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活动

2022-07-20

第一篇:新旧动能转换活动

新旧动能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专题发言材料

2月22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大会上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总的要求、重大意义,对把握重大机遇、发展产业集群、着力深化改革、创新领导方式作了系统部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新旧动能转换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牛鼻子”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战场。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既要加快培育发展的新动能,也要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事实上,新动能与传统动能是不可分割的,新技术、新业态在推动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焕发生机。东营作为资源型城市,更要精心培育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型生产力,同时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推动传统动能的转型升级。

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围绕“四新”经济和“十强”产业,全力做好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三篇文章。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部门,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重大发展机遇,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要以重大项目作为支撑,找准民生改善与新旧动能转换的结合点、契合点, 提出有特色、可操作、能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还是一个伴随着阵痛的调整过程。对此,我们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气和魄力。

为做好新旧动能转换,我们要积极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努力提升政治素质,积极响应燕乃敏书记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号召,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开启东营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第二篇:新旧动能转换

第一讲 绪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旧动能转换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途径。

一、什么是新旧动能转换?

简单地说,新旧动能转换是指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所谓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所谓旧动能,是指传统产业,包括采用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具体而言,新旧动能转换有三层含义:一是通过新动能的增量来对冲传统动能的减弱,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创造出新业态、新模式来改造传统动能;三是通过新动能创造的“战略纵深”为传统动能升级赢得空间。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群体性突破新态势,正在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诸多新产业、新业态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呈现技术更迭快、业态多元化、产业融合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要素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提出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激发新生产要素流动的活力,强化支撑保障机制建设。 延伸阅读:李克强总理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论述 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多次对谈及新旧动能转换。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指出,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为它们“培土施肥”,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挖潜开荒”,推动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进“老树发新芽”。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传统动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减弱是规律,很多国家都走过这样的路,尤其是发达国家,有很多先例可寻。这个时候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来适应产业革命的趋势。而且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还可以形成混合的动能。 2017年4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 培育发展新动能”座谈会上指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这种转换既来自“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来自“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环境和载体是两个基本要素。“放管服”改革为新动能成长创造更好环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为新动能成长提供更好载体。 2017年4月2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威海迪尚集团时指出,只要与新动能加速融合,再传统的行业都能挖出新金矿。 2017年4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央企“双创”工作时指出,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转型升级之路,央企要当好排头兵。一方面,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推进“中国制造2025”,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另一方面,运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转型升级中使传统行业“脱胎换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模式会不断变化,财政怎么支持、金融怎么服务、税收怎么计算也会跟着变化,相应的监管、服务方式也都要跟上。要探索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助力新动能加速成长。

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实践

近年来,山东省经济增速逐年放缓,2012年首次回落到个位数9.8%,2016年降到7.6%。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动能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而新动能尚未形成强力支撑。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李克强总理在威海和济南考察。他希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探索解决重点民生问题的改革经验,为巩固全国经济稳中向好势头提供重要支撑。之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1、全省 2017年4月24日,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指出,落实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山东工作的希望和要求,关键要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下功夫。 2017年4月27日,山东省省长龚正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会议,提出以“四新”促“四化”,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2017年4月28日,山东省召开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工作会议,通报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近期工作方案》,成立了由龚正省长任组长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规划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公室,由山东省常务副省长李群担任主任。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编制完成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确定了先期储备项目600个,总投资3.8万亿元。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各市筛选1115个重点项目,建成全省工业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

2、地市 2017年5月5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大部制改革的有关情况,提出筹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理委员会。济南确定,对先行区搞好定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泉城特色”,结合济南的大数据、量子通讯、智能制造等具有基础的高端产业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济南携河北跨。 此外,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滨州、德州、聊城、临沂、菏泽、莱芜等其他16个地市也都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2017年7月,淄博市政府出台《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召开动员大会,正式启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该意见提出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重点改造提升化工、传统机械、建材、冶金、纺织、轻工、陶瓷七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大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3大现代服务业,积极构筑“753”现代产业新体系。 2017年10月,聊城市政府组织编制了《聊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战略新兴产业倍增工程、产业融合工程、质量强市工程、人才兴市工程、园区提升工程。

3、区县 山东省委巡视组已经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区县巡视工作的重点。目前,山东许多区县都正在开展新旧动能转换工作。

三、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实践

2017年5月3日,青岛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近期工作方案。会议强调,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青岛市要努力走在全省前列,当好排头兵、驱动器、示范区。力争在引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青岛新旧动能转换上取得明显成效。要形成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按照工作方案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胶州市 胶州市抢抓“中国制造2025”重大机遇,坚持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全市发展的重大工程,从引领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努力探索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子。 (1)实施质量变革,向产业高端要竞争力 胶州作为青岛重要的工业基地,全市工商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万户,虽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95家,数量位居山东首位,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协同不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较小。着眼于提升产品质量,胶州市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提升质量的“牛鼻子”,把以“四新”促“四化”作为质量强市中心任务,进一步增创了质量优势。 一是传统产业提质效,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针对传统产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胶州市制定了《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了“工业制造”向“工业智造”转变。2016年以来,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6个,完成投资16.7亿元,助推金属结构、装备制造、电力装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青岛东方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大型数控定位平台,参与“中国天眼”FAST建设,实现了复杂构件一次性精确安装,荣获“FAST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单位”。 二是新兴产业提规模,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胶州市坐拥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四个“国字号”平台,这在全国2800余个县级市中是唯一的。着眼于将这四大“国字号”平台打造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年”行动,探索委托招商、专业招商、精准定向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对单个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产业基金的股权奖励,有力推动了智能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临空指向型产业集聚发展。2017年1—9月份,全市签约胶东空港综合保税区等185个总投资1196.6亿元的大项目。 三是跨界融合提潜能,突出业态融合发展。抢抓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全市2个智能工厂、8个自动化车间、5条自动化生产线获青岛市首批互联网工业“三个五”认定;青岛海尔(胶州)空调器有限公司、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获批青岛市首批“互联网工业”示范试点企业,数量均居青岛首位。其中,青岛海尔(胶州)空调器有限公司创新“人单合一”模式,通过“互联网+”行动,打造C2B的个性化定制模式,实现了由企业主导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逐渐开始向用户需求驱动下的大规模定制模式转型,开启了空调“人人自造”时代,年产值将达50亿元。 四是品牌高端提价值,突出品牌价值提升。深入实施“标准+”战略、品牌战略,开展品牌建设专项行动、制造业标准化行动、工业设计专项行动,加快建设智能制造、节能减排行业专利池,全力创建北方工业设计名城。截至目前,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获评青岛市隐形冠军企业,数量位居青岛市第一。青岛市级以上名牌(驰著名商标)197件,马德里商标264件,数量位居青岛十区市前三位。2016年技术合同交易额11.7亿元,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 (2)实施效率变革,向深化改革要驱动力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直接关系着新旧动能转换能不能转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长期以来,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太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轻服务的问题。一方面,政务管理的面太多,“手伸得太长”,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却收不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政务服务的触角又太少,难以满足市场主体多元化的需求。着眼于加快推进效率变革,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坚持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推动行政职能由重审批、轻监管、轻服务加速向轻审批、重监管、重服务转变,进一步激发了效率改革活力。 一是简政放权,为新旧动能转换清阻破障。着眼于深化简政放权,编制了政府部门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审批清单,政府权力事项及行政审批事项分别压减49.7%、26.9%。特别是围绕提升审批效率,在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设立经济发展局、建设局两个部门,承接了原来19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实施单一窗口模式,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企业注册时间由26天缩短到5天,实现了一般项目一天办结,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 二是改革体制,为新旧动能转换保驾护航。作为青岛市确定的综合改革试点市,制定出台了《2017年改革工作要点》,共确定31大项156小项具体改革任务,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以“三减少(减少审批、减少收费、减少认证)、四集中(集中审批、集中执法、集中交易、集中支付)、三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投资与贸易便利化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政府职能转变改革,降低了开办企业的制度性成本,为新旧动能转换增添了动力。 三是优化服务,为新旧动能转换加油助力。着眼于将胶州打造成营商环境最优、服务效能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足的投资热土,通过建立12个工作指挥部、深化“三进三促”(进镇办和村居促改革发展稳定、进企业和项目促改革发展稳定、进重点单位和人群促改革发展稳定)活动、建立企业服务经理人制度等载体,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全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四型”机关,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党员干部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17年以来,累计深入一线为企业解决问题700余项,激发了区域发展活力。 (3)实施动力变革,向创新驱动要生产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要义在于动力变革,动力变革的第一力量在于创新。从当前胶州发展的阶段来看,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度还不够高,全市科技贡献率仅为30%左右,股权结构、资本结构尚处于较低的阶段。着眼于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胶州市创新构建“三体系一环境”(经济发展创新体系、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和高绩效“亲清”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创新活力。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注重从政产学研资介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全要素支撑。重点实施了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院所集聚工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牢牢把握让科技成果在胶州就地转化这一关键,先后引进了“五院双基地”(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中机总院青岛分院、清华大学物流研究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以及清华—北卡双创基地、中科院大学双创基地),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仅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便与德固特节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达成技术研究100余项,推动更多“胶州制造”向“胶州智造”、“胶州创造”嬗变。 二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坚持引才引智并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发展战略,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先后出台了《关于引进和扶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办法》、《关于引进优秀创业创新团队的暂行办法》,设立了20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配套制定了人才和团队创业创新启动资金、安家和生活补贴、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实施细则,形成了“2+X”人才服务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引进“两院院士”20人,“千人计划”专家8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6人。 三是实施金融保障工程,提升服务实体能力。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创新实施主办银行制度,设立企业“过桥”基金,累计提供过桥资金31.4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探索多元化资本运营方式,成立了金胶州资产管理公司,总规模120亿元的教育、土地储备、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四支基金进入实质操作阶段。积极引导企业按照“个转企、小进规、规改股、股上市”的思路,进行股份制改造,全市3家企业上市,1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61家企业在区域性市场挂牌。

