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如何记账

2024-04-22

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如何记账(共8篇)

篇1: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如何记账

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在发行以及转换为股票之前,应按一般债券进行账务处理。

当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利,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股票,

借:应付债券——债券面值

应付债券——债券溢价 (未摊销的溢价)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已提的利息)

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股票面值和转换的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

应付债券——债券折价 (未摊销的折价)

现金 (实际用现金支付的不可转换股票的部分)

资本公积——资本(或股本)溢价

篇2: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如何记账

1、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所于转换期结束时自动终止交易后二个交易日内,将交易结束时的债券数据通知发行人,发行人应于到期日前将相应本息款划入交易所指定的资金帐户。

2、交易所于到期日后第三个交易日将本息款划入券商清算头寸帐户,各券商于到期日后第五个交易日将本息款划入投资者开设的资金或保证金帐户。

篇3: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如何记账

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简称可转债或转债)是一种投资者可在约定时间以约定条件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是介于普通债券与普通股票之间的一种混合型金融衍生产品。相对于其它债务融资,因其债券息票率要远远低于普通债务融资的利率,故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融资工具。转股之前投资者可每年获取利息回报,若期末没转股,可要求还本付息,而若转股,投资者由债权人转变成了股东,可享受公司发展带来的分红和增值收益。因此,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可转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迅猛发展而成为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债券品种。全球市场规模已接近6100亿美元,每年新发行的可转债规模也超过了1000亿美元。随着《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的出台,我国可转债融资受到很多上市公司青睐,截至2012年,转债市场存量达到1300多亿元,其中2011年第一季度市场就新增了5只,规模达到300亿元。由于可转债在我国尚属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所以对于这种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衍生产品还存在许多理论与应用问题值得研究。尤其该产品特殊的风险与收益特性是构建投资组合、获取套利交易的基础,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集中体现了其风险与收益特征。20世纪60年代,Poensgen(1965)认为可转债的价格等于可转债作为普通债券的价值与它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转换价值(转债转换成股票之后的价值)的折现值两者之间的较大值[1]。1973年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问世,给出了衍生证券定价的基本思想及模型[2]。Ingersoll(1977)和Brennan等(1977)基于公司价值,将Black-Scholes期权方法引入可转债的研究[3,4]。1986年McConnell和Schwartz建立了以公司股票价格为基础变量的可转债定价模型[5]。Tsiveriotis和Fernandes(1998)将基于股价的单因素定价模型进行进一步规范化,研究认为利率的随机波动对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因此可转债可以看作只是标的股票的衍生品,奠定了可转债定价的基本框架[6]。

可转债兼具期权和债券特性,被很多机构投资者用作对冲套利工具,在西方成熟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Mark和Liam(2010)对可转债套利的风险和收益进行研究,通过一组套利投资组合,研究了其风险来源和特征,并指出可转债套利与利率期限结构的风险显著正相关[7]。Vikas、William、Yee和Narayan(2011)以美国市场1993年至2003年的1646只可转换债券及其标的股票的日收盘价为数据样本进行统计和实证分析,研究套利交易的收益和风险特征[8]。我国可转债市场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国学者积极开展了一些类似工作。如周琳(2003)对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进行研究,以阳光转债为例,通过对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的应用,验证了股票价格和股价波动率与可转换债券价值成正比关系[9]。李毅、李星楠(2009)针对我国没有卖空机制的特点,研究了可转换债券套利过程中存在股票波动、交易成本和套利资金规模可能产生的风险[10]。

综合文献来看,以Black-Sholes模型为基础的期权方法已成为可转债风险收益关系的基础框架,因而标的股票的价格及其波动性是影响可转债风险收益的核心要素[11]。但同时我们应该清楚,Black-Sholes模型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可转债实际运动规律不可能与该模型完全一致。那么标的股票与可转债之间的风险收益关系到底表现如何?本文从实证的角度进行考察,以期给出直观的数据结果。

2 可转债的定价模型及理论分析

通常一个可转债条款涉及以下几项内容:①标的股票,即可转债的标的资产,是可转债可以转换成的目标股票;②转换价格,指可转债在转换期间内转换为标的股票的每股价格;③转换比例,指发行公司向投资者约定一个比例将可转债转换为一定数量的股票;④票面利率,决定了可转债作为一种债券的收益率的高低,通常低于普通债券;(5)转换时间,即可转债有权转换的时间。

可转债的价值由普通债券价值和看涨期权的价值两部分构成。其中普通债券价值等于投资者持有债券期间所获得所有未来现金流包括利息和本金按一定利率贴现的现值,用公式表示如下:

BV=i=0nC(1+r)i+h+Μ(1+r)n+h(1)

式中, BV表示普通债券部分的价值, C表示债券每年的利息, M表示债券的本金, r表示贴现率, n表示从现在起至到期日的剩余年限的整数年, h表示从现在起至下一次付息日不足一年的时间(单位为年)。

而期权价值部分,根据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它是股票价格、股票波动率、期权的执行价格、到期时间、无风险利率的函数。即

CV=SΝ(d1)-Xe-r(Τ-t)Ν(d2)(2)d1=lnSX+r+σ22Τ-tσΤ-t(3)d2=lnSX+r-σ22Τ-tσΤ-t=d1-σΤ-t(4)

其中, CV表示欧式看涨期权的价值, S表示标的股票的现价, r表示无风险利率, σ表示标的股票的价格波动率, T表示期权到期日, t表示现在的时间, N(x)表示标准正态分布变量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

由上述定价模型可见,由于债券息票通常事先给定,而贴现率一般事先确定,因此债券部分的价值是比较确定的,波动风险不大。而期权价值部分,执行价格、到期时间、无风险利率也相对确定,因此,可转债波动主要源于股票价格及其波动率。

一般认为,可转债随着标的股票价格变化呈非线性关系,如图1所示。

当标的股票价格在转股价附近时, 可转债内嵌的股票看涨期权处于平价状态, 实际上可以是处于略为价内或价外的状态。当标的股价大于转股价时,可转债内嵌的股票看涨期权处于实值状态,期权价值主要为内在价值,股票价格越高, 内在价值越高, 时间价值越小, 因此可转债价格就越接近于转换价值。可转债转股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可转债的股权性随之加大。 当标的股票价格低于转股价格时,可转换债券内嵌的股票看涨期权处于虚值状态,期权价值为0,股价越低,时间价值越小,因此可转换债券的价格越接近于纯债券价值,可转债的债券性随之增大。

然而, 作为股票风险度量的关键指标——股价波动率,其与期权价值的关系则比较复杂。尽管从上述图形中我们可以看出, 标的股票价格的上下波动对可转债价格的上下波动会有不一致的影响。 即可转债价值曲线随着股票价格的上升有越来越陡的倾向, 从而股价向上波动同样的幅度与向下波动同样的幅度, 理论上会导致可转债不同的价格改变幅度,即同样幅度上升带来的正向收益应该大于下降带来的绝对负向收益,呈现涨多跌少特性。不过这仅是理论判断,毕竟Black-Scholes模型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上,具体实际情况如何,期待实际数据的检验结果。

3 实证研究及结果

3.1 样本选取

截止2012年9月底,深沪两市共有21只正处于交易状态的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规模已达到1348亿元。由于2010年3月31日是我国融资融券试点的起点,这对可转债市场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只考察试点之后进入转股期的市场交易数据,即2011年4月1日~2012年9月31日的交易日数据。根据沪深证券交易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名单,共有10只上市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的标的股票在此范围以内。而其中南山转债(110020)和重工转债(113003)于2012年6月以后才上市,时间太短。因此本文最终选取8只可转换债券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如表1所示。

3.2 基本处理方式

(1)收益率计算

由于百分比收益率假定标的股票的价格是不连续间隔变化的,而对数收益率假定价格是连续的变化。在Black-Scholes模型中,假定价格变动是连续的。所以本文选用对数收益率,公式为:Ri=ln(Si/Si-1), 即用Ri表示日对数收益率, Si,Si-1分别为第i日和第i-1日股票收盘价。

