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案件管理

2022-07-04

第一篇:检察机关案件管理

深圳市检察机关构建新型案件管理机制

保障检察权依法高效规范运行

近年来,深圳市检察机关利用信息化手段,以集约化、扁平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现代管理理念,探索建立新型案件管理机制。该机制在辅助领导决策、服务办案活动、监控办案程序、进行实体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检察权的规范高效运行。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设立专门机构。2006年1月,经市编委批复同意,深圳市院正式设立案件管理处(加挂检委会办公室牌子),各区院也相继设立案件管理科,专门负责案件管理工作。2007年,市院又建立案件管理中心,开辟了收送案管理区、统计管理区、综合信息查询区、流程监控区、赃证物管理区等七个功能区,搭建了集约化管理平台。案件管理部门承担统一收送案、统一录用案件信息、统一轮案、统一管理赃证物、统一对提交检委会讨论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等职能。

二是开发案管系统。该市检察机关深入调研论证,联合研发机构,研发完善案件管理系统软件。目前,研发的案管系统2.0版已上线运行。同时,为案管部门配备了计算机、扫描仪、触摸屏、条码机等电子技术设备,为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装备保障。三是建立规章制度。该院从保证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规范办案行为的角度出发,全面制定和修改了相关工作规范。如修改完善《检委会议事规则》,实现了检委办职责与案件管理职责的衔接;制定《案件管理工作办法》和《流程监控管理工作规范》,明确了案件管理各环节的操作规程;制定《案件管理系统权限管理规定》,科学设定了管理主体和办案主体的系统使用权限;制定《案件查询与律师阅卷办法》,深化了“阳光检务”工作;制定《收送案管理工作规范》、《赃证款物管理工作规范》、《统计管理工作规范》,强化了重点环节的管理;制定《案件督察工作实施办法》,将案件督察纳入检务督察范围,等等,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

深圳市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制运作模式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一是统一案件出入口。案管部门统一负责案件的“收、录、转、发”等工作。案件受理阶段,案管部门对案件信息实行动态登记录入。案件移送阶段,案管部门统一向其他机关送案,并完成换押手续。案件分流阶段,系统根据办案人员工作量等情况,自动实现轮案,同时,部门负责人可以按照系统设置的情形,根据需要适当更改办案人,保证自动轮案的合理性。

二是全程监控案件办理过程。监控的重点是案件办理期限是否届满、案件流程是否完整、法律文书是否网上备案等内容。程序以节点控制的方式,限制流程缺失的案件流转到下一环节,并对超期办案自动发出预警。同时,领导可以根据系统授权对案件进行简便查询和综合查询,了解有关案件的流程、数据等情况,方便履行管理职责。

三是统一赃证物管理。案管系统开发赃证物管理模块,对赃证物实施条形码管理,统一录入管理信息库,记录赃证物流转的环节,开辟管理室统一保管。结案后,赃证物随案移送相关部门。案管中心成立以来,清理了历史积存的赃款赃物4475件(笔),共办理赃证物统一登记入库723件,办理出库671件,彻底解决了赃证物管理混乱的问题。

四是分析评估案件质量。案管系统通过设置指标项,自动生成法律文书,自动提取结案率、积案率、判决率等质量指标。案管部门可以通过流程监控情况、系统提取的质量指标和统计报表数据,进行报表分析和质量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系统监控,对发现的“两不一撤”、上级交办、当事人投诉等特殊案件,有选择地进行实体审查,并启动个案督察。质量评估和督办情况纳入对部门的考核。

五是建立督察机制。在该院检务督察制度中,案件管理部门负责案件督察。案管部门通过案管系统一旦发现违反办案程序,立即启动督察程序并进行整改。

六是建立案件查询机制。该院设立检务大厅,将适合公开的信息从管理系统中实时采集,通过窗口接待、触摸屏查询等方式,方便诉讼参与人了解案件办理情况。案管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查询5198人次。2008年底,该院又开发应用了案件办理情况网上查询系统,与律协的律师管理数据库对接,通过互联网实时验证律师身份,提供案件查询、预约阅卷、预约会见等服务。

深圳市检察机关新型案件管理机制使案件管理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松散变为集中,由事后监督变为过程监控,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规范了执法,促进了办案质量的提高。案管系统设定严格程序节点,使程序缺失案件无法在网上正常流转,预警机制杜绝了超期羁押,从程序上保证案件依法进行;系统自动提取数据,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准确;系统自动生成法律文书,规范了法律文书的制作。据统计,案管中心成立以来,共纠正办案流程、法律文书等方面不规范行为358次,系统自动发出退查提示、审限提示等446次。二是辅助了领导决策,提高了决策水平。案管部门通过统计分析、问题调研、特殊案件督办和审查意见等方式,辅助领导决策。同时,领导根据案管系统授权,通过信息查询平台,及时、全面、准确、动态地了解任何一个具体案件的基本情况,以及各业务部门的整体业务情况,克服了办案信息不畅的弊端,方便了决策。三是服务了办案活动,提高了办案效率。案管部门通过发挥各功能区的作用,以一站式、专业化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合理调配办案资源,同时,将办案部门和办案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确保集中精力专注办理案件,促进了办案效率的整体提高。据统计,案管中心成立以来,每个案件平均办案用时比原来减少了约26%。四是强化了执法监督,防止了违纪违法行为。案管系统自动轮案,防止了关系案、人情案;集中管理赃证物,杜绝了不廉洁隐患;案件全部网上流转,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强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监督制约;实施案件督察,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建立案件系统查询机制,确保了检察权的阳光规范运作,有利于防止办案中可能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

毛推阔 陆洋:案件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按照高检和省院关于规范化建设的部署和要求,黄石市人民检察院为了加强内部监督,提高办案质量,推进规范化建设,推动检察事业按照司法规律健康发展,于2005年底成立了案件管理中心,建立了具有黄石特色的案件管理机制,其目的就是通过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案件进行程序控制、质量管理,并做到持续改进,提高办案水平,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

