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聋哑人的作文

2022-07-02

第一篇:关于聋哑人的作文

一位聋哑人的生活

彩绘与聋哑人

我叫李鑫龙 男 1990年8月出生于开封县陈留镇八里庙村4组。爸爸是一位民师转正的教师,妈妈在家务农,姐姐和我都是出生几个月时因病打针失去听力-----聋哑人。

爸爸告诉我,在我几个月时爸妈带我和我姐姐去郑州医学院测量听力,结果听力达到100分贝,就是实聋无听力。爸妈不相信这种病治疗不好,就多处找专家看病,每年爸爸的工资和妈妈在家种地的收入全用来给我们看病了,去了全国几个省级医院,花了十几万元,欠帐几万元,也没有治好我和我姐姐的病,爸妈也累出病了。

在我3岁那年爸妈还是不相信这种病治疗不好,又到郑州花几千元给我们买助听器,送我到语言康复学校。但是因为无听力,听不到别人说什么,所以不会说话。爸爸告诉我,在我5岁时和村里的小朋友玩耍和那位小朋友打架,小朋友的爸爸看到了我们打架,上去不问为什么,就打了我一下,骂道:"你这哑吧孙,不懂事,儍孙!没多大能力."正好我爸路过听到,爸爸很生气,和那位家长吵了几句抱起我回家.从此,爸妈相信医学专家的说法:“少花钱给儿子治疗,供他上学,将来成为有用的人,不让人看不起”。从此爸妈省吃简用支持我上学.

在我6岁姐姐8岁时,爸妈就把我送到开封县聋哑学校上学。我和姐姐上学很努力,每学期都是三好学生,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我们积极参加,小品舞蹈多次获奖。当时我家经济比较差,我的小学班主任马老师多次让我去她家吃饭给我衣服,教育我如何做人辅导我功

课。初中在开封市聋哑学校就读,在开封市聋哑学校上了初三毕业,爸爸让我和姐姐直接去平顶山聋哑学校上高三下期,当年考上中州大学动漫系,我姐姐同时也被西安美术学院录取,我们家庭经济不好爸妈没有让姐姐去美术学院学习。后来中州大学补录姐姐也考入中州大学。在大学学习三年里我们省吃简用,每月吃饭 生活用品 画画工具 材料等我们两个人共计6百元。三年中几次获奖:三好学生,小品,等。上大三时我制作的动画片片段获得当年大学生优秀奖。姐姐上大三时加入了党组织。

大学毕业后和郑州画室陈磊老师学油画,家里经济不好没钱供我再学油画,我就自己打工挣钱(在饭店刷碗,但因画画多次上班迟到,被几个饭店给辞职)学画画.去几家动漫公司找工作,经理都说:你的作品很好,因为你是聋哑人不好交流我们不能接受你--不要聋哑人,难道聋哑人真的是没用吗?

我很自信,拿着我的作品再找工作,终于在郑州一家喷绘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实习了三天,刘老板聘用了我,工资不高,但是我很乐意干,老板也很重用我,耐心教我,半年的时间我就可以自己工作了。我回家后告诉爸爸:我现在自己可以独立做喷绘,爸爸不相信就叫我在他学校做墙体彩绘,告诉我如果全体教师看你画的可以学校就给你钱,如果不可以不给钱,一周过去全体教师都很满意。教师们都说画得很好将来可以自己干,于是爸爸又给我联系陈留镇东街小学,画完后教师们都说画得很好,正常人也不一定能画成这样。

现在我带领几个聋哑人做喷绘,解决了几个聋哑人的工作问题。

我带领这帮聋哑人到了很多地方喷绘有:郑州 濮阳 巩县 扶沟 开封市 开封县,杞县,通许,尉氏,兰考,睢县等市区和县城及农村幼儿园二百多所;家庭,店铺,酒店,宾馆,洗浴中心等几十家墙体绘画。你可以上网点击“鑫龙墙体彩绘”看我的作品。现在我为爸妈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为他们买了车和房子。我会让爸妈后半辈子过得很幸福。谢谢爸妈给我的帮助和支持,我永远爱你们。

本人2013年参加了开封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并且是参会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一名。参加这次会议我感到最荣幸。

我的理想是:办装修公司和画室解决更多聋哑人的就业问题,不让正常人看不起残疾人。

第二篇:无声的世界---关爱聋哑人

前言:写这篇论文时,我到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关爱聋哑人”的标题,得到的大多是“容。

”的内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关爱”更是一种“伤害”。真正的“关爱”最基本的是对聋哑人士的尊重。

中国,聋哑人(18岁以上居家残疾人)约有2057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7%,其中7岁以下儿童约为80万人。在当今的社会,聋哑人这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忽视。很多的人对聋哑人是一无所知的,但在2005年的春晚上,聋哑人的表演《千手观音》震惊了整个中国。他们在听不到,说不出的情况下,能够表演得如此的淋漓尽致,他们能够做到这样,肯定付出了比我们常人更多的艰辛与汗水。

可谓天道不公。一些人生来就有残疾,或聋或哑或有其他身体缺陷,从一出生就成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生存的艰难困苦,不仅要超出常人数倍,甚至还要承受社会的歧视和家庭的漠视。按说,聋哑人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鸿沟原本有填平的可能,但现实往往显得十分坚硬。他们需要尊重,渴望沟通和交流,期待求知和成才,更期待爱和温暖。尤其是作为残疾人的脆弱和敏感心理,更需要得到双倍的爱抚。可现实是,在学校,高墙铁锁将复杂的世界挡在了门外,使他们成了“另类”;在家,父母其实也难以进入他们的内心。甚至有的竟被视为家庭的负担,得不到应有的亲情。

由于残疾人自身的缺陷,使其举止有别于常人,在一些人眼里因此显得滑稽可笑。尤其是在天真无邪的小孩眼里,看见不一样的事物总会好奇、无所顾忌地指出来,这在无意间就对残疾人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尽管多年来社会一直提倡要关爱残疾人,可上述情况总难避免,致使很多残疾人陷入身体和精神双重残疾的困境。

