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版解析

2022-08-20

第一篇:南方周末评论版解析

《南方周末》十大评论

2010年年初,《南方周末·评论》与国内传媒同行联袂推荐,以见识、反响、锐度三个测评维度,列出过去一年的10篇佳作。 与往年一样,凡《南方周末》刊发的言论不在其列,以示公允。 ■年度评论第十名

请给汶川一个安静的周年祭

《广州日报》,4月26日,作者:张结海 见识★反响★★☆锐度★★★☆

【上榜理由】本文透着温情,像是对生命已经消逝的亲友的承诺,也像是在劝诫身边的友人。汶川地震是我们灾难,不是某些人的谈资,更不是表现欲、表演欲„„展示的适合的舞台。看看过去一年多,灾区接待了多少的参观者,迎来送往了多少领导,那些走过场式的明星,还有不小心说出“周年庆”的官员„„就知道,这一声提醒是多么的及时,多么的必要。这一声温柔的提醒揭开的恰恰是某种劣根性。无论如何不该把周年祭变成周年庆。

时评:给汶川一个安静的周年祭

远离灾难的现场,避免失去亲人的记忆——对于“心灵碎片”的重合都是有帮助的。

还有两三周,就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的日子。据了解,各种纪念活动正在筹备之中。大家的心情显然很容易理解的,不过我在这里要“不识时务”地郑重建议:请给汶川大地震一个安静的周年祭!

去年5月12日下午,我正在家里写作,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抬头一看,发现餐桌上的吊灯正在摇晃,我意识到地震了。随后,我写出了汶川大地震第一篇心理方面的文章,强调在抗震救灾中“救身”重要,“救心”同样重要。

不过,之后发生的一切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之外,整个社会对地震后的心理救助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重视,我当然不会认为这和我的那篇文章有什么关系,相反,我把它看成是这个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

然而,当我们回顾过去一年的心理救助和心理干预工作时,我们发现,我们过于强调了要主动“做”些什么,却忽视了适度的回避和等待的价值。

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把幸存的受灾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极端后果者,不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很可能会出现极端后果。第二类是严重后果者,其极端行为的可能性尽管不大,但是PTSD会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第三类人群是大多数,他们的后果相对温和,基本上不需要专业的心理帮助。

上述三类人群,尽管症状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适当的回避——远离灾难的现场,避免失去亲人的记忆——对于他们“心灵碎片”的重合都是有帮助的。

遗憾的是,在这个方面表现得还不尽如人意。过去一年来,灾区接待了数不清的参观者,据介绍北川县宣传部震后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接待各方领导及各路记者,陪同他们进入北川老县城视察、采访,工作人员一路还得为客人讲解:这个地方原来是什么单位,在这里有多少人遇难,当时如何抢救……一遍遍讲述,一遍遍重复,工作人员内心的伤口也就一次次被撕开。甚至有记者亲眼目睹北川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在陪同的汽车里独自落泪。

另一类最常见的心理伤口的撕开就是采访,抗震小英雄林浩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媒体介绍,林浩就经常遭到媒体记者的围追堵截,甚至逼得小林浩往厕所里躲。林浩的父亲表示,林浩在媒体面前一遍遍地重复地震后发生的事情,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折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怎样的周年祭才是最有价值的周年纪念?到底怎样的周年祭才是灾区人民真正需要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心理工作者郑重地建议,请给汶川地震一个安静的周年祭。安静的纪念也许才是最好的纪念。(张结海,知名心理学者) ■年度评论第九名

“被”字一语风行后的权利焦虑

《中国青年报》,7月30日,作者:曹林 见识★★☆反响★★☆锐度★★★

【上榜理由】如果要选2009年年度汉字,“被”会是一个大热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文更多着眼于“被就业”,但其解释力却足以涵盖2009年“被”字走俏的各个场合。“被捐款”、“被自杀”、“被增长”„„每一个“被”充满民众权利被僭越的无奈。“被”字的传神在于,你是行为的主体,但你却不知道自己已然发生的行为;到了有一天,你被告知你做了什么,你才恍然大悟。“被”字是对民众对自身权利、福祉被漠视、被践踏的最温柔提醒,它是在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告诉掌权者,该给蛮横的权力带上个笼头了。

"被"字一语风行后的权利焦虑

2009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络时代,一语风行并不是多难的事,一个炒作,一段丑闻,一番恶搞,就可以让一个陌生的词在一夜间突然蹿红,以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在舆论中传播——然而这样的流行往往极其短暂,仅仅飘浮在舆论泡沫的浅表层面,各领风骚没几天,舆论生命很短很短,“热点覆盖”中很快被新的热点提炼出的新的热词所替代。一个字词要想真正一语风行,长久地被使用并阐释,它必须真正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关怀或焦虑,击中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或权利困境。

“被”字就是这样真正地一语风行的。西北政法大学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没有就业的大学生与并不存在的企业签订一份子虚乌有的就业协议——自从这起“被就业”丑闻曝光后,“被”字就迅速在舆论中流行开来,没有蓄意的操纵,没有网络的推波助澜,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字在描述他们的现实和阐释一些新闻上是那么好用、贴切和精准,被就业、被捐款、被统计、被代表、被失踪。于是,“被”字一语风行,人们用这个“别扭的被动语态”描述着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别扭的被动现实”。

比如,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最新数据称: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实际增长11.2%——对于这个飘红的增长数据,许多穷人就感觉自己“被统计”进而“被增长”了。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所以引起一场无聊的跟帖风暴,因为它击中了网络世界的寂寞;“杞县核泄漏”的谣言所以引起一场杞人大迁移,因为它击中了信息不透明下杞人对政府瞒报的恐惧——“被”字所以一语风行,因为它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没有什么字比这个“被”字更能言简意赅并精准地描述出许多人“缺乏自由”和“不能自主”的权利感觉了。

可能没有几个人在现实中没有遭遇过不幸的“被”。捐款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领导强制将部分工资扣下来作为捐款,这是“被捐款”。没有授权某个人代表自己去行使某种权利,那个人却理直气壮地宣称代表自己,这是“被代表”。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幸福,却被统计数字描述为“平均幸福指数很高”,这是“被统计”;根本不想违法行贿,却被现实逼着去以行贿寻求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被腐败”……以“被”字为前缀的词组,它实质上描述的是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力任意玩弄的被动状态。

哈耶克对自由下过定义,他说,自由是这样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所施以的强制在社会中被减至最小可能之限度。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常被称之为个人自由状态。自由意味着,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我的理解是,在法律框架内自己按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自主尊重自己的意志,把自己的才智和资源用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事务上,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主动地选择、主动地负责,自由就是这样一种“主动语态”。而被动语态描述的则是那种一个人不能按自己意志行事、受制于另一个人强制的不自主状态:不是你主动做什么,而是被人强制做什么,你是宾语而不是主语。

这种被动,根本上是弱势的公民权利在强势的政府权力面前的被动,每一个“被”字短语之后,都有一个强势的权力主宰和操纵着一切。公民的自由,本就依赖着权利与权力的平衡,权力天然地强大,必须有一种制度对强大的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使其在公民面前保持谦抑和顺从。法律筑建的坚固城堡使私人有一个确保自主的私域,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这个私人领域中个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一切,政府无权干预,强制减至最低限度。如果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间缺乏这道坚固的法律堡垒,个人权利必然就是被主宰、被操纵、被侵犯的命运。“被”字描述的就是这种主宰与受制的格局。

中国的改革正努力将政府权力关进笼子中,正努力通过法律保障公民的自由,致力于将强制减至最低限度,可这样的改革是那样地艰难。在权力尚未被驯服、民权依然很弱势的情况下,“权利被戏弄”难以避免。在傲慢、强势的权力面前,公众总有一种非常被动的感觉,权力既然凌驾于法律之上,自然也就凌驾于民众之上,主宰着权利的命运。从“被就业”中提炼出的“被”字,正好击中了人们的这种焦虑,所以一出现就一语风行。(曹林) ■年度评论第八名 把“盛世”梦永远封存在史书中

《中国经济时报》,2月20日,作者:陈季冰 见识★★★★反响★★锐度★★☆

【上榜理由】生活在“盛世”的人,可能从来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原来生活在一个盛世。那么,什么样可称之为“盛世”,相信本文的描述会让读者大有启发的。“那个时代不会为一点点暂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会为偶尔的离经叛道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大惊小怪,更不会在来自异域的器物、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影响面前畏首畏尾。那个时代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历史和未来,它甚至丝毫不觉得有对自己作出肯定评价的必要;那个时代因为自信和从容而撤除了一切可以撤除的物理上和心理上的长城,从容不迫地面对着世界,长安即是世界,世界尽在长安。那个时代坚信:如果我是强盛的,我就没有必要畏惧任何外来或未知的影响;如果我还不够强盛,我就更有必要学习借鉴这些外来和未知的知识。因为真正自信,所以就不知盲目自大为何物;因为真正从容,所以就远离焦躁急切。”

把“盛世梦”永远封存在史书中 2009年02月19日 中国经济时报

■陈季冰专栏

我们正陶醉在一个自封的“盛世”中不能自拔,尽管一个伟大的时代似乎真的将在不久的未来降临。

一向厚古薄今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使用“盛世”二字时出奇吝啬,一部华夏5000年文明史中,被普遍当真的“盛世”只有尧舜、汤武、开元和康乾这几个寥若晨星的时代,即便是史家公认的好时光如西汉“文景”时期和初唐“贞观”时期也仅仅被称作“治世”。考虑到上古的遥远缥缈和康乾的名不副实,实际上真正当之无愧的“盛世”也只有1300年前的“开元盛世”了。

与“蒙昧迂腐”的古人相比,掌握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的现代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资格厚今薄古。于是,在我们那慷慨的笔下,“盛世”两个字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意奖励给自己的廉价大礼包。

为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罩上一圈“盛世”的光环,在肤浅但影响力巨大的大众传媒那里已是老生常谈:主题早已先行,新的新闻事件都是“中华盛世”君临天下的证据。加上同样肤浅且对我们影响力更大的西方媒体的唱和,我们民族百多年来交织缠绕在自尊-自卑、憧憬-焦灼之中的那颗脆弱心灵正迫不及待地准备迎请似乎必将到来的一派歌舞升平。

在为中国新年祈福的钟声中,像我这样生性不那么乐观的人只能企盼这个“盛世”不要很快化作一串随风飘逝的话语泡沫。

如果能够让时光倒流,我们就有机会见识1000多年前的那个真正的盛世。我们将看到,长安的酒肆里文人才子们对酒当歌,在大街上泼墨狂草,诗人凭着自己的才情在朝堂上毫无顾忌地让重臣为自己脱靴磨墨,而古往今来唯一的女皇读到讨伐自己的铿锵檄文时对它的作者赞赏有加。我们还将看到,来自当时已知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长安的大街小巷自由无虑地经商、求学和传播异域的文明,而皇帝面前则站满了各种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大臣,他们被一视同仁地视作大唐子民和大唐官员。我们更将看到,从世界各地引进的思想,尤其是从印度取来的佛教经典被视若至宝加以翻译、钻研和发扬,与此同时,凝聚着中国自身伟大思想传统的典籍又被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四方……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那是一个转瞬即逝但却光芒万丈的时代:生活其中的人们因国家繁荣强盛、人民富裕安康而充满自信,又因自信而以从容开阔的心态面对世界;反过来,这种从容与开放心态又使社会更加昌明,从而有助于国力的进一步提升。那个时代不会为一点点暂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会为偶尔的离经叛道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大惊小怪,更不会在来自异域的器物、生活方式和思想的影响面前畏首畏尾。那个时代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历史和未来,它甚至丝毫不觉得有对自己作出肯定评价的必要;那个时代因为自信和从容而撤除了一切可以撤除的物理上和心理上的长城,从容不迫地面对着世界,长安即是世界,世界尽在长安。那个时代坚信:如果我是强盛的,我就没有必要畏惧任何外来或未知的影响;如果我还不够强盛,我就更有必要学习借鉴这些外来和未知的知识。因为真正自信,所以就不知盲目自大为何物;因为真正从容,所以就远离焦躁急切。

现代人对古代的成就往往怀有根深蒂固的怀疑,我也并不认为史书和文学记载中1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唐盛世”没有一点夸张成分。但有一点是很难置疑的,那个时代的整体精神气质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真正的盛世,应当是一个全社会、全民族精神强健的时代。从根本上说,文化的繁荣程度和思想的高度决定了所谓“盛世”。至于经济上的小小成功(遑论这种成功还极其不平衡)、外交领域里的些许成就,充其量不过是通往真正盛世的漫漫朝圣路上微不足道的起步而已。而今天,仅仅这微不足道的一小起步,却已被包裹上了无数“盛世论”的话语泡沫。我真担心这种虚幻的“盛世论”会让我们头脑晕眩、目光短浅,乃至裹足不前,迈不开继续前行的步伐。我的一位朋友写道:“这是一个人心浮躁的盛世,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盛世,这是一个半遮真相的盛世。”我也因此衷心地希望,2008年里发生的一系列天灾人祸及由此暴露出来的脆弱国情可以成为虚火热旺的“盛世元年”的一剂清凉散。

