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旁观者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都市旁观者范文

旁观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首次看到《旁观者》这本书,我满怀敬畏与好奇翻开了这本书,从此刻起,我接触到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德鲁克说:“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我曾反复品味了这句话,思考着为什么德鲁克会这么说,知道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本书。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来自亚特兰提斯的报告,旧世界里的年轻人和无邪天真的夕阳岁月,我着重看了最后一部分,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国报阀鲁斯那一节。

这部分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报阀鲁斯是中国传教士之子,因为在中国内地长大,鲁斯受中国的影响很大,在德鲁克眼里,鲁斯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有着自己的想法,点子奇多,鲁斯向来不分阶级,年龄或是性别,即使是他不喜欢的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也会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意见,作为《时代》的创办者,鲁斯明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作为管理者,鲁斯的管理工作却存在着很多漏洞,首先作为一名管理者,鲁斯做到了指挥职能,但其在协调方面却做得不是很好,其公司内部缺乏研究人员,这样一来使文章的作家不了解事实的细节,从而写出的文章容易出现一些离谱的错误,这就直接影响了报刊内容的真实性,其次,鲁斯还让编辑相互作对,使得手下那班人马斗争相当激烈,常常互相诽谤,这就严重违背了管理学中的协调原则,尤其是内部人员的和谐和各部门工作步调的一致。接触过管理学

的人都应该知道,协调原则贯穿整个管理活动的全部,是管理工作的灵魂和本质。其次,在鲁斯的公司中存在着很多鲁斯早年的好友,他无法把老朋友撤换掉,即使这些老朋友显然疏于职守,因此,时代公司的很多次失败都肇因于此,这个就是鲁斯在指挥方便存在的问题,指挥就是根据企业的利益,使他领导的单位里所有的员工做出最好的贡献,这就要求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做到深刻的了解,淘汰无能者,深入了解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协定,公正的处理问题,做好榜样,对组织进行定期检查,其中淘汰无能者做起来比较困难,但必须做的,这也是鲁斯存在的问题,他难以淘汰自己的老朋友,直接导致了工作的很多失败。

在《旁观者》中,德鲁克还提到了对鲁斯的“美国心灵”,其实鲁斯带着“美国心灵”来请德鲁克做分析的时候自己已经想到德鲁克会提出很多不同意的观点,但对于“美国心灵”的向往,鲁斯还是来请教德鲁克,听了德鲁克的深刻分析以后,鲁斯认识到其编辑方针存在问题,于是放弃了这项计划。而鲁斯之所以明知道自己的计划存在问题却仍要坚持让德鲁克提意见就是因为旁观者清这句话。

《旁观者》中记录了德鲁克大师一生中遇到的很多人和事,按照人物出现的顺序,他将这些人和事记录了下来,从而产生了《旁观者》,所谓旁观者就是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并不断地思考,像三菱镜那样不断折射出自己的思想。

图档:韩新峰2007104225

第二篇:旁观者作文

(一)

雨,又开始下了,但却已激不起半点涟漪,正如我的生活在平静里淌过。

带着一颗湿的冷的心走向街头,步入那间我些许还能感到点喜怒哀乐的书店。漫无目的的拿起一本翻阅,随着故事走进那个只属于主人公的世界,我却只是一位旁观者,不过我庆幸我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我不会如书中人一般为什么事而心喜若狂,因为毕竟那只是书中的故事,在现实中太过迁强。我会为书中人的悲惨命运而伤感,但不会很久,只因为我不是局内人。

有时,只想活在书中。

现实的世界我不只怎样去面对。学生,我不是个好学生,好孩子,我算不上。

在家里似乎一切都与我格格不入。我不是个乖巧的孩子,平静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极度反叛的心。父母说东,我偏爱往西。一个在学校没停过嘴的女生在家里却沉默的如一件摆设,似乎只要我不开口,我的存在也就所谓隐形。或许就是这样,我与爸妈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妈妈总是说她很了解我,说我在想什么她都懂。可是我认为他一点都不知道她的女儿究竟想干什么。我做的事在她的眼里,好象没有对过。爸爸看似很慈爱,但是脾气却很暴躁,动不动就会指责我。所以我坚信了,多做多错,多说多错,于是干脆就沉默了吧。从此我和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远的有了些许陌生。我不是个好孩子。

