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的学习体会

2022-07-07

第一篇:课程论的学习体会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收获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应用理论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从课程论、评价论、教学论、学习论等多个方面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做了具体的阐述。它是遵循新课改的基本观点,、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这学期,老师给我们重点讲了以下几大板块:语文教师论|语文课程论、语文教材论、语文教学论、师生关系论以及语文研究论。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些知识都将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或是人生之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还是谈谈我对这门课的几点收获吧!

一、关于语文教师论的几点看法

首先,从语文教师这一方面来说,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是不容易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教师,先在对教师的门槛提高了,不光有学历要求,还有能力、现代理念与技术、教学方法与效果、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所以才会有做老师难,做一名好老师更难的说法。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方式一: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如果只一味关注教学实践而无理论指导,往往是事倍功半,如盲人摸象,也容易使我们在教学中产生厌倦情绪。方式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内地很多地方以将会不会使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之一。每个教师都要具备制作课件的能力,如果我们不加快补上这一课,那就会越来越落后。另外,新教材的特点是难度降低,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同样加宽,而我们这一代受教育是文理泾渭分明,知识面狭窄,如果我们不及时增加更新知识,以后就无法面对学生。方式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学校为本,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已是很多专家和教师认为是最利于推进新课改的有效方式。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新课改是否成功,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联系。

作为一名现代教育科学型的语文教师,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最基本的有以下几点:

1、现代教育理念。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才成为国家的重要资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应该提倡素质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

2、教育科学知识,现代语文教师,既要以自身品德来教育学生,给学生树立模范作用,又要教授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当然,教给学生的人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经过论证后的权威的科学知识,不能抱着一种敷衍的态度,自己不懂的地方还要多向别人学习、请教、去查阅一些正确解答。

3、语文专业素养。

4、特别的语言感受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很丰富的感情,要通过特别的语言感受能力,将所要表达的感情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来。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感情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语文教学能力。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要求老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投影仪的方式演示给同学看。这就要求老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

6、语文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师既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又要对新知识加以探索和总结,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研究适应学生学习和提高运用技巧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作为教师,应具备四大专业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协调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能力。我认为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仅仅做到专业知识很牢固,专业能力很强是不够的,更应该会“点金术”。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改变了教学理念,对于课堂教学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要适当加以点拨,作为一名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实践,并且持之以恒,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二、关于语文课程论的几点心得。

其次,从语文课程方面来说。自从2001年实行新课改之后,对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有了新的界定。语文新课程重新树立了合理的、全面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整个目标结构中的基础元素,既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又是通过两维目标要实现的预期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目标中最具动态性的元素,是滋长、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土壤,是实现“知识与能力”预期目标的载体,是学会形成能力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预期性目标你的实现,对程序性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对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发展,起着促进优化调控作用。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整合发展的结构整体你,强调通过三维目标的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综合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情感和体现去学习掌握新的学习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以生成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的体现性目标产生内动力,促进优化调控,学习通过新的过程与方法去获取新知识等多项学习能力及其品质。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

一、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树立角色转化意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必须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观念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树立以下角色意识,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观念观念的转变。

(一)由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首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它首先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其次,教师还是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的向导。

(二)由旁观者转化为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是共同学习、共同探求知识的伙伴、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另外,教师要到学生中去,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师生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创造真诚、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自由表达中逐步实现自身价值。

(三)由教书匠转化为科研者。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创造、不做教书匠,而应做一名科研型教师。

二、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三、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是丰富而又不确定的,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主要体现以下几种理念、;

(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新课程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方面,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将来的可能生活是课程编制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创造着课程。

(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和课程对象的中介,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影响着课程对象对课程的接受程度,特别是教师的学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状况决定着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三)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倡导的基本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比较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的角度,注重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方式。

四、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应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五、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共同参与,意味着平等交流,教师应有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

三.关于语文教学论的几点收获

再次,从语文教学这一方面来说,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流程模式,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肢解美女式的教学。老师讲授到底的填鸭式,教师在教学中占有霸权地位,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代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采用现代教学思想和主体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理论。它的教学流程模式是导入——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一模式。另外,新的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有如下变化:(1)从重视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发展。(2)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化。(3)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化。(4)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5)从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换。(6)从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7)从教学的模式化向教学的个性化转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运用一切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点。

四.关于语文研究论的几点看法:

最后,从语文研究这一方面来说,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课例研究或是教学研究方面的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研究能力。另外,教师要多学习一些教学经验,多观摩一些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频,做好教学研究笔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要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

总之,通过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从各方面提升和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自己永远不落后于时代。

第二篇:谈谈学习语文课程教学论的两点收获语文课程教学论文(模版)

中国有句话叫“真正的觉悟,是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开始”。作为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总是有点自己的看法吧。我想大多数人在接触教育学、课程教学论、教师技能等各种专业系统的知识之前,都有各种零碎不全的看法,都以为自己懂点什么。但是接触之后才会发现,先前的认识、看法多么浅显无知,因为没有学习过系统的知识是认识不到其中的区别的。像我本人以前老还觉得自己不错,至少不太差。现在才明白,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缺乏,眼界多么狭小。下面就来谈谈在学习了语文课程教学论之后的意识改变、认识收获。

