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作文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旁观者作文范文

作文.做一个“旁观者”

“旁观者清 ”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模拟题]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细观对弈的全过程,我们还能发现:对弈的过程,开心一般是属于旁观者的,而当局考一般难得有半点清闲;对弈的结果,之于旁观者,不过是看戏收场一般的惬意,而对于当局者,则关乎喜忧大事;最要紧的是,一旦开局,当局者便难以轻易脱身,而旁观者,则去留随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旁观者清”是一个成语,也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局外人;迷,分辨不清,失去辨别力;清:清楚。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边观看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很清楚。

这道题目的类型属于成语正反命题类作文,在成语类命题作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可供选择的反向命题,使考生有了选择立意的自由。该作文题型其实是199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题目的变型:„„ [思路点拨]

先说“旁观者清”。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的决断,小到个人事业、爱情的取舍,往往都存在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

三国时代的徐庶有大学问,排兵部阵,三十六计,滚瓜烂熟,听水镜先生之劝,投了刘备,但徐庶是个孝子,看见一封假信说母亲去了曹营,就非去曹营救母不可。徐母责怪儿子连这么点小伎俩都看不透,为儿子的弃明投暗而自尽。对此,“旁观者”山野闲人水镜先生则一眼看透。

曾有心理学家做这么一个实验:给一些参加实验的人呈现一张图片的一部分,让被测试者描述这张图片的内容。这部分图片上有一名穿着运动服的男子在路上跑步,于是,被试们说这是一个人在锻炼身体;这时,心理学家呈现了图片的另一部分,只见那名男子前面还有一名女子一脸惊恐地跑,被测试者们立刻断定这是一个流氓在追一个姑娘;最后,心理学家给被试看了图片的全部,被试才发现图片上这两人身后还有一只老虎在追,这才是这两人要跑的原因。

当人们作为旁观者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一个片断便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下推论。这当然对我们认识某一事物有所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根据这一个片断,便自以为得到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那就失之武断了。

[优秀习作]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是一句精妙的棋语,却也渗入了生活中的认知特点,可以引导我们跳出生活的棋局,以清醒的头脑换位思考,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味出人间真情,摒除不良习惯,保留一颗纯洁的心灵。

做一个旁观者,能清楚地理解父母之爱。一些青少年被父母百般呵护,却“当局者迷”,不理解他们的爱,而旁观,或许更能使他们领会父母之爱的细微和伟大。我以前常常会抱怨父母的唠叨,然而室友总会羡慕我的幸福。天冷,父母提醒我添加衣服,并不辞劳苦地跑来学校为我铺上一层又一层的棉絮,我不在意,以为是他们的责任;头晕,父母心急而担忧,为我买药买水果送牛奶,说牛奶和水果多吃对大脑有好处,我不感动,以为是他们的义务。室友轻轻的一句“你爸爸妈妈真好”,让我顿悟了他们的辛劳,他们崇高无私的爱。或许我们因为作为幸福的“当局者”,“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变得迟钝,变得麻木,变得冷漠。作一个旁观者,可以促使我们用清醒的大脑和敏锐的心去捕捉人间真情,体味人间真情,回报人间真情。

做一个旁观者,能清晰地认识自身错误。习惯,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犯错误,而作为“当局者”却难以感知和认识。在旅游景点巴黎圣母院,有一句“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提示;在珍珠港景区,出现了专门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提示;在泰国皇宫,亦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水”。很多人会因此愤慨,但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在公共场合高声大嗓,乱丢乱扔,方便后不冲便池。作一个旁观者,以他人的心情看待自己的错误,你是否会感到其行之可恶,是否会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处于局中,总是无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跳出局来,旁观自己的错误,才更能警醒自己,深刻铭记,从而彻底改正。做一个旁观者,可以帮助我们用清醒的认识敲碎恶习的桎梏。

