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观念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忠孝观念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豫剧“忠、孝、节”三部曲,即以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为领衔主演的《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三部豫剧精品剧目。文章从对演员的表演风格的启示再到对当今戏曲剧目创作的借鉴意义对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倡导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第一篇:忠孝观念论文范文

论观念摄影的观念和影像本体

摘 要:本文对观念摄影的含义和溯源进行一些梳理,对目前观念摄影发展、艺术现状、特点和不足做出归纳,从学术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与研究。针对观念摄影的艺术观念性和影像本体的利用和表达,探讨当代观念摄影的艺术性和文化性,重视摄影的多元化发展及个性表达。结合当代中国观念摄影的发展和现实,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问题的同时,要在人文和艺术是的双重语境中寻求价值支点,赋予观念摄影更加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观念摄影;当代艺术;观念;影像本体;艺术表达;文化性关照和体悟

1 观念摄影的含义和历史溯源

因为许多摄影作品中都存在观念,为此本人对观念摄影做一定的界定,以便后文深入论述。本文主要围绕当代艺术语境内的摄影观念及表达,探讨观念摄影的艺术和文化发展。

观念摄影在中国艺术界有很多的提法:如先锋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概念摄影等。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其实在摄影发展之初便产生了观念,观念并非天上掉下的概念。摄影史上有很多无可争议的例证: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途》,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但那个时代的作品具有观念的特性并不能算作观念摄影。观念摄影是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观念摄影最初的文化立足点是西方的文化与艺术思维。因此,观念摄影是植根于西方当代艺术文化的土壤之中,它的历史具有很长的维度,思考是多元和具有深度的。传播到我国后与本土文化和艺术状况相结合出现新兴的摄影方式。我国早期的摄影观念常常是政治视角的,典型的以“文革”时期的摄影以政治波普的形式出现,成为政治宣传有力的抓手。观念摄影的初现是以批判和反思为特征的。我国1976出现的诸如蒙敏生、王秋生等人用摄影作品对“文革”进行反思,带有反讽意味的作品也可以“划归”到观念摄影之中去,摄影中有了一种观念的显现。但是这些并不是中国观念摄影的起源,他们仍是用纪实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并没有进入当代艺术的思考、评介与叙事语境中,于是与当代艺术的距离与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摄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记录手段,而是成了观念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参与部分。后来很多敏锐的艺术家发现摄影具有某种半独立的视觉形态,于是他们颠覆了摄影和观念艺术记录和被记录的关系,开始一种专门以摄影形态为最终表现形态的艺术创作手法,如赵半狄等艺术家的角色表演在1995年前后就已经进行专门的摆拍。而观念摄影这个名词最早出现是在1997年岛子策划的“新影像:观念摄影艺术展”上,接着在1998年朱其策划了“影像志异:中国新观念摄影艺术展”。这两个展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观念摄影”的名称。观念摄影开始只是一度在美术界热闹,作为美术作品在美术刊物上传播,中国的主流摄影媒介几乎对它持视而不见的态度。1999年前后,观念摄影才获得国际上的认同,并开始进入前卫画廊和收藏家的销售渠道,中国观念摄影家也逐渐成了各种国际前卫摄影展和综合国际艺术展的常客。观念摄影进入了一个“新摄影”阶段和快速繁殖期。“新摄影”最终成型,从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演变成以观念为基础的观念摄影。

观念摄影早期以先锋摄影的方式出现,而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分支。从最初的借鉴西方观念和摄影语言到开始逐渐的自觉的挖掘本土深厚的文化艺术养分。虽然中国观念摄影发展也有好多年,涌现了一大批观念摄影作品,备受国外博物馆、收藏家、画廊、艺评人的高度关注。但很多人对观念摄影还不甚了解,甚至传统摄影界仍提出种种质疑。但作为一种摄影形态和文化艺术现象它客观存在,同时给传统摄影注入许多新的能量。观念摄影已经是不可争辩地成为了艺术性极强的摄影门类。正是观念摄影的魔力驱使本人关注它和研究它。

