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活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幼儿园教学体系中,美术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美术学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绘画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是幼教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项内容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快乐学习,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要作用。下文将对促进幼儿园美术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展开讨论,以相关途径推动幼儿园美术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

第一篇:生活教育论文范文

让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书本上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疑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他们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近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

如今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把儿童的目光引到现实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春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上课伊始,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甲生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乙生说:星期六,我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丙生说:我发现小蚂蚁都出来了,柳树上长出许多小嫩芽。

丁生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

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在心灵深处产生了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如果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产生这样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上《我是家里小主人》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星期天当一天家,安排好一天的生活,早晨买菜,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的时候最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们把自己最需要的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例如,教学《新学期,你好》这一单元的第一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注意学生那儿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又如,《安安全全上学去》这一课,可以利用看电影的时机,一边走,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在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理解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堂上的认识。有时学生在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庄河市向阳小学)

作者:梁桂皎

第二篇: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反映生活

摘要:在幼儿园教学体系中,美术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美术学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绘画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是幼教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项内容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快乐学习,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要作用。下文将对促进幼儿园美术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展开讨论,以相关途径推动幼儿园美术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有效途径;学前教育

美术学科在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高效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对其所生活的周围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认识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通过将美术教育与生活有效结合,不仅可以为美术教育工作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强化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因此,在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提高对美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视程度。

1.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生活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素材库,为教育工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且因为幼儿园学生年龄偏小,缺少充足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相关经验,进而对生活有一个新的认知。并且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偏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相关活动,进而切实体会生活,有效累积生活经验。并且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通过美术的形式将其感受表現出来,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其内心世界与精神生活,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了解,从而为学生提供更适合的生活教育内容[1]。由此可见,实现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现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2.1将生活经验融入到幼儿园美术教育当中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生活经验是其进行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拥有作品创作的方向。因此,在寻找幼儿园美术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相关教学内容能否和学生的经验进行融合,从而促进美术教育工作高效开展。所以教学资源应当以当自然中的动植物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物为主,在学生对相关教学资源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被充分调动,积极对相关事物的美术技巧展开学习[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作为教学资源,以其中的动物、植物作为美术素材,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应素材进行绘画,进而使学生以较高的积极性完成绘画工作, 保证学生可以掌握简单的绘画技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

2.2创设生活化美术教育情境

要想实现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非常必要,在生活化情境中开展教学工作可以有效避免美术教育过于枯燥,防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在营造生活化美术教育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准备相应道具,并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对场景中的实物进行展示,使该情境中充满生活气息。在该种情境中开展美术教育工作,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对生活场景中各类事物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欲望,进而在教学工作完成之后引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创作相应美术作品,使其在作品中充分表达自己对该生活情境的看法,进而保证生活化美术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实效性。

2.3积极开展美术教育生活化实践活动

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美术教育可以和日常生活充分融合,因此为了提升美术教育工作与生活相融合的效果,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美术生活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其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并通过其生活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丰富,进一步提升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效果[3]。例如,美术教育生活化实践活动可以依托节日来开展,每逢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爸爸、妈妈制作节日贺卡,如春节贺卡、圣诞贺卡等等,通过将相应的节日元素绘制到贺卡上,充分凸显节日氛围。并且在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器还可以向学生普及相关节日的各种习俗,帮助学生对相关节日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在将贺卡递到父母手中时,亲子感情也会进一步加深,学生也会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使学生可以更加热爱生活。

结束语:综上所述,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充分体现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反映生活这一理念。通过将幼儿园美术教育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幼教改革相关内容的落实,进而实现将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相关教育资源的实效性,将生活与美术教育联系在一起,推动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芳.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2021(42):203-203.

[2]李燕.现代教育技术助力幼儿园美术教学生活化游戏化[J].天津教育,2021(17):136-138.

[3]张佳蕾.幼儿园美术课程的生活化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08):66-67.

作者:张瑜

第三篇:劳动教育:立足生活 创造生活

【摘 要】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完满生活,只有回归生活视域,才能让劳动教育回归教育的根本,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劳动教育向立足生活、创造生活的转变,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观念,谋求劳动教育内容与方式的生活实践性,拓宽劳动教育的社会生活场域。

【关键词】劳动教育 生活视域 全面发展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劳动教育”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新時代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未来人才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因此,如何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改变一段时期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切实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说:“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1]劳动教育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完满生活,生活为劳动教育提供发展动力和教育资源。因此,新时期的劳动教育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让劳动教育在生活的滋养下切实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实效。

一、劳动教育进入改革的紧迫阶段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明确了“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让劳动教育从作为德智体美的载体地位中独立出来。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意见》的颁布,为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引领,我国劳动教育迎来了再发展的有利契机。

然而长期以来,“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并未得到充分的贯彻与落实。在“唯分数论”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位置,其育人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挖掘,学校、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合力作用也未能发挥出来。就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首先,学校劳动教育出现“书本化”“表层化”现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劳动课的节次和时长未达到国家要求,即使有些学校为劳动课预留出足够的课时,并且开发出相应的校本教材,但往往也由于缺乏专门的任课教师和场所,劳动课极易流于照本宣科,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成性也很难体现出来。其次,家庭并未发挥好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不少家庭还没有意识到劳动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缺乏对于孩子劳动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再次,当代儿童青少年缺乏对于劳动魅力和价值的感知和体认。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竞争的前移,儿童青少年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对知识的学习中。另外由于网络世界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数字化娱乐对儿童的吸引力已经超越劳动带来的乐趣。“没机会”“不愿意”是当代儿童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难以感受到劳动魅力的内在原因。

一方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却是我国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弱化所导致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松散、家庭和社会未承担应有的劳动教育职责、儿童青少年在生活常识和劳动能力方面堪忧等一系列问题。综上所述,我国劳动教育已经进入改革的紧迫阶段,需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核心价值,探索劳动教育再发展的有效路径。

