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

2024-05-11

行业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精选8篇)

篇1:行业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

行业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

一、宏观环境分析

1、经济分析

2、社会/文化分析

3、技术分析

4、政策/法律分析

二、行业分析

1、行业描述

2、行业周期分析

3、行业竞争分析(五力竞争模型)

三、公司分析

1、公司描述

2、公司业绩回顾

3、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分析

4、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5、公司财务分析

篇2:行业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

项目提出的背景(改扩建项目要说明企业现有概况),投资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2、需求预测和拟建规模

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的预测、国内现有生产能力的估计、销售预测、价格分析、产品竞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等、拟建项目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总额、产品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

3、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配套设施情况

经过储量委员会正式批准的资源储量、品位、成分以及开采、利用条件的评述、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种类、数量、来源和供应情况、所需公用设施的数量、供应方式和条件;

4、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矿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及水、电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厂址方案比较与选择意见;

5、设计方案

项目的构成(包括主要单项工程)技术来源和生产方法、主要技术工艺和设备选型方案的比较、引进技术、设备的来源国别,与外商合作的技术方案、全厂布置方案的选择和工程量估算、公用辅助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6、环境保护

环境现状、预测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保与三废治理方案;

7、企业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8、资金筹措和利用外资方案:

资金用途,主要采购内容和采购方案、列出主要设备、材料清单(含数量、型号和主要技术参考等)合资期限、出资方式、外汇平衡、偿还方案等都要做出明确交待、9、经济评价

10、附件

“附件”是可行性报告的依据,也是其组成部分,一般应包括的内容: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书、项目建议书批件、地质报告、产品检测报告、环境分析报告、资金来源意向证明、征地和外部协作条件的意向性协议、其它等。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做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特别是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1、社会及经济效果评价

篇3:行业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报表分析,基本框架,分析模型

财务报表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它向必需的使用者传递财务信息。综观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研究文献或权威书籍, 不难发现这些文献所涉及的内容存在一个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即不仅学科名称不一, 内容相差则更大。为此本文在分析当前财务报表分析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本文重点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研究。

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基础

(一) 会计信息有用性假设

信息的取得总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必要前提, 没有充分而又相关的信息资料, 任何分析也无法开展。在财务报表分析所需信息中, 会计信息无疑是最大的信息源。因此, 其首要假设就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假设。

(二) 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与市场失灵

在有效资本市场上, 基于历史的会计信息是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的, 只有未来的新的信息才会对市场价格形成影响, 因而投资者可以据此获得超额收益。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强式有效市场是难以达到的, 实际上由于套利假设前提的非真实性, 加之人类自身的弱点:贪婪、恐惧、情绪与偏见等非理性因素, 不论其多么精明, 在现实的市场中任何投资者都不能完全套利, 从而使得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性波动。因此, 市场失灵普遍存在。正由于如此, 财务报表分析也因之具有较大的用途, 尤其是基于基本分析的证券投资, 会计信息则显得更有用武之地。

(三) 未来的可预测性

在这里假设事件或活动在未来会重复发生, 因而过去能够昭示未来, 人们可以运用事件或活动的历史轨迹分析了解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是人类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尽管人类自身的弱点使其具有非理性特征, 但人们仍然相信借助于特定的方法, 对相应的信息资料进行适当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市场, 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框架

财务报表分析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是一个由目标、要素及其关系、方法与模型构成的整体。传统财务报表分析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并因此构建财务报表分析整体架构, 从现有的著作及研究资料来看, 没有对财务报表分析整体进行设计。

克雷沙.帕利普等 (1998) 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透视企业: (1) 经营策略分析; (2) 会计分析; (3) 财务报表分析; (4) 前景分析。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分析框架 (图1) :

李心合、蔡雷 (2006) 则在分析他人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基础上扩展了财务报表分析架构, 其扩展后的框架为 (图2) :

从以上可以看出, 不同的学者对财务报表分析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取得一致观点。相比较而言, 克雷沙.帕利普等的论述较为全面, 且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但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目标, 因而分析无“归属感”。李心合, 蔡雷的观点新意在于强调财务报表分析的战略性和价值性, 但同样没有明确财务报表分析的目标因而就不能分清何为主何为次。

综合目前的研究, 我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系统第一要素就是目标的确定。财务报表分析基本目标是为了协助财务报表使用者经济决策以更好的实现其目标, 财务报表分析的具体目标则因不同的使用者以及不同的决策问题而有异。如果仅就财务报表分析而言, 财务报表分析系统的第二要素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分析指标驱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果以利润为企业业绩衡量指标, 并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 则财务指标的驱动要素主要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能力分析 (包括盈利质量分析) 、战略分析、盈利取得的风险分析、管理效率分析以及增长分析。这些要素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围绕盈利能力分别分析评价盈利能力实现的限制性因素——战略、风险和管理约束。

除此, 财务报表分析策略也是有效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杰明.格雷厄姆 (1999) 认为分析具有三个功能: (1) 描述功能; (2) 证券选择功能; (3) 评判功能。我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 (1) 描述, 主要说明衡量指标当前水平或状况; (2) 解释, 分析说明衡量指标处于当前水平的原因; (3) 推论, 根据 (1) 、 (2) 以及当前和未来战略、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及其趋势分析, 评判衡量指标未来的发展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或状态, 分析说明影响衡量指标的约束条件及约束程度。