2 观念摄影的观念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演变,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不仅改变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物质面貌,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与人类行为和思维息息相关的文化的发展,更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视觉化、多媒体化、消费化的态势,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受到多种维度潮流的冲击,当代人面临着诸多严峻、深刻问题的考验。当代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关注传统的视觉愉悦的关照,而是更加重视作品的真实传达某种意义。

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通过摄影表达自我的态度,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观念”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去悟会。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观念摄影讲求观念的传递,被观看和被解读。

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更加确立了摄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观念摄影更加全面的与社会现实形成互动关系,摄影对历史与记忆、性与欲望、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历史的模仿等各个层面的问题展开自己的手法繁多的影像讨论。没有任何底线可以恪守的事物,而这是表现方式单调的纯摄影所无能为力的,甚至可以认为观念摄影只是一种观念的媒介。

观念摄影艺术家们着重于自己的观念如何被视觉化,观念本身才是他们的真正着眼之处。他们常常强调对主题的理性把握,而不是像以前的摄影家那样只是依赖于摄影过程中的偶然性邂逅。摄影家愈发强调自己对主题、对象及效果的全面掌握和控制。

观念摄影结束摄影仅仅作为玩味的对象,开始了用摄影思考本质问题,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质疑。因此,观念摄影重视对外部世界的关照和对内在心灵的体悟。

每一个摄影人和观者都是具有独立性格的人,人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和解读自己对于摄影的理解。于是照片便构筑了沟通拍摄者于观者之间、人类心灵和客观事物之间的桥梁。那深藏在一张张动人的照片之后的最终是“人”,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承认摄影是“人事”,那么人便自然是摄影的主体。艺术摄影是用来看和思考的,看什么和看的方式自然带有一定的思维特征。在摄影过程中拍者和观者,物和我进行着转换,观念被对象化,对象也被观念化。最终照片的外观都只是要突现“我”的存在,不管图像表现的多么客观,都其实是被创造出的“我”的心灵视界。

重视摄影的多元化发展及个性表达同时结合当代中国观念摄影的发展和现实,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文和艺术是的双重语境中寻求价值支点,赋予观念摄影更加深刻的意义。

3 观念摄影的影像本体及艺术表达

观念摄影的表达是建立在观念结构上对摄影本体的自觉借用,通过影像的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摄影的诸多特质被很好地运用到观念作品中,摄影的语言魅力充分呈现出来。摄影特有的方式和语言是观念表述的利器。摄影的真实视感,时间感、决定性瞬间、时空延展性、成像技术的独特性等都不同于其他视觉艺术,吸引着摄影艺术家不断把心智投入其中,把摄影所承载的文化和观念通过影像视觉符号方(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式转述给我们。

从纪实向观念的转变与过渡中,两种摄影方式并不相克,只是在摄影的表达方式多了一种手法,使摄影的语言更为丰富。在运用“摄影”表达“观念”时,应考虑摄影在其中扮演的究竟是“记录”工具的角色还是“语言”工具的角色。如果是前者就不是观念摄影,如果是后者,因为摄影只有作为表达某种观念的“语言”工具时,才是必需的,才与观念产生不可割舍的关系,摄影必须是观念的成果,而非记录的工具。既然是一种语言,用来表达艺术家或是摄影师的主观意图的语言,那么这其中摄影师的主观的表达就融入了先入为主的导演成分。

在观念摄影中,摄影者在影像中是一个具有强烈倾向性的主观导向性。而当代艺术中,目前被导演的主体已不仅仅是摄影,而扩散到整个艺术了。以前的被导演主体还是摄影这一载体,被导演的行为是了摄影本身服务的。而现在被导演的是为艺术服务的,摄影只是一种承载的工具与手段。摄影是一种表达形式,就如三雕塑也是一种表达形式,绘画同样是一种形式。