乱世远远多于盛世的中华5000年历史给予我个人的教诲是,通过坚忍睿智的人为努力,辅之以一定的运气成分,一个国泰民安的“治世”也许是可以实现的,但一个光照千秋的“盛世”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不仅需要人为努力,更仰赖于许多千载难逢的机缘。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失去了谦逊而清醒的头脑,无论是“治世”还是“盛世”,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一切伟大之物都是不可预知因而也不可期的。历史将无情地证明,一个有胆量标榜自己为“盛世”的时代是多么渺小可笑。 ■年度评论第七名 廉租房为什么应低标准

《新京报》,3月22日,作者:茅于轼 见识★★☆反响★★★★★锐度★☆ 【上榜理由】仅仅是本文的社会反响,就足以支撑其进入这个榜单,即使许多人记住这篇文章,只是那断章取义甚至被曲解的一句——“廉租房不该有厕所”。就住房问题,舆论的讨论已足够充分,但是在这个贫富分化悬殊、矛盾已有相当程度积累的问题上,现在最需要的则是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行动,以真正一步步恢复明显倾斜的天平,重建社会正义,而又不致于引发社会剧烈的动荡。茅于轼先生提出的方案显然不能一下子达致公平,甚至可能还会被人视为是对低收入群体的歧视,但这可能是向着公平迈进的脚踏实地的一步。这种针对社会弊端,并且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的方案,胜过了只是在嘴上呼喊“公平”的无数口水。

茅于轼:廉租房为什么应低标准 2009年03月22日 《新京报》

我赞成发展廉租房,但廉租房应该是低标准的,有私人厨房,但不一定有私人厕所。这引起许多人的质问,为什么廉租房没有厕所。我认为廉租房是有厕所的,而且应该是水洗的,是室内的。但未必是私人的,而是公用的。

要求廉租房高标准,这使我联想起经济适用房盖成了180平方米的大公寓,它不是经济适用房,而是相当阔气的公寓房。为什么有这种现象?简单说,就是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侵占中低收入者(他们原本是经济适用房的对象)的利益,以经济适用房为名,图他们的私利。为了防止在廉租房中出现类似的问题,廉租房应该是低标准的,类似地,经济适用房也该是90平方米以下的。究竟什么样算低标准,大家可以讨论。我建议不设私人厕所只是方案之一。

廉租房是为谁建的?是为在城里生活、收入最低的那部分人,主要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现在的住房标准是不得超过15个人一间,这是北京市明文规定的。那儿没有水洗厕所,而且也不是室内厕所。他们能用上水洗的室内厕所就是一个大改进。其实,这种情况在改革以前很普遍。就在东北,冬天非常冷,上厕所只好去露天挨冻。即使在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宿舍里也没有私人厕所,厕所也是公用的。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能住上有私人厨房的廉租房,应该感到满意,因为比原来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低标准的廉租房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当他们的收入提高以后,会主动退出廉租房,去寻找条件更好的住房。别的国家实施廉租房的经验之一,就是客户条件改善后不愿退出廉租房,还想继续享受廉租房的优惠,而政府很难请他们走。如果条件差,他们比较容易自动退出,去寻找适合于自己收入水平的住房。

改革以前,北京以及许多其他城市,都有所谓的筒子楼,那是一般干部的标准住房:中间一条走道,两边是一间间的宿舍,每间的面积约为15平方米。一间房就住一个家庭,有两三口人,做饭就在自己的门口。他们既没有私人厨房,也没有私人厕所,但有公共的室内水洗厕所。我心目中的廉租房就相当于过去的筒子楼。但厨房还是应该独立隔离,公用厨房是很难的。

有人说,廉租房没有私人厕所是歧视穷人。这话不错。市场经济就是对穷人不利。有钱人什么都能做,没钱什么也做不成。它是认钱不认人的。能不能改成一视同仁?我们试验过,就是吃大锅饭,结果不但富人完蛋,穷人更惨。倒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贫富差距扩大,但穷人的生活有了改善。现在基本上没人挨饿了。这是中国几千年从未有过的事。市场经济能把饼做大,它的分配原则是谁创造的财富多,谁就得到更多的分配。但这样的分配原则,不能把饼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人。

廉租房的建筑标准低,虽说是对穷人的歧视,但也是对穷人的帮助和优惠。他们花很小的代价,能住上比过去好的住房,靠的是全国的纳税人出钱。但是,最终走出贫困,还得靠自己努力。把希望寄托在提高廉租房标准上,既不合理,也没有可能,因为我们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如果将来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当然可以建高标准的廉租房。

□茅于轼(经济学家) ■年度评论第六名 救救家乡,救救公共精神

《南方都市报》,4月11日,作者:熊培云 见识★★☆反响★★★★锐度★★★

【上榜理由】因为在网上发了篇批评家乡县政府非法征地的帖子,王帅遭当地警方跨省追捕。以后再也不“多管闲事”了——王帅事后恍然大悟般的表白让人伤感:又一位有公共精神的人倒下了么?农村占据了中国国土的大部分。只有这一片广大区域更快的被带入公共领域,从而贴近现代、贴近法治,才能言整个国家之现代与文明。而触发这个转变的,往往是那些走出家乡的成功、热血人士。林语堂曾说,30岁年纪是很容易被驯服的。然而,一个具有公共情怀的人被驯服或者学“乖”,很可能就意味着将会有一个“孤岛”被高速旋转的中国的离心力甩出,与社会前进的方向渐行渐远,而那一个个“孤岛”就是养育了众多走出去的成功人士的家乡。

救救家乡,救救公共精神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04-11 09:53:06

■媒体思想之熊培云专栏

青年王帅在网上发了篇批评家乡河南灵宝县政府非法征地的帖子,竟被当地警方跨省追捕,将远在上海工作的他“捉拿归案”。在拘留8天后,由于王帅的家人同意当地政府的要求,砍掉了自家土地上的果树,警方遂对王帅做了取保候审处理,但仍要求他保持沉默,并且每两个月写一封“对发帖行为的思想认识”给警方。

余下的发展似乎顺理成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帅表示此事给了他“深刻的教训”,并声称以后再也不敢“多管闲事”了。恍然大悟般的悲观表白,难免让人伤感———又一位有公共精神的人倒下了么?事实上,许多具有公共精神的人便是这样,因为不堪承受现实巨大的挫折,从此转而奉行犬儒主义。

从记者调查来看,王帅不过是借助网络表达自己对家乡公共事务的关心。然而,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来说,这突如其来而且差点让他丢掉工作的牢狱之灾的确足以教他学乖。有目共睹的是,从整体上看,今日中国社会还没有逃出林语堂当年的判断:25岁到30岁之间是一个有公共精神的人渐渐学乖的过程。而这一年,王帅只有24岁。当人们觉得自己吃不起亏,就只好“ 国事管他娘”(林语堂)了。更何况,一个人出于某种考虑,甘心忍辱负重、唾面自干也是一种权利。关于这一点,着实无需指责。任何人都不能鼓励别人为一个好社会多做牺牲。

真正重视权利的人,不会小看这样一次跨省逮捕,因为在他们眼里,对无辜公民的每一次逮捕都惊天动地。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一书中所写道:“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溃了。”在此意义上,当王帅在网上表达自己对家乡政府的意见,当警察不远千里过来说“代表故乡,你被捕了”的时候,天地同样崩溃了———因为从那一刻开始,每一个正直的公民都已置身于某种危险之中。

事实上,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类似“文字狱 ”并不少见。人们早已厌倦讨论“诽谤罪”是否成立了,因为他们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早已经心知肚明。而此次王帅被抓捕,不仅让大家看到他的言论自由没有保障,更让大家看到了乡土中国的法治之艰、维权之难。“何世无奇才,没在沼泽中”,乡下人的公共精神并非从来没有,而是被一点点磨灭了。在乡下,虽然偶尔也会有人谈论权力的腐败,但那些公共精神就像是夏天萤火虫一样,只会在燥热的夜晚闪点光,一到白天就都没影了。正是公共精神的缺席,导致乡村不断沦陷于权力与资本之合谋。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关系牵连纠葛,批评本乡本土的权力本来就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与西丰警察进京抓记者不同的是,本土权力部门对冒犯者“知根知底”,甚至可以将他们的父母变相押为人质,要挟他们的子女就范。而父母通常也会与当权者合流为一种劝降子女的力量,务求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在前不久,我收到一位读者来信,他向我讲述自己在家乡维权时的艰难:就在他返乡组织村民查村里不明不白的账的时候,父亲大为光火,觉得儿子在给他添乱,因此要“断绝父子关系”。

谈到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公共精神,早在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古伯察留下了这段流传甚广的见闻:1851年,也就是道光皇帝驾崩的那年,古伯察和几个朋友在一家小酒馆里碰到几个中国人,于是便想着和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讨论道光之死以及继承人问题,古伯察以为这件重要的事情肯定会让中国人感兴趣。然而这些中国人根本不听他们的谈话。就在几位外国人对这种冷漠“感到恼火”时,一位有点身份的中国人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像个家长似的把双手放在他们肩上,不无讽刺地笑着说:“听着,朋友!干吗要费力做那些无聊的推测呢?这事归大臣管,他们拿着俸禄。让他们去拿俸禄吧。别让咱们白操那份心。咱们瞎琢磨政治,岂不是傻瓜!”

言下之意,国家不给我好处,我何苦为国家操心?应该说,这些具有报复性质的话语所体现的不过是臣民对君主在心理上的抛弃,是一种日常的反抗。但是,即使它是对的,真正有公共精神的人也并不否定:关心社会前程与国家命运,其实也是在关心每个人自己。

还是让我们感谢互联网吧。尽管国外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技术正在消灭公共生活,像章鱼一样将本可以走向广场的人们绑定在书桌之前,让人们“看到更多,交往更少”。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互联网为转型期的中国支撑起最活跃的公共空间,为中国人找到了独特的批评方式。网上针对王帅因言获罪而掀起的反对声浪,亦足以见证近年来中国人的公共精神之成长。而这一切,或可让失意的王帅重拾信心,亦心有慰藉。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 ■年度评论第五名 新闻开放与社会扁平化

《中国新闻出版报》,2月2日,作者:鄢烈山 见识★★★★反响★★☆锐度★★★☆

【上榜理由】容易让读者留下印象的,或许是文章对反对新闻开放的三种官员心态的描摹:一种是抱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专制传统不放;一种则主要担心失控,影响社会安定;最糟糕的则是因为利益。文章语调决不冰冷,没有横眉冷对,娓娓道来,透着过来者的豁达与智慧。本文的发表正逢中国政府雄心勃勃欲用一到两年时间打造中国可以媲美CNN、BBC的国际媒体计划出台。对于如何在国际上赢得公信力,本文关于对内开放论述就是对症良药。

新闻开放与社会扁平化

2009年02月02日12:5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在中国很畅销。所谓“世界是平的”是说,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全球化进程,从表明地球是圆的,持续进行到今天,由国家、公司到个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轻松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分工,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日益显得微不足道。他描述的是“同一个世界”的发展大趋势。

那么,什么是社会的扁平化呢?人类社会的扁平化,就是实现人类大同,这是人类社会的“同一个梦想”,亦即“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或叫“普世价值”。人与人之间(更不论国与国之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都是自由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所谓“共产主义理想”、“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激励人们奋斗的无非就是这个价值目标。

实现社会的扁平化,需要诸多手段和条件。比如,推进村民自治、居民自治、行业自治,发展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放手让公民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不论是汶川大地震的倾情救助,还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志愿者的参与都生动地表明,中国民间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可以有效地参与中国社会的治理。无疑,新闻开放是实现社会扁平化的重要途径和条件之一。

新闻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合起来就是一个“不分内外”的全面开放。不论对外对内,新闻开放其实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从“大历史”的角度讲,世界潮流不可抗拒,与其被动卷入不如主动做弄潮儿。由30年的国史观之,“改革开放”伊始就两位一体不可分;当年中国选择加入WTO也有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意思;在“中国制造”满世界的今天,更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参与全球化的经济分工,不可能只让商品流通,而不让信息流通,或者只让某些自己认为“正面”的信息流通——天下没有这样一厢情愿的好买卖。

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还在迅猛发展中,要想控制新闻信息的传播,成本会越来越高,最终会被证明根本不可能。除了全球化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还有一点也同样重要,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很多人有了国际视野,农民工见识也广了,很多人的文化程度得到提高,甚至在涉及征地、拆迁、讨薪等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范围内不分文化程度高低,公众的权利意识普遍高涨,人们要求反特权反腐败、实现社会公正的诉求会日益强烈。这种内在动力,驱使人们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和手段向国内外发布新闻,以期引起外界的关注。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管理者今天必须面对的现实。

新闻开放对于普通民众,自然也有一个改变新闻观念的问题,比如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批评就是抹黑等等,但总的来说,他们是求之不得。对于公开政策法令、公开集体账本和官员财产呼声很高。农民也知道找媒体“上访”,重庆“最牛钉子户”甚至找外国媒体来采访,“制造舆论(压力)”。

