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税制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保有环节房产税是我国财税改革的热点话题,对地方财政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税制要素的设计是房产税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我国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和香港征收的物业税是我国在房产税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文章对保有环节房产税做了明确界定,对我国上海、重庆房地产税试点和香港的房地产税设计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提出政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第一篇:税制设计论文范文

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

[摘要]并立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仍存在着税负不公等诸多问题,我国应实行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应设计两套税制——分类所得税制和综合所得税制。前者适用于个人所得税的源泉扣缴和预缴,后者适用于年终汇算清缴。坚持两类税收管辖权并用,课税范围应具广泛性。以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通过设置家庭系数简化税制、适应计划生育政策,采用少档次、最高边际税率较低的超额累进税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交叉型分类综合税制;税制设计

一、我国宜选择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模式

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选择,存在很多争论。但支持用分类所得税制(我国现行的税制模式)的人很少,因为分类所得税制不能从整体上衡量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而且现在世界各国也很少单纯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因此,对税制模式选择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是实行综合所得税制还是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上。近几年,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的主张逐渐占了上风。

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将个人不同来源的所得,先按性质分为不同项目,对不同项目的所得先进行费用扣除,并对其余额从源扣缴,再将全部或部分所得项目加总,扣除宽免额,运用累进税率征税。这种税制,是由分类所得税制和综合所得税制合并应用而成,亦称为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又可分为交叉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和并立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两种类型。

不少学者和税务工作者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近期的改革目标是建立能够覆盖全部个人收入的并立型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虽然少有人明确提出自己设想的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并立型的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但根据其文中论述。均是并立型的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如申中华的《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立法思考》、李志远的《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改革》、蔡德发和王曙光的《个人所得税模式转型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郝硕博等的《论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中都有类似的建议。江西财经大学的席卫群副教授明确提出我国应采用并立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并进行了粗略的设计。

持“并立型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的学者的普遍建议是:综合征收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最高边际税率在30%~45%之间,分类征收采用比例税率,比例税率均为20%。这种设想当然是受了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的影响。综合征收的所得为什么在收入较低时的边际税率低于分类征收的所得的税率,而在收入较高时的边际税率却又高于分类征收的所得的税率,没有人给出合理的解释。这种税制仍存在着税负不公平的问题。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看,由于部分所得项目综合征收,部分所得项目分类征收,仍存在所得多者不一定多纳税的情形,无法有效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从取得财政收入的角度看,由于部分所得项目仍分类征收,这种税制缺乏税收收入弹性,即税收收入既不能随经济的过热提高收入份额,也不能随经济的萧条自动降低收入份额,个人所得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应实行交叉型的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交叉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就是对各类所得项目按其性质和国家政策需要,区分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分别订立计税规则,分别按不同的比例税率实行源泉扣缴,然后到年终综合全部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分类课税时已纳税款准予抵扣。对于低收入的纳税人可以不要求其年终进行纳税申报,只要求高收入的纳税人年终进行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该类型的税制更趋向于综合税制模式,其优点是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公平合理,个人所得税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易于发挥。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增加有限。

实行交叉型的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可以使制度更简明、征管更便利,兼顾了征管效率与税负公平;有利于促使扣缴义务人足额扣缴税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纳税意识及民主意识。

二、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的设计思路

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的设计思路是:设计两套税制,一是分类所得税制,二是综合所得税制。分类所得税制适用于个人所得税的源泉扣缴和预缴,综合所得税制适用于年终汇算清缴。由于有综合所得税制在年终来平衡税收负担,分类所得税制不用设计得太复杂、太细致,大体上公平就可以了。

为了鼓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分类源泉扣缴时,生计费用扣除标准应稍低一些(如劳动所得),部分项目(非劳动所得)根本不扣除生计费用;个人申报时,综合扣除费用可适当高一些,这样使得多数纳税人自行申报时,可以获得退税,以鼓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

同时,为了堵住由于分类税制设计得不够科学,而出现分类扣缴的税额低于综合申报时应纳的税额,纳税人不申报,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的漏洞,应规定年所得额达到一定数额的高收入者年终必须进行纳税申报,并汇算清缴个人所得税。如,规定年度终了后,凡年所得总额超过120000元②的纳税人必须在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进行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年所得总额没有超过120000元的纳税人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进行纳税申报。这样既可以按照量能负担的原则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又可以适当减轻税务机关进行稽核的工作量。对于申报纳税的纳税人(家庭),综合扣除费用,按照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综合申报纳税时,源泉扣缴的税款可以进行税额扣除,即实行多退少补的征税办法。而对于年所得总额没有超过120000元的中低收入者不强制进行纳税申报并不会对个人所得税的收入造成多大影响,因为这些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大多都是比较平均的工资薪金所得,其加总的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的税率基本上和源泉扣缴时适用的折算成按月计算的税率一致。对于1年内由于月工薪收入波动比较大而造成更多税收负担的中低收入者,可以通过选择自行申报的方式,要求税务机关予以退税。