一、案件管理机制的构建之路

黄石市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制的构建从无到有,从有到兴,历经了孕育、初生、长成的过程,是黄石检察机关进行检察业务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2005年7月,黄石市检察院成立案件管理中心,与研究室、检委会办公室合署办公,中心设主任一名,专职人员两名, 制定了《黄石市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法》,明确了案件管理中心的职责及任务,了解了案件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启动了案件管理工作。

市院案件管理中心成立后,即着手开展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尝试使用自行设计的案件管理软件对办案流程进行管理,并设计开通了案件管理中心局域网页,将管理信息和相关动态及时在网页上发布,与业务部门之间实现案管信息的资源共享。在最初建立的案件流程管理制度、重点案件评查制度、案件专题检查制度、案件质量考评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摸索实践,逐渐补充、完善,又建立了案件管理建议制度、案件管理催办制度和案件管理督办制度,形成了以这七项制度为主体的制度模型,并按照这一模型扎实开展了各项案件管理工作,取得了实效。同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完成施行组织与主体的建设。在市院案件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各基层院相继成立了案件管理中心或案件管理专职人员,如黄石港、阳新县等院成立了单独的案件管理中心,西塞山、大冶市等院也结合本院实际在检务督察室和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内确立了专职人员,在全市检察机关已经形成了纵向、统一的案件管理机构体系,使案件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实现了组织建设上的创新。

二、案件管理机制的构建基础

案件管理机制是一项新生事物,我们必须对它得以建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予以求证,否则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必会受到影响,终将不利于此项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权力的监督制约。这是案件管理机制构建的政治学基础。我国的检察权是法律监督权,它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这种权力本身面临着如何被监督的问题。建立案件管理机制,就是要防止检察权被滥用,纠正检察权在行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保证法律监督职能的顺利实现。

2、自体化的法律监督。这是案件管理机制构建的法理学基础。在法理学中关于法的运行理论,对“法律监督”一词的涵义做过解释,即在狭义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制运作过程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制控和督导。而根据监督主体与对象是否共处同一组织系统,又可以将法律监督分为异体监督和同体监督(亦称自体监督)。毋庸置疑,案件管理机制正是一种自体化的法律监督,它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就是制控法律在检察机关内部的运行过程,防止、控制和纠正偏差或失误。

3、案件质量的监控评价。这是案件管理机制构建的管理学基础。检察机关各项业务工作围绕着办案开展,实施案件管理机制就要建立起办案质量的监控评价系统,通过对案件的全流程监控和办案质量绩效考评机制,确保案件管理一体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目标的实现。

4、一体化的创新要求。这是案件管理机制构建的政策性基础。高检院在2003年制定并实行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规定》,这是开展案件管理工作的直接政策依据。案件管理工作也体现了检察工作一体化“上下统

一、横向协作、内部整合、总体统筹”的创新要求。在检察工作一体化体系结构中,通过案件管理中心加强对执法办案的制约,从检察工作一体化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正确决策提供支持,促进办案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案件管理机制的构建体系

市院检委会通过了《黄石市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法(试行)》、《黄石市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工作评审标准(试行)》等案件管理规定,为顺利开展案件管理工作打下了制度基础。之后,在不断的实践中,市院案件管理中心又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加以完善,使各项管理工作形成一套制度化、体系化的运作模式,其制度体系的模型为:

1、案件流程管理制度。通过对本院各业务部门所办理的案件进行程序上的监督管理,对办案期限及时预警,对违反办案时限的情形及时处理,同时进行法律文书的备案审查,加强对案件流程管理,促进程序公正,规范执法。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共有800余件案件纳入了案件流程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其中仅市院案件管理中心就对市院机关办理的123件案件进行了办案流程监控,发出办案期限预警通知书16份,发现3次迟报、漏报案件流程登记信息的情形,并下达了评审处理单。

2、重点案件评查制度。案件管理中心对自侦部门不立案及撤销案件,刑检部门不批捕,不起诉案件及法院作无罪判决的案件进行评查,发现案件实体、程序和法律文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检察长报告。如发现干警涉嫌违法违纪问题,向检察长报告后,转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2006年,全市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中心共对42件重点案件进行了评查,市院案管中心对评查后的案件均制作了评查报告反馈给业务部门。

3、案件管理专题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业务工作、案件质量进行专题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通报,督促各部门限期整改,在纠错中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2006年,市院案件管理中心就在全市检察机关开展了五次专题检查,既有关于案件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检查,也有关于办案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专题检查。在检查中发现了在法律文书制作、初查程序、扣押款物以及规范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此发出检查通报,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和整改建议,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也据此制定了整改措施,有条件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无法即时整改的,也强调了今后应注意的事项。

4、案件质量考评制度。根据《湖北省检察机关业务工作质量评审办法》(试行),对案件进行质量考评,督促办案中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的质量考评工作,考评结果作为全面业务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在省政法委组织进行的2006年度执法质量检查工作中,市院成立以案件管理中心为主体的执法质量检查专班,对各院的案件质量进行考评,政法委检查组也对市检察院、西塞山区院、黄石港区院的案件质量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市院案件管理中心根据发现出的问题,依照省院业务部门工作质量评审标准进行了量化扣分,将这一案件质量考评扣分结果向政工部门通报,作为各院、各业务部门年终目标考核时的重要依据。

5、案件管理催办制度。案件管理中心对在管理工作中的各类事项向有关业务或其他部门进行催办,并要求限期予以反馈。由于案件管理机制是新生事物,干警们对其还存在一个认识、认同和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未按时整改、延误案件管理日常工作事项等问题也是难以避免,案件管理中心则适时进行催办,仅市院就对涉及影响正常开展案件管理工作的事项,下达了6份案件管理催办书。

6、案件管理建议制度。对案件管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不规范执法、办案等向有关业务或其他部门提出管理建议,进一步规范案件管理工作。在扎实开展专题检查的同时,对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也须引起重视。市院案件管理中心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了检察业务数据统计、法律文书制作错误等三个方面问题,并及时下达了案件管理建议书,建议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处理,均已收到整改和处理反馈。

