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与企业管理

2022-06-21

第一篇:ngo与企业管理

NGO组织与青少年参与的研究

NGO组织与青少年参与的研究黄浦团区委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NGO得到快速发展,并随着外国资本、大型跨国公司一起进入中国社会,在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环保、教育、扶贫、防艾等领域,显示出非常强大的民间力量。随着NGO对中国社会生活的不断渗透,对民众的影响在不断加强,对新一代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NGO的运作模式以及青少年参与NGO的原因等,借鉴NGO在吸引青少年参与等方面的优势,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改进共青团组织在引导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方面的工作。关键词NGO组织 青少年 参与一、研究的背景

(一)NGO的概况

1、NGO的定义和历史沿革NGO(英文全称为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中文译为非政府组织,又称NpO,即非营利组织),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目前,我国官方尚未采用NGO这种说法,而是使用“民间组织”这一称谓,并将其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种类型。(考虑到称谓的一致性,本文将国内的民间组织和国外的NGO统称为NGO。)从世界范围来看,NGO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80~90年代的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得到迅猛发展。目前,NGO活动领域向不同行业拓展,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NGO在中国快速成长的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NGO也得到迅速发展。据民政部2006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2006年底,全国已登记的各类NGO达35.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9.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1万个,基金会1144个。NGO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迅速发展,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所推动:一是我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为NGO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宽松的环境;二是NGO各项活动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使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三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NGO创造了有利的成长发展平台;四是由于我国NGO的起步较晚,可以吸收和借鉴西方的运作模式和经验,使得国内的NGO能够在较高的起点上开始发展。

(二)共青团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挑战

1、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群体的分层分化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主体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也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同时也使青年群体产生了分层分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青年群体多样化,区域内多类青年群体并存,各具特点,如青少年学生、白领青年、社区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等群体,在学习、工作、生活等领域提出不同的需求,青年结构呈现出流动、分化和重组态势。二是青年价值多元化,不同青年群体均受到市场化、网络化、商业化和全球化的挑战,青年价值呈现出个体主义和行为功利主义,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啃老族、月光族、快闪族等纷纷出现。三是青年问题社会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使满足青年需求和解决青年问题的职能也逐步从单位中分离,向社会转移,如失学、失业青少年数量在不断增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压力在加大,还有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青年就业难问题等等。

2、社会转型期共青团面临的挑战一是共青团的组织设置与青少年流向分布不完全适应。虽然团组织已关注到新的青少年群体正在不断出现和扩大,但团组织的设置基本上还是以单位为主,组织灵活性不够,造成部分青少年无法覆盖,特别是一些外资企业,高学历、高收入青年集中,但企业及员工对建团积极性不高,团工作难以长效、持续渗透。二是共青团的组织动员方式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距离。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采取利益分配来调动参与者积极性的动员方式已渐成主流,而团组织一般在体制内采用行政指令的动员方式,参与者的积极性较难调动,被动参与多,主动投入少,活动效果不够理想。

二、研究的内容随着NGO在我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其对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和带动作用也正日益显现。共青团如何借鉴NGO良好的工作模式,迎接当前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加强对青少年思想的引领,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围绕NGO在黄浦区开展活动的情况,就其运作模式、对本区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吸引青少年参与的原因等方面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NGO在黄浦区青少年中开展活动的情况目前,在黄浦区社团管理局登记注册的NGO有350余家,包括90余家社会团体,240余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中以青少年为主要工作对象的NGO寥寥无几。然而,通过前期调研收集的资料和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来看,已有一些NGO在黄浦区青少年中开展活动,且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中,开展活动较多、影响力较大、知名度较高的NGO主要有3家,均为涉外NGO,分别是“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JA中国”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因此,我们以上述3家NGO为样本,进行研究。

1、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根与芽”是由珍·古道尔博士(世界著名灵长类学家)发起的一个针对年轻人的全球性环保和人文主义项目,于1991年创立于坦桑尼亚,目前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开展活动。“上海根与芽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上海根与芽”)是“根与芽”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发展的负责机构,于1999年11月成立,并于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内第一个涉外的非营利组织。目前“上海根与芽”在黄浦区部分中学开展的活动主要有“理解与友谊”、“根与芽环境教程”、“根与芽内蒙古植树项目”、“有机农场”、“民工子弟学校体育课程项目”、“根与芽回收计划”、“国民疾病公益教育项目”等。在其影响下,部分中学生自发成立了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如格致中学的“惜源联盟”和“根与芽”小组。

2、JA中国“JA”的英文全称为Junior Achievement,即青年成就,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的几个大企业的总裁发起设立,主旨是为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培育急需的商业经济人才。“JA”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商业和经济教育组织,在近100个国家开展活动。“JA中国”是“JA”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于1993年成立,1995年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在北京、上海和香港都设有办公室,并在全国160多所学校开设了19门课程,仅2005至2006学年就有62000名学生参加。目前在黄浦区的格致中学、大同中学、上外附属大境中学、格致初级中学等4所学校开设了“我们的世界”、“国际市场”、“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学生公司”、“JA经济学”、“青年理财”等课程,同时还开展了“职业见习日——中学生学习生涯导航”活动,并与黄浦区德育教研室在10多所中学合作举办了“生活的准则”征文竞赛。

3、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青年会”于1844年在英国伦敦创建,并于1885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世界基督教青年会第一次全体大会,制定了各国青年会共同的宗旨方针,即《巴黎本旨》。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青年会”从最初的组织青年基督徒开展查经、读经等宗教活动逐渐演变为主要是秉承基督精神、倡导志愿服务的义工运动。“基督教青年会”也成了面向大众的社会服务团体,并成为世界性的非政府组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以上简称“上海青年会”)创立于1900年,并于1992年正式进行了社团登记,其秉承“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基督精神,遵循世界基督教青年会所制定的相关基本原则,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是一个独立的、基督教性质的、推动志愿者运动的、非营利的社会服务团体。该会在上海市现有9个工作点,主要分布在浦东、卢湾、黄浦等区,服务项目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青少年英语和电脑培训、志愿者培训和海外文化交流等。目前开展的青少年活动主要有“雏鹰展翅——流动儿童健康教育”、“内蒙古植树”、“关注城市贫困,援建农民工小学图书馆”等。