做一个旁观者,能理智地调整人生方向。世人汲汲皆为何?采菊东篱,悠望南山,如此生活岂不惬意?何必淹没于喧嚣尘世,让浊流玷污了自身?渊明深陷污浊官场,却能以旁观者身份审视处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坚守心灵一方净土,怀抱千百年来文人的梦想,保留了最纯净的心灵家园。如今,做一个旁观者,需要我们从混浊的社会风气中跳出来,以清醒的头脑认识不良的风气,从而将其毒素从心中屏除,以纯净的心灵拒绝不良风气的污染,超世独立。

跳出人生的棋局,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或许能更清楚的了解他人,了解自身,了解环境,更正自己的观念,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诚然,旁观者清。

[现场批阅]这篇说理散文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从沟通亲情、反省错误和调整人生方向三个方面说明了“旁观者清”的道理,其中写自己原来对父母之爱的迟钝麻木冷漠,后来因为“旁观者”同学的话而顿悟的事例很有生活气息……

评分:25+24+9=58分

做一个“旁观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混乱的局势当中,很容易被纷乱的事弄得不知所措,而在一旁旁观的人则往往能弄清事情的真实情况。做一个能通观全局的旁观者,才能在这迷乱的局势中取得胜利。

所谓旁观者并不是就在局势之外,远远望之的人,而是要能像旁观者一般了解全局,掌控局势。因为人生不可能永远徘徊于这迷乱的局势之外,只有把握全局,才能成功。

做一个旁观者,可以准确把握局势。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创业之前在哈佛念大学,但他酷爱计算机的程序设计,并在大学期间开发出了新型的软件。此时的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局势所迷乱,而是在从旁观者的角度仔细分析局势后,毅然退学,创办自己的公司,终于取得巨大成功。股神巴菲特开始时经过统筹的分析,决定买一家频临倒闭、股价极低的报社的股票,并且不断追加投资,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疯子,但当他通过这一投资掘到人生第一桶金后,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们的成功都是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事情有统筹的掌握,依靠着对纷乱局势的把握而取得惊人的成就。可见,成功,就要拥有旁观者一样对局势准确地把握。

做一个旁观者,可以拥有良好的心态。古时有个人棋下得很好,几乎是没有对手,他与普通人下棋,以小利做赌注,每盘都能取胜。而当他以很多钱做赌注时,则会十分紧张,胜少败多。正是由于缺乏旁观者的淡然的心态,所以当以很多钱做赌注时就不能够气定神闲、冷静分析、掌控全局了。可见,成功除了旁观者一般的对局势的把握,还要有旁观者的心态,将胜负看淡一些,反而能发挥出色,获得胜利。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无论身处何种局势当中,都要像一个旁观者,将胜败看淡,去留随意,享受其中的惬意,而不是一心算计,只要成功。就像有人买彩票中了大奖,不是去好好利用,而是沉迷其中去买更多的彩票,妄想中更多的奖,最后却落得两手空空。要学会保持一颗旁观者的心态,去享受纷乱局势中的一丝惬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一个旁观者,才能领略“庐山”的真面目。

第二篇:小学作文:悲观者和乐观者

悲观者和乐观者

一天,小王和小刚并肩走在一起。突然,“扑通”一声,他们俩同时掉进了猎人为猎物设计的陷井。

小王和小刚,忽然觉得脚下一空,好似掉进了地狱,小王小刚同时往四周一看,全部是白色的墙,悲观者小王不禁哇哇大哭,一边大哭还一边埋怨:“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呀!在路上你让我扛最重的树干,而你扛着树枝,还哼着歌,现在又掉进了猎人设计的大坑里,这可叫我怎么办呀!”

乐观者小刚安慰他说:“兄弟,也许还有办法,总之,我们一定会出去的,出去以后,上帝会给我们安排的好好的!”乐观者叫悲观者爬到他的背上,叫他爬出去,因为小王说自己命苦,所以他哪还有什么力气爬呀!