三、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的设计

(一)税收管辖权的选择

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都坚持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地域税收管辖权并用的原则。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税收管辖权行使的范围太小,原因是我国规定的居民纳税人认定的居住时间标准太长。

笔者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应降低我国居民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在我国拥有永久住所,或没有永久住所但在我国连续或累计5年每年逗留183天以上者,从第6年开始,确定为长期居民,就其来源于境内外的应纳税所得额(不论是否汇入我国)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在我国境内没有永久住所,但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逗留183天以上者,为我国居民,就其来源于境内外的应纳税所得额承担纳税义务。但境外所得以汇入为征税界限,即汇入我国的部分才纳税,没有汇入的部分不纳税。在我国境内没有永久住所,且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我国境内逗留不到183天者,为非居民,只就其来源于我国境内所得承担纳税义务。同时应规定意愿标准,某人如果有在我国境内长久居住的主观愿望,就是我国的税收居民。在我国境内长久居住的主观愿望以取得在我国长期居留权为准。取得长期居留权和永久居留权的个人为我国的长期居民,可以对他们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对其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征税。

(二)课税范围的确定

应纳税所得包括纳税人在纳税年度内取得的除了税法明确规定免税的所得之外的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所得,不论是经常性所得还是偶然性所得,不论是合法收入还是未被明确确认为合法收入的其他收入,不论是劳动收入还是非劳动收入,都一视同仁地课税。笔者建议尽量减少免税所得项目。

(三)分类所得税制的设计

具体做法是:比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制定分类所得税制,对不同类型的所得规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和适用税率,在单位支付个人各项所得时,要求支付者先分类源泉扣缴,并向税务机关进行全员扣缴所得税的申报。对于不尽扣缴义务的单位要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给予处罚。这样可以保证不会因纳税人疏于纳税申报而流失税款。

1 费用扣除标准

因为绝大多数人有工资薪金收入,大多数人的主要牧人是工资薪金收入,其他收入是辅助的。所以,在分类所得税制设计中,只对工资薪金收入规定免税标准(即扣除标准,相当于个人的生计费用),其他所得按照纯所得来进行计税。这样,一方面,将部分低收入者排除在扣缴范围之外,因为总收入低的个人往往其主要收入就是工资收入,如果其工资收入免予扣缴个人所得税了,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个人所得税负担了;另一方面,减轻税务机关在年终由于纳税人被多扣缴税款而退税的压力。

(1)工资薪金所得,在各单位和各雇主扣缴员工的工资薪金的应纳税额时允许每人每月扣除2000元的生计费用,即按现行的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扣除。

(2)生产经营所得,允许扣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损失及各种流转税税金。业主除可以给雇工发放工资外,也可以给自己发工资,所发工资可以记人生产经营成本,但必须按工资薪金所得预扣缴个人所得税。

(3)财产转让所得,允许扣除财产的原值和合理费用及有关税金。

(4)财产租赁所得,允许扣除财产出租过程中所发生的出租财产的折旧、维修费用及其他有关费用和税金。

即生产经营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按其纯所得进行征税;其他所得,一律不允许扣除费用,即按照毛所得征税。

2 税率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10%~35%的6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1。因为该税率表仅适用于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税款的预扣缴,其预扣缴的税款并不是纳税人最终的真实税收负担,单位不可能代纳税人负担税款,所以不需要设计“不含税级距”。

生产经营所得预缴税款时,适用20%的比例税率,以与企业所得税相衔接。①当然根据纳税人全年的家庭收入状况,其生产经营所得的最终税负可能低于、高于或等于20%。除了工资薪金所得和生产经营所得之外,其他所得在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时,或纳税人预缴税款时,均适用15%的比例税率。上述税率表和其他所得适用的15%的比例税率所体现的税负水平仅是预扣、预缴时的暂时负担。纳税人最终的税收负担情况取决于其家庭的总所得水平及成员构成等情况。

3 应纳税额的计算

(1)工资薪金收人应纳税额的计算。扣缴义务人(支付工资薪金的各单位)在支付工资薪金前,对每一位工资薪金所得者,先从其工资薪金收入中扣除2000元,就其余额(即应纳税所得额)按表1计算应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因为预扣预缴税款是扣缴义务人应尽的法定义务,其扣缴的税款并不是纳税人最终的真实税收负担,即不是国库的最终收入,税法应规定不需支付扣缴义务人任何手续费。

应纳税所得额=工资薪金收入额-2000元(费用扣除标准)

预扣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根据表1查找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2)生产经营所得预缴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应仅指个人设立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取得的所得。个人独资公司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从公司提取利润时,才将提取的利润交纳个人所得税。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在每月预缴个人所得税时,不将生产经营所得分配到个人名下,而以企业为单位进行计算纳税。

本年累计生产经营所得=本年累计收入总额-本年累计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或:本年累计生产经营所得=本年累计利润总额±本年累计调整项目金额

本年累计应纳所得税额=本年累计生产经营所得×适用税率(或20%)

本月预缴税额=本年累计应纳所得税额-上月本年累计已预缴所得税额

年度终了后,将企业在上一年度内的总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已预缴的税款,分配给各个投资者,由其分别申报缴纳各自的个人所得税。