7、案件管理督办制度。对检察长交办的案件管理工作进行专门督办。对列入督办范围的案件做好备案,加强督促检查,定期向主办单位了解情况。目前已有四件案件纳入了案件管理中心重点关注和督办的范围,将对这些案件的办理进度和处理结果向检察长进行专报。

四、案件管理机制的工作创新

案件管理工作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为了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我们积极探索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上的创新,使案件流程管理实现信息化,案件管理工作实时化、电子信息化。

1、设计并使用案件流程管理软件。针对各业务部门案件办理的流程,我们设计并在全市检察机关推行使用了专门的案件流程管理软件,要求各业务部门将所办理的案件在软件上进行登记,及时掌握案件办理的流程进度,对办案期限即将届满的案件进行预警提示,防止超期办案,从程序上规范整个办案过程。

2、开通专门的案件管理中心局域网页。为了及时将案件管理工作中的各项信息进行公开,我们制作了专门的案件管理中心局域网页。网页中既有关于案件管理中心机构、制度方面的介绍,案件管理工作动态等专门栏目,还开设了基层案管、检委会办公室、法律文化以及本院新闻的栏目,及时反映基层案管工作,检委会工作,传播法律文化、思想,关注前沿和热点问题。同时,网页在保留了案件流程管理功能外,还增设了网上举报和在线交流功能,可供领导和广大干警参与内部执法监督,既可向案管中心反映办案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也可向案管中心提出建议,交流意见等。案件管理中心网页的开通,为案件管理工作以及规范化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案件管理机制的完善路径

案件管理的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夯实。首先需要各部门进一步高度重视,全力配合案件管理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其次是尽快引入科学完善的案件管理专门软件,对业务部门的案件进行高效高质的管理。最后是案件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案件管理的监督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建立检务督察制度后,案件管理机制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联系,加大发现问题以及追责力度,使案件管理工作的点更多、面更广,监督效用不断增强,真正实现了案件质量监管与检风检纪监督“走向共和”,形成一套完善的内部执法办案监督机制。

案件管理的一体化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在实践中,由于案件管理机制还处在一个逐步完善发展的阶段,所以在制度上还需要与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的要求进一步的结合,融入到一体化的整体工作中,如加大上级院对下级院的领导和案管业务指导,体现“上下统一”;增进院际之间在案管工作上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体现“横向协作”;加强一院内部各部门之间在案管资源上的有效整合,坚实案件管理机制的基础性工作,形成合力,不断提高案件质量,体现“内部整合”;在案件管理工作中注重发现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认真分析,合理建议,督促整改,促进整体执法水平的提升,体现“总体统筹”。

(作者单位:黄石市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中心 )

构建科学的案件管理机制

时间:04-30 09:13 作者: 石京学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第3661期 近几年,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案件管理机制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笔者调查,实践中案件管理机制有以下几类模式:

一是设立案件管理中心,对全院各业务部门所办理的案件实施集中统一管理。此种模式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为代表。此类案件管理机制一改由各检察业务部门条条管理的模式,规定各业务部门受理的所有案件经案件管理中心登记后,由案件管理中心按案件性质直接转交给主办检察官办理,包括自侦案件在流转过程中也必须通过案件管理中心登记转办。主办检察官作出的决定也由案件管理中心登记后转交侦查机关或审判机关。案件管理中心实行诉讼程序预警系统,在办案期限到来前若干天发出警报。通过这种方式,案件管理中心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检察机关全部业务情况,便于检察长对办案进行统一指挥、协调、督办,使检察机关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符合现代管理的理念。

二是实行专门的程序性审查工作,使程序审查与实体审查相分离。此模式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为代表。 即设立专司公诉案件程序审查的法制科,所有审查起诉案件均由其集中管理、统一分流。在实行程序性审查后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确定管辖,以避免从前由公诉部门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案件造成的职能交叉和重复劳动等问题。这一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业务协调管理作用,解决了侦诉矛盾,减少了退诉率,缩短了办案期限,避免了超期羁押。

三是统一受理案件,监控案件流程,评查案件质量。此模式以湖北省随州市人民检察院为代表。对进入检察环节的案件实行受案审查,由控告申诉部门依法对案件的整个诉讼过程进行程序性审查,及时了解各类案件在不同诉讼环节的办理情况,准确掌握各类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检察委员会讨论决策提供依据。对案件质量的监督,主要通过评估案件,分清办案质量的优劣,以促进和提高办案质量。

以上案件管理模式虽然表面上看只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革,但却蕴含着一些深刻的法学原理,值得我们剖析。

(一)案件管理机制的改革是诉讼程序监督的需要

案件管理模式不决定案件最终的处理结果,也不干涉办案的具体过程,但它对案件的流程、管辖和办案期限却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程序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重视,司法机关均采取了各项严厉措施纠正程序违法,加大执行程序的力度。但一项制度能否得到严格遵守,只靠执法者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可行的办法是要有一种外在力量的约束。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之所以能做到各部门皆能在法定期限内办结自己负责的案件审查工作,关键是案件管理中心对案件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督办,对违反程序的行为进行预警纠正并予通报,充分加强了程序监督。实行监督与办案相分离,是案件管理机制的精华所在,也是案件管理机制的理论支点。

(二)案件管理机制的改革是程序审查与实体审查相分离的需要

公诉制度的产生是控审分立的需要,是否定纠问式诉讼控审不分而建立的。审判与检察的分立,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正是实体审查与程序审查的分离。从更深层面讲,“是要加强对审判权的制约,防止审判权的恣意行使。”那么,单单对于检察权或审判权而言,是否有必要实行程序审查和实体审查的分离呢?法院改革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近年来,审判机关实行立审分离,单独设立立案庭,对提请裁判的案件先进行程序审查,决定应否交由法庭裁判。法院改革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示,重视程序监督,特别是重视对检察机关自身执法的程序监督,是检察改革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公安机关侦查权、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应该予以监督和制约,那么职务犯罪侦查权、公诉权同样需要监督和制约。