(二)NGO运作模式的分析

1、资源整合的模式(1)资金的来源和管理。“上海根与芽”和“JA中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海外捐助,在财务方面采用西方的财务公开制度,每年均向董事会或者捐助者发放财务报表,接受经费使用情况监督,促使NGO在运作中更加充分合理的使用资金。而“上海青年会”的收入主要来自房产的租金、承接政府委托项目的工作经费等,同时收取会费并开展一些收费的活动项目作为补充,这样的资金来源构成,既有利于推动提高活动的质量,也促使活动参与者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在经费管理中,NGO组织比较强调资金使用效应的最大化,尽量“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通过高效、规范的管理来降低运营成本。(2)人员和部门的设置。上述三个NGO的专职工作人员较少,如“上海根与芽”的专职工作人员仅3人,“JA中国”上海办事处有6人,“上海青年会”总部有20余人。相对于这些NGO开展的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活动规模,其人员配备较为精干。同时,由于这些NGO需要经常性的开展国际交流,故在专职人员的选择上优先考虑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且具有一定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因此,这些NGO的专职工作人员一般来自外企、教育、科研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由于人员精干以及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其部门的设置也较为简单,一般是按照工作对象或工作流程来划分部门,涉及某个对象或者流程的工作,基本上由对应的部门独立完成。由于部门设置精简,各部门分工明确,重叠职能较少,避免了“有组织的无序”。(3)志愿者的招募。由于专职工作人员较少,因此上述三个NGO均是以志愿者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而NGO之所以能够招募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除了精神层面的因素,如用信仰以及公益、环保等新颖理念来吸引志愿者加入,更重要的是这些NGO关注到了志愿者自身的利益。如“JA中国”,目前有志愿者5000多人,为减少志愿者管理上的成本,80%以上倾向于与企业的合作,将志愿者活动作为企业员工切身体验公益的过程,也作为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以其开展的“职业见习日——中学生学习生涯导航”活动为例,志愿者均来自一些知名的跨国企业,平日的工作已十分忙碌,为何还要抽出时间接受“JA中国”的培训,并以一对一的形式带领参与活动的中学生体验一天真实职场生活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一方面,“JA中国”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让学生们展开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的目的。另一方面,“JA中国”也使志愿者在培训学生前,接受到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培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新知识的平台。同时,通过这个平台,使企业文化得到传播和渗透,成为塑造社会形象的很好形式。这种“让生命感动生命,让帮助带动自助”,使志愿者和受助者均能受益的运作方式,保证了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更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放大。

2、项目运作的模式(1)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上述三个NGO在活动项目设计和实施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体验教育为主,体现项目的科学性、人性化。以“上海根与芽”的一个活动小组为例,参与该组活动的学生为了确定的3个活动项目,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确定关心环境、关爱动物和关怀社区3个主题,再由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提供几个金点子,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每个主题中得票数最高的点子作为项目。这样的项目设计过程,不是简单的任务布置和传达,更强调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是以品格培养为目的,体现在实践中成长的理念。以“JA中国为例”,所有课程都围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展开,注重培养创造力、领导力,教育对象从幼儿园一直延伸到大学学生。三是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更注重项目的实用性。以“上海青年会”开展的“雏鹰展翅——流动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为例,其项目只是由志愿者为外来民工子弟做一些简单的体检,告诉他们不要生饮自来水以及生饮自来水的害处,从而让服务对象明白只要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就可以获得健康的道理。虽然这个项目十分简单,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此其实用性也大大增强,体现了“以所要服务的对象为导向”的工作原则。(2)项目的总结和评估。NGO的项目之所以可以不断的推陈出新,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还取决于其科学的项目总结和评估机制。从上述三个NGO来看,它们在每个项目结束之后,均会发放调查问卷对项目开展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进行回访,同时,这些NGO均有自己的刊物,他们在刊物上刊登各个项目的总结以及参与者对参与活动的感想和对今后工作的设想。通过这些方式,不仅为NGO今后改进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帮助参与者体会内心的感悟,进一步理解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上海根与芽”为例,在“关于珍·古道尔活动”结束之后,该组织发放了调查问卷,向活动参与者提出“为什么珍·古道尔有名?”、“你能为帮助动物和改善环境做什么?”、“列举两样在今天的活动中你了解的东西。”等问题。在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有的表示将在动物园捡垃圾,有的表示给野外的植物浇水,有的表示要种更多的树,有的表示不杀死任何动物等等。这样的调查问卷,问题虽然很简单,但相当实用,既可以帮助“上海根与芽”从这些回答中确定今后项目设计的方向,同时也再次促使参与者考虑自己如何开展环保公益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

(三)NGO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吸引青少年参与的原因

1、NGO活动对黄浦区青少年产生的影响针对本区13所中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团委和德育室中,90%听说过NGO,50%了解NGO的历史和沿革,50%认为学生社团属于NGO,95%认为应在学校设立与NGO的对接程序并鼓励青少年参与NGO活动。而在区学联干部中,100%听说过NGO,40%了解NGO的历史和沿革,70%认为学生社团属于NGO,100%认为应在学校设立与NGO组织的对接程序并鼓励青少年参与NGO活动。数据还显示,在对NGO进入学校开展活动方面,学校和学联干部均认为需要有一定的监督。由此可见,NGO在黄浦区认知度和接受度较高,影响范围基本覆盖了区域内的中学;但在对学生社团的定义方面,学校和学联干部的意见并不统一。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您觉得参加NGO的活动后,自己有什么收获”以及“对自己或者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有何影响”两个问题。数据分析显示,受访者认为在思想方面受到NGO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增强了在环保、公益等方面的意识,激发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近几年来,黄浦区各中学的中学生公益性社团发展很快,目前经常活动的有13个,成员有3000余人,是各类社团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二是了解了踏上社会的心酸苦辣,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规划。NGO活动的很多项目都是邀请参与者全过程参与的,有的甚至是参与者自行设计,在NGO工作人员帮助下逐步完善的,其间碰到很多问题都由参与者自己想办法解决,使他们在走上社会之前多了一些人生历练。三是明白了一个人的能力应该是综合的,社会对于优秀青少年的定义不仅是读书好,还有很多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调研中发现,在学生社团中比较活跃的骨干,大部分是成绩处于中游或中上的学生,他们在学生社团中体会到帮助他人、关爱社会的崇高,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对于行为方面受到NGO的影响,一是开展活动的方式从以学校组织为主转变为自发设立为主,NGO活动特别是学生社团活动,在项目实施中,“三五成群”特征相当明显。二是活动的目的从以兴趣爱好为主转变为以志愿服务为主,尽自己所能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事情的理念已被更多人接受。三是活动的模式从以书本学习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主,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勇敢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四是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集体为重,注重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NGO吸引青少年参与的原因一是参加NGO的活动,可以跨越年龄界限、地域限制,结交新的朋友;二是相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参加NGO的活动可以开阔更大的视野,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三是NGO活动较学校,灌输性教育少,主要是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着手,注重参与对象的成就感。

