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铁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探讨

2024-04-13

红山铁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探讨(精选5篇)

篇1:红山铁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探讨

红山铁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探讨

对红山铁矿5个矿区矿石矿物组分及组构特征、矿层及围岩蚀变与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各矿区的铁矿体均赋存于青白口系第四岩组上部呈层状产出,不同矿区的`铁矿层无上下层位之分,含铁岩系受背斜构造的控制.铁矿床属海相沉积变质成因.

作 者:裴耀真 谢成连 PEI Yao-zhen XIE Cheng-lian  作者单位:裴耀真,PEI Yao-zhen(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地质勘查院,西安,710060)

谢成连,XIE Cheng-lian(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济南250014)

刊 名:地质找矿论丛  ISTIC英文刊名:CONTRIBUTIONS TO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年,卷(期): 23(1) 分类号:P611 P618.31 关键词:红山铁矿床   成因   成矿机制   甘肃省  

篇2:红山铁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探讨

黄崖洞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对黄崖洞铁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及矿体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矿床成因做初步探讨.全面总结该矿床的成因、构件要素及其与矿床表象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在地层、构造、标志层等方面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作 者:冯待飞 张艳 作者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3地质勘察院,山西,交城,030500刊 名:华北国土资源英文刊名:HUABEI LAND AND RESOURCES年,卷(期):2009“”(4)分类号:P618.2关键词:黄崖洞 矿床特征 成因探讨 找矿标志

篇3:红山铁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探讨

关键词:棉花堡子,地质特征,成矿条件

1 区域地质背景

棉花堡子铁矿床位于辽宁省灯塔市柳河镇,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辽东台背斜、太子河凹陷、歪头山-北台隆起的中段。本区是具有“底辟”侵位性质的隆起地带, 鞍山变质岩系与盖层接触均为高角度断裂相接处。全区古构造的基本格局是残破复式向斜, 褶皱端位于达子北台一代, 而其核部则位于山城子一带, 复向斜北端为同斜式, 而南端位于对称式。区内古断裂大致与褶皱纵断裂轴向平行, 并多为片麻状花岗岩和伟晶岩所充填, 前震旦系的古构造基本特点是以塑性变形为主。区内岩浆岩从基性到酸性, 均成脉体产出。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含矿层位

矿区内分布的地层除第四系外, 主要为太古界中鞍山群茨沟岩组变质岩系。区内变质岩系由于受到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构造作用, 使变质岩系形成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变质岩残体, 形成两个含铁层。第一含铁层:分布在银匠水库南、北山的东坡及腰岗子山的南坡。组成该含铁层的岩石有阳起石英岩、阳起磁铁石英岩及云母片岩等。第二含铁层:含铁层呈复式褶皱构造, 由于断裂构造破坏及混合岩化作用, 被分割形成Fe P1、Fe P2、Fe P5三个不同形态的矿体。

2.2 构造

矿区构造比较复杂, 基本构造格局是紧密的褶皱构造伴随着一系列断裂构造。 (1) 早期断裂:这期断裂发生在岩层塑性变形的末期, 伴随褶皱构造而生, 破坏了已形成的紧密褶皱构造格局。其中走向断裂为挤压张性或逆冲断裂, 横向断裂多为压扭性断裂。 (2) 晚期断裂:该期断裂发生在混合岩化之后, 继承迭加在早期断裂构造之上, 对早期形成的褶皱构造形态进一步切割破坏。走向断裂:断裂方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方向一致, 25-35°走向, 倾向北西或南东, 倾角45-80°, 北西倾的多被中酸性侵入岩贯入, 南东倾的多被中基性侵入岩贯入, 断裂宽度一般5-30m, 延长80-1600m, 多分布在褶皱脊线或翼部。横向断裂:该组断裂方向斜交或横切岩层走向和褶皱轴面的断裂, 走向东西或65-78°, 倾向南或南南东和北西西, 倾角70-80°, 断裂宽5-50m, 延长数十米至千余米。多被中基性侵入岩贯入。

2.3 岩浆岩

矿区内除沟谷被第四纪覆盖外, 出露岩石80%为太古代花岗岩 (γ12) , 20%为鞍山群变质岩残留体和脉状的火成岩占据。

3 矿床特征

3.1 矿体特征

根据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矿石质量特征、近矿围岩、夹石特征可将矿体划分为六个隐伏矿体, 其中Fe P3、Fe P4、Fe P6属于第一层铁矿, Fe P1、Fe P2、Fe P5为第二层铁矿。

