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023-01-10

第一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石艳娟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作者简介:石艳娟,勃利县永恒逸夫小学教师,小学一级,青年教师,在研课题《高效课堂预习模式的研究》《高效课堂方式、方法的研究》,2010年获得省“拔尖人才”称号,县级“优秀教师”,2012年县级“优秀教师”。2010年撰写《阅读教学要坚持八重》一文,获省级一等奖。2011年《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获省级二等奖。2012年《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获省级二等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主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

策略一:学生为主的课堂

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策略二:先学后教的课堂

所谓先学后教,是指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要完成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中学与小学低年级学习方法的最大不同。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最重要的作业是预习作业,学生上课之前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同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原因是把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寄托于课外而不是课堂之内。事实上,要养成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习惯,都是极为困难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不惜代价开展课堂时间结构的改革,保证学生有良好的课堂自学的氛围与课堂自学的时间保证。

策略三:合作学习的课堂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学习同伴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形式。这里特别强调“学科小先生”的培养与利用,要在中学大力推广“小先生制”、“小组长制”、“小组学习制”、“作业互批制”等课题组教师探索出来的新的课堂教学策略,让马卡连柯先生所倡导的“集体平行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孩子的学业成绩与生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改善后进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环境。

策略四:当堂训练的课堂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大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把大部分本属于课堂反馈环节的练习,布置成家庭作业。这是一种长期伴随中国教育的错误习惯。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本属于课堂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反馈,变成学生带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科小先生”的帮助下当堂完成。

当然,以上几点思考只是笔者个人的肤浅观点。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

第二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石艳娟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 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有效性策略

作者简介:石艳娟,勃利县永恒逸夫小学教师,小学一级,青年教师,在研课题《高效课堂预习模式的研究》《高效课堂方式、方法的研究》,2010年获得省“拔尖人才”称号,县级“优秀教师”,2012年县级“优秀教师”。2010年撰写《阅读教学要坚持八重》一文,获省级一等奖。2011年《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获省级二等奖。2012年《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获省级二等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主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

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

策略一:学生为主的课堂

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策略二:先学后教的课堂

所谓先学后教,是指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要完成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中学与小学低年级学习方法的最大不同。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最重要的作业是预习作业,学生上课之前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同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原因是把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寄托于课外而不是课堂之内。事实上,要养成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习惯,都是极为困难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不惜代价开展课堂时间结构的改革,保证学生有良好的课堂自学的氛围与课堂自学的时间保证。

策略三:合作学习的课堂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学习同伴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形式。这里特别强调“学科小先生”的培养与利用,要在中学大力推广“小先生制”、“小组长制”、“小组学习制”、“作业互批制”等课题组教师探索出来的新的课堂教学策略,让马卡连柯先生所倡导的“集体平行

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孩子的学业成绩与生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改善后进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环境。

策略四:当堂训练的课堂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大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把大部分本属于课堂反馈环节的练习,布置成家庭作业。这是一种长期伴随中国教育的错误习惯。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本属于课堂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反馈,变成学生带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科小先生”的帮助下当堂完成。

当然,以上几点思考只是笔者个人的肤浅观点。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课题组 执笔:许建生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教师学来学去学不像?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据此,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1. 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2. 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3. 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2003年12月申报,2004年2月批准为武进区级备案课题,2004年3月启动研究,2005年11月通过武进区教研室中期评估,并被推荐为常州市级立项课题,2007年1月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1. 第一阶段(2004年3月~2004年6月):组织准备阶段。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本校 “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形成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并制订了具体的研究计划。

2. 第二阶段(2004年9月~至今):行动研究阶段。 (1)推进备课改革

首先,我们作了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在全校推行了校级领导随堂听课制度。由教导处每周统一安排校级领导和中层分组听课,对被听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指导。对优课教师加以表彰和鼓励,对差课教师继续跟踪指导,以听课来促进教师认真备课。二是在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首先是改变备课的格式,在教案的内容栏里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两块,显然这是与本课题紧密相关的。其次,以往的校内教研活动常常是执教者独立备课,呈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努力。为了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研究课的质量,我们实施了合作备课。由一名课题组骨干成员和一名一般组员组合成对,提前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是富有成效的。

(2)改进研讨课 为了使研讨课真正获得研讨的价值。我们采用了专题研讨、一课多教、同课异教等研究的策略。

①主题研讨。课题研讨有了明确的主题,才能充分发挥研讨的价值。主题的选择可以从教师普通关注的问题入手,然后加以提炼而成。如语文教学的研讨主题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学情”、“课堂问题的设计”、“朗读训练的多层性”等。主题的设定者可以是课题组长,也可以是执教老师。我们一般围绕一个主题研究一个阶段,开出几堂研讨课,从而使教师对此既有理性的深度思辨,又积累了一些感性的操作经验。