三、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调查显示,NGO在青少年的成长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正在日渐增强,其更具人性化和实用性的项目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共青团的工作,提高共青团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促进团工作的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与NGO合作,提高团组织把握主动权的能力

1、逐步建立NGO识别网络调查发现,在学校等基层团组织中,对NGO活动的敏感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没有听说过NGO。对此,建议在区级层面建立NGO识别网络。如建立预警机制,由各学校团委或德育室的工作人员担当预警员,对NGO在校园内开展的或者在校园外开展的有学生参加的活动进行备案,并对那些一时无法判定性质的NGO及时向上级团组织和有关管理部门报告;团区委建立与民政部门的定向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NGO在黄浦区的活动情况,从而促使NGO的活动不偏离其初衷,保证青少年免受负面的影响,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继续加强与NGO的合作共青团与NGO目标不同,但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社会工作中,共青团一家并不能包打天下,虽然要加强对NGO的识别,但是共青团也要拥有开放的心态,加强与NGO合作,在互动中增强互信,实现双赢。除了继续推进现有的学生公益活动项目外,对共青团工作中部分涉及承担政府职能的,如对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的管理,可以尝试与NGO合作,委托合适的NGO设计项目,协助管理,在扩大团组织社会影响力的同时,提升共青团的运作效率。

(二)借鉴NGO活动模式,推动团的工作与时俱进

1、进一步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科学性共青团组织可以借鉴NGO在组织设置、项目设计、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估等方面的经验,使共青团的工作更显人性化、更具亲和力。建议建立科学的项目运作机制,在项目前期设计上,进一步做好调研和意见征询工作,使所开展的项目是党政所需、青年认可的实在项目,对一些涉及特定青年群体的工作项目,可以邀请部分青年提前介入,在项目设计、实施、总结等环节全过程参与,增加青年参与活动的感情成份,提高活动的感染力。在活动开展中,注重参与对象的感受,加强组织者与参与对象的沟通,充分发挥利益协调机制,增加项目吸引力。建立项目评估制度,加强监督,注重反馈,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增强团工作生命力,形成团工作良好发展的循环。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帮助与扶持共青团组织要将学生社团作为实践教育、品格教育的重要形式,作为实现共青团工作新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要帮助学生社团了解NGO的历史和沿革,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NGO先进的运作模式和经验;与学校进行积极沟通,争取给予学生社团在场地和经费等方面更多的支持。同时,发挥团组织在发现、培养骨干方面的优势,在NGO不愿或者较难覆盖的学校,尤其是普通中学,由团组织搭建平台,挖掘人才,帮助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培育特色。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校学习只有几年的时间,团组织要帮助做好社团骨干的新老承接,逐渐争取学校、家长各方的认可和支持,使学生社团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社团不断做大做强,形成与NGO相媲美的学生组织。

(余海虹、高芸、俞骏、徐真杰)

第二篇:NGO管理发展问题

关于环保NGO组织里的管理发展问题

一、我国环保NGO组织面临的问题

据中华环保联会发布的《中国环保NGO蓝皮书》,截止到2008年10月,全国共有环保民间组织3539家,其中由政府发起成立的环保组织1309家,学校社团组织1382家,草根的环保组织有508家,国际环保组织驻中国的机构有90家。

(1)中华环保联合会曾对2768家环保NGO组织身份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68家环保NGO组织中,在各级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率仅为23.3%。可以说很多NGO组织是非法组织。

(2) 我国对环保NGO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是对民间组织的登记注册管理及日常性管理实行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双重负责的体制。

双重管理体制,行政干预过多,削弱了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和民间性,在职能上交叉重复,显然无法适应公民社会的发展。随着加入 WTO,随着最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的颁布,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对国外环保基金会和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放开,这样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烙印的法律必定要受到冲击。

(3)法律上对志愿者管理的缺位。

非政府组织的工组人员,大多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活动,参加志愿活动,内在驱动力不是利润动机,也不是权力原则,而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和互助主义。环保非政府组织流动性很强,志愿者流失更大。有很多NGO组织,基本上最终就是最初的组织者自己一个人在做。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法律上缺乏对志愿者的系统管理。

2002 年,青海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志愿者冯勇的死,为我们敲醒了警钟。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就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还没有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政策,尤其是在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和招募方面更是没有详细规定。为志愿者进行人身、医疗保险的话题也无从说起。

(4)资金短缺严重。

许多环保NGO组织都处于资金短缺状态。它们的资金来源几乎全部靠国际组织的援助,但国际组织的援助项目里都是专款专用,不能用于办公或者任何福利。

(5)社会公信度不够。

由于国内社会公众对环保非政府组织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加上政策法律环境的限制,国内很多环保非政府组织,不得不依托于国际环保非政府组织来发展。如何真正实现我们的环保非政府组织能自我发展,是新形势下环保非政府组织转型的关键所在。

二、NGO组织管理发展的尝试

(1)建立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机制和民主之风。

必须针对NGO上述问题所在进行逐步进行资源整合,逐步让一些企业家理解NGO组织的重大意义,并让他们参与到中间来,让草根NGO组织慢慢像专业NGO组织靠拢,并顺利解决注册问题,也能逐步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解决了,志愿者服务制度福利制度也能解决,那么人才流失问题也迎刃而解,所以只要先解决好注册问题和资金问题,NGO组织的管理发展问题就好办了。