Fe P1矿体:位于小东沟的北部, 赋存在变质岩层中。呈紧密褶皱构造, 轴向N25°E, 北东段翘起, 以25°~30°角向SW侧伏, 并向褶皱形态逐渐开阔。Fe P2:赋存于变质岩残块中, 呈盲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中, 矿头标高0~70m, 距地表垂深100~200m, 矿体南端矿头距地表300m左右。Fe P3:分布在银匠水库北山, 主要分布在变质岩残块中, 部分被银匠水库淹没, 呈褶皱形态。Fe P4:位于银匠水库南山, 呈薄层状、扁豆状零星分布, 出露宽2~10余米, 延长10~300m, 倾向延深几米至几十米即尖灭。Fe P5:分布在扫树沟南、北山上, 由2~16m厚的两个薄层矿体组成, 呈复式褶皱构造, 被后期断裂构造破坏的七零八散。矿体沿走向或倾向都互不相连, 呈薄层扁豆体状分布。Fe P6:位于腰岗子山的南坡, 是本区地表出露最佳矿体, 呈单斜层构造, 矿体东端抬起, 向西侧伏, 地表出露最高标高为300m, 最低标高210m, 比高差为90m。

3.2 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类型、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按矿物组合、矿石自然类型划分有阳起磁铁石英岩、磁铁透闪阳起岩及磁铁大理岩三种。其中以阳起磁铁石英岩为主。

3.3 围岩及夹石

矿体顶底板围岩岩性较复杂, 有白云质大理岩、变粒岩、石英云母片岩、石英阳起岩、透闪阳起石英岩、磁铁阳起岩及磁铁白云质大理岩等。

矿体中夹层较少, 见有少量含铁阳起岩、阳起岩、极贫矿、伟晶岩及混合岩。

4 成矿地质条件与矿床成因

4.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棉花堡子铁矿床从矿床类型来看, 为产于太古代鞍山群变质岩系中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矿体的形成主要受区域变质作用及其产生的构造活动有关。本区经受了太古代、震旦系-石炭系的构造演化, 导致该区地层与多期次岩浆活动以及强烈的构造运动, 为该区提供了极有利的地质成矿条件。区域构造基底为太古界鞍山群含铁层, 经历多次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多次叠加, 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均较发育, 对铁矿层改造明显。

4.2 矿床成因

鞍山群地层按变质岩岩石组合及原岩建造可分为茨沟岩组、大峪沟岩组。茨沟岩组原岩建造为一套以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夹硅铁质岩、泥质碳酸盐岩的沉积-火山岩建造。大致相当于绿岩带的中部钙碱性火山岩群的中下部岩系, 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大峪沟岩组原岩建造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 夹少量基性火山岩和沉积岩的沉积-火山岩建造。相当于绿岩带中部钙碱性火山岩群的上部岩系。变质程度为绿帘角闪岩相。经过多期次构造运动对铁矿的改造, 矿体形态有钩形、新月形, 矿体倾角陡。说明, 控制矿化的核心因素是区域变质作用与构造活动共同作用的叠加。

参考文献

篇4:红山铁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探讨

关键词:大栗子;菱铁矿床;成矿规律;地质特征;控矿因素

1成矿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中朝准地台(Ⅰ)辽东台隆(Ⅱ)太子河-浑江陷褶断束(Ⅲ)老岭断块(Ⅳ)与鸭绿江凹褶断束衔接部位。成矿区断裂构造主要为脆性断裂,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成矿区出露地层属中元古界老岭群大栗子组。“大栗子铁矿”赋存于大栗子组地层里。

2矿区地质特征

2.1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老岭复背斜南东翼,鸭绿江深断裂北侧。

2.2地层与岩石

大栗子铁矿出露地层属中元古界老岭群大栗子组。前人(叶连俊先生)将该组划分7个岩性段,即H1至H7。在中东部区内仅见H3至H6,现将区内地层自下而上叙述如下:

H3:出露于矿区北侧边部,主要由兰绿色千枚岩组成,夹三层大理岩,中下部夹薄层变质粉砂岩。大理岩自西而东由三层变为两层,而且厚度变薄。大理岩单层厚度1cm左右,个别地段可达10cm。变质粉砂岩单层厚度在5cm左右,该层总厚度380-400m。