②一课多教。一般来说,我们要求研讨课都有一个试教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然后才能推出比较成熟的课。如陆敏雅老师执教的数学研讨课《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就试教了三次。这种对一堂课的反复研究,体现了我们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也有力地提升了我们对教材及课堂的把握能力。

③同课异教。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师来教,称为同课异教。如陈新红和徐玲老师,师徒俩对《牛津小学英语5A Shapes》的同课异教也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她们对教材共同钻研,又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执教,体现了她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体现了她们对教学个性和学生特点的正确把握。

(3)提倡互动评课

评课是实验教师理论素养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用内化的理论来阐述。为了促进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评课,我们要求听课教师听课后撰写一份评课稿或提纲。在评课中,我们除了先请执教者说课,还主张向执教者质疑,问他的设计思路、问他的设计意图、设计理念。这种积极互动的评课氛围常常感染着每一位参与的教师,无论对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一种激励,一种历练。

(二)研究的措施 1. 健全组织,完善方案。

学校首先聘请了市区有关教科研专家作指导。同时,成立了由黄勇校长任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黄勇校长亲自担任该课题组长,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采用自主报名,择优录用的方法,保证了人员素质。课题组对研究方案的设计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并组织了对课题组成员的专题培训和辅导,形成共识。

2. 制订常规,严格制度。 建立一系列教科研规章制度,将科研、教研工作紧密结合,规定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二页理论学习笔记、二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设计一份好教案、上好一堂研究课、写好一篇研究论文。落实教科研奖惩制度,调动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构建平台,以研促研。

我们努力构建各种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促进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1)学习的平台。①学专业书籍,丰富教师的学养。学校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相关的教育书籍,并分必读书和选读书提供教师阅读。②组织外出听课,增长教师的见识。除了参加市、区安排的教研活动,我们还有计划地安排研究教师赴浙江、杭州、镇江、无锡等地聆听名师新课堂、新理念,并要求撰写心得,在实践中移植。(2)交流的平台。①戴小课题管理网站(http://www.wjdxxx.net/ktgl)自05年9月建站以来,早已成了课题组成员热心建设和乐于交流的心灵家园,至今我校课题组成员学习和撰写的文章近1300篇,校外注册用户三百多位。②我们定期组织课题沙龙活动,反映存在的真实问题,请骨干力量进行解疑和指导。(3)展示的平台。我们开展了说课、上课、评课的系列评比活动,还陆续邀请了市、区教研室等有关专家、领导莅临指导。我们邀请兄弟学校的行家、领导参加我们的课题研究,和我们共同探讨研究的主题。06年5月督导评估专家组对我校14位青年教师的课评价有12节优秀课。

三、解决问题的目标和策略

(一)对低效教学的理性反思与追因分析。

课堂教学的有效情况,显然包括负效、无效、低效、高效这几个层面。根据对我校近几年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感到有许多课堂属于低效教学的范畴。

现象是:1. 对教学目标理解模糊或表述不清;2.教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当;3.教学结构呈现过度的教师主导特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4.缺乏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狭窄;5.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评价的策略研究;6.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究其原因:1. 学校教研氛围平淡。尽管教研活动正常进行,但研究的圈子较小,研究内容常浮于表面,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坚持力。2. 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行为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3. 教研的要点和抓手十分模糊。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但缺乏方法的推敲和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对学情估计不足,以致课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感到本课题的研究肩负着一种强烈的责任。如何依托课题团结一批教师,解决一些问题,拓展一些发展的空间?我们感到: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抓起,从帮助教师克服以往的教学弊病抓起,从教师执行的每一堂课抓起。

(二)寻求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有效教学”是一个大课题,相关的教学理论也是不胜枚举。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务必理清研究的思路,寻求一个具有统率意义又简洁明了的核心理念。综观有效教学的各种论述,我们把关键字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八个字上。

“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即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不是静态的学生,而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

“以教促学”,反映了教的目的。第一,教不是单纯的教,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第二,“以教促学”更高层次是指向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第三,针对小学生不同学段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以教促学”强调创造性地教,顺应学情地教,不任意拔高教学的要求。

(三)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 1. 关注设计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题研究中,往往有教师抱怨自己多么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理性地反思这一现象,往往能得到许多启示:

(1)合理的教学期望 教学期望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过高或过低的教学期望都是不符学情的,往往导致全局的失败。首先,教学期望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其次,教学期望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再次,教学期望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把握住教学的基点和训练的梯度。

(2)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分散,教学过程便不能深入。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

(3)优化教学结构

安排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优化教学结构,应综合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理念;二是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三是体现课时特点和课时目标。其中学生是最活跃和核心的因素。优化教学结构,着重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顺序和学习方法,体现教学设计的策略。

(4)兼顾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学生。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设计,它兼顾到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如果说教案是教师的课前设计,那么课堂就是教师的现场设计。具备这二度设计,课堂才是科学的、艺术的。

2. 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过去观察一堂课,可以说教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从何时起,学生成了我们听课关注的主要对象,这是一种理念的进步。但在实践中我们更清晰地发现了许多不令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差、良好学习习惯得不到落实等等。我们课题组对这一难题组织了多次专题讨论,进一步转变观念,正视现实,寻求对策,并坚持在实践中分析总结,使这一现象得到了逐步改观,现总结如下:

一是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教师常常习惯性地充当了权威的角色,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课堂主体的意识。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三是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四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要求,贯彻落实。五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3. 关注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1)教师的自我监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前提。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其行为主体之一的教师是具有理性反思和行为调控能力的职业人。自我监控的过程表现为设问这样四个问题:①我在做什么?②我为什么做?③我做得怎样?④我将做什么?第一问是指教师的外在行为;第二问是指教师的内在动机;第三问是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第四问是即时的教学打算。自我调控的有效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在理性价值观的指引下展开的。

(2)对课堂的微观调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重点。好的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需要教师适时地应用微观调控的技术。首先,教师应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教师应关注教学的进程作适当调控,如对有效资源的开发,对问题深层的引领,对思考方向的纠偏等。再次,教师应适度调控好教学的节奏变化。一是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有时顺水推舟,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积极控制。

四、实践成效分析

1. 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目前我校有常州市级骨干教师1名,武进区学科带头人1名,校级学科带头人3名,校级骨干教师8名。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2.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自2004年2月以来,我校课题组成员获奖或发表的区级以上文章达152篇,其中获武进区一等奖以上和刊物发表文章达122篇。我们从中选编了二本课题论文集、二本随笔反思集和一本优秀教学设计集。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戴鸿老师的好课观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她的语文课简约而丰实,学习氛围热烈。她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获得了片教导主任评优课一等奖。吴宏伟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他多次承担区级、片级公开课,且每次都有创新的设计。邵琴老师,原来是一名较普通的老师,且胆子较小。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可以说每堂研讨课都十分出色,课堂教学十分贴近学生,精巧而富有美感。上半年督导组的有关专家听了她执教的三年级语文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赞不绝口。李彩芳、陆敏雅、陈新红、黄明洁、徐剑等年轻教师,均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

3.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四、问题和思考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 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 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戴小新教育而努力工作。

第四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关于“有效教学”,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是否获得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有内部的进步,也有外部进步,内部的进步,指的是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理解了本节课重点内容,突破了难点,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本节课会做基础题;外部的进步是指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学会了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对初中生来说,这些数学思想好像对目前学习没有作用,但对高中、大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师对40分课堂一定有预设的目标,教师希望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A、B、C类学生达到哪些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没有达到教师希望的要求。

通过教学,学生的学习进步了,也达到了教师预想的目标,那么这种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才是“高效课堂”。

二、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时,问题情境:三家连锁店以相同的价格m(单位:元/瓶)销售某种商品,它们在一个月内的销售量(单位:瓶)分别是a,b,c。你能用不同方法计算它们在这个月内销售这种商品的总收入吗?学生能够很快写出两个式子m(a+b+c)和ma+mb+mc,从而引出课题。

在学习《分式的乘除》创设问题1:一个长方体容器的容积为v,底面的长为a,宽为b,当容器内的水占容积的多少时,水高多少?问题2:大拖拉机m天耕地a公顷,小拖拉机n天耕地b公顷,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学生之所以能很快写出这些式子,是因为这些问题情境来源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2.恰当运用好信息技术,多渠道创设情境,信息技术只是创设情境的辅助手段之一,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还原或演示,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我会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如鸟巢、金字塔、茶叶盒、帐篷、五环、地球仪、字典、魔方、铅笔、地板砖、课本,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很快找到圆锥、圆、球等几何图形,而这些图形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通过观看这些美丽的图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们要选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的图片和图形(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二)动手实践与数学思考