三、财务报表分析目标与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应当是财务报表分析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但令人遗憾的是, 现有的著作及相关研究资料中很少涉及这个内容, 比较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有利奥波特.A.伯恩斯坦 (2001) , 他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借助于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 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工具与技术分析得出对企业决策有用的预测和推论。这个定义明确了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了企业经济决策, 分析的最终成果是相关预测与推论。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个定义的狭义性, 因为财务报表分析不仅仅为企业决策服务, 它可以运用于业绩评价、市场分析、价值评估与战略兼并等诸多方面。因而, 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目标应当是运用适当的方法, 将为了某个目标而收集的财务会计数据及相关资料转化为有利于人们经济决策的信息, 即其基本目标包括: (1) 将财务报告内含信息外显化; (2) 作为经济决策的分析工具促使更好的决策的作出。

体现财务报表分析基本目标的具体问题与财务报表分析基本目标本身不同, 后者更具有一般意义, 前者则会受到问题内容的影响, 尤其是任何问题都需要一种代表性的指标, 即财务报表分析的预测或推论的结果总是一系列的指标数值或其趋势。根据当前的研究, 判断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主要有利润指标与价值指标, 从而形成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视角——利润导向和价值导向。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即为利润导向, 利润最大化以及创创利能力是其评价重点和根本目标。现代财务报表分析则以价值为其评价指标, 其目标是为了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创值能力的评价。本文在总结传统目标导向下的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架构与模型的基础上, 主要以价值导向视角来构建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框架及其模型。

四、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内容

(一) 传统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内容概述

传统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评价指标主要是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因而对企业盈利及其能力的分析总是财务报表分析的核心内容。

(二)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关键

1、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及能力分析是传统财务报表分析核心与归宿, 其具体内容包括:

(1) 现有盈利水平与盈利能力;

(2) 原因分析, 包括市场因素:竞争——毛利率、占有率;管理——周转率与费用管理;资源 (财务) :资本结构——财务风险;行业与外部环境;公司治理与战略等。在此基础上, 对未来盈利能力进行预测:盈利水平、增长及可持续性。

盈利能力分析的核心是对企业未来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价。首先是对过去的业绩的分析并由此推断未来;其次是直接对未来的分析, 如利润、现金流的预测和价值评估——这部分的分析既是外部关系人决策所需要, 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指南。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基于过去的业绩评价。

盈利可持续性分析内容众多,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视角来研究, 核心竞争能力分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分析内容, 尤其是从财务视角的分析。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经营, 当然这里首先包括企业战略的正确性, 即核心能力首先要求企业有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价值理念、经营方向、产品或服务等。持续经营能力主要体现于财务上的成功, 财务上的成功集中体现在可持续增长的能力。由于增长具有收益与风险同时存在的两面作用, 因而风险也是企业能否持续增长因而持续经营的重要控制内容。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由企业战略与管理效率 (包括资源控制能力) 等决定的。从财务层面来看, 风险则主要由于企业增长与其资源的配置脱节, 因而财务杠杆作用的适当运用能力则成为财务风险控制的关键问题。

2、成长能力分析

根据高成长公司的研究, 其成长性指标包括:

(1) 主要分析“持续与高速”, 关键分析“增长的同步性”;主营业务收入与净利润同步增长;主营业务利润与净资产收益率稳步提高;总资产与净资产规模同样保持着持续增长;

(2) 主营业务的稳定性。“对任何一个上市公司来讲, 它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地位”;

(3) 公司治理、高层/大股东的稳定性。“对优质成长性公司关注的因素之一是该公司是否具备良好的治理结构。而企业治理结构的一个关键就是股东与管理层的协调关系。”

(4) 核心竞争力与高成长伴生。“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 基本面是决定业绩的最终因素与定量分析的呈现结果必定是一致的。”

(5) 环境的变化/现金流量保障。

根据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企业持续增长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 (1) 利润边际, 它将提高企业内部现金流量获取能力; (2) 股利政策, 这是由于股利的发放直接涉及到企业内部留存率, 从而影响企业内部再投资能力, 进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获取能力; (3) 筹资政策。从理论上讲, 由于财务杠杆作用的存在, 债务筹资能够提高企业股东的价值; (4) 总资产周转率。

五、现代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模型

(一)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模型

传统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模型主要是一种文字与定量指标表述的结构模型。本文将克雷沙.帕利普等人的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框架进一步扩展为如下分析框架模型 (图3) :

(二) 价值导向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价值管理需要价值型财务报表分析系统。价值导向分析模型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 其衡量指标是 (自由) 现金流量现值。这种系统借助于价值评估模型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将价值驱动因素分析作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要素。按照企业价值衡量模式, 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主要有现金流量、资本成本和增长等三大因素。但在财务控制过程中, 还需要对这三大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例如可以具体划分为增长率、销售利润率、再投资比率、营运资本增加率、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等因素。因此,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必须根据不同的价值驱动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式的分析, 从而有利于使用者有效战略分析和长期决策。

(三) 价值导向型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迫切需要动态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价值驱动因素并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互相关系并不是直线型而是互相影响、互为前提, 有的因素与价值成正向关系, 有的则成反向关系。这种关系结构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组织, 这些因素在某时点上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空间的结构。同时, 这些要素将随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 因而影响不同时点的企业价值, 一旦某个因素在未来某个时点发生变化, 企业价值水平也将发生变化, 如果将不同时点上的可能变化以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绘制成一张图表, 则形成一种动态分析图——一种随时间而变化的轨迹。因此,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包括以价值评估模型为基础的价值导向财务报表分析并不能真正揭示企业价值驱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我认为价值导向的财务报表分析客观需要一种动态财务报表分析系统, 这种系统应反映时间的作用, 即应分析价值驱动因素因时间因素而发生变化以及因之而使价值出现不同状态的轨迹。