比起其他不同程度的残疾来说,聋哑人应是最痛苦的一类人。听和说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主要途径,他们如果听不到,就只能凭借看到的进行猜测,猜测则容易产生各种错误信息,造成误解;他们又苦于不能表达,也无法让人获知自己的所思所想,故烦躁苦闷等情绪会随之滋生,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各种精神疾病。正如,一些聋哑儿童因受过伤害,对社会产生敌意,后被坏人诱惑、利用走入歧途。造成这样的后果,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责任。一些恶作剧似的伤害,都有可能将他们推离正常的轨道。

残疾人更需要关爱与帮助,需要感知温暖,需要有效的交流沟通,只有在一个能使他们精神愉悦的生活空间里,才能更好的恢复身体健康。尤其是聋哑人,只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他们完全有可能在助听器的帮助下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

聋哑人的世界,一片的寂静,但他们享受着这一片的宁静,从来没有抱怨,从来没有愤恨,从来没有哀伤……永远积极地去面对,那属于他们的每一天,品味着他们那与众不同的人生……或者,我们永远无法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的世界从未如此的平静过~~我们每天通过各种的方式来传达彼此的想法……不断地沟通着,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事情令我们感到力不重心?他们的沟通方式,只有手语和文字,但他们也能欢愉地交谈着……他们,虽然拥有残缺的身体,但却从未因此而自卑、从来不在乎旁人异常的眼光,只用他们简单的手语来彼此沟通着,他们不断地比划着,只希望别人也能明白,当他们得到回应时,他们便会展露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单纯、真挚的微笑……纵使他们的道路坎坷难行,但他们从没有因此而气妥过,从没有放弃过,而是好好地走下去,珍惜着那属于他们的每一天,用他们的经历描绘着他们精彩的人生……

聋哑人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他们的世界观和我们的却有着深刻的差异。他们敏锐的双眼赋予这个世界每一个最微小的细节以意义,我们在大部分时候只看到了现成语言难以涵括的世界之细节。我们比他们更懂得省略,也更懒惰,我们依赖语言的归类和总结;他们比我们更加勤拙,他们必须推断出两个以上细节之间的关联,他们独立地给出细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色彩和明暗的感觉,他们比我们的肯定更加丰富,深刻,广博。从理论上说,每一个聋哑人都应该是天生的画家和摄影家。

大量事实证明了:他(她)们虽然永远与世界的声音隔绝了,再也听不到了。但是他们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勇敢地战胜了心中的黑暗。聋哑人并不是懦弱的,并不是可怜的。他(她)们是时代的尖兵,他(她)们敏捷而不知疲倦的身影跑在我们时代的最前端;聋哑人是沉默的道德家,他(她)们以果敢的行动来昭示其原则和信条;聋哑人是社会的肾脏,他(她)们的强壮与否至关重要。他(她)们会以自己的能力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的未来的!

聋哑人群体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与他人的交流、沟通障碍。据报道,很多聋哑人家长,对于手语知识掌握的很少,在家里,父母首先就缺乏与聋哑孩子的及时沟通,对于孩子的想法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很多问题,没法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和那些留守儿童一样,无法感受家庭温暖的孩子,无疑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曾有媒体报道,一些不告而别、离家出走的聋哑孩子,受一些不良分子引诱、胁迫加入了组织严密的盗窃团伙,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不能不让我们警惕和深思。因此,作为聋哑人的家长,要付出比正常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对于聋哑人这个特殊群体,学校无疑肩负着重要的教育和引导责任。尤其是聋哑孩子比较集中的特教学校,更应该利用自身条件和各种社会资源,对他们加强社会常识、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心理咨询、自我保护乃至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走过青春期的困惑和烦恼,顺利适应社会。要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聋哑孩子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要想方设法使更多的聋哑人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为聋哑人立足社会奠定基础。

帮助聋哑人这个特殊群体,社会各界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身有残疾的人心理上原本就比一般人更加敏感,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市县区各级残联组织要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及时掌握和调查辖区聋哑人的基本情况,经常组织包括聋哑人群体在内的残疾人,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拓展他们的视野和社会交往范围,引导他们参加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同时,在聋哑人就业等方面,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按照政策予以积极支持和帮助,维护聋哑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尽早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总之,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聋哑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特别关注、理解和关爱。在聋哑人学习、成长和就业的每个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各自不容推辞的义务和责任。只有真正走进聋哑人的内心世界,努力帮助聋哑人健康成长,维护聋哑人的合法权益,为聋哑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其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尽力减少聋哑人离奇失踪甚至更为严重的不测事件的发生,共同营造和谐美满的社会环境。

在无声的世界

他们微笑着倾听着这看似嘈杂但却无声的世界 他们不能说话

但往往一个动作 一个眼神

所展现出是对生活的热爱

对朋友的关心

对他人的祝福

我无法想象我能否接受活在他们的世界里

但我相信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一样精彩

甚至比我们生活的更纯净

在他们的世界里 没有阿谀奉承

没有口是心非

没有尔虞我诈

没有勾心斗角

他们的生活就像白居易诗中所说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

-------《赞美词》

第三篇:推荐一个故事《聋哑人“四发”的故事》

【序言】

这是关于一位早逝聋哑男人“四发”生前的故事,事情过去了十多年了,支离碎片的记忆贯穿着我的头脑,我极力把记忆的电波穿回到十七前,把一点点回忆拼凑起来,怎么也想不到,我今天会突然敲动键盘为他写点什么,或许心中真的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的了吧,又或者是突发的一个念头......我常常为自己突发的念头而去付诸行动,这样一种思维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已然成为了一中惯性,第一念头往往就决定了我要去付诸于现实,我不知道这样好不好,至少在某些事情上,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会想尽办法得到,不然我心里那颗悬着的石头一直处于半空中,悬着的心会促使自己去做,当然,也包括这篇叙事文章。