2、崂山区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决策部署,青岛市崂山区确立了“一个目标、五大行动”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其中“一个目标”就是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产业、旅游产业和大健康产业,打造青岛高端产业引领区,创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五大行动”就是实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兴产业集聚行动、重点项目突破行动、产业空间拓展行动、生态体系打造行动、保障效能提速行动。 (1)产业创新:从“产业集聚”向“产业链条”转变 增量崛起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新兴产业链式发展、集群发展的过程。为破解过去新兴产业培育中存在的“撒芝麻盐”问题和“高档杂货铺”现象,崂山区以“产业组织理念”统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按照科研引领、龙头带动、沿链聚合、打造生态、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思路,重点培育发展“5+1”产业体系。“5”是指打造虚拟现实、智慧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条“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做到每个产业有1名以上院士领衔源头创新、1个以上龙头企业支撑带动;“1”就是发展研发设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截至2017年10月,相关产业已集聚重点企业1000多家,2017年产值预计350亿元;到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其中虚拟现实产业是崂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发力点。2016年上半年,崂山区提出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加快构建技术—硬件—内容—应用—平台的产业链,成功创建了全国首个国家级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引进赵沁平院士等领衔的8个顶尖科研机构,国内高端科研机构基本都集聚在崂山,并与欧洲虚拟现实中心——法国拉瓦勒市展开深度战略合作;聚集了歌尔、黑晶、金东等33家重点企业,走在了国内同步起跑城市的前面。 (2)空间创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转变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项目要落地、产业要集聚,产业载体是根本保障。为破解产业发展空间不足、产城分割、产业空心化等难题,崂山区把“产城融合”作为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动能的一条重要路径。 一方面,以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村庄改造。通过区域统筹、成片开发,留出一定比例的产业空间,用于布局新兴高端产业,把原来一次性的土地和房地产收益,变成可持续的产业收益,以产业收益平衡村庄改造的资金盘子。未来五年,依托村庄改造将规划出新兴产业空间580万平方米。 另一方面,以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老旧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坚持腾笼换鸟、集约发展,出台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政策,鼓励企业对传统厂房、空置楼宇等进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楼宇工业项目,建设高端产业载体。目前已启动30个转型升级项目,将转出产业载体270万平方米。2016年10月投用的“院士智谷”项目,以前是一个闲置楼宇,根据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改造成了一个院士专家产业化项目园区。目前已引进6个院士项目,成为发展“院士经济”的重要阵地。 (3)招商创新:从“坐地招商”向“资本招商”转变 新旧动能的转换之变,必然催生招商模式之变。从崂山的实际情况看,利用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区位优势的“坐地招商”模式,正在渐渐失去竞争力。针对这个问题,崂山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注重产业和资本、金融和实体的联动,推动招商模式向产融结合的“资本招商”模式转变。 一是以金融之力助推存量变革。留住好企业,让老企业的“新枝、新芽、新果”留在崂山,也是一种形式的招商。为此,崂山区依托青岛金家岭金融区,着力做大做强金融产业,注重搭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平台,积极解决影响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的“融资难”问题。仅用4年多时间,已汇集金融业态20类、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634家,基金管理规模近2000亿元。2017年上半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1.4亿元,实现金融业地方财政税收20.2亿元,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强大动力。区内的全省第二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来,挂牌交易企业总数达到806家,挂牌展示及托管企业2093家,累计实现融资52亿元。 二是以基金之力助推增量崛起。围绕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合作,设立了一批扶持产业发展的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为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注入资本血脉,目前已经达到40多亿元的规模,今后五年力争达到100亿元规模。 三是以政府之手助推动能转换。充分发挥国企在成本、效率、运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7个区属国有平台公司,全力做好优质项目战略投资、产业载体战略储备、特色产业园区打造等工作,为重点产业的招商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2017年10月,7个区属国有平台公司总资产已达到248亿元,储备战略载体147万平方米,正在加快资本运作和上市进程,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更好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2017年上半年,崂山区新引进新兴产业重点项目54个,总投资1100亿元;正在推进建设的各类重点项目有140个,总投资900亿元。 (4)运作创新:从“单线推进”向“平台聚合”转变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现行体制机制。为此,崂山区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体制机制要活力,以产业导向来设置部门职能,建立起一套高效服务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的新体制机制。在科技创新领域,崂山区长期存在着高科园管委和科技局两套工作机构,高科园管委管产业、管项目,却没有政策和资金;科技局有政策和资金,却不承担产业发展职能,工作存在“两张皮”问题。为此,崂山区按照“体制不变机制变、机构不变职能变”的原则,整合高科园管委、区科技局、区科协、区创业服务中心4家单位的编制、人员、政策、资金等资源,成立了全国首家县区级科技创新委员会,并下设专门服务创新创业的国有平台公司,统一服务全区创新创业工作。该套机制运行以来,效果非常明显。近期,崂山区又参照区科创委的模式,整合崂山风景区管理局(正局级)与区旅游局、青岛市啤酒节办公室、石老人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成立了崂山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了内生动力。

四、如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1、改造旧动能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传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存量”。 促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高农业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开展电商扶贫,推进农产品上行,促进农民增收。发展智慧林业和林下经济。推进养殖智能化,发展智慧牧业和智慧渔业。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定制、服务型制造、云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全面推进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以信息化促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在制造业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智能化。鼓励企业按需生产,建设无人工厂、互联工厂和智能工厂,实现闭环管理。推行机器换人,应对“招工难、招工贵”问题。鼓励企业上云,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 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商贸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互联网+交通”、“互联网+物流”发展,培育一批本地无车承运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推动“互联网+旅游”发展,建设一批旅游综合体,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强区建设。推进电影院、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互联网+文化”发展,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树立经济发展的跨界思维。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和现代农业庄园。稳步推进产城融合,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2、增加新动能 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增量”。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以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以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节能环保服务、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培育和发展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引领经济新常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硬件等新产业发展。 在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时,要立足本地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优势,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高层次人才,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既要引进高端人才,又要培养本地优秀人才。要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园区,招商引资,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要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改善营商环境,通过举办双创大赛、痛客计划等营造产业氛围。

3、营造好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深化“放管服”改革,既要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又要善于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 加快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政府,即整体政府、智慧政府、透明政府、开放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职能。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政务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腿,让企业和老百姓少跑腿,逐步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和“一网”通办,让企业和老百姓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更有获得感。

第二讲 新技术和新产业

一、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信息革命有三次重大标志性事件,即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发明、1969年互联网的诞生和2008年以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不同传感器之间按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是说,物联网就是通过传感器联网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如图2-1所示。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类似人体的五官。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人体的神经网络。应用层是物联网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类似人类行为[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包括传感器、二维码、RFID和M2M等。传感器是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具有信息量大,纠错能力强,识读速度快,全方位识读等特点。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M2M(Machine to Machine)是指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可以实现机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产品信息化、生产制造环节、经营管理环节、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得到应用[安筱鹏.物联网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综述[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0(9):62-63.]。 (1)产品信息化领域 产品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被物化在产品中,以提高产品中的信息技术含量的过程。推进产品信息化的目的是增强产品的性能和功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目前,汽车、家电、工程机械、船舶等行业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在汽车行业,物联网汽车、车联网、智慧汽车等逐渐兴起,为汽车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2010年6月,针对物联网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全网车(The Fully Networked Car,FNC)的概念,其目标是使汽车驾驶更安全、更舒适、更人性化。通用汽车推出了电动联网概念车EN-V,通过整合GPS导航技术、Car-2-Car通信技术、无线通信及远程感应技术,实现了自动驾驶。车主可以通过物联网对汽车进行远程控制。例如在夏季,车主可以在进入停车场前通过手机启动汽车空调。在车辆停放后,车载监控设备可以实时记录车辆周边的情况,如果发现偷窃行为,系统会自动通过短信或拨打手机向车主报警。汽车芯片感应防盗系统可以正确识别车主,在车主接近或远离车辆时自动打开或关闭车锁。售后服务商可以监测车辆运行状况,对故障进行远程诊断。Car-2-Car通信技术可以使车辆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对撞或追尾事故。 在工程机械行业,徐工集团、三一重工等都已在工程机械产品中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工程机械运行参数实时监控及智能分析平台,客服中心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纠正客户的不规范操作,提醒进行必要的养护,预防故障的发生 客服中心工程师可以通过安装在工程机械上的智能终端传回油温、转速、油压、起重臂幅、伸缩控制阀状态、油缸伸缩状态、回转泵状态等信息,对客户设备进行远程诊断,远程指导客户如何排除故障。 在家电行业,物联网家电的概念已经出现,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促进智能家电的发展。例如,美的集团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了物联网家电解决方案;海尔集团推出了物联网冰箱和物联网洗衣机,小天鹅物联网滚筒洗衣机已进入美国市场。小天鹅物联网滚筒洗衣机专门针对美国新一代智能电网进行设计,能识别智能电网运行状态及分时电价等信息,自动调整洗衣机的运行状态,以节约能耗。 (2)生产制造领域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线过程检测、实时参数采集、生产设备与产品监控管理、材料消耗监测等,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在钢铁行业,利用物联网技术,企业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加工产品的宽度、厚度、温度等参数,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流程。在家电行业,海尔集团在数字化生产线中应用了RFID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年可节省1200万元。在纺织行业,无锡一棉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产量、质量、机械状态等9类168个参数进行监测,并通过与企业ERP系统对接,实现了管控一体化和质量溯源,提升了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 (3)经营管理领域 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管理、生产管理等领域。在物流管理方面,可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车辆监控、立体仓库等,可以显著提高工业物流效率,降低库存成本。海尔集团通过采用RFID提高了库存管理水平和货物周转效率,减少了配送不准确或不及时的情况,每年减少经济损失达900万元。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采用RFID进行成品管理。三年来,成品管理效率提高了50%,差错率减少了5%,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了2700万元。 在纺织、食品饮料、化工等流程型行业,物联网技术已在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管理领域得到应用。例如,无锡一棉开发建立了网络在线监控系统,可对产量、质量、机械状态等9类168个参数进行监测,并通过与企业ERP系统对接,实现了管控一体化和质量溯源,提升了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此外,还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某台(某眼、某锭)的异常情况,引导维修人员有的放矢地工作。 山东泓坤纺织有限公司车间温湿度监控物联网应用系统由前端设备、控制设备和管理后台组成。前端设备主要是各类温湿度传感器,负责实时采集车间环境数据并上传到控制设备;控制设备负责将各传感器数据通过GPRS网络上传到管理后台,并通过LED显示屏实时显示温湿度数据。如果环境数据超过既定的阈值,管理后台将通过短信等方式提醒相关工作人员,以便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该系统的应用使布机的作业效率从原先的7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90%。 (4)节能减排领域 物联网技术已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纺织、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得到应用,有效地促进了这些行业的节能减排。智能电网的发展将促进电力行业的节能。江西电网公司对分布在全省范围内的2万台配电变压器安装传感装置,对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用电检查、电能质量监测、负荷管理、线损管理、需求侧管理等高效一体化管理,一年来降低电损1.2亿千瓦时。 (5)安全生产领域 物联网已成为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井下人、机、环监控及调度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可以对采掘、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等关键生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可以监测温度、湿度、瓦斯浓度等。一旦传感器监测到瓦斯浓度超标,就会自动拉响警报,提醒相关人员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的发生。通过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定位和跟踪,并识别他们的身份,以便使他们在矿难发生时得到及时营救。 2012年7月,通用电气公司投资1.7亿美元在美国纽约州东部城市斯克内克塔迪(Schenectady)新建了一家电池生产厂。该工厂厂房面积1.6平方米,共安装了1万多个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气压、湿度、生产配料、能源消耗等方面的情况,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随时获取这些数据,对生产进行实时监督,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 2015年8月12日晚11点半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瑞海国际物流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114人死亡。如果瑞海国际物流公司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危险品仓库的温度、挥发气体浓度等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一旦超过警戒值就自动报警,这场悲剧就有可能避免。 发展工业物联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消除工业物联网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工业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核心技术、IPv6地址资源、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等。要消除这些制约因素,应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支持有关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工业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做好IPv6地址资源申请工作,合理分配IPv6地址资源。组织各方力量开展工业物联网标准研究和制订工作,做好工业物联网标准宣贯和实施工作。开展工业物联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2)以推广应用带动工业物联网发展 一是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产品信息化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将物联网技术嵌入到工业产品中,提高产品网络化、智能化程度。重点在汽车、船舶、机械装备、家电等行业推广物联网技术,推动智慧汽车、智能家电、车联网、船联网等的发展。推进电子标签封装技术与印刷、造纸、包装等技术融合,使RFID嵌入到工业产品中。 二是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和管理领域的应用。通过进料设备、生产设备、包装设备等的联网,发展具有协作能力的工业机器人群,建设无人工厂,提高企业产能和生产效率。在供应链管理、车间管理等管理领域推广物联网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三是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企业能耗、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能耗、COD、SO2等数据进行分析,以便优化工艺流程,采取必要的措施。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工矿企业作业设备、作业环境、作业人员进行实时监测,对温度、压力、瓦斯浓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当数据超标时自动报警,以便有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或者自动停机、切断电源、加大排风功率等,以避免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3)加强工业物联网政策引导和人才培养 发展工业物联网要与智慧城市建设、工业转型升级等工作相结合。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应把发展工业物联网作为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工业、构建智慧企业的重要内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应对预期效益好、带动面广的工业物联网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加快工业物联网人才培养。与工业物联网有关的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机电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等。有关高校应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开设跨院系、跨专业的物联网通选课,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工业物联网人才的新模式。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工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物联网;“中国制造”要转变为“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物联网;中国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物联网。