尽管“检察权的行使仅仅具有程序性的意义,而不具有终局性的意义”,但是,检察权的行使体现的是具体的职能和手段。如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权、批准和决定逮捕权、公诉权都是实实在在的公权力,它涉及对其指向对象的某些公民宪法权利的某种程度的限制或剥夺。对这类权力的行使加以必要监督和制约,是政治文明的要求和体现。这种监督形式不是通过干预侦查和公诉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监督程序来体现的。通过程序审查、程序监督和程序公正,实现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和检察权的实体公正。

建立案件管理机制,实行程序审查与实体审查的分离,正是加强程序监督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内部监督制约的一项有效的措施。

(三)案件管理机制改革是加强检察机关自身执法监督的需要

近年来,在检察机关内部,为了解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多年来采取了不少措施强化侦查工作的内部制约,实行举报与侦查、侦查与审查决定逮捕、侦查与起诉、侦查与申诉分开,还实行了大案、要案备案审查制度,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监督等等。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大胆引进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监督,而对于公诉职能的监督和制约相对薄弱。近几年来,构建现代公诉制度、扩大主诉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呼声甚高。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将原本已一分为二的批捕起诉又合二为一,并由同一主诉检察官行使。这样,公诉人的权力加大了,职能增多了,但相应的监督措施并不到位。可以说,案件管理模式的改革即是加强检察机关自身执法监督的需要,也是检察机关加强自身执法监督的需要。

改进案件管理机制,强化案件管理工作,提升案件管理水平

为切实抓好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案件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落实,我们富锦市纪委通过总结以往案件管理工作中只设一名兼职案件管理员,工作上主要负责对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的案件查处情况的统计报表,职能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很难适应现在案件管理工作需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充分认识到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查办案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案件管理是查办案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管理管理工作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此,首先我们成立了案件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协管案件常委、检查室主任、信访室主任、审理室主任为成员。负责对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的案件领导工作。明确了对案件线索、案件的调查、案件的审结进行全方位领导。实行严格的报批程序,对案件初核的动态情况由书记、副书记集体听汇报并研究指导工作,初核结案案件由调查组提交书记办公会(协管常委、审理室主任列席会议)研究决定。同时制定了案件领导小组工作职能、议事规则、列会制度,以规范和加强对案件工作的领导。其次,我们成立了案件管理小组。由协管案件工作的常委任组长,信访室副主任、审理室副主任、案件管理员为成员。管理小组根据案件管理工作职能负责对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的案件进行管理,以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查办案件服务、全面履行统计汇总、综合分析、组织协调、跟踪督办和监督检查。重点做好五项工作:一是做好案件统计资料的统计、审核、汇总,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地向本级纪委领导和上级纪委报送统计资料;二是做好案件检查工作的综合调研。采取深入基层,对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发案原因和发案趋势及案件检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案件综合情况,供领导决策参考;三是做好对查办案件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与查办案件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注意掌握重要或复杂案件的定性、处理、移送情况,及时向领导提出需要协调的事项,畅通组织协调渠道,处理好与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形成办案合力。四是做好对重要案件的跟踪督办。对重要案件线索、上级纪委及市委领导交办的本级自办案件进行集体管理,全程跟踪督办,通过案件备案登记、分析、报表、案件列会等方式,掌握案件的来源、去向、进展和查处情况,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反馈,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五是做好对办案工作的监督检查。监督的重点是违纪案件线索登记备案、案件初核、立案、结案处分、移送司法机关及卷宗的形成等各个环节的办理是否规范、审批手续及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办案时限、办案工作安全保密和违纪暂扣款物、收缴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办案人员执行办案制度,遵守办案纪律方面是否严格。

为保证案件管理机制运行通畅,我们根据案件管理小组成员所担任的工作职责与案件管理工作职能进行有机的结合,明确管理责任。案件管理小组组长负总责,其它成员各负其责。从案件线索的登记备案拟办、初核、立案、审理、结案、统计、分析、报送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以确保案件管理工作职能的全面履行,提高办案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二篇:论通过案件集中管理实现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

摘要 案件管理部门是检察机关统一化业务的重要窗口,通过发挥其内部监督职能以来收效逐渐显现。本文通过泾阳县检察院案件管理部门的相关经验探析了案件集中管理在内部监督中的意义、优势、方法以及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够推动案件管理工作不断发展。

关键词 基层检察院 案件管理 内部监督

泾县人民检察院依托全国检察机关和陕西省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改革的实践,在不断探索、推进和深化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了案件集中管理。泾县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中心于2013年12月26日正式筹建成立,按照案件集中管理要求进行部门职能调整,依托于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优势和便利,及时配备了案件管理工作人员,对接各项检察业务,积极搭建了本院案件集中管理模式。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案件管理办公室,在案件管理中主要承担管理、服务、参谋、监督职能。新的案件管理方式以案件流程管理系统为依托,构建新的监督模式,与检察机关原来的监督模式形成互补,对办案流程加强监督,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强化了内部监督实效。通过对案管部门内部监督职能的强化,能够增强检察工作的公

正性和透明度,对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以及实现廉洁公正执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强化案件管理部门内部监督职能的重要意义

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是与执法办案工作相伴而生,有案件办理就 必然有案件管理。而案件管理往往伴随执法监督。监督是案件管理的题中之义,是更好地履行案件管理的有效手段,抓住了监督就抓住了案件管理的基础。

(一) 强化内部监督能提升案件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建立检察机关案件管理机制,对本院案件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可以改善传统检察机关业务部门案件办理较为分散且相对封闭的做法,规范案件的来源渠道、立案环节和办理程序,建立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的执法办案集中管理新机制。“管理”一词包涵着监督的内容,强化监督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案管部门如果仅是进行程序性工作,不对业务部门办案过程进行动态、及时、全面、有效的内部监督,就不能发挥案件集中管理的作用,必然背离设立案管部门的初衷。因此,强化案件集中管理的内部监督作用,是提升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二) 强化内部监督能有效保障公正廉洁执法

目前,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保障司法公正、依法惩治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期盼越来越大。检察机关自身的公正廉洁执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仍有部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不公正不规范的问题发

