一定程度上,这可能说明了该制度在保障劳动力方面的不足与低效率。

第二、第三层次发展滞后,多层次体系成为形式。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可以减轻公共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促进经济增长,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的动态统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提出了要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目标。但目前第二层次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依然停留在争论中,企业年金业务在行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相关立法、监管、风险控制机制尚不完善,市场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启动和发展。作为第三层次的商业养老保险,受国民保险意识和税收政策的限制,覆盖的人群也非常有限。第

二、第三层次规模较小,发展滞后,多层次体系成为名义和形式上的,加之制度的不完善,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统筹基金隐性债务巨大。社会统筹基金除支付基础养老金外,还要支付“老人”的全部养老金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然而,改革前积累的资产远远低于应支付的当前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之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规模巨大,各方研究结果均在3万亿元左右。为弥补这笔债务,要求社会统筹部分的缴费高于当前待遇成本。尽管国家规定了很高的企业缴费率(工资总额的20%左右),并且还有增长的趋势,但是除非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否则国有企业和国家财政均无力负担这笔债务。

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的合并运行。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的合并运行是制度效率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分别实行基金完全积累制和现收现付制,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基金模式和再分配模式,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混账运行,使得统筹部分透支了个人账户资金,并未形成实际的基金积累,使得改革陷入困境。其一,两个账户的合并运行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其中产生的问题最终会落到政府的身上。其二,统筹基金透支了个人账户,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仅成为一种记账的手段,基金的投资与积累无从实现,目前已有7400亿元的资金缺口。其三,统账结合模式的目的是逐步实现从原有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但由于个人账户成为空账,制度实质上又回到原有的现收现付制。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制度中政府行为与责任的定位与运作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政府与市场角色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规划,缺乏整体的思路和方案;二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对补充养老保险介入过深,限制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三是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提供与财政支持等方面承担的责任不足,而对其经营却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四是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滞后,缺乏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约束,随意性较大;五是缺乏支持、补充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相配套的政策,限制了体系的健全。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色的冲突。制度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责任、管理职责划分不清。尤其在对社保基金缺口的承担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往往形成“人人靠社保,社保靠财政,财政靠中央”的局面。

立法滞后,制度非正规化。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立法不健全、立法层次低、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等问题。如社会保障监督机构没有与管理机构严格划分开来;缺乏对欠缴社保费的行为和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非法挪用、挤占社保基金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惩处等。

在借鉴国际经验和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理清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思路。

国外的经验表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具有较高的效率,我国国情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应当坚持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指导思想。我们在稳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同时,应当努力促进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使三者达到合理的养老替代比例。同时还应引导、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运用其精算、管理、服务等技术优势,服务于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基础型、成长型、享受型各层面,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

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其经营管理的期限长达数十年,因此应当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分别完善三个层次的立法,如社会保险 (障)法、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等,规范筹资方式,明确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规范资金的运用与投资,加大处理违规行为的力度,统一监管标准,保障资金的安全,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发展。

由于隐性债务数额巨大,我们只能在较长时期内,积极寻求筹资渠道,逐步偿还。一是可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如发行国债、福利彩票等财政手段筹集养老基金;二是可通过国有资产的合理分割筹集资金;三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逐渐实行分胀管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四是可考虑开征养老保险税,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五是稳步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凌乱而不成体系,优惠比例、结构、地区均有限。如企业年金,我国规定工资总额的4%~5%以内从成本列支,国外大都超过10%。而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在发展的初期,迫切需要税收政策的支持,这一点已为国外的发展经验所证明。因此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呼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和严格税收监管措施。

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的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基金投资收益率,实现保值增值。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收益稳定、盈利性好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或进入不动产抵押二级市场等多种方式,拓展适合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特点的投资渠道,科学确定投资组合和策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长效保值增值机制。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农民收入的地区与个体差异、人口的流动性和城市化进程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必须是一个多元的、结合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整合型养老保障体系,是以非纳费型社会救助制度、土地保障制度、家庭保障制度为基本保障制度,以纳费型养老保险制度、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储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动态调整的、综合的制度体系,并考虑在较远期的未来分类、分步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接轨。 更多

上一篇: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下一篇:电子专业英语必备词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