4 财产转让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预缴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

财产转让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由财产转让者和出租者在转让和取得出租收入后,预缴所得税。

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所得额=转让收入额-财产的原值-合理费用、税金

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所得额=租赁收入额-出租财产的折旧费-出租财产的维修费-其他有关费用-非所得税税金

预缴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5 其他所得预扣个人所得税税额的计算

预扣税额=支付给个人的收入额×适用税率

(四)综合所得税制的设计

综合所得税制,就个人的全部所得总额,减除免税额及扣除额后的综合所得净额计征。综合所得税制的基本精神在于量能课税,其综合加总个人全年的各类所得,以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同时设免税额及扣除额以考虑纳税人的家庭状况及负担,使税负公平合理。

1 综合所得总额的内涵

个人的综合所得总额,以其全年各种类所得合并计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经营(或营利)所得;劳务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其他所得。其他所得是指不属于上列各类所得的所有所得。

其中工资薪金所得,按纯工资薪金所得计入总所得中,不扣除每月2000元的生计费用,因为有综合生计费用扣除。财产转让所得可以按财产持有的年限,分数年转入纳税人的综合所得中申报纳税,同时该项所得预缴的税款也要分数年在综合所得申报的应纳税额中扣除。转让财产持有的年限,不足1年的按1年计算。应计入到纳税人的综合所得中申报纳税的财产转让应纳税所得额,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财产转让应纳税所得额=财产转让所得/转让财产持有的年限

纳税人可以选择将财产转让所得一次性计入到综合所得中申报纳税。

鉴于我国证券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目前对股票转让所得仍应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 准予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项目

(1)免税额(生计费用扣除额)。笔者所建议的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税制,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有一个生计费用扣除额,且不算低;超额累进税率又是按家庭人均所得水平设计的,所以不必再区分纳税人及其赡养对象的不同情况来确定免税额。如果假定2010年开始实施这一税制,人均年免税额为20000元;如果其他年份开始实施,再按以后各年的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2)成本、必要费用的扣除。成本、必要费用的扣除,是为了减除纳税人为获取所得所必须支付的成本费用,而只对家庭的纯所得征税。这部分扣除原则上可以“实报实扣”,但纳税人需提供确切的证据证明该费用支出是完全、纯粹和必须为

获得应纳税所得额而付出的费用,包括个人基于工作需要而发生的交通费、基于工作需要而必须购买的机器或设备如计算机以及支付给雇员的工资等。必要费用的扣除一般采用按实列支或在限额内列支扣除的办法。比如差旅费、利息费、律师费、保险费等,是用于弥补工作成本的,所以不应当被课税。

(3)捐赠的扣除。慈善事业是对社会财富的一种自发性的再分配,是弥补政府社会职能不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慈善事业捐款这种行为与政府征缴税收然后再用于社会福利事业殊途同归,并且与政府行为相比,直接捐款给慈善事业还减少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笔者认为,对于纳税人的慈善性货币捐赠,税法不应设置扣除的最高限额,应允许金额扣除。为了防止纳税人借捐赠名义偷逃个人所得税,非货币的慈善性捐赠,捐赠物品由拍卖公司拍卖,拍卖所得扣除拍卖费用后以实际交到慈善机构的款项为捐赠额,允许全额扣除;不由拍卖公司拍卖的实物捐赠可不允许扣除。

(4)损失扣除。其一,财产交易损失。纳税义务人发生的财产交易损失,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财产交易所得弥补,下一年度的财产交易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其二,生产经营损失。纳税义务人发生的生产经营损失,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弥补,下一年度的生产经营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其三,灾害损失。纳税人家庭遭受不可抗力的灾害的净损失可以扣除,即应从总损失中扣除享有的保险给付额。

3 申报纳税单位

(1)应以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个人所得税可以选择以个人为纳税单位,也可以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从取得收入的角度看,以个人为纳税单位申报与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申报两者之间并无根本的区别。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很多消费、投资、储蓄行为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对家庭征税,其影响范围较广,也较直接。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观念根深蒂固,这一观念符合我国主流的价值观,也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家庭收入水平的差距上,因此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上。以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的最重要之处就是根据综合能力来课税,更能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以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还可以缓解我国日益突出的劳动力供需矛盾。中华民族有几世同堂、赡养老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以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以家庭人口平均收入为纳税依据,更具人性化,更能体现合理负担的税收原则。所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应以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

(2)申报纳税单位——家庭的确定原则。笔者设计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在家庭中每人的收入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家庭规模的扩大,可以相对地减轻其总的税收负担。因此,如果有夫妻出于各自的隐私愿意分别单独申报纳税、父母不愿与成年子女合并申报纳税,税法可不予反对,允许申报纳税单位——家庭的缩小,直至允许个人作为一个纳税申报单位。立法时。制定家庭的确定原则主要是限制家庭规模的不适当地扩大。第一,一般原则。在进行纳税申报时,每一自然人只能出现在一个家庭中;以直系亲属组成一个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夫妻的,以收入高的夫妻为主申报纳税人,收入低的夫妻出具同意并入的书面证明;已婚的兄弟姐妹不能出现在一个家庭中。第二,例外原则。一个人如果其父母没有收入来源,可以将有残疾或没有生活来源的兄弟姐妹并入自己的家庭。这要取得被并入者同意的书面证明,即该纳税人需承担起对其兄弟姐妹的扶助义务。