然而,在当下中国,主动的新闻开放的程度,还取决于掌握公权的人们。妨碍新闻开放在官员中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种人是冥顽不化,死抱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专制主义皇权传统不放,他根本就反对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社会扁平化的现代思维。但是这种过气人物是上不了台面的,与人民当家做主、追求社会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也与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四大民主”、保障公民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承诺性政策目标相反,所以师出无名,不可能得人心。

第二种人较多,主要是担心新闻开放会失控,影响社会稳定。新闻开放需要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但这种担心从根本上讲是过虑。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是不愿中国乱的。去年的西藏“3·14”事件、四川震灾和北京奥运一再证明,中国民众是爱国的,对于诬蔑中国的不实报道他们会自发地抵制。对外的新闻开放有助于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成见和偏见(比如对西藏民主改革前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的不了解);对内的新闻开放,比如瓮安事件的解决,是消除了不稳定因素而不是加剧了社会冲突。反之,“管控”媒体和信息传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三聚氰胺事件中国人丢了里子又丢面子正是如此。

还有一种人,阻挠新闻开放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利益所系。他们似封建领主,一掌遮天,卖官鬻爵、贪污受贿刮地皮,哪管当地洪水滔天,或者为了出“政绩”升官,至少是逃避问责。总之,为了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而倒行逆施,不择手段地封锁真相,打击一切妨害其安全的人。掩盖灾难和民变,迫害举报人致死,这样的“新闻”报道已有太多,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如去年8月初的山西娄烦村民被埋事故,8月28日《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娄烦:被拖延的真相》被“消音”,直到后来温家宝总理批示之后才被调查处理)。新闻开放正是这些“独立王国”和“土皇帝”坐大的克星。

可以相信,不论新闻开放还是社会扁平化都是中国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

(作者鄢烈山系知名杂文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 ■年度评论第四名 面朝真相,春暖花开

《深圳商报》,3月27日,作者:魏英杰 见识★★★☆反响★★锐度★★★★☆

【上榜理由】史学家许倬云说,历史就是过去的人生,喜怒哀乐,聚合离散,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在旁观时,如能设身处地,体会领略古人的境遇与心情,由此感同身受,即于古事少一份苛责,多一份警惕。历史时时在走完一步后,才警觉前一步的浅薄。我们该注意的本来是一步一步的过程,不必是那些才走到即已过去的脚印。本文的立意暗合。这话对普通人适用,对一个政权、党派团体、执政者更加适用。可惜的是,走进围城往往比冲出来更容易,尤其是那个围城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时候。

魏英杰:面朝真相,春暖花开 2009年03月27日 来源:深圳商报

睡前随手翻阅最新一期《收获》(2009年第2期,作者李辉),读到1971年6月沈从文先生寄黄永玉的一封书简。当时,沈从文仍在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信中最后一句是:“便中问候可以问候的熟人好。”

读罢此信,顿感无尽苍凉。均为“熟人”,却有的人可以问候有的人不可以。不便问候,或是怕给人家带来麻烦,或担心人家给自己带来麻烦。寥寥数语,沈从文先生及那时期知识人的普遍心境跃然纸上。

经历多次“运动”,沈从文战战兢兢之余,仍然保持一份难得的清醒,也多了些在人间世的睿智。可有的人并不如此,比如聂绀弩先生。近日读章诒和女士大作《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此文见报略有删节),又顺藤摸瓜大致翻阅了《聂绀弩刑事档案》(《中国作家2009年第2期,作者寓真》一文。多达11万字的材料,将聂绀弩嫉恶如仇、敢怒敢言的个性表现得入木三分。文章提到,有“熟人”请聂绀弩下馆子,几杯老酒下肚,聂顿时诗性大发,对时局狠狠地作了一番(如今看来不乏真知灼见)抨击。哪曾想到,这原是“熟人”做的局。酒后,一份10页长的秘密报告便已送达公安机关。

这位“熟人”是谁,“聂档”没有明说。但在章文,打小报告的人中,仍然在世的黄苗子先生赫然在目。读罢章文,当然很震惊。但震惊之余,还有迷惑、彷徨、悲哀……简直有千百种滋味涌上心头,久久不能释怀。大概出于同样的心情,有人颇为愤懑地发问:那个年头,还有一个好人吗?不过,抛开这些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我以为更应当追问的是: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一段历史?

震惊始于真相潜伏历史海底,不轻易示人。关于那一段历史,别说未曾经历过的年轻一代懵懵懂懂,就连亲历者有时也不能彻底搞明白。当事人普遍保持沉默,档案大多未能公开。敢于站出来说话的,由于可以理解的缘故,有时不免过于激愤,甚而充满怨怼。也许,由于我们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这段历史,只能任由真相载沉载浮,若隐若现。或者,正因为真相难以大白,有的当事人走上了“循环揭黑”的路径,而这难免又陷入类似于“以文革的方式结束文革”的文化逻辑之中。

不由想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这位被视作“战后德国良心”的大作家,晚年在自传中说出一个惊人事实:他17岁时曾加入纳粹的武装党卫军。格拉斯“迟来的忏悔”在西方社会引起了激烈争议。最有力的指责是一位传记作家认为,格拉斯这份虚伪的忏悔标志着“一个道德权威的终结”。实际上,在纳粹时期,大多数德国人都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被卷入历史的进程,有的人是直接参与暴行,有的人成了“无知的帮凶”(比如电影《朗读者》里那位女主角),还有的人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情。格拉斯属于后者。他虽然加入党卫军,其实什么也没做,不仅“战争期间没开过一枪”,几个月后就被关入了战俘营。与其说格拉斯因自己的“罪行”而忏悔,不如说让他备受煎熬的是一种道德上的“罪恶感”。战后德国许多人并没有直接参与纳粹活动,却也不愿意透露自己在战争期间的经历——德国《明镜》周刊称这些人为“沉默的邻居”,原因或在于此。

现在,类似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对于这一段历史,说还是不说显然也成了一个问题。说吧,由于牵涉面如此之广泛,几乎无人能够幸免,这足以让几代人陷入无休止的追问,以及无休止的恩怨相报;保持沉默,又何以面对历史,面对未来。这样一段历史,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作一了断?我认为,说比不说要好,公开真相比让历史成为死档更负责任。与此同时,还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历史,而没有必要非得“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公开真相是为了避免重复悲剧,而不是为了制造新的历史悲情;公开真相,在于给历史和后人一个交代,而不是让后人看到黑暗,却从此走不出历史的魔咒。

相比之下,我非常欣赏“聂档”作者冲淡平和而又不失执着的写作心态。在这部作品中,提到黄苗子的名字仅有十来处,其中几处还是聂绀弩在交代材料中带出来的。作者虽然对聂绀弩送给黄苗子的诗稿“都进入了司法机关”等事表示疑惑,最终还是打消了登门拜访黄的念头。个中或有“为尊者讳”的意味,我看更重要的是,作者费尽心力撰写这部大作并不是为了揭私,而是为了求真——把关于一位知识分子的真实情况告诉世人。

过去那一段历史,是时代造成的悲剧,也是无数人共同参与的一出活剧。面对这一段历史,既要向历史寻求真相,也要对一些具体人事怀抱宽容。德国就有“说出真相”一类组织,鼓励那些经历过二战的“沉默的德国人”说出自己的故事,他们认为,只有敢于面对真相,才能避免悲剧重演。是的,面朝真相,春暖花开,这样的社会和未来才有希望。 ■年度评论第三名

天价维稳成本为何降不下来

《东方早报》,6月29日,作者:笑蜀 见识★★☆反响★★★★锐度★★★★

【上榜理由】需要维稳,说明社会存在不稳;维稳支出越高,说明社会不安定越多。这么一个简单的悖论,如果成为权力行使中的常态,那只能是权力的运行出现了功能性障碍。如文中所说,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本身就已经充分具备了维稳功能。现代媒体制度保证信息的公信力,现代司法制度保证了司法最高和最后仲裁的地位,代议制度则保证了民意的规范表达和民意对权力的有序监督。只要这些正常渠道是正常的,那么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不难分散纳入各自的体制路径,经由成熟的程序,以最小的成本得到专业化的解决,而不至牵一发动全身,发展为危及整个社会的狂涛巨浪,让整个社会都付出高昂代价。

天价维稳成本为何降不下来

作者:笑蜀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09-6-26

学校停课,客船停航,旅馆停业。直到邓玉娇案判决公布,巴东这种接近战时状态的所谓“稳控”才告段落。据一位巴东官员介绍,如此“稳控”,当地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这对老少边穷的巴东显然是天价成本,难以负荷。

巴东事件刚刚落幕,江西南康、湖北石首又爆发较大规模的群体事件。自然,也要不计代价地“稳控”。

中国的行政成本之高,早是众所周知。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高发,尤其群体事件的此起彼伏,更耗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在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之外,多了一个同样不断攀高的维稳成本。

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全国维稳成本统计。但仅就部分地区的情况来看,维稳支出每年以两位数增长,维稳经费相当于甚至超过政府的民生支出,似已成为普遍现象。

上海金山区1996—2006年政法总投入124609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财政拨款年均增幅17.34%。

广州市2007年社会维稳支出44亿元,比社会保障就业资金35.2亿元还要多出许多,为此遭致广州市人大代表的强烈质疑。

如果说上海广州皆属经济发达地区,天价维稳成本尚能支撑的话,对于经济并不那么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天价维稳成本就不免令他们捉襟见肘了。譬如湖南津市。该市因政府财力有限,虽然维稳经费在财政拨款中已经占了较大比例,仍不能满足需要。无奈之下,只好口中挤食,强令所有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压缩20%的开支,挤出财力保证维稳经费。甚至不惜从每名统发人员的工资中逐月扣钱,拨到政法委集中使用,以确保专业巡逻人员工资的发放。

天价维稳成本已经是沉重的包袱。它最终必然分摊到每个纳税人的头上,对经济危机阴影包围下的中国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危害人人皆知,但天价维稳成本为什么就是降不下来呢?

原因可以列举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则只有一个,即国家基本制度一定程度的失灵。推究已经发生的诸多群体事件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群体事件发轫之初,都往往是小事,往往因为拖,最后拖成了大事。而这个拖的过程,往往都是当事人或者受害人求告无门的过程,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从只是满腹冤屈发展到满怀怨恨的过程。之所以求告无门,无非因为正常渠道不正常,不具备解决相应问题必须具备的足够权威,因而不能不缺乏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能力。

处于转型期即新旧社会问题交汇期,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增长已是不可遏制。既然正常渠道不正常,社会矛盾和冲突一旦发展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就往往只能法外解决,特殊处理。而每一次法外解决、特殊处理,都更加烘托出正常渠道的不作为,更加把其他当事人或者受害人引到法外解决、特殊处理之途。法外解决、特殊处理就这样成了处置群体事件的惯例,国家基本制度被冷落,而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失去公信力。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其基本制度本身就已经充分具备了维稳功能。现代媒体制度保证了媒体信息发布的公信力,现代司法制度保证了司法最高和最后仲裁的地位,代议制度则保证了民意的规范表达和民意对权力的有序监督。只要这些正常渠道是正常的,那么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不难分散纳入各自的体制路径,经由成熟的程序,以最小的成本得到专业化的解决,而不至牵一发动全身,发展为危及整个社会的狂涛巨浪,让整个社会都付出高昂代价。

所谓维稳成本,总的来说就是法外解决、特殊处理的成本。这是在国家基本制度之外多出来的成本,而且其原始性,粗放性,不可复制性,注定其成本之高超乎寻常。这个不正常的成本,无妨看作国家基本制度正常与否的指数,国家与社会关系正常与否的指数。应该承认,目前这个指数不理想。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是值得鼓励的方向,但要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先要让正常渠道正常起来,让正常渠道作为国家制度上的基础设施能够切实地起作用。天价维稳成本证明,这已经是刻不容缓。

■年度评论第二名 “是好是坏”之理性追问

《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28日,社论 见识★★★★反响★★★☆锐度★★★★☆

【上榜理由】这也许是今年最好的经济评论,关时弊,切肯綮。其深刻、冷静的洞察力甚至让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心悸——他们对大宗商品走势误判,要求政府收储稳定库存;他们对房地产走势误判,要求政府变更文字游戏推出改善性住房概念;他们遭遇高负债现金流之困,要求政府提高杠杆率有利于其以小博大;他们原本是一帮失败者,却以大而不死银行先死来挟持社会,他们原本是一帮被淘汰者,但他们通过修改规则、罚没别人从而无赖晋级。言辞凿凿所为者何?民众持久的利益,中国市场经济生生不息的公正。2009年,还有哪一条言论,比它更显责任,更有担当?

