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目前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已经成为高校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随着多种新型交往模式的出现,由此各种人际交往的弊端也将随之出现。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90后的特点,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探讨,以便让高校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第一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中职生人际交往中常见不良心理及解决对策

摘 要:中职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六种典型的不良心理自卑心理:自私心理;自私、自傲心理;猜疑心理;逆反心理;害羞、恐惧心理。分析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政策。为中职生破除交往心理障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提高心理健康品质做准备。

关键词:中职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

中职生每天都处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关系中,但中職生由于对外界的观察和思考还不成熟,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也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影响交往的不良心理,影响着中职生的人际交往活动,也给他们的身心带来困扰。因此,本文从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理出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帮助其克服,以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中职生人际交往中常见不良心理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一种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并因此而苦恼的情绪和情感。自卑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只看到自身不如他人的地方,而没能正确客观认识自身的优点或长处造成的。中职生产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有因为不良的学业表现、家庭经济条件差、对自身相貌、能力不满意,以及性格内向等因素而产生自卑。而把自卑心理带入人际交往中,就会因害怕受到他人讥笑、排斥而回避交往,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很少主动结交朋友,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胆小、怕受伤害和压抑。然而,越减少交往,就越会增加自己的不安全感,越感觉被朋友排斥,无形中导致愈发的封闭,进而又强化了自卑情绪而难以摆脱。

(二)自私心理

自私是指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利益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中职生产生自私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中职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不同程度的溺爱易使其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从而形成自私心理。第二,中职生正处于个性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追求成人感、摆脱幼稚感的探索阶段,很多时候他们为了确立自我的存在,常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形成自私心理。第三,中职生思维方式不成熟,不能理性地看待社会上一些功利、自私的现象,容易受到影响,形成自私心理。有自私心理的同学由于在交往中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因此,易出言伤人、行为自私自利,忽略他人需要和感受,常遭到他人反感,造成人际困难。

(三)自傲心理

自傲是一种自我批评失衡、过高估计自身才能和优点,过低评价别人形成的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部分中职生产生自傲心理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家庭教育是首要根源,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的夸赞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第二,一些中职生虽然学业成绩不良,但是,由于在相貌、性格、家庭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因此具有很强的优越感,这类学生,由于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喜爱,易形成自傲心理。第三,缺乏客观、理性的自我认识,只看到自身优点,淡化自身缺点。自傲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常夸大自身优势,缩小自身短处,对别人评价过低,缺乏自知之明,易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和窘迫。

(四)猜疑心理

猜疑是指由于主观臆断而对别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情绪体验,把别人的举动与自己联系起来,并看成是自身的阻碍,还时常歪曲理解他人善意和正常言行的心理。中职生产生猜疑心理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思维方式封闭,不善沟通,由于缺乏对他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了解,陷入猜疑。所谓“长相知,不相疑”;“不相知,必相疑”。第二,中职生由于自身学业或家庭条件因素等若产生自卑后,这种不自信便会投射于他人,觉着别人在议论自己。第三,有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后,不再信任他人,也易无端猜疑。第四、由于长期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心胸狭隘、内向封闭、过分在意个人得失和别人看法等,也易陷入猜疑,结果是自寻烦恼,还疏远了和同学的关系。

(五)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由于受过去某事物的刺激后,在积累起来的经验影响下,对某事物产生的一种否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中职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中职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要求以成人自居,而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采用对立或逆反的言行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界限,以获取关注与个体存在感。第二,家长、教师未意识到了其身心变化,仍采用权威或简单压制的教育方式,不顾地点、场合的批评教育,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也易激起逆反心理。中职生的逆反心理与父母、老师形成反抗与敌对,既伤害了亲子和师生关系,又让自己陷入烦恼和痛苦;而逆反心理还可能出现在同伴交往中,与同伴产生言语或肢体冲突,给同伴交往也造成一定困难。

(六)害羞、恐惧心理

害羞心理指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不自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心理。有些中职生在与同学、老师交往时,感到害羞甚至恐惧,致使交流中断,给心理造成很大负担。产生害羞或恐惧社交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过分在意他人对自身的看法和评价而不能自然地表现自己产生紧张。第二,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自信导致恐惧。第三,缺乏社交技巧和经验,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流,而紧张害羞或恐惧。第四,性格内向且心理还存在完美主义倾向,这种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较大的矛盾,产生不自信,也易造成紧张。