(3)家庭系数的确定。以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如果税率表以家庭来设计,必然会造成家庭规模越大,其中取得收入者越多税负越重的现象。为了使税制简明,应设置家庭系数,通过家庭系数可以解决家庭申报制存在的由于家庭规模大小适用税率不合理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简化费用扣除的规定。

为了使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不相矛盾,家庭系数确定的原则是:一般一个人系数为1,两个人系数为2,依此类推。但无劳动收入的未成年子女中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二个子女的系数为0.6,第三个子女的系数为0.4,第四个子女的系数为0.2,第五个及以后的子女及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劳动收入的未成年子女不计算系数,或者说其系数为O。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第+及以上子女设定的系数逐渐降低,是因为养育子女的边际成本随着养育子女数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对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劳动收入的未成年子女不计算系数,是为了使税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相一致,不致因为可以计算系数而使超生家庭获得额外的税收利益。如果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未成年子女已经能凭劳动取得收入,生活能够自立了,这时其已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了,其家庭系数应定为1。

在多子女家庭中的未成年的非第一个子女能否确定1的家庭系数,关键看其有没有劳动收入,有则确定为1,没有则按上述规定分别确定为0.6、0.4、0.2和0。之所以强调未成年的非第一个子女必需取得“劳动收入”,才能确定1的家庭系数,是为了避免某些富有的家庭中的父母将其财产收入转移给未成年子女以避税现象的发生。

4 税率

税率的确定不仅涉及税负高低这一税收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而且对税制运行情况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各种收入的货币化、账面化程度不高;即使加快改革步伐,这种状况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变。而且前个人所得税又只能主要针对纳税人获得的账面上的货币收入课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税率定得过高。会使纳税人感到牺牲过大而且很不公平,往往会促使他们选择收入隐性化(如不要求过高工资而要求较高的实际福利)或选择偷逃税;税务当局也无法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这种情况的出现,意味着高税率特别是高的边际税率对高收入进行调节的政策目标难以达到。

高税率、多档次的税率制度往往难以到位,而难以到位的税制就无法实现其既定调节目标。纳税人对税制的普遍看法是决定税制运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旦纳税人普遍感到自觉依法纳税牺牲过重,这样的税制就不可能长期存在。因此,为实现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职能,在负担政策的选择上要遵循低税率、宽税基的思路。低税率使纳税人纳税时不感到牺牲过大,有利于自觉申报纳税,减少对收入的隐瞒,为建立个人所得税的档案和统计基础信息铺平道路。经过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不断积累,就能形成关于个人收入的真实全面的信息库,个人所得税的公平目标和征管效率的提高均以全面系统真实的信息为基础。也就是说,个人所得税改革要着眼于长远。相比较而言,低税率易于扩大税基、提高征管效率。为了使税制简明,税率级距的确定,应以家庭年人均应纳税所得额为标准来规定。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税率为:家庭年人均应纳税所得额(指减除了免征额后的总所得)在12000元以下的部分,税率为5%;超过12000元未超过6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超过60000元未超过12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超过120000元未超过1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超过180000元未超过552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超过552000元以上部分,税率为30%。

通过对全年人均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80000元未超过552000元的部分适用较高一点儿的税率,使得全年人均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52000元的家庭实际适用税率为30%比例税率,简化了税额的计算。

实行最高边际税率较低的超额累进税制同时附以较高的扣除额会更有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四、小结

笔者设计的交叉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对个人所得税税制的简化是比较盟显的。第一,少档次、较低的边际税率带来一系列的成本降低。例如,对于纳税人和税收征管机构来说,税率档次的减少使纳税在计算上大大简便了,降低了计税成本。再如,纳税人不再因为较高的累进税率而和税务机构进行博弈,降低了避税的社会成本;税收执行机构也可以节约部分监管支出。第二,家庭系数的应用和生计费用扣除的标准化,避免了西方国家实行综合所得税制,生计费用扣除的复杂和难以操作的困难,可以使纳税人非常方便地自行计算应纳税额。为体现公平而设立的税收优惠和税收扣除,如果在执行中过于复杂和模糊不清,就会被当作合法避税的手段。可以说,笔者设计的交叉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避税的空间非常小。

[参考文献]

[1]王红晓,个人所得税税制要素设计探讨[J],涉外税务,2004,(7):14-16,

[2]申中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立法思考[J],税务研究,2004,(5):48-51,

[3]李志远,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的改革[J],税务研究,2004,(11):39-40,

[4]蔡德发,王曙光,个人所得税模式转型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4,(11):41-42,