最后, 财务报表分析应用构成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应用性方法论学科, 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有用性自然成为其最为关键的问题。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用途很广, 无论是业绩评价还是价值评估, 不论是外部投资人进行证券投资分析还是进行信贷分析, 即使企业内部战略制定都离不开财务报表分析。因此,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应用既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出发点, 也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埃里克A.海尔菲特.财务报表分析技术——价值创造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安德鲁.布莱克博士 (DrAndrewBlack) , 菲利普.赖特 (PhilipWrig ht) , 约翰.戴维斯

[3]、JohnDavies.[3]追寻股东价值——业绩驱动因素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戴维.E.霍金斯.公司财务报告与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克雷沙.帕利普, 维克多.伯纳德, 保罗.希利.经营透视:企业分析与评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李心合, 蔡蕾.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框架与超越[J].财经问题研究.2006, (10)

[7]、利奥波特.A.伯恩斯坦.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林钟高, 汪家常, 常彦群, 戴新民, 张军.财务报表分析与业绩评价[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史蒂文森.以预见创造未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篇4: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价值链成本驱动因素战略定位

现代企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引入了战略管理新理念。为了顺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将成本管理会计导入企业战略管理并与之融合,无疑是传统成本管理会计顺应潮流的必然选择。本文把价值链分析法应用于成本管理,构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界定

“战略”一词原属军事术语。《辞海》(1979年版)对战略的定义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将“战略”观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一词最初由美国学学者安索夫(Ansoff)在其1976年所著《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近年来,战略管理通常被视为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与调整过程中相关战略要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是在对企业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企业长期和短期目标。进而开发和实施导向目标的企业战略的全过程。典型的战略管理过程包含企业环境分析、确立目标与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等阶段。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在战略思想指导下,战略成本管理关注成本管理的战略环境,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与实施,实质上就是成本管理会计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成本分析与成本信息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与影响战略的相关要素结合在一起,通过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木管理的基本框架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框架

1.价值链分析

每一种最终产品从其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过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这就是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竞争上的价值链(Value—chain)。

行业价值链分析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由作业特性决定,价值链一般按行业构成,相关行业之间有交叉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均位于某行业价值链中的某一段,企业内部也可分解为许多单元价值链。每个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进行企业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如果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的累计总成本小于竞争对手时,就具有了战略成本优势。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往往突破企业自身价值链,把企业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成本优势。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在行业中往往存在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者。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本企业价值链在行业价值链中处于平行位置。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并与之进行比较,根据企业的不同战略,确定扬长避短的策略以争取成本优势。

2.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成本动因分析超出了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少量因素(产量、产品制造成本要素),而代之以更宽广、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比重比较大,可塑性也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住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战略成本动因又可大体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 Cost Driver)和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 Cost Driver)两大类。

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组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和影响战略成本整势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规模:在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等方面的投资规模;范围:指企业价值链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前者与业务范围有关。后者与规模相关;经验:即熟练程度的积累。通常与企业目前作业的重复次数相关;技术:指企业在每一个价值链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多样性: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服务的种类。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分析以上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直接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价值链活动成本的影响,最终可归纳为一个“选择”问题:企业采用何等规模和范围,如何设定目标和总结学习经验,如何选择技术和多样性等,这种选择能够决定企业的“成本地位”。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根据其属性无疑是企业在经济结构层面的战略选择。

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通常包括:劳动力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全面质量管理;能力利用;联系。企业的各种价值链活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执行成本动因与结构性成本动因有着不同的性质。在企业基础经济结构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可以提高各种生产执行性因素的能动性及优化它们之间的组合,从而使价值链活动达到最优化而降低价值链总成本。

3.战略定位分析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诸战略中最为明确的一种。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服务)厂商,也就是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它只要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近平均的水平,就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在与对手相当或相对较低的价位上,成本领先者的低成本优势将转化为高收益。成本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就是成本领先者,而不是成为竞争这一地位的几个企业之一,所以,成本领先是一种格外强调先发制人策略的一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可通过大规模生产,学习曲线效应,严格的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必须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资源。

(2)差异领先战略。当一个企业能够为买方提供一些独特的、对买方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产品时,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区别其他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性。差异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当然,这种差异应是买方所希望的或乐意接受的。如能获得差异领先的地位,就可以得到价格溢价的报酬,或在一定的价格下出售更多的产品,或在周期性、季节性市场萎缩期间获得诸如买方忠诚等相应的利益。差异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选择那些有利于竞争的并能使自己的经营独具特色的性质,重在创新。虽然经营差异包括了质量,但其含义要广阔得多,经营差异领先战略是通过价值链全方位为买方创造价值。经营差异的代价一般较高,它不能直接降低成本,但可以通过价格溢价或增加销售量相对降低总成本。只要企业获得的总收益超过为经营差异而追加的成本,经营差异就会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3)目标集聚战略。如果企业能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竞争优势,回报将是巨额的,因为收益是累加的—差异领先会带来价格溢价,与此同时成本领先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要想全面地、长期地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地位,是不现实的。目标集聚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种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细分市场,以取得在某个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更广阔范围的竞争对手。目标集聚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寻求在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差异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则追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目标集聚战略通常选择对替代品最具抵抗力或竞争对手最弱之处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采用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同样具有取得超过产业平均收益的能力,如果企业能够在某个目标市场上获得成本领先或差异领先的地位,并且这一目标市场的产业结构很有吸引力,那么实施该战略的企业将会获得超过其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4)生命周期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产品从导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都是一个有限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可由几个明显的阶段加以区分,分别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因而需采取不同的阶段策略。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导入期和成长期,可采取发展战略,以提高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加大投入,重视差异领先,甚至不惜牺牲短期收益和现金流量;在成熟期,可采取固守战略,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竞争地位为目标,重视和保持成本领先,尽可能延长本期间;在衰退期,可采取收获与撤退战略,以预期收益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有时是主动退出)市场份额。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远性思想,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直至产业的生命周期。