二、中职生人际交往不良心理的解决对策

(一)克服自卑心理

教师应帮助部分中职生克服自卑心理。第一,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卑的原因所在,即具体因为哪些方面而自卑。第二,教会他们学习辩证地看待自卑,自卑在带自身给压力的同时也给予我们在其他方面提升自己的动力。第三,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改变对自我原有认知,提高自我评价。第四,正确对待自身缺点,把压力变动力;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信,扬长补短。第五,多参加交往活动。自卑的同学较少与人交往,由于缺少心理沟通,易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因此,他们要多参与交往,通过交往,可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增强生活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潭,另一方面,可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自信心得到恢复。

(二)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易给人际交往造成矛盾和冲突,因此教师要帮助中职生克服自私心理。第一,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心态与行为,并督促其自我反省,查找自私的想法和行为,并从中看到危害。第二,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来体验对方的感受,从换位后的体验中感受自私给他人带来的不良感受,强化克服自私心理的动机。第三,通过生活、学习中的利他行为强化自己的正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在行为中纠正不良心理,从他人赞许中强化利他行为。第四,回避性训练。只要意识到自己有自私的念头或行为时,可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拉弹环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三)克服自傲心理

中职生要克服自傲心理,第一,要引导其全面认识自我,既看到自身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身缺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因此,不能总拿自身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第二,引导其接受批评。自负者不愿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引导其能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和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心理对根治自负具有最佳效果。第三,自負者在观念、行动上都时常无理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因此,引导其以一个普通同学的身份与其他同学交往有利于克服自傲心理。第四,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四)克服猜疑心理

中职生要克服猜疑心理,第一,要摆脱错误的思维方法,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和客观事实,走出“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模式,这样,猜疑在得不到证实的情况下就会自行消失。第二,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的人为自己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让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才能求得彼此的了解、增加信任、猜疑心理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第三,好猜疑的同学存在某方面的不自信,因而,总怀疑别人挑剔自己、讲坏话。因此,要克服猜疑心理,就要立足自身长处,培养多方面的自信,同时,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和提高精神境界,以此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猜疑心理的干扰。

(五)克服逆反心理

中职生要克服逆反心理,第一,家长要改变权威教养方式,尊重孩子,与他们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允许孩子参与家庭管理。在孩子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应采取建议的方式,提供个人处事经验,并说明不同做法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失败了,给予孩子安慰,并总结经验,成功,立即表扬。第二,作为中职生应理解父母,遇事主动和父母沟通,减少父母亲对自己的担心。对待与父母亲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上,态度要平和,原则是求同存异。要懂得父母的忠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尽量通过各种方式摆出事实,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第三,作为教师,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掌握好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平衡性这个规律,坚持正面引导和教育为主,反对简单、粗暴的压制,引导其克服逆反心理。

(六)克服害羞、恐惧心理

中职生要克服害羞和恐惧社交的心理,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羞怯的根源在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自信造成的。任何人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信就有利于克服社交恐惧。第二,害羞者总揣摩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无形中就会失去自我,活在不安中,因此,要做好自己,不要过分在意他人评价。第三,害羞者内心深处往往追求完美,希望获得所有人的喜欢,越是这样,紧张心理就越强烈。因此,只要求自己被多数人认可即可。第四,对于严重社交恐惧的中职生,教师要指导其分析具体原因后,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方式助其摆脱社交恐惧。

三、结论

职校教师应鼓励和帮助中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帮他们认识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排除不良心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其次要帮其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和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引导中职生积极与人交往,鼓励他们在交往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使他们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培养其与人友好合作的能力,同时,在交往中鼓励中职生不断发现和认识自我,完善自己,不断提升其自信心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为即将步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肖军华.中职生人际交往危机特征及管理策略分析[J].现代教育,2012(5):152-153.

[2]李晓红.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8):43-44.

[3]田俊萍.论当代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发展与研究,2010(21):220-221.

作者:张蓓

第二篇:“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查研究

摘要 目前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已经成为高校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随着多种新型交往模式的出现,由此各种人际交往的弊端也将随之出现。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90后的特点,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探讨,以便让高校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要优越许多,其思想以及理念和老一辈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目前社会上不乏对90后大学生的批评,但90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

1 90后大学生

1.1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但孤独脆弱。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更多的关爱,优生优育的他们从小就很聪明,有自己的小天地,但缺少心灵与感情上的沟通。除了课本和作业,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制定周密的个人计划,却不执行;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没事检查手机有没有短信,每两周换一次彩铃。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出现过激的行为。