一、 情感教育也要重视母语训练的重要性 自从确立了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评价和教学建议”,新的课程改革层出不穷。但是好像各种改革都或多或少存在偏颇,总是忽略“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内容。比如对我们母语口语的训练缺乏,对语感教学的忽视,偏重于空洞的说教学生体验感情,体验文章主旨思想。但是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是欲速则不达。因为对母语的熟悉足可以让我们熟络的了解文章大意,但是具体品味文章不建立在品评语言、斟酌词句上,不通过对语言的琢磨而去大谈体验文章内涵,不是好笑么?囫囵吞枣还想品出枣心的味道,那是满嘴乱渣!

回顾这么多年的读书生涯,真正课堂上的母语训练连英语训练力度都不及,英语还天天晨读晚读,单词、口语、语法一路大开国人“金口”。倒是语文,因为生长在这个母语国度,往往就忽略了对语文中“语”的训练。我想如果真能做到英语那般,恐怕唐诗宋词什么的早就拿下了,甚至押韵作诗也不在话下了吧。这真是语文教学的尴尬和悲哀啊,母语尚未学好,没能理解,英语成绩又能有多好呢,可想而知。

语感教学是指以学生对言语作品积极主动的感悟自得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培植学生的精神人格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感教学环境中,能够强化学生对言语作品的体验。而且借助学生对母语环境的熟悉这一优势,教师可以带动学生寻找“自我”,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体验感。体验文章,体验情感,成为言语作品意义与内蕴的主动追求者。这不就是课程改革梦寐以求的目标吗,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这些可都不是说着玩的,确实经历过真是验证,才让我彻底相信,母语训练补课忽视! 记得观看优秀教学视频——《给予树》时,那种教学模式带给我的感动和思索,真的不一般。视频中的老师教授的是小学生课文,居然凭着简单的几个词语,反复诵读“什么都没有”,“默默无语”、、、帮助学生挖掘出那么多的情感要素!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所蕴含的人物性格、品质,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从而达到对学生的道德审美教育、情感价值教育等目标。虽然只是小学生,虽然学习的是一篇简单的课文,但是从中挖掘、汲取的知识,远远不是传统教育分析课文段落层次、总结写作手法所能比拟的,而且外延延伸到情感层面根本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也正是新课改标准千叮咛万嘱咐要实现的目标。简直太佩服中国语言的奥秘无穷了,字里行间都是感情,句句话都能折射出视角灿烂的一面。呵,完全归功于对语言的玩味、品读。诵读吟咏,依据语境涵咏品味,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感,而且奠定了正确品味文章的基础,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对于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重点 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狭义)专指学校课程,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3、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

4、课程计划: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者教学的预先计划

5、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6、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7、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及其操作体系。

8、教科书:课本又称为教科书,在我国也叫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课堂教学的正规的专门用书。

9、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10、综合课程:有意识的运用两种或以上的学科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取向。

11、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以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

12、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13、六艺:

14、七艺: 简答:

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问题

任务:课程与教学论担负的基本任务有: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首要任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根本任务),以及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一章

1.课程与教学论的首要任务是( A )。 a.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 b.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 c.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d.建立独立的课程与教学论

2.课程与教学论的根本任务是( B )。 a.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 b.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 c.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d.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C )。 a.课程与教学

b.课程与教学现象 c.课程与教学问题

d.课程与教学规律

2、课程的三个要素或重心:

3、社会学从那些方面给课程与教学论提供理论基础?

4、心理学从那些方面给课程与教学论提供理论基础? 早期的心理学思想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

1.亚里斯多德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心理学引进到教育学领域的人。 2.裴斯泰洛齐首次提出将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课程与教学基础。 3.赫尔巴特真正奠定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课程与教学方面

1.强调行为目标,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目标的外显性如布卢姆) 2.在目标上强调由简到繁的积累;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强化的作用;(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重视反应后的刺激即强化) 4. 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理论设计程序化教学) 不足

1.把人类学习过程简单化和机械化,人类行为等同动物行为,否认人的学习意识; 2.仅用外显行为来描述课程目标也受到质疑。

(二)认知心理学 1.与行为主义不同,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即思维过程和方式。

2.认知主义的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在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人本心理学

1.人本心理学关注的不是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是学习的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和意图等。

2.主张课程既不是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也不是要教学生怎样认知,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

(四)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课程与教学论获得了比学习心理学更为精确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不是成人学习模式的简单化,儿童的认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目前,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正在逐渐从学习心理学转向发展心理学。

5、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

6、法智教育论及百科全书式课程的含义?提出者?

7、生活准备论及实科课程的含义i?提出者?

8、教育即生活,即经验课程的含义?提出者 ?