早逝的聋哑人“四发”的故事 文/邱秋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题记

写在前面的话

他是一位先天性聋哑人,名叫:“四发”,名字的由来其实很简单,由于在家排行最小,也是排行老四,在他前面已有三位兄长了,兄长的名字包括他的,都是以“发”字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起名字,家里人藉此“发”字的含义,希望日后人生道路上兴旺发达,这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字里颇有讲究,而起名字,向来讲究吉祥和寓意或者蕴藏着别有一番意义所在。四发,出生于1965年,四十岁不到就早逝了,我记得,那年的那个早上,霏雨涩涩,噩耗传来时,我幼小的心灵竟不敢相信。昨天,我们还一帮小朋友,朝他扔小石子,在背后取笑他讨不到老婆,嘴里嚷着在村里流行甚广的,嘲笑他的台词:

“四发、四发,哑巴、哑巴,讨不到老婆的四发”······

每每念到此句时,他又似乎明白了点什么,转过头来,目光狰狞,从喉咙发出间歇性地“嗷嗷”声,做着一个小跑姿势,无数次见过此情形,我们都知道他不会来追打我们这群小屁孩,但是我们又不确定,真要被他捉住,非得被整死,往往见此状,我们早已各自沿着屋角四窜溜走了,留下一连串的嬉戏声音。不亦说乎地耍着他,他也从来没有抓到过我们。而在我们这群小屁孩心里,根本不懂去考虑他的感受,他的难受和痛苦无法表达,年迈的父母无暇去关照他。一年四季衣着单薄,形单影只,孤零零地穿梭在村中的屋檐角下,遭村里人唾骂,唾骂他偷人家的东西吃,人性在嘲笑的对象面前,显露无疑,毫无情面,满足了内心的快乐,却把快乐建立在一个聋哑人身上。

雨水侵蚀着屋檐瓦片,岁月俯视着世界起落,噩耗传来······

《一》

上周,闲暇之余点动了鼠标,逛了下某电商平台,工作之余没事,经常点击进去漫无目的瞅瞅,最近疯狂地买书,似乎要把毕业这十年时间没看的书,统统弥补回来一样。在下单某本书的时候,在网页中部显示推荐其它的几本书籍,其中有一本叫《摆渡人》,书名一下子就吸引着我,给我的第一印象让我想起了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老船夫靠着摆渡把村这边人摇到村那边的街道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翠翠的爷爷,是一个真正的老船夫,老摆渡人。

当然,这本书给我还有一种感觉就是科幻、惊悚小说,于是我好奇的点击进去,看个究竟,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书的介绍大致是这样的: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凯迪,因为其父母看不顺迪伦和迪伦的妈妈琼,也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

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伦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

(笔者补充的添加内容:然而偶然出现的路人其实是一个引领过几十万个灵魂的摆渡人,在摆渡人的讲述中,其实迪伦已经死去,而跟随摆渡人的迪伦其实是她死去的灵魂,迪伦的躯体还在火车上,灵魂只是躯体的一个影像)

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克莱儿·麦克福尔所著的《摆渡人》是一个史诗般的动人故事,它令人激奋、恐惧、温暖,回归人性,引人深思。

我被书的介绍深深地吸引,于是我果断下单,当书到手之后,我又迫不及待地利用闲余时间,品读起来,虽然阅读至一半,但是故事情节的跌宕;和故事主人公情感的碰撞、和对人性的思考,震撼着我的心灵。虽然我知道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在《摆渡人》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笔下描写死去的人都是有灵魂的,而灵魂是需要一个守候着他的领路人,这个领路人,称之为灵魂的摆渡人,需要这个摆渡人带着死去的灵魂,一路步履,经过荆棘丛林、陡峭山坡,石子路、河流沼泽,中途还会遇到纠缠恶杀他们的鬼魔,他们经过重重阻碍,期间的对话和情感达到了一个空前状态,甚至产生了感情,他们为了避开魔鬼,要在黑夜前,达到一个个中途暂时避难的栖息点——“山中小屋”,屋中长满了蓟、荆棘和杂草,屋子里有壁炉,那是迪伦和摆渡人崔斯坦取暖、感情升温的安全栖息点。他们如西游记一样,经过重重阻碍,方可达到灵魂栖息安放的地方。从这本书当中,让我想到村里十多年前逝去的 “四发”......

《二》

四发,五尺个头,换算成公分,则为1米65左右,长得肥头大耳,黝黑又壮,以至于常常让我翩想到《西游记》当中的二师兄,胃口甚好,经常路过他家门口,看见他端着一个菜碗吃饭,低着头,两根筷子随着手势,触及着碗壁,发出呯呯的声音,动作很快,吃得狼吞虎咽的,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吃的那么急促,没有人跟他抢食,也没有人催促他快点吃,可能是本性使然,习惯成性吧。从小生活在饥不择食的年代里,饿怕了。

吃归吃,他做起事情来,能顶两个成年人,一两百斤的谷子尼龙袋不是问题,马步站好,一个手甩势,就能把谷子包甩到肩膀上。吃与做事形成了正比,可是,家境不好,摇摇欲坠的瓦房,斑驳的墙壁写满了沧桑,年迈驼背的父母靠着那一亩几分薄田,相依为命地过着贫穷的日子。这也导致“四发”经常吃不饱,然后饥肠辘辘时,去人家厨房锅里盛放着的一些盛食残菜,或者堂屋的桌上,趁没人在时,溜进去,手一抓,往口上塞,然后一溜烟消失在屋子的拐角处出。

就因四发有这个不良的毛病,为此,遭到全村人唾骂、冷眼、防备,也成了小孩子取闹的乐子。几乎除了他老父亲会对他吼几声,没有人会正眼看他一下,哪怕一下,哪怕他帮你推了下板车,你也会觉得理所当然,所有的功与劳,在村里是不屑一顾的。就是这样一个人,迄立于大人们眼中谈笑风生和茶余饭后的乐滋。