值得借鉴的是阿拉善湖的生态保护NGO组织,他们就针对NGO组织的管理进行了如下尝试。

首先是制定章程:会长不能连任,下一任会长必须经过民主选出。

其次是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或者团队中有比较专业的会员,可以进行内部培训,让大家不仅懂得环保NGO组织的非凡意义,而且还要知道NGO如何开展工作才能更有效。所以阿拉善NGO组织目前正从村庄和社区的实践着手,希望建立一种以社区发展带动环保的模式;他们还设立了针对扶植草根NGO的生态奖项。

(2)建立提高公信度的管理制度要明确。

每一位愿意做善事的捐赠人,绝对不希望中间截流,拿去谋自己的私利。建立透明公开的数据库,可以看到所有受助项目的记录,而且这些项目得到帮助以后,如何改善,现在是什么局面,都能从项目资料库里找到。得到捐赠人的信任以后,会越捐越多。比如“新长城项目”,经常组织一些捐赠人和受助学生的见面会,他可以直接的看到所帮助的人。因为有了他的爱心,改善了贫困生生活状况,使得健康成长,这是非常开心的事。很多捐赠人从项目资料库里检索出受助人的资料,然后去看望自己帮助的人。他们都是自己到实地看了以后,非常的感动,又继续捐钱,这样的事情很多。

阿拉善NGO组织的王维嘉也说: “什么叫做得好,什么叫没做好,每个人都要负起责任来,否则怎么跟捐款人交待?这方面我们今年就开始一个新的项目,我把钱给环保NGO之后,不是给了就完了,还得有跟踪、有培训,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是颁一个奖,还有后续的能力建设

(3)做好自己项目的开展以便获得境外资金的支持。

括来自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资金。它既包括海外基金会、NGO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外国政府机构对中国非营利事业的捐赠,也包括海外NGO对中国非营利事业的直接参与。因此,作为一个国内的NGO,无论是草根的,还是其他的,都有机会获得。获得的前提就是下大力气的是做好自己的管理,就是苦练内功。当项目管理的很好,有好的业绩拿给别人看,你有很多真实的记录告诉别人事情做成什么样了,就自然的有资金进入。 最近几年有很多看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资料的境外组织,又很想到中国发展这类事业的时候,就主动提出合作,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都是非常有实力的。

(4)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NGO组织文化氛围,用绩效说话。文化氛围,这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基础建设。绩效管理(KPI)。这也是“双刃箭”,既是衡量你制定绩效目标的水平,也是恒定你把控绩效考核管理工具的方法和尺度。

通过制度、岗位设计,每一位员工都会明确,在我的岗位上干成什么样是合格的。每年都有岗位责任合同,对你每年的任务还要有规定,每个月都有考核。所以每一个人都会很清楚,他干成什么样是一个合格的员工,什么样是能够完成任务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此外,每个月我考核,实行打分制。打分也有处置的标准,比如你的总分在90分以上,属于优秀员工,会有一些奖励,70分以下就是不合格。在我们的条例里有规定,比如3个月考核不合格,就要下岗。如果自己干成这样,不用你说,他就自觉的走了。所以,首先是问题员工的界定,你得让他服气,要让他明白自己该做成什么样。《劳动合同法》都有规定,并且非常严格,像什么样的员工是可以辞退的,辞退之后可以给什么样的补偿。

总之,环保NGO组织的管理和发展是个大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资金来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志愿者。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NGO组织会越走越好的。

第三篇:NGO非营利组织管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下列国家非营利组织治理方式与我国较为相似的是(D)。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澳大利亚 2. 非营利组织使命的特殊性质( D )

A.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是对组织态度和展望的描述,而不是对具体细节的阐述; B.非营利组织的使命需要阐明组织的经营目的、用户、产品或服务、市场及技术; C.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必须考虑到社会政策,凸现社会责任 D.使命多元化

3. 关注组织使命,确定运作绩效的考核标准,并为组织筹集资金是(A)的职责。 A.董事会(理事会) B.执行总裁 C.监事会 D.主管部门 4. 非营利组织的实际负责人通常是( B)

A.董事会(理事会) B.执行总裁 C.监事会场 D.主管官员 5. 非营利组织对营销的重视始自( C ) A.20世纪初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战略计划的流程包括( ABC )

A.使命陈述 B.战略定位 C.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 D.战略实施 2. 非营利组织使命的特殊性质 ( BD )

A.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是对组织态度和展望的描述; B.使命的筹资作用

C.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必须考虑到社会政策,凸现社会责任 D.使命多元化

3. 非营利组织的常用战略是( ABD)

A.借力发展战略 B.兼并战略 C.成本领先战略 D.联盟战略 4. 下列关于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ABCD ) A.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管理,始于战略使命的陈述

B.战略管理的过程包括使命陈述、战略分析、战略计划、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与控制

C.战略计划的制定是战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战略实施是战略评估的依据 D.战略评估为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一种后续保障机制

5. 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性的指标主要有( ABC )。 A.组织的宗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B.组织的利润是否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 C.组织的资产是否可以转变为私人财产 D.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是否密切 6. 战略评估和控制的基本活动是(BDE)

A.制定政策 B.审视战略基础 C.利益相关者管理 D.度量组织绩效 E.采取纠正措施

7. 公共物品所具有的( CD )的特征使得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是无效的。 A.不可再生性 B.稀缺性 C.消费的非竞争性 D.使用的非排他性 E.国家、非营利组织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兼顾原则

8. 非营利组织所体现出来的( ABCD )等都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产品供给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A.互相信任 B.团队精神 C.平等 D.参与

9. 非营利组织在确认交换交易收人时,应注意其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ABCD ) A.投资收益 B.独立核算单位开展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人

C.非营利组织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人 D.非独立核算单位开展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人

10. 在路径一目标领导模型中,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 ( ABCD) A.设定目标 B.说明路径 C.提供支持 D.清除障碍 11. 非营利组织治理的特点( ABCD )

A.所有者缺位 B.更广泛的利害相关者 C.治理环境千差万别 D.出资与受益角色的分离 12.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联盟的原则是(ACD )。

A.明确合作目的共同创造合作的价值观 B.有和谐一致的使命、战略和价值 C.连续不断的相互学习 D.伙伴关系的承诺 13. 非营利组织的常用战略分别是( ABC )