小刚抬头一看,正好发现有几根木头,短木头,还有一个锯子。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吗?猎人设计的陷井,要用木头支撑,他们一掉下来,木头也掉下来了,长木头是他们砍伐的。他们的伐木工人,身上随时都带着锯子。他转念一想:可以锯个梯子嘛!不一会儿,梯子造好了,他一咕噜爬上去,对着陷井喊:“兄弟,我已经把梯子造好了,你爬上来吧!”小王爬了上来,心里还是不高兴,因为这个主意不是他想的,怕他回家后会讲出实情,自己会丢脸,而小刚呵着,想:我以后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采取一个改变命运的实际行动,比一千个苦恼一万个牢骚都管用。

第三篇:旁观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首次看到《旁观者》这本书,我满怀敬畏与好奇翻开了这本书,从此刻起,我接触到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德鲁克说:“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我曾反复品味了这句话,思考着为什么德鲁克会这么说,知道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本书。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来自亚特兰提斯的报告,旧世界里的年轻人和无邪天真的夕阳岁月,我着重看了最后一部分,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国报阀鲁斯那一节。

这部分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报阀鲁斯是中国传教士之子,因为在中国内地长大,鲁斯受中国的影响很大,在德鲁克眼里,鲁斯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有着自己的想法,点子奇多,鲁斯向来不分阶级,年龄或是性别,即使是他不喜欢的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也会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意见,作为《时代》的创办者,鲁斯明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作为管理者,鲁斯的管理工作却存在着很多漏洞,首先作为一名管理者,鲁斯做到了指挥职能,但其在协调方面却做得不是很好,其公司内部缺乏研究人员,这样一来使文章的作家不了解事实的细节,从而写出的文章容易出现一些离谱的错误,这就直接影响了报刊内容的真实性,其次,鲁斯还让编辑相互作对,使得手下那班人马斗争相当激烈,常常互相诽谤,这就严重违背了管理学中的协调原则,尤其是内部人员的和谐和各部门工作步调的一致。接触过管理学

的人都应该知道,协调原则贯穿整个管理活动的全部,是管理工作的灵魂和本质。其次,在鲁斯的公司中存在着很多鲁斯早年的好友,他无法把老朋友撤换掉,即使这些老朋友显然疏于职守,因此,时代公司的很多次失败都肇因于此,这个就是鲁斯在指挥方便存在的问题,指挥就是根据企业的利益,使他领导的单位里所有的员工做出最好的贡献,这就要求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做到深刻的了解,淘汰无能者,深入了解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协定,公正的处理问题,做好榜样,对组织进行定期检查,其中淘汰无能者做起来比较困难,但必须做的,这也是鲁斯存在的问题,他难以淘汰自己的老朋友,直接导致了工作的很多失败。

在《旁观者》中,德鲁克还提到了对鲁斯的“美国心灵”,其实鲁斯带着“美国心灵”来请德鲁克做分析的时候自己已经想到德鲁克会提出很多不同意的观点,但对于“美国心灵”的向往,鲁斯还是来请教德鲁克,听了德鲁克的深刻分析以后,鲁斯认识到其编辑方针存在问题,于是放弃了这项计划。而鲁斯之所以明知道自己的计划存在问题却仍要坚持让德鲁克提意见就是因为旁观者清这句话。

《旁观者》中记录了德鲁克大师一生中遇到的很多人和事,按照人物出现的顺序,他将这些人和事记录了下来,从而产生了《旁观者》,所谓旁观者就是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并不断地思考,像三菱镜那样不断折射出自己的思想。

图档:韩新峰2007104225

第四篇:我们是旁观者

我们是旁观者——作为中国人如何来看待这场美伊战争?

一 这是侵略战争?这是解放战争? 美军要是胜利了,那么就是解放战争。如果万一失败了取消了那么就是侵略战争。但无论如何,这是场由两个当今世界的法西斯份子(我愿意这么称呼他们)——布什和萨达姆挑起的战争。他们不停地播撒着仇恨与贪婪。从90年代的那场海湾战争就开始延续了。他们是魔鬼,绝对不是上帝的使徒,也不是真主的仆人。

这是场邪恶的战争,而且正在把更多地无辜民众推往撒旦的怀抱。被仇恨蒙蔽了心智的人必然会将灵魂出卖给魔鬼。

战后伊拉克人的生活会比战前更好吗?