在学校,我的同学说我是个开朗,幽默,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女生。我也不知道我是否真如他们说的那样。可我觉的不然。我好象在用我的笑去特意掩饰些什么,是什么?我也不清楚。他们说有时我又很霸道,是的,这我不否认,我总是爱欺负我的新同桌,总是认为我是对的,总是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会想方设法的去整他们,直到他们对我无语,我却只是幸灾乐祸。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们的痛苦之上。我不是个好同学。

在朋友中,我一直不认为我会有知心朋友,我也不相信会有什么天长地久的友谊。因为曾经在小学是相信过这些,但以后的日子我却发现那只是在书中才有的故事。于是我开始变,变的只有朋友,没有知心。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我的朋友,当时间的消逝,他们就会如春风带着我们仅有的美好的回忆而远去。而我只会把手挥,说再见。但不会去挽留,我已习惯了陌生,甚至渴望陌生。但我却有害怕孤独,所以我不断的忘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我不注重朋友情,我不是个好朋友。

我也不知道我究竟还有什么地方是好的。

所以,我渴望活在书中。在书中快乐也罢,伤心也好,我只是一个故事中的一节,我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当翻开故事中有我的这一页,我也就如盛开在黑夜的烟花,无所谓枯萎与调谢,便又在黑夜里消失,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旁观者作文

(二)

这一路的旅途风光明媚还是绝路都是昨天笑忘书。

浮过云烟的日子或许过得仓促,又有谁用那空余的时间去回忆小时候那段纯真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生活在小小的圈子中,哪怕一行简短的文字,都能触起往年的回忆,哪怕一次无意的提起,都能勾起那逝往的童年痕迹。不是我不愿想起,只是在匆忙的工作或学习中,让繁重的功课;侵占了我的全部时间。试着闭上眼睛,让黑暗的漆黑从眼皮闪过,让心灵深处的童真再次苏醒。

稚气的笑脸,纯真的幻想。带着孩子气的你,嚷着要吃棒棒糖。拉着妈妈的衣角,期盼着她带你去公园荡秋千,嘟着嘴巴,赌气地在那溪边扔石子。涤荡起的涟漪,圈圈圆圆,圆圆圈圈,一个圈,一个圆。书写着稚气,天真,纯洁,单纯的你。

淡然四季就这样懵然而走过,鞭炮的响鸣意味着一年才刚刚到来,去年的痕迹早已不复存在,夏夜的繁星点缀着幸福的生活,深秋的落叶,缱眷着回忆的片落思念。回忆的轨迹早已丢失在起点的瞬间。寻觅不回只是过去的你。

一个曾经很好的朋友。她现在走了。

每个人都有一份礼物就是为另外一个人付出。没经历过挥之不去的痛苦是不懂珍惜手中的礼物。

她曾经说过不喜欢我呆呆地望着天空,说看久了会变傻。()或许我真的傻了,傻得乱七八糟,不懂得珍惜一直在我身边的她,不懂疼爱一直关心我的她。一直,一直。

想要跟她说的话,好多,好多。只是每当说出口时,觉得好做作。给埋没在愧疚的心里,我只能小心翼翼,只能在心中死记。要让她幸福,要让她成为全天下最快乐的人。但是我无法承担起那永久的承诺。

搁浅在指尖的眼泪,划破了时间缝隙的缺口,前沿的等待,只能算是暂时敷衍你的借口。

潜伏在夜里的伤口,不时地风蚀过我的心头。低落地曲调,奏鸣着悲伤。简言的几行字语,埋藏着淡淡忧伤,速写末语的殇。想找一处?浅的绿草地,舒舒服服地躺在上面,闻吸着嫩清的草香,缕丝的清香。淡淡的清爽,找不到一丝忧愁的存在,也许{逍遥曳听风,寂寞夜徘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默默苦守更多等来的是寒风吹袭,哪怕只有一个的天空,湛蓝无际,浅蓝无边。孤单的影子依旧在风口处被解剖,站在风里的孩子,只懂得寂寞与孤独。起身卸掉身上少许沾染的尘埃,或许这里的一切早已和我无关,不想在留下关于我的任何一点痕迹,一丝瓜葛。只想让自己成为陌生人,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在那,慢慢回想起关于我们的故事。

回忆,有时很痛很伤。每个人都只能静静的做记忆的旁观者。但是,明天的太阳依旧会升起来。

旁观者作文

(三)

自己做自己的旁观者,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使自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明察秋毫。