观念摄影是表达拍摄者对某一事物观点和思想的摄影形式。它以将个人观念视觉化为最重要的诉求点。它将摄影这一方式作为拍摄者个人观念的依存体,在拍摄和制作手段上不受传统摄影观点和要求的限制,观念摄影家认同摄影这一形式的可能性,但同时反击对摄影的种种历史限制。他们的摄影探索为摄影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因为观念摄影的主要表达特征是讽喻,讽喻则是反隐喻的,是颠覆和拆解隐喻的。观念摄影或新摄影的关键,其实往往并不在于其“观念”以及“新”,而是在于其运用了以讽喻为主的修辞方式。批判和质疑成为观念摄影表达的主要方式。

观念摄影的摄影表达式多元的,并将随时代的演进而更加丰富。在摄影的本体语言运用上往往着重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影像的记录和虚构,粗犷与真实;表达上往往以“文化寓言”的方式一方面对西方后现代摄影进行沿袭和挪用,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元素也积极的挖掘和借用。这在前几年的观念摄影作品中蔚然成风。

洪磊的观念摄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系列《宋画小品》《枇杷山鸟图》利用真实花鸟作为静物和《竹林七贤》实物造景的手法构筑新的古代文人及趣味,实景拍摄再造中国古代艺术尤其是国画的意境,体现独特的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表达当代人站在如今关照历史的复杂心态。姚璐的作品《遮蔽何重构》,用一张张充满问题的被绿色安全网遮蔽的城市建筑垃圾照片通过数码后期合成的方式重构了古代中国青绿山水《富春山水图》,技术表达新颖,同时观念上传递给我们对人类工业文明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及我们的生存环境很多的思考。观念与摄影语言在上例作品中巧妙地融为一体。

数码时代给观念摄影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各种的数码后期和现代摄影师的背离传统的创作思路已经远远脱离了摄影的界限;摄影与美术、装置、行为等多媒体的交融和结合,不断边缘化,已经成为整个世界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4 结语

观念摄影的产生、发展,有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外部原因是当代社会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内部是摄影界对传统摄影需要从主题、题材、语言、形式等各个方面的突破。观念摄影的发展,拓展了对我们对摄影本体的理解,完善了摄影美学体系,也丰富了自身的语言。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观念摄影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和我国摄影跳跃式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刘旭

第二篇:豫剧“忠孝节”三部曲对当下文化社会发展的启示

摘 要:豫剧“忠、孝、节”三部曲,即以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为领衔主演的《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三部豫剧精品剧目。文章从对演员的表演风格的启示再到对当今戏曲剧目创作的借鉴意义对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倡导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忠孝节 剧目创作 和谐社会

由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领衔主演的豫剧“忠孝节” 三部曲已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精品剧目,在思想上、艺术上均取得了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了欢迎,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三部作品通过表现三位主人公的悲情人生,折射出中国优秀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最优秀的精华所在:《程婴救孤》歌颂正义战胜邪恶,舍生取义的精神;《清风亭上》讲的是知恩图报、孝道人伦;《苏武牧羊》表现了威武不屈、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最终在表演上形成了李树建“以情造声,用情创程,重新体验,独树一帜”的特点。