四发,是不傻的,要不怎么知道溜进人家厨房、堂屋偷食时,会知道趁人不在,吃了就溜。四发,智商不低,当你拖着板车拉着一车尼龙装着谷米时,你吆喝一声,他会眼疾脚快地跑过来,在后面使劲地推,直至你说可以了,他才会袖手离去。他身上弥留着憨厚、忠实、吃苦的品质,他只是一个听不到声音,不会说话的地地道道聋哑农民,挨饿也是被身体的机体枯竭现象逼着,偶尔犯些小枝叶的错误,不足以抹杀其优秀品质,你们不需要他,并不代表没有人需要他,年迈的父母需要他,扛起家中所有的农务春耕活。《摆渡人》一书中,有句话让我刻骨铭心:“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就算这个世界人都不需要,但总有我存在的意义,我就是为父母而存在的,我需要为他们尽绵薄之力,为他们送终。

上个月,我也拜读了李开复老师在他癌劫后的新书《向死而生》中有一段话: “我是一个搞科研的人,生病之后,我越来越觉得生命之中有很多东西完全无法用科学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是一例。我提醒自己要珍惜跟每个人的每次相遇。因此,对于素不相识,但有缘见面的陌生人,也越发怀着珍惜、感谢之心。我不再紧张兮兮地斤斤计较利害得失,我更愿意倾听内心的声音,做没有任何目的的付出。” 我对这段话深以为然。《摆渡人》中的“摆渡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贵人,有时我们感觉是在帮助弱者,按理说强者是弱者的贵人,但命运的无常,常使强弱位置对换,弱者在时空的某个节点反而会成为强者的贵人。所以英国《卫报》评价这本书时,有这么一句话“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时刻,那是你的灵魂摆渡人在向你告密”。同时,我也告诉每一个人,不要忽略你身边的每个一人,哪怕他是哑巴、是个傻子,关键时刻他还是能为你做点什么。

《三》

有一年暑假,晌午时分,骄阳似火,我们一群小屁孩三五成群,奔奔跳跳奔赴村里郊外的那条河里准备去游泳,每到这个季节,村里的比我年长很多的年轻后生仔,就会把弄来的茶子饼,打磨碎,用个桶装着,然后还会添加些什么元素,或者不添加,我已经忘记了,我没有闹过鱼,只是知道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方法,然后把茶子碎料,往河里抛洒,鱼儿吃了这个混着茶子味道的水,就会晕死过去,浮在水面,白漂漂的鱼儿浮在水面,景象蔚为壮观,有大的,有小的,捡完了河里的鱼,才允许我们这群娃幺子下水游泳、嬉水,偶尔还会熙熙攘攘地俘上一两条鱼上来,此时,我们最欢悦了,像看见战利品一样,眼冒绿光,嗖地一个侧翻倒转蛙泳地游过去握在手中,那一刻,不是有鱼吃的喜悦,而是捡鱼过程和最终到手的那个过程让人兴奋。

在水中戏耍有一个小时了,我们都上了岸,穿好衣服,准备撤时,目睹了一个老头,为了捡一条四个手指大的一条鱼,起先离岸边并不远,他手中正好有个扁担,他想用扁担,把鱼划过岸边来,可是越划鱼越离得远,索性老头也不管了,下水去捡,但是河底深浅不一,一不小心就踩空,陷入在泥沙中,我们都以为老头会游泳,可是出乎我们的意料,老头在水中沉下去,头又冒出来,我们惊慌失措,难道就这样看着这条生命在我们眼中陨落吗?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四发,像个救世主一样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二话不说,跳入水中,扑地划过去,牵住老头的手,此时的老头已经喝饱了水,出于半虚脱状态,四发一只手揽着老头,另一只手则划动水域,向不远的岸边艰难地游过来,像个老练的摆渡人,娴熟、顺利地游上了岸边,老头躺在岸边的草丛中,许久才缓过神来。

此刻,四发在我们这群小屁孩子心中,顿时,彻底,从头到脚,由外到内,那些偷食的境像,与此刻显得格格不入,又是那么刺痛着我的幼小的心灵,此刻颠覆着我对他的认识,惊愕之余,我才回过神来,而四发的身影却消失在田埂的那一边。如果不是他先天性聋哑,如果不是他偶尔犯下小错误,他一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农民。他的大度和包容之心、以及视死而不顾的精神使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在他心中可能却不以为然,可能就是一个小小行动,一个救人英雄的心促使他纵身一跃,全然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假如:老头在那命悬一刻时候,紧紧抱着四发,拖着下水,僵硬的双手紧紧裹住救人的身子,那么同时溺水的可能性肯定会发生。据研究:如果一个人溺水,即将知道要死去的那一刻,如果有人来救他的话,而救他的人缺乏娴熟经验,且不是很顺利的话,加之溺水者本能求生的欲望会紧紧缠住救人者,那是出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和求生本能,他想抓住这跟唯一一根给予他的救命草。 想想都觉得后背像掠过一身冷汗一样,让人畏惧,害怕,可想而知,心底不禁泛起对四发的钦佩之心。

弗洛伊德说:“没有人真正相信自己会死。”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回避死亡,一方面是恐惧死亡,另一方面也是本能地想要活下去。而在面对死神来临时,能够做到从容淡定,完成一个英雄似得杀敌千百,然后铠甲归来,实属四发也。

《四》

自从四发救人事件,在我心中定格之后,我日后见到他,一边心生敬佩之情,另一边又觉得他总是那么淡定从容,貌似这件事情如云淡风轻,风过水面,迅而无痕。

而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自打那次看见他毫无犹豫地跳入水中,救人的画面时而浮现在脑海中,心里总是隐约地告诉自己,他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人;而在大人的世界里,唯恐早已不屑一顾,也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因为你没亲眼所见,当事实摆在眼前你才会被冲击、被折服、被震撼,可惜这些就只有我们几个小孩看在眼里,而在其他小伙伴心里估计也没有多大震撼效应。他们完全可以一股脑儿的忘记,第二天照样跟在四发屁股后面嘲笑他、扔石子、口中嚷着讽刺他的台词。

直到救人事件过去了两天后,四发救人的事件才在村里沸沸扬扬的宣扬,左邻右舍的叔婶、阿姨都站在门口,伫立叨叨的,八卦这件不起眼的英雄事件。在他们眼里始终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又碍于是事实,只能带着嘲讽且怀疑的精神去叨叨,不然怎么叫八卦?