一般来说,人都能够很容易的发现别人的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长处,那么你要想使自己更清楚的看清你自己,除了多听别人的意见外,还要做自己的旁观者,这很重要,因为别人有时候也不一定给你说真话。这倒不是说,都不肯给你说真话,有些时候真话是不能够说的,特别是好朋友,说了有时候误会会更深,不但起不了好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甚至后果不堪设想。

假如你的爱人或者什么亲人在外面对其他的人有什么暧昧表现,能够对你说吗?不能吧!因为这种事别人不好说,就是你的最亲近的亲人也不能够说的啊!这时候需要你自己去发现,平时多体谅对方,多关心对方,即时批评自己,找自己的不足,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这样也就会把即将发生的错误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说,你如果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别人的意见你也不会听,知道你是这样的人,他们也不好说,说了怕你给他们下不了台,如果你的脾气不好的话,特别是男士,你们不打起来才怪呢!做自己的旁观者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你平时就要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遇事要用脑子从不同的角度多考虑,不论什么事都有它的因果,多替别人想想,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与人相处就要先看到别人的优点,你会说,现在的人不是你说的那样,他们会看不起你的,觉得你这人怎么怎么的,让他们去说啊!嘴长在人家的脸上,不让说可能啊!看到别人的优点你是快乐的,看到自己的缺点你更是快乐的,因为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去努力,这样你不是有了提高的机会啊!再说了,你做这样的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你,当你有了缺点你自己没发现时,他们就会给你指出,你无形中就比别人多了一次进步提高的机会,难道这样不好吗?做自己的旁观者,让自己在漫长的岁月里精心打造自己,赢得了自己的的同时也赢得了众人的相助,与人与己都有益,何乐而不为呢!永远做个快乐的自己,做个给人带来快乐的人。

第三篇:军训旁观者感言

军训感言

看着大一新生在“战场”上驰聘,超越自己、尽情的挥洒汗水,不时地又回想起了我们„„

回想刚开始训练战军姿的时候,我也非常不适应。 太阳底下,任汗水从脸颊滑过,任飞虫在手臂上“玩耍”,任全身都在抗议,而你能做的只有笔直的站立。或许有时候教官会让你打报告去休息,但是看到女生们都挺挺地站着,没有丝毫退却的,我又怎么能扯集体的后腿呢!“做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刻。”这是一位教官对我们说的!

就在他们稍稍适应站军姿时,又一项难题似乎摆在我他们面前——齐步走摆。刚开始和站军姿一样但手臂必须要作出齐步走时的手臂动作——前臂摆出,自然里合,后臂摆到极限高度。口令好喊,实际做起来难,做标准了更难,最难的是教官还必须让他们保持这个姿势,定在那里。以教官的教导思路,自我认为应该就是先来慢动作,然后连续的才会达到“排面整齐,速度适中”的效果。可以想象光手臂动作一定一动都这么累人,就更别说下面的正步走摆臂练习和踢腿练习了,当然这都是看到他们,我所遐想的啦!正步摆臂练习和齐步的摆臂练习中“前端后砍”的过程中就够他们练得啦!踢腿时,为了保持腿的高度一样高,所以教官统一要求他们尽量往高踢。腿踢到一定高度后,他们还必须一只脚站着,成“金鸡独立”的姿势。看着他们各自脸上“狰狞”、“惶恐”的面目,想想就够他们受的啦!

当然教官们也不辞辛劳的为他们“激昂呐喊”着„„在之后的这些天训练中,感觉到他们慢慢地适应了这样的生活频率!当然军训也不是全是训练,晚上时他们也会拉歌,唱着让他们慷慨激昂的军歌,我们深深被那种军人必有的精神所感染,所熏陶。

我们以志愿者的身份“欣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打心底为他们加油、呐喊。在不与正常上课冲突的情况下,积极为他们做好后勤工作服务。“监视”着每个人的体态体征,与辅导员、教练员共同协助保证好每一个人的正常体训(体质加强训练)。进一步为新生们做好各方面服务。

我知道作为我们志愿者也必须习惯这种状态,才能在今后工作中茁壮成长,意志才能磨练得坚强,做为志愿者团体中的一分子,真正把自己融入队伍中,变成一整个队伍的其中一个部分!那种感觉是很美好的。志愿者军训辅助管理还锻炼了我们的自理能力,提高了自己内务工作的整理,奠基了莫大的能力基础。这对于在我们这些人生活工作中也得到不少的改善呢!军训培养了咱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了咱们坚持不懈的意志,给予了我们人生最坚强的锻炼。在这里,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毅力,什么叫做铁一般的意志!在军训中成长,在军训中变得坚强、锐利。不断砥砺自我!挑战自我!挑战未来!挑战自我人生!