一、李树建个人表演风格的启示

李树建从洛阳戏曲学校毕业后,他挖掘整理“豫西调”的传统声腔遗产,对豫剧豫西调的传统唱腔进行了认真钻研。学习“豫西调”名家王二顺的发声技巧、演唱方法,琢磨咬字、吐字和润腔的关键与诀窍,从开始的模仿到日趋熟练, 从继承到发展创造,不仅具有了王二顺的嗓音洪亮、音域宽广、声韵醇厚声腔特点,又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如今已经是驾轻就熟, 炉火纯青,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独特唱法,又使原本就擅长表现剧情曲折、感情委婉的“豫西调”更加悲壮苍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 他在三门峡剧团陆续排演了大量传统戏和现代戏,在这些戏中,他除了运用掌握的传统豫西调唱法去塑造每个角色外, 还虚心地向其他老师、同行学习, 使得所演的每部戏都获得了成功,角色深入人心,声誉日隆,并在此阶段首次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新世纪以来,李树建领衔的这三部剧目,在全国和国际上更是屡获殊荣,他在声腔艺术上的成功, 使古老的豫西调唱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他让豫剧和豫西调唱腔得以发扬光大。

李树建虽然是豫剧演员,他以非常开放和包容的艺术理念,他吸纳其他姊妹艺术精髓,大胆借鉴“斯坦尼”和“布莱希特”等的表演的优点,在把握和创造人物方面,全身心投入和体验角色,把角色化为自己的血肉,融进自己的心里,用心理解角色,体验角色,然后满怀激情地去创造角色,力争达到形神兼备,无论是《程婴救孤》里的程婴,还是《清风亭上》的张元秀,抑或是《苏武牧羊》中的苏武,他总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的前提下,大胆创新。

唱腔设计紧贴人物,从演员自身条件出发。据作曲家赵国安说,他在为李树建设计唱腔, 就是根据演员声腔的特殊性, 量身定制。他和李树建在一块商量研究“程婴”的唱腔,并根据李树建的声腔特点, 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带有李树建风格的豫西调唱法唱腔。使程婴的唱腔,古朴苍劲中不失柔美, 悲烈哀伤中透出刚毅,板式变化丰富,字字珠玑, 掷地有声, 震撼人心。

李树建曾经说过:“作为一名演员,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把思想道德修养作为立身创作之本。因为德是艺的灵魂,决定着艺的发展方向;艺为德提供支撑,是德发挥作用的基础。立艺先立德,人品决定艺品,这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二、对戏曲剧目创作的借鉴意义

三部剧目之所以能够成为舞台艺术精品,是与强调的精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分不开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可以说,精品意识贯穿了三部剧作创作的始终,从创作开始就不是为参赛而排戏,而是看到了中国古典悲剧具有的经典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豫剧二团通过各种手段把经典剧目推向市场,使剧目在市场中受到检验和完善,然后把市场反应回馈到剧目的创作加工中去,形成了良性互动。2006年、2011年分别对《程婴救孤》、《苏武牧羊》召开了豫剧研讨会,为剧目把脉,为豫剧喝彩!《清风亭》这部戏更是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李树建说:这部戏从1991年就开始排演,每演出一次,发现不足,下了台后就赶快琢磨如何改进。这个戏一共演出过2000多场,他就像一块玉石,越打磨越光亮。观众喜欢也在情理之中。

与在创作中强化剧种特色的自觉意识分不开。一个地方剧种的特点是这一剧种的生命,在这三部曲剧本的选择和修改上,创作者们追求的是既有历史厚重感,观赏又不失通俗性,扬浩然之正气,鼓时代之风帆。在音乐唱腔上保持豫剧的固有的“神韵”和激昂慷慨的“特质”,表演上有意识突出戏曲程式化、音乐的地域化、豫剧生活化的固有特点。除此之外,音乐创作还必须激发演员的创造性。演员与作曲家或唱腔设计合作时,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建议以及再创造,表现出演员对曲作的独特解读和独特体现。演员更要懂得音乐,要具备辨识和设计唱腔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在曲作者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有血有肉,赋予灵性的二度创作,这样才能让演员和角色融为一体,才能是演员和观众伴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悲笑狂喜。