A.借力发展战略 B.兼并战略 C.联盟战略 D.区域发展战略

14. 非营利组织领导要具备基本的特质和能力 ( ABCD ) A.坚守道德 B.积极进取 C.以人为本 D.严格精于工作 15.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以下弊端( ABCD ) A.忽视价值规律 B.滞后性 C.刚性 D.集权性 16. 非营利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包括( ABCDE ) A.出资者 B.职员 C.社区 D.政府 E.服务对象 17. 非营利组织战略的控制包括( ABD )

A.检查战略基础 B.采取纠正措施 C.反馈控制 D.度量组织绩效 18. 非营利组织的营销有自己的特点( ABCD ) A.综合参与性 B.目标多元化 C.营销社会化 D.注重形象与公关 19. 非营利组织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一些优秀品质( ABCD) A.使命与理想 B果断与毅力 C.活力与自信 D.创造与适应 20. 在路径一目标领导模型中,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 (ABCD ) A.设定目标 B.说明路径 C.提供支持 D.清除障碍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路径依赖

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2. 非营利组织领导领导就是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台湾学者江明修还特别给“非营利组织领导”下了定义:决定非营利组织使命和目标,促进组织资源之运作,并引导组织持续、维持、创造和发展的一种动态历程。

3.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将反映其运营状况的主要信息,如所提供服务状况、筹资进展、财务与投 资报告、治理结构变动、重大事项等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向出资人、政府、受益人及其 他利害相关者予以公开的过程。

4. 志愿失灵:在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网络组织中,非营利组织也存在缺陷,即“志愿失灵”问题。主要包括:①慈善不足,即非营利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所能筹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②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实际掌握经济资源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较大的发言权,他们所作的决定既不征求受惠人的意见,也 不必对社会公众负责,接受政府隐性

补贴的组织不必将内部决策过程民主化,也不必接受社会监督;③慈善组织的业余性,由于志愿组织强调义工服务,因此不能提供有竞争性的工资,使得慈善组织很难吸引专 业人士加盟,这无疑影响了其活动效率。非政府组织对象的局限性。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对象往往只是某些 特定的社会群体,如特定的种族、特定区域的居民、特定的性别和年龄。

5. 社会资本政治社会学家帕特南(Putnam)指出: “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 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 如何理解市场、企业、社会之间的互补?

1.市场和社会都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同环境相互作用而创造出的交换系统。市场主要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欲求,同外部环境进行相互作用而创造出的交换系统。公平竞争的理念和供求价格体系是市场的制度体系。 社会是人们为了满足其社会欲求, 依靠一定的社会共同性创造出的各种社会集团 (家庭、 学校、社区、社会团体、国家等)的总和。法律、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制度体系,是社会成员之间 调整其相互关系的“公有秩序” 。由于人们的经济欲求和社会欲求之间是互补的,加上人们总是同时追求 多种欲求的满足,所以市场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具体而言,市场和社会依据人们在交换活动中的 竞争和协作的共存而相互渗透和互补. 但是,市场和社会的互补并不是一个静态均衡的状态。在一个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交换系统为了维持 自身的存续和成长,要不断地通过对环境施加影响进行自组织化,这样就容易造成某种交换系统在整个社 会经济系统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情况。近代市场经济体系的生成和扩大就是这样一种过程。近代市场体系的 生成和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垄断的出现和对竞争失败者的清除,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原理向社会领域的渗 透,家庭和社区的相互协助机能被大大减弱,共同体社会趋于解体。市场和社会之间的背离,引发了“市 场的失灵” (垄断和失败者清除)和“社会的失灵” (共同体社会的解体) ,使社会成员面临机会与结果的 不平等、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威胁。为此,需要某种交换系统来填补市场和社会的背离所造成的空缺。 近代企业的生成及其规模和机能的不断扩充,就是回应这种需要的结果。企业是一个介于市场和社会之间 的交换系统。企业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表现在:企业一方面通过其经济机能—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和社会 机能—内部组织化和经营成果的再分配,将市场和社会的一部分机能内部化。同时,企业通过与市场和社 会的各种交换活动,作为一个中间系统将市场和社会连接起来。

2. 简述非营利组织市场化机制的主要方式。

11.非营利组织市场化机制运作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方式: (1)实行服务收费制。迫于资金不足导致“志愿失灵”的压力,非营利组织不得不以市场化的手 段追求组织效率。公益服务有偿收费已成为许多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手段和主要收入来源。 (2)商业 化的项目合作。商业化的项目合作即与公司的项目合作,双方各取所需。非营利性组织通过营利组织的赞 助能够实现某一公益目标,而公司则通过参与支持公益项目而为自己的产品宣传与塑造企业形象得到好 处。 (3)收取会员会费。 收取会员会费即从组织内目标受益人那里获得收人。在会员制的非营利组织中, 会员以会费的形式支付所享受的服务。 (4)发行彩票获取收入。非营利组织通过博彩运营,达到为所服务 的项目筹资的目的,创造附属于组织的商业营利组织来获取收人。

3. 简述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一)1994年春,北京诞生了一个被称为“草根NGO”的民间志愿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此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而环境保护主要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自然之友”的应运而生给中国的环保事业带来了新的气象,而它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自下而上的民间环保的一面旗帜。

即便是这样的一个民间组织,它的申请、注册过程也是艰难的。4月,几位发起人草拟了章程并以“绿色环境文化协会”名义向国家环保局提出注册申请。11月,注册申请未获批准。后经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同意,开始以“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筹备组名义申请,1994年3月31日,经文化部办公厅同意,民政部社团司注册,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获准成立。

“自然之友”作为中国文化书院的分支机构注册成立,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也没有自己的编制,但拥有独立的账户、公章,每年向中国文化书院上缴管理费。“自然之友”属会员制协会组织,其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组织结构也相对比较完善,在经济上完全依靠体制外的资源,经费来源于会费、国内外社会团体及私人捐赠,特别是国际大型基金会、公益组织的捐款和资助,“没花国家一分钱”。