2、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按需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的共享池的模式,这个池可以通过最低成本的管理或与服务提供商交互来快速配置和释放资源。之所以称为“云计算”,是因为互联网的标识是云状图。 云计算与电力行业的“发电-输电-用电”过程类似,软硬件集中部署在云计算中心/平台(就像“发电站”),用户使用云计算中心/平台的资源(就像“用电”),而互联网就是“输电线”。对于许多硬件设备和软件,就像不需要每家每户配备发电机而直接买电一样,用户也不需要这些硬件设备和软件而直接使用云计算中心/平台的资源。 云计算具有快速弹性、测量服务、按需自助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等特点。采用云计算技术,人们可以按需使用计算资源,实现了从购买软硬件设备向购买云计算服务的转变,降低了基层党政部门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 按照云计算资源的使用方式,可以将云计算分为公共云(Public Cloud)、私有云(Private Cloud)和混合云(Hybrid Cloud)。 公共云是指多个用户共用一个云服务提供商的IT资源。每个用户根据自己占用、消耗IT资源的多少,向云服务提供商支付费用。公共云比较适用于中小企业。 私有云是指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建设一个云计算中心或云服务平台供自己使用,不对外开放,不向外单位提供云计算服务。私有云适用于大型企业集团。 混合云是指公共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体。混合云的一部分资源公用,对外开放;一部分私用,不对外开放。混合云适用于IT资源有富余的单位,在满足自身应用的同时,把多余IT资源卖给外单位。 按服务类型分类,可以将云计算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三类。 IaaS是指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把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资源打包成服务提供给用户使用。在IaaS模式下,用户无需自己购买硬件设备,而是通过付费来使用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硬件设备。因此,IaaS适用于中小企业。 PaaS是指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为用户提供应用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等环境。在PaaS模式下,许多用户可以在这个公共平台上开发自己的软件,测试自己的软件,运行自己的软件。 SaaS是指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或软件企业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所需的软件。用户无需自行购买软件,而只需要以服务费的形式支付软件的使用费,在线使用软件。目前,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开展软件产品服务化工作,即把原来销售软件改为让用户付费后在线使用软件。SaaS适用于基层政府部门。由于不需要一次性支付软件购置费,不需要雇用IT人员进行运行维护,SaaS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 目前,云计算技术已在工业设计、工业仿真、在线软件、企业数据中心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 (1)工业设计 由于工业设计涉及大量的图形图像数据处理,特别是3D图形渲染,需要超强的计算能力。而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的计算能力,可以为工业设计提供计算力支持。原先工业设计依赖图形工作站,设计效率受图形工作站性能的限制。应用云计算技术,可以使产品三维设计周期大大缩短。 云计算还推动了CAD等工业设计软件厂商的服务化转型,即从原先的卖产品转向卖服务。例如,2010年10月,Autodesk公司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网络版CAD软件——AutoCAD WS。用户通过网络浏览器和移动设备(如iPhone、iPad)查看、编辑和共享AutoCAD设计及DWG格式文件,还可以利用谷歌地图的集成服务,帮助用户在实际环境中更好地展示设计效果。 (2)工业仿真 工业仿真就是对工业流程和工业产品进行仿真演示的总称。云计算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工业仿真领域,如加工工艺分析、装配工艺分析、模具设计优化、机械零部件设计与性能分析、车辆等复杂机电设备性能及装配工艺分析与设计、汽车碰撞模拟仿真失效分析、工程电磁兼容性分析、虚拟装配、虚拟焊接等。 (3)在线软件 通过将各类工业软件和管理软件部署在云服务平台,以SaaS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软件应用服务,可以显著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利用云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无须购买各类昂贵的应用软件,只需向云服务平台运营商支付一定的服务费,就可以在线应用ERP、CAD等软件。例如,苏州靖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只需向SaaS服务商交纳7000多元,而如果采用传统自行建设方式,需要一次性投入15万元。 (4)企业数据中心 国际上,波音、通用等跨国公司都在建设基于云计算的下一代数据中心。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在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一大批硬件设备和软件,相继建立了企业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枢纽。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型工业企业的数据中心逐渐向私有云方向转型。例如,中国医药集团采用云计算技术完成了企业数据中心改造工作。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及其团队率先提出“云制造”:一种基于泛在网络,以人为中心,互联化、服务化、个性化、社会化的一种智慧制造新模式和新手段。 北京市计算中心建成了每秒浮点运算能力达到100万亿次的工业云计算平台,提供20多种工业软件,已成功应用于北京长城华冠汽车公司的汽车碰撞仿真、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钢结构虚拟装配仿真等项目。 2017年4月,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浙江省“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7年)》,提出重点推进十个专项行动:工业企业上云行动、农业企业上云行动、服务业企业上云行动、科技企业上云行动、个体工商户上云行动、“企业上云”宣传培训行动、典型应用试点示范行动、云计算产业生态体系建设行动、云计算技术和产品创新行动、“云上浙江”创新创业行动。 2017年6月,济南市政府印发了《济南市“企业上云”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全市新增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培育国内领先的云平台服务商2-3家、行业云应用平台3-5个、云应用服务商70家。 为了在工业领域推广云计算技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有关部门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推进云计算技术在研发设计领域的应用 鼓励企业在工业设计、工业仿真等方面应用云计算技术,以提高研发设计效率,降低研发设计成本。鼓励研发设计软件提供商、第三方服务机构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云服务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研发设计水平。鼓励在高新技术产业园、新型工业化基地、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建设市场化运作的研发设计云服务平台。 (2)推进云计算技术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 鼓励第三方SaaS平台运营商向云服务平台运营商转型,支持一批优秀的管理软件提供商建设云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应用在线管理软件提供服务,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门槛,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3)推进大型企业建设基于云计算的下一代数据中心 鼓励中央企业、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对数据中心进行升级改造,为企业信息化规模扩展和应用深化提供支撑,减少企业数据中心机房能耗,降低企业数据中心运行维护成本,促进企业数据中心智能化、低碳化。 (4)为云计算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创造好条件 研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保护法》,加强对云计算平台中企业数据的保护。进一步提高云计算平台的信息安全水平和应用的可靠性,让工业企业用得放心。做好云计算标准化工作,进一步规范云计算服务市场。鼓励云计算服务商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云计算服务商与工业企业的对接。