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执法办案活动全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通过案件集中管理,强化内部监督是保证检察机关公正廉洁执法的重要举措。

(三) 强化内部监督能够保障办案质量

在传统形式上,对案件质量的管理有两种形式,一是本院案件质量的管理,主要通过案件审批进行;二是上下级检察院对口业务部门之间,通过开展案件质量评查、抽查或者通过对疑难、复杂案件的汇报、讨论、研究、复核等程序进行的案件质量把关。但在实践中,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及上级院对办案过程缺乏及时、动态、全面的监督。在案件集中管理中,打破各业务部门的封闭管理,强化案件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发挥案管的约束、预警、纠错职能,对改变检察机关目前“纵强横弱”的管理弊端,规范执法行为、提升办案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 通过案件集中管理进行内部监督具有的优势

案件集中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来行使权力的监督,通过管办分离实现过程控制,通过集中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对加强检察院内部监督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

(一) 案件集中管理在内部横向监督方面的优势

案件集中管理就是将横向组织管理强调的流程管理贯穿于检察办案的全过程,有效统筹协调办案的总体进度,实现检察工作的与时俱进。案件集中管理系统中横向的线性结构打破了检察工作各环节中各部门封闭的办案、管理、监督模式,串联了各诉讼环节,使得各诉

讼环节的进程更加流畅、信息传递更加透明;在流畅、透明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中,为内部监督提供了全程、同步的便利。同时,由于案件集中管理并不否认和排斥检察机关内部通过逐层审批进行的金字塔式管理,两种形式能够相互补充、互为辅助。

(二) 案件集中管理在内部信息监督方面的优势

案件集中管理要求对原有的案件分散管理模式进行重组,重新设计和优化检察业务流程,使各业务环节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能够更加流畅。同时,着重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各办案节点、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使得办案环节的信息能够同步发展,进而实现横向化流水线的管理;通过对信息化流程的实时监督,细化并完善每个办案环节的网络化操作,保障领导和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调用案件各环节的所有数据,第一时间实现对案件进程的把握和监督,从而确保案件质量。

案件集中管理制度通过融合网上运行、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网上考评相结合的案件集中管理软件系统构建了实现内部监督的信息平台,其中包括流程管理、涉案款物管理、案件综合办理等。通过案件集中管理系统这一信息平台,内部监督与检察业务相互融合、与案件的循环动态过程相互融合,实现了案件管理与内部监督的融合,从而在信息数据共享中实现了内部监督的实效。

(三) 案件集中管理在内部集中监督的优势

集中是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在集中的过程中获得高效。泾县人民检察院在成立案件管理中心

的同时,配备了案件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其工作人员由来自公诉部门、预防部门、办公室等部门的人员和新进人员组成,同时配置了信息化操作设备包括计算机、视频显示器、摄像工具等,正是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使得泾县人民检察院案管部门工作高效高质的完成。

案件集中化管理能够提升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在各部门协作的基础上对部门功能进行再次细分,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提升效能,并且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办案数量、降低错案率、缩短单个案件周期。上述检察机关办案效能的提升对维护检察机关的司法权威、履行保障人权的职责具有积极意义。

三、 案件集中管理中进行内部监督的方式

泾县人民检察院自实行案件集中管理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办案者与管理者、监督者混同的状况,通过案件集中管理实现内部监督,起到了规范运作、强化监督、提高案件质量的实效。内部监督是案件集中管理的重要职能,泾检察院通过制度构建明确规定了在案件集中管理中进行内部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依托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以多种方式实现了内部监督,形成了动态、实时、全程、全面的内部监督体系。

(一) 通过统一对案件进行进出口管理从而实现动态、实时监督

受理案件、文书送达、法律文书的开具和登记备案、涉案款物的管理是办案从受理到审结诉讼的关键环节,现作为案件管理模式下案

件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在办案的关键环节上可以实现对办案部门的内部动态、实时监督。

第一,对案件进出口进行统一审核。在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下,案件集中管理部门负责统一案件的进出口。在统一进口方面,案件管理部门在受理案件后将案件及时分流给各办案部门进行办理。在统一出口上,案件管理部门统一接受侦查机关、审判机关送达的法律文书,对需送达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和其他检察机关的案件材料 ,案件管理部门负责统一审核,对符合送达要求的统一送达。在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下,案件管理部门作为独立于办案部门、独立于案件承办人的机构,能够更加客观、中立地审核法律文书,这样不仅规范了检察机关重要法律文书的开具、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诉讼权益,也体现了检察机关内部之间的制约,从而实现内部监督的制度功能。通过对法律文书的统一登记、编号,不仅实现了案件的有序归口管理,还实现了案件关键环节的实时、动态监督。

第二,对办案期限进行预警监督。在分散式案件管理模式下,对于犯罪嫌疑人在押的,监所监察部门通过对羁押期限的监督可以同步实现对办案期限的监督,但对于犯罪嫌疑人没有在押的,则缺乏监督。案件集中管理后,对于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案件,其办案期限的监督则由案件管理部门进行。在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下,案件管理部门为了对所办理的案件进行有效监督,通过信息化设置,根据各类案件的法定办理诉讼期限要求,对即将到期的案件以红、黄两种颜色标识(红色代表已经超期的案件,黄色代表进入预警期限的案件)进行预警,监

督和管理案件管理系统中显示的当前预警案件或超期案件。

(二) 通过办案流程监控实现对案件全程、全面监督 案件管理部门从受理案件开始对案件进行监控,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监管案件的流程是否完整、文书的制作是否规范、案卡填写是否准确等,发现办案部门或办案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的,提出纠正意见,从而实现对业务部门办案过程的全程、全面监控。

第一,对案件实行流程监督。针对个案在系统中流转的不同情形,在以下各环节的办案信息上予以动态监控:案件是否超期,文书审批是否规范,文书使用是否有不当或明显错漏,文书归档是否及时,案卡填写是否规范完整,有无侵害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的情形,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是否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