[5]郝硕博,等,论个人所得税制改革[J],税务研究,:2004,(11):29-32,

[6]席卫群,并立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设计[J],涉外税务,2009,(1):42-46,

责任编辑:上林

作者:王红晓

第二篇:我国保有环节房产税制设计探究

[摘 要]保有环节房产税是我国财税改革的热点话题,对地方财政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税制要素的设计是房产税制度设计的重中之重。我国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和香港征收的物业税是我国在房产税领域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文章对保有环节房产税做了明确界定,对我国上海、重庆房地产税试点和香港的房地产税设计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提出政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关键词]房产税;保有环节;税制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0.144

1 引 言

保有环节房产税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财税热点话题。作为财税改革的一个亮点,保有环节房产税税制要素的设计至关重要。税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开征房产税的具体效果。在我国保有环节房产税的讨论阶段,结合国内外房产税税制的设计经验和具体实践,探究我国保有环节房产税的税制要素设计,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调控房地产市场价格、兼顾房地产领域税收效率与公平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房产税是对房产在开发、流转、保有等环节征收的一个税种,是对现有关于房产征收的税种和收费的整合,是对现行房产税制重新设计后的一个综合性税种。因房产的性质等原因,房产税也被普遍称为不动产税、物业税。本文所探究的“保有环节房产税”,特指在保有环节对房产征收的税种,是以房屋为征收对象在房产保有环节向房屋产权所有人或其他纳税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2 我國保有环节房产税税制设计的实证分析

现行房产税也涉及房屋的保有环节,但在农村房产和个人住房方面具有局限性,因此上海和重庆试点在保有环节房产税方面更具分析价值。除大陆地区外,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物业税和差饷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国房产税的组成部分。

2.1 上海房产税试点

2011年1月,上海市正式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工作。在暂行办法中规定在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对本市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本市居民家庭新购住房产权所有人征收房产税。

上海采取合并计算的办法,主要针对增量房进行税制设计。以一个三口之家为例,原有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新购住房面积为60平方米,则不需缴纳房产税,若新购住房面积为80平方米,则超过180平方米的20平方米需要按照0.6%或0.4%的税率缴纳房产税。根据办法规定,试点初期,暂以应税住房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计税依据;房产税暂按应税住房市场交易价格的70%计算缴纳。于是,应纳税的20平方米按市场交易价格的70%缴纳房产税。若交易价为40万元,按0.6%的税率计算,则该家庭每年应缴纳房地产税为1680元。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和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上海市财政收入为6406.13亿元,房产税收入为107.96亿元,房产税对地方收入的贡献率仅为1.69%左右。而在没有开展试点工作的北京,2016年房产税对地方收入的贡献率约为3.90%,比上海高出2个百分点之多。单从房产税对地方收入的影响看,上海试点的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从税基和税率的角度看,上海房产税只针对增量房,存量房不在征收实际范围,实际税基是比较窄的。在窄税基的基础下,0.6%和0.4%的较低税率自然会导致房产税收入的不理想。此外,税收减免设计也不太合理。2017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7平方米,远远低于办法规定的60平方米,税收减免范围过大也是税制设计的不足之处。

2.2 重庆房产税试点

与上海试点不同,重庆更加关注高档住宅,在房地产税税制设计中把高档住宅作为设计的重点。从征税对象看,重庆房产税试点主要针对高端住宅进行调控。2011年4月,重庆主城区高档住宅建筑面积在批准上市商品住宅总量中占10.38%。开征房产税后,这个比例下降至6.65%,客观上对高端住宅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与上海相比,重庆房产税试点在税率设计上更加有梯度。重庆市针对不同价位的住宅制定了不同的适用税率,使调控目的显得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在计税依据方面,重庆目前采用应税住房的房产交易价格作为计税依据。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税依据,这一点值得商榷。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2016年重庆市财政收入为2227.91亿元,房产税收入为56.88亿元。房产税收入对财政收入贡献率约为2.55%,短时间内很难成长为一个对地方收入贡献较大的税种。与上海相比,重庆将一部分个人拥有的高端住宅纳入征税对象的范围内,涉及存量房在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的问题,但这部分存量房数量相对有限,很难对房产税整体造成影响。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农民和“三无”人员进行了税收减免,针对人群更加明确具体。

2.3 香港的物业税和差饷

一般认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保有环节房产税方面主要涉及两个税种:一个是物业税;另一个是差饷。物业税主要针对租房市场,对物业业主进行征收,税率每年调整一次。物业税有很多的税收优惠,自住房屋和空置房屋是免税的。在税收扣除方面,业主承担的物业管理费、一定比例的房屋维修保养费等均是扣除项目。香港物业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实际租金收益-修理保养费)×税率。

例如,按2012—2013年度的16%税率计算,某业主收取租金10000元,可以享受10000×20%=2000元修理保养费的税收优惠,则需缴纳物业税的应缴税额为(10000-2000)×16%=1280元。