H4:分布于矿区的北部,主要由大理石组成,间夹一至二层千枚岩。千枚岩每层厚2-4m,少数地段可达16m,千枚岩于H4层任何部位均有产出。该层由西至东厚度逐渐增加。总厚度60-180m。

H5:出露于矿区中部,面积较广。顶部为浅灰至灰白色薄层状大理岩,层位稳定,厚1-25m左右。上部棕褐色绢云母千枚岩,夹薄层大理岩或扁豆状大理岩;下部为灰绿色千枚岩夹薄层大理岩或其扁豆体。大理岩单层厚度一般10cm-4m,局部10-13m。从西至东大理岩夹层由少增多。总厚度260-560m。

H6:出露于矿区南侧。灰绿、浅绿色千枚岩为主,夹大理岩。大理岩单层厚度不等,数厘米至数米,局部厚达10m-13m,总厚度>300m。

区内地层走向呈北东65°-80°展布,倾向南南东,倾角为35°-25°。

2.3岩浆岩

区内岩脉不太发育,主要见于钻孔中,充填于北东或北西向断裂中,有闪长玢岩、辉绿岩。区内所见脉岩较少,规模很小,是成矿后期形成,对矿体没有破坏作用。

2.4地质构造

区内地层走向呈北东55°-80°展布,倾向南东,倾角自北西至南东,由55°-40°转变为35°-25°。

矿区内分布大栗子组地层,由于受区域构造影响,产生了北西向,南东向强大的挤压力,形成北东向压性构造与北西向张性构造。前者表现形式为褶皱和断裂构造,以东岔向斜和同向断裂为代表,后者表现形式为断裂构造。

图1 大栗子鐵矿中东部地质图

1-大罗圈河组,2-千枚岩,3-千枚岩夹大理岩,4-大理岩夹少量千枚岩,5-千枚岩夹大理岩,6-千枚岩夹少量大理岩,7-大理岩,8-逆断层,9-断层,10-向斜轴,11-推测地层界线,12-铁矿体

3矿体地质

3.1矿体特征

根据据现有工作程度和工程控制程度,共有3条铁矿体,编号为fs5、fs13-1、fs3-2,均为隐伏矿体。fs5号矿体为主矿体,其次为fs13-1号矿体,fs13-2号矿体规模最小。

3条铁矿体均赋存于大栗子组H5、H4、H3地层中,顺层产出,矿体上下盘围岩以大理岩为主,其次为大理岩与千枚岩互层或千枚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呈整合接触。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总体走向60°-70°,倾向南东,倾角40°-15°。矿体分布的标高-20-181m。在勘探地段范围内,矿体总体形态比较规则,呈层状、似层状,沿走向、倾斜方向均是中间部位较厚,向两端逐渐变薄至尖灭。各层中矿体规模不等,彼此迭置近似平行产出,就空间位置可分3个矿体,现分叙如下:

fs5号铁矿体分布于16-22线之间,由15个钻孔控制,7个孔见矿,工程控制间距为100×100m,矿体控制延长100m-296m,控制最大延深214m。赋存标高-20m至181m,矿体埋深410m-540m。真厚度1.96m—25.77m,平均真厚度9.28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88.98%,属较稳定类型。TFe品位在32.36%-39.50%间,平均品位34.37%,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5.23%,属均匀类型。矿体走向65°±,倾向155°,倾角21°-33°±。铁矿体在走向上呈层状、似层状,在倾向上呈似层状或扁豆状。无论在走向上还是倾向上,矿体均出现中间厚,品位高,两边薄,品位低现象。

fs13-1号矿体分布于14—18线之间,由11个钻孔控制,5个孔见矿,工程控制间距为100×100m,矿体控制最大延长213m,最大延深98m,赋存标高83至-96m,矿体埋深450-636m。真厚度1.00m-10.70m,平均真厚度4.74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104.44%,属较稳定类型。TFe品位一般在32.45%-35.12%,平均品位为34.09%,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1.82%,属均匀类型。矿体走向65°±,倾向155°,倾角32°±。铁矿体在走向上呈层状,在倾向上呈似层状或扁豆状。

fs13-2号只在18线见到,由单孔控制,控制标高3m,真厚度8.79m,TFe平均品位35.58%,矿体特征及产状同fs13-1矿体类似。

图2 大栗子铁矿中东部18线地质剖面图

nlc202309031017

1-钻孔位置及编号 2-采矿权边界 3-铁矿体位置及编号 4-坑道

3.2矿石特征

3.2.1矿石矿物成分

铁的矿石矿物主要以菱铁矿为主,尚有少量的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亦见微量的褐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绿泥石等。