(2)波动率估计

波动率在金融经济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变量,估计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历史信息来估计波动率,另一类则是根据期权价格倒推出市场对未来波动率的预期,即隐含波动率法。由于本文探讨的是波动率对期权价值的影响,是解释变量,不适合采用隐含波动率。因此以历史信息法中应用比较广泛的GARCH(p,q)模型。该模型将金融变量的条件方差定义为:

ht=α0+α1εt-12++αpεt-p2+θ1ht-1++θqht-q(5)

其中, α0,α1,…,αp,θ1,…,θq≥0, 是待估计参数, pq是影响当期方差的前模型误差和前条件方差的期数,一般事先给定。一般选取GARCH(1,1)作为标的股票价格日波动率估计模型,并且对日波动率,都乘以250转换成年化波动率。

(3)无风险利率

如果用银行间10年国债预期收益率,显然是期限太长,显得不合适。一年期存款利率,就接近一些,其实在投资实践中,强调的更是资金借贷成本,我国没有实行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有个强制的利差,所以本文选取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在样本期间,该利率有几次调整,我们将其与具体日期进行对应。

3.3 实证结果

(1)可转债风险收益情况

为了考察可转债的风险和收益情况,本文计算了样本期间的平均日收益情况及标准差,将其与标的股票的收益进行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从该表中可看出,除了工行转债外,其余7只可转债的收益率均要高于标的股票的收益率,而所有8只可转债的收益标准差均远低于标的股票。充分反映可转债相对于其标的股票具有高收益和低风险的特性。

(2)转债价与标的股价的关系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标的股价是转债期权价值的定价基础,因此二者之间理应表现出强烈的相关性。如图2,这是歌华转债(110011)日收盘价和标的股价的散点图。

从图可见,总体上,随着标的股价的增高,可转债的价格也相应增加,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近似成一曲线,这与图1所示的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并且高价位区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低价位区。表3给出了全部8只样本债与其标的股价间的Pearson,Spearman和Kendall检验的结果,从表中数值可看出,所有检验的P值都小于0.0001,说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只有川投转债例外,表现出的是明显的负相关,究其原因是该债券对应标的股在2012年5月22日有配股、送股行为,股权被稀释而导致股价出现重大调整。如图3是川投转债价格同标的股价间的散点图,显见,由于股权稀释导致该图被分成两段,但从每段来看,转债价和标的股价仍是明显正相关的。有趣的是,股价向下调整并没有导致转债价格的大跌,而这正与可转债“债性”导致的抗跌性相吻合。

(3)转债价与标的股价波动率的关系

股价波动率是衡量股票风险的重要指标,它会对可转债的价格造成影响吗?这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如表4,给出了8只转债价格收益率与其标的股价波动率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从表中数据可见,除了工行转债和唐钢转债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外,其余都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性。这表明,标的股价的波动率虽然是Black-Scholes模型的重要因子,但它在实际中并没有对债价形成简单的正或负的影响。

(4)转债波动率与股价波动率间的关系

如前面所述,股价波动率与转债价格(或者收益)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性,那么它对转债的市场风险会有何影响呢?我们通过考察两者间波动率的关系来回答。表5给出了检验结果。从数据中可看出,只有三只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其余的相关性都不是很明显。可见两者关系与债券自身特点相关,并不能认为标的股价波动率高,转债的波动率也高。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对可转债的实证检验分析,首先,本文认为我国可转债目前的风险收益状况明显好于其标的股票,相对于标的股票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特性,因此若将其纳入投资组合,可有效改善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提高投资效益;其次,转债价格与其股票价格间存在正向关系,这符合Black-scholes模型;再者,标的股价越高,可转债本身的波动率也越大,其本身面临的风险也越大。最后,多数可转债的价格以及波动率与其标的股价的波动性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也即,标的股票的高风险并不意味着可转债的高风险和高收益。因此,投资者选择可转债投资时,需着重关注标的股价的水平而非其波动风险。

参考文献

[1]Poensgen O.The valuation of convertible bonds[M].M.I.T.Cambridge Mass,1965.

[2]Black F,Scholes M.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3,81(3):637~654.

[3]Ingersoll J E.A contingent-claims valuation of convertible securit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7,4(3):289~321.

[4]Brennan M,et al.Convertible bonds:Valuation and optimal strategies for call and conversion[J].Journal of Finance,1977,32(5):1699~1715.

[5]McConnell J,Schwartz E.LYON taming[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6,41(3):561~576.

[6]Tsiveriotis K,Fernandes C.Valuing convertible bonds with credit risk[J].The Journal of Fixed Income,1998,8(3):95~102.

[7]Mark C,Liam A.Convertible bond arbitrage:Risk and return[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10,37(1~2):206~241.

[8]Vikas A,William F,Yee L,Narayan N.Risk and return in convertible arbitrage:Evidence from the convertible bond market[J].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2011,18(2):175~194.

[9]周琳.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52~56.

[10]李毅,李星楠.丝绸转债为例分析可转债套利风险及策略[J].中国商贸,2009,(9):235.

篇4: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如何记账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可转换债券 普通股

一.引言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债务性证券,是指持有人事先规定债权人可以选择有利时机,按发行时规定的条件把其债券转换成发行公司的等值股票(普通股票)或者持有至到期,具有筹资和避险的双重功能,比股票债券和期货期权更具优势,所以一直备受国际筹资者和投资者的青睐,已成为众多发达国家国际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品种少、规模小,而且市场体系仍未完全成型,不过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可转换债券,对投资者、对发行公司还有对国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投资者而言,投资者不仅能在转股前获得安全稳定的债券收益,承担较低风险,而且还可以在转股后能与股东共享公司高成长带来的收益。对发行公司而言,有助于发行公司更好地利用这一融资渠道。对国家而言,可转换债券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和有益补充。所以,研究可转换债券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分析

根据可转换债券的定义,在一定时期内可转换债券可以按一定比例和价格转换成一定数量的另一种公司证券,这里一般是该公司发行的普通股。发行可转换债券时,发行人一般都明确规定"一张可转换债券能够兑换的标的股票的股数"或"一张可转换债券按面额兑换成标的股票所依据的每股价格"。前者被称为转换比例,后者被称为转换价格。显然,在转换比例和转换价格之中,只要规定了其中一个,另一个也就随之确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转换比例=可转换债券面额/转换价格

由于可转换债券实际上赋予它的持有者具有按发行时规定的转换比例或转换价格将其转换成普通股的选择权,因此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有投资价值、转换价值、理论价值和市场价值之分。

1.可转换债券的投资价值。可转换债券的投资价值是指当它作为不具有转股选择权的一种债券价值,即纯粹作为债券的投资价值。估计可转换债券的投资价值,首先应估计与它具有同等资信和类似投资特点的不可转换债券的必要收益率,然后利用这个必要收益率折算出它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可转换债券的必要收益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必要收益率=真实无风险收益率+通货膨胀率+风险溢价

2.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值。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值是实施转换时得到的标的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标的股票每股市场价格与转换比例的乘积,即:

转换价值=标的股票市场价格€鬃槐壤?