“是好是坏”之理性追问

2009年12月28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这是从未有过的惊异和荒谬。被视为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狰狞的经济危机,被认为带来地基坍陷般震撼的金融海啸,似乎仅仅是想象中的猛兽,当猛兽凌空一跃,它突然消散为藏匿阴影中的碎片;当海啸巨潮俯击,它刹那被凝固成平和温吞的水线。恍如隔世,异度空间,从危机时代到后危机时代宛如捅纸般的转换,从无限沉沦到V形反弹仅在咫尺之间,从通缩警示到通胀预期如同无缝对接。所有的预言都成空,所有立场都抽离,所有的假设如流水,所有的视角均修正。

世界和中国一夜间真的好起来了!?

这是个难以捉摸的命题,也是一道冰冷至极的逼问,因为这里面包含着智识上的纠缠,恰是如何主宰未来行进路线的导航。

世界从极冷回暖,中国由悲观而乐观,这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人造的增长。整个世界大约投放了25%的GDP资源进行经济拯救,中国则以4万亿政府财政刺激撬动近10万亿的信贷投放拉动复苏。磅礴的拯救工程赋予官僚职责伦理上的说辞,民众则跟风洗脑般将拯救视为政府义不容辞的“守夜”,而夹杂其中埋单成本的最终支付、明暗利益的巧妙输送、拯救先后序列的机心则被轻易而放纵地忽略。凯恩斯主义的刺激经济计划有如巨大的眼球,权势者的私利始终是最黑和最活跃的部分。

他们对大宗商品走势误判,他们要求政府收储稳定库存跌价;他们对房地产走势误判,要求政府变更文字游戏推出改善性住房概念;他们遭遇高负债现金流之困,则要求政府提高杠杆率有利于其以小博大;他们原本是一帮失败者,却以大而不死银行先死来胁持社会,他们原本是一帮被淘汰者,但他们通过修改规则、罚没别人从而无赖晋级。

真正的市场经济周期实如生物演化,物竞天择,适者优者存活。所谓适者,跟随周期之变而顺应其变者,所谓优者,预判拐点之态而主动应变者也。适者优者猜中经济风向转变,快速销售、压缩库存、积攒现金、伺机出动;而劣质汰者则浑噩无极、抱残守缺、见事不明,落入经济周期惩罚的谷底。事实上,这一过程,类似于生物进化机制,更聪明更富进取力的基因取代愚笨和不知变通的基因。经济的萧条期往往是赐予未来潜在的伟大企业家礼物时期,因为他们躲避了资本缩水,积攒了必要资金,面对萎靡的要素价格,更轻易地组建伟大企业的雏形,从而为下一次经济高峰的到来、知识外溢和智力扩散、创新升级以及社会普遍性对创新的模仿做准备,最终让未来的经济能够更健康地逾越此前的高点,迎接“创造性破坏”的隽永真义。经济周期不是可以割去的扁桃体,而是起伏有致的心跳。经济周期具有生物演化之美,基因再造之势。

适者优者猜中了风向转变的开头而没有猜中结局,劣者汰者啥都没有猜中却能左右结局。万科猜中开头、率先调整握住现金,但却抵挡不住政府廉价货币放水,现金从王变寇,保利地产赢得结局,利用时机大肆扩张,隐隐超越之势,万科反被群小分析师讥讽为“错失良机”;民营钢铁猜中开局,适度收缩,应对暂时僵局,不抵政府人情冷淡货币注水,反被用更低成本廉价融资的低效国营钢铁所兼并。于是,在政府不遗余力拯救之下,经济上演逆向演化之剧,央企盘踞,民资萎缩;地王变性国有,煤炭引发重治。国有不善则民营行倒卖资产套利之实,民营利厚则重新国有行驱逐产权之能。

事实上,我们并非持有僵硬的私有至上意识形态,“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性质应是平行。私有应有理,国有应有法。但我们始终看到的是,国有企业民营化总有内部人瓜分嫌疑,而民营企业国有化总有强权强占之嫌,受益者始终是官僚梯队、裙带人群。而那些市场企业家总是在惶恐中预防行政调控的不测,在正确的开局预测中接受意想不到的终局惩罚。这种有悖于正常经济周期,同时又叠合着正常经济周期的“行政周期”,不仅可以创造出国民经济V形逆转的奇特火爆路径,同时也紊乱了内在生物演化式真实理路。

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市场企业家对于实业运作的冷漠化,猜对开局的人末尾错得离谱,他们无法锁定内心,从而四顾茫然,他们降低实业欲望,而追逐虚拟经济。他们仅仅相信一些局部的确定关系,如果他们认定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超强护盘,他们就会成为房地产泡沫的一滴;如果他们相信股市充满了管理层的关爱,他们就会义无反顾成为股市曲线的波浪小厮。政府一直冀望于实体经济的民资跟进,却发现酿造金融游戏泡沫的无边苦海。

货币如阶梯,上屋抽梯故人群悬而未决。经济需演化,大幕上演而主角被预先废黜。经济拯救让真正的企业家死亡,拯救的界限检验官僚轮空的底线。我们在这里以一种沉痛的心情看待经济数据的暖化,我们以一种悲剧的心态看待路径依赖的滋长。我们从来没有对伟大的中国经济丧失信心,我们只是对一种逆天的演化为之颤瑟,来自我们内心的警告像拳头一样,它们轻轻吹拂着失望和面颊,吹拂着庞大体制波浪中伏落的屋顶。

我们认为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精髓不在于迁就民众承诺以北欧般福利主义的虚词,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精髓不在于对失业数字的廉价动容。因为自由经济鼓励每个人自强且凌厉地面对人生和困境,因为自由经济强调每个人隐忍而微小累积式福利改善。于是,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真正的精髓是平等、降低明显的倾向性、承认失败者自负原则、坚持风险和责任的对等性、强化自身行为的透明和自律。否则蚁族式无奈、蜗居式怨怼,就有了正当抒发的情境;否则公务员考试的如龙长队,黄光裕式腐败案的百官牵连,就会延绵不绝。

萧条时期民众临时恐惧的总和,给予当局者下意识的便利,民众被流行的见解所裹挟,视强调拯救边界的理智为冷血。即使如此,我们也需要在这里发声,即使偏见卷起舌头,真理像胃疼一样难以咽下,我们也希望民众能够消化。因为我们所捍卫的是你们持久的利益,我们所保存的是生生不息的公正规则,我们所抵制的是以汝为名的卑劣榨取,我们所叱责的是一种颇富玄机的拯救道义。

但我们也严峻地领悟到,你们可能不会倾听,你们不相信远久的故事,你们仅关注急功近利的当下,你们只相信凯恩斯主义“长期看我们是死人”的哲学。没有真正自由经济的歌谣,你们不会有嘴唇,自由地发声,但可能你们最终唱过的并将传唱的,只是无尽的主旋律的聒噪,它永远不是歌。 ■年度评论第一名 拆迁之死

中央电视台“新闻1+1”,12月2日,作者:白岩松 王锡锌 董倩 见识★★☆反响★★★★★锐度★★★★☆

【上榜理由】我们常说最好的新闻,往往是在最需要发声的时候,恰好站在了舆论的潮头。发生在成都的拆迁自焚事件,央视“新闻1+1”基本做到。该期节目充分发挥了中央媒体在话语权、调动资源、政策把握方面的优势,成为一方意见高地。电视手段的运用,半小时的时长,实现了对事件本身的全方位覆盖,容纳了远非一般性的平面媒体评论所能容纳的内容,尤其是对现场的还原,影像发挥了远超文字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作为一档诞生之初就被定位为“电视上的新闻评论”的节目,“新闻1+1”在成都拆迁事件上的表现值得尊重。

(太长了,就不发了,只是我想感叹的是,最后一篇居然给了电视评论

第二篇: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历年试题答案解析

历年试题解析

(1)10年试题分析

一、填空

1、杜夫海纳

2、《周易•系辞上》P58(阎)

3、兴观群怨

4、《文心雕龙•神思》P73(阎)

5、原创性文本P347(阎)

6、文学欣赏P231(阎)

7、艾伦•退特P254(阎)

8、精神生产活动

9、语言P87(阎)

10、布封P165(阎)

二、解释题

1、体裁(唐本P157)

文学作品的分类,我国最早的分类,是以语言的有韵无韵为标准,分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称为“二分法”。西方把文学作品分为叙事、抒情和戏剧文学三大类,称为“三分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将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类,称为“四分法”。文学体裁的分类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各类文学现象,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2、文学接受(阎本P187)

指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它包括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也包括非审美对的(即不以审美为目的或不能达到审美水准的)阅读活动。

3、日常生活审美化(阎本P218)

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1988年4月,他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演讲。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4、生态文学(阎本P359)

美国学者密克尔1974年在《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中最早提出,他采用了“文学生态学”(Literacy ecology)一词。1978年美国学者鲁克尔特发表了《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术语。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在文学领域里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学理框架。随着生态文学的逐步发展,在文学的未来景观中,它的存在可能不只是一种文学样式,更有肯能是一种生存观和世界观。

三、简答题

1、意境和意象有什么关系?(唐本92-93)

意境指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意境和意象两者在内涵上有许多相同点:都包含主观之意念和客观之景象这两方面的因素,都要求这两类因素融合统一,都在求意在言外。但是,二者又不是等同和互换的概念。

首先,两者的理论渊源不同:意象理论主要来自儒经《周易》。《周易》以象征性的卦象来说明哲学道理,其《系辞》中提出的意与象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文学意象理论的最初源头。意境理论则主要来源于道家的言意形神之辩,“意境”这一术语又直接来自佛教经典。 其次,两者所指的具体对象不相同:意境作为意象的组合是就文学作品的整体而言的,不仅指作品的整体构思,情与景、形与神的统一,而且指作品整体所产生的审美效果。意象仅作品的局部而言,是意境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具有从属性质。一个作品的意境由好几个意象所构成。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山居之幽景,表现闲适、恬淡之情。这优美的意境是由空山、人声、深林等意象构成的。意境大于意象,包含意象。

再次,两者在性质上不同:意境是一种比意象层次更高的艺术形象,更具美感性,感人的艺术力量和以小见大的功能。有的作品只有意象,却没有优美的意境。如晚唐郑征君《咏西施》“素面已云妖,更着花钿饰。脸横一寸波,浸破吴王国。”写西施的脸、眼睛等意象,却没有营造美的意境。

因此,意境和意象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既区别又联系。

2、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阎本P298-299)

1960年代德国的接受美学兴起,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主要代表,姚斯以《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吹响了接受美学的号角,他接受了马克思的生产、消费观念,以及哈贝马斯提出的理想型交往理论等社会理论的影响,将读者接受和社会的“一般历史”结合起来。伊瑟尔则坚持从现象学方法考察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和阅读者不可分离,文学作品始终是在阅读过程中动态地构成的,文学作品的两端分别连接着作为艺术一极的文本和作为审美一极的读者。伊瑟尔在《召唤结构》中指出文本始终潜藏着隐含读者,并需要读者的阅读来填补空白,连接空缺和建立新视界。有价值的文本必定形成对读者固有观念、思维方式和艺术经验的质疑。在文本的挑战中,阅读者得以摆脱日常生活的控制并获得解放。

美国“读者反映批评”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有费什、卡勒和霍兰德。费什试图通过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颠覆,否定读者对自身知觉的自信,从而说明意义的不确定性。如“意义是事件”,“阅读是一种活动,是一件你正在做的事。”费什承认阅读者受到内化的语言、社会交往规则和语义结构的制约,但阅读没有绝对的标准。批评实践就是研究读者阅读经验中随着时间流动对文本做出的反应模式。卡勒更在意读者的潜在能力“文学能力”或是文学接受的“习惯系统“。文学正是通过旧的习惯系统被新的习惯系统替代而实现文学的演进。霍兰德则将读者反应批评置入精神分析学的框架中,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是本文幻想和自我防御关系。阅读作品使读者的潜在欲望转换成社会可以接受的合理内容,因而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作品获得释放和快乐。阅读的过程不是文本的被动解读,而是作者和读者通过文本获得交流的过程。

四、论述题

1、“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请分析这段话的文学理论思想。(唐本P444-445;阎本P345-346)

这段话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它反应了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文学艺术生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二是文学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艺术的繁荣并非总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物质生产的一般发展相一致,两者之间并不总是按比例增长的。这样的情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艺术形式的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尔会停滞或衰落。如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我国的上古神话,就是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的产物。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遨游太空、漫步月球的实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这类远古人类神话已不大可能产生,作为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想,却获得世世代代人们的支持、接受。物质生产的发展始终是以新代旧的不断更新的过程,新的生产工具和方式完全可以取代旧的生产工具和方式,但文学艺术生产在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所留下的座座艺术高峰是后代无法企及的。

第二,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当今世界,美国的物质生产水平属于首位,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说美国的文艺水平也是世界第一。而在十九世纪,俄国和挪威的物质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英、法、美诸国,可是两个国家却出现了文艺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总之,物质生产对文学的发展起决定和制约作用,虽然政治作为中介使经济基础影响文学发展,但是决定文学发展的因素毕竟是多元的、综合的。文学的发展史自律和他律的综合使用。