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与发现数学原理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我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的纸片?学生马上动手去做,结果有些剪出来的不是菱形,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剪下一直角三角形,打开,发现这个图形就是菱形,学生在动手对折裁剪过程中,就会发现菱形边、角、对角线的性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有效提问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1.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就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有效获取反馈信息。

2.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特征:目的性、启发性、多样性、方法性、情感性,例如,我们在学习《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时,通过当堂训练:

(1)(-4x2)(3x+1);(2)3a(5a+b);(3)(-7x2y)?(2x+3y2)。小组订正答案,这时我会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应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刚一出来,学生有点蒙了,这时我抓住时机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得到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结果仍是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2)要特别注意积的符号,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3.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1)激励与有效表扬相结合的原则。在对一道题判断正确时,我们应从答案的正确性、格式、书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作出判断,例如:“你的做题格式写得真好!”“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比老师都说得好!”“你讲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真厉害!”教师表扬要具体,不能笼统用一句“你真棒!”来代替。

(2)有效指导。我喜欢与学生一起,一行接一行地查看:“你一开头做得很对,你的第一行是对的,你的第二行也是对的,你做了这个那个,现在关于这一行,你是怎么想的?”

(四)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数学学习的重难点主要是定理、法则、公式、结论等抽象概念,数学概念的学习关键让学生经历和参与它们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形象,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图像,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完整的认知概念,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数学里的动点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演示动点在线段上移动,从而让学生找到动点的特殊位置:线段的两个端点和中点,这样多媒体起到应有效果;又如学习全等性的知识时,两个美丽的图案是全等性吗?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如果两个图形可以完全重合,那么它们就是全等形,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等起到了推动作用。

编辑 鲁翠红

第五篇: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认识

——— 听省特级教师孙老师的讲座有感

大木初中

刘世化

11月5日,我们在房县实验中学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孙维娇老师、省骨干教师枣阳三中黄莉莉老师和房县实验中学蹇玉琼老师的示范课,让我们大开眼界,特别是又聆听了孙老师的关于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专题讲座,让我再一次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下面我把我对语文有效课堂的认识交流一下。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征。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的关键点,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要把握好其内涵定位,要做到要求适度、方法恰当、角色到位、造势有方。

教学策略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化。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解决一系列教学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化,从本质上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第一,教材要“吃”透。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吃”透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能正确把握“教什么”,考虑“怎么教”才会有基础。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第二,学生要“析”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运用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活动,同时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一样,城乡学生

有区别,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教师只有认同差异、把握差异、兼顾差异,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预设,才能开展富有实效的教学。为什么同一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产生的教学效果不一样,关键是学生依据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所形成的适应性不一样。因此,不仅学生要适应教师,而且教师更要主动适应学生,这种主动适应的有效性全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经常性分析,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共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上。

第三,预设要“做”透。预设是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出的一系列展望性设计,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网状、弹性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对专业和知识的预先准备,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千古定律。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实行教学目标管理,预设就是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充分的教学预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孕育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尤其是初中阶段仍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学习素质的形成依然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培养和唤醒。

第四,实施要“熟”透。吃透教材,析透学生,做透预设,最终要落实在教学的实施上,前“三透”是基础,“熟”透是关键。熟透的教学,是一种灵动的教学,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学思路清晰,教法得当。做到教学环节层层推进轨迹清,步步深入流程明,浅者深之掘得进,深者浅之出得来,脉络清晰、层次突出、轮廓分明。二是教师情感饱满,语言规范。教师对文章中内在的、固有的“情”要会领悟、善领悟;教师要自我有热情,有激情,善以自己的内在感情传课文内蕴之情,以己之真实之情激学生之情,从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教师的语言应当是规范准确的,无论是教学上的组织性用语、引导性用语还是评价性用语,都力求做到清楚明白,充分体现要言不烦,实话不虚,一语中的,言之有据、有理、有情的要求,让学生听起来声声入耳,清晰可辨,明白可解。三是学生学有兴致,主体到位。在教学过程中,课的起始要能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课的推进要能体现张弛结合,学生感到学得紧张活泼、兴致盎然;课堂收尾要能让学生感到余音绕梁、课将尽而意未穷,满怀继续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氛围上,要力求课堂气氛宽松热烈,使学生生疑、质疑、辨疑有热情,身心解放,无心理负担,沉浸在求知的浓烈氛围中。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同学之间思想碰撞,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和有效的调动。

上一篇: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下一篇:口腔医院义诊活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