(2)自我个性鲜明,自尊心强但反叛消极。90后大学生两分钟经常这样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藐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偶像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个性的鲜明就像他们增长飞快的眼镜度数,敢爱敢恨,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同时,他们觉得父母的期望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有时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3)自信心强但极力表现与众不同。90后大学生接受的是义务教育,经历“减负”和“素质教育”等多次的教育改革,但还是承受很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什么都还行,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是物极必反,有些极端的学生会认为把全部的精力拿来学习是浪费时间,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他们会标新立异,追求所谓的时尚和高雅,染上彩色的头发,穿上流行的豹纹,戴上各种各样的配饰,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4)网络信息知识丰富,但对网络十分依赖,内心空虚。90后大学生大多都有电脑,即使没有电脑也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他们有什么问题,不需要查阅课本和资料,只要百度一下就知道。他们有着很丰富的信息知识,对各种网络用语很熟稔。他们的网络游戏品种很多,他们的聊天工具也是五花八门。纷繁的网络让人眼花缭乱,流动的课堂让他们失去了一种归属感,很多学生内心却越来越空虚无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体现在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1.2 90后大学生的发展趋势

(1)更加个性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将是大力张扬个性的一代,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到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他们不再以僵化单一的形式而是以弹性多样的形式传递着这些信息。他们将变得更加理性、务实,更加开放、坦然。面对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时,他们的择业观念变得更加实际、更加灵活、更加有想法。当面对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时,他们将会更加淡定、更加自然、更加坚韧。

(2)更加人本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正处在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进程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们有着极其鲜明和强烈的人本思想。虽然他们总想把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更加反感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变态,更加重视人性的善良和世界的美好。

(3)更加世俗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在社会的理性化趋势不断扩张的时候,将会更加紧张、忙碌,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人生、接近自然,更多的是存活于当下。也许他们曾经张扬个性,曾经喜欢偷懒、喜欢动漫、喜欢追星,但他们会为了生存,不断强迫自己多学一点本领,多掌握一项技能。

(4)更加娱乐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而生的,在娱乐成为社会运行的拖拉机和润滑剂的大环境下,他们自身也将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不管是时尚的动态,还是娱乐的动向,他们通常有着比较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是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2 90后人际交往的现状

90后大学生会在孤独中思考、磨砺和畅想,也将会有所担当。他们或许整日沉浸在烦恼里,但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90后大学生应该在学校中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为了充分了解90后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讨论会和个体分析,对我们学院90后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一次调查和走访。

调查的结果显示:1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应人际交往,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4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勉强可以;32.6%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适应人际交往;只有1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心理很成熟。

我们对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1)有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他们自己觉得自己不适合人际交往,在新的环境中很拘束,不能完全放开自己,适应性较慢。同时在与不熟悉的人或是非同龄人交流时,会紧张,怯懦,不会去主动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他们说也想去关心别的同学,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何时做,他们也想去赞美表扬人,但却怎么也表达不了自己的意思,他们也想交很多的朋友,但总感觉没有合适的机会。在交往中他们也想温柔地表现自己,结果是言语硬邦邦的,无意中伤害他人。

(2)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放开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合和环境。在和别人交往时,他们从抓住双方的共鸣,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他们觉得自己很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不会让双方感觉尴尬;他们有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容易融入他人的生活中。

我们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90后大学生有孤独心理。目前有着诸多的交流媒介,他们渴望过着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处于与世隔绝、无人进行交流的状态,总以为没人能了解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从而不合群,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以前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家家户户都是平房,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的交流机会很多。大部分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学生要么性格过于自负,要么是受外界的影响过大,对与人交往有抵触情绪。有句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90后大学生要让自己主动融入集体中,就要不断克服自己自负、自傲的消极心态,多与人相处、沟通,才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90后大学生有自卑心理。他们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突然发现人外有人,有着强烈的落差,他们自卑、忧郁,总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和别人交流沟通。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老人宠溺、家长放纵等使他们很难在学校中完全融入集体,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自卑挫败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着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太多的自我否定,自己身材不够高大、相貌不够靓丽、出身不够高贵、学习不够优秀……这些都阻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发展。90后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上帝是公平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虽然在有的方面不如别人,但也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

(3)90后大学生有嫉妒心理。他们对在学习、才能、名誉等方面比自己好的同学会产生自惭、不悦、怨恨的情绪。有的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有的人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挖苦、讥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90后大学生要开拓自己的眼界,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努力,更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多转移注意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积极将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3 小结

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是当代社会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年代的人的特点,有着自己人际交往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入手,谈到了人际交往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辉.“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分析[J].科教文汇,2011(19).

[2] 周静.新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 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4] 吴雅萍.网络社交下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效应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5).

[5] 权丽娟,岳效飞,文晓洪.90后在较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调查研究,2011(7).

[6] 魏青.探讨教师心理健康的非理性认知与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6.