3、移动互联网技术 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正在研发过程中。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大改善,但TDMA的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3G有CDMA2000、WCDMA、TD-SCDMA和WiMAX四种标准。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是一种能够传输高清视频的高带宽移动通信技术,用户能以100 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国际上的4G通信标准有TD-LTE和FDD-LTE两种。FDD-LTE标准已于2011年年初在欧美国家正式商用。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已开通4G网络服务。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在研发中,传输速度可达1000 Mbps,是4G传输速率的10倍,预计2018-2020年商用。 随着3G、4G无线网络的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Wi-Fi热点的不断增多,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Wi-Fi(Wireless Fidelity)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智能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或帮助用户访问互联网的技术。目前,在国内许多机场、星级宾馆、咖啡厅等都可以免费接入Wi-Fi。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App)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典型应用,简称“两微一端”。 移动电子商务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等。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日臻成熟和迅速推广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突破性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手机银行卡、商易通、电子医疗预约、手机缴费和手机乘公交等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在试点地区得到了有效推广,正逐步从萌芽期步入快速增长期。 手机购物打破了传统购物地点的限制,让交易随时随地发生,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此外,手机购物的逐渐丰富,从服装日化、电影优惠、手机话费、酒店旅行等日常衣食住用行都可以在手机端完成,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生活中各个环节的需求,带来便利。手机购物类APP的发展和手机支付的完善,使得手机端购物操作体验逐渐提高,越来越多消费者能在手机上完成购物所有的流程,而不必手机查询后转移至电脑端支付,极大提高了购物效率。二维码、条形码、购物比较等功能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把线下购物转移至线上购物,带来手机购物新的增长入口。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5.14 亿,其中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8亿,占网络购物用户的66.4%。 目前,京东商城等许多B2C电子商务企业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应用程序(App),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购物。

4、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Big Data)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大数据概念最早是由美国EMC公司于2011年5月提出的。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数据量急剧增长。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 大数据的特征可以用“5V+1C”概括,即Variety(差异性)、Volume(体量)、Velocity(速度)、Vitality(时效性)、Visualization(可视化)和Complexity(复杂性)。在大数据中,数据种类繁多,数据结构、数据格式差异很大。既有结构化的数据,也有非结构化的数据(如音频、视频)。大数据的容量一般都很大,许多数据集是TB、PB级的。大数据的时效性很强,处理大数据的速度必须要快,否则等处理完了就没有意义了。例如,无人机飞行过程中必须实时战场信息,快速发现目标并发动攻击。可视化使数据看起来很直观,能够帮助人们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规律,也方便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大数据处理难度比较大,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满足异构数据统一导入和实时数据处理的需求。 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仓库、数据集市、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Hadoop等。其中Hadoop由Apache软件基金会研发,是一个能够对大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软件框架,能够以一种可靠、高效、可伸缩的方式对大数据进行处理。 值得指出的是,大数据的真正意义不在“数据量大”,而是通过数据分析、比对、挖掘等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 随着传统的商业智能系统向纵深应用的拓展,商业决策已经越来越依赖于数据。然而,传统的商业智能系统中用以分析的数据,大都是企业自身信息系统中产生的运营数据,这些数据大都是标准化、结构化的。事实上,这些数据只占企业所能获取的数据中很小的一部分,估计不到15%。企业用以分析的数据越全面,分析的结果就越接近于真实。大数据分析意味着企业能够从这些新的数据中获取新的洞察力,并将其与已知业务的各个细节相融合。 一方面,商业智能的普及,让企业对数据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应用的兴起,打破了企业原有价值链的围墙,仅对原有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企业需要借助于大数据战略打破数据边界,了解更为全面的运营及运营环境的全景图[吴以四.大数据的大价值[J].商业价值,2011(8)]。 许多公司面临着从持续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数据中管理和汲取数据价值的挑战,而网络互动、社交媒体、移动计算和传感器等来源产生的新数据元素,为企业提供了利用分析推动创新和赢得竞争的新机遇。这对数据仓库的扩展性和管理复杂性提出了前所未见的极高要求。 大数据将成为未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造消费者盈余的关键要素。例如,在零售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消费者在更合理的价格范围内找到更合适的产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根据麦肯锡公司的初步总结,大数据可以通过以下5种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 (1)减少“信息不对称”。仅仅让利益相关方能够更加容易地及时获取信息,就可以创造巨大价值。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整合来自研发、工程和制造部门的数据以实现并行工程,可以显著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质量。 (2)发现客户需求规律。随着企业创造并存储更多数字化的交易数据,并以实时或接近实时的方式收集更多准确而详细的绩效数据,企业能够通过安排对比实验,运用数据分析获取更好的决策。例如,网商可以通过点击率和销售价格相结合的试验论证来决定如何调整价格,制定促销活动计划。 (3)对客户进行细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企业能够对客户群进行非常具体的细分,以便精确地定制产品和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市场营销领域,许多企业已经能够将客户实时微观细分,以便确定促销和广告方式。 (4)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成熟的分析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决策过程,使决策造成的风险最小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未来。大数据技术可以提供算法研究或算法执行所需的原始材料,利用算法来优化决策过程。零售商可以根据实时店内及在线销售来自动微调库存和定价。有些企业已经在通过分析来自客户、雇员甚至嵌入产品中的传感器的整个数据集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5)创新商业模式。大数据让企业能够创造新产品和服务,改善现有产品和服务,甚至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例如,硅谷有个气候公司,从美国气象局等数据库中获得几十年的天气数据,将各地的降雨、气温和土壤状况以及历年农作物产量做成精密图表,从而预测任一农场的明年产量,向农户出售个性化保险。如果出现未能预测的恶劣天气损坏庄稼,气候公司将及时赔付。 塔吉特是全美第二大零售商。通过分析顾客数据,塔吉特的年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44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70亿美元。每位顾客初次到塔吉特刷卡消费时,都会获得一组顾客识别编号,内含顾客姓名、信用卡卡号及电子邮件等个人资料。日后凡是顾客在塔吉特消费,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记录消费内容、时间等信息。再加上从其他管道取得的统计资料,塔吉特便能形成一个庞大数据库,运用于分析顾客喜好与需求。 在塔吉特的数据库资料里,统计师们根据顾客内在需求数据,精准地选出其中的25种商品,对这25种商品进行同步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哪些顾客是孕妇,甚至还可以进一步估算出她们的预产期,在最恰当的时候给她们寄去最符合她们需要的优惠券,满足她们最实际的需求。曾经有一位父亲到一家塔吉特店中投诉,商店竟然给他还在读书的女儿寄婴儿用品的优惠券。但这位父亲与女儿进一步沟通才发现自己女儿真的已经怀孕了。 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大数据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可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大数据持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已成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对未来信息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5年8月底,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5、3D打印技术 3D打印是一种以计算机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是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主要实现形式。与传统的“去除型”制造不同,“增材制造”无需原胚和模具,能直接根据计算机图形数据,通过增加材料的方法制造出任何形状的物体,简化产品的制造程序和工艺,缩短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3D打印技术在汽车、医疗卫生、服装鞋帽、建筑、食品、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都有所应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中,将3D打印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根据3D打印材料和工艺的不同,常见的3D打印技术包括如下六种技术: (1)3DP技术:通过将液态连结体铺放在粉末薄层上,以打印横截面数据的方式逐层创建各部件,创建三维实体模型。 (2)FDM熔融层积成型技术:将丝状的热熔性材料加热融化,三维喷头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根据截面轮廓信息将材料选择性地涂敷在工作台上,快速冷却后形成一层截面。适用于小塑料件。 (3)SLA立体平版印刷技术:以光敏树脂为原料,通过计算机控制激光按零件的各分层截面信息在液态的光敏树脂表面进行逐点扫描,被扫描区域的树脂薄层产生光聚合反应而固化,形成零件的一个薄层。主要用于复杂、高精度的精细工件快速成型。 (4)SLS选区激光烧结技术:通过预先在工作台上铺一层粉末材料,然后让激光在计算机控制下按照界面轮廓信息对实心部分粉末进行烧结,层层堆积成型。主要用于铸造业直接制作快速模具。 (5)DLP激光成型技术:使用高分辨率的数字光处理器投影仪来固化液态光聚合物,逐层地进行光固化。该方法成型精度高,可匹敌注塑成型的耐用塑料部件。 (6)UV紫外线成型技术:利用UV紫外线照射液态光敏树脂,一层一层由下而上堆栈成型,通常用于精度要求高的珠宝和手机外壳等行业。

6、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试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近十年来,类脑计算、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人机大战、医疗、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搜索引擎、人脸识别等领域,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例如,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自动装置,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设备。运用工业机器人,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率。 1997年5月,IBM公司的计算机程序“深蓝”在国际象棋比赛中击败卡斯帕罗夫,标志着国际象棋人机大战进入新时代。 超级电脑“沃森”由IBM公司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历时四年联合打造,电脑存储了海量的数据,而且拥有一套逻辑推理程序,可以推理出它认为最正确的答案。2011年2月,在一档类似于“最强大脑”的综艺节目《危险边缘》中,沃森击败了两位最高纪录保持者——詹宁斯和鲁特。在问答过程中,沃森独自完成对自然语言的分析,并以远超人类的速度完成抢答。目前,“沃森”已被应用于医疗领域。病人向“沃森”说自己的症状,沃森就自动分析出患者最有可能患上了哪种疾病,并提供医治方法。 1950年,阿兰·图灵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理论,能够通过测试的就是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2014年6月7日是图灵逝世60周年纪念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通过了图灵测试,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一个新时代。 阿尔法围棋(AlphaGo,阿尔法狗)是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由谷歌公司旗下DeepMind公司团队开发。这个程序利用“价值网络”去计算局面,用“策略网络”去选择下子。2015年10月,AlphaGo以5:0完胜欧洲围棋冠军、职业二段选手樊麾。2016年3月,AlphaGo以4:1的总比分战胜世界围棋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 AlphaGo采取的是深度学习模式,而不再“死记硬背”。AlphaGo输入了3000万盘人类顶级棋手对弈数据,可以通过“自我对战”来进行增强学习,改善此前的决策网络。还可以通过价值网络来进行整体局面判断,由决策网络与价值网络协作决定落子位置。 人工智能是具有显著产业溢出效应的基础性技术,能够推动多个领域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加速发现医治疾病的新疗法,大幅降低新药研发成本;可以带动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兴产业的飞跃式发展;可以大幅提升国防信息化水平,加速无人作战装备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极大地提升和扩展人类的能力边界,对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国家竞争优势,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要加强人脑研究。美国早在2013年就发布“脑计划”,欧盟和日本也在2013年、2014年相继发布各自的“脑计划”。中国也应制定“脑科学研究计划”,加强人工智能的基础科学研究。