三部作品在创作中,做到了既尊重传统,又让观众看到中国戏曲的艺术精髓,既有现代意识,较好的实现了传统名剧的现代转换。《程婴救孤》的创作者们设置“为孤儿多人丧命”的情节,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同,并努力强化了具有永久价值的“舍生取义”的传统思想,用这一思想作为全剧的灵魂。再用“情”的表现来实现悲剧的效果,所以,创作者在创作中就把强化情感传达作为了中心任务,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不单单是知恩图报,而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宁可使自己和妻儿毁灭,使其民族气节得以弘扬,民族精神得以回归。《清风亭上》对老戏《清风亭》做了大段删减,使故事脉络更加清晰,突出了张继保在认亲(亲生母亲和养父母)和荣华富贵之间的艰难抉择,使剧情更加合理。主题立意超越传统道德层面,抛弃脸谱化人物刻画,而是立足人物命运情感,剖析深入,直指人性深处,传达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人类情感。《苏武牧羊》不仅展现了苏武的伟大人格,还表现了对儿子的爱和对家人的爱,人物有血有肉,使观众感到很亲切。

剧目首先要与尊重观众、敬畏观众分不开,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市长局长不如老百姓鼓掌面向观众,说的就是艺术创作必须接地气。二团在作品表现上坚持做到古典、现实、浪漫“三结合”。剧目首先要面向观众,专家、评委只不过是比较特殊的观众而已。豫剧二团除了在全国大中城市演出外,还经常下乡,将戏送进老百姓中间。

转变观念,继承艺术遗产,用现代艺术理念让传统老戏再放光辉。传统剧目是一份宝贵、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每一个省份、每一个剧种都有自己为数众多的传统剧目。这些传统剧目,在演出实践中与观众反复磨合,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使得今天的观众在潜意识中很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三部剧作中有两部来源于传统老戏,创作者们在思想阐释方面展示出改变传统题材的现代理念和当代思维,而且在舞台呈现上也显示出创作者继承艺术遗产而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三、对和谐社会主旋律的倡导

豫剧三部曲站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合点上,“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充分发挥传统戏剧的表现性和故事性的特长。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编创者借助于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把对社会进行的思考揉掺于其中,将追求的真善美传递到人们的心中。三部剧作中通过对程婴、张元秀、苏武三为主人公充满悲剧一生的演绎,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剖析给人看,展示了忠、孝、节、义的丰富内涵,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向世人传达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可缺失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豫剧三部曲的创作和演出,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诚信的缺失、精神的空虚以及情感的迷惘等,三部曲正是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自己的一些拷问和思考。

《程婴救孤》中的诸位义士的赴死的慷慨从容、信守承诺的一诺千金,就是新时代诚信的具体生动的阐释。借古人之口,切近现代生活实际。用小人物的泪水和哀伤,给大家以某种惊醒和劝慰。让这种高大的艺术形象感染着千千万万观众,让大家在心灵深处触摸着某种价值,某种内涵。切近观察,小人物的口中,不是大声颂扬忠义,而是在以忠义思想为底蕴,以小人物的所做所说来诠释着诚信。

《清风亭上》这部戏主要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一部民间故事,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具有现实意义“道”、“德”两难问题。不论古今,在金钱和权势面前,人的价值观很容易被扭曲,除恶扬善的《清风亭上》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在利益的驱使下,人性的“善”就会显得软弱而惶惑,“欲望”和“利益”的膨胀象一张巨大有力的网,而深陷网中的人们,往往是无力抵御它强悍的诱惑。于是,在实现利益的选择过程中,“善”往往被“恶”所征服,“恶”以势不可挡的贪婪毁灭着“善”!这种例子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苏武的故事感天动地,历久弥新;历史的精神光焰四射,光照后人。苏武面对昔日的好友、降将李陵的劝降和“姑娘”的诱降。苏武正气凛然,情感不但没有迷惘,将国家情感置于个人情感之上,为国家人民而舍弃自己的儿女情长。通过这出戏,更能知道苏武牧羊的伟大,必将激励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创新,勇于拼搏,努力谱写振兴中华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赵锡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戏曲精品剧目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

[3]焦尚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M].东方出版社,1997.