第四篇:读《旁观者》有感

对于彼得·德鲁克何以成为管理大师,我一直没有搞懂。德鲁克的著作,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实践》等等,这些畅销书,我也是认认真真读过的。每次读他的书,总是能够被他那些出神入化的管理思想所折服。在读了他的很多文章后,我就对到底是什么促使他成为管理大师这个问题着迷了。

这个谜底,一直到我读了德鲁克的《旁观者》之后,方才有所领悟。

《旁观者》并不是德鲁克本人的自传,而是德鲁克对在自己一生中出现过的,且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一些人物的回忆录。刚刚拿到这本书,看到书是回忆录体裁的时候,我在心里已经大致有了一个行文框架,无非是自传式地追忆人生。翻开第一章,德鲁克把奶奶的故事放在最先,也合情合理,说明家人在他心中的低位无可比拟,缅怀祖先,是不忘本的表现。奶奶作为书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性格爽朗、慈爱,闹出许多奇闻趣事。而从这第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已经散发出德鲁克作为一名管理学大师的独到见解,以及他的人格魅力。他说:“奶奶之所以傻的可爱,在于对基本价值深信不疑,而且力行不懈。”他的观察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在价值观层面上给出理性判断。从第一章,德鲁克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翔实的内容已经吸引住了我。

读到后来我才明白,他有意识地从少年时代奶奶的故事开始,是为他洋洋洒洒的一生做铺垫。在他的一生中,和弗洛伊德,和基辛格有着盘根错节的交集,他可以称呼麦克卢汉为“那个年轻的小伙子”,要知道后者凭借一句“媒介即讯息”,早已成为今天传播学派的神。他不是平凡人,他不会被时代遗忘在角落里,他可以和他所处的20年代里的伟大人物成为朋友,然后在回忆录中写下他们的故事。他和他的朋友们,都是时代的引领者、弄潮儿。书的副标题是“Other Lives and My Times”,而真正贴切的表述应该是“My Friends who lead the 20th Century”。

如作者在序旁观者的诞生一文中所说,这本书并非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或者是我的时代,也非自传,也不是一本有关个人私生活的书。这本书的主题是“把一些人物或者事件记录下来,思考,再三地思索和省思,并将它融入我个人的经验模式以及对外在世界片段的印象与内心世界之中。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象的那种精髓、韵味与感觉,比如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候的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他与英雄人物的交集,而是在于作者借此表达了对20世纪前半叶整个时代重大议题的看法。

这就是本书和其他种类的自传的不同之处,德鲁克借别人的手和别人的头脑,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看法。书中处处都透露着他对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世界大战、银行业、美国大萧条等严肃话题的议论,可以说,这些话题是时代的命脉。扼住了时代的脉门,德鲁克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时代领袖。

当然归根结底,这是德鲁克众多管理学著作中最与众不同的一本。因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是一本关于“人”的书。德鲁克说“这本书或许不是我最成功的一本,但是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因为这里面所写的,是他的生活。