很遗憾,我不得不对那些反战人士说,这个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

首先在美国人统治下的伊拉克肯定不用再遭受联合国制裁,凡是愿意做良民的肯定可以有好生活。

其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肯定要优于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伊拉克在战后如果能够确实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那么恢复至战前水平还是有望的。

最后,在美国为首的西方舆论媒体的控制下,部分伊拉克人对美国的西式民主的反感乃至反对是不太有可能见诸于主流媒体的。这方面在南联盟已经有了先例。

三 美国发动这场战争有错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你认为美国人是上帝吗?你相信美国人跑到一个不同宗教信仰远在万里的国度是为了去拯救那里的人民?你看到的是伊拉克人民夹道欢迎美军还是无辜的人民握紧了的拳头?1991年伊拉克军队不战而降自动前往战俘营2003年伊拉克军队拼死抵抗即使逃往国外约旦地难民也纷纷回国“送死”。看来是萨达姆在这10几年内发明了什么精神控制法了?……

萨达姆是伊拉克乃至阿拉伯世界的抗美英雄?

想一想萨达姆都干了什么,再想一想冈村宁次又干了什么。给别国带来战争创伤,给自己国家带来10多年经济制裁,独裁统治高压政策蛮横行政,当国民和儿童都可怜地挣扎着只是为了生存这位萨达姆却享受着他的那些豪华宫殿。

我知道穆斯林文化和我们东方文明有别,也和西方文明截然相反。可是你要明白,现在的萨达姆充其量是911时的布什。当魔鬼处于弱势时,千万不要怜悯,因为那是魔鬼。魔鬼永远不是有着独立灵魂的人类英雄。

第五篇:《呵旁观者文》

教学目标:

 使学生对文章及作者有较深刻的了解  本文写作风格及特征  了解政论文的相关知识  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计划:

 课文导读  介绍人物 梁启超  时代背景

 文章讲解 划分结构  文笔特色  文体 政论文  课后题回答  引发思考  三句半表演

教学设计:

课文导读

你关心天下大事吗?你关心国家大事吗?你对周围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有同情、怜悯、关怀、帮助的具体行动吗?一言以蔽之,你是社会生活的介入者还是旁观者„„

《呵旁观者文》是作者有感于维新派变法过程中未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而失败,痛定思痛, 发而为文。所以开篇便痛责旁观者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随后作者把旁观者定义为无血性之人,进而又把血性定义为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的根本。全文条理明晰,笔端情感充沛,振聋发聩。

聚焦: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先声 现代政论文纵情说理的典范

1

联想 《六国论》

介绍人物--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本人可以说是个天才,六岁就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梁启超仅26岁。 戊戌变法让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他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也无法同梁启超相比。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他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维新变法:

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领袖人物,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

(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谭嗣同: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

2

嗣同拒绝出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时代背景

本文发表于1900年2月20日《清议报》第三十六册。此时距戊戌变法失败已经一年有余,梁启超逃亡日本,有感于维新变法中未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而失败,痛定思痛,发而为文。所以痛责旁观者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将国人看为是无血性的旁观者。

文章讲解 结构划分

就文章内容开看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 (1-5)定义旁观者,并斥责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

a) 直接阐明观点痛斥旁观者,以责任定义旁观者-放弃责任之谓也,立于客位之意义也。由家道国,指出国人面对危难皆以客居之。表达自己内心的怜愤之情。

二、 (6-15)旁观者分为六类,逐一说明其特点。

a) 混沌派:无脑筋之动物也。不知有所谓世界,不知有所谓国,当然不知何为可忧何为可惧。占旁观者之大半。 b) 为我派:所谓遇雷打尚按住荷包者也。不是不知道事之要办国之将亡,而是此事无益于我无损于我,则唯旁观而已。多为官僚,绅士。

c) 呜呼派:以咨嗟太息、痛哭流涕为事业者。面有忧国之容但没有作为。虽然无害于世界,但是有损进步之气象。 d) 笑骂派:常立于人后,以冷言热语批评者也。不以自己为旁观者却笑骂他人。

e) 暴弃派:以我为无可为之人也。望他人而不望己,互相推脱责任。人道之罪人也。

f) 待时派:旁观天时,待时而办事,时不到,则无可办之事。为旁观者之最巧。

三、 (16-17)论证国家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旁观的结果终究是害人害己,呼吁年轻应担当平治天下之大任。