[4]李树建.为振兴戏剧事业尽心尽力[N].河南日报.2012-11-29.

[5]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4-10-15.

[6]刘景亮.程婴救孤的启示[N].文艺报,2006-2-25.

[7]刘景亮.关于程婴救孤的思考[M].中国戏剧,2006.

[8]张伟芳.论豫剧程婴救孤的文化价值[M].北方音乐,2012.

[9]张锡荣.感天动地 光照后人[N].光明日报,2011-11-24.

[10]苏丽萍.李树建欲树豫剧“李派” [N].光明日报,2007-9-21.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作者:任增吉

第三篇:对比农村教育观念与现代化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现实的一种价值取向的理性认识,是指导教育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它对教育实践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农村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即要摈弃一些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如灌输注入、教师权威、课堂中心论、仓库理论、片面的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树立一套先进的教育观,如终身教育观、教育民主观、和谐发展观、整体优化观、效益效率观。下面我将从除旧和布新两个方面阐述教育理念

一、除旧

1.灌输注入

在古代用的最多的教学法就是灌输注入法。认为学生就象一个容器,你灌输多少他就能得到多少。这种教学方式有其优势,即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知识经验教给学生。它的缺点在于没有顾及到学生吸收与否、消化与否,没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获得有其主动性、被动性和叛逆心理,不照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灌输注入再多也是收获甚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界提倡以下几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启发式教学、对话式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发现式教学法。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最近发展区,或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主角,如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身心,使其健康成长。

2.教师权威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是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人的潜能的发现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教师还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他们具有高尚的精神世界、敏锐的思想、丰富的学识,在社会建设方面起着先锋与桥梁的作用。教师的以上作用,在古代使得教师成为权威,“凡是教师讲的都是真理”,学生只有绝对服从的份,不能有其他的质疑和异议。那时的师生关系,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对不听话的学生用棍棒和戒尺维持学校的纪律,有了这种惩罚,更加强化了教师的权威。但是这种教师权威严重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逐渐被淘汰了。但是今天,我国农村教育中有没有对学生体罚以促教师权威的现象?答案是还有,急需以后工作中改进。淡化师道尊严,密切师生关系,提倡自由、民主和个性解放,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继而产生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师生关系。这种教学和师生关系,有助学生身心的自然发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发展观。但是由于每个进步都自己摸索,耗时肯定长,在短时间内就不能继承大量文化知识,还有以学生为中心必然造成因人性的懒惰而误学更多知识,所以也不是一种完美的师生关系,完美的师生关系应是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一的关系,把教师能传授更多知识与学生自主探索结合起来,他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各自尽力的关系。教师不再拥有绝对权威,学生有异议的地方可以提出,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既学得丰富又增长自己的各种能力的目的。

3.片面的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

片面的质量观于中小学教育指的是社会对学校质量的评价仅仅以升学率为标准,对人才的评价仅仅以智育方面来评价。这两种观念都是片面的评价观,不科学的评价观,他们带来了一系列不好的影响。如评价学校以升学率,评价学生以分数,就导致学校追求的不是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仅是学生能升上什么学校,能给学校带来什么荣誉。人才观也一样,就象指挥棒一样,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式的人才培养,偏颇的人才观肯定培养不出適应现代社会的人才。评价学生只重分数,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智商,不重情商,如性格品行、美德、坚韧的意志在高考中均不见,而这些在现实的工作中生活中十分重要,甚至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针对这种情况,农村教育就要抓紧观念转变工作,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人才观、多向多维的评价观,才能进一步促进教育实践的现代化。