二、劳动教育应回归生活视域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的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4]。可以说,是劳动体现并创造了人类的价值,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世界。教育则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的特定产物,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积累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此时就产生教育。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因而必须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教育是源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因此教育需要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而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中与劳动结合最紧密的一种方式,更需要立足生活来传递经验、缔造文化,进而引导生命个体充分认识劳动创造生活、完满生活的价值。因此,只有回归生活视域,才能让劳动教育回归教育的根本,发挥其对生命个体的塑造力量,获得更开阔、更深邃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阐明了生活、劳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5],也就是说,生活是具有教育的意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生活。此外,陶行知先生还提出,“生活力”是生活教育的最终目标,其培养途径就是“教学做合一”[6]。他强调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思考,要培养出具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以及独立职业”[7]的完整的人。

当劳动教育回归生活视域,才能让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得以真正发挥。劳动教育低效的一大原因是与生活相脱节,与真正的育人目标相脱节。当我们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建构人的完满生活时,我们就能以生活和实践为导向,牢牢把握育人原则,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建构起更符合教育规律、更顺应时代发展的劳动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的真正变革。而生活这一丰厚的土壤,也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实践资源和更为开阔的场域空间。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生产劳动中,在亲密接触土地、农场、社区的过程中,在为生活出力流汗、为自然生命而感动、为劳动成果而喜悦的瞬间,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魅力。当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时,劳动教育便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化为关注学生的“学”,真正建构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适应新时代育人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三、劳动教育:立足生活,创造生活

生活是劳动教育的起点,也是劳动教育的旨归。学生通过提升劳动技能和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来实现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当下的生活,并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那么,劳动教育应该如何立足生活从而创造生活呢?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探索。

1.明确劳动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劳动教育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导与保证,明确劳动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观念对于劳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至关重要。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教育工作者在劳动教育观念上的模糊与偏颇,致使劳动教育的发展脱离了生活的土壤,出现书本化、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导向性作用,新時代劳动教育观念的转变与重塑,关乎新时代育人体系的整体建构,更决定着劳动教育实效性的真正发挥。因此,当前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确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会生存、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意识到劳动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坚持劳动教育与生活不分离的原则,并将其落实到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去。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时,须将“生活”这一元素渗透到劳动教育的课程理念中,注重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并将“学会生活、能够生活”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基本准则。上海市教委在《意见》颁布后研究重构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将“正确认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具备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能力”写入了劳动教育育人目标中,并要求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8]。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将劳动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观念落实到劳动课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将其延伸到德育课、科学课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劳动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总而言之,教育者要真正意识到劳动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性,树立起劳动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观念,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魅力。

2.谋求劳动教育内容与方式的生活实践性

劳动教育要回归生活,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丰富和创新,努力凸显劳动教育的生活实践性。教育者应该根据已有的和可能的生活需求来设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彰显劳动教育的生活实践导向。首先,要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生生活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适宜的劳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意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9]。例如,普通中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要以日常生活技能为主,辅之以生产生活技能;职业院校则以生产生活技能为主,并加入服务型劳动的学习。其次,要树立“大劳动教育”的观念,编排以“学会生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以项目式学习为特点的主题课程群。项目式劳动课程将各个学科与劳动教育建立有机链接,形成融合互动,并谋求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动态地学习、运用和迁移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再次,还可以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其他学科专业中,在编制其他课程体系时,要有意识地渗透有关劳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建立全方位覆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此外,劳动教育的教学和评价方式要尽可能贴近生活实践。劳动教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教学,并在生活实践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拓宽劳动教育的社会生活场域

劳动教育要立足生活对学生进行劳动素质的培养,就需要深入生活,融入生活。这里的“生活”除了指学生自身的生活之外,还包括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因此,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场域需要拓宽到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要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作为劳动教育大课堂的价值和作用,利用好“生活”这本大教材。一方面,要发挥家庭的阵地作用,做好家校合作。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影响着孩子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家长要以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孩子积极承担家庭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和劳动人民,同时还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劳动锻炼的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联合家庭一起设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有一些小学利用居家学习的契机,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开展“家政与生活”课程,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设计难度螺旋上升的“月家务清单”,并发动家长对孩子进行指导、监督、评价,深化了家校合作的互动机制,凸显了劳动教育的生活实践性[10]。另一方面,要借助社会资源和力量,凝聚社会合力整体布局,打造劳动教育的大课堂。要积极创建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的要求。例如,上海市近两年来通过市区共建、政府购买服务等举措,秉承“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的理念,重点建设3~5家市级综合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1]。学校还可以通过“开门办教育”的方式,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来共同加强职业劳动教育,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增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生活是孕育劳动教育的土壤,也是劳动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劳动教育需要通过回归生活视域来增强自身的实效性,并促进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重视生活实践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探索劳动教育从立足生活到创造生活的可能性路径。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98.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国教育大会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18-09-13(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2020-03-26)[2020-09-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03/t20200326_434972.html?ivk_sa=1023197a.

[4]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

[5] 陶行知.谈生活教育[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58.

[6]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M]//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05.

[7] 陶行知.学做一个人[M]//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76.

[8] 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2020-08-27)[2020-09-15].http://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00906/0001-12344_65562.html.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10] 温州市教育局.居家生活劳动教育攻略来了!让温州学生“宅”家生活也精彩[EB/OL].(2020-02-14)[2020-09-15].http://edu.wenzhou.gov.cn/art/2020/2/14/art_1324555_41917197.html.

[11] 孟歆迪,曹继军.上海演奏学校劳动教育大合唱[N].光明日报,2020-05-10(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作者:杜霞 李天宇

上一篇:小学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外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