9、追求永恒价值的教育思想流派叫什么?基本主张有哪些?

10、注重基本要素的教育思想流派叫什么?基本主张?

11、追求全人教育的思想流派叫什么?基本主张是什么?

12、教学活动有哪些特点?

13、教学模式有哪些特点?

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和稳定性教学策略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

14、教学模式的功能?

1.中介作用(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 2.示范引导功能 3.启发功能 4.诊断预测功能 5.系统改进功能

15、皮亚杰等人的认知建构论对学习机理的解释?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启示?

16、班杜拉de社会学习论对学习动机de解释?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启示?

1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启示?

18、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从那些领域对教育目标进行分类?遵循的原则?

19、什么是课程研制?一般需要哪些工作?长处与不足? 20、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表现?危害?

21、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不公平表现在那些方面?原因?如何改变?

2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时间? 纲领文件?那些方面的改革?

第四篇:伤寒杂病论的心得

《伤寒杂病论》中的生姜与干姜

《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法度严谨,尤重药物的炮制、配伍、煎法、服法等。现就其用“姜”规律,小议如下: 生姜的运用

生姜味辛微温,在运用上随着配伍不同而作用各异。仲景著述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解表散邪

多取生姜辛散之力,而佐辛温之品,以解散寒邪;或配大枣之甘,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中,生姜佐桂枝以解肌;越婢汤中,生姜佐麻黄以发越水气;射干麻黄汤中,生姜配细辛散寒行水以治咳而上气;小紫胡汤中,生姜配大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以和解少阳;大柴胡汤中,生姜配半夏扶胃阳止呕以表里双解。

2降逆止呕

取生姜辛散,配降逆和胃药物,以治呕秽、胸痹、噫气等证。如橘皮竹茹汤中,生姜配橘皮以和胃降逆;吴茱萸汤中,生姜散逆止呕,升清降浊,使胃浊随茱萸而下泄;旋覆代赭汤中,姜枣和脾养胃,安定中州;其它如小半夏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皆能降逆蠲饮,和胃止呕。再如真武汤,本为温阳散水之剂,但方后说:“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又通脉四逆汤方后说:“呕者加生姜二两。”栀豉汤中亦有呕加生姜的记载。

3补虚益血

取生姜辛通卫气,配甘药治虚劳虚寒里急的腹痛。如温建中脏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之类;配伍温补之品,以治血虚寒结的腹痛。如温血散寒之当归生姜羊肉汤;配伍炙甘草、大枣以温养胃气,资营血之源。而治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以生血复脉。

干姜的运用

干姜性味辛温,在诊疗中可因配伍不同而功效不一。仲景所述,大致归纳三个方面。

1阳虚阴盛

这两者本是互为因果的。由于阳气虚,所以导致阴寒盛,阴寒盛,亦可致阳气虚,但毕竟以阳虚为主,因此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如因中寒阳微,脾肾阳虚,致现四肢厥冷,脉沉微而细,下利清谷等脉证,甚至出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象,治当回阳救逆,通达内外之阳气。四逆汤中用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佐炙甘草甘温补中,则逐阴回阳之力尤著。而通脉四逆汤中倍用干姜,以大剂辛热,急驱在内之阴寒,使格拒于外之阳气得以内返。因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出现的脉证,治用白通汤以宁上下阳气。方中干姜配附子以回阳散寒。再如阳虚阴盛之脉证,用干姜配附子组成干姜附子汤,以胜阴复阳。

1寒热错杂

当证情寒热混同出现时,治当寒热并施。如上热下寒证类:热邪扰于胸膈,阴寒胜于肠中,致蚘动扰膈之乌梅丸证;呕吐腹痛之黄连汤证;呕而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混浊之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上焦留热,寒气留中之栀子干姜汤证,这些方剂皆以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祛寒邪。又如泻心汤证: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汤,都是因于误下后,热与无形之气相结而成痞的。生姜泻心汤中,干姜与生姜并用,取干姜以温中,生姜配半夏以降逆散水;甘草泻心汤中,取干姜温中而散痞;半夏泻心汤中,取干姜配人参、甘草以温中补虚,配半夏降逆止呕。

2温中祛寒 止血行瘀

如理中汤治中阳虚寒诸证;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皆取干姜配人参以温补中焦。桃花汤治虚寒滑脱的便脓血,亦取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

虚。以上均为补虚温中之属。而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厚朴麻黄汤治咳而脉浮;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甘姜苓术汤治肾著,皆取干姜温中祛寒而蠲水邪。再如柏叶汤治吐血不止;王不留行散治金疮,亦属取干姜以止血而助行血瘀。

第五篇:关于过秦论的原文翻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更是多不胜数。学好文言文有利于翻译文言文,提高我们阅读学习能力。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关于过秦论的原文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

上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中篇

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bao)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下篇

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横行天下。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锁不住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秦君之间互相不信任,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崤山以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在覆亡前夕没有做出挽救的措施。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上一篇:建筑垃圾处置规定下一篇:建筑转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