(1)09年试题分析

一、填空 1.西方 2.文学文本 3.语言的形式 4.西方古典哲学 5.读者接受 6.文学的构成 7.最熟悉的陌生人 8.感受 感悟

9.那部分客观社会生活 10.典型化 11.整体和部分 12.《政治经济学批判》

13.作家写作 文本出版发行 读者接受 14.消费文化 15.通过人的主观感受 16.意识形态 17.赫尔墨斯

18.《致玛.哈克奈斯》 19.考古学 人类学 心理学 20.陆机 《文赋》

二、词语解释

1、灵感说 灵感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他认为创作中的灵感来自于神赐的迷狂。灵感说强调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性,是最早对创作心理进行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以表情达意为主体的文学形象,是文学形象的一个特殊形态。文学意象具有文学形象的一切特征,第

一、主观虚拟性。文学意象是作者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统一和融合;第

二、直觉感受性。文学意象常常表现作家瞬间的直觉感受,把作家头脑中的直觉经验再现出来。第

三、寓意象征性、文学意象的构成离不开象征,这样才能将作家的情思具体鲜明地表现出来,达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由此可见,文学意象就是指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的、富于主观虚拟性、直觉感受性的具体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它是作家主观情志和客观物象融合的产物。

三、简答题

1、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

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简称,是西方学者对文学的贡献。所谓文学形象是指用语言描绘的具体可感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包括作家主观倾向的社会生活画面。

文学形象具有一些审美特征。第

一、具体可感性。文学形象都是具体可感的,读者虽然不能直接凭感官直接来把握它,但是只要读懂了语言,经过一定的想象、联想,它就会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的内感觉中,它是决定文学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通过对《阿Q正传》的阅读,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的存在。第

二、美感性。文学形象同其他艺术形象一样具有美感性,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从情绪上感染和激励读者,例如,《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等革命英雄形象令人激动,而徐鹏飞、沈养斋等反面形象则让人痛斥。第

三、倾向性。倾向性是作家意识和情感的指向和定向,包括政治倾向、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审美倾向等。之所以具有倾向性,在于文学形象是作家经过心灵折射的产物,它必然含有作家的思想情感,表现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表露出他的态度和倾向。席勒在《阴谋与爱情》中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第

四、间接性。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文学形象还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间接性。文学形象和其他艺术形象不同,它不具有直观性,不能给人们提供清晰地视觉形象,读者只能通过感官把握,经过想象再创造才能在内感觉中呈现出大致清晰的形象。

2、模仿说在西方文论传统中的地位

模仿说是最早关于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学说,在19世纪以前西方文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模仿说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文学艺术是对世界的模仿。

最早提出艺术模仿自然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而模仿说基本上有两种形态。一是柏拉图从理念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神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另一种是亚里士多德从现实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模仿本质,文学艺术模仿的不是超验的神的真理,而是人类社会的行动。模仿也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的重要标志。他从对象、方式、手段三方面探讨文艺的模仿本质,认为悲剧实质上也是一种模仿。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假设了三种人,一种是神,是自然的床的创造者;一种是木匠,它是现实的床的创造者;一种是画家,柏拉图把他叫做模仿者,认为画家画的床是自然中的床的模仿,和自然也就隔了两层。模仿说是从文学艺术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把握文艺本质的代表理论之一,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8年试题分析

一、填空题 1.西方 2.陆机 3.五官感受 4.孔子 5.能指 6.阳刚之美 7.艺术形象 8.风格及人 9.感官 10.知音 11.读者 12.批评 13.文本细读 14.劳动 15.社会历史发展

二、词语解释

1、诗言志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最早的重要理论,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其中,“诗”概指文学,“志”指对过去的记忆、记录、怀抱等,诗言志即认为文学史用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理想的。诗言志是对文学起源较早的认识,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说它是中国文学的“开山纲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主要用在叙事性作品中,是西方文学理论对文学形象认识的深入。它是指一连串意象组成的形象体系,其中优秀的就是那些具有深刻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内涵,同时也具有高度个体性的典型形象。文学典型具有一些特征。第

一、鲜明生动突出的个别性,每一个成功的典型都是互不重复的个别,对于典型人物来说,不仅有独特的外表,更要有独特的性格、心理、习惯等。第

二、广泛而深刻的普遍性,典型不同于生活中的某一个个别,它所体现的生活现实必须包含一定的普遍性,能显示一定事物的本质特征。第

三、个别性和普遍性的统一,达不到这种完美结合就称不上典型。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3、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学的一种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所体现。但是一般用来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运动,也用它来泛指文学艺术上与现实主义相并列的一种重要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比,浪漫主义具有一些特征,第

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上,对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大都不屑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力图去表现生活的理想,以此,就本质而言,可以说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理想主义。第

二、作家的主观情感在创作中表现得特别强烈,澎湃的热情溢于言表,使浪漫主义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想象。第

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常具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奇特的夸张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文艺运动,它对之后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

1、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唐200)

作家创作的主体性首先基于人类的一般主体性。人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是作为主体而存在、行动和思考的,即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需要,按照主体的价值尺度去改造客观世界。文学创作是人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特殊生产,而作为一种特殊生产的主体——作家,其主体性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主体性。文学创作反映生活是按照主体的价值尺度和审美理想来对生活进行把握和认识的,是按照主体的意识观念审美需要来反映、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因而,文学创作作为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人的主体性,提供了特殊的领域,而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他的主体性也在这一领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首先体现在自觉不自觉的在它创作的艺术形象中注入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注入他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这一方面体现在每个作家都有他熟悉亲近的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体现在他要从主体出发去观察生活,采集原型,塑造形象,在再现生活的同时表现自我。

其次,作家主体性还表现为丰富独特的艺术个性。作家总是从个体的特殊经验,以个体的审美眼光,以自身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来塑造他的人物形象,来结构他的艺术意境的。因此,同一阶级、同一生活范围或同一类型的形象在优秀作家的笔下总是闪现着各自不同的光彩。

文学创作的主体性还集中地表现在,文艺既然摆脱了“简单粗陋的实际需要”的自由的精神生产,它就可以不受社会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受社会物质条件的束缚,摆脱既定的社会现存观念的局限,创造出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

2、简述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之间的关系

=文学生产与文学接受的关系(2007)(阎192)

文学生产是观念形态或本体形态的生产和出版家将作家观念形态的产物转化为文学读物的物化生产。文学接受是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即包括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也包括非审美的文学阅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形式给文学接受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的空前普及使文学成为人们闲暇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深入的发挥。

其次,文学接受由传统的审美中心、审美至上向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多层级的转变,如,平面化、感官化、欲望化的特点。

再次则是文学接受的需求的变化使得文学的观念泛化,而文学观念的变化实践又反过来强化和深化了文学接受的需求变化。

反之,文学接受对文学生产有一定的影响。文学接受是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是文学创作的最后实现,是文学生产的动力,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只有在文学接受中才能够得到体现。

(3)07年试题分析

一、填空题 1.审美经验 2.文章 博学 3.语言

4.刘勰 南北朝 梁 5.社会存在 6.鲍姆加通 7.诗学 8.德国古典哲学 9.基本要素 重要标志 10.意象 11.古希腊 12.视觉 听觉 13.创作主体 14.文学作品 15.柏拉图 16.布封 17.表象 18.感官 19.知音 20.别林斯基 21.现代图书出版业 22.根本性的文学观念 23.完型心理学 24.批评 分析 25.文本批评 26.心理学 27.丹纳 28.席勒 29.考古学 30.流变 31.马克思

二、简答

1、如何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看待文学(唐31)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实体,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按其在作品中的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大类。文学作品的内容包括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即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状态、现象及隐含其中的本质;主观因素是指蕴涵于生活现象中的作家对生活的评价,他的感情、思想、理想和审美意识。形式也包括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作品内容的内部结构,即内容的各种因素的内部联系和组织构造;二是内容显示出来的外部形态,即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首先,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离开内容就无所谓形式,离开形式也就无所谓内容,正如别林斯基说“没有内容的形式或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次,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又是对立统一的,在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程度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情况。有些内容和形式比较一致,内容先进,形式也比较完美,例如古今中外的经典《红楼梦》《浮士德》都是这一类;有些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比较拙劣;也有些在内容形式上出现了矛盾和不平衡的现象,或者内容进步而艺术上不够完善,如《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在形式上却不够完善,或者有些思想不够进步而形式上却又相当的有水平,如仇恨农民起义的《荡寇志》。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而且往往在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一般说来,作品的内容处于主导地位,制约着形式,而形式又不只是消极的服从,而是积极反作用于内容,使之得到更好的表现。

另外,内容和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黑格尔指出“内容非它,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

总之,内容与形式在文学作品中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转化,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

2、简述文学生产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文学生产是观念形态或本体形态的生产和出版家将作家观念形态的产物转化为文学读物的物化生产。文学接受是对一切文学作品的接纳,也即阅读活动,即包括审美的阅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欣赏,也包括非审美的文学阅读。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形式给文学接受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的空前普及使文学成为人们闲暇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学的社会功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深入的发挥。

其次,文学接受由传统的审美中心、审美至上向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多层级的转变,如,平面化、感官化、欲望化的特点。

再次则是文学接受的需求的变化使得文学的观念泛化,而文学观念的变化实践又反过来强化和深化了文学接受的需求变化。 反之,文学接受对文学生产有一定的影响。文学接受是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是文学创作的最后实现,是文学生产的动力,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只有在文学接受中才能够得到体现。

(4)06年试题分析

一、词语解释

1、诗言志说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最早的重要理论,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其中,“诗”概指文学,“志”指对过去的记忆、记录、怀抱等,诗言志即认为文学史用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理想的。诗言志是对文学起源较早的认识,朱自清在《诗言志辩》中说它是中国文学的“开山纲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以表情达意为主体的文学形象,是文学形象的一个特殊形态。文学意象具有文学形象的一切特征,第

一、主观虚拟性。文学意象是作者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统一和融合;第

二、直觉感受性。文学意象常常表现作家瞬间的直觉感受,把作家头脑中的直觉经验再现出来。第

三、寓意象征性、文学意象的构成离不开象征,这样才能将作家的情思具体鲜明地表现出来,达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由此可见,文学意象就是指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创造的、富于主观虚拟性、直觉感受性的具体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它是作家主观情志和客观物象融合的产物。

3、共鸣与间离 唐正序P359(一般掌握)

4、文本批评 阎嘉P248 文本批评试图抛弃十九世纪那种强调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的实证研究,以及推崇作者的传记式、印象式批评,极力将凝聚的目光倾注到语言文本之上。因此,人们不顾各种品牌流派内在的丰富差异,把那些主张回归文本、注重形式和结构、强调批评的科学性的流派,都汇聚在“文本批评”旗下。

二、简要论述

1.文学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有何特征? 唐P255-263 文学创作活动与其他科学活动反映世界不同的是,文学创作活动有他特定的思维方式,就是艺术的思维方式。艺术思维的核心是一种积极的、创作性的想象活动。

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艺术想象的形象性;艺术想象的情感性;艺术想象的自由性;艺术想象的创造性;艺术想象的概括性。 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2.消费文化与文学接受的关系?阎嘉P217-218 第

一、消费文化的由来。 第

二、消费文化的两重性。

第三、消费文化对文学接受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根本性的观念上。其次,导致了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多种异质文化的渗透、融汇。

(5)05年试题分析

一.词语解释

1、知人论世

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从社会历史角度进行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谓“知人”是指要研究创作主体——作家的生活经历、阶级地位、思想状况、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心理气质等精神个性,把这些同作家的创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论世”是指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知人论世”指要研究作者的为人行事及其生活时代,才能与古人亲切结交,成为知音。它同“以意逆志”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构成了较为客观的批评方法,相当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

2、文学阅读 唐P329(一般掌握)

3、读者反映批评 阎本P299 1960年兴起于德国的接受美学越过了大西洋,在美国形成了“读者反映批评”流派,影响最大的有费什、卡勒、霍兰德。读者反映批评是指反对以作者为中心或文本作品为中心而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费什认为批评时间的是研究读者阅读经验中随着时间流动对文本作出的反应模式卡勒更在意读者的文学能力;霍兰德认为阅读过程是作者和读者通过文本获得交流的过程。二十世纪后半叶,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接受美学相互交映,共同将读者中心论的文学理念牢牢确立,并将这种文论和批评推向高潮。

4、莎士比亚化

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中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原则的形象表述。它要求从显示生活出发,按现实生活本来的样子进行描写并要求广泛、深刻的描写现实生活,正确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要求对典型环境中的现实关系作真实的描写,揭示生活本质;要求情节的生活性、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的生动朴实。

二、简要论述

1.文学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1).文学虚构是指,艺术家对生活进行加工、提炼、概括重组来创造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活动。生活真实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某些本质规律的生活现象和生活事件,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事实。