无论是与"第三部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还是与实力雄厚但官方色彩较浓的各类基金会等“民间组织”相比,"先天不足"而又完全依靠体制外资源获取养分、自力更生的民间组织还非常弱小。但即使在这样"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自然之友”依然能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了不可低估的社会效益。

梁丛诫不止一次地提到,在处理与政府关系时,NGO光凭感情用事是没有用的,必须认真研究中国政府的运作方式及法律责任,有了充分的法律和道义根据,才能使政府无所逃遁,积极处理问题。中国的环保组织不能只在各个具体事件中造成某种声势而不处理后继问题,应当替政府“着想”,真正解决问题责任的还在政府身上,而解决问题比呼吁、“作秀”要难的多,不能以理想主义方式行事。“自然之友”是要真正改善中国的环境问题,如何促使问题的解决才是“自然之友”关注的。

1. 自然之友是非营利组织吗?为什么?(5分)

1.自然之友是中国自下而上成立的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非营利组织,案例显示,它具有明显的 非营利组织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 、志愿性、自治性。

2. 通过此案例,你觉得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生存环境如何?如何改善?(5分)2.总体而言,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在环境不甚理想,与自上而下的官办型非营利组织相比,草根型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空间更小。 (1)法律制度不健全、政策环境不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准入严格,门槛过高,不利于非营利组织 的发展。 (2)民间非营利组织能力不高,实力不强; (3)非营利组织自治能力的式微,对政府的依赖性大,受行政机构的干预与影响过多。 (4)需要建构与完善有利于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税收制度,实行非营利组织进 入规制与税法规制相关联。 (5)应强化公民参与,培育公民志愿精神。

3. 自然之友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处理和政府的关系?你认为中国的NGO应如何参与国家的公共管理?(5分)

3.(1)坚持非营利组织的的独立性和自主治理,对政府既支持又监督。自然之友支持中国政府、社会 组织及个人的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并保持其合作关系,同时,对有 悖于环境保护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事进行监督、批评、揭露和吁请有关方面制止。 (2)主动争取与政府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在现有的框架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向政府 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地是自己的主张上升为政府政策和国家意志。 (3)现阶段 NGO 参与国家公共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 NGO 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参 与公共管理是 NGO 的重要职责;其次,NGO 参与公共管理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而不 是完全自由的参与;再次,NGO 参与公共管理不是站在政府的对立面单纯的批评,而是积极地和政府合作, 协助政府做他们做不好、做不了、做了不划算的事情;最后 NGO 参与公共管理除了与政府合作外,还要积 极协调、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同时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

(二)金寨县地处于鄂、像、皖三省结合部,是安徽省西部的边缘山区,集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总面积3 814平方公里,山场面积426万亩,占总面积的80%。全县现辖28个乡镇,424个行政村,总人口61.4万人。“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正是全县的地理特征。

特殊县情和历史的原因,导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少,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使金寨经济发展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收入水平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梅山、响洪甸和高寨山区的28万人,生活更艰难,具体有“八大”难,即吃粮难、饮水难、交通难、入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生产难、生活难。1994年人均收入达到772元,但仍有12万人生活仍很艰难,为温饱而劳作。 自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扶贫的贫困县之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中国民间国际组织合作促进会对金寨县早日摆脱贫困,开发山区经济给予积极帮助。从1990年至1995年,金寨县得到了德国米泽瑞组织、澳门天主教福利会援助资金2 551 043 ,地方配套资金1 899 500元,安排了6个项目。其中发展生产型项目4个,即面冲乡茶叶项目,燕子河乡(镇)妇女抽纱项目,汤山丝毯厂项目,花石乡牛羊养殖项目,投入资金共计3 146373.5元,其中外援资金1 777 873.5元,地方配套资金1 368 500 ;卫生公益事业项目2个,即面冲乡饮水项目,长岭乡卫生院项目,投入资金1 304 169.9元,其中外援资金占773 169.9元,地方配套投入531 000元。

在援助项目带动下,全县已形成了茶叶生产和牛羊养殖两大支柱产业,产值、效益已占全县开发性农业的半壁河山。全县丝毯厂已发展到6家,从业妇女1 400 人,平均月收入在300元左右;燕子河地区抽纱妇女增加到4 100余人,年产值近650万元,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如面冲茶叶协会女会员霍前凤采用了大栩培植茶叶新技术,茶叶年亩产值都在15 000元以上,成了全县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公益事业项目的实施,也为金寨县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促进和示范作用,如邻村村民看到了大岗村的居民饮上了清洁的卫生水,纷纷以此为榜样,选点挖井建水塔,铺管送水到万家,解决了灌溉与饮水问题。目前已建成水塔两处。长岭乡卫生院项目不仅解决了本乡农民看病难问题,而且为相邻二省三县五个乡镇的部分病人提供了医疗方便。

1. 通过以上案例,你如何认识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益性方面与政府某些机能有替代性?(5分)1.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 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亦即政府失灵。政府提 供公共物品存在垄断权,一方面导致过分投资,生产

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且成本过高,另一方面, 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倾向于满足人们的平均需求和偏好,而无法对少数人(如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作 出反应。 非营利组织以一定的社会使命为宗旨,其资源主要来自基于共同价值观之上的互酬与捐赠等。鉴于非 营利组织的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它与政府的某些机能有替代性,特别是在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国民基 本生活权益等方面。对于重大社会问题的出现,政府的行为往往是反应式或危机处理式的,而非营利组织 则可以持续不懈地致力于特定问题的解决,这使得特定非营利组织能够在其特定的活动领域里,成为具有 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社会组织,越来越成为政府或国际组织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相对政府来说,非营利组 织在应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贫困、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妇女儿童保护、环境保护、 少数民族、卫生保健、残疾人救助、人道主义救援以及人权等方面,更具备针对性和高效性。