有学者认为,香港真正属于在保有环节征收的房产税是差饷。差饷,也称为差饷税,是由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负责征收和管理的一个税种。物业业主和物业使用者都是纳税义务人,除特殊约定外,差饷须由使用者承担。差饷税额是由房地产租值乘以税率计算得出的。差饷税率自1999年以来一直维持在5%的水平。应课差饷租值由特别行政区差饷物业估价署根据经济、社会等因素定期进行调整。

如上图所示,近5年度香港差饷收入逐年递增。由于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差饷对香港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也有所变化。有学者计算,2001—2002年度,香港差饷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曾高达8.13%。这一比例在随后年度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5—2016年度差饷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为5.05%。尽管有所波动,但差饷依然对香港财政收入有着较大的影响。

3 对我国保有环节房产税税制设计的建议

3.1 纳税人的界定

纳税人是指具有纳税义务的法人或自然人。对于我国保有环节房产税的纳税人的界定,可以是房屋产权的所有者或实际使用者,可以具体解释为:房产自有自用的,房产所有者为纳税人;房产出典的,承典人为纳税人;房产租用的,出租人和承租人均有缴纳房地产税的义务,无特殊约定,房地产税由出租人承担或代为扣缴;房屋产权存在争议的,房产实际使用者为纳税人。

3.2 课税对象的确定

现行房产税制只针对城镇地区的房产征收房产税,对于农村房产并未涉及,这造成了较大的税收空白。保有环节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不仅应包含城镇地区,还应当将农村地区囊括进去。保有环节房地产税的课税对象可以定义为在我国境内的所有形式的合法房产。这一概念既包括农村地区也包括城镇地区,既包括增量房也包括存量房,对所有合法房产一视同仁,将全部合法房产确定为课税对象。

3.3 计税依据的选择

在从量计征和从价计征两种方式的选择上,房地产税一般应当选取从价计征的方式。从价计征中的价格有历史交易价格、实际租金价格等多种标准,我国保有环节房产税的计税依据应当为房产的评估价值。在上海和重庆的两个试点中,暂行办法都明确了以评估价为计税依据。在世界范围内,以房产的评估价作为房产稅的计税依据也是普遍做法。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可以设立或委托专业评估机构,以年为周期对房地产价值进行评估,保有环节房产税可以以房产的评估价作为计税依据。

3.4 税率的设计

税率是税制设计中十分关键的要素,按照我国“宽税基,低税率”的税制改革原则,房产税的税率也应控制在较低范围内。在税率结构方面,我国保有环节房产税可以采取累进税率的形式,将房产按照评估价值由低到高划分为数个次级,对每一次级设计不同的适用税率,税率按次级由低到高逐级提高。从征税对象方面,可以将我国境内的所有形式的合法房产按照用途划分成不同的税目,对居民住宅和非居住用的房地产设置不同的适用税率,非居住用房地产也可以根据政策调控的具体需要进行细分。

例如下表,可将应税房产分为居民住宅和非居住用房地产两大类。在居民住宅中,以单套住宅的评估价值作为计税价值,并以此作为分级标准,每50万元为一个等级,将住宅分为5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设置0.8%至1.2%不等的税率。在非居住用房地产中,按房产用图分为农业、工业、商业三大类型,对每个类型房产征收0.8%到1.2%不等的税率。当然,具体税率的设定需要科学测算和系统筹划。建议的核心是,将税率的梯度拉大,加强房产税的收入调节作用,对不同住宅和行业实行公平但有差异的税率。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较不均衡,区域间文化传统、民族构成等差异较大,基本国情也应成为房产税率设

计的考虑因素。在中央层面,立法和行政机关可以对房产税进行立法和基本框架构建,给予地方根据本地财政状况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自主决定适用税率的权力。地方的立法和行政机关在中央对房产税立法和税制设计的基本框架下,自主决定本地方房产税适用税率,可以避免“大锅饭”“一刀切”的弊端,有利于实现房产税在税收效率与公平间的统一。

3.5 税收优惠的设定

税收优惠是对特殊人群的特殊照顾,是在税收公平方面对税收制度的一种政策性的补充与完善。如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军队和人民团体自用房屋免征房产税,对于宗教场所中非营利性用房免征房产税,对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住房免征房产税。在保障民生方面,可以对居民家庭首套或唯一住房予以免税,对残疾人、学生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免征房产税,对老少边穷等特殊地区予以税收减免政策。

在房产税税收优惠中免征额是一个讨论热点,一种思路是按家庭或个人人均面积设定免征额,但单纯以面积为免征依据很难确保公平和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中心城区的30平方米住宅与远郊农村30平方米住宅的价格相差悬殊,如此设计会造成很大的税收差异和不公平。因此,可以以每套房屋为单位,按应税房产价值的一定比例对房地产税进行税收减免,如应税房产价值为100万元,免征比例为30%,则实际计税房产价值为70万元。

在保有环节房产税全面开征的前期,为减小阻力,应当设立税收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可以设置免税期及减税期,逐步将房产税的征管工作推向正轨。另外,对于应缴税额较大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实行分期缴税或延期缴税,也可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过程中允许扣除房地产税金,尽可能降低纳税人对房产税的心理对抗程度。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很多,具有的优惠空间很大,在房产税的税收优惠方面应本着民生优先的原则制定政策,应使房产税成为“良税”,避免出现“稻草效应”。