(2).文学虚构要符合历史真实,文学的虚构必须与一定的历史事件相吻合,所谓的一定的历史趋势就叫做本质真实。

(3).文学可以虚构具体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虽然没有发生过,但是,放在作所描写的“历史时代中”则不会显得真实。 (4).文学虚构是文学区别于其他文本的关键性特征,也就是说历史著作必须为事实上发生过的东西负责,而文学是为审美负责,所以可以虚构事件。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唐P387-400 一切文学作品都由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大部分组成,因此文学批评也可以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分析和评价,这就需要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的批评标准。

思想标准时衡量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的准则和尺度,它要求文学作品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而且这思想应当是正确的、深刻的和丰富的。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哲学思想等。P387 人们在阅读欣赏和批评中实际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标准去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高低的,因此,没有这样几条较为明确的标准也是不好的。P393

第三篇:《罗小黑战记》观后感精彩评论_罗小黑剧场版电影评论

《罗小黑战记》讲述的是猫妖罗小黑因为家园被破坏无奈进行流浪之旅,在旅途中遇到惺惺相惜的妖精同类与能够和自己和谐相处的人类伙伴,小黑也因此陷入了两难的局面,究竟哪里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属呢?小编整理以下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罗小黑战记》观后感一

如果能看到成长,这必然是一部好的影片。步入尘世,就逃脱不了这个世界的善与恶。影片借一只猫妖的设定,展现了一场人与妖共存世界的价值观大战。想象力丰富,世界观设定很新奇,古代妖界与现代社会的巧妙融合,开辟了另一类的武侠世界。

二维与三维的衔接,使场景更有张力,可能预算有限,我觉得打斗环节的三维场景这一块可以做到更好。故事情节较完整,如果可以强化小黑自我觉醒的话,不让反派自己交代,我相信对于价值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我在想,反派还是一如既往巧言花语的灌输构建美好未来,不那么快的露出反派嘴脸,对于一个没有入世的小孩来说,怎么会这么快的发现他心中的猫腻呢?小黑和无限,师徒两个一个冷峻,一个白痴,笑点多多,多多益善,最后师徒名份的肯定,令人动容。配乐很舒服,画面构图也令人愉悦。

我也是追着番剧,有生之年能看到这部大电影的。这部大电影是番剧的前传,罗小黑的身世。也有番剧的一些彩蛋,电影还没上影,就不剧透了。

最后这部独立于番剧的动画电影让人反思的意义不亚于幽灵公主,国漫在崛起!哪吒都说了,竟然还有人不认识我!

《罗小黑战记》观后感二

坐标济南 周六看的 那天超级开森 看点映不仅没有迟到 检完票还有工作人员往你手里塞周边哈哈哈哈哈 罗小黑战记大电影超有梗&治愈 新角色都有各自的萌点 目测观众年龄应该在16+至35+ 没有熊孩子 那种有梗时大家一起笑 没梗时大家那么安静认真看的感觉太难得啦 这真的是看其他电影从未有过的舒适

《罗小黑战记》观后感三

其实我基本看电影是不会二刷的。。大多电影二刷都乏味了 但是!!这部二刷依然很有趣!

电影有很多彩蛋 我二刷的时候才注意到 (当然也没有刻意找彩蛋 更关注的还是故事本身吧)

故事很好 音乐画风也很好 海上的风景很好 流浪后遇到人也很好

感动的地方还是会眼睛湿湿的 好笑的地方也依然会开怀 就是这么好的一部电影❤

《罗小黑战记》观后感四

刚刚看完点映,我只想说:真的太好看了啊!吹爆罗小黑!散场的时候周围人都在激动的感叹,太好看了啊!!!超棒的故事线,完整的世界观,超级喜欢的画风,宏大的打斗场面,还有时不时出现的梗,所有观众一起忍不住笑出来的观影体验,真的让人难忘❤

电影院开场广告是新裤子xKEEP也是很奇妙了哈哈,再加上我最爱的配音大大山新,据说这里同时配了11个角色,这么多喜欢的东西交汇在一起,真让人幸福呀~

期待上映后再来个n刷

《罗小黑战记》观后感五

笔者有幸抢到了《罗小黑》大电影27号的提前点映,此外还参加了8月30号在北京的路演现场,在观影之前我就对这部电影充满了预期,但是这部电影带来的惊喜还是大大超出了笔者的期望!

逐帧壁纸的作画,裸眼3D的运镜,张弛有度的节奏,酣畅淋漓的打戏,可舔可吸的人设,双耳怀孕的声效……笔者相信这部大电影的质量绝对绝对绝对不会辜负你们的期待!

这部大电影,只是罗小黑系列世界观的一个开端。

笔者文字修养有限,请大佬们轻拍……

我一直非常喜欢罗小黑系列中的森林场景~

简单来说,全片的剧情围绕着经典议题“人与妖的共存”展开,MTJJ团队对故事节奏的把控张弛有度,各方面观感都堪称一流。

我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完成度最高的一部国漫动画作品。我认为这部作品的质量已经达到问鼎世界一流水准的地步。

涉及剧透的内容已经被删减与收容,请大家放心食用~

关于观看大电影的门槛:

笔者在观看点映前比较担心两个点,一个是大电影的宣发推广emmmmm,一个是路人看这部大电影是否需要观看同名番剧的剧情基础。事后我发现《罗小黑》大电影对路人非常友好,这部电影的节奏、设定展开与其本身的质量足以保证这一点,初体验的观众只要顺着主角罗小黑的视角融入这个世界观即可。

啾!

不过,个人建议路人们在看《罗小黑》电影版之前还是看一遍同名番剧比较好,作为熟悉这部片子世界观,了解人物设定的预习还是很有价值的啦~(毕竟本篇番剧累加起来也没多长,花不了仨小时就完事儿了)

本篇的精彩程度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我都已经看了28遍了,还是那么的酣畅淋漓……

关于大电影的剧情与设定:

干杯 [ ]~( ̄▽ ̄)~*

个人认为,《罗小黑》电影与番剧在剧情设计上最大的共通点,在于二者展开的视角:

不定期番剧《罗小黑战记》的视角是从少女罗小白开始展开的;大电影《罗小黑战记》的视角是从离家流浪的罗小黑开始展开的,不过反正都是山新嘛。

电影里的罗小黑为什么是黑发,看了就知道惹~

我认为这是罗小黑系列在剧情设计上非常出彩的地方,MTJJ从一个充满好奇与童真的观察者的角度,试图为我们一步步展示这个人与妖精共存的美丽世界。

从纯真少女(大概)罗小白与罗小黑相遇,引出谛听、根哥哥、爷爷、老君这些个性鲜明的可爱人物,引出蓝溪镇、灵质空间与妖灵会馆的故事,我们的视角也渐渐展开。

这是一个引导观众们发现的过程,主创团队保证了全片剧情的流畅性与完整性,配上主创团队的精湛作画与精美人设,还有精彩的声优演出与配乐,堪称妙趣横生。

在电影里,我们从罗小黑的视角认识这个世界

由于同名番剧的时长……我原本还比较担忧大电影的时长会影响剧情的叙事质量,但大电影的表现非常优秀!

罗小黑的萌不必多言(我抱住就是一顿狂吸),大电影里的罗小黑与本篇番剧相比,更多了一分童真与青涩。这还是罗小黑初出茅庐时候,才刚刚开认识世界的故事,而小黑本身也成为了引发双方冲突的诱因,以及承担剧情内核的载体。

虽然视角并不客观,但我实在看不出叙事节奏与剧情展开上的任何问题。大电影的剧情线不复杂,但却足够精彩!主创团队在电影的时长下保证了上述所言,交出了满意到超纲的答卷~

还有一点是,我感觉大电影的剧情与本篇之间应该还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嗯,是电影续作的味道!)

在电影里,我们从罗小黑的视角认识这个世界

笔者个人觉得《罗小黑》系列作品非常值得称道的就是作品中的真实感与烟火气。

观看过同名番剧的pong友们应该就有所感觉,MTJJ笔下罗小黑的世界,是带着独具特色的圆润饱满的画风以及软萌傲娇萌反差萌各式萌点,还有重重真实感与人间气息的人与妖共存的神奇世界。

这种人间烟火气比比皆是,比如阿根哥哥骑着摩的驶过的田间小路,小白与山新欢快鏖战的电子世界,还是游荡着帮老君带货的谛听的城市漫展,或者是在府先生的东北大碴子口音之中。

???

随着在大电影之中,作画的进一步升级,对这种人间气息的刻画也愈发真实。

电影场景的跨度非常大,森林、暗巷、大海、▇▇▇▇、废弃厂房、公路、▇▇▇、▇▇▇▇▇、写字楼、大街、地铁、高架桥、▇▇▇▇▇……我认为主创团队成功地做到了将奇异的妖精角色与现实场景有机融合,赋予了他们现实的属性,这就使得我们可以顺畅地融入罗小黑系列的世界观之中。这种细腻的真实感的刻画是很难得可贵的。

人与妖相互融合,也能做到在这个世界里毫无违和感吗?

更触动人心的是,MTJJ笔下的这个世界充满着温情与童趣。罗小黑系列的出场人物都带着这股子温柔和童趣,大电影里也是如此。这部大电影里没有恶人,冲突的原因并非善恶,只是源于立场不同。

从经典议题“人与妖的共存”展开的剧情并不复杂,或许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ta的核心,核心在于小黑,他的温柔,他的善良,他的纯真,他充满好奇,渴望更多地认识这个世界,希望自己能包容这个世界,和这世界上所有的人与妖,在他眼中,师父是全世界最好的人。

我为这美妙的师徒情谊而暴风哭泣!

大电影的世界观海报是真的唯美!

我相信MTJJ木头老师和他的团队都是懂生活的人,罗小黑系列的优秀品质一定是建立在主创团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创作的精心与热忱之上的。

所以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番剧还是大电影,都有着自然而然的笑料插入,简洁生活化的人物对白,细腻唯美的场景设计,以至罗小黑的举手投足都描绘得恰到好处,软萌得无比真实。

关于作画和演出:

个人认为,虽然是平面动画,但是这部电影的作画与演出质量完全可以胜任IMAX3D的体验,我个人真的好想好想好想感受一次巨幕3D版罗小黑大电影啊啊啊啊!(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粉丝滤镜太厚了以至于形成了3D眼镜的效果,我在观影过程中甚至体验到了裸眼3D的感觉!(明明点映场的屏幕那么小)

逐帧壁纸真的不是吹!

罗小黑番剧的作画质量在同类作品中已经可以称作头牌了,而这在大电影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每一帧都可以当成壁纸!

逐帧壁纸真的不是吹!

在带动剧情发展,把控节奏的方面,这部电影的精湛演出功不可没。贯穿全片的打戏,环环相扣、行云流水、花样迭起、欲罢不能!高强度打戏的节奏非常快,穿插于剧情之间,轻重缓急拿捏得恰到好处,笔者看得血脉偾张,快意十足!这样刺激精彩的打戏让我不禁回想起《博人传》第65集给我带来的感动……

《博人传》第65集,由国人画师担纲制作的动作场面

业界顶尖声优们的精彩演绎更是锦上添花。你不需要担心任何捧读或是尬聊的问题。大电影的声效非常优秀,皇贞季、郝祥海与刘明月三位老师的演绎十分精彩,你甚至可以体验到山新小姐姐从你的左耳嘿咻到右耳,软萌的声音穿透你的脑膜,带来前所未有的美妙体验!

AWSL~

这部电影里对运镜与声效的运用都做到了极致,在这里再提个笔者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点[已编辑]:

在大电影中有数处无声的片段,都运用得极为精彩,在疑似SCP-▇▇▇-JP的巨大空间中的打戏开场演出堪称其中翘楚,在数秒的无声场景下,全场屏息,压迫感十足!我上一次拥有这样的体验,还是在《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中震撼人心的那段长达10秒的无声镜头,巨大的星舰被贯穿的唯美场景。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中震撼人心的无声场景

我抱住小黑就是一顿狂吸!

罗小黑系列的人设必须夸!大电影的人设更要夸!!!真的是,直弯皆可,男女通吃,美妙绝伦,AWSL……MTJJ团队早在本篇番剧就把握了萌点的精髓!而在电影里面更是把萌与帅都发挥到了极致!所有的角色,无论戏份多与少,都个性鲜明,印象深刻,加上声优团队的精彩演绎真的达到了萌与苏的完美结合!

这个狐娘小姐姐我真的很可以!

主创团队对于本篇中各种戳人的小细节的精彩掌握,在这部电影里更是做到了完美!你们可以在影片中注意到各种戳人萌点与苏点与笑点的小细节,总有一款适合你!

明人不说暗话,我想舔无限哥哥的jio

我必须在这里惊叹一句!MTJJ团队的衣品真的好棒啊啊啊啊啊!预告里出现的小哥哥小姐姐们真的只占一半啊啊啊啊!电影里面各种风格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我都好可以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死了我真的非常想▇▇▇▇▇▇▇▇▇▇▇▇▇▇,▇▇▇▇▇▇▇,▇▇▇▇▇▇▇▇▇▇▇▇▇▇▇▇!▇▇▇▇▇▇▇▇▇▇▇▇▇▇▇!

我可以!

我非常可以!