3.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值。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值也称"内在价值",是指将可转换债券转股前的利息收入和转股时的转股价值按适当的必要收益率折算的现值。例如,假定投资者当前准备购买可转换债券,并计划持有该债券到未来某一时期,且在收到最后一期的利息后便立即实施转股,那么可用下述公式计算该投资者准备购买的可转换债券的当前理论价值:

P=+

式中:P可转换债券的当前理论价值,t时期数,n持有可转换债券的时期总数,r必要收益率,C可转换债券每期支付的利息,CV可转换债券在持有期期末的转换价值。

4.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值。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值就是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格。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值一般保持在可转换债券的投资价值和转换价值之上。如果可转换债券市场价值在投资价值之下,购买该债券持有至到期,就可获得较高的到期收益率;如果可轉换债券的市场价值在转换价值之下,购买该债券并立即转换为标的股票,再将标的股票出售,就可获得该可转换债券转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价差收益。因此无论上述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发生,投资者的踊跃购买行为都会使该可转换债券的价格上涨,直到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值不低于投资价值和转换价值为止。

5.可转换债券的期权价值

是指看涨期权的价值,也就是买入期权的价值。然而,可转换债券的期权价值是由时间价值和内在价值组成的。期权的内在价值是指期权合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期权购买者如果立即执行该期权所能获得的收益。一种期权有无内在价值及内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该期权之协定价格与其标的物之市场价格的关系。如以X表示转换价格,以S表示股票的市场价格,则当股票市场价格S大于转换价格X,期权有正的内在价值时,投资者愿意行使转换权,获得S-X的收益。相反,当股票市场价格S小于转换价格X,期权内在价值为负,投资者不愿意行使转换权。期权的时间价值是指期权购买者为购买期权而实际支付的期权费超过该期权之内在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本质是期权内在价值的波动而使投资者获得收益的预期价值。与内在价值不同,时间价值通常不易直接计算。因此,它一般是用实际的期权费减去该期权的内在价值而求得。

三.可转换债券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由于可转换债券赋予投资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按照要求转换成标的股票的权利,可转换债券结合了股票的长期增长潜力和债券所具有的安全和收益固定的优势。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债券和股票两者的属性。除此之外,可转换债券比股票还有优先偿还的要求权。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有本金保障的股票"对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和不能购买股票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分享股票增值的机会(通过转债获取股票升值的利益,而不必转换成股票)。由于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公司控制在老股东手中,所以发行人总是试图让可转换债券持有人接受较高的转股价格。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经营是利好,但一般来说不影响公司大的基本面,是改良而不是改革,其影响弱于重组和定向增发,因为后两者往往改变公司的运营方向和策略。

根据可转换债券隐含期权的特性,持有可转换债券可视为持有看涨期权,一张债券对应一份期权,看涨期权价格与普通股股价有如下关系:股价与其正相关,执行价与其负相关,到期期限和股价波动率均与其正相关。当股票价格向着利好的方向变化时,看涨期权的价格也会上涨,即可转换债券的价值上升。当出现对应股股价大于转股价格时,可转换债券与标的股票之间就出现了套利机会,将可转换债券转股即可实现套利收益。但由于我国目前是T+1交易机制,将股票抛出变现只能在转股完成后的第二日实现,市场面临不确定性,并且当套利空间存在时,投资者纷纷转股并抛售股票,会对股价带来一定的冲击成本,而且短期内大量转股产生稀释效应,从而造成股价下跌;转股后可转债的注销将会引起其供应量的减少,可转换债券的价格会上涨。

四.总结

可转换债券是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新兴的衍生金融产品,同时具有筹资和避险的两种功能。发行可转换债券不但可以促进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还会推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步伐,同时有助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所以,能够准确解析出可转换债券的内在价值有很大的意义。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发行可转换债券会使得股票价格上升,增加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投资者较为愿意投资可转换债券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可转换债券给投资者带来的好感,大力的来发展可转换债券市场,使它发挥出更多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北京.2011年6月第一版.

[2]刘舒娜,陈收,徐颖文.可转换债券发行动因及股价效应研究[J].系统工程, 2006年1月.

篇5:可转换债券探讨论文

自1843年美国纽约ErieRailway公司发行世界上第一只可转换债券开始,可转换债券融资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可转债融资历史较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股票市场的建立才开始出现。

1992年11月深宝安集团发行了我国首例可转换债券,但由于其转股的失败,中国可转换债券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97年3月有三家非上市公司先后发行可转换债券。2000年虹桥机场和鞍钢新轧可转换债券发行,是继“深保安”之后上市公司又一次被允许发行可转换债券。

截至2001年6月,中国债券市场上仅仅只有5只可转换债券,发行总额只有47亿元。而到了2001年7月,深沪两市共有15家上市公司发行或拟发行可转换债券;截至2002年8月22日,已有34家上市公司提出发行可转换债券,计划融资260亿元人民币。2003年沪深两市共发行了16只可转债,募集资金总额达185.5亿元,占再融资总额的49.87%。

2004年共发行了12只可转债,累计规模209.03亿元,占再融资总额的46.54%,比配股和增发所占份额都要高。2003和2004年是可转债市场快速发展的两年。

进入2005年,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再融资停止,一级市场没有新券发行,二级市场交易清淡,集中转股使可转债市场进入低迷时期。尽管如此,在低迷的市场下,可转债仍将成为比较有吸引力的融资选择。

2006年7月26日,柳州化工公布发行可转债的招募说明书,融资规模为3.07亿元。仅化又重新拉开了可转债融资的序幕,这将为可转债的二级市场提供新鲜血液,有助于可转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出台,上市公司可发行可分离交易式可转债(附认股权证的公司债券)。目前除马钢股份外,还有新钢钒、唐钢股份、武钢股份、中化国际、云天化、深高速等6家公司将采用这一创新方式进行再融资,其中,新钢钒、唐钢股份均是将原可转债方案调整为分离式可转债。7家公司预计融资金额将达到234亿元,为目前可转债市场余额103.81亿元的2.25倍。

可以预期的是,可转债市场在经历股改带来的转股冲击之后,将再度迎来扩容高潮。而且,在新的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有将近60家公司提出了可转债再融资的议案,预期总融资规模超过400亿元,在柳化转债发行之后,这些可转债融资项目将陆续上市。

可分离交易式可转债和普通可转债将共同促进可转债市场的发展,可转债又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二、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在融资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缺陷,这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以及转债市场的发展都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存在盲目跟风,无风险意识

上市公司将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定得很大,主观上希望投资人按期转股的意思表示很明显,没有还本的打算。几乎所有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都把可转换债券看作是股权融资的替代品。综观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目的,大多不是从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出发,而是为了逃避资本市场的法律管制和严格的融资规定,视可转换债券融资为“免费的午餐”,而没有意识到若股价下跌转股失败,将是“昂贵的午餐”,没有充分考虑其蕴涵的风险性。公司一旦发行转债,就会面临诸如利率风险、回售风险、股价下跌风险、转股失败风险等。否则,虽然融资成功了,却有可能将公司拖下泥潭,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比如,日本入伙伴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行了374亿日元的可转换债券,碰上90年代股市暴跌,导致转股失败,名噪一时的入伙伴公司,因无力偿还可转换债券本息而宣告破产。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第一家采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上市公司——深宝安,在转股失败后,虽然偿还了债券本息,但宝安从此转人低谷,对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可转债的发行主体行业分布不合理

从海外的经验来看,可转换债券市场为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而我国发行主体则局限在上市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中,而其他企业却没有这种融资的机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也面临较大的风险,非常适合发行这种兼具债性和期权的品种。新办法虽然没有倾向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公司,一视同仁地规定发行公司需在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本次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等,财务指标虽已降低,发行门槛下降,但发行主体仍以进入成熟期,有着稳定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缺乏足够成长性的大公司为主,而对那些规模不大、尚处于成长期、通过其他途径融资较为困难的高科技企业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三)急于发行融资,不注意把握发行时机

一般而言,牛市时发行可转换债券对于上市公司的现有股东最为有利,可以获得溢价收益,在发行规模确定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金额。但是牛市发行可转换债券,未来股价可能达不到牛市水平,造成转股失败,进而可能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非常突出,我国的深宝安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就是如此。当市场处于熊市时,发行转债对投资者比较有利,因为股价上扬的空间非常大,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由于低股价带来的筹资量较小,一般会觉得出让利益过大,不太情愿发行。因此,市场可接受的可转换债券发行时机被认为是市场从经济周期底部走向复苏时最为有利。这时,市场利率比较低,股市也往往处于低迷阶段,上市公司可以以很低的利率发行可转换债券。当行情回升时,公司股票有可能大幅上扬,转股可以顺利实现,对投资者而言则存在很大的投资机会和获利空间。而我国可转债发行企业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2001至2004年这段时间,中国股市受国有股减持及全流通问题的影响,市场处于从牛市向熊市转变的过程,在这个时候,众多上市公司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应该说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时机把握的并不好。从发行的几只可转换债券的市场表现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发行公司往往把能否顺利融资放到第一位,而无暇或不愿顾及最佳的发行时机。