7、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虚拟现实可以使人突破生理限制,在虚拟世界具备“不可能”的能力,实现“不可能”的梦想,获得非凡的体验,如飞行。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医疗、教育、城市规划、房地产、军事、航空航天、娱乐游戏、旅游、应急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数据头盔等虚拟现实硬件设备价格的下降,虚拟现实将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虚拟现实产业包括虚拟现实硬件产业、虚拟现实软件产业和虚拟现实信息服务业等。虚拟现实硬件设备包括数据头盔、数据手套等。虚拟现实软件包括3D制作软件、计算机仿真软件等。虚拟现实信息服务业包括虚拟现实产品或服务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现实信息服务、虚拟现实咨询(市场咨询、投资顾问)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虚拟现实产业。2014年3月,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了Oculus VR,以便让年轻人用虚拟现实设备体验“真实世界”。2015年11月,腾讯公司高调宣布进入虚拟现实领域。在2016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兴、三星、HTC等厂商纷纷发布了虚拟现实产品。 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对策如下: 第一,做好虚拟现实产业空间布局。发展虚拟现实产业要有载体,要规划建设虚拟现实产业园区或基地。2016年2月,中国·福建 VR产业基地在福州揭牌。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表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福州培育起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全国领先的VR产业集聚区和全球VR产业重要创新创业平台。”南昌市也在大力发展虚拟现实产业。 第二,制定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政策。地方政府可委托专业机构编制虚拟现实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当地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及时制定虚拟现实产业政策,在政府立项、政策扶持、资金补助、建设用地、税收优惠等方面对虚拟现实产业予以支持和倾斜。 第三,培养虚拟现实专业技术人才。虚拟现实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互联网、电子信息、仿生学等学科。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通过特殊人才引进壮大虚拟现实师资力量,设立虚拟现实专业,开设虚拟现实相关课程,建立虚拟现实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建立虚拟现实实训基地。 此外,还要建设一批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中心、虚拟现实孵化器或众创空间、虚拟现实展示或体验中心,完善虚拟现实产业链。

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1、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1)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 深化互联网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构筑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云、智能服务平台等制造新基础,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农业、能源、金融、商务、物流快递等深度融合,支持面向网络协同的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与系统集成,推动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和流通交换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共享经济发展,建立适应共享经济发展的监管方式,促进交通、旅游、养老、人力资源、日用品消费等领域共享平台企业规范发展,营造共享经济文化氛围。 (2)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公开共享和应用拓展,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安全保障,推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统筹布局建设国家大数据公共平台,制定出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推动建立数据资源清单和开放目录,鼓励社会公众对开放数据进行增值性、公益性、创新性开发。加强大数据基础性制度建设,强化使用监管,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保护数据资源权益。 发展大数据新应用新业态。加快推进政府大数据应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数据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发展大数据在工业、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数据服务业创新,推动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处理、分析和可视化软硬件产品,培育大数据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3)发展人工智能。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打造国际领先的技术体系。 加快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建设。推动类脑研究等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软硬件开发。加快视频、地图及行业应用数据等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基础资源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建设支撑大规模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集群。鼓励领先企业或机构提供人工智能研发工具以及检验评测、创业咨询、人才培养等创业创新服务。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在制造、教育、环境保护、交通、商业、健康医疗、网络安全、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发展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统,重点推进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鼓励各行业加强与人工智能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升级。利用人工智能创新城市管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动专业服务机器人和家用服务机器人应用,培育新型高端服务产业。

2、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 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带动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 (1)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和质量,打造智能制造体系,强化基础支撑,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系统。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信息物理系统(CPS)顶层设计,探索构建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供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建设测试验证平台,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迈上新台阶。构建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全面突破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精密测量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突破多轴、多通道、高精度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并具有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突破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开展首台套装备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质量与可靠性。 打造增材制造产业链。突破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搭建增材制造工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工艺技术水平。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他能源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性能电子枪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入式软件系统,提升软硬件协同创新能力,建立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交通设备、文化创意、个性化制造等领域大力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加快发展增材制造服务业。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食品、医药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2)实现航空产业新突破。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民用航空产品产业化、系列化发展,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和安全运营保障能力建设,提高产品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和舒适性,全面构建覆盖航空发动机、飞机整机、产业配套和安全运营的航空产业体系。 推进民用飞机产业化。加快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完成大型客机研制,启动宽体客机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加快新型支线飞机工程研制和系列化改进改型,开展新机型国内外先锋用户示范运营和设计优化,提高飞机航线适应性和竞争力。大力开发市场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机、多用途飞机、特种飞机和工业级无人机。 (3)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建设自主开放、安全可靠、长期稳定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加速卫星应用与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统筹军民空间基础设施,完善卫星数据共用共享机制,加强卫星大众化、区域化、国际化应用,加快卫星遥感、通信与导航融合化应用,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卫星+”应用模式。面向防灾减灾、应急、海洋等领域需求,开展典型区域综合应用示范。面向政府部门业务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开展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智慧海洋、边远地区等的卫星综合应用示范。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深入发展,打造空间信息消费全新产业链和商业模式。推进商业卫星发展和卫星商业化应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建立“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 (4)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轻量化、系列化、标准化、平台化发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研制先进可靠的系列产品,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新体系,打造覆盖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全产业链布局。 面向大城市复杂市域交通需求,推动时速120-160公里、与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衔接的市域(郊)铁路装备,适应不同技术路线的跨座式单轨,自动导轨快捷运输系统等研发与应用,构建时速200公里及以下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平台,建立完善产品认证制度,建立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标准和规范,领跑国际技术标准。 (5)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实现主力装备结构升级,突破重点新型装备,提升设计能力和配套系统水平,形成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主力海洋工程装备。加快推进物探船、深水半潜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调查船、半潜运输船、起重铺管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工装备系列化研发,构建服务体系,设计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 (6)提高新材料基础支撑能力。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推动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加强前沿材料布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新材料应用水平,推进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 面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需求,扩大高强轻合金、高性能纤维、特种合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品质特殊钢、新型显示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绿色印刷材料等规模化应用范围,逐步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采购体系。推动优势新材料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作,开展研发设计、生产贸易、标准制定等全方位合作。提高新材料附加值,打造新材料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组建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细化完善新材料产品统计分类。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拓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范围,开发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极端环境所需材料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带动性的创新成果。

3、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 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以基因技术快速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加快农业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转化,拓展海洋生物资源新领域、促进生物工艺和产品在更广泛领域替代应用,以新的发展模式助力生物能源大规模应用,培育高品质专业化生物服务新业态,将生物经济加速打造成为继信息经济后的重要新经济形态,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支撑。 (1)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加快开发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加快推广绿色化、智能化制药生产技术,强化科学高效监管和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强国。 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跨越升级。加快基因测序、细胞规模化培养、靶向和长效释药、绿色智能生产等技术研发应用,支撑产业高端发展。开发新型抗体和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生物制品和制剂,推动化学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开发,加速特色创新中药研发,实现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原始创新。支持生物类似药规模化发展,开展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研发和生产,加快制药装备升级换代,提升制药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中药产品标准化发展,促进产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加速国际化步伐。发展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海洋中药产品,推动试剂原料和中间体产业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深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行业规制改革,积极开发新型医疗器械,构建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诊疗新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推广应用高性能医疗器械,推进适应生命科学新技术发展的新仪器和试剂研发,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整体竞争力。 发展智能化移动化新型医疗设备。开发智能医疗设备及其软件和配套试剂、全方位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和终端设备,发展移动医疗服务,制定相关数据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智能医疗服务体系。 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大幅提升医疗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加快组织器官修复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加速发展体外诊断仪器、设备、试剂等新产品,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展,支撑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 (3)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创制生物农业新品种,开发动植物营养和绿色植保新产品,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企业,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途径、新支撑。 开展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细胞诱变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育种应用,研制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营养、安全、资源高效利用、适应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产业化,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生物种业企业,加快农业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发展动植物检疫新技术,加强国外优质动植物品种资源引进检疫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基于病虫基因组信息的绿色农药、兽药创制技术体系,创制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植物新农药等重大产品,实现规模生产与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创制可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绿色生物饲料和高效生物肥料产品。深度挖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开辟综合利用新途径。推动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术、食品生物高效转化技术、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关键技术创新与精准营养食品创制。 (4)推动生物制造规模化应用。加快发展微生物基因组工程、酶分子机器、细胞工厂等新技术,提升工业生物技术产品经济性,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向化工、材料、能源等领域渗透应用,推动以清洁生物加工方式逐步替代传统化学加工方式,实现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化石资源。 发展新生物工具创制与应用技术体系,实现一批有机酸、化工醇、烯烃、烷烃、有机胺等基础化工产品的生物法生产与应用,推动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尼龙、生物橡胶、微生物多糖等生物基材料产业链条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氨基酸、维生素等大宗发酵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5)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以专业化分工促进生物技术服务创新发展,构建新技术专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造生物经济新增长点。 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物研发与生产服务,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合同研发、委托制造企业的合作。推动基因检测和诊断等新兴技术在各领域应用转化,支持生物信息服务机构提升技术水平。为药品、医疗器械、种业、生物能源等生物产品提供检测、评价、认证等公共服务,加快产品上市进度,提升产品质量。鼓励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降解、废物资源化等领域拓展应用,积极引导生物环保技术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兼并,实现做大做强。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化双创平台,降低生物产业创新创业成本,支持各类人员开办虚拟研发企业,释放创新潜能。 (6)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着力发展新一代生物质液体和气体燃料,开发高性能生物质能源转化系统解决方案,拓展生物能源应用空间,力争在发电、供气、供热、燃油等领域实现全面规模化应用,生物能源利用技术和核心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较成熟的商业化市场。 重点推进高寿命、低电耗生物质燃料成型设备、生物质供热锅炉、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促进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燃煤集中供热、生物质热电联产。按照就近生产消纳原则,示范建设集中式规模化生物燃气应用工程,突破大型生物质集中供气原料处理、高效沼气厌氧发酵等关键技术瓶颈。探索建立多元、协同、共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鼓励多产品综合利用,为生产生活提供清洁优质能源。