用一张图表达我的感受: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无论是作画、分镜、演出都可以说是业界的顶级水准!我相信ta就算走到国际舞台上也是底气十足!MTJJ团队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不定期更新到了已经成为粉丝群体们祖祖辈辈的传说的地步,才为我们带来了这样高质量的作品。

关于彩蛋们:

《罗小黑》大电影中彩蛋的密集度不逊于番剧本篇,彩蛋可能存在于画面的任何角落,需要逐帧观看的传言是真的!!《罗小黑》大电影中的笑料密集度堪比《哪吒》!还有更多笑点隐藏在彩蛋里等待你的发现!!

除了上文提到的各种各样戳人的小细节之外,前期还有不少伏笔暗示了后续的发展,我认为伏笔埋设得极为严谨。

番剧本篇的▇▇▇,那个▇▇▇▇▇▇▇▇▇的▇▇▇也有客串出场!!!还有最最最让我兴奋的是那个▇▇▇▇▇,▇▇▇▇▇▇▇▇▇▇▇▇▇的[数据删除]的出场,▇▇大大拓宽了《罗小黑》世界观的设定,点映现场▇▇▇▇▇▇▇▇▇▇甚至开始了[数据删除]

罗小黑系列的世界观要比我们想象得宏大得多,迄今为止我等所见仅仅是其冰山一角!这部大电影仅仅是一个开端,MTJJ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啦!!

关于同类作品:

正如开头所言,我相信这是迄今为止完成度最高的一部国漫动画作品。

昔日大圣凌空归来,今有哪吒魔童降世,我们现在正迎来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国漫动画电影,这着实令我感到激动。

在《罗小黑》大电影之前,笔者认为,在同类作品里,《大鱼海棠》可称是国产动画电影作画配乐之冠,《大护法》可称是国产动画电影剧情叙事之冠。然而此之冠与彼之冠,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之间甚至存在着”国漫电影就不会好好讲故事“的看法。

但是点映事后,我相信《罗小黑》大电影的到来一定会振奋人心。ta既不同于《大护法》暗黑幽邃的各种隐喻以及偏向意识流的演绎路线(虽然有着同样酣畅淋漓的打戏与惊心动魄的节奏),也不同于《大鱼海棠》“我是你哥哥”一般跳跃性的展开方式。

我认为《罗小黑》在叙事的把控上大大超越了《大护法》,而在作画演出和声优配乐,当然还有剧情内容的表现上更大大超越了《大鱼海棠》。这并非是对另外二者的批判,我们应当从中看到国漫制作水平在各个方面上的飞跃,还有MTJJ主创团队在这部作品中倾注的诚意与努力。

我在上文中谈到,《罗小黑》大电影完全具备登上国际舞台的能力,我认为这部大电影的品质和不少同类型外语作品相较也毫不逊色。

强行把《罗小黑》大电影拉来和其他作品对比未免尴尬,不过我依然觉得《罗小黑》大电影的某些特质让我看到了成熟的国际一流作品的影子。

罗小黑的师徒情谊让我不禁联想起了《企鹅公路》,二者同样是小成本制作,同样具备细腻与温柔的,相比《企鹅公路》结尾谜题解开时的略微突兀,我认为《罗小黑》大电影的剧情处理要更为流畅优秀。

《罗小黑》大电影的热血沸腾与亲切温柔并存的特质还让我回忆起了《夏日大作战》,一部同样充满热血与温情的佳作。

点映事后我还忍不住想起了《悬崖上的金鱼公主》,ta们都拥有着纯粹的童真的内核,都触动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碎碎念:

笔者点映事后回去的路上兴奋不已,刷微博回味的时候偶然瞥到一句,

很开心这个IP没有被辜负,这是一部大众都会喜欢并接受的片子

我认为恰如其言。《罗小黑》大电影已经让大家等待了太久,但是这一切都值得,从八年前短短数分钟的flash动画,到现在拥有宏大世界观的大电影,我相信ta带来的惊喜已然超越了大家的预期。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ta饱含温情、童真、赤忱与热血,拥有优秀的制作与精美的设定,还有完整的剧情叙事。

ta大概或许不会是一部票房大爆发的作品,但我是真的希望这部大电影的收入达到可以让主创团队们稳定更新的程度……

尽管“国漫崛起”早就成了一个梗,但我们现在可以对此抱有足够的信心。至少我要用手中的电影票为这支优秀的团队献上致敬!

第四篇:七年级暑假作业南方出版社终极版

一、 1.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2.略P3-4

3.因为那里好玩

4.不必说“这是这一个”也不必说“第下一个”单是“ME ting课”就有非常多的湖湘气息。

二、 夫位 众 弄虚作假 一举两得 P5-6 1. 75度,30度,150度 2. 3 3. 45度 4. 角1,角DEB 5. A 6. C 7.∵∠ABC=30;∠CDE=68 ∴∠BCD=68+30=98 又∵CF平分∠BCD 又∵AB平行ED ∴∠FCD=1/2 ∠BCD=49 8.∠ABO=45° ∠DCO=180-∠QOC=92 9. (1) 画图略 2.AB垂直CD 3.根据反射光线CD 10.

1、互补 2.∠B+∠C=∠A

3、∠A =360-∠B-∠C

4、∠A=∠C-∠B

5、∠A=∠B-∠C P7-8

1、

1、 ANGUAGE

2、 OULD

3、 OWN

4、 south

5、 LEEPS

2、 1. C 2. C 3. B 4. A 5. D 6. C 7. A 8. C 3 1. c 2. H 3. B 4. I 5. D 6. G 7. J 8. E 9. F 10. A P09-10

一、

1. 北方的春风北方的春天是刮土的 2.阴湿 春风柔和,具有传声送味的特点

3.对比:南方的春风和北方的春风对比,第二三段。

衬托:第四段“起初,我也怀恋。。”有衬托作用 亲情互动:

和蔼可亲 品学兼优 走投无路 脊梁 云霄 针灸 好高骛远 眼花缭乱 草菅人命 兢兢业业 唉声叹气 P11-12

1、60度

2、方向,距离

3、25度,85度

4、 6 (1/2*4*3)

5、 504 ( (2.6*5.8)*2*30 )

6、 D

7、 B

8、 C

9、作图略

10、(1)∵∠AOD:∠DAB=3:1 3X+1X=180 X=45 ∴∠DOC=45 (2)OC垂直AB

11、(1) 为直角三角形,且对应边为原三角形边长的2倍。 (2)4倍 P13-14 I 、

1、C 2. B 3.D 4.C 5.D (2) 1.on 2.from,to 3 .here,at 4.on 5.on 6.with 7.off 8.by 9.in 10.on (3) 1.are ,playing 2.doesn’t , look 3.Does ,do 4.What,doing 5.What,would P15-16

一、

1.用了景物描写写出了风景的美丽 ,同时也承接了文章开头与结尾, 2.因为她心里有光明,所以就可以坚强活下去

3.一位女大学生借宿在我们家,告诉我坚强是什么?(概括:对象干什么) 亲情互动: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打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没眼的笛子—吹不响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肉包子打狗— 一去不回 猫哭耗子—假慈悲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老虎屁股---摸不得 骑马不带鞭---拍马屁

瞎子点灯---白费蜡 P17-18 1. (-3,-3) 2.(-4,3),8 3.右,2 ;y ,对称 4.四

5.C 6.D 7.初始:A(3,2) B(-3,2) C(-3,-2) D(3,-2) 变化后:A(3,5) B(-3,5) C(-3,1) D(3,1) 面积不变=4*6=24 8.作图略

9.平分 ,还有其他很多。规律,走的线要经过中间方格 P19-20

一、1.quiet 2.Who 3. other 4.because 5.sport

二、 1.B 2.A 3.A (到很晚) 4.D 5.C

三、 1.What are these? 2. Can I see it? 3. DO YOU LIKE ANIMALS 4. 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s? 5. Where is he from?

四、 1.twelve,eggs 2.some bread and drinks 3.three potatoes and 5 tomatoes 4.one kilo of fish and half a kilo of pork 5.three boxes of apples and a bag of pears IQ无限:书中第62页 P21-22

一、

1.迅疾猛烈的第一段第一句话 2.反衬出马的坚强

3.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因为第二段描写的是这个场面 快乐成长 1. 鹂 鹭 2. 莺 3. 马 4. 鹊 蝉 5. 蛙 6. 燕 7.乌 8. 鸭 P23-24 1. 正负8;正负根号3 2. 正负2 3. 1 (两个绝对值内都为0) 4. 4 5. 正负立方根5

6. C 7. D 8. D 9. A 10.C 11.略

12.(1)2X+1=4 得x=1.5 (2)x=1或 x=4 (3) x=3/2 ,x=-3/10 (4)x=3/2 ,x=-1/2 13. (1) x=17/11 或5/11 ,y=2 ; 则x+y= -5/11 或-17/11 (2) 149/121 ,25/121 14.(a-b)2-25=39 ,(a-b)2=64 得a-b=8或-8 ,带入得 0或4 15.x-2y-3=0,2x-3y-5=0 解出x=1,y=-1. 带入求平方根 正负3, 16.略

P25-26

一、

1. lives 2.teaches 3. clean 4. weather 5. faithful

二、 1.don’t , or 2.Why do 3.Does have 4.take a bus

三、

1. come true 2. put up (建立)

3. shout at (对 大叫,发怒) 4.get up 5. cut up (切碎,

6. cut down (砍到) 7. there is 8. shout to (只是大声叫,没有情绪在里面)

四、 1. F 2. H 3.J 4.G

5. I 6. E 7. A 8. B 9. D 10. C P27-28

一、

1.《木兰诗》乐府诗集 忠孝两全

2.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 3.扑朔迷离

4. 木兰打战场面略写,体现木兰优质品质和特点的地方是详写。体现人物特点更加的鲜明

二、答案在第22页 P29-30 1. x小于等于4 ,x取任意值,x大于等于-1/2,且不等于2 2. x小于等于2 3. -5 4. x小于等于0,x取任意值

5. 1 6. B 7. B 8. A 9. B 10.D 11.(1)(3-y)2=4/9 ,y=11/3,或7/3 (2)x=-14/3 (3)(4)不好写

12.y=1,2x+3y=4 ,答案为正负2 13.a=2,答案为9 14.2c-2b+a , 3c-2a-b 15. a=13 16.a=2,b=3, 两种可能:2,2,3 3,3,2 故为7或8 P31-32

一、

1.C 2.C 3.C 4.D(his 所有物, hers,mine,ours) 5.A 6.D 7.B 8.B 9.A 10. C

二、

1. Would ,like 2. HOW MUCH 3. WHOes IS 4. FAVORITE COLOR 5. WHERE IS 6. HOW MANY

三、

1.is coming 2.watches ,isn’t watching 3.are doing 4.look 5.teaches 6.doesn’t matter 7 goes 8.to go 9 .to meet 10. is P33-34

一、 1.社戏

2.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3.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突出了‘我’急于去看戏的心情。 4.这是他那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往事。 P35-36 1. 消元,二次 ,一次。 加减消元和代入消元 代入消元 ,加减消元法, (加减法)整体代入求解

2. X+3Y=-4 X=-4-3Y 3. 2分之1 1 4. 3 ,1 5. B 6. C 7. B 8. C 9. C 10. 1.X=3 Y=-2 2.X=12 Y=18 11.当X=-3时 Y=6

12.X=2,Y=-2 ,A=1,B=-3 ,最后答案为1 13.1.6000×13%=780 2. X=4200 Y=1800

P37-38

一、

1.B 2.C 3. A(关键是主语the teather,with two students只是定语修饰) 4.B(集合概念名词)5.C 6.B 7.A 8.D

二、

1. HAS FRIEND 2. Which animal does like 3. what’s time 4. HOW’s WEATHER 5. HOW does

三、 1. D 2. C 3. E 4. A 5. B P39-40

一、

1.自家养的一只鸟死了,错怪在猫身上,后来发现冤枉了它,可不久它就死了,我内心很自责

2.发现猫的时候,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东西 3.更加仔细判断,不妄下断言 4.不要做可疑的事。

二、略 P41-42 1. X=30/7 Y=3/7 2. K=5 3. X=1/2 4. X=0 Y=10; X=1 Y=7 ;X=2 Y=4; X=3 Y=1 5. X=20m/3 Y=-7m/3 M=51/46 6. B 7. A 8.B 9.(1)k=-1 ,b=1 (2)y=-x+1,x=8,y=-7 (3)x=-3 10. B=-2 A=1/2 C= -5/2 11. a=6 ,b=1,c=-2 ,3a+b-c=23

12. x+y+z=8 P43-44

一、 1.B 2.C 3.C 4.C 5.A 6.B (home 是个副词 ,前不加介词to ) 7.C 8.A

二、 1.D 2.E 3.I 4.C 5.H 6.J 7.G 8.F 9.B 10.A 11.L 12.K

三、

1、 OTHER THINGS THEM

2、 like FOR

3、 have a look at

4、 STAY AT home ,have ,a

5、 to cross

四、

1、 may take

2、 PLEASE WOULD YOU

3、 LIKE to WHAT about

4、 something DRINK

5、 LIKE CuP

6、 two tea glass P45-46

一、

1. 去 , 从, 通“汝”你,不过 2. 重诚信教育,人要说话算话。 永之呡 1. C (渡过) 2. 贪婪,宁死都不放下钱财 P47-48

1、4≤X≤7

2、大于

3、3-X/2≤(X+2)/2

4、M<4/3

5、 D

6、 A

7、 C

8、 B

9、 1. X≥1

2、X≤1

10、1-1/2-1/4-1/7=3/28 不足6人,有可能为1.2.3.4.5 其中只有3合适, 所以 3*28/3=28

11、(1)5*a=7.5 a=1.5 c=6 y=1.5x (x小于等于6) y=9+6(x-6) (x大于6) (2)x>6 y=9+6(8-6)=21 P49-50

一、1.B 2.B 3.B 4.A 5.D 6.B

二、 1.C 2.B 3.E 4.A 5.D

三、

1、 现在躺在沙滩上享受阳光

2、 Everyone is looking for you here and there.