被救的大伯,那天提着一只老母鸡,来到了四发家门口,当时四发不在家,去田埂里锄草去了,老父亲则在厨房磨蹭着当天的午饭,见状,不知道什么情况,来者马上激动地道出了来意:

“你聋哑幺儿救了我一命”

“啊!”老人似乎没听清楚,张大口看着来者。

来者又大声重复一句:“大叔,你幺儿子救了我一命,那天在村外的河里,我因为捡一条鱼,而下水,意外溺水,如果不是你幺儿子路过,我这条命就要命丧河水里了,今天,为了特意感谢你幺儿子的救命之恩,特来感谢。”

老父亲,听后,顿时老泪纵横。赶紧叫来者坐下,自己却摸着眼角的泪水,啜泣着。

这是有始以来,第一次听见外人夸赞自己的聋哑儿子,而且还上门致谢,心中的感受、滋味犹如五味陈杂,是高兴还是欣慰;抑或是许久以来压抑着的,无处呻吟的情绪,在老父亲眼里,聋哑儿子是一个能扛得起整个家庭重担的顶梁柱、一个能分担家里所有大小事务的懂事儿子,只不过不会说话、听不到声音、有点小毛病,仅此而已。

但是在别人眼中,儿子是遭人憎恨的,就因为:“肚子饿了,解下馋而已,会跑到别人家里偷食”,除此之外,没有什么致命的缺点,不过就是因为这样一个缺点,犹如:“一碗汤水,掉进了一粒老鼠屎”,整个都是负面的了。老父亲只能把所有村里人对儿子的遭弃、唾骂忍藏在自己内心深处。 老父亲无奈、无力、压抑时,会对着:“四发大吼”,此时的四发,犹如知道点什么,会变得极其安静地坐在那里,低着头,一点反抗情绪都没有。他似乎懂得此时的父亲那种心力憔悴的感受。

《五》

事情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和猝不及防,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春耕时期的夜晚总是那么多雨水、雷声多,摇摇欲坠的瓦房,经不起岁月的洗礼。那晚,为了把母亲从她房间抱出来时,为了保护母亲不被瞬间掉下来的横梁砸住,四发一个箭步地冲过去,把横梁挡在胸膛口抱住,可横梁还是狠狠地砸在了四发的胸膛,四发顿时瘫坐在地上,痉挛、一阵剧烈难受的痛疼,但是危机时刻,不容许他迟疑和抚摸伤处,房间还有其它木块会跌落,他必须把母亲抱走到其他安全的房间里或堂屋中。

不知那块横梁的冲击力度有多大?只是自从那一次之后,四发像变了一个人似得,人整个都憔悴了、瘦了一大圈、干活再也没有往日那种拼搏、卖力的干劲。

房子部分被雨水冲击,塌了。这也需要四发去修建,搭设,也自打这次房子修建完后,四发的内伤便再次复发了,也许之前一直隐隐作痛,但是强忍着,因为房子搭建还未完成,如果真的就此陨落,父母亲的晚年如何安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坚强的意念支撑着他,走到最后。

当时,被砸击后也没有去做过任何的治疗,只是休息了几天,没干活而已。一直任由它去,可是好景不长,在一个夜晚,成为了四发最后一个夜晚,那一晚的疼痛和煎熬是怎样摧毁他的,我们谁也不知道,只是,当老父亲去叫醒他时,他满脸的泪痕、污浊、卷缩在床角,一动不动地在那里僵硬着。

四发,死了······

在一个安静、霏雨细细的早晨,传来邻居的惊愕声的议论,传来了噩耗。真的死了?在我脑海不断地索绕,前几天还见着他搭建房子,还有一群小孩在他屁股后面笑他,只不过是人消瘦而已,怎么就突然就死了。一连窜的欷歔,可是谁又曾知道:“罪魁祸首的是那根横梁”,那一夜暴风雨来临时,那一夜为了救母亲,奋不顾身抵在了横梁前······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让这双老人,步入了晚年更为悲惨的生活······

如今两位老人都早已去世,如果真的像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所著写的《摆渡人》这本书籍一样,人死后都有灵魂,都会在死去后,有一位灵魂摆渡人在不远处等着他,引渡这些灵魂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安栖之地,那么四发也一定与他的父母已经相守在一起了。只是这是虚构的故事罢了。书籍从另外一面,则告诉我们需要珍惜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也许这个人会在某个节点出现,然后帮助你。

希望四发在天堂能够受人尊敬和爱戴。希望真的有灵魂的摆渡人好好超度他的灵魂,带着他的灵魂去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里。在那里他可以说话、可以听见声音、可以一切如正常人一样。虽然这是虚构的灵魂摆渡人,但是我宁愿相信!(完)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如果我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第四篇:一个聋哑女孩的美丽传说

18岁女孩姜馨田参加第52届“环球小姐大赛”,成功闯入中国赛区总决赛,并被“环球小姐”纽约总部邀请赴巴拿马担任“环球小姐大赛”特别形象代表„„当这个漂亮女孩的成长故事,开始像美丽传说般被人知道后,她的母亲赵琳也从女儿头上那灿烂的光环中渐渐现身——作为一个聋哑人,在无声的世界里长大的姜馨田,她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妈妈的陪伴引领下走过来的„„

记者在报纸上见过赵琳和姜馨田这对母女的照片:女儿清秀明媚,母亲文雅端丽。尽管由于“非典”,采访过程只有声音而没有形象,但就在北京和青岛的电话线连通的时候,这对母女还是清晰地进入了我的视野。