(5)整合战略。整合可以扩张企业的价值链活动,横向整合扩大企业业务规模,纵向整合则往往超越企业的业务范围,沿行业价值链方向向前或向后延伸整合。运用整合战略,调整(增加或解除)整合程度,可以重构企业价值链,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

一项价值活动的成本常受制于规模经济或规模的不经济。规模经济产生于以不同的方式和更高的效率来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能力,意味着满负荷运行的活动在较大的规模上效率更高。横向整合扩大规模。规模与经济并不是正比例直线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协调的复杂性和非直接成本的跳跃式增力。可能导致某项价值活动中规模的不经济。正确运用横向整合战略,控制规模适度,可取得成本优势及最佳成本效益比。

一项价值活动的纵向整合的程度也会影响其成本,如有关“自制还是购买”的战略决策就涉及到前后整合的选择问题。纵向整合可以避免利用市场成本回避强有力的竞争供方或买方,也可以带来联合作业的经济性等,从多方面降低成本。纵向整合不可避免地有成本支出,也不言而喻地有利益期望。在任何战略成本决策中,成本和利益都是必须同时考虑的。当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或更加有利可图、更加容易实现时,也可采用有限整合或准整合战略。有限整合对供应商与顾客设立了严格的限制。可以避免为抵消侃价实力而进行完全整合的必要性。准整合是指在纵向相关的业务间建立一种关系(介于长期合同和完全拥有所有权之间),可以在不发生全面成本的情况下取得纵向整合的一些或许多利益。

当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进行战略目标调整,根据企业现有内部职能,若解除(或部分解除)整合时能够降低价值链活动成本而又很少影响企业收益时,解除(或部分解除)整合也是一种可选的方案。整合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全局性思想。

总之,价值链分折、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为企业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吴树畅:相机财务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财务行为选择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Roh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1992

[3]Rohert S, 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 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

篇5:SCP分析框架在传媒行业的应用

(1)SCP框架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式,其中S指市场结构,如市场集中度、产品的差异化、进入障碍;C指厂商行为,如定价、策略、开发;P指产业绩效,即配置效率、技术的进步。

(2)应用于传媒行业,SCP框架中的市场结构可以用以下下几个变量来度量:

媒介市场集中度:是指一特定媒介行业中,少数几个最大媒介所占的市场份额。

一般用来刻画市场的寡占度。媒介产业中大部分属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影响媒介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规模和市场容量,广告收入、发行量、视听率都可以用作参数来考察媒介市场的集中。

媒介产品的差异化:是指媒介通过其产品差异(色彩、版式、栏目内容等等)实

现消费群体的差异,进而实现市场的差异。

产品差异化导致品牌忠诚,例如常年订阅某报的读者、每天按时观看固定频道的观众。这使得即使媒介产品价格,或者接近难度即便高于对手,消费者仍会购买并把自己的注意力分配给其忠诚的媒介品牌。

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物,在媒介产业中可以指一定的成本、设备、发行渠道等具体障碍外,也可以是法律、版权保护、以及已存在的厂商达到的学习曲线经济,都使得新企业进入的难度增大。

(3)传媒产业中的厂商行为

杂志、报纸的售价,电视栏目内容的策划等都看做是传媒行业中的厂商行为。处

在垄断竞争状态下的传媒,如某一城市的杂志群,面对读者市场,由于彼此之间可作为替代品的竞争,在售价上只能是很有限的决定权,所以一定区域内、相似定位的杂志价格差别不会太大。面对广告商市场,相同的版面广告折扣价格也非常接近。为了扩大利润,杂志社会开发一定的产品策略,如使自己的杂志从材质、色彩更具风格化;

电视台之间可以看做是多寡头竞争,节目的播出时间、节目的类型策划都可以作为产品策略的一种,同时寡头之间很容易模仿彼此的产品策略,制作相似的节目,如我国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中一些列的选秀、相亲节目扎堆出现。

(4)传媒产业绩效

传媒产业的绩效主要指其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技术创新,其中较其他行业最有特色的是文化目标和多元化。

在杂志行业,我国采取控制刊号的方法来宏观调控配置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同类化严重的杂志扎堆,但也使得一部分刊号资源被用于寻租行为,即不出杂志的人从种种途径得以控制大量刊号,杂志社为合法出版只得花重金购买,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生产效率低下。

篇6:高校廉政风险基本框架研究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课题组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是高校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进预防腐败工作的有力抓手。本文根据权力决策、执行、制约的运作过程及规律,从学校决策部分、运行管理部分两大方面,对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基本框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尽快从根源上治理和预防高校腐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面对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中央多次提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1年中央纪委起草并下发了《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和部位为重点,逐步建立覆盖党的机关、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运行顺畅,制度配套完善、执行有力,预防腐败成效明显提高,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是高校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推进预防腐败工作的有力抓手。

二、高校廉政风险基本框架的组成部分

高校廉政风险基本框架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围绕人、财、物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部门、岗位和环节,针对其中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权力的运作过程,找出易生廉政风险的环节,继而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的反腐倡廉制度,通过制度本身的强制力和规范性、约束性作用,保证学校决策、运行管理、监督保障的科学、民主、高效,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和不正当行为的发生,促进学校改革发展顺利进行。