[7] 李敏.谈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作者:丁晓丹 郭金玲

第三篇: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研究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人际交往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往往追求个性且在性格方面通常的相对较为直率,这往往会给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将从艺术类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出发,就艺术类大学生现阶段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以此为依据为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仅关系到其日常的学习生活,同时还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特殊的群体之一,受自身性格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给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仅会限制学生日常学习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一些突发状况的发生而给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利的影响。基于此,学校就必须要给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的重视去,确保能基于学生的特征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来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征

所谓艺术类大学生主要指的是在大学期间以艺术类专业学习为主的大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艺术类专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招生的数量。就艺术类大学生的来看,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而言无论是在专业性质方面还是在自身的性格特征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更加追求特立独行,而在性格方面往往表现的有相对较为单位,且受长时期艺术学习的影响,本身在思想方面相对的较为细腻与敏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艺术类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矛盾冲突问题现象的突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给其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不利的影响。

2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问题与原因

2.1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问题

受艺术类大学生自信性格特征以及社会实际情况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往往存在孤立、仇视、自卑等问题。首先就孤立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艺术类大学生孤傲性格特征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受他们自身傲慢性格特征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无法有效的融入到学生集体中,进而造成了孤立问题的出现;其次就仇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基于嫉妒心理而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从现实层面来看,嫉妒是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因为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在通常情况下当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差距时他们往往会产生羡慕的心理,但如果不能有效的对这一心理进行控制,那么羡慕则可能衍生为嫉妒,进而造成仇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最后就自卑的角度来看,受社会与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在我国认知地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往往会造成不如他人思想的出现,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学生的自卑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进而给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2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2.2.1 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忽是造成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运营之一,这一偏差通常体现在自我认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格魅力而给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会存在一种自负的心理特征,而这一心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与其家庭以及所学的专业有关,就家庭来看,随着生活质量水平的日渐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要求往往都能够得到满足,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自我中心的心理产生;就专业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基于专业特征非常的强调特立独行,且自身对于周围的融入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这一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受社会认知的影响,而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2.2.2 学校人际交往平台的缺失

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在促使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帮助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学校并未能给予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平台的建设充足的重视。而之所以学校并未能给予人际交往平台的构建充足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判断往往依据的是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因此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在市场的竞争实力并促使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学校往往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忽视。基于此,人际交往平台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而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3 对家校合育的忽视

在学校教育培养的同时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作用也是能有效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并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但就目前来看,学校对于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家校合育显然并未能给予家校合育充足的重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培养中作用的发挥。而之所以未能给予家校合育充足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艺术类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在这一情况下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出现了明顯的削弱,因而学校未能给予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充足的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上了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独立,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发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家长并不会给予学生充足的关注,而影响了家校合育的实施。

3 基于人际交往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3.1 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是一种能提升学生人格魅力的方式,而良好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能有效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实现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以促使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基于艺术类大学生健康的培养要求,学校应给予优秀学生领袖的培养充足的重视,要求在艺术类大学生学生群体中挑选道德素质高且具有人格魅力的学生进行培养,以切实有效发挥这些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具备的朋辈作用,确保艺术类大学生在与这类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能够受这些学生的影响而帮助自己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此外,基于对艺术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要求去,也要求学校与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人格魅力的强化充足的重视,确保在日常的教育培养中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人际交往,以为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為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创设平台

人际交往的实现往往需要有相应的人际交往平台作为支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际交往平台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基于此,为满足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学校就必须要重视针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相应平台的创设。首先,基于人际交往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来看,针对人际交往平台的创设学校应给予其多元性充足的重视,比如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构建相应的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或者是一些娱乐中心等,以在此基础上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更好的实现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良好的活动在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实现良好的人际交往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学校为实现学生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也必须要重视进行活动的创设,确保将活动作为学生彼此之间人际交往的有效平台,让艺术类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之间进行良好关系的构建,进而促使他们得到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

3.3 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除了学校的教育引导之外,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引导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基于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也要求能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为有效通过良好人际交往的构建来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也必须要重视与学生家庭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确保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教育引导的全面性。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的家长在日常应给予学生的心理健康充足的关注,确保能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氛围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提供有力的帮助;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应充分合作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充分有效的教育培养,确保能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特征与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以促使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来为其良好人际交往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发展。

4 结语

从现实层面来看,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对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确保学生自身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有效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基于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学校就必须要重视从学生自身的特征出发,对现阶段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杰.艺术类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索[J].校园心理.2018(08).

[2] 郭志峰,殷红玲.基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心理训练策略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3] 邱丹叶.从“90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谈心理调适路径——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4(02).

作者:张旭

上一篇:学习与实践论文范文下一篇:电气专业导论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