第二,将赃证款物纳入监督范围。统一管理涉案款物,即对侦查机关随案移送和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扣押、冻结的涉案款项、物品进行管理。分散式案件管理模式下涉案款物的管理主体是财务部门,案件集中管理模式下,对于涉案物品,由案件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第三,对案件质量进行事后监督。统一开展案件质量综合管理,包括对执法办案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对案件质量进行预警,组织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和执法规范化检查等内容。案件管理部门开展案件质量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在对案件处理结果的事后管理和监督上,偏重于对案件的事后监督,对案件质量进行分析和客观评价。案件质量综合管理的开展可以采取听取情况介绍、调查审查、座谈、走访等方式,

对案件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发现程序存在问题的,应当向办案部门提出纠正意见;发现案件实体出现错误的,提出纠正意见,报请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

(三) 通过信息管理为其他内部监督的实现提供条件 案件集中管理把强化内部监督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信息化系统管理,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通过强化对案件信息的研判分析、统一接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等手段,凸显检察一体化的检察职业属性,为其他内部监督提供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统一进行业务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统一进行业务统计和分析,即案件管理部门统一负责本院的检察业务统计和汇总工作,对执法办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领导决策和业务指导提供参考。具体说来,案件管理部门定期对各办案部门的办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研判各业务部门办理的案件在诉讼过程中的数量、态势和规律,形成报表或是数据分析图,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对策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

第二,通过统一接待辩护人、代理人为内部监督提供信息。统一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接待,即对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的案件查询,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和对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投诉等事项由案件集中管理部门统一接待。传统模式下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接待由各办案部门进行。案件集中管理模式在与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沟通和建议反馈中改进了案件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在受理和

意见转达交流中实现了案件管理和内部监督的规范有序,为实现内部监督而纳入了第三方的意见和评价标准,进而提高了案件管理的水平和内部监督的客观性。

四、 加强案件集中管理内部监督工作的建议

案件管理工作是一项崭新的、创造性的工作,既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又要防止滥用监督权影响正常办案工作。在强化内部监督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 正确处理案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

案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是横向并列的关系,同属于检察长领导下的工作部门。职能划分上,案管部门是综合业务部门,而业务部门是按职能分工承担检察机关某个方面的办案任务。性质上有一般与个别、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案管部门在强化内部监督时,既要大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保证办案的规范与公正,又要防止滥用监督,干扰或影响办案;业务部门在办案中要树立“监督者也要接受监督”的意识,对外代表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对内要善于接受内部监督,从而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

(二) 正确处理程序监督与实体监督的关系

案管部门对案件的审查,更多的是一种程序上的形式审查。但这并不否认对个别案件进行实体的审查和监督。案件管理中通过对案件的统一受理、登记、分流、送达文书、统计案卡等,把住了案件的“入口”和“出口”,通过强化程序监管,对执法活动的重点环节实施监督制约,规范执法办案行为。通过对个别案件,例如撤销案件、不批

准逮捕、不起诉、撤回起诉等案件的实体审查发挥内部监督作用,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运行,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三) 正确处理强化监督与服务办案的关系

服务办案是监督的基础,强化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办案。只有把监督立足于服务上,才能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与效果;在服务办案中只有强化监督作用,才是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才能更好的发挥案管职责,才能更好的保障案件质量和效果。因此案管部门要监督、服务并重,既做到帮忙不添乱,又要严格执行不走过场,坚持热情服务,主动承担事务性工作,同时严格履行监督职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坚决纠正,提高监督效果。

(四) 建议充分发挥案管职能统一管理执法档案,加强对检察官的个人监督。

统一管理检察官执法档案,即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从事执法办案工作的检察官的执法质量、执法效果等进行检查、评议,评议结果纳入检察官执法档案进行管理。检察官执法档案原先采取的载体是纸质形式,由研究室归口管理。案件集中管理后,在系统中单独设置一个模块,以案件集中管理系统为平台,由相关部门按照不同的职责分工和系统授权,直接在案件集中管理系统中填录相应的执法信息,案件管理部门每年汇总一次后,报政工部门作为考核依据。

第三篇: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考评机制研究

作者:丁学梅

时间:2012-07-1

2新闻来源:正义网

【字号:大 | 中 | 小】

[内容摘要]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都加强了对案件办理质量的考评,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考评机制正从单纯的结案后对案卷的考核监督向办案过程中的评价管理方向延伸,科学构架考评指标、程序的和充分运用考评结果,是体现法律监督职能的履行和执法能力的建设,关系法律的公正权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考评与监督管理 考评指标 考评程序 考评结果

检察机关的案件办理质量体现着法律监督职能的履行和执法能力的建设,办案质量的优劣关系着法律的公正权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都加强了对案件办理质量的考评,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考评机制正从单纯的结案后对案卷的考核监督向办案过程中的评价管理方向延伸,因案件考评可促内部监督,案件管理可促质量考评,监督管理自然成为案件考评的应有之义。本文以近年来基层检察院开展案件质量考评实务为立足点,对新形势下案件质量考评机制作粗略探讨。

一、案件质量考评指标的建立

质量指标是案件考评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发挥着规范办案行为、引导质量提升、统一执法尺度、优化资源配置等一系列实质性作用,且数值计算与指数合成的方法简便易行。笔者认为,科学完整的案件质量考评工作指标应涵盖程序和实体质量、效率和效果质量、微观和宏观质量。以确保能充分地、全方位地、多侧面地对案件办理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估。

(一)程序质量和实体质量

评价案件质量,必须综合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的因素,因为除了要解决好程序严密性问题外,还应解决好规范性问题和案件审查能力性问题。早在2007年,江苏省检察机关就结合刑事诉讼法和诉讼规则等相关规定,出台了《办案工作流程》,详尽规定了各业务部门各个办案环节中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严密了执法程序,为案件质量考评的程序质量制定了明确、规范、细致的考评标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确需及时更新和改进。