(四)可转债发行品种比较少,转债期限比较短

我国目前的大部分为带息可转债,虽然马钢股份是我国首家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公司,这也意味着可分离债这一债市新品种将就此问世。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可转债发行品种还是比较少,这也是为什么出现一个新品种,上市公司就一抢而上的其中一个理由,因为可供选择的可转债品种比较少。

在海外转债市场上,不仅存在狭义的可转换债券,还有诸如零息可转换债券、初始折价发行可转债、流动性收益期权票据、可转换优先股、托管可转换证券等。品种的多样化使得海外转债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我国可转债品种的单一性极大地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余地和转债市场规模的扩大。海外转债市场规模很大,是其多种可转债类产品共同交易的结果。

新《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虽然将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期限规定为最短为1年、最长为6年,这与老办法可转债的期限最短为3年、最长为5年相比增加了。但这比国外转债的期限大都在10年以上明显短得多。这样规定,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会越小,但却加大了发行公司的风险,也有可能迫使公司在选择融资项目时存有短期行为。

同时,由于新办法中仍规定了转债自发行之日起6个月后就可转股,许多发行公司都把转股锁定期设为6个月。由于现行政策不允许发行更长期限的转债,公司在选择融资开发项目时,为了规避风险,有时被迫“忍痛割爱”,放弃期限较长但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项目,而选择一些短期的见效快的项目。这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五)发行条款设计雷同,没有体现差异性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趋于雷同,均表现出较强的股性,上市公司往往视可转换债券为延期股权融资,忽略了可转换债券的债性。从回售、赎回和转换价格项下修正条款的设计本意看,主动权均在上市公司之手,主要保护了发行人的利益,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很不够,并没有达到发行人和投资人收益与风险的均衡和激励相容的目的。

不过,按照最新颁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可转债发行中对于转股价格修正条款,由以前董事会通过改成股东大会2/3人数以上通过,有效约束了上市随意调整转股价的行为,对可转债投资者的利益从制度上得到了保证。

而且,即使对于一些保护上市公司自身的条款,如赎回条款等,也是千篇 一律,如出一辙。这相应的增加了发行人的风险。因为这些上市公司各自都有自己不同的质地,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样的可转换债券条款。如果条款一样,在发行阶段,势必吸引相同的投资人来投资,因为发行人的发行条款是筛选不同偏好投资人的过滤器,这样就会引起发行上的问题。

在转股阶段,一些投资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一收益偏好以后,可能会失去投资兴趣,这样转股又成了问题。由此,按照发行公司自己的特色设计发行条款,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人,是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关键。(六)没有严格担保条件,信用评级不完善

新颁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提供担保,但最近一期未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的公司除外;提供担保的,应当为全额担保,担保范围包括债券的本金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以保证方式提供担保的,应当为连带责任担保,且保证人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额应不低于其累计对外担保的金额。

证券公司或上市公司不得作为发行可转债的担保人,但上市商业银行除外;设定抵押或质押的,抵押或质押财产的估值应不低于担保金额。估值应经有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从这些规定来看,对担保要求担保到担保范围、担保方式等要求严格而且全面。而国外对公司发行可转债一般不要求有担保。

我国要求发行转债公司必须有担保,其初衷是为了降低转债投资者的风险。但这样规定,把大量业绩一般但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拒之于发行转债的大门之外,这类公司由于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而无法获得担保,最终只能对发行转债“望而却步”。另外,要求有担保也增加了发债方的融资成本。

新办法规定: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委托具有资格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跟踪评级。资信评级机构每年至少公告一次跟踪评级报告。但在实际运行中,目前国内信用评级仍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未形成客观公正的评级机制,信用评级很不成熟。

信用评级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信用评级的地位尚未确立。新办法虽然对可转换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有所规定,但是并未强制要求。

其次,利率的限制影响信用评级。发行公司为了增加可债券的吸引力,债券的利率水平基本上会达到规定的利率上限,因此,无论信用等级的高低,企业债券利率水平基本一致,造成债券信用评级失去了意义。

再次,评级机构的权威性不足制约信用评级。目前,尚未形成具备标准普尔、穆迪投资服务公司等评级公司素质的评级机构,投资人很难根据评估结果对债券进行判断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评级的发展。

三、对于完善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思考

(一)上市公司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强化风险意识

不同的上市公司因为资金需求的紧迫性和资金需求规模、财务状况等不同,对配股、增发、贷款、发行可转债及分离式可转债等不同的融资渠道的选择应有所不同,上市公司不能对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一哄而上,不要认为监管当局的发行标准就是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的标准,不应该出现只要符合条件就试图发行可转债的盲目现象。

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注意比较各种方式的优劣及与自己特点的适应性,真正凸现可转换债券的期权价值,恢复其金融特性。如果公司选择了发行可转债也必须注意风险的防范,应强化风险意识,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防范这些风险,要求发行公司在选择项目时充分权衡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有了好的项目再发行可转债。

(二)借鉴国外经验,拓宽发行主体

考虑到可转债自身的特性,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适合发行可转债的,可转债可能最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小,但有着数量较大、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并且由于风险较大,其额外债务融资受到限制的成长性公司。对于风险较小、业绩增长迅速的公司以及业绩稳定、成长性一般的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并不能有效促进公司价值的提高。比如公用事业公司,其现金流入比较稳定或者说波动不大,期权的价值较小,没有充分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优势,这类公司支付能力较强,更适合于利用发行普通债券方式进行融资。由于可转换债券具有债券和股票两种特性,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转化,其实高波动、高风险公司更适宜进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与投资。

此外,IT、生物技术等行业,前景广阔、风险较大、资金投入大,很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一般来说具有边际收益递增、高风险投资机会、高增长性的公司可以被看作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主体。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数据显示,高成长高风险性行业(如IT和生命科学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如电信和医疗保健行业)以及资本成本较为昂贵行业(如金融和消费品行业)中的企业,最乐意发行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活动明显地集中于这些行业。

(三)把握有利的发行时机,减少发行公司的风险

选择有利的发行时机,可有效降低可转换债券的风险。前已叙及,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以宏观经济由谷底开始启动、股市由熊市走向牛市、市场利率水平较低、行业景气度回升、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较好时为较佳时机。因为此时投资者对股票正开始由逃避、害怕转向靠近、欢迎,并对股价预期看好,作为与股票紧密相连的可转换债券也会因此而受到青睐,从而增加了可转换债券发行成功的儿率。

(四)鼓励公司对发行品种进行创新,逐步延长可转债的发行期限。

我国可转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推出多种发行品种的条件已经成熟。零息可转债、初始折价发行可转债、步升可转债以及欧洲美元可转债等在条件成熟时都可以尝试。新的转债品种可为市场带来活力。

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分离交易可转债就是不错的尝试,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设重设和赎回条款,有利于发挥发行公司通过业绩增长来促成转股的正面作用,避免了普通可转债发行人往往不是通过提高公司经营业绩,而是以不断向下修正转股价或强制赎回方式促成转股而带给投资人的损害。

管理层应鼓励公司在普通可转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条款的变化,形成不同特征的转债品种,并对这些发行转债的公司予以优先权审批。推出更多的转债品种,不仅能给发行公司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而且能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品种,满足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平衡市场各方的利益,促进转债市场规模的扩大。