4、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发展趋势和我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要求,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1)实现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强化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优化配套环境,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 加快推进电动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与应用,重点开展整车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结构轻量化设计。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配套能力与整车性能。加快电动汽车安全标准制定和应用。加速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创新,发展智能自动驾驶汽车。开展电动汽车电力系统储能应用技术研发,实施分布式新能源与电动汽车联合应用示范,推动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智能驾驶等融合发展。建设电动汽车联合创新平台和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电动汽车重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完善电动汽车生产准入政策,研究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 按照“因地适宜、适度超前”原则,在城市发展中优先建设公共服务区域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居民区与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完善充电设施标准规范,推进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动高功率密度、高转换效率、高适用性、无线充电、移动充电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检测认证、安全防护、与电网双向互动等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动“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鼓励充电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2)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先进核电、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产品经济性,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电力体制机制、新型电网和创新支撑体系,促进多能互补和协同优化,引领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 推动核电安全高效发展。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坚持合作创新,重点发展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及后处理技术装备,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核废料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能力。整合行业资源,形成系统服务能力,推动核电加快“走出去”。 促进风电优质高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和挖掘系统调峰能力,大幅提升风电消纳能力。加快发展高塔长叶片、智能叶片、分散式和海上风电专用技术等,重点发展5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风电场智能化开发与运维、海上风电场施工、风热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设备。建设风电技术测试与产业监测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太阳能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突破先进晶硅电池及关键设备技术瓶颈,提升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加强钙钛矿、染料敏化、有机等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推动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化,建设太阳能光电光热产品测试与产业监测公共服务平台,大幅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统筹电力市场和外输通道,有序推进西部光伏光热发电开发,加快中东部分布式光伏发展,推动多种形式的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形成光热发电站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促进先进太阳能技术产品应用和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引领全球太阳能产业发展。 选择适宜区域开展分布式光电、分散式风电、生物质能供气供热、地热能、海洋能等多能互补的新能源综合开发,融合应用大容量储能、微网技术,构建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引领能源供应方式变革。 (3)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树立节能为本理念,全面推进能源节约,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产品应用水平,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做大做强,促进高效节能产业快速发展。 鼓励研发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加速推动降低综合成本。制修订强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额标准,加快节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布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目录,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提高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完善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在工业、建筑、交通和消费品等领域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用能企业和产品制造商跨越式提高能效。 在示范园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节能技术系统集成试点,整合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压、余气资源,鼓励利用余热采暖、利用余能和低温余热发电。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及耗能设备配备智能能源计量和远程诊断设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系统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进提高综合能效。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低温加热段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生产工艺和能源供应的综合优化。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与企业能源供管系统综合集成,推动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 (4)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与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海陆统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 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集中突破工业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加快形成成套装备、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材料生产能力。建设一批技术先进、配套齐全、发展规范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支持危险废弃物防治技术研发,提高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水平。支持环保产业资源优化整合,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大力推广应用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体废弃物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环保材料和环保药剂。扩大政府采购环保产品范围,不断提高环保产品采购比例。实施环保产品领跑者制度,提升环保产品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组织实施先进环保装备技术进步与模式创新示范工程。 (5)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大力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开发、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基础设施,提高政策保障水平,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 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等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与装备,加强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中战略性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研发尾矿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尾矿中伴生有价元素回收和高技术含量尾矿产品开发,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经济性。研发复杂多金属尾矿选冶联合关键技术与装备、清洁无害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单套设备处理能力达到每年100-500万吨的尾矿高效浓缩及充填料制备、输送、充填成套工艺技术。开发低品位钛渣优化提质技术,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率。 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拆解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加工利用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系统,协同发挥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作用,打造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理基地。落实土地、财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础设施,支持现有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地升级改造。 推动物联网电子监管技术在危险废弃物、电子废弃物利用处置等领域应用,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统筹国内外再生资源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鼓励使用再生产品和原料。建立健全覆盖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再生产品、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

三、围绕实体经济发展新兴服务业

1、高技术服务业 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发展以下八类高技术服务:

(1)研发设计服务 突出研发设计服务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建立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壮大专业研发设计服务企业。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提高研发服务能力,创建特色服务平台。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发展研发服务企业,鼓励企业将可外包的研发设计业务发包给研发设计企业。引导跨国公司和海外高端人才在华设立研发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和实施示范工程,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研发设计交易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设计企业和知名品牌。 (2)知识产权服务 积极发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环节的服务,加强规范管理。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扩大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使各类知识产权服务主体可低成本地获得基础信息资源。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发展咨询、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培育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涉外事务处理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和品牌。加强标准信息分析和相关技术咨询等标准化服务能力。 (3)检验检测服务 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运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测试方法、测试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培育第三方的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检疫、计量、认证技术服务。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农业等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鼓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认证型服务向提供综合检测服务延伸。 (4)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建立具备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新型转化实体,发展包括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市场化运营。 (5)信息技术服务 充分发挥现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依托宽带光纤、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服务和三网融合业务,着力推进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信息服务。加强软件工具开发和知识库建设,提高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营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面向行业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转变,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售后服务。进一步增强承接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能力,着力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外包品牌。 (6)数字内容服务 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化利用,构建便捷、安全、低成本的数字内容服务体系。促进数字内容和信息网络技术融合创新,拓展数字影音、数字动漫、健康游戏、网络文学、数字学习等服务,大力推动数字虚拟等技术在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人口、地理、医疗、社保等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 (7)电子商务服务 重点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鼓励相关机构建立可信交易服务平台。加快促进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骨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8)生物技术服务 大力完善生物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及产品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服务,形成具有特色的研发外包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胚胎工程、细胞工程、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农业技术服务,加速生物技术成果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生物环保技术服务。以国家生物信息共享体系为载体,开展生物信息技术服务和国际合作。

2、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一环,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发展以下九类科技服务:

(1)研究开发及其服务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支持产业联盟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服务,促进研发设计服务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设计服务能力。加强科技资源开放服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社会开放服务。

(2)技术转移服务

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支持技术交易机构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做大做强。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依法保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等相关方的收入或股权比例。充分发挥技术进出口交易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展会在推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技术转移转化。

(3)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加快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与并购重组,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规划布局,加强国家质检中心和检测实验室建设。构建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建立计量科技创新联盟。构建统一的检验检测认证监管制度,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认定办法,开展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国际互认。加强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支持标准研发、信息咨询等服务发展,构建技术标准全程服务体系。

(4)创业孵化服务

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加强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文化,办好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生创业就业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载体作用。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促进天使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支持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源头支撑。

(5)知识产权服务 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支持成立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开发高端检索分析工具。推动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免费或低成本向社会开放,基本检索工具免费供社会公众使用。支持相关科技服务机构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创新服务能力。 (6)科技咨询服务

鼓励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业,积极培育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外包等新业态。支持科技咨询机构、知识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支持发展竞争情报分析、科技查新和文献检索等科技信息服务。发展工程技术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集成化的工程技术解决方案。

(7)科技金融服务

深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探索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建立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完善投融资担保机制,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8)科技普及服务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免费开放,开展公益性科普服务。引导科普服务机构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加强产品研发,拓展传播渠道,开展增值服务,带动模型、教具、展品等相关衍生产业发展。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助或投资建设科普设施。整合科普资源,建立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科普资源互通共享的格局。支持各类出版机构、新闻媒体开展科普服务,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普阅读活动,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提供科普服务新平台。

(9)综合科技服务

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的跨领域融合、跨区域合作,以市场化方式整合现有科技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全链条的科技服务,形成集成化总包、专业化分包的综合科技服务模式。鼓励科技服务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需求,开展专业化的综合科技服务,培育发展壮大若干科技集成服务商。支持科技服务机构面向军民科技融合开展综合服务,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2014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发展以下11类生产性服务:

(1)研发设计

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培育企业品牌、丰富产品品种、提高附加值。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支持研发体现中国文化要素的设计产品。整合现有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研发设计交易市场。开展面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专利运营、分析评议、专利代理和专利预警等服务。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创新成果的机制,加快研发设计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第三方物流

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提高物流企业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广企业零库存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加强核心技术开发,发展连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重点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引导企业剥离物流业务,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完善物流建设和服务标准,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衔接货物信息,匹配运载工具,提高物流企业运输工具利用效率,降低运输车辆空驶率。提高物流行业标准化设施、设备和器具应用水平以及托盘标准化水平。继续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作和快递服务制造业工作,加强仓储、冷链物流服务。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直达、滚装运输、道路货物甩挂运输等运输方式,推进货运汽车(挂车)、列车标准国际化。优化城市配送网络,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推动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化、标识化,建立健全配送车辆运力调控机制,完善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措施。在关系民生的农产品、药品、快速消费品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示范试点。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加强产销衔接,扩大农超对接规模,加快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改造升级,拓展农产品加工服务。

(3)融资租赁

建立完善融资租赁业运营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丰富租赁方式,提升专业水平,形成融资渠道多样、集约发展、监管有效、法律体系健全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紧密联系产业需求,积极开展租赁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拓展厂商租赁的业务范围。引导租赁服务企业加强与商业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境外资金,多渠道拓展融资空间,实现规模化经营。建设程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转高效的租赁物与二手设备流通市场,建立和完善租赁物公示、查询系统和融资租赁资产退出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融资租赁行业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建立系统性行业风险防范机制,以及融资租赁业统计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

(4)信息技术服务

发展涉及网络新应用的信息技术服务,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促进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发展。加快面向工业重点行业的知识库建设,创新面向专业领域的信息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相关软件研发,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面向工业行业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动工业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工业企业所属信息服务机构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5)节能环保服务