二、布新

1.终身教育观

1965年由保罗朗格朗提出,他认为: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童年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继续。到了今天,比较公认的解释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年龄阶段的各式的教育。现在农村中小学中也有终身教育的形式——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每五年一轮回。但是教师虽参加却并不珍惜教育机会,更不会抓紧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水平,在他们心中,继续教育只是个任务,过过形式而已,他们脑中没有终身教育的观念,心中没有继续教育的准备,他们认为:工作前大学所学的知识已经足够,无须再教育。所以当下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使教师树立科学的终身教育观,这样去参加培训,才会从心眼里想学习,学习才会有效果,继续教育才能达到目标,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

2.教育主体观

教育的对象不是一块木头,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主体性,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性格、审美、意志力等,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接近科学。而这点,在农村教育中做得很不够,大多数教师起着知识复读机的功能,并没有照顾到学生的“软件”,不知道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最近发展区以及生活经历、意志力等。教育学原理要求教师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同的班级学生应备不同的教案。而在农村实际教学中,平行班一般只备一份教案,不管班级间的学生有什么不同。这种只备教材不备学生的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改进,只有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和了解学生才能达到教材、学生、教师之间的和谐与对话。

3.教育民主观

教育民主观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学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民主协商。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友谊、缩短距离、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教师丰富的知识、高雅的品位以及人格魅力,进一步感化学生的心灵。在广大农村,大多数教师为了师道尊严,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喜欢严格划分师生界限。这样虽然便于管理,但是,是以压抑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的。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从教育目标上来讲,是十分不足取的,应该大力提倡教育民主观,给学生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

4.和谐发展观

即教育学生要和谐发展。这个和谐的意义很丰富,不仅可以指一个学生内部——性格、审美、意志、智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可以指自然、我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要提倡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在农村教育中,和谐教育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现在学校提倡的是公平竞争,特别是考试,既是测量又是比拼,竞争有名次的竞争、座位的竞争、三好学生的竞争、优秀团干的竞争等。总之,学生生活在一个竞争压力极大,人人关系对立的环境,整天高度紧张。这种生活教育是一种片面的生活和教育。除了竞争以外,社会还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和谐,人与自然也需要和谐。有了和谐,整个社会才能黏合为一体,人们才能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情,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有了和谐,人、社会和自然才不会出大问题。总之,和谐观念与和谐发展必须得到贯彻。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注重全面和谐发展,而非单打一的发展,应将和谐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

5.整体教育观

也许各元素不是最好的,但经搭配以后整体是最优化的,这就是整体教育观。如擅长理性分析的人,也许感性思维不是很强,但在他的领域却可以达到最优,这就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各行各业对人的要求也不相同,你无须样样第一、十分完美,实际上那也不可能,只要整体上达到最佳即可。如主持人要口齿清楚、说话条理利索,而对高等数学要求就很少;反过来,尖端科技人员对文学不精通也是可以原谅的,只要在自己的领域自己的各项内在素质搭配到最好即可。再比如说,一个团队,并非人人都是博士,团队力量才强,而是各种特长合理搭配,才能形成整体的优化,产生高效益。在农村教育中,教育的整体优化观并未得到重视,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各项都优秀,忽略了学生的精力所限,忽略整体优化观。总之教育应扬己所长、补己所短、互相搭配以成最佳搭配,以求整体最优最好。

6.效益效率观

在教学中,要讲求效益与效率。效益即教育的价值有用性,效率即教育的时间投入与产出。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效益在教学中是经常提及的,农村学校也是如此,但只是提提并未真正落实于教学实践,原因何在?很大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教书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教学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除非是把教育当成事业或极负责的教师才会想要提高教学的效益与效率。教育必须讲效益,否则教育无用,谁还会花费时间和金钱去接受教育?提高效率也是当前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语文教育一直都存在“高投入,低收效”的问题,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是一个大题难题,有待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但首要前提是教师有提高教学效率的思想,并在实际教学中去摸索探索。

总之,农村教育观念要除旧,接纳新的更科学的观念,只有形成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才能有现代化的教育实践。

(顾云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顾 云

上一篇:影视传媒论文范文下一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