面对医生“宣判”女儿全聋,赵琳尝到了“五雷轰顶”的滋味

赵琳讲一口略带青岛味儿的普通话,声音很好听。她说,苏记者,你知道馨田的出生曾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幸福吗?她是我们家第一个第三代,生下来又干净又漂亮,医生给她评的是10分。

一切都是从姜馨田过完“百天”开始的:一场感冒引发肺炎,然后打了抗生素针剂„„ “从那以后我们就觉得她听力不太好,快一岁时带她去耳鼻喉科检查。下地说着话呢,一个医生忽然在我们身后狠狠敲了一下锣,我和她爸都快被震傻了,可我们的孩子却毫无反应。”那天医生对我们正式“宣判”:“全聋!长大了你的孩子是要上聋哑学校的。”

那一瞬间,赵琳几乎昏过去,她说这让她知道了“五雷轰顶”是什么滋味。最后,她和丈夫都是被人扶出医院的。不相信医生所说“没有补救办法”的赵琳,开始遍访专家。她去医院给孩子做脑干定位,得到的结论是“100分贝以上没有任何残余听力”。这意味着助听器对孩子也毫无用处,她将一生都不会知道“声音”是什么东西!赵琳不死心,听说海军401医院有高压舱,可以通过大气压强来调节神经,这对治疗耳聋有效。可当她急忙跑过去以后,那里的医生却告诉她:“回家吧,你别浪费钱了。”她一脸的不甘心:“也许会有奇迹发生呢?”然而一个疗程 以后,不但孩子没治好,她自己的耳朵倒在高压舱强大的压强下出血了„„

后来有个教授告诉赵琳,必须在孩子两岁前进行语言训练,否则她的声带就会完全

萎缩。那时候赵琳是一所小学二年级的班文任,同时教语文、数学两门课,工作非常忙。教授说:“你是母亲你要权衡!”

就要离开学校了,那天,她一进教室看见学生就掉泪,赶紧转身出来擦干眼泪再进去,却又一次退出来:“我哭的啊,真是进不去教室门了!孩子们不知道老师怎么了,其实我是嫉妒他们——他们能听到,而我的孩子听不到!”就这样,女儿3岁以前,赵琳再没上过一天班。

两岁的女儿学会叫“妈妈”时,赵琳仿佛第一次见到了阳光

教一个听不见的孩子发声太难了!“她只能靠眼睛看着你模仿。我把她的手指放在我的喉咙下,让她感觉我以音时声带的震动,然后我再把自己的手放在她的喉咙下试试她有没有震动。”一岁半的小馨田实在太小了,她根本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要让她学这个。“我说A(啊)——,她光张着小口没声音,我急得摇着头说:‘没有没有你没震动!’她也跟着摇头动嘴巴。孩子只知道模仿我,根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只好一遍遍地以夸张的口型发A——,那一个“A”的音,小馨田足足学了一个星期;尽管三个月后,才学会发出汉

语拼音的6个单韵母,但妈妈还是高兴得笑了,小馨田也跟着乐了。

始终珍藏在赵琳心中的宝贵记忆,是女儿馨田学会叫“妈妈”的时候:最初她只能发M的音,后来学会了ma——ma,虽不连贯,可是她能叫妈妈了。“快两岁了,她能叫我妈妈了!把我高兴的啊,一把抱住她的头就哭了起来,她不知道怎么回来也跟着我哭。这是见到阳光了啊!当时搂着她我就在心里发誓:自己一定要做孩子的人梯,做她的老师,一定要让她像健康孩子一样快乐成长!”讲到这里,电话线那端的赵琳已是泣不成声。为照顾孩子,赵琳调到了离家较近的一所幼儿园工作。不太忙的时候,她就跑到附近聋校观察那里的老师怎么讲课,还要了本一年级的书为女儿做辅导。后来,她干脆调到了青岛市聋儿康复中心工作,并学习了手语,以训练那些和自己女儿一样的孩子。

“我的丈夫很配合我,包揽了全部家务活,我的任务就是每天下班回来后训练孩子说话。”

说起孩子的进步,赵琳如数家珍:姜馨田第一次连着说的4个字是“黑芝麻糊”,那时她已5岁半;8岁上了青岛市中心聋哑学校10岁时已能连着说好几句话了„„

赵琳告诉女儿:妈妈绝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即便她身有残疾

“孩子的世界是无声的,但是她的心必须是打开的,她要用她的心去和这个世界沟通”与此同时,赵琳希望类似“自卑”、“自闭”这们的词永远远离女儿。

小馨田不到两岁时,有一次擅自拿了妈妈的钱去买冰棍,而且一下两支。虽然赵琳对此有些气恼,但也意识到自己可以借此培养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此后她便开始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采买的任务。日常用的比如油、盐、酱、醋、牙膏、香皂之类的东西,她也全都交由小馨田去买,并且每次都给女儿写张包括买什么、买多少、给了多少钱、应该找回多少零钱等内容的纸条,让他带给卖主或商店的售货员,结果赵琳发现孩子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且从没找错过钱。不断得到父母肯定和赞扬的小馨田,变得越来越自信了,“她也觉得自己是个很有能力的孩子了。上幼儿园时,如果爸爸妈妈接晚了,其他孩子会哇哇大哭,馨田却从来都不,她会安静地帮老师擦桌子、摆玩具,干得津津有味。”此外心里很有主意的小馨田,对色彩与形象也特别敏感,家里的东西怎么摆,而妈妈买什么样的衣服好看都是她说了算。到6岁的时候,小馨田已能去菜市场买蔬菜了

“孩子不会说话的那几年是我们全家心灵最封闭的时候,我们甚至因为自卑而不去走亲戚,但当我能跟我的孩子交流以后,我们就觉得没什么好自卑了,我的孩子已经跟健康的孩子一个样了!”赵琳和女儿的交流不仅仅通过手语和表情进行,而且还辅以声音和口型。周围人曾对赵琳说:“你不用给她发出声音来,反正她也听不见,你做口型就可以了。”但赵琳却辨驳说:“我和我女儿是在说话,当然要有声音。”

赵琳至今仍记得女儿馨田第一天到聋哑学校上学的情景。其他孩子见了老师都是悄悄地笑笑或摆摆手,出了校门家长就会拉着他们的手告诉他们:“别说话,快走快走!”这是生怕别人看出自己孩子有缺陷。惟有姜馨田不管不顾,她总是大着嗓门喊:“老——师——好!”或“阿——姨——再——见!”惹得旁边的人都会看她,孩子发觉后便告诉赵琳:“妈妈,他们在看我。”喜欢女儿这份自信的赵琳告诉她说:“他们觉得你说得好,你要大胆地说!”