3

文笔特色

铺排议论,愤激之情贯注笔端、溢于言表。 比喻夸张等修辞技巧,流转运用而不生涩。

讲究为文的气势 文气充沛,如长江大河,汩汩滔滔; 作为思想启蒙教育家,推广白话文更能使民众接受。

一扫晚清思想文化界萎靡不振的文风,给社会带来了刚健明快的气象; 曾自述文章特色:笔锋常带感情。在充沛的气势下,文章如长江大河滔滔滚滚,莫可抵御。

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自评:“为文“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文体 政论文

政论文是议论文之一种。与一般的议论文比较,政论文与社会实际问题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强调论说的严密性,也更富理论色彩。

政论—— 情感充沛,流畅易懂,情绪饱满,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条理分明,浅显易懂,富鼓动性、煽动性,有笔扫千军之气魄,易赢得大众共鸣认同

本文的立论方式主要是采用了例证法和类比法。 论证方式很多,主要是立论和驳论两类,可以交叉运用。 立论就是正面建立自己的论点,证明它正确,又叫“证明”。 立论:

 例证法:用事实材料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 引证法:即引用权威理论材料——经典著作、科学定义、公理格言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  分析法:通过分析来证明论点正确。分析法,先分析后综合或先综合再分析,交替使用,符合认识过程。  对比法:以两种事物或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作对比来证明论点。  类比法:把两个以上同类一理的事物相比,以彼事的道理证明此事的道理。 驳论:

 驳论就是以反驳对立论点为主要手段来建立自己的论点,又叫反证。主要在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等三个方面进行。

4

课后题回答

一、 梁启超对看客的分类和分析批评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同意,根据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而谈。回顾那段历史,或许我们现代人不理解当时国民那种根深蒂固的旁观者心态,但如果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是再正常不过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违背其真实意义的儒家思想,对国民进行长达两千多年的奴性“教育”,教唆国民逆来顺受、不要反抗,旁观者心态也应运而生。

二、 你喜欢梁启超的文风吗?说说理由。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文章通俗易懂。具有强劲的号召力,感染力。其文风的基本特点是气势磅礴, 条理清晰。

三、 梁启超主张文学要成为启发国民政治觉悟的工具,此种主张是否合理?

合理,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

四、 中国人的国民性究竟如何,你对此有何看法?一个民族有没有全民共有的所谓国民性?

所谓国民性,也称民族性,即认为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在共同的文化传统下,会形成某些特定的性格特征。严格说来,并不存在所谓全民共有的国民性。

五、 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有。对责任感,旁观者的定义。来自知识分子对与所在群体的不断反思、知识分子自觉承担的社会良心的责任感。 引发思考

一、与鲁迅批判的对比

同样是对封建国民麻木不仁、以“旁观者”态度处事的思想的鞭挞 鲁迅先生是极具讽刺意味,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这种思想的愤慨,犀利尖锐的文字将他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5

梁启超先生将四万万国民分为混沌、为我、呜呼、笑骂、暴弃、待时六派,逐一分说,把中国人的劣根性囊括无遗,但言语之间自有分寸,让人看了不得不信服。

这篇《呵旁观者文》即是如此,但此处的笔锋下的感情并不是一味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青年们的谆谆教诲,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而“我辈青年”,“正一国将来之主人”,就应该拿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担当起“平治天下”的大任,言辞恳切,似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殷切期盼的感情,让像我这样的青年人读来感触颇深。

二、引发当代人对责任的思考

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对待国家、社会和他人态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的基本尺度。

三、梁启超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结束语:孟子曰:如欲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曾经是我们的学生作业 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6

上一篇:培训后感想范文下一篇:窃读记免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