2. 上述案例中,国际非营利组织对金寨县的援助不是简单捐赠,而是通过扶持经济开发项目的方式。你认为这种方式的效果如何?为什么?(10分) 2. (1)非营利组织具有专门知识和根植于基层的社会关系,通过扶持经济开发项目更能根据贫困人口 和社区的特点,对民众和社区的需要作出适当和如实的反映。 (2)吸收穷人参与发展项目,鼓励社区参与,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除了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帮助外, 还会使弱势社会群体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得到改善。提高他们的自尊,通过赋权赋能,提升了其 自我发展能力。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人们自立、自助和自主发展。 (3)非营利组织反贫困更具性别敏感性,政府实施的反贫困项目很难考虑妇女的利益和需求。囿于有限 的人力资源、机构的层级性以及区域扶贫策略等因素,政府很难特别关注女性的利益和愿望,非营利组织 能够更好地关注妇女的利益,更好地体现妇女的需要和利益,通过实施针对性的项目,大大提高了妇女的 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第四篇:NGO介绍

1、 网站名称:

希望之光(LOH)

网站地址:

活动项目:

助学资料:

活动区域: 主要面向贵州、四川等地的贫困地区 简要说明: 總部設立於美國紐約市的燃燈助學計劃,成立於1992年,為在美國正式註冊之非營利團體,宗旨在提供資金,幫助偏遠山區的學生就學、協助破舊學校校舍的重建。成立十年多以來,受助的學生人數共有 29716人次,協助建蓋的學校有312所。

4、 网站名称: 苗圃行動 网站地址: http:///cgi-bin/board_show.cgi?id=27&age=30

活动区域: 由深圳出发对贫困地区实地考察,目前已开展的地区有贵州、广西、西藏 简要说明: 深圳磨房户外论坛中专门开展贫困地区助学活动的版块,其特点是驴友实地调查并认捐救助,目前已完成了八批

资料的发布认捐。

8、 网站名称: 贵州e友社区网友爱心工程 网站地址:

活动区域: 江西省、四川省 简要说明: 春蕾助学网主要是帮助品学兼优,但因家庭经济影响其继续升学读书的学生,辅以做捐书助教等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春蕾助学网不隶属于任何组织或部门。网站上贫困学生资料来自各相关公益机构(诸如:青少会、妇联、慈善会等) 、或学校、或志愿者个人采集,供网友认捐。

14、 网站名称: 携手行动

网站地址:助学资料: http://dzxdf.vip.sina.com/zzdx/main.htm 活动区域: 贵州省黔东南凯里 简要说明: 个人网站,目前收录了贵州省黔东南凯里六中“希望班”贫困生资料,已结对资助了其中的15名贫困学生。

26、 团体名称: 简单助学论坛

论坛地址: http:///bbs/list.asp?boardid=13

活动区域: 福建省福州市周边贫困地区

简要说明: 依托于“简单生活”户外俱乐部成立的助学平台,组织成员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以“简单1+1”的助学形式,组织助学队员通过定期直接探访受资助孩子的方式开展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面对面的给予孩子以多方面的帮助。

27、 团体名称: 心泉助学

论坛地址: http:///bbs/index.asp

活动区域: 福建省 简要说明: jade 建立的个人助学论坛,建立助学基金接受网友捐款,统一发放助学款,已资助数十名贫困学童。

28、 团体名称: 爱心救学堂

论坛地址: http:///love.php

资助情况: http://forum.taobao.com/viewtopic.php?t=43005&83d729efd9c7f2c82f591aba1a8967da活动区域: 安徽省、内蒙

简要说明: 建立于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淘宝网的助学论坛,通过义卖、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资助经过踩点后确定的贫困学生,已资助十八名贫困学童。

29、 团体名称: 边城爱心网

网站地址: http:///xzlt/list.asp?boardid=22

资助情况: http:///xzlt/dispbbs.asp?boardID=22&ID=3588 http:///xzlt/dispbbs.asp?boardID=22&ID=3918

活动区域: 河北省秦皇岛市

简要说明: “新行者公益”是从属于“新行者论坛”的一个网上民间助学形式。 以资助秦皇岛市三区四县的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为主要目的,学生获得资助的首要条件是家庭贫困程度,对于其它需要(高中生或大学生等)确实资助的学生,将酌情作为个案进行呼吁。公益行动通过“新行者公益基金”筹集助学款项完成资助。已对青龙县土门子乡土门子总校的 25 名贫困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爱心资助。

31、 团体名称: 贵州人网站教育资助计划 网站地址: http:///new/tech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39&idArticle=555549

活动项目: http:///new/tech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39&idArticle=553577 http:///new/tech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39&idArticle=557986

活动区域: 北京周边贫困地区

简要说明: 天涯北京爱心社是依托天涯虚拟社区北京版而成立的纯民间自发非赢利性组织,成立的目是有组织的针对北京周边的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孩子进行有效和持久的帮助,为北京周边贫困地区中小学提供无偿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捐赠财物、与老师、孩子交流、建立持久的联系。活动的所有钱款及物资均由爱心社成员和热心参与人士提供,日常运作及活动费用均从社员缴纳的会费和征得捐款者同意的部分捐赠款项中支出。目前已在北京房山区偏远小学中开展了考察、教学及交流活动。

6、 网站名称: 微笑图书室

论坛地址: http:///asp/list.asp?boardid=4

活动项目: http:///asp/dispbbs.asp?boardID=4&RootID=11847&ID=11847

活动区域: 云南省 简要说明: 一个建立于“微笑旅行论坛”的捐书平台,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宗旨,号召网友以捐赠旧书、捐订杂志及捐款的方式筹集旧书,通过在贫困地区的志愿者,在急需精神食粮的贫困地区中、小学建立图书室,同时监督其运转情况。

7、 团体名称: 清澈计划

网站地址: http:///main.asp

论坛地址: http:///forum.asp 捐献情况: http:///forum_view.asp?forum_id=23&view_id=424

活动区域: 广西、江西、宁夏、贵州、河南

简要说明: 全称“清澈图书捐赠计划”,是出于关注贫困山区教育而成立的自发性民间组织。通过义工以及和其他教育慈善机构的合作,搜集有效的学校资料,然后通过接受直接捐款购买书籍、网友到网站开设的网上捐献商城内购买书籍、及为学校订阅杂志等方式,组织将书籍杂志邮寄给需要的学校,帮助学校建立图书馆,并监督图书馆的管理和图书的使用。已经为广西、江西、宁夏、贵州、河南的多所小学筹集图书杂志及帮助建立图书馆。

