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绿色版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2023-02-26

一、研究对象

《南方周末》至今已有33年的创办历史, 这一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严肃大报以其尖锐犀利的风格, 独特的观察视角深得广大读者的好评。自创刊以来深得广大读者的爱戴。《南方周末》的绿色版开始于2009年, 在我国环境新闻报道领域也有着开天辟地的重大意义。本次研究选取《南方周末》绿色版的269篇报道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其体裁、主题、来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深入探讨南方周末境新闻报道的报道内容, 框架使用。

二、样本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了《南方周末》绿色版2015年至2016年的269篇报道为研究对象, 通过个人查阅的方式进行统计。从报道主题、体裁、来源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 报道主题:广而全面, 与时俱进

本文将《南方周末》绿色版的报道主题设置分为以下几类:1、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水、矿产、土地、森林、其他) ;2、食品药品安全问题;3、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以大气污染、水污染为重点) ;4、环境政策与法规;5、新闻人物、环保活动的国内国际参与报道;6、医疗卫生与安全问题

统计结果如表2-1我们不难看出环境污染与防治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和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问题占据议题的前三位。所占比例分别为27.5%、26.7%、16.7%。其中环境污染与防治问题高居榜首, 比例达到27.5%。从选题方面看《南方周末》绿色版切实做到了三贴近原则, 从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入手, 以小见大, 层层递进, 不仅注重对环境问题的揭露和警示同时也十分注重对环境问题的解决与应对。“绿”的领域涉及环境卫生、医疗、食药安全、等多个方面。

(二) 报道体裁:深度为主, 注重揭露

新闻报道的体裁, 即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给广大的读者解释一个事件, 呈现一个新闻。在所选取的样本中, 结合新闻报道的体裁的具体差异和特点。我们可以大体上将绿色版的环境新闻报道的体裁分为以下几种:消息、访谈、深度报道、评论、其他体裁五类。

如表2-2所示, 《南方周末》绿色版的体裁主要是以深度报道、消息为主。深度报道一向是《南方周末》的当家本事。这样的体裁特点也深刻地反应了《南方周末》注重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度问题的报道方式。该版的环境新闻很少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信息的简单罗列上。它的报道不仅仅是告诉受众事件是什么, 客观全面地展示事件的前因后果, 给受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新闻事件。

(三) 报道来源:本报记者占据主要话语权

人无信不立, 新闻无源不可信。明确地交代消息来源, 不仅可以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也能够树立新闻报道方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只有受众看到了确切的消息来源, 才能说明事件不是凭空捏造的。

根据对该版内容的具体分析, 结合研究实际, 对该版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本报记者2、专家学者3、政府机构4、其他媒体5、综合。如表2-3所示, 本报记者作为《南方周末》绿色版的最主要新闻来源, 从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南方周末》的环境新闻大都是内部记者自己到全国各地跑出来的, 其中很多也都是独家报道。其次, 为了弥补其他方面记者的的一些不足《南方周末》的环境新闻报道从消息来源方面非常注重对专业人士的一见的参考和充分借鉴其他的有效的新闻来源。

三、框架理论下的《南方周末》环境新闻报道分析

Semetko&Valkenbur (2000) 认为:“媒介通常运用人情味框架、冲突框架、道德框架、经济后果框架、责任归属框架来构建新闻内容[1]”。通过对《南方周末·绿版》的环境新闻的内容一一进行归类, 统计结果如表3-1所示。综合来看报道使用多元化的框架来构建议题, 呈现给公众一个全面、真实的环境世界。

在统计的269篇报道中, 以“冲突框架”为新闻框架的环境新闻报道有123篇, 比例达到45.7%。这些报道从体裁上看多为深度报道, 篇幅较长。通过展现个人、团体或国家间的意见对立或不统一的情况, 着重表现团体之间的分歧和冲突, 2015年11月28日刊发的《百县污水处理, 三家国企瓜分?住建部文件激发环保“公私”之争》, 该篇报道通过设置污水处理“阿公还是阿私”的议题, 通过对事件的报道深刻反映出冲突双方的矛盾与纠葛, 揭露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上文关于环境报道内容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多数环境事件、都会涉及到责任归属的问题。责任框架强调某一新闻议题或事件的责任归属[1], 比如2015年9月24日发表的《疫苗未满, 接种中断, 企业尴尬, 部门扯皮》一文, 就疫苗短缺, 接种中断等问题对国家相关的机构进行责任归属的追问。深挖事故原因, 从个人和社会进行多角度责任归因, 使得受众能够更加理性和全面的理解相关环境事件。

“所谓人情味框架, 是指新闻以个人故事或情感角度入手, 进而呈现新闻主题、新闻事件和问题”[3]。《南方周末》“绿色”版的部分新闻报道对人情味框架的使用给相对刻板的环境问题报道增加了感情因素和故事化的元素。2015年2月6日发表的《东莞垃圾分类试点四年:太天真、不理解、被砸了环保站“孤岛”》一文中, 通过采访一对台湾夫妇, 讲述他们在东莞的小区设立了一个垃圾分类的环保站, 希望带动业主们做垃圾分类, 却在四年里屡屡被误解、欺辱的事件折射出了大陆城市垃圾分类推广的生存之困。记读者会置身其中, 从人性的角度去体会主人公的无奈与悲哀, 相比起单纯的垃圾问题处理报道而言更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阅读兴趣。

四、研究启示

近年来, 我国环境问题越演愈烈, 环境新闻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成为各个媒体重要的报道内容之一。随着环境新闻的发展, 媒体就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新闻框架。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南方周末》的环境新闻主题上具有高度的社会关注度, 在报道体裁上选择以深度报道来为受众解读多种环境问题的症结, 其多元化的新闻框架更是使多种形式的环境新闻直击人心, 全方位多领域的报道内容牢牢抓住受众。从事环境新闻报道时, 南方周末的框架使用和议题设置都显得个性十足, 在众多环境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 该版的报道不仅给广大读者带来了阅读体验上的全新感受, 也为今后更多的从事环境方面新闻的媒体人提出了大有裨益的启发。

摘要:本文选取了《南方周末》2015年1月30日到2016年2月23日期间的269篇环境新闻报道为研究的样本, 运用框架分析等方法对《南方周末》该版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总结, 为广大读者阅读和媒体从业者报道环境新闻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南方周末》,新闻框架,环境新闻

参考文献

[1] Holli A.Semetko, Patti M.Valkenburg.Framing European Politics:A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sand Television.

[2] 陈青梅.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的新形式—浅论《南方周末》绿色版[J].商业文化, 2011 (08) :349-349.

[3] 李梦龙.《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的框架分析[J].新闻世界, 2014 (07) :258-259.

上一篇:列车自动上水系统无线电遥控多路开关设计下一篇:基于风能的太阳能电池板清洁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