根据权力决策、执行、制约的运作过程及规律,高校廉政风险基本框架应分为两大部分,即学校决策部分、运行管理部分。学校决策部分包括党政决策和民主决策;运行管理部分包括干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行政管理和行风建设等方面。

按照以上构建思路,构成高校廉政风险基本框架的主要部分。

三、高校廉政风险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

(一)学校决策方面 1.学校党政决策

党政决策居于高校各类管理活动的核心位臵,决定和支配各种学校里的管理行为。防范这方面的风险,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直接关系到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这方面的风险主要有:学校、教学单位民主机制不健全、缺乏制衡力,领导班子及成员民主意识淡薄,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决策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议事制度形同虚设,造成决策失误,影响班子团结协作和干群关系;重大决策决策过程民主和透明程度不够,征求意见环节缺失。同时,对重大决策结果落实和督查不力,影响工作进度和效果。

2.学校民主决策 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依法决策是前提,科学决策是目标,民主决策是保障。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扬民主,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科学决策,就可以对决策进行及时补充和修正,保证学校的顺利发展。高校在这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民主治校、教授治教、专家治学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影响学校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专业性,造成决策失误。表现在:教代会代表履责意识不强,履责机制缺失,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同虚设;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不健全,造成科学决策不科学,专业决策不专业。

(二)运行管理方面 1.干部人事管理(1)干部管理

为建立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央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规定。对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可以发现,学校存在以下风险:

干部选任管理方面,岗位设臵科学论证不足,存在随意性;岗位选拔条件标准单一,缺乏针对性;干部推荐、考察、民主测评程序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性;干部档案信息审核机制缺失,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干部任免事项酝酿、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试用期培养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指导培养不够;干部任期制管理不规范,人、财、物岗位交流机制不规范,廉政风险提高。部分高校甚至存在选人用人违规和“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现象,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干部选任监督方面,干部监督“四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对选任过程缺乏有力制衡,造成管理漏洞;干部考察预告、竞争上岗过程、任前公示等环节缺乏透明度,民主监督渠道不畅;群众信访受理及核查机制不健全,群众意见得不到重视;纪委、监察、组织联席会议机制不规范,监督力度不够,给违规行为造成可乘之机;干部选任回避制度执行不力,造成“唯亲任人”;干部选任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滋长违规选任风气。

干部管理考核方面,后备干部队伍管理流离于形式,滋生随意选人土壤;政治理论和党风廉政教育针对性不强,学习教育培训制度缺乏力度;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法规宣贯落实未能到位,监督制约有效手段匮乏,存在个人违规“死角”;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未能充分体现;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重形式轻效果,问题整改落实不力;对干部的经济责任过程监管缺乏力度,不利于对腐败的有效预防。

(2)人事管理

为加强学校人事管理,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职员工的勤政廉政,增强其生机与活力,应该在人员聘用及管理、工资待遇、技术职称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防范存在的廉政风险:

新进人员选聘方面,新进人员(包括教学单位、后勤集团等各类人员选聘)岗位设臵缺乏计划控制和科学论证,选聘标准不确定,程序不严格,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人才引进缺乏有效监管机制,面试考核和审核程序把关不严,引进效果难以保证,也易引起现有人才流失;人员聘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合同履行和监管不力,造成虚报冒领薪酬违规行为,制度形同虚设。同时,教职工劳动纪律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管,纪律处分处罚措施缺乏依据。

薪酬审核发放方面,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缺乏合理性和激励性,没有体现相对公平和优劳优酬原则;下拨院系的岗位业绩津贴额度计划不足或过多,可能导致下年预发放情况超支;医疗保险缴费基数核定不准确,影响教职工无法正常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校内医疗补助基金使用未经校内医疗补助委员会审批,可能造成基金使用不当。各教学单位在对所属教职工进行年度考核与津贴发放时,存在审核不细、把关不严等问题,津贴分配发放原则和标准不合理,有失公平公正。

职称岗位评聘及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推免方面,学校和教学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职级晋升制度不健全,岗位指数设臵、评聘条件确定、评审过程组织、评议办法选取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滋生重指标轻实绩、公正公平缺失等现象;申报材料把关不严,造成评聘材料弄虚作假现象;评审专家组成不合理,回避制度形同虚设,造成重关系轻业绩、拉选票走后门、以权谋私等现象。教学单位的科级干部学术组织负责人推荐任免不规范,造成选人用人的随意性,职工反响强烈。

2.财务管理

为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发展,根据国家和上级有关法规,结合学校特点,有必要加强各种财务管理制度,堵塞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如下漏洞: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违规设立收费项目,收入管理不规范;违反收支两条线,虚报冒领,形成贪污、资金挪用和“小金库”;校内预算经费性质(国拨经费、自筹经费)、额度分配不合理,造成资金争取的“暗箱操作”;票据的使用不规范,造成违规使用现象。经费支出审批程序不严格,造成虚开发票、帐物不符,资金利用效益降低;对二级财务监管不到位,会计委派形同虚设,诱发违规问题,甚至造成管理失控。教学单位经费使用不规范,审批不严格,管理混乱。引进人才配套科研启动金立项审查不严格、评审不规范、经费使用不合规,导致资助后效果不理想,且无法避免由于使用者中期调离,给学校造成的经济损失及负面影响;科研经费使用违反合同条款,审批程序不规范,以致虚报冒领、套取经费、违规报销等现象。

3.采购管理

高校的主要采购项目主要分为大宗物资采购(包括仪器、设备、家具、图书文献资源、药品药材医疗设备)、基建工程采购(包括新建工程、维修改造工程、绿化工程、工程服务等)、供热用煤采购和饮食材料采购等,在这些采购中,共同存在着以下廉政风险:

工作人员对政策法规把握不全,廉政意识不强,成为商业贿赂侵蚀对象;采购立项论证不充分,市场调研缺乏谨慎,所采购货物受厂商主导,甚至与厂商建立“经济互惠同盟”;采购文件制定、评审办法制定、评审过程管理和评审人员选取不规范,监控不到位,给腐败滋生可乘之机;合同弄虚作假,合同签订审核缺失,验收监管不规范,使学校利益蒙受损失,导致价高质劣或从中收受好处。

4.行政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高等院校实现和优化其教学、科研两大主要职能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持作用。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基建工程、资产管理、后勤服务、产业投资、教育教学等方面存在若干廉政风险:

(1)基建工程管理

基建施工管理人员选拔、教育、监管不力,导致管理人员失职失责,擅自脱岗,甚至牺牲学校利益与施工方“共进共退”;对施工单位及人员身份的真伪性辨别和监督不到位,使“工程分包”变成可能;对施工监理单位缺乏有效监管,工程质量难以达标;对基建材料、设备到货进场的验收监测制度不健全,造成价高质劣;隐蔽工程封闭前未及时有效验收,工程决算结果与实发费用不符,影响工程整体验收质量和造价核算;工程项目过程审计、竣工结算和决算审计不严格执法,甚至出现与施工、监理、管理方携手弄虚作假,牟取好处的现象。

(2)资产管理处臵

各种资产从购臵审批、购买、保管、领用、使用维护直到处臵的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缺少有效内控手段,造成资产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学校资产,导致学校资产流失;资产调配使用缺乏科学规范,造成长期闲臵和浪费,导致拉关系走后门;利用公用房租赁、资产报废之机变卖固定资产,伪造相关手续,从中谋取利益。

(3)后勤管理及相关服务

学校的后勤管理及相关服务工作与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的后勤保障休戚相关,因此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健全完善水电暖等各项收费及相关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水电暖和网络电话收费方面,水、电、暖和网络、电话收费工作人员廉政意识不强,岗位交流不畅,执法监管不力,导致管理人员失职失责,甚至以权谋私,牺牲学校利益为自己或他人“减”、“免”费用,从中收受好处。

其他相关服务方面,学校党政印信刻制、使用、审批程序不严格,造成违规刻章、违规用章、滥用印信,从而获取个人私利或帮助他人获取私利,影响学校公信力。出访团组委托旅游公司的选择缺乏竞争性,导致决策个人说了算;出访人员选定过程缺乏科学论证和有效监管,造成人员组成违规;出访期间政治纪律教育和守纪监管不到位,造成违规违纪。

(4)产业投资(对外投资管理)

为加强高校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规范高效产业建设,对照《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对外投资、兴办产业的相关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当前,对外投资管理的廉政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外经营性投资审批机制不健全,造成盲目投资,为以权谋私、暗箱操作提供条件。

(5)教育教学管理

教育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学管理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为此必须针对存在的各种廉政风险,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方式方法,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学生考试及成绩管理方面,违反学校管理规定,对出现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隐瞒不报或私自进行违规处理;非法修改数据库中学生的成绩记录,不严格履行相关规定或违规审批,使不符合规定的修改成绩或者补录成绩的相关申请得到批准;违规出具成绩单和相关证明材料等,或出具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的成绩单和相关证明材料等。出题教师及教务人员泄露考试内容谋取私利,监考人员不认真履责甚至营私舞弊,评卷教师评人情卷,教务人员私自涂改考试成绩等。

奖助学金发放方面,国家、社会、学校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学生奖助学金申报、评审、公示环节存在虚报、漏报、错报现象;各级各类奖助学金评审、发放、监管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存在资金挪用风险;奖助学金管理缺少监管,发放存在随意性,不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政治辅导员选任管理方面,违反国家和学校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规定,辅导员选聘不能坚持任职标准,回避制度执行不力,存在以招聘为由谋取私利,任人唯亲,擅自安排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辅导员现象;辅导员招聘过程缺乏透明度,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各项评奖评优和学生党员发展方面,对学生评奖评优工作重要性意识淡薄,没有充分发挥积极导向作用;评奖评优相关工作制度有待完善,学生考评体系尚不健全、不科学;评奖评优工作监管机制未落实处,申报、评审、公示环节不规范,滋生违规评选风气,造成不公正现象。教学单位对学生党员发展推荐组织程序不规范,公开透明机制不健全,工作随意性大。

学生学籍管理方面,工作人员无视岗位廉政建设,私自修改学生(含继续教育)学籍、身份信息等,为冒名顶替的滋生提供条件;私自制作、发放学历、学位证书,制造假文凭、假学位;继续教育学生学习管理中,考试命题组织、试卷保密、考试监考、考卷评阅、成绩核定管理混乱,造成违规违纪,有失公正公平。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风险表现为退学、休学等环节的准确性,易引起管理上的混乱。

免试推荐研究生方面,相关单位在保研遴选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不健全,存在违规操作风险;在保研遴选资格审核机制不健全,出具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证明材料,影响遴选工作公正公平,损害广大学生的利益;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滋生违规遴选风气;教学单位对免试推荐研究生的学生成绩统计方法不规范,名额分配欠缺公平,因人而异,造成不公正现象

大类培养专业分流方面,违反学校大类培养专业调整制度,院系对专业调整工作没有认真对待,未恰当引导学生慎重选择,志愿填报、成绩审核、结果公示违规操作,造成专业调整工作混乱;在分流中对特长生的推荐意见及能力证明存在造假现象,影响其他学生的利益;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博导硕导遴选方面,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的硕导、博导遴选管理制度不健全,评选标准和原则不合理,评审机制不规范,评审办法不科学,评审专家选择缺乏随机性,评审专家名单缺乏保密性,专家评议不公正,回避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造成跑关系走后门,暗箱操作,以权谋私,评审结果有失公正。