母女俩之间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

第五篇:对聋哑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

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姓名:赵亮

性别:男

出生:1999年

籍贯:浙江金华兰溪

家庭背景:他母亲是新疆人,父亲是金华兰溪人,父母都下岗,家庭条件相当困难。在赵亮之前还有一个孩子也是先天性聋哑,他在七岁那年因车祸去世,之后才生了赵亮,可赵亮还是聋哑的。赵亮的父亲受不了打击变成了精神衰弱,到目前为止还在用药,无工作能力。现在尽靠他母亲每月400元的工资和社会救济来生活。不过赵亮父母对他疼爱有佳,每个月来看他一次。

二、研究的目的与重点

㈠ 目的:

关注聋哑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新一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用人才。同时为了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加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聋哑儿童早日康复。同时通过对个案行为的观察来探究聋哑儿童和普通儿童是否有差异,从而为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聋哑儿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㈡ 研究重点:

1、诊断教育问题的成因

个案的主要特征:

①个案发展与人交往情况:

此名儿童活泼、开朗,非常好动,经常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身体强壮总爱“惹”别人。总是面带微笑经常耍赖皮,不过长得还算可爱使得很多小朋友都愿意与他亲近。

②个案情况:

他在课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爱抢老师风头,记忆力强,不过很少有耐心。因此到现在为止语言恢复不明显,只能读写1—10的数字和读汉语拼音字母表的前几个字母但发音也不是很清楚。

③个案问题的成因

虽然接受聋儿语训的时间较长(有两三年),但由于他生性好动顽皮上课注意不集中得不到好的训练效果。虽然平时他和其他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多,但他们都不太会讲话,交流多数用手语,所以不能达到较好的目标。

2、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

① 通过与其玩耍,逐步与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通过正强化来塑造其开口的意识。

② 通过和他玩游戏时和他交流并鼓励他开口说话,只要他能开口我们变给他强化。

③ 通过与其老师的及时联系与沟通,从双方面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

3、观察个案的行为,并对其行为的分析。

三、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㈠ 关系建立阶段

我从一开始就非常关注赵亮,他非常活泼也和可爱。要他对你信任首先我们必须尊重他,让他觉得你非常喜欢他,我刚开始就主动拉他的手并且蹲下来主动和他面带微笑的讲话,虽然他可能听不到我讲的但他对我就比较信任,感觉到我对他的尊重。我会偶尔轻抚一下他的头,蹲下来和他近距离的说话,慢慢地发现他就“认定”我了,刚开始玩一会儿就回来找我,后来几乎和我形影不离,总是牵着我的手不放,如果有的小朋友过来拉我的手,他马上会过来不许他牵我的手,并且把别的小朋友的手打掉。这时我感觉到我和他的关系建立得相当好了,没有什么顾及的了,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我们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们才会和我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我们不能怕小孩子难缠,他们即使是满身汗臭味,衣服和手都很脏,或则你非常不喜欢的孩子要接近你拉你的手你都不能拒绝。因为他喜欢你才会和你亲近,因为他相信你才会向你走进,其实人有一种本能,小孩也会感受到别人对他是不是真心的,还是在敷衍他。我们应该明白怎么去顾及孩子的感受,怎么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果你假装对孩子很热情,但到他想向你亲近的时候你却找借口回避,那么你是不会得到孩子的真心,不会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因为你对他就没有真心。不过我体会到关系的建立也要有一个度,不能过分的亲密,关系建立得过分亲密,他就会产生依恋。

㈡ 指导阶段

6岁的孩子,对“学习”这一概念比较模糊,而且他们都是聋哑儿童,他们的学习都要比正常儿童慢一拍,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太高。特别是赵亮,他个性活泼、好动,很少能静下心来做事情,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除非他很喜欢做的事情他才能静下来做。针对这一特点,我都通过对他感兴趣方面入手,在和他玩的过程中让他说一些简单的词语,如让他说自己的名字或在玩皮球正开心是让他说“皮球”等等。

同时我对他的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反馈来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得到积极的强化,让他们感受到开口说话的乐趣。虽然他们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学习说话很难成为他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外在动机(如强化、激励等)来促使他们更好的学习,等他们懂事后就会变成内在动机的。

㈢ 追踪评估阶段

经过10天的追踪辅导和观察,他从一开始和我的关系存在着这样一个过程:陌生——依恋——适度亲密关系——逃避。

我刚开始就主动拉他的手并且蹲下来主动和他面带微笑的讲话,他感觉到我对他的尊重。之后我会偶尔轻抚一下他的头,蹲下来和他近距离的说话,慢慢地发现他就“认定”我了,刚开始玩一会儿就回来找我,后来几乎和我形影不离,总是牵着我的手不放,如果有的小朋友过来拉我的手,他马上会过来不许他牵我的手,并且把别的小朋友的手打掉。就这样他对我产生了依恋,正在我对这种依恋关系有点担心时事情发生了转变。