一般而言,实体质量主要是对事实和情节的认定是否正确,证据的收集审查是否客观全面,适用法律法规是否准确,是否提出纠正违法的意见等。与程序质量考核不同,实体质量指标较难统一和量化,且不易操作。如何在实体质量要求的框架内,构建考评指标体系并使其具有可操性,笔者结合基层院多年案件考评实践,认为可定立3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个三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是指错案,包括法院宣告无罪后未抗诉的;撤回起诉作撤案或绝对不起诉处理的;自侦案件作撤案或绝对不起诉处理的。4个二级指标是指严重错误,包括定性被法院改变;量刑情节被法院改变;部分事实法院未采信;抗诉、追捕、追诉、纠违等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职责未切实履行的(当然上述问题均需经特别程序认定确属指控存在问题)。2个三级指标是指一般性错误,包括法律文书有瑕疵,工作文书有重要瑕疵。

(二)效率质量与效果质量

公正与效率是现代司法的核心,二者最佳的结合应为在公正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保证公正。笔者认为,办案效果应是司法效率的应有之义,如果将体现办案数量和办案时间的要求定义为狭义的效率的话,那么办案效果则体现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此时,效率质量指标是可以明确和量化的,应包括简易程序案件平均办理周期,普通程序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结案率(结案率=结案/新收+旧存)。

实践中,对案件办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评价存在缺位,除非是错案或当事人追究,如果没有质量评价体系的监督管理一般是不会有人过问的,全凭办案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只要不出大错,细节问题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因工作作风不够严谨造成当事人的申诉,群众的不解和上访,长此以往,易导致出现错案,也很难办出精品案件。因此应设置效果质量指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主要包括风险评估预警和处置,法律文书释法说理,申诉率,涉检信访率。

(三)微观质量与宏观质量

这里所说的微观宏观质量与程序实体质量和效率效果质量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包容关系,旨在强调从对个案的考核监督向类案的评价管理方向延伸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个案办理质量考评结果的总和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承办人、一个部门乃至一个检察院整体的案件质量,就此能发现检察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或突出性问题。因此在建立承办人个体办案质量微观监督机制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建立起业务部门案件质量宏观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微观质量的指标建立已含在程序实体质量和效率效果质量之中,宏观质量指标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可增加设立统一执法尺度和优化资源配置两方面内容。实践中因个案监督的多,类案管理的少;单项执法工作对比分析的多,整体办案工作规律性评估的少。导致了同一承办人在不同时期案件办理中,不同承办人在同一类型案件办理中的执法尺度的不统一的问题,导致了因对办案运行态势缺乏整体分析造成诉讼资源浪费的的问题。

二、案件质量考评程序的设置

考评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的考评工作,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步骤。一般情况下,对已经处理的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很难进行纠正或者修改,只能对今后起一定的借鉴和警醒作用,所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都确实存在一个纠正错误的向前延伸需求的问题,所以必须突破事后考评和对结果考评的框架,将案件质量考评向办案各个环节延伸,更有效防止为应付事后案卷考评而对材料弄虚作假。

2007年江苏省检察机关就设立了案件监督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案件质量考评工作,2011年底,高检院设立案件管理办公室,将案件质量考评纳入其工作职能,案管部门对案件质量进行评查已不再是缺乏监管依据,地位尴尬。但笔者认为考评程序的设置还应进一步在拓展的基础上加以明确,案件质量考评不能流于形式,不能靠“缝缝补补”来“瞒天过海”,案件质量实质性地提升才是考评的最终目的。考评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提高考评的科技含量,避免人为考评的弊端。另一方面要赋予考评部门更大的职能空间,畅通考评渠道,提升考评效能。

(一)预警程序

从理论上讲,办案软件或者是案件管理软件的运用会对案件的程序考评真的起到实质性控制作用,科学的软件平台所设置的每道程序会提醒承办人不要遗漏任何审查项目,软件的控制程序使得无法逾越每个必要和关键的操作,软件的预警程序必将为确保案件质量筑起第一道防线。当前各类软件的科学研发确需进一步深入,同时,在纸质办案和网上办案双轨并行的今天,如何节约诉讼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劳动,已成为实现高质高效办案的一大困扰。

(二)建议程序

对于办案软件平台所反映出的执法办案中存在问题的信息,以及平台所不能提供和解决的,而案管部门通过案件统一进出口、法律文书开具、涉案款物监管、三书对照审查等工作职能所能发现的办案质量问题,则需要启动建议程序实现同步考评。考评建议应包括三项内容,列明存在问题所违反的相关规定,指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或问题的存在对公正、规范执法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切合实际的改进措施或方案。

(三)通报程序

通过适时预警发现的严重质量问题,通过考评建议仍未改正的质量问题,通过案卷评查发现的质量问题,则需要启动通报程序进行纠错和防错。对案件质量逐件考评每月通报在扬州基层院已实行多年,对于提高个别案件和提升整体案件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建议,多年实践证明质量考评通报的效能不可小睽,但重在纠错和防错的同时也应重视评优,通过评优可以提高优质案件标准,纵比看进步,横比看差距,实现业务和队伍建设的双赢。

(四)询案程序

案件质量考评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但也不能让考评部门唱独角戏。对考评部门既要赋予权利亦要设定义务,其考评结果必须向检察委员会负责,定期制作质量分析评议报告向检委会汇报,提出程序纠正措施和实体处分意见,对于案件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案件,以及考评部门与业务部门存在严重分歧的案件由检委员决定是否启动询案程序,对启动询案程序的案件,成立专门小组听取案件承办人的述案报告并进行必要的调查,作出是否进入案件问责程序的决定。

(五)问责程序

问责程序把握着案件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扬州市检察机关不断修改完善和实施运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办法》,通过举行问责评议会,对检察人员涉嫌执法过错的事实、证据研究确认后,采取记名投票的形式当场进行表决,分别情况作出处理。笔者认为上一级检察机关启动考评问责程序的现实意义则更大,其中,扬州检察院通过对基层院判决书改变指控事实和定性的案件进行专项考评,公开询案、阳光问责,对五起窝串案以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案件质量考评结果的应用