最打动我的是麦克卢汉的故事,这和我的学科背景有关。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的先驱大师,《理解媒介》和他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被传播学界奉为圭臬。在读本书之前,麦克卢汉的形象是由一条条理论组成的生硬面孔,而德鲁克的两个故事让我更加了解了麦克卢汉的生活状态,以及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德鲁克和麦克卢汉是有着20年交情的挚友,他们的交情是维系在对于“科技、人、社会”这个命题的共同思考之上的,不过从书中还是可以窥见麦克卢汉真身的影子,对我来说,吃到一颗美味的鸡蛋,然后见到生这只蛋的优秀的母鸡,是同样兴奋的事情。“于是我找到麦克卢汉,请他过来一谈,那时我们都住在纽约市郊的布朗克斯维尔。后来,只要他到我家附近都会顺道来访。不管我们搬到佛蒙特,或者是在1949年后又回到纽约的蒙特克莱定居,他都是我家的常客。这人是个好同伴,却常陷入沉思。在过去20年的交谊中,我怀疑他从来不问我在做什么,或者仔细聆听我对他说的话。他也从来不提自己的私事,谈的总是一些想法。他好用双关语,记得他只有一次注意到别人,那回我的孩子以《圣经》急转弯来考他:《圣经》中第一次提到棒球是在什么时候?告诉你吧答案是——利百加拿着水壶到井边去的时候(pitcher,在英文中也作投手)。他不禁莞尔,好几个小时都在念着这个不甚有意义的双关语。不过他还是常有惊人之语,道出文字游戏之妙。他满脑子是古怪的念头、奇妙的比喻和观察,显示出他那特别的习性、瘾头和看法,把平凡的对话世界带入一个奇特、神秘和令人惊异的领域——是文字而非图书的超现实,犹如超现实大师达利的作品或者斯坦伯格的漫画世界。”“麦克卢汉每次来访几乎毫无预警,有一次,在新泽西州的仲夏夜,刮起了大风暴,雷声轰轰像是世界末日的前夕。在凌晨1点左右,我们的门铃响了,开门一看,原来是淋得已成落汤鸡的麦克卢汉。他咧嘴而笑说道:我刚好到蒙特克蕾雅的上城办事,就顺道走到府上。他把天气因素摒除在外,一身湿淋淋地谈他的理念,直到早餐时刻。这也是麦克卢汉最后一次到访。就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个风狂雨急的6月夜,他突然有所了悟。那天晚上,在讲学和访友之后,刹那间他顿悟道从前到现在苦思良久的东西,于是急着跑过来告诉我。他那一夜说的,很快就整理成一本书出版,是他最重要、最清晰,却不是最有名的著作——《古登堡银河:印刷人的诞生》(The Gutenberg Galaxy;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他在两年后出版《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并因此书而闻名天下。虽然我们还是朋友,但是他已不再来访,就在那个暴风雨的夜晚,他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之乡,自此,他再也不需要听众了。”这就是德鲁克和麦克卢汉的故事。

德鲁克评价麦克卢汉的理论,说麦克卢汉最重要的看法不是媒介即讯息,而是——科技不是一项工具,而是人的延伸。以人为中心来构建整个世界的关系网络,体现了德鲁克作为一个观察者的独到。在对于媒介这个命题的思考上,德鲁克的见解同样深刻。更有甚者,他看到了麦克卢汉理论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科技、文化和形而上学之间的整合”——科技作为一种工具,和作为一种文化与个性是两个不同的界面。科技的本质不是“东西制成的方式”,而应该是,人怎么做的方式。人类应用科技的结果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效率,而且改变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和他人的共存以及对自我的认知。

放在21世纪20年代来看,德鲁克对麦克卢汉理论的补充更显其真知灼见。理论的力量,在于预见并指导未来。在这一点上,麦克卢汉和德鲁克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今天的互联网正在高速变革,以极大的广度和深度覆盖了人类世界。亚马逊、阿里巴巴占据了今天电子商务的半壁江山,人们早已习惯了足不出户,在网络上进行买卖交易,这改变了整个市场的形态,而且如物流、广告、实体店、融资等等所有的市场分支,都跟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以facebook、新浪微博为代表的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交流平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当人们早上睁开研究习惯性地点开社交网站浏览、分享的时候,SNS就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范畴,而且更深一步,创造了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区关系,新的舆论环境,甚至新的社会组织形态。麦克卢汉和德鲁克没有赶上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但是他们在60年前的理论放在今天仍然适用。这可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术”的所有变革,都不会离开“道”的核心,他们的理论,就是在“道”的层面上的思考。

但是“道”不能囊括所有的“术”,理论有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现实问题。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阐述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如何因为使用互联网而变得注意力涣散,丢掉了人类本来有的一些良好习惯,痛心疾首却欲罢不能。科技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每一次进步,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理论的“盲点”,需要在实践中解决。

在讲完麦克卢汉的故事后,德鲁克的总结又回到了人和哲学的层面,这让他的书有趣、有用、有深度,也是德鲁克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虽然他和他的朋友们的举手投足都会影响时代的走向,但是字里行间也掩饰不住所谓先知面对时代滚滚车轮的无力感。“富勒和麦克卢汉为我们展现了先知的哲理——他们的成功,正是失败。有个门徒问:为什么上帝允许在以色列之子未达到希望之乡前,就让摩西死了呢?那伟大的犹太教士回答:正因上帝爱摩西。在到达希望之乡,且先知口中的异象(vision)成真后,以色列之子应该有所改变、自洁而重生,但是他们却依旧在罪恶中打滚,做神眼中的恶事。事实上,在先知转身离去时,他们早已遗忘了先知以及神赐的异象,开始崇拜金牛犊。对先知而言是真理,而对以色列之子却只是有启发性的教条而已。”