4 结 论

保有环节房产税改革是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举措,房产税税制要素设计是改革的关键。新老政策衔接的问题、评估机构设置的问题、合理控制税收成本等诸多问题都关系到我国保有环节房产税的税制设计和改革进程。税制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考虑因素复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立法和行政的多部门联动,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互相协调,需要税收征管部门和纳税人的互相理解,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我国保有环节房产税的税制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应当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知难而进”的气魄,在中央和地方的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中,我国保有环节房产税的税制设计一定能做到科学合理,我国房产税税制改革也一定会取得长足进展。

参考文献:

[1]常新,刘丽.香港差饷税制及启示[J].涉外税务,2011(5):50-54.

[2]冯源.中国房地产税的开征: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4:5-138.

[3]郭玲,王玉.国情约束下的房产税税制设计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7-62.

[4]谭荣华,温磊,葛静.从重庆、上海房产税改革试点看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J].税务研究,2013(2):44-47.

[5]霍奕彤,李忠华.我国房地产税税制要素设计探讨[J].企业经济,2015(2):176-179.

[6]贾康.房地产税离我们并不远[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5:3-210.

[7]李爽.上海和重庆房产税改革试点的案例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3.

[8]刘源,黎筠.我国开征物业税改革研究——基于香港的比较借鉴与启示[J].财会研究,2009(17):13-16.

作者:杨圣明

第三篇:对保有环节房地产税制设计的思考

[摘 要]房地产税是一种直接税,对地方政府引入财政收入起重要作用。多年来政府有关房地产税改革的措施为征收房地产税做好了铺垫。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对保有环节房地产税改革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税制设计与完善给出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税;保有环节;税制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138

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加强调研,立法先行,扎实推进,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目前中国的税收体系处于不完整、不规范阶段,房地产税改革多年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体系中包含多个税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税收立法也不完善。整个房地产税体系更是由于立法未出台,无法得以全面正式地实施。有学者曾提出房地产税或于2017年实施,而目前立法还未出台,具体的实施也将继续往后推,但政府部门对房地产税一直处于高度重视,网络上的各种舆论和房价的居高不下,也使得百姓关注起了房地产税的动态。对于房地产税的征收需要在各方面收集意见,不断整合,国家没有急于实施房地产税,是为了整合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对中国征收房地产税的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1.1 中国房地产税立法及改革背景

有关房地产税改革,自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政务院便确立了房产税、地产税两个税种,但房地产税最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是2003年,同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开征物业税,当时的提出主要是为调控房价和收入分配。此后十多年里,房地产税的立法与改革一直处于调整、设计、实践中,却一直未能正式地实施,试点期望达到的效果也未能有效地实现,相反,近年来中国各地区的房价一直处于上涨趋势。当下全国各城市的房价都上涨到一个高峰状态,房地产税保有环节立法不完善,富人有机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产炒卖房地产而获得更多的财富,而普通家庭却难以购买一套住房。近年来,政府部门就房地产税改革也采取了诸多措施,2014年国务院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将逐步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形成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为房地产税的征收提供数据保障;2016年10月8日上海全面实施不动产登记,截至2016年7月已经有170个地市、1400多个县区开始不动产登记;而2017年国家最新发布了包括北京、上海等22个城市的限购令,种种举措都为实施房地产税做好准备。

房地产税虽然目前立法还未出台,但是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条例都足以让我们相信房地产税的实施只是时间问题。

1.2 中国房地产税保有环节改革的必要性

在中国现行房地产税体系中,包括交易環节和保有环节,属于保有环节的税种是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营业税和印花税原本在保有环节也征收,但随着“营改增”的全面实施,营业税不再在保有环节征税。在中国的地方税收体系中,房地产税为国家带来的税收收入占比很低,而在整个房地产税制体系中,保有环节的税收收入占比同样很低。据统计,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收入占比高达70%以上,而在中国则不到10%。根据国家近年来的房地产税改革思路,政府部门应适当加重保有环节税负,减轻交易环节税负。

一是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及财产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二是地方政府需要財力支持,尤其是在全面“营改增”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减少,而此前房地产税为地方带来的收入并不高,地方税失去主体税之后财政收入难以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房地产税的改革目的之一即是适度增加税收,这样将为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的财力上的支持。此外,中国税收体系中直接税比重低,间接税比重高,税收体制正在向加大直接税比重的方向发展,房地产税作为一种直接税,若能够完善立法,加快改革,必然能为地方带来不菲的财政收入,不仅完善了地方税制,对国家完善税收体系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

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到“支持各地区在房地产税、养老和医疗等方面探索创新”,可以说每一次房价的暴涨都会引起人们对房地产税的热议,2016年度安徽省合肥市成为全国房价上涨最快的城市,中国房价的状态是城市越发达,房价越高,人们更多的想要去一线、二线城市发展买房,随着一、二线城市房价的暴涨和2017年22所城市限购令的颁布,必然导致资金的外溢,如此一来,人们买房的对象转移到其他城市,既避免了城市发展的严重不均衡,还有力地抑制了一、二线城市的房价。