赵亮真的很顽皮,经常去惹其他小朋友,当我批评他的时候他总是朝我笑,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明白我的意思还是他耍赖皮,不过听老师说他以前经常耍赖皮的。这样我就狠不下心来不理他,可能我真的被他征服了把,我可能潜意识里怕“失宠”吧。我怕这样建立起来的关系就被我的严厉管教给毁掉了,不过为了孩子好我还是狠下心来训练他,当他在一次欺负小伙伴时阿姨批评了他而有的不到我的“保护”,他终于哭了,哭得很伤心我也很难过不过我还是对自己说根据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我不能在这个时候过去安慰他。他很少会哭,不过哭的时候就很伤心要老天才恢复,他哭完后就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去拉他的手他拒绝了我,当时我也挺伤心的,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就这样没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在吃饭前洗完手就用湿手来闪我眼睛,不过不象先前那样总是拉着我的手不放了,那时我又感受到了欣慰,我感觉我没有失去他,他也真的不想失去他。变得很听话了,我带他去寝室午睡他微笑的示意让我和他一起睡,我向他说明了我等他午睡后再过来带他玩,他变自己乖乖的去睡觉了,还望着门口的我微笑的对我挥挥手说再见。面对这一幕我很高兴觉得真的不可思议,不过事情好象都不象我们意料的那样,赵亮的第二个转变使我有点伤心。

我很有挫败感,间隔了一天好象有点生疏,虽然一进门赵亮还是主动拉我的手,不过我没有先前的感觉了,之后他把我带到教室向我描述了他的画和得到的红星,看他开心的样子我也很高兴,随后他就“甩掉”我去和其他小朋友玩了。

赵亮是出了名的捣蛋鬼,他经常去惹别的小朋友哭自己还嬉皮笑脸很高兴的样子。他在玩的过程中和别人吵是正常的,可能是通过这种方法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吧,不过他确实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我们每个去过哪儿的队员都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不理我了,我去拉他的手他就打掉我的手,虽然脸上还是笑眯眯的,不过他经常是这个表情就算批评他也是这个表情的,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他就随便拉了我的一个队友让她交他数学、画画。我去拉他,他不理我好象在有意气我一样,用得意的眼神告诉我“我已经失宠了”。

赵亮很喜欢新鲜感,一次我的另一个队友主动去拉他手,他就和我队友关系很好,会帮她搬好凳子让他坐,整天牵着他的手不放。他对拍照很感兴趣,队友给他们四个小朋友拍照的时候他很开心的摆了个pOOSE,结果由于技术问题其他三个都拍进去了,只要他没有拍在里面他就要闹翻天了。

另外,我还发现在聋哑学校的儿童的攻击性普遍都比较强,经常打闹,而且动作(包括打斗和放置东西)都比较重。

四、对个案的行为分析

㈠ 赵亮对我的依恋行为。

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结,是儿童寻求并企图保持与重要他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赵亮对我依恋行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孩子喜欢和父母有身体接触,赵亮不在父母身边从我这里能得到满足。

如:孩子总要求让爸爸妈妈抱,或来拉爸爸妈妈的手,抱住父母的腿。 这可能是和父母以前对孩子过分亲昵,且喜欢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有关。况且赵亮在家倍受父母的疼爱,因为是第二个了什么会更加宠爱,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他的需求,可能更多的是一身体接触来表达的。

2、孩子喜欢攀比,赵亮告诉同伴们我是属于他个人的而自豪。

他告诉同伴我是属于他个人的,别人碰我就需要他的同意,因为他很爱出风头,很想在大众面前显露自己。因为我能满足他这个欲望,我们对友中没有一个是涂指甲油的,只有我一个。于是他变拿着我的手和其他对友和他的同伴比较,他就会告诉同伴只有我有这么漂亮的红指甲,而我好象又是他的私有财产,所以他会对我有依恋。

3、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过分的依恋行为。赵亮受到我的宠爱,成了大家关注的核心,我会关心他,服从他,有求必应。因为我想和他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所以对他很好,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真的把他当作我亲人一样,不让他受委屈。

㈡ 赵亮对我态度的转变

赵亮从对我绝对依恋到保持适度的距离到逃避,经历了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存在以下几点情况:

1、缺乏新鲜感。

赵亮生性好动、顽皮,对所以没有做过的事情都想尝试,几天下来我对他失去了新鲜感。

2、不能满足他所以的要求。

我先前对他的依恋关系而感到自豪,但总这样下去我觉得会惯坏他的,因此我对他的行为进行了塑造。当他做错事情或惹别人时,马上对他负强化,他就会感到很痛苦,我不能保护他,他就会对我产生厌恶。

3、其他原因。

有几天我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受不了他这么的折腾,有时会对他说我很累了要坐着休息一会儿让他找别人去玩,如果多几次这样的情况那么他下次就为了避免受挫不会来找我了,本来就是在这么短时间里建立起来的关系很快就会淡化的。

4、他喜欢看别人被他欺负的样字。

我对他的感情比较深,我可能一直想他先前一样对我有依恋,我也有一种自豪感,所以总是找机会接近他,越这样他越想气我,他就故意在我面前拉了我一个队友去,让她教说话而且学得很认真的样子,我有点“吃醋”他就很开心。这样也是对他的一种强化,使他更加不想理我了。

㈢ 赵亮的安静。

1、哭后很久都是一个人沉默

之前很少看到赵亮哭,因为他脸皮很厚,别人批评他,他总是对他嬉皮笑脸的使我们有火也发不出。他见了老师也是这样,唯有见了阿姨非常害怕,只有阿姨批评他,他才会哭,一哭就很伤心不一般孩子要“牛”。一次他哭了,不管谁去拉他,他都不理,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不哭了,但还是不想理人,也不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玩,就一个人坐在那里象在反思一样。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生活事件的打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① 他觉得在大家面前哭了是很丢脸的事情。

赵亮很要面子,总希望给别人流下好印象,他总想是所有孩子中最受注目的一个。但他知道因哭而使别人注意他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他不想同伴取笑他,在平日里他太强势了,几乎所以孩子都被他惹哭过的,他从来不哭的。所以他心理有个挣扎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其实七岁的孩子已经不小了,什么都懂了。

上一篇:甘于奉献敢于担当下一篇:高压电工进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