案件质量考评不是问题的罗列,不断规范、改进、优化办案工作,提升案件质量才是追求。领导需要掌握案件质量运行态势,全程动态考评就是参谋助手;业务部门案多人少事无俱细,专项评查以点带面可以循序渐进;承办人对同类案件办理规律因从掌握而无法加以运用,考评分析反馈可帮助统一执法尺度;干警执法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执法档案中对案件质量的评价就是“标尺”……,所以说考评不能流于形式,考评结果的应用亦不是流于形式。

(一)实现微观监督与宏观管理

案件质量考评要保证微观监督与宏观管理的同步实现并相得益彰。通过对个案和节点的微观监督,达到对过程和处分的宏观管理,借助对类案和整体办案情况的宏观管理,将蕴含的导向要求,落实和渗透到检察官的法律监督行为之中,以实现对质量和行为的微观监督,如此循序渐进,使决策的实施最终实现检察官个体的自我管理,从而不断规范办案行为,提高办案质量,提升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考评在监督管理案件方面的结果运用从考评指标及程序设置中可见一斑。

(二)实现与业绩和目标考核挂钩

案件考评结果与干警绩效考核挂钩,使队伍建设与业务管理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已是共识。仪征检察院在2007年实行案件质量考评之初就建立了干警个人和部门执法的档案,一人一档,一案一表,详尽记录着干警办案质量的优劣。如果说办案预警、监管建议、考评通报、询案问责已将案件质量过程控制与干警的绩效评价同步进行的话,笔者认为在大力开发办案等各类软件的同时,应将执法档案软件的开发运用与其同步进行并能兼容,让各项质量考评的结果数据能自动反馈到执法档案软件中,为干部考核任用提供量化依据,更科学合理,更有说服力地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和考核奖励。这样方能使案件质量考评机制的监督制约力始终保持一种勃勃向上的动力,实现自我评判和自我超越的新飞跃。

第四篇:检察机关建议公安机关撤销案件于法无据

检察院建议公安撤销案件的做法于法无据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在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时,常常提出建议撤案的意见。公安机关往往也会依据检察机关的意见,不积极对案件进行补充侦查,而是简单地将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作撤案处理。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建议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做法于法无据,应当禁行。

首先,根据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对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提起公诉;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或者自行补充侦查,对经两次退回补充侦查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存疑不起诉);对属于刑诉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检察长决定,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绝对不起诉)。在此规定中,并没有关于检察机关建议公安机关撤案的规定。

其次,《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6条规定,经侦查,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案件:(1)没有犯罪事实的;

(2)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3)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4)经特赦令免除处罚的;(5)犯罪嫌疑人死亡的;

(6)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

据此规定,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上述六种情形之一时,即可以按照程序作出撤案决定,无需检察机关另行提出建议。在此,侦查应当是广义的,包括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立案后进行的侦查,也包括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后,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退回公安机关后,进行的补充侦查。只要案件在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属于应当撤案的情形时,有权按照程序,直接作出撤案决定。

第三,检察机关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案件,提出撤案建议,容易使公安机关产生依赖心理,不主动深入调查研究,敷衍了事,草率撤案,不利于侦查机关发挥主观能动性。另外,因检察机关掌握的证据不全面,作出的撤案建议有失偏颇,导致公安机关错误执行撤案建议,影响案件的正确处理,影响司法公正。

第五篇:刍议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机关移送案件制度

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机关在相互移送案件中,因制度不完善,制约了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

一、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机关在相互移送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1、移送制度不健全,移送案件渠道不通畅。虽然有较多案件需要相互移送,但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机关之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案件移送制度,造成移送案件少或不移送,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处理。

2、移送案件数量极少且呈单向流动。检察院自侦部门初查的案件,绝大多数当事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违纪行为或违法行为,但实际移送的不多;纪检监察部门查办的个案数量大,移送案件到检察院的构成犯罪案件更是微乎其微。

3、移送案件不及时。这使检察机关的侦查工作错过了最佳战机,因纪检部门已查处过,嫌疑人已有防备心理且采取了相应的对抗措施,使案侦工作困难重重,增大了破案阻力。

4、保密性不强。如果保密工作做得不好,会导致办案阻力大、办案质量不高,甚至不能破案,影响相当严重。

5、案件处理结果反馈少。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机关在移送案件后,移送机关即将案件作结案处理,对于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不关心,不要求反馈信息;而受案单位在查处后,也不注重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移送单位,导致移送单位不知处理情况。

二、纪检监察部门与检察机关相互移送案件的制度完善

1、建立健全制度,形成移送案件机制。移送案件制度应全面具体,有移送原则及具体操作程序,内容涵盖移送原则、移送案件条件、移送案件范围、移送案件时间和方式、移送案件赃款处置、移送案件反馈时间及方式等。

2、移送案件应坚持四个原则。有案必送原则,应移送的案件必须移送;及时原则,纪检监察部门在办案中,发现应由检察机关办理时,应及时移送给检察机关,检察机关也应在初查或侦查结束时及时移送给纪检监察部门;保密原则,移送案件后要加强保密,对外宣传要经受案单位同意;处分原则,对于应当移送的案件,不移送的,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3、移送案件的范围、方式。移送案件应当将移送案件所涉及违纪或违法案件事实部分的证据材料全部移送,以便受案单位了解情况,及时开展工作。

4、检察机关要适时介入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调查。纪检监察部门在审查重大举报案件材料或发现有重大情况时,应及时同检察机关联系,请检察机关适时介入,了解案件情况,或组成联合调查组,但按各自的程序、职权开展调查,以便检察机关开展工作。

5、赃款移送及利益分配。对于移送案件涉及赃款的,应将涉案赃款全部移送有关部门处理,赃款上缴财政返还后,应将移送部分应得办案经费,划拨移送单位。

6、纪检监察部门向检察机关移送案件后,应于检察机关侦查结束后,才对有关人员作党政纪处分,才可对外宣传报道。

7、加强检查。应定期开展检查,检查案件移送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对不按制度进行移送案件或失泄密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促使办案人员加强案件的移送和保密。

上一篇: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下一篇:坚持共产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