健全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增强节能环保指标的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投融资、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规范引导建材、冶金、能源企业协同开展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建立交易市场。鼓励结合改善环境质量和治理污染的需要,开展环保服务活动。发展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环保服务总承包。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探索节能量市场化交易。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积极发展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6)检验检测认证

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建设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加强先进重大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加快发展药品检验检测、医疗器械检验、进出口检验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等服务,发展在线检测,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开拓电子商务等服务认证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集聚发展,推进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检验检测标准,开展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国际互认。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深化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7)电子商务

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抓紧研究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意见。深化电子商务服务集成创新。加快并规范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加快推进适应电子合同、电子发票和电子签名发展的制度建设。建设开放式电子商务快递配送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加快布局、规范建设快件处理中心和航空、陆运集散中心。鼓励对现有商业设施、邮政便民服务设施等的整合利用,加强共同配送末端网点建设,推动社区商业电子商务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可信交易保障、交易纠纷处理等服务。建立健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保障机制。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标准体系和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网上购销对接等多种交易方式。支持面向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服务创新和应用推广。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向工业生产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

(8)商务咨询

提升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水平。引导商务咨询企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咨询服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安全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培育知识产权转化、投融资等市场化服务。重视培育品牌和商誉,发展无形资产、信用等评估服务。抓紧研究制定咨询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依法健全商务咨询服务的职业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执业培训和行业自律。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推动商务咨询服务国际化发展。

(9)服务外包

把握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新趋势,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培育在岸服务外包市场。抓紧研究制定在岸与离岸服务外包协调发展政策。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鼓励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突出核心业务、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率。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业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鼓励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购买专业化服务,加强管理创新。支持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规划、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在内的全过程管理。

(10)售后服务

鼓励企业将售后服务作为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增强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完善产品“三包”制度,推动发展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等售后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专业维护维修服务,加快技术研发与应用,促进维护维修服务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内设机构向专业维护维修公司转变。完善售后服务标准,加强售后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售后服务认证制度和质量监测体系,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

(11)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

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力开发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引导各类企业通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和使用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统筹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各种培训资源,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加快推广中关村科技园区股权激励试点经验,调动科研人员创新进取的积极性。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增强独特文化特质,以品牌引领消费,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

4、知识产权服务业 知识产权服务是指为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提供代理、商用化、法律、信息、培训和咨询等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业是促进智力成果权利化、产业化的高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2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林业局等9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发展以下六类知识产权服务:

(1)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加速发展专利、商标、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注册、登记、复审、无效、异议等代理服务。引导发展特定领域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着力提升代理机构涉外代理服务能力。鼓励代理机构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壮大发展规模。

(2)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发展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服务,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拓展企业上市、并购、重组、清算、投融资等商业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服务,完善中小微型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援助服务,拓展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熟悉和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3)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数据加工、文献翻译、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信息服务。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支持利用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专业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开发高端知识产权分析工具,提高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效率。

(4)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发展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分析、交易、转化、质押、投融资、运营、托管等商用化服务。加强和规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运营工作体系,完善以金融机构、创业投资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推动金融机构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探索建立质押融资风险多方分担机制。

(5)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政策咨询、管理咨询、实务咨询等高端服务。积极引导知识产权专业咨询机构健康发展,推动重大项目决策、行业发展规划、产业联盟构建中的咨询服务,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市场拓展、海外布局、核心技术转让、标准化等事务中的咨询服务。 (6)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发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服务,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制定知识产权人才职业能力框架,引导培训机构规范发展,支持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分类分级实务培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采用引进人才、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知识产权培训服务品牌机构。

第三讲 新业态和新模式

一、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1、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建立了阿帕网(ARPAnet),标志着互联网的诞生。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标志着现代意义互联网的出现。1989年,WWW出现。1991年,美国三家公司分别经营的CERFnet、PSInet和Alternet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户提供互联网服务,标志着互联网进入商业化应用时代。 1994年4月20日,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个成员,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1995年,邮电部开始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中国出现第一家互联网企业——瀛海威。1996年,中国出现第一个网吧——北京实华开网络咖啡屋。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00年,“企业上网工程”启动。2001年底,中国十大骨干互联网签署互联互通协议,中国网民可以便捷地跨地区访问互联网。2003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启动。2004年,中国顶级域名.CN服务器IPv6地址成功登录到全球域名根服务器。2008年,我国网民总人数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宽带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国家顶级域名.CN注册量居世界第一。2009年,3G牌照发放,标志着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2013年,4G牌照发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IPv4地址数量为3.38亿,拥有IPv6地址21283块/32。中国网站总数为506万个,国际出口带宽为7,974,779Mbps。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96.3%。 近十年来,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例如,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美国在2013年就达到了87%。在互联网方面,中国依然处于被动应对的战略弱势。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芯片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货物。美国等西方国家依然掌握着根服务器等互联网核心资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差,工艺落后,产能不足,而进口设备和元器件存在漏洞、“后门”的网络安全隐患。 互联网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动力。2016年,全球数字经济产值达20万亿美元,发展数字经济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互联网成为大国战略和优先方向。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互联网普及率每提高10%,GDP可增加1.38个百分点。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先通网。各级地方政府要尽快提高当地的互联网普及率,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目前,我国仍有5万个村没有通网络。因此,要把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作为破解“三农”问题、开展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宽带化、无线化、融合化、免费上网、虚实结合。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网速将越来越快。随着4G/5G网络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主流网络接入方式,网络将无处不在。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互联网将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 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 ——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的讲话

2、“互联网+”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和人工智能等11个“互联网+”重点行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2016年3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解读了国务院确定的11个“互联网+”重点行动,阐述了“互联网+政务”和“互联网+党务”。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含义是指融合、创新和改变,即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融合,创新商业模式和政府管理方式,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 推动“互联网+”发展,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各级政府部门对“互联网+”要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政策引导,做好基础性工作,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培训。要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互联网+”进行支持,不要直接干预市场、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各地推动“互联网+”发展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要着重推动“互联网+”与当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要着力通过“互联网+”来解决当地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交通拥堵、台风、洪涝灾害、地震等。 在推动“互联网+”与行业融合时,要充分考虑行业之间差异。有些行业非常适合“互联网+”,这些行业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需要消除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供需对接,如出租车、餐饮、废旧物资回收、家政服务等行业;二是通过互联网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如商贸流通、金融、旅游等行业;三是产品或服务适合在网上传输的行业,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影视娱乐、广告等行业;四是产品可以嵌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在线运维的行业,如汽车、家电、机械装备等行业;五是可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监控、优化的行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认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对于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际看,互联网正在孕育产业格局重整和增长方式重塑。当今时代,无论哪个行业、哪个组织,乃至个人,要想实现更全面的发展,都必须善用互联网,互联网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制高点。从国内看,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和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加速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015年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2015中国“互联网+”峰会上的致辞]。

3、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对市场、用户、产品、产业链、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圈进行重新思考,创新商业模式。 (1)免费思维 在互联网行业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通过让用户免费使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吸引大量用户。有了大量用户,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广告、增值服务等来赢利。其实,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互联网企业前期大量“烧钱”,吸引用户,等用户数量达到“临界点”,企业就可以实现赢利。免费是互联网行业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颠覆其他行业的利器。例如,奇虎360推出免费的杀毒服务,颠覆了传统杀毒软件行业。腾讯微信的出现对传统电信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 (2)跨界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可以跨越行业界线,从互联网行业进入其他行业。传统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再单纯来自本行业,而是很可能来自互联网行业等其他行业。例如,谷歌和百度公司原本是提供搜索服务的互联网企业,推出无人驾驶汽车之后,就进入了汽车制造行业。福特公司的竞争对手不再只是大众、丰田等传统汽车制造企业,还包括谷歌这样的公司。腾讯微信的出现使中国移动公司感到竞争对手不再只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3)用户思维 对于政府,“得民心者得天下”;对于企业,“得用户者得天下”。企业生产经营要以用户为中心,让用户有获得感。例如,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就让用户参与,根据用户意见改进产品功能、性能和外观设计。小米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让用户参与产品研发设计。企业推出的产品要让用户用起来舒心,有很好的体验。 (4)社会化思维 截至2015年,中国有近6.9亿的网民。企业要善于利用网民的力量。例如,通过微博、微信开展口碑营销,把粉丝变为客户。通过互联网开展众包、众筹,把一些工作外包给网民,解决企业员工短缺问题,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把技术难题通过互联网进行悬赏,寻找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手,解决企业研发部门人员数量和水平有限的问题。维基百科()让全球网民参与词条编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超越了有着悠久历史的大英百科全书。 (5)大数据思维 企业决策要用数据说话,而不是凭经验“拍脑袋”。例如,通过建立商务智能(BI)系统,促进决策科学化。企业管理要做到精细化、精准化,也要借助于数据分析。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成本。随着互联网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互联网上有大量用户信息。企业运用大数据可以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用户网上购物等行为,开展精确营销。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 (6)平台思维 如果说网络是连接线,平台则是中枢。平台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平台企业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平台的特点是开放、共享、共赢,运用平台思维,可以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圈。马云在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曾说过,阿里做的不是“生意”,而是“生态”。大型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是平台企业。苹果iPhone手机的成功,不只是由于其外观和手感,而是其特有的iTunes,整合了许多软件、音乐、游戏、图书等资源。在美国,许多好莱坞大片、音乐都通过iTunes来发行。iTunes是苹果公司不再是单纯的手机、电脑等硬件制造商,而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在产品过剩时代,往往是“渠道为王”。苹果公司掌控着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渠道,使其不但拥有强大的竞争力,而且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在互联网时代,员工不再是“打工仔”,而是可以称为公司的合作伙伴。例如,海尔集团等运用平台思维,让企业成为员工创业平台,激发了员工创造力。 (7)简约思维 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要力求简约。产品功能要简洁明了,让用户一学就会,用起来特别方便。苹果iPhone、iPad、iPod等产品设计都十分简约,让用户爱不释手,吸引了大量粉丝。 (8)极致思维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一定要专注,拥有核心竞争力。要把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做到极致,在细节方面超越竞争对手,让产品超越用户的心理预期,推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瑞士手表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瑞士企业把手表做到了极致,把手表打造成奢侈品,瑞士手表成了身份的象征。乔布斯对苹果iPhone手机的要求近乎苛刻,为了使iPhone手机更薄就花费了几百万美元。 (9)迭代思维 在工业社会,一般是“大鱼”吃“小鱼”,即大企业挤垮或吞并小企业。而在信息社会,则是“快鱼”吃“慢鱼”,即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往往胜出,对市场反应迟钝的企业往往很快走向没落甚至破产。现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果企业墨守成规,等按部就班推出产品,黄花菜都凉了。因此,面对市场需求和商业机会,企业出手要快。要抢先竞争对手一步拿出产品,再根据市场反馈不断完善产品。就像软件开发,一个版本一个版本不断升级,就成了经典产品。 (10)流量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意味着份量,流量意味着金钱。互联网企业的网络流量高,往往说明该企业的用户数量多、规模大、粘度高。在融资、估值的时候,网络流量高的互联网企业往往容易获得融资,估值也高。网络流量高的互联网企业,往往把住了用户的互联网入口。例如,百度占据了网络搜索的入口,阿里、京东占据了网上购物的入口,腾讯占据了即时通信的入口,新浪、搜狐占据了在线阅读新闻的入口。企业要想获得高的网络流量,就要把住某个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入口,让人们想干某事时就想到你的网站。

