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

2022-09-12

体育游戏是幼儿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讲, 幼儿需要游戏, 如同植物需要阳光、鱼儿需要水一样。因此, 如何把体育游戏与增强幼儿的体质和心智结合起来,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已经是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严肃的研究课题。

1 体育游戏的理论基础

体育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 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反映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目前, 理论界的学者们因对体育游戏的不同定义及对若干游戏理论问题的不同解释形成有若干游戏理论流派。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游戏准备说。德国心理学家K·格罗斯认为:游戏是本能动作, 儿童游戏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的。二剩余精力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H·斯宾塞认为:游戏是儿童在使用剩余的精力。三是游戏复演说。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认为:儿童游戏反映了从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 游戏活动是祖先最早活动的再现, 是复演祖先的动作和活动。四是社会情绪表现说。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与新精神分析派德国的F·H·埃里克森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释游戏: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 是欲望和需要的表现。五是认知动力说。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 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 也是使思维和行为相结合的方法。最后一种理论观点是当前赞同度比较高的一种学说, 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内涵包括, 在研究儿童思维结构中, 游戏的特征是同化现实世界中的要素, 而不需要对接受顺应这些要素的限度进行平衡约束;即游戏时不发展新的认识结构 (顺应) , 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 (同化) ;当儿童形成概念的能力发展后, 能更精确地认识现实, 游戏的重要性就逐渐降低。

2 体育游戏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

2.1 体育游戏能够提供强化幼儿自我意识、调动其主体能动性的实践机会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主体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其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中, 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 而不是被动、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心理学认为, 个人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 两者越接近, 个人的适应就越好, 心理就越健康。在体育游戏中, 幼儿支配自己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表现越强, 身体练习表现出的主体能动性就越高, 学习效果 (动作习得和心理素质表现) 也就越好。例如, 竞赛性体育游戏是幼儿园常用的活动方式, 在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的同时, 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并产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时如果再根据幼儿性别、体质、技能等差异, 采取“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活动方式, 就十分有利于提升自我意识偏弱的幼儿的积极性。

2.2 体育游戏可以提升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经验积累

自信心是对自己的个人感觉和能力定位的表现程度。幼儿的自信心一般具体表现为是否认为自己被家庭、老师和小朋友尊重, 是否认为自己和别人一样也是集体的一员, 是否认为其他小朋友喜欢自己, 等等。如果幼儿处处有否定自己的感觉, 便可能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缺乏自信心, 无法充分发挥学习潜能, 同时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体育游戏的角色分配、规则意识则能使孩子积累同伴合作和遵守规则的生活经验。经常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体育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使幼儿形成对自己持肯定性评价的心理状态, 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群体活动, 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2.3 体育游戏能够有效克服幼儿心理不适与行为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妨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率的紧张、焦虑、沮丧、失意等心理状态。幼儿阶段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冷漠、逆反、狭隘与抑郁、怯懦与自卑、狂妄与自大等。目前, 游戏治疗法和行为治疗法是幼儿期的不良心理矫治的最主要方法。其中的体育游戏就是游戏治疗法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幼儿常见的焦虑、畏惧、恐惧, 或者精力过剩、多动, 以及破坏意识、侵犯意识等心理障碍, 可以通过组织适当、适度的体育游戏, 让孩子在正常的游戏场景下暴露缺点, 并有目的地让他们宣泄情绪, 通过安慰、解释、说理等方法对造成其行为偏异的内在因素进行改变。

3 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实现策略

3.1 体育游戏的内容、方法应体现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育内容与要求, 采用适宜有效的方法, 要考虑到幼儿年龄大小、体力强弱、个别差异, 以及幼儿发展水平差异、能力倾向差异、学习方式差异和活动经验差异等等, 采用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不要搞“一刀切”。这就要求教师组织的游戏内容和方式不但要有针对性, 而且要有多样性、趣味性。

3.2 体育游戏过程应体现主体性和创造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的重要目标, 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幼儿是幼儿教育的主体, 教育的重要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教师只有相信幼儿, 尊重幼儿, 充分发挥幼儿应有的主体性, 才能激发幼儿的浓厚兴趣, 从而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加活动, 变幼儿是“被动的接受者”为“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幼儿体育游戏的“引导者、合作者”, 形成“师幼互动”关系。这样, 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3.3 体育游戏活动强度应注意量力性和调适性

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幼儿的健康是生长发育和今后从事一切学习活动、工作的必要前提。但在实际活动中, 有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顾幼儿身体发育特点而滥施比赛、表演或训练等现象。这样的体育游戏效果是适得其反的。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组织指导幼儿参加体育游戏时应从幼儿身心的承受能力出发, 考虑活动强度的量力性和调适性。既要防止事故的发生, 还要创设幼儿参加体育游戏的欢乐氛围, 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摘要: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说:“孩子是生来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因此, 作为增进健康的根本途径, 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利用体育游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本文在对幼儿体育游戏、健康人格等方面进行理论层面探讨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体育游戏对幼儿健康人格形成及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幼儿,体育活动,健康人格,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 黄世勋.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68.

[2] 张健忠.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1) :21-23.

[3] 吴雪玲.体育游戏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 2003 (4) :75-76.

[4] 杨保建.试论体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 2002 (6) :101-102.

上一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2013年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中职药剂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