5.行风建设

近年来,不正之风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污染了学校的风气,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改革发展。具体体现在:(1)本科招生管理

招生工作人员忽视岗位廉政建设,失职失责,利用职权暗箱操作、以权谋私。高考远程录取程序不规范,监控措施不到位,造成擅自调整考生专业、违规录取现象;艺、体特长生资格审核、现场测试、成绩核定监管不严,滋生违规问题;高考自主选拔录取管理不规范,考生资格审查、命题组织、试卷保密、考试监考、考卷评阅、成绩核定、名单确定等关键环节缺乏有效监控,产生管理漏洞;成人高考录取程序不规范,没有监控制约措施,造成违规录取,权钱交易。

(2)研究生招生管理 考生信息审核措施不力,未能将持有假身份证或学历信息的考生排除,导致虚假信息上报国家,造成招生工作的混乱;出题、试卷印刷及传递环节泄题,试题保密工作存在风险;招生考试环节存在考生违纪作弊现象,影响招生的公正公平;复试环节,复试原则和录取办法缺乏公开透明,泄露笔试考题,招考教师不严格履行职责甚至协助舞弊,面试缺乏公平公正,存在打“人情分”等现象。

(3)科研项目管理 校内项目申报论证、审批过程不规范,建设内容的确立和各建设子项投资额度确定,未经集体讨论,审核程序不完善,随意性大,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影响校内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项目立项申报忽视技术论证环节,形成管理“真空”。项目结余资金用途不准确、不公开,导致误用、滥用、甚至违规使用;项目调整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调整随意化、人情化,使项目不能按照批复内容进行建设,造成超概等现象。

(4)学术诚信管理

在科研中,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现象屡禁不止;教师利用学生搭车署名行为渐成惯例;导师对指导的学生未进行严格教育和认真把关,没有及时制止学生对他人进行的抄袭、剽窃;科研成果鉴定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不规范,造成暗箱操作,漏检避检,从中获取私利。

篇7:行业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

 行业发展历程和阶段

全国快递量&快递业收入总值及增长率

全国快递公司数量及增长率

未满足需求的市场:e.g.货运峰期运力不足,当日递送,特种运输,跨国物流„ 总结:行业生命周期分析对比“中国”和“发达市场如美国”

 行业外部环境

 政策

 快递业开放程度:对外资,国企,民企的不同法规政策

 邮政行业“十二五”规划方向

 关于促进快递民航产业协同发展的意见    

 电子商务与快递

 电子商务快递量占总快递量的比重

 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B2B, B2C,C2C:网购,团购,代购„

 网上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对比“中国”和“发达市场如美国”  电商“自建物流”的原因:e.g.阿里巴巴拟建立全国物流网络

 经济全球化:中国在全球贸易的地位,快递在跨国业务的角色„

 成败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Fedex的成功,DHL中国国内快递业务的亏损„) 行业价值链:

 基本活动

 支持性活动

 背景资料:公司名,资产净值,收入,利润,规模

 盈利模式与发展趋势

 国际业务

 中国业务

 管控经验:组织结构&制度机制

 国际业务

 中国业务

 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出战略环节:企业应该把资源集中在哪些功能性业务上

 竞争核心

 客户选择快递公司的因素及其权重:价格,速度,服务,安全性,便利性„  公司(重点):如何与零售商,大型电子商务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何开拓未满足需求的市场

 个人

 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与优劣势: e.g.价格,业务种类,政策保护„

篇8:行业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

1. 研究背景

我国学者对某些理论进行探讨时往往不会忽视其研究方法的探讨, 对于现代经济学来说也是如此, 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面, 我国学者主要做出了两个重大转变:从一开始的拒绝西方现代经济学哲学思想到接受西方现代经济学思想;从对现代经济学的一元化分析转变为多元化分析。但若是对我国现代经济学进行一个较深层次的探究会发现我国对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仍旧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 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对抽象方法的轻视、分析方法运用过于简单、现代经济学问题中滥用数学方法。

2. 研究目的

现代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它对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知有着很深的影响, 人们对现代经济学活动的方法认识是它的研究主体, 现代经济学主要探讨了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认知的方法、对现代经济学家构建系统性理论知识的思想方法, 这就表明其既要研究经济理论的构成、发展, 同时也需要对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安排进行再探究还需对方法进行多次深入研究与反思。

现代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加深对现代经济学的了解, 另一方面对现代经济学的探究能更好的认识经济现象, 现代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科学认识经济的基础上, 现代经济学实际上充当了工具的效果, 只有当充分了解了现代经济学之后, 才能更好的对现代经济学进行研究, 是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垫脚基石。本文将通过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简介及重点讲述现代经济学的热点问题, 以便更多人能更深入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从而更好的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

1. 国外研究

1776年, 《国富论》第一次被发表, 这就标志着现代经济学已经独立于任何学科而存在, 1827年西尼尔的《政治经济学导论》则开始自觉的对现代经济学进行探讨, 其在1836年又完成了《政治经济科学概况》, 在此书中, 现代经济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讨论, 而1836年穆勒的《论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及其适当的研究方法》, 在这一论文中, 穆勒认为现代经济学中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与归纳逻辑, 而在穆勒的另一本著作《逻辑体系》中, 他认为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 演绎法与归纳法两者中更偏向于演绎法, 与此同时穆勒也提出了“趋势法则”。19世纪80年代, 德国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有名的关于方法论间的争论, 在此之后, 波普又提出了伪证主义。20世纪末期21世纪初期各派对现代经济学都是一家之言, 其中没有公认的重要理论展现。

