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班级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思考

2022-12-31

这学期, 学校将刚进入九年级的8个平行班按照成绩好坏分成了4个重点班和4个后进班, 目的是能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成绩稍差的同学集中在一起, 老师也好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我所任教的是一个后进班, 也是大家眼中的差班。可想而知, 重新组合班级, 班主任变了, 老师变了, 同学也变了, 大家的胆子似乎都大了好大一截, 成天惹是生非, 有很多同学彻底放弃了学习, 班级状况很糟糕, 开学工作很繁琐, 还没等我缓过神来, 好几个同学已经结成一伙了。面对如此情况, 我想只有加强班级管理, 在充分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的基础上, 全面规划管理目标、方法、措施, 综合提高学生各项素质。

一、捕捉学生闪光点, 唤起学生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 是学生前进的潜在的力量, 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老师要用多视角的眼光看待充满生机活力和个性化的学生, 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 多给学生掌声和喝彩,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班主任要用一双慧眼, 一颗爱心去发现这些孩子身上值得称赞的地方。如对成绩不好但劳动积极的学生, 在劳动结束时可突出给予表扬。对画画好的可请其出黑板报, 并对其努力和成就予以肯定和赞美。对于运动会和篮球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同学与学习优异的同学得到的奖励是一样的。对于喜欢唱歌的同学, 我们要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歌手大赛和各类活动。比如, 我班有个叫杨梅的同学, 她体育特别好, 小学毕业作为体育尖子进入区里的重点中学, 但由于成绩差加上太贪玩, 后来学习跟不上, 又惹是生非不得已转到我校。通过观察我发现杨梅人聪明, 好面子, 精力旺盛, 就让她参与班级管理, 结果我们班在她的带领下, 运动会上轻易夺冠, 学校合唱比赛成绩也很好。她通过努力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 学习成绩提高了, 管理能力也加强了。要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之处, 并在合适的机会给予肯定和鼓励, 使其获得自信, 并逐步把兴趣迁移到学习中去。

二、小目标逐步提高

本班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差, 自我约束能力弱, 经常表现一些不良行为。如果教师急于求成, 对他们提出过高要求, 反而会使他们丧失信心, 产生失落情绪。因此, 班主任要积极利用班会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并在客观评价自我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人生目标;鼓励学生珍惜青春年华, 勤奋学习, 刻苦自砺, 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坚实基础。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要以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基点, 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半径, 确定最近发展区, 这样, 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既激发学习热情, 又获得成功体验, 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做到学有方向, 学有动力, 学有成果。哀莫大于心死, 一旦学生完全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 其后果不可设想。此外, 目标定位, 也有利于教师调整心态和期望值, 避免因恨铁不成钢而产生怒气, 进而导致师生隔阂、抵触甚至逆反。

三、充分利用激励机制, 培养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我设置了许多奖项, 并写进了班规之中。在纪律方面, 针对学校每月每周的班风评比, 我把每位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分与奖励挂钩, 每月奖励德育量化考核分排名前五名的学生, 并利用校讯通告知广大家长予以表扬。通常获得此奖项的同学都是些能严格遵守纪律, 又能积极为班级做好事的学生。为了扩大奖励面, 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我又设置了最佳团体奖两名。把全班同学分为9组, 每组6人, 按每月来算, 看每一组的同学加起来的量化考核总分排名, 前两名为最佳团体奖, 这两组的同学都得到奖励。这样, 为了使本组成为最佳团体, 每组的同学能相互监督, 共同进步。为了鼓励和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 我又专门设置了一个纪律进步奖, 即这个月与前一个月对比, 在纪律方面有显著进步的三位同学得奖。这样, 对于转化后进生来说, 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调动班干部管理班级的积极性, 我又设立了优秀班干奖, 在期末评选出优秀班干部。

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班的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比刚开学时明显减少。同学们自信有了, 学习积极了, 大家都愿意参与到班级评比和管理中来了。几个月下来, 我们班在初三年级的几个同类班评比中各项指标明显好得多, 科任老师也愿意到我们班去上课。

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后进班级学生的心灵比重点班学生的心灵更加脆弱, 所以, 要用爱心来温暖、耐心来巩固、信心来期待。教师只有持之以恒, 用我们的爱心感化他们, 才能以心换心, 赢得他们的尊重, 从而减少管理工作的难度。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 是学生前进的潜在的力量, 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

关键词:农村中学,班集体管理,树立自信,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芳芳《试题与研究》2010, 17。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修订版全一册) 。

上一篇:浅谈中西绘画中的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下一篇:核壳结构Cr-Zn@SiO2@MSAPO催化剂的制备及协同催化生物质热解气合成低碳烯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