蚌埠市目前作为三线城市,房地产税的征收与否对城市发展看似影响不大,但蚌埠作为全国重要铁路枢纽城市,淮河流域中心城市,其战略地位和投机需要不言而喻,应当把握此次国家对房地产税的改革,若房地产税得以全面推出实施,保有环节房地产税负加重,将有效地减弱人们炒房的热度,更理性地选择适合个人居住的城市,让全国各城市有更均衡的发展,对蚌埠市而言,将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投资,这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市政府部门应跟随国家的脚步调整房地产税制结构,从而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 保有环节房地产税改革征收后对地方政府和人民生活影响的预测

全面“营改增”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大缩水,营业税的消失让地方税缺失主体税种,而其他税种带来的收入并不能支持地方为人民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也因此难以提高。保有环节房地产税属于地方直接税,而房地产市场的热度一直很高,改革完善税制结构后,不仅能为地方带来充足的税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更能重新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中国多年来对于房地产税的征收对象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庞大复杂的房地产税体系让国家流失大量财政收入,此次国家对保有环节房地产税进行改革完善并增加税负则会有效地改善此问题。因此,保有环节房地产税改革征收后,既会为地方政府带来更多财政收入,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也会间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的发展。

4 对完善保有环节房地产税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建议

4.1 明确立法目的

房地产税作为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税种,其改革在中国税制改革乃至法治改革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应当及时地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房地产税试点过程中总结经验不足,加快立法的步伐。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房地产税立法及实施经验,取其精华,运用于我国。大众都希望通过房地产税的立法和改革调控现在的高房价,但应当明确这并不是房地产税立法的唯一目的。其实质目的是完善房地产税市场调控制度,促进房地产税稳定健康发展,并且完善税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和规范广大人民的住房利益,最高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房地产税的立法目的之一自然是有效地调控当下部分城市的高房价,而更为重要的是调节收入分配,让各地区得到较为公平的发展机会,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立法还应以完善税收体制为核心,切合实际地出台法律程序,不能一味加重税负。

4.2 各地区保有环节房地产税征收应区别对待

房地产税体系庞大,即使立法出台,其征收也并非易事,而中国各地区发展不一,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国家的政策上加以改变,找出适合本地的税收征收制度。例如在征税起點、征收范围等方面,国家对于不同地区可设立不同的起征点,让地方政府有房产税自主权,以便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进行调整,保证征税效率和税收额。在减免税方面需要继续推进,对于个人住房应不予以区分存量房与增量房都征收房产税,对仅拥有唯一住房,规定特定的人均面积进行优惠限定,超过面积的部分应予计税。应对百姓首套住房及改善性第二套住房不征收保有环节房地产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实现。此外,对城镇土地使用税也应扩大征税范围,目前只针对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征税,未来在征收体系更完善时应当适当调整范围,各地区实行差别税率,体现公平原则。

4.3 加快房地产估值机制的完善

在保有环节中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一大重点是房地产估值,政府在立法时应合理安排房地产估值系统,为保证公平,评估人员可安排税务机关以外的专业人员。研究认为我国税务机关评估工作主要体现在存量房评估系统,评估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不成熟,评估人才缺乏,如果为评估房地产价值特地建立一支专业评估队伍,不仅会花费大量成本,实施起来也很复杂。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估值机制可以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来实施,未来在房地产税征收体制成熟后逐渐培养专门的评估人才提高估值准确性。

4.4 规范保有环节房地产税征收的整体程序

中国税收体系的一大问题在于征收不规范,在一些税种的征收过程中存在漏洞,纳税人能够进行避税,因此在对房地产税进行改革时,应重视征收程序的规范。在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时,企业及个人应当严格按照纳税程序,纳税流程可分为评估期、公告期、申报期和征收期,每年度评估房产价值时需按最新市场价格进行测定,保证征税的合理性;纳税人需在各期给定的时间内完成纳税义务,保证税收征收的流畅,让房地产税征收过程更加规范。

5 结 论

房地产税体制改革是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指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完整、法制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

房地产税体系是一个复杂却对国家很重要的体系,政府多年采取各种措施,学者对此做出多项研究,而房地产税能否顺利开征,又能否为广大纳税人接受,归根到底还需要国家完善的立法和合理的征收制度。若政府在公共服务管理上加大投资,加强对人民居住、服务环境的改善,那么房地产税尤其是保有环节的征收工作将容易很多,这样才能为房地产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基础。保有环节房地产税的改革将逐步为各地区带来相对均衡的发展,不仅上海等一线、二线城市发展迅速,蚌埠等三线、四线的城市也將跟上脚步,共同发展,中国的税收结构也会更加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翔.房地产税法治改革路径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5(9).

[2]吉荣.房地产税改革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中国财政,2012(5).

作者:任童童

上一篇:畜牧养殖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理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