德鲁克之所以能够从我们看起来特没意思的人身上,感悟到很多深刻的东西,是因为他“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在别人看来了无趣味的人,德鲁克也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他们兴趣所在,并用心去体会,使这些人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之交流,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德鲁克因此也就成为这些“了无趣味”的人的知心朋友。德鲁克的这种“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的理念,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没有人是真的无趣,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他有趣的地方罢了。德鲁克还强调说,他一向对具体的“人”相当感兴趣,不喜欢人的“抽象概念”。对人对事的练达洞察,使德鲁克具备了成为一个管理大师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在我看来,德鲁克之所以对“人”的观察能够如此敏锐细致,其实是源于他始终对任何人都怀有好奇心和关爱之心,愿意走进别人的内心,去发现别人有趣的地方。这种对人的观察方式,给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样板。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周遭的同事、部属以及合作伙伴,都能够有如此敏锐细致的洞察,管理也就会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对如今的大部分管理者来说,“人”往往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所以,在制订管理政策的时候,往往针对的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具体的人”,是为管理而管理,忽视了管理的本质。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效率。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用管理。要达到这个境界,管理者就得学会激发被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能够挖掘出每个部属的长处,并为他们立下近期与远期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然后,再针对每个人的弱点,定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不至于受到弱处的牵制。如果不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下工夫,去发现他们的长处与弱项,而只是漫无目的地针对“人”这个抽象的概念,空泛地制订一些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管理者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的。这样的管理就像手里只有一把钥匙,却想打开手里无数把锁一样不切实际。

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希望把他的管理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中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在读完《旁观者》一书后,我忽然觉得,德鲁克丰富的管理思想固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记住德鲁克对人对事的观察方法,像他一样“从不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以关心别人作为出发点”,去挖掘自己每一个同事、部属和合作伙伴的有趣之处,通过深入有效的交流,激发他们自我管理的激情。这比凭空制订计划、控制、协调、审查等各种管理办法,为管理而管理,要凑效的多。

第五篇:生活没有旁观者

——浅谈强化合作意识在低年级班组管理中的作用

特定的时期塑造了一批具有特殊性质的儿童,他们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与同龄的孩子相处不知谦让,一味地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而遇到问题时,却只会互相推诿。。。。。而对着这样天真可爱,而又娇气任性的二年级学生,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定位于在“班级管理中强化合作意识”,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心中有他人,树立处处为他人着想,服务的意识。

结合当前形势,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日趋激烈,合作意识在现代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大多数的学生都缺乏这种合作意识、缺少同别人相处与交往的基本技巧,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班里开展了合作学习的实验,把全班47名同分成6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手段,对班里的各项活动都强化了每个小组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的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处于一种齐心合作,协力配合,不甘示弱的竞技状态中,为了体现这一实验的成效,我们还专门设立了“星光灿烂”展示栏,从这个展示栏中可以明显看出每个小组学习与其它综合能力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平时学校和班组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提高情况,这样形势对学生既是一种荣誉和奖励,又是一种鞭策和促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鼓励和掌声似乎更见成效,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能力,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加强了个体与集体间“荣辱与共”的关系,也为班级的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气象。

有了合作意识,班里的工作也变得得心应手了,学校组织的诗歌诵会,同学们想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搜集资料,小组之间互教互学,互相督促,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在“星光灿烂”栏中加一颗“记忆星”,这样玫级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奖惩在这次古诗文诵读中我们班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看到孩子们因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由衷地感到了骄傲,在全效评选优秀班队会的活动中,孩子们又一次尝到了团结合作带来的甜头,他们各自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与肯定,被评为优质班队会。

将合作意识纳入班级管理之后,由于公开公正地展示各方面的检查评比结果,班级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关心集体,热心服务的同学多了,自私自利,消极懒惰的同学少了,遵纪爱校的同学多了,违纪捣乱的同学少了。。。。。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一个违纪,牵连全组”于是他们学会了克制自己,做到尽量不违纪,全组、全班都出现了积极向上,通力合作的良好氛围。

现在,在这个集体里,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是班里的小主人,因为年纪小小的他们已经明白:生活中的旁观者。

上一篇:端午节随想范文下一篇:导游求职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