3、 AN HOUR

4、 BANNANA

5、a thin girl with short black hair . P51-52

一、

1.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朋友铭

友不在多 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 心仁则灵 斯是好友 唯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之 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 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共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 无猜忌之劳形 战国廉靳交 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 君交如水

二、1.炭黑 黑脸 2.比赛 战斗 3.木材 泥土 4.白色 彩色 P53-54

1、 解集 数轴

2、 2

3、85

4、 0 5. C 6. D 7. C 8. D

9、A=1 B=-2 所以(a-1)(b-1)=0×(-3)=0

10、 (1)a小于等于3,大于-2

(2)5 (3)a=0,-1

11、(1)x=6 ,y=4 (2)a=3 ,b=4 或 a=2 ,b=6 P55-56

一、1D 2.A 3.B 4.A 5.D

二、1.B 2.A 3.D 4.C 5.B 6 .B 7.C 8.C 9.A 10.D

三、1.A 2.B 3.C 4.C 5.C P57-58

一、

1、吃苦耐劳、准确性高、容易训练

2、敏锐、细微

3、根据蝙蝠的超声波 制造雷达

二、略 P59-60

1、 扇形,折线,条形

2、14

3、8

4、234 度

5、B

6、 D

7、(1).17+22+4+2=45 (2).17×5+10×22+5×4+20×2=405 (3).405*(0.6-0.2)=162

8、

(1)、20÷20%=100 (2)阅读:30÷100=30% 其他:1-20%-40%-30%=10% 360×10%=36 (度) (3)略 P61-62 一.1.their 2.animals 3.medium 4.favorite 5.worried 二.1.D 2.B 3.C 4.C 5.D 三.1.B 2.B 3.B 4.B 5.D

第五篇:打造“思想的圆桌会议”——《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简析

时评,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后,终于在2002年大举复兴。如果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和《青年话题》吹响了时评复兴的号角的话,那么《南方都市报》则以其大手笔打造的时评版身体力行地为时评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南方都市报》时评的分析,力图为时评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创办

早在1998年11月初《冰点时评》问世,时评在《中国青年报》崭露头角时,就有人预言:中国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观点时代”。且不论“观点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但2002年时评的风生水起却是不争的事实。创办于1999年夏的《青年话题》已经成为报社言论的新品牌,持续居于“新闻版经常阅读率”前茅;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在全国都市报中率先开办时评版;及至下半年,《南方周末》在头版新辟《方舟时评》专栏,《羊城晚报》每周二开辟时评专版,搜狐网每天新设《在线时评》。一时之间,各类媒体齐头并进开发言论市场,时评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媒体竞争的一个新的领域。

伴随此次来势汹涌的“时评热”,是业界学界关于“时评”的规模空前的讨论。而这其中,《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因为其本身的影响力和操作思路方面的创举而成为此次关于“时评”的讨论中一个当仁不让的主角。

2002年3月4日,就在《南方都市报》扩版为常规每日出报88版的当天,时评版面世,开始了《南方都市报》迈向“有厚度,更有深度”的主流媒体之旅。创办之初的时评版每天一版,一周发7版。到2003年4月2日,专辟来论版。至此,《南方都市报》的时评版由每天一个版增加到每天两个版:社评版和来论版。“社评版”的栏目包括:本报社评和观察家。有自己报纸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也有署名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来论版”的栏目包括:马上评论、视点、观点交锋、南方论谭、第三只眼、议论风生、众说纷纭和时事漫画。该版所有言论皆为公众评论。

言论版面化,显要化

我国的报纸历来有重视“评论”的传统,可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报纸评论都通常只是以专栏的形式存在,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今日谈”,《文汇报》的“虚实谈”,《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光明日报》的“大家谈”等。近年来,随着新闻采集和传输方式的现代化以及互联网的推广普及,“消息的提供”已经变得越来越快捷和简易,事件性的独家新闻也越来越少。同时,人们面临洪水般涌来的海量信息,亟需给以梳理、导航,指出某些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向,等等。而这些,正是报纸评论的用武之地。因此,有些报纸的评论已经开始打破“栏”的界限,出现了新闻言论版。而《南方都市报》在这方面的改革走得更远一些。它的言论版由“社评”及对页的“来论”组成。这种“社论版对页”(op-ed)的形式是目前美国大报用来安排社论、来信和评论的通用做法。《纽约时报》是这一风气的始作俑者。①此外,《南方都市报》还开风气之先地将时评版放在了紧接要闻版之后的A

2、A3版,显示出对言论的重视。

言论的版面化和显要化,不仅是《南方都市报》通过提供独家的“观点”以展开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更是该报转型为“强势媒体”、“主流媒体”的必要之举。《南方都市报》在创刊

之初曾被视为“另类”,其关注市井生活,殊少评论,主打社会新闻,语言通俗易懂的风格,使之长期被视为是一份“小报”。然而,《南方都市报》从未放弃过成长为“主流报纸”的理想。正如主编程益中所言:“另类是手段,主流才是目的;另类其实是为了更主流。这是南方都市报的一种谋略。”“为什么必须主流?因为主流风险最小,市场接受程度最广;只有主流报纸,才能吸引主流读者,吸纳主流广告。”②对一份报纸而言,要想成为“主流”,具有权威性、公信度和震撼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的言论。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尤其是对于主流媒体、强势媒体而言,没有或削弱这个旗帜和灵魂,都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言论挂帅”。要想显示报纸水平,张扬报纸个性,锁住较广泛的读者群,报纸言论大有可为。

思想的圆桌会议

《南方都市报》2003年的新年祝辞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秉承‘积极稳健有见地’之精神,发表对新闻的解读和对时局的建言,一如既往地为您提供判断的方式和方法,探索认知的角度和维度,不追求一锤定音;尊重您思想的权利,保护您思想的成果,不谋求话语霸权。我们力求打造一个充满民主气氛的‘思想圆桌会议’,让每一个有价值的思想能够发出声音。”

1.“观点的自由市场”:为了让每一个有价值的思想有一个发言的平台,《南方都市报》是全国首家用两个版面做时评的报纸,而且该版所有栏目“全部开放”,来稿的“文章但求言之有理,不求面面俱到”。③这是媒体对民众民主意识和受众接近权(或表达权)的尊重,是报纸对人(读者)的真正影响。

受众的接近权(right of access)包含的范围很广,如参与媒介的娱乐节目或媒介发起的社会活动,在媒介上刊播新闻性、文艺性、学术性作品等。狭义的接近权则特指每个公民都有在媒介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④众所周知,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意见表达的平台,是民主社会的组成部分,在公共领域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早在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在报告中就指出,“负责管理交流工具的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见和看法。”⑤

时代的变迁、传播技术的发展表明,越来越多的受众需要对我们周围这个急剧变动的世界发言,而建立这样一个发言和交流的平台,形成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既是广大受众实现自己接近权的迫切渴望,更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面对第四媒体大量争夺受众的压力下奋起反击的有力对策。

2.宽容的言论生态:《南方都市报》时评设有“另类观点”和“观点交锋”两个栏目,以保证受众能尽可能地听到多元的声音,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有学者认为,鉴于“实情不自叫”理论(也就是实情不会自己叫自己的名字,所有的实情都是人类主体自命的),媒体应该满足受众的兼听权。所谓兼听权,指的是公众通过不同媒体,尤其是立场、观点不同的媒体,听取彼此各不相同的信息和观点的权利。兼听不同于多听,多听可能包含着重复,而兼听必然包含着差异乃至对立。⑥

被恩格斯称为英国启蒙主义先驱之一的政论家、诗人弥尔顿于1644年发表了《论出版自由》,弥尔顿在这篇名著中提出了“自主原则”,他说道:“让她(真理)与谬误交锋吧,谁看见在自由而公开的交战中,真理会败下阵来?”他又说:“上天给他理智就是叫他有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智就是选择。”⑦因此公众只有多方听取信息,才有可能获得实情。所谓多方,既包括多家媒体,同时还必须包括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媒体。报纸登出“不同”,恰恰是展示真理是怎样通过争议排除错误的过程。

《南方都市报》对待“不同”的态度是宽容的。其宽容既表现在不将一些所谓“另类”的观点拒之于版面外,也表现在让一些具有冲突色彩的观点形成交锋。以2003年9月14日关于“广州自杀秀现象”的评论为例,形成观念对垒的是一篇本报署名评论员文章和一篇社外来论。社评的标题是“城市不应蒙蔽的人性之光”。文章批评有些媒体将一男子从高高的跨街铁桥上纵身跃下的轻生行为称为是“自杀秀”,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而对生命的尊敬是一座城市人文精神应有的底线。而来论的标题是“不能用城市设施进行自杀秀”,认为利用公共设施自杀的人并非真的要自杀,只是为了哗众博得同情。对于因为利用公共设施而造成交通堵塞,浪费警力和物力的要追究其或其家属相关责任。这种不同观点的交锋既有与当日言论的交锋,也有就以前发表的言论的不同观点。

言论的“生鲜专柜”

我们党报历来有“读者来信”版,可是长期以来,读者来信版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群众提出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疾苦,把党报当作一个类似政府信访部门的一个渠道,而不是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国家大事的个人观点。后来代替“读者来信”的言论版的又是一种纯社会评论版(几乎完全是由擅长写评论文章、杂文的社会文人群体来支撑)。这种版面其实只是报纸杂文栏目的扩大而已,品种单一,而且代表的社会人群也比较单一。真正带有交流性质的言论版,比较典型的是《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这个版追求“大嘴小嘴都说话”,可是它的主打言论却不是社论。该报的社论仍然放在一版,只有到年节和重要会议才可以见到,因此我国社论形式主义化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⑧

而评论的力量来源于时效性。评论的作用不仅是解读新闻还是爆破新闻,正如张明春先生在主持《大连日报》“新闻网吧”(时事评论版)的时候,每期都有一句非常醒目的通栏文字:新闻在被议论和关注时,会产生更真实的力量。

《南方都市报》言论的时效性体现在,其一:借鉴国外成熟报纸每天都有一到两篇社论的做法,使我国的社论从节庆日或者重要会议的“专贡品”回归到“新闻评论”的初始功能。《南方都市报》将署名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挂“社评”的栏题,与不署名的美国报纸言论版的社论相比较,署名评论员的文章虽然地位较后者为轻,但是,正是因为相应“降低”地位,才使得“高高在上”的社论通常所不涉及的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得以进入“社评”的选题,⑨从而实现了报纸每日对日常新闻的表态。

其二:言论与新闻同步捆绑发送。《南方都市报》的新闻和评论的时间差基本控制在一两天之内,而且几乎每天都有一篇言论,其评论对象是同期本报的新闻,使新闻与评论互相深化,互相延伸,加重了报道的分量,而且真正做到了新闻和评论的同步。时评的目的不在于穿透历史的深远,而是通过对社会的实时监测,随时随地地促成社会现实的小步前进。 小结

时评,顾名思义,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它既不是现代才产生的,也不是从中国新闻评论史一开始就有的。考之中国近代报业史,有过两次“时评热”。1896年8月9日上海创刊的《时务报》,促进了中国第一次“时评热”;到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的第二次“时评热”。面对2002年“时评”的勃兴,有人将之称为第三次“时评热”。⑩如果说杂文是专制产生的珍珠,那么时评就是民主所催生的结晶。时评,是公民参政、公民表达的实用文体。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是时评兴起的土壤,是其进一步发展与繁荣的催化剂和促进剂;而反过来,时评的兴起和繁荣又助推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民主。

尽管现阶段的时评还有种种毛病,而《南方都市报》的时评也远非尽善尽美,譬如说,片面追求时效性所带来的“肤浅”,又或者一味讲究“理性,建设性”而忽视了“批判性”。但是《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操作思路和公民议政”的思想无疑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注释:

①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第223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②詹正凯:《程益中:另类报纸其实是为了更主流》,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3.2.17)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谭梦玲、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董天策)

上一篇:年度总务科工作总结下一篇:南京市大众游泳现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