延长转债的发行期限,可使发行公司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设计转债的期限。转债的期限越长,公司转股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发行公司的风险就越低。不同期限的转债上市,也有利于不同偏好投资者的选择。

(五)合理设计发行条款,应更加注重科学化与合理化

市场股价的变动,对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公司而言属于不可控的风险,但发行条款的设计,在发行公司的可控范围之内,是可以控制的。因此,设计合理的发行条款非常重要,它是发行公司筹措资金能否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发行条款的设计既要使可转换债券具备一定的投资吸引力,又要有助于发行公司财务结构安全,确保实现既定的筹资目标。前已叙及我国目前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在条款设计上极为雷同,缺乏个性。

为此建议:

第一,从法规角度逐渐放宽对可转换债券部分条款的限制,给予上市公司更大空间根据自身特征和需求设计个性化条款。

第二,从长期来看,发行主体自我选择时,必须加强对可转换债券作为金融创新工具的认识,根据市场环境、供需双方等因素的变化来灵活设计发行条款,没计上应双向考虑收益、风险和成本,力争体现出差异化与创新性。这样才能使转债市场逐步趋于合理化、正规化。

(六)取消必须要求担保的条款,完善可转债评级制度。

建议取消要求发行公司必须有担保的条款,使更多的公司有发行转债的资格,降低发行公司的融资成本。当然,这并不表示放松对发行公司的要求。考虑到某些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融资风险高的特点,政策上可在保险公司增设“转债融资保险”这一险种,由发债公司投保,以此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信用评级会影响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利率、估值时所使用的信用价差,进而影响可转换债券的收益和成功发行与转股。当不同业绩的公司发行转债后,发行公司及转债的信用评级就显得必不可少。政策上应建立与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一批诸如标准普尔公司那样的信用评级机构,同时要求对发行公司及其转债进行评级,并对评级机构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发行公司与评级机构“合谋侵害”转债投资者。

摘要:2006年5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其中对可转换债券的规定更合理、更完善,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可以公开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改变了可转债品种的单一性。可转债市场在经历股改带来的转股冲击之后,将再度迎来扩容高潮。毫无疑问,可转换债券现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投融资工具,但从实践来看,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因此,从上市公司融资的角度通过对可转换债券快速发展及在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完善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的一些建议与对策很有必要。

篇6: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

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对负债成份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负债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再按发行价格总额扣除负债成份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之间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处理分录:

借:银行存款

(实际收到的价款)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借贷方平衡差)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债券面值)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

或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借贷方平衡差)(平衡差只能出现在一方,要么在借方,要么在贷方)

对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负债成份,在转换为股份之前,其会计处理与一般公司债券相同,即按照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账面价值)确认利息费用,按照面值和票面利率确认应付债券,差额作为利息调整进行摊销。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在债券存续期间内行使转换权利,将可转换公司债券转换为股票时,对于债券面额不足转换1股股份的部分,企业应当以现金偿还。

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者行使转换权利,将其转换为股票的会计处理:

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利息调整)

(账面余额)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属于转换部分的权益成份)

贷:股本

(转换为股票的面值总额)

银行存款

(用现金支付的不足转换为股票的部分)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借贷方平衡差)

企业发行的附有赎回选择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其在赎回日可能支付的利息补偿金,即债券约定赎回期届满日应当支付的利息减去应付债券票面利息的差额,应当在债券发行日至债券约定赎回届满日期间计提应付利息,计提的应付利息,按照借款费用的处理原则处理,即,利息补偿金视为债券利息,于计提债券利息时计提,计入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

经典例题分析: 甲上市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经批准与2001年1月1日以50400万元的价格(不考虑相关税费)发行面值总额为50000万元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该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为五年,票面年利率为3%,实际利率为4%。自2002年起,每年1月1日付息。自2002年1月1日起,该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可以申请按照债券面值转换为甲公司的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初始转换价格为每股10元不足转换为1股的部分以现金结清。其他相关资料如下:

(1)2001年1月1日,甲公司收到发行价款50400万元,所筹资金用于某机器设 备的技术改造项目,该技术改造项目于2001年12月3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交付使用。

(2)2002年1月1日,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50%转为甲公司的普通股,相关手续已于当日办妥;未转为甲公司普通股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至到期,其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一次结清。假定①甲公司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费用;②每年年末计提债券利息和确认利息费用;③2001年该可转换公司债券借款费用的100%计入技术改造项目的成本;④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因素;⑤利率为4%、期数为五年的普通年金现值系数为4.4518,利率为4%,期数为五年的复利现值系数为0.8219;⑥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现值即为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

要求:

(1)编制甲公司发行该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会计分录。

(2)计算甲公司2001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和应确认的利息费用。

(3)编制甲公司2001年12月31日计提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和应确认的利息费用的会计分录。

(4)编制甲公司2002年1月1日支付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的会计分录。(5)计算2002年1月1日可转换公司债券转为甲公司普通股的股数。

(6)编制甲公司2002年1月1日与可转换公司债券转为普通股有关的会计分录。(7)计算甲公司2002年12月3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应确认的利息费用和“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余额。(8)编制甲公司2006年1月1日未转换为股份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时支付本金利息的会计分录。

(注:“应付债券”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参考答案】

(1)可转换公司债券中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50000×0.8219+50000×3%×4.4518 =47772.70(万元)

借:银行存款

504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2227.30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5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627.30(2)2001年12月31日计提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50000×3%=1500(万元)

应确认的利息费用=47772.70×4%=1910.91(万元)

(3)借:在建工程

1910.91

贷:应付利息

15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410.91(4)借:应付利息

1500

贷:银行存款

1500(5)转换的股数=25000/10=2500(万股)

(6)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25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313.65

贷:股本

2500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908.2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2905.45(7)①2002年12月31日

计提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25000×3%=750万元

应确认的利息费用=[(47772.70+410.91)/2] ×4%=24091.81×4%=963.67万元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余额增加=963.67-750=213.67万元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余额=24091.81+213.67=24305.48万元

②2003年12月31日

计提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25000×3%=750万元

应确认的利息费用=24305.48×4%=972.22万元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余额增加=972.22-750=222.22万元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余额=24305.48+222.22=24527.70万元

③2004年12月31日

计提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25000×3%=750万元

应确认的利息费用=24527.70×4%=981.11万元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余额增加=981.11-750=231.11万元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余额=24527.70+231.11=24758.81万元 ④2005年12月31日

计提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25000×3%=750万元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余额=25000万元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余额增加=25000-24758.81=241.19万元

应确认的利息费用=750+241.19=991.19万元

(8)借: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25000

应付利息

750

贷:银行存款

25750

P 318 T3 当前政策

销售利润p1= 15000*(1-75%)= 3750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 I1=15000*10% * 60 / 360 =250 坏账损失 K1=15000*5%=750

净收益 Pm1=P1-I1-K1=3750-250-750=2750 新政策

销售利润P2=14000*(1-75%)=3500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I2=14000*10%*10/ 360=116.67 坏账损失K2=14000*2%=280

净收益Pm2=P2-I2-K2=3500-116.67-280=3103.33 因为

Pm1

新政策能使公司获得更多的净收益,所以应实施新政策。

P318 T4

应收账款平均账龄=15*53.33%+45*33.33%+75*13.33%=7.9995+14.9985+9.9975

篇7:中美可转换债券融资差异浅议

中美可转换债券融资差异浅议

论文关键词:可转换债券 融资上市公司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发展极为迅速,本文通过对中关可转换债券融资差异的分析,发现我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希望拟采取可转换债券方式进行融资的企业能引以为鉴,以期提高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融资的效率。

自1843年美国纽约Erie Railway公司发行世界上第一只可转换债券,到12月31日,已有38个国家的公司在全球性的市场上发行了可转换债券,尚未清偿的债券多达2300余种,合计金额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了大约43%.近年来美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发展迅速,融资额达到278亿美元,20融资额高达1045亿美元。而我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股票市场的建立开始出现。我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达到人民币185.5亿元,占到当年资本市场筹资总量的22.86%,首次超越了新股增发和配股,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