菱铁矿呈棕灰、棕黄色细粒块状,局部有粗粒,粒径1-3mm,含量占组成矿物85—95%。黄铁矿呈少量星点状分布,但分布不均匀;方铅矿、闪锌矿局部聚集,呈星点状分布,含量不高。石英、方解石等脉石矿物含量不多,为菱铁富矿。

矿石平均含硫量0.95%,(CaO+MgO)/(SiO2+Al2O3)比值一般为1.36-7.34,属碱性矿石,个别为半自熔矿石(0.67)。

3.2.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呈自形、半自形不等颗粒,粒径1-3mm,局部0.1-0.5mm,粒径微小者显示致密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由自形、半自形不等粒状菱铁矿组成,菱铁矿颗粒间彼此作镶嵌形式,其表面呈混浊状。条带状构造由菱铁矿组成,矿石条带由黑色碳质及泥质物构成,条带稠密,颗粒直径1毫米左右。

4成矿规律

4.1矿床成因

菱铁矿体赋存于碳酸盐建造的大理岩层中,或产于大理岩与千枚岩接触部位,就部位来看,居碳酸盐建造层的上部及中部,出现的部位相當稳定。铁矿体生成时间处在碳酸盐沉积的中期与晚期,就空间而论,与碳酸盐建造同时沉积生成,这一点可由矿体与围岩整合接触、产状一致作为佐证。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比较规则,矿体形态不复杂,显示膨胀、狭缩造成厚度不均匀的特点,中心部位膨大,边缘逐渐变薄的不规则的似层状、扁豆状。

矿体同围岩接触部位普遍不具蚀变现象。矿石普遍呈自形至半自形晶粗粒,不等粒变晶结构,粒径较粗大,可达1—3mm。局部可见热液菱铁矿脉,交代、切割菱铁矿体,时见经矿体顶底界面向围岩中伸出的细小分枝脉。

总观菱铁矿体上述地质特点,我们认为矿体与围岩同时沉积生成,是同生沉积矿床。后经地壳运动,在区域变质作用下,矿石结构发生了变化,生成粒径不等的变晶结构。在断裂和裂隙发育之处,含铁矿液充填交代矿体,与此同时生成了菱铁矿细脉。综上所述,大栗子式菱铁矿床成因应属热液迭加沉积变质型矿床。

4.2成矿规律

大栗子式铁矿赋存在大栗子组地层的H2至H7六个层位中,以H4、H5两个层位为主要含矿层,本次勘探的菱铁矿体主要赋存层位为H3至H5。矿体的分布与大理岩关系密切,矿体主要产于H4层中大理岩或大理岩与千枚岩的接触部位。

(1)菱铁矿体赋存在H4层上部及中部和H4层与H3层接触部。

(2)矿体呈叠置产出,彼此相互近于平行。

(3)矿体中夹石多出现在矿体厚大部位,层数不多。

(4)矿体呈似层状或扁豆状,与围岩顺层产出,产状与围岩一致,矿体总体上延深大于延长。

4.3找矿标志

(1)大栗子组H3-H5地层是菱铁矿赋存层位,岩性主要为大理岩或大理岩夹千枚岩。

(2)根据已知矿带地质特征,按矿体赋存规律的认识,沿H3-H5岩层的延长或延深寻找新的矿段来扩大远景。

(3)大栗子矿区构造发育,沿东岔向斜核部及其褶皱构造发育部位找矿。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2]临江大栗子沟铁矿调查报告[R].叶连俊,刘鸿允,沈永和,1951

[3]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篇5:红山铁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探讨

弓长岭富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介绍了弓长岭富铁矿床主要产于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硅铁建造中,分析了其主要特征为:富铁矿体严格受贫铁矿层控制;富矿体两侧围岩热液交代蚀变强烈;贫、富铁矿存在着两种不同世代及不同成因的`矿物组合类型.提出了富铁矿体是由沉积变质的磁铁贫矿经热液改造形成的结论.

作 者:郑柱 蓝海洋 作者单位: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刊 名:现代矿业英文刊名:MODERN MINING年,卷(期):25(4)分类号:P618.31关键词:弓长岭 富铁矿 热液

上一篇:村污水处理可行性报告下一篇:观新年音乐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