二、国家“互联网+”重点行动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和人工智能等11个“互联网+”重点行动。

1、“互联网+”创业创新 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 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 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 支持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引导和鼓励集办公服务、投融资支持、创业辅导、渠道开拓于一体的市场化网商创业平台发展。鼓励龙头企业结合乡村特点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推动农村依托互联网创业。鼓励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城乡基层创业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经营网络开展创业。完善有利于中小网商发展的相关措施,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发展面向中小网商的融资贷款业务。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以促进创业创新为重点,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等,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1)

第三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我省跨越式发展

抓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是山东走在前列、建设强省的关键一招。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此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蓝图已经绘就,军号已经吹响,全省上下积极行动起来,新旧动能转换大潮正在风起云涌。然而,什么是新旧动能转换?为什么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怎样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作出回答。

新旧动能转换,将为我们打开资源、环境、市场的新空间,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实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寻找新动力、释放新动能、实现新跨越。

新旧动能转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概括地说,即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具体而言有三层含义:一是通过新动能的增量来对冲传统动能的减弱,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创造出新业态、新模式来改造传统动能;三是通过新动能创造的“战略纵深”为传统动能升级赢得空间。

正确认识新旧动能转换,首先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新动能、什么是旧动能。新动能和旧动能是相对而言的。所谓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属于新动能。所谓旧动能,是指传统动能,它不仅涉及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业,还更宽泛地覆盖利用传统经营模式经营的第

一、

二、三产业。

以第二产业这个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战场为例,新旧动能的区别显著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能源利用上讲,旧动能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粗放利用为主导,新动能是以矿物能源的精细化利用或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物理能源为主导;二是从原材料上讲,旧动能以对矿物原材料一次性利用为主导,新动能是以对原子设计、分子制造的新材料以及深层循环利用为主导;三是从生产工艺上讲,旧动能是以机械化为主导,新动能是以高度网络化、人工智能化为主导;四是从生产模式上讲,旧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新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五是从资源约束上讲,旧动能是资源匮乏性生产,新动能则由于能源物理化、原材料元素化以及深层循环化生产,所以极大增加了资源约束弹性;六是从生产性服务业上讲,新动能的生产过程包含了更多的服务业因素。

当 然,新动能与旧动能是相对的、是动态发展的,旧动能经过升级改造可以变成新动能,新动能随着时代发展、技术革新也会衰落成旧动能。比如有专家就提出,现在来看信息互联网是新动能,但今后将被价值互联网这一更新的动能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新旧动能转换,在改造升级传统动能时注意发掘其中蕴藏的新的生命力,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时及时根据技术前沿调整方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将进一步打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资源、环境、市场的新空间,将克服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市场饱和形成的工业危机,从而把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到一个历史的新阶段。

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一重大机遇,为山东发展打开新思路新通道,为全国大局作出新探索新贡献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山东工作的殷切盼望,符合山东的发展实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山东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总书记视察山东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山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山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李克强总理在参加2017年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希望山东“在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上继续勇攻坚”,在考察山东时指出要以更大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新旧动能转换事关我省发展全局,是实现走在前列、推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所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也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实验,是我省实现走在前列、向中央交出一份合格答卷的重要途径。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关系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成败,关系到山东在由大到强转变中如何继续走在前列。当前,全省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山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虽然高于全国,但是幅度在逐步降低。同时,结构性矛盾显著:一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二是传统产业仍唱重头戏,结构性问题突出;三是创新驱动力不强;四是存在严重的资源约束问题。可以说,山东正处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绝佳时期,不转不行,转的慢更不行。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一重大机遇,为山东发展打开新思路新通道,为全国大局作出新探索新贡献。

新旧动能转换,是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关系到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新旧动能转换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途径,不只是涉及制造业等领域,而是覆盖一二三产业等整个产业体系。

一方面,这是由我省产业体系总体处于中低端的客观现实倒逼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迫切需要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装备制造业、化工、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战场,但其他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休闲、现代金融等同样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领域。可以说,只要社会有需求、发展有潜力、技术能创新,一二三产业中都应当而且能够培育形成新动能,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决定的。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有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等跨界融合化趋势,也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因此,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升级旧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混合提升,是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关系到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新旧动能转换不仅仅是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转型,更是发展理念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引发全方位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我省现阶段的直接体现,新旧动能转换绝非单纯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也会对发展理念转变和社会结构转型形成助推效应。

今后几年是我省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我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重要阶段。二者在时间上的重叠并非巧合,而是具有紧密的关联。从单一的收入指标上看,2016年我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经迈入“中上等收入”门槛,但中等收入层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相对不足。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直接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是我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实现“收入倍增”的扎实基础,也是培育形成庞大而稳定的中等收入层的“沃土”。从内容设计上看,新旧动能转换并不单纯指向经济领域,它所覆盖的民生发展及所秉承的资源配置突破产业、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理念,均显示这一系统工程对社会发展领域有着充分考量,综合考虑了社会各阶层的需求,“提低、扩中、调高”三轮驱动,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在悄然进行社会结构的优化。

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深入调研、审慎思考、精心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推动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要求上来,认真学习领会李克强总理考察山东时的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的蓝图,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凝聚起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力量,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实现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二是从走在前列的战略高度和胆识气魄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走在前列”,是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新旧动能转换,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山东的重要任务,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走在前列是奋斗目标,是统领;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牛鼻子”,是路径。我们要想实现走在前列,就必须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三是以组织实施重大工程的办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省委、省政府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部署安排,空间布局科学谋划、逐步推进;产业布局主要做好推动新型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和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两篇大文章,打造十大产业。可以说,无论是在空间布局、还是产业布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都是在深入调研、审慎思考、精心布局的基础上开展,有效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积极规避负面影响。全省上下都要按照这一重大工程的组织运行机制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要坚持规划先行,设置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按照工作方案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工程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既要为那些不想转型、懒于干事的干部套上“紧箍咒”,也要为那些想干事、能干事而有所顾虑的干部服下“定心丸”,培育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新一届省委常委会选举产生的第二天,就通过《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意见》,目的就在这里。

五是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是关键。当前,全球、全国产业正在重新布局,人才竞争特别是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竞争更为激烈。必须顺应人才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立足我省人才发展实际,积极推进人才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方式,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政务生态,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第四篇:新旧动能转换体会

做好新旧动能转换大文章,尤需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抓手。做好新旧动能转换大文章,尤需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科学有序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需要付出长期努力。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需要付出长期努力。从更高层次上统筹协调,保持工作思路的连续性、可行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众多行业改造提升的“金矿”,“钥匙”就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里;破解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等难题,出路也都在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上。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动能培育打造,使旧的行业产业与新的技术、模式、业态结合起来,将有利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倍增效应,切实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强调新旧动能转换具有统领性,要以重大项目作为支撑,加快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项目库”,要找准民生改善与新旧动能转换的结合点、契合点,采取工程的办法扎实推进。从根本上讲,形成一种更为强劲充沛的动能体系,目的就是要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充分用好新旧动能转换这一具体抓手,牢牢把握新老产业交替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四新”促“四化”,推动形成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双动能、双引擎,我们必将塑造一个更高质量和效率的供给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和信心,以对党中央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责任心,绘就新旧动能转换的“施工图”,稳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深刻的感受到在当前的形势下,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的问题,目标很实,举措很实。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握历史机遇,展现我们的担当,以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率先在本地区做好动能转换大文章,塑造实体经济新辉煌,建设经济文化强镇!”

第五篇:新旧动能转换含义

1、动能的定义:是指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动能的形成,需要质量和速度。

2、新旧动能:新动能是指具有创新特征、领先特征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旧动能是指低效率、低质量、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和传统经营管理模式。

3、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有人问:为什么用“转换”而不是“替代”?因为新动能尚未完全形成,旧动能还在发生作用,在这个转换期,不能出现真空,要稳妥续接。当然,经历一定的阶段,新动能仍会变成旧动能,所以,创新是不能停止的。

4、新旧动能转换的提出: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会议中对当时中国经济进行了初步判断:“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2015年12月,国家行政学院王小广在“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一文中对新旧动能进行了系统阐述。2016年至今,包括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或报告中,“新旧动能转换”多次出现。

5、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份文件: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是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份文件。

6、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山东代表团首次提出,希望山东在国家发展中继续挑大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2018年1月3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山东将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先行先试、提供示范。2月2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动员全省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方力量,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迅速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吹响山东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迈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步伐。

7、新旧动能转换的关联词:新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科技创新等。

8、新旧动能转换企业该怎么做:前瞻性研究发展战略,洞察未来品质化需求,多维度颠覆式创新,形成新的持续发展态势。

上一篇:校际交流实施方案下一篇:选举党代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