从严格意义上讲,可转换债券是资本市场高度发展的产物。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近两年发展极为迅速,但实践中,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结合美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中美可转换债券融资在发行目的、发行主体行业分布范围、发行契约的设计、对可转换债券风险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下面进行详尽的论述。

一、可转换债券发行目的存在的差异

可转换债券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工具,它是债券向股票转化的桥梁,是资本结构调整的杠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相当于是一种推迟的股票融资,在发行转债时就获得了资金,但仅在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实施转换时才增加公司股票,转换价格往往要比同时发行新股的价格要高,这使得企业间接地获得了溢价发行股票的好处。同时转股是一个渐进过程,对股权的稀释不会像发行新股那样快。

美国企业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是有其特定背景的。在股市周期性低迷或上市公司因行业、产品等原因效益暂时不佳时,股价相对较低,而同时又有未来效益较佳的新项目需要融资,如当时就配股或发行新股,无疑发行价格很低,公司的融资成本过高。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而且转股价格高于当时股价,这样一方面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未来收益;而且只要经营成功,有关负债可转为权益,将大大增强公司实力。通过对融资金额、转股价格、转股期限等事项进行细致客观的财务分析,尽量做到当投资项目取得良好收益、股票价格大幅上扬时,转股期限正好开始,以保证顺利实施转股。而我国新一轮以可转换债券为主的“融资潮”,并不能摆脱“融资圈钱”的影子。上市公司热衷于发行可转换债券,无非是因为现阶段配股和增发都遭到投资者唾弃,难以大量圈钱。加之发行可转换债券可以逃避其他融资渠道募集资金上交社会保障资金理事会的义务。那些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大都具有强烈的“圈钱愿望”,有的公司干脆放弃配股或增发,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如新钢钒宣布放弃配股,决定发行1 6亿元规模的可转换债券;有的则是刚刚上市或进行了配股增发的公司,手头有的是资金,却不愿失去利用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圈钱”的大好机会,如月发生的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在刚刚上市筹得107亿资金的招商银行,仅时隔一年,又推出百亿元可转换债券融资方案,而且可转换债券发行额中只有6%左右向流通股股东配售。招商银行的这一方案遭到了以基金为代表的中小投资者的坚决反对,最终招商银行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做出了让步,将可转换债券融资金额降为60万元。这一事件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严重地影响了招商银行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形象。纵观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目的,大多不是从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出发,而是为了逃避资本市场的法律管制和严格的融资规定,视可转换债券融资为“圈钱的工具”.

二、可转换债券发行主体行业分布的差异

Brennan和Schwartz(1981)认为,由于可转换债券所内涵的转换条款,使得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公司风险的变化――当公司从事高风险投资时,可转换债券的债券价值下降了,但股权的价值可能上升,而且考虑到公司股价波动程度的扩大,转债所内含的期权价值也增加了;可转换债券所特有的低息条款,使得公司通过减少利息的支付,降低了其遭受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进而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处于财务困境公司所容易发生的“投资不足”现象,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可转换债券的“风险中性”特征决定了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各类成长型、高风险的公司。

美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主体遍及各个行业,各行业在整个可转换债券市场的份额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高波动的行业通常在市场整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末,美国科技和电信行业可转换债券占整个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比例曾一度达到50%之多,而伴随着科技与电信类股价的下跌,传统行业可转换债券发行量上升,可转换债券市场行业分布恢复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即使如此,到20底,美国科技类可转换债券市场份额也达到了21.1%,虽然较19下降了11.6%,仍是目前可转换债券市场上所占比重最大的行业。同时,生物医药行业可转换债券以其高波动的特性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我国证监会的指导思想是“扶优”即扶持业绩优良、成长性强、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对发行人历史业绩要求较高,因此从已发行或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电力、纺织、钢铁、纸业、公用事业等一些历史收益较好的行业,而高波动、高风险的公司被排除在可转换债券发行的门槛之外。由于可转换债券具有债券和股票两种特性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转化,其实这些公司(高波动、高风险)更适宜进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与投资。此外,IT、生物技术等行业,前景广阔、风险较大、资金投入大,很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在开始时这些企业只需偿付利息,不会稀释股权、摊薄利润、引发新老股东利益之争,等公司成长起来后,可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企业又无须偿还本金。

三、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设计的差异

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意思表示是通过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条款的设计来实现的。一份典型的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应该包括发行规模、发行种类和方式、转股价格、发行期限和转股期、票面利率等几个必备要素,还有回售条款、赎回条款、向下修正条款、强制性条款等几个选择性要素。通过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的设计,界定清楚了发行人与持有人的权利,明确了可转换债券的债性与股性特征。

中美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必备要素存在的差异如下:(1)品种差异。虽然传统的带息转债一直是美国可转换债券发行的主要品种,占整个可转换债券市场容量的40%左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零息转债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年零息转债占美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比重仅为10.4%,但该比例迅速上升为22.6%,年和年该比例均超过了30%,成为美国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一个主要品种。而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品种全部为附息转债,近年来在全球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的零息转债在我国难以实现。(2)发行规模。美国可转换债券的总体发行规模大,主要表现为发行家数多,平均每家的发行数量小。根据摩根斯坦利的统计,美国共发行可转换债券210只,融资额达到1045亿美元,平均每家的发行数量约为5亿美元。而我国可转换债券的总体发行规模大,主要表现为发行家数少,平均每家的发行数量大。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统计,年共有16家中国公司发行了人民币185.5亿元的可转换债券,平均每家的发行数量约为11.6亿元。(3)利率差异。美国可转换债券票面利率差异较大,低到2%以下,高到10%――2上,其中以4%-5%这一区间最为集中的,而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年利率都较低,多为1%-2%左右。(4)发行期限。美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期限是发行公司根据自身的基本素质确定的。过去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期限较长,多为期,甚至30年期的也有;近年来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期限主要集中在5年期。我国《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融资期限是3-5年,立法用意似乎并不主张各公司按照自身的基本素质确定发行期间。(5)初始溢价率(发行时转股价格相对基准定价的上浮比率)差异。美国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初始溢价率变化幅度大,有10%――A下的,在10%-20%、20%-30%、30%-40%之间都有分布,在40%以上的也有。虽然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初始转股价格的确定方法与国际上通行的一致即以发行前一个月或一周的股票收盘价的平均值为基础,再上浮一定比例作为转股价格。但为了吸引投资者,保证发行的成功,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初始溢价率都很低。2003年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的初始溢价率又有所下降,如雅戈尔转债仅为0.1%,创下了国内可转换债券初始溢价率最低纪录。

在可转换债券的契约设计中,对发行人和投资人权利的界定,主要通过回售条款、赎回条款、向下修正条款、强制性条款等选择性要素来实现的,以达到收益与风险的均衡和激励相容的目的。发行人的权利包括募集资金的使用权、赎回权,投资人的权利包括未来收益的请求权(债券利息和转股后的分红)和回售权。美国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包含如下的选择性期权的规定:(1)当股票市价低于转换价格时,公司可以调低转换价格,即向下修正条款。(2)当市场股价飙升,可转换债券持有人获利空间扩大,原始股东利益受损,伴随债券的转换,导致股权稀释、每股收益下降。于是,赎回条款要求,当股价超过转换价格130%-150%,投资人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将可转换债券换成股票,否则,可转换债券将被赎回。此举可防止日后股价下跌、转股失败,公司无力偿债。(3)为增加投资者信心,很多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时还含有回售条款。当股价居低不上,可转换债券利率偏低而无法靠转股获利时,投资人可将可转换债券“还”给公司。通过以上选择性要素的设计,使发行人和投资人各得其所、互利互惠,这正是可转换债券融资的魅力所在。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虽然也有转换价格向下修正条款的设计、赎回条款、回售条款等规定,但不能达到对投融资双方利益的平等保护。现行回售条款的设计规定在到期前半年或一年才允许投资者回售,对投资者可能的回售行为进行了限制;虽然也有赎回条款的设计,但上市公司一般不会行使提前赎回的选择权,因为其出发点并非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是为圈钱;而转换价格向下修正条款的设计就是尽量保证转股成功,把利用可转换债券实现股权融资的目的演绎得淋漓尽致。从回售、赎回和转换价格向下修正条款的设计本意看,主动权均在上市公司之手,主要保护了发行人的利益,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很不够。