2. 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现代经济学的作品可以从严复翻译的《国富论》算起, 而1938年以胡适、蔡元培为首的学者发表了《大学丛书》系列中则有一本是与现代经济学相关:刘敖的《现代经济学》, 这本书为我国之后的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本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现代经济学的契机, 但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特殊的战争与建设时期,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不得不被搁置。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战争时期的影响, 我国学者思想研究以马克思为主, 很少探讨西方的经济思想, 直至1988年, 杨德明与刘永佶相应发表的关于现代经济学的著作才逐渐引得国内众多学者重视。近二十年的发展使得我国现代经济学获得很大进步, 但与西方现代经济学思想仍存在很大差距。20世纪30年代, 《资本论》的译本也在我国发售, 自此之后, 现代经济学被正式引入中国, 众多学者对现代经济学展开了长久的研究, 现代经济学也在国内迅速发展着。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建设可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代经济学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但作为最基础的现代经济学却没得到相应的重视, 另一方面,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在我国的起步较迟, 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现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现代经济学涵盖的西方哲学理论较多, 给国人的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 又因为其一向为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落后于经济学理论, 所以对现代经济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已经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课题。

三、现代经济学的热点问题

19世纪中叶后的科学哲学对西方的现代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与其方法论基础都来源于此, 在此之中, 对西方现代经济学影响最大的则为逻辑实证主义与伪证主义。

1.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又名为逻辑经验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作为科学哲学在实证主义发展阶段的顶峰, 其将实证中的经验主义与逻辑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最终实现对人类科学进行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理论的要求主要集中表现在了理论的公理化。而进行理论公理化则分为两步, 第一步就是将该理论中的所有陈述都分布一个演绎系统, 如此一来, 该理论中的全部陈述都能够通过公理进行演绎推导。第二件步则是将理论中的概念性内容进行总结分布, 让其构成一个系统, 这些基本概念一般涵盖了人的物理操作或者说是人类直接经验的反应。该系统不仅仅需要将各概念间的关系与区别进行阐述, 还要对从基本概念导入更高端更广泛的概念做出说明。

理论的公理化是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理论构成形式的要求。证实主义的原则则是对理论的优劣与可接受性从外部进行相应的检测。证实主义原则对构成理论假设的前提与理论的推导的检验提出要求, 判断是否与现实中的经验相符, 以此来推断理论的优劣程度与其可接受性强弱。在主流现代经济学中, 前提假设中的“不现实性”一直是各派学者争论的重点问题之一, 很多时候其已经成为了非主流现代经济学者攻击的目标, 而主流学者对其的反驳则主要分为两种, 其一为罗宾斯在《论现代经济学的性质》一文中阐述了现代经济学假设具有明显性, 认为假设是适用的观点。另一种则由弗里德曼提出, 他认为经济理论的假设性与其现实性并无甚关联, 理论的意义或者说其目标就在于对尚未观察到的某些经济现象作出合理有现实意义的推测。在此我们可以以牛顿的万有引力为例, 在这一理论中, 运动中的物体质量被假设为集中在物体的中心, 这一假设在现在看来显然不属实, 这一设想虽然不属实但对其物体运动的准确性预测并无影响。牛顿有句名言:“语言既是一切, 假设无足轻重。”鉴于牛顿的这句话, 我们可以将两个原本独立的检验归纳为一个检验, 如此一来, 判断理论的优劣与适用性只需要依赖于经验检验与理论推论是否相符, 其相符程度有多深。现代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 因此它无法进行系统的实验, 只能通过以往的资料与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 计量现代经济学也因此又成为了新一轮争论的中心, 其争论主要围绕着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与回归方法的适用性, 计量现代经济学的使用使得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有了检验的方法, 从而增强了现代经济学理论整体的“科学性”。

2. 证伪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靠的是对归纳问题通过追求概率的方法去解决, 而波普的证伪主义则对归纳问题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 波普认为证伪、证实两者间不是处于一个对等的状态, 这一点又可以用逻辑去证明, 例如在证实主义中:

大前提:若A为真, 则B为真

小前提:B为真

结论:A为真

在此如果小前提中变化为B不为真, 则可以推导出A不为真。在此, 理论被经验所证伪, 理论被证实为有错误。在波普的证伪主义中, 理论被经验伪证与否已经成为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 波普认为任何一个理论都只是暂时的, 证伪是必然的, 而科学理论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不断的证伪, 在这一理论中科学发展是动态的, 实证主义中科学发展则是静态的。

四、结语

西方的主流现代经济学对伪证主义的接受程度较深, 在科学研究框架理论方面, 则用证伪主义进行不断的修正, 而在另一方面则用辅助假设来应对目前的一些经济危机。近年来新增的“混沌现代经济学”与“实现现代经济学”也是引进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现代经济学的典型案例, 可以说自然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上的主流研究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凯.现代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实质——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扩张[J].中国商界, 2010, 02:204-205.

[2]彭鹏.关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论述[J].品牌 (下半月) , 2015, 12:111.

[3]阮守武, 张德元.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大学本科《微观现代经济学》教学的基本目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6:107-110.

[4]王贤彬.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与分析框架:基于大学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12:275-276.

[5]曾永寿.马克思主义现代经济学工具与西方现代经济学工具的形式比较——兼与田国强先生商榷[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4:10-15.

上一篇:我的简约化物理教学下一篇:对公司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