总的来说,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人都公告了一个十分雷同的发行契约,这相应地增加了发行人的风险。由于发行人所处的行业及所处行业生命周期不同,对资金需求的大小与时间各异,其股价变动趋势与振荡幅度有很大区别,如果这些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契约条款大同小异,在发行阶段,势必吸引相同的投资人来投资,因为发行人的契约条款是筛选不同偏好投资人的过滤器,这样就会引起发行上的问题。在转股阶段,一些投资人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以后,可能会失去投资兴趣,这样转股又成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按照发行公司资金投入项目产出状况并结合行业生命周期设定相应的契约条款,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人,是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关键。我国现行可转换债券发行的体制和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展与完善产生制约作用。

四、对可转换债券融资风险的认识存在差异

虽然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成本相对其他方式要低,短期内不会迅速摊薄原有股东的收益,也不会有股本扩张的压力。但实际上,可转换债券融资并非最佳方式,不能盲目跟风,还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发行可转换债券也有很大风险,搞不好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十分巨大。对发行人来说,在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过程中,会遭受市场利率下降的利率风险、投资人将可转换债券“还”给公司的回售风险以及股价低迷、公司业绩下滑导致转股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均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美国公司对可转换债券融资的风险认识比较深刻,在大量发行的同时根据资本市场股价的变化即时进行赎回,如2001年赎回规模达711亿美元,2003年1至7月,可转换债债的赎回量达到30.4亿美元,约等于当期发行量的50%.通过赎回期权的运用,发行人将可转换债券的现实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公司拥有较强的财务弹性,实现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目的,并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了转券的回报率,使投资者在遇到股票基准价格大幅上扬时只能获取有限的增长利润。

现在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将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定得很大,主观上希望投资人按期转股的意思表示很明显,没有还本付息的打算,几乎所有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都把可转换债券看作是股权融资的替代品。如果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未来的项目收益不好、股价下跌、转股失败,5年以后上市公司连本都可能还不了。当年深宝安转股失败后,到期虽然偿还了债券本息,但宝安一下子进入一个低潮,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恢复元气。此外,可转换债券一旦转换成股票,一样会增加股票的流通盘,虽然目前还没有严重到像增发一样引起市场股价下跌,但随着转股数量的增多,这种负面影响也会逐渐增强。若管理层不能有效控制这种趋势,发行可转换债券一旦泛滥,投资者又要饱受可转换债券所带来的风险。

篇8: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如何记账

2015年6月,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市场上演了不可思议的波动,票面价值100元的可转债出现了300元的高点。如格力可转债最高报价318元/张,电气可转债最高报价304元/张,歌尔可转债最高报价245元/张。抛开其转股价值,这三家公司的可转债价格偏离理论价值高达40~50元。因此,可转债市场被业界形容为“标准的投机市场”。

可转债的估值是投资者确定买卖时间点及投资分析的基本数据,一旦这一数据长期失实,就会导致投资者对可转债估值产生不信任,进而导致可转债沦为投机性产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可转债这一集避险、保本、股利于一身的优秀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产生如此剧烈且持续的过度波动呢?

通过对可转债定价制度的现有理论进行梳理,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现行的涨跌幅限制制度对可转债定价制度的影响,认为该制度会加剧可转债定价的偏离程度,以此为基础,建议我国应放开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使股票市场交易更加自由、有效。

二、文献综述

1970年以后,随着B-S定价理论的提出与不断完善,期权定价理论的发展为包括可转债在内的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价提供了完备的模型算法,产生了一系列根据B-S定价模型发展而来的可转债定价理论。

许多学者对可转债的价值偏离进行了研究。吴谦(2007)、张秀艳和张敏(2012)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率过高会导致可转债期权价值估值过低。茜娜(2012)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冲击对可转债市场的影响较大且时间较长,而可转债市场对股票市场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小。黄福广(2006)、俞皓(2012)的研究表明,公告的发行会对可转债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王明雷(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标的资产所产生的干扰强度对可转债的波动有正的影响。范辛亭和方兆本(2001)、王新哲和周荣喜(2006)、覃翊(2010)等认为,当存在长期利率降低预期时,可转债价格普遍会升高而脱离估计值。黄健柏和钟美瑞(2003)、孙全纬(2007)、钱云剑(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信用风险会从多方面影响可转债的现值。

庄新田和赵立刚(2005)、李婷等(2010)研究股票涨跌幅限制制度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后发现,该制度确实抑制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盛军锋等(2009)、曾长虹(2004)、陈浩武等(2008)的研究表明,该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期降低股票波动的效果并可能产生磁力效用加剧波动。劳平等(2011)对权证市场涨跌幅限制的研究表明,设立上涨限制会降低权证市场的效率。

总之,现有可转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价理论的扩展及国内经验研究,忽略了我国股票涨跌幅限制政策对可转债市场的影响。对可转债价值偏离影响的研究则关注利率、标的资产价格及信用风险等因素,忽略了股票涨跌幅限制政策因素对可转债估值产生的影响。而且,关于股票涨跌幅限制制度的现有研究集中于对股票市场造成的影响及有效性的探讨,较少将涨跌幅限制与可转债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联系起来。

因此,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重点关注可转债的市场交易制度与其标的股票的市场交易制度之间的差异对可转债定价的影响。其创新之处在于对可转债的研究既考虑了理论估计的影响,也考虑了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的影响,证明了可转债实际价值与理论价值的偏离会受到我国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制度影响的结论。

三、研究假设

邓学斌、陈华(2011)研究了股票涨跌幅限制对期权估值产生的影响,发现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会使期权的估价偏低,并运用双边截断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对B-S模型进行了改良。李芳(2014)通过研究涨跌幅限制制度下的期权定价,运用尾部完全截断的非对称Mantegna-Stanley截尾分布来刻画股票价格变化,重新得出期权定价模型,但作者并没有分析新模型对期权价格产生的影响。

可转债也是金融衍生工具,涨跌幅限制对可转债的定价是否具有同样的效应?对投资者而言,当股票价格涨停时,市场资金将无法买进卖出该股票,那么,潜在投资者可能会转而寻找与该公司相关联的可转债进行替代投资,从而推高可转债的价格。从可转债的定价看,如果股票价格出现涨停或跌停,估值公式中标的资产股票就被人为规定了一个上限,隐藏的部分波动会导致估值的两个关键参数——资产波动率及股票价格发生偏离,从而导致可转债估值结果的偏离。根据可转债经典定价理论,可转债价值组成中的转股价值、期权价值均由股票价格计算得到。当股票价格涨跌停时,股票价格包含的±10%的波动会对可转债价格产生显著冲击。故本文所计算的可转债价格高于其理论价格的部分,可用来剔除涨跌停±10%的波动对研究的影响,达到仅讨论被隐藏的那部分波动产生的影响的效果。

当使用不具有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的期权定价公式对可转债进行估值时,标的股票的涨跌幅限制会极大地影响可转债的真实价值。因此,可以定义当股票价格在某个交易日达到±10%的限制而停止交易时股票价格将停止运行,而以此为标的的可换债依旧在交易,那么此时可转债价格的波动无理论价格作为依据,为异常波动。

综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当标的股票价格产生异常波动如涨停、跌停时,会对可转债价值的偏离程度产生显著影响。

四、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当前股票市场上进行交易及已经下市的可转债品种为样本,样本选择标准如下:

(1)在市交易不少于180个工作日的可转债。绝大部分公司可转债均满足该条件。

(2)停牌时间不少于20个工作日且具连续交易区间在90天以上。符合该条件的只有10多家公司的可转债。

(3)未在2015年3月1日~2016年3月1日进行可转债条款修改或者股票增发的。符合该条件的只有格力、电气及歌尔三家公司的可转债。

具体样本情况见表1。

其中,三只可转换债券的标的股票即格力地产、上海电气和歌尔声学分别有13个、29个及13个共55个交易日涨停或跌停,从而导致其停止交易。具体见表2。

本文的研究重点为涨跌幅限制制度产生的影响,因此对任何一只可转债而言,标的股票发生涨跌停事件时,可转债的价格波动均不会受到标的股票的影响,因此可将涨跌停事件视为独立于可转债单只债券的独立事件。而三只可转债在一个交易年度内异常波动的时间段共有55个,具有一定的样本数量,因此可作为具有统计意义的样本进行计量分析。

2. 研究方法与变量设计。

(1)事件研究法。事件研究法最初被用于研究股票重大事件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通过对股票价格和大盘价格收益率的波动进行估计,研究事件发生期及股票价格产生的累计非正常报酬率(事件期间累计的实际报酬率和正常报酬率之差的总和)。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主要是因为对可转债而言,标的股票价格对估值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可以以标的股票价格的涨跌停作为事件,研究该事件对可转债估值产生的影响。同时,估值偏离程度与股票价格波动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计算出相似的事件期间累计非正常估值的偏离率。本文以事件当期和事件发生前后一天为事件窗口(t=[-1,1]),以事件发生前0~15天(t=[0,15])为估计窗口,对市场波动率进行估计。

(2)变量设计。

①可转债的估值偏离率。可转债的估值偏离率可定义为可转债估值偏离的波动率,由以下公式确定:

估值偏离率=(当日实际价值-当日理论价值)/(上日实际价值-上日理论价值)(1)

其中:实际价值为当日可转债收盘价格。

理论价值=Max(转股价值,债券价值)+期权价值

其中:转股价值为可转债转股后股票的价值,由转股价格计算而得;债券价值由连续复利债券现值公式计算;期权价值由B-S期权定价公式计算。

②可转债市场波动率。可转债市场波动率取中证转债指数(000832)2015年3月2日~2016年3月1日的波动率作为基准值。

市场波动率=当日指数价格/上日指数价格

③股票价格涨跌停时点。本文选取可转债样本的起始日与终止日之间当日涨跌幅大于9.8%的日期为事件日期。同时,根据估计事件窗口2天及估计窗口(事件发生前15天)剔除了无数据、数据不全的日期,共选取了55个事件时点。

五、统计结果及分析

1. 偏离的计算结果。

2015年3月2日~2016年3月1日可转债每个交易日的理论价格、估值偏离以及估值偏离率的计算结果见图1~图4。

由图1~图4可知,大部分事件可转债的实际价格高于其理论价格;偏离率存在许多极大的异常值,可转债的偏离率在多数交易日均在0值附近波动。通过对超过正负5%的偏离率进行统计可以发现,较大的偏离率均是在标的股票达到涨跌幅限制停止交易时产生的,因此可以推断,当股票价格停止波动时可转债估值会失去参考系,而此时投机资金会对可转债的价格产生主要影响,股票涨跌停越频繁,停止交易时间越长,估值的偏离程度就会越大。

2. 事件的检验结果。

运用STATA计量软件对这三只股票共55个事件期估计及描述性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

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3. 检验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55个事件中有23个事件通过了假设检验,表明一部分股票涨跌停对可转债价格估计值产生了明显影响,导致其价格估计进一步偏离。

对55个事件发生日的股票价格波动进行梳理,23个通过假设检验的事件发生日股票中有20个股票涨跌停发生在上午11:30即中午休市之前,而32个未通过检验的事件发生日股票中有25个股票在下午2点以后达到了涨跌幅限制。因此,可以推断涨跌幅限制在一个交易日发生的时间不同会导致异常偏离率的不同。

整理32个未通过检验的事件发生日可以进一步确认该关系,即其中20个以上的事件发生日,股票价格处于震荡上升或下降通道,并于交易日即将结束时达到涨跌幅限额,因此可以说这些事件发生日10%的涨跌幅已经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其价格波动,因此可转债的价格及波动率较为真实,可转债定价的偏离率较低。

对55个事件发生日进行复盘的结果表明,当日交易时间短的事件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高的异常波动,可能是因为当交易时间越短,股票价格及波动率的真实性越差,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偏离就会越大。

对事件估计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连续时间的事件通常具有较为显著的统计特征,其原因可能是连续的涨跌停会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其波动幅度的预测,因此会更加显著地产生影响。

对统计检验结果不显著的事件时间点进行分析可知,这些时间点通常是较为分散的。对事件当日的交易进行复盘可知,当日交易一般涨跌幅度较大,说明市场预期价格波动在10%附近,因此对偏离率的影响不显著。

六、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当股票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即涨跌停时,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可转债的定价,加剧可转债的定价偏离。②当股票价格处于连续的下降或上涨区间时,股票价格出现涨跌停会显著影响可转债的定价,也就是说市场会过度衡量股票价格的真实价值变化。

可转债定价理论中,股票价格和波动率均会受到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制度的影响,因此涨跌幅限制制度会降低可转债的定价效率,而对我国可转债的定价需要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分析结果的复盘可知,可转债无法通过股票价格进行估值的时间越长,其价格波动越激烈,更无法反映其真实价值。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对国内可转债进行估值研究,没有与无涨跌幅限制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比分析;仅分析了国内三只可转债产品,没有选取市场历史数据对市场进行截面分析,样本数量较少,所以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如本文所述,我国的股票涨跌幅限制制度确实对可转债的偏离有影响,可转债定价理论的不完善会导致当股票价格停止运行时,可转债价格失去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于2016年初试运行过股票市场熔断机制,并证明这一机制不适合我国国情,但从国际大环境而言,熔断机制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它的存在可以使股票市场在发生剧烈震荡时(即超过规定阈值时)暂停交易。首先,熔断期间留给投资者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来思考和决定当前交易是否需要继续,从而避免了因恐慌情绪带来的非理性交易,使得股市交易可以有一个冷静期,得以保持市场交易的稳定性;其次,在暂停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获取相关信息,减少信息不平等带来的投资劣势,让买卖双方有时间去确认消息的真假,避免由突发或意外事件造成股市的不稳定。虽然熔断机制无法作为整体股市波动性的解决方案,但可以为其他类似资产提供一个异常波动的替代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当某一交易资产交易较为自由、定价合理充分时,熔断机制类似的中止交易策略可以对资产价格进行保护,阻止过度投机的出现。

由于可转债市场仅为股票市场的一个补充,其交易量与交易金额均远不如股票市场,因此本文建议为使得可转债市场更加稳定,打击投机行为,除设立可转债与标的股票一同停复牌的制度外,还应在标的股票产生涨停或跌停时同时停止可转换债券的交易,运用类似于熔断的机制保护可转债市场,保证其定价能产生指导意义。建议适时放开或加大股票价格的涨跌幅限制,以使可转债价格与理论相匹配。

参考文献

吴谦.可转债价格与股票价格动态传导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多变量协整方法和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7(5).

俞皓.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

覃翊.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在我国可转债市场适用性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李婷,张涤新,王嘉承.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2).

劳平,叶钦燕,叶金凤.中国权证市场涨跌幅限制效应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1(11).

邓学斌,陈华.基于涨跌幅限制的双边截断正态分布期权定价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21).

李芳.涨跌停板制约、非对称截尾Levy分布及期权定价[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巫梦怡.论熔断机制在中国股票市场的适用性[J].商,2016(4).

王明雷.具有随机波动率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2.

上一篇:下载个人简历表免费下一篇:描写喜欢画画的中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