第五篇:中国NGO发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NGO的地区讨论和发展

调查目标:通过走访兰州地区现存NGO组织以及社会福利组织,了解当地NGO发展历史,总结经验,深度剖析该地区NGO发展问题。

调查时间:2011年2月22—25号

调查对象:兰州地区NGO组织(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包括民政部门等。

正文:2011年2月22—25号,本人利用春节访友空隙走访了兰州地区知名NGO组织—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以及周边相关民政部门,了解和总结了该地区NGO组织发展状况。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性公益助残机构,专门服务14-40岁左右的智障人士,于2008年12月在兰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为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目前可提供的服务有:日间活动与训练;艺术调理;职业技能培训;夜间住宿;家长培训与支持;助养助学;助残社工培训等。慧灵于1990年创办于广州,至今为止在中国十个省市都开办有慧灵。

中心负责人--助理社工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员何乃柱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详细介绍了中心情况。中心于08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智障人士的救助服务,通过技能培训,提高智障人士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智障人士被动的生活方式,减轻了亲属的负担,同时,通过开展各类爱心捐赠活动,使得这部分人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结合爱心宣传,艺术调理等活动,让普通民众走近智障人士,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了对此类群体的歧视,保护了他们的自尊,提高了生活信心。何主任介绍说,中心服务对象从08,09年的不足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人,服务领域和地区也从开始时的七里河区扩展到周边区县,同时服务内容也在逐渐地完善,虽然现在的主要服务突破口局限在社区,但是取得的进展还是比较理想。今年中心工作趋向于机构的宣传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以及NGO知识的推广。何老师坦言,兰州及整个北部地区的NGO组织缺乏人才,缺乏经验,缺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乏资金,最重要的是缺乏政府支持,使得他们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民间组织在北部地区数量上本来就偏少,开展的活动质量又都不高,发展资源缺乏持续性和再生性,使很多NGO发展停滞不前。好在兰州慧灵的经营模式基本复制广州慧灵,在技术支持上有一定的保障。但是总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现存就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民众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到位;NGO地位的不明确性;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等。

在随后对兰州地区民政管理部门的走访中,很多政府官员对于NGO组织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还是感到很陌生,缺乏NGO知识,很容易将NGO组织与民政部门混为一谈,而且他们也纰漏,政府和民政机构对于NGO组织的双向性有一定的畏惧感和逃避心理。认为政府职能的完善就能够解决当地民生,经济等问题,NGO组织基本是多余的,发挥不了实质性作用。

分析看来,兰州地区NGO组织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之路漫长艰辛。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有必要从NGO的根源说起。中国的NGO历史较短,经历了草根NGO,GONGO,到真正意义上的NGO。发展时间短,但是发展速度却出乎意料。从而堆积了很多问题。这是NGO发展的简图:

本人从实际出发,结合所见所闻,有以下浅见:

一、社会基础薄弱

正文:边缘地区因为地理条件,经济水平限制,还有NGO发展历史短暂等原因,NGO组织的各类运行模式得不到很好的推广,所以现阶段运行模式单一,侧重于社会捐赠。需要注意的是,边缘地区特殊性使群众缺少良好的社会任务教育,民众对现存NGO活动

的认可和接纳程度相对很低,整体社会意识薄弱,社会救助,福利意识和社会捐赠风气尚未完全形成,成了限制NGO组织发展的一大阻碍。老百姓习惯于要么找政府,要么花钱去找那些商业性的服务。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最大原因还是要从政府说起,中国的社会管理习惯于行政管理,包括行业协会、农村村委会、城市社区居委会,它们本应是民众的自治机构,实行的是民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样一个机构,但却上大量地承担了政府职能,甚至变成了第二政府。让民众自我管理,人们从观念和行为上都还不适应,让一批机构、一批人来参与这种社会管理,它们就更不适应了。所以现在的最大问题是信任。这些机构和人有了,但是社会不习惯,政府不习惯,民众不习惯,现在就是要克服这三个不习惯,调节三者之间的信任感,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法律地位模糊,人才素质缺乏

当然,理性地说,NGO在北部地区发展缓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中国整体NGO的发展历史本来就比较短。从94年成立的第一家NGO组织---“自然之友”开始算的话,其实才17年。然后这17年当中真正蓬勃发展也就是200

3、04年以后的事。这几年虽然发展的确实很快,但是里面也有一些问题,例如资源不患寡而患不均、患不效。所以,中国政府对于NGO的全面推广和建设正在处于试验期。对于东部沿海,西部以及南部来说是转型期,对于北部来说则是探索期。此外,法律地位的模糊,附带的公共空间发言渠道的不确定,透明的、公开的、附带问责性的社会资源收集和回馈的机制的形成等问题,造成了因为NGO组织的缓慢发展。说小一点就是很难筹到钱,更要命的是执行班子专业能力不足,战略意识浅薄,使企业家捐助的钱,未必真正能够用在刀刃上,效益不彰。

主观方面,有些NGO从业人员很容易浮躁、自满。由于我们接受社会的监督还不够,而且社会大众媒体多少对NGO还是抱有同情、认可的态度,甚至有时过度同情。从行业的从业者来讲,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很容易自满于自己已经做到的这些事,觉得由于条件很困难,能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媒体给予NGO很多的机会和肯定,这些光环,有时候反而弄巧反拙,让一些青年工作者在眩目耀眼的赞美中,迷失自我。

事实上,我们很少衡量自己做的那些工作,到底对于提高民生有多少的社会影响力,有多少实际上的效果?千万不能自满自傲,一定要戒骄戒躁,团结紧张,不断提高对自

己的要求,提高对行业的要求才能扎实自身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三:制度限制大

首先,NGO也是民间组织,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级部门,也就是位置于政府,市场后的部门,统称为民间组织。我国对民间组织实行的是双重审批体制,不仅要登记注册取得合法身份,还要找到业务主管单位,许多没有特殊政府关系的NGO很难找到“婆家”。此外,法律还对这些组织设定了较高的人数和资金门槛,而且一个地区还不允许注册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组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在培育NGO方面灵活的政策创新相比,甘肃省在民间组织的注册和管理上不够灵活,还停留在复制的旧体制管理之下,所以数量就比较少。前不久,民政部的李立国部长,在民政系统工作会议上有个讲话,说现在有许多事情民政部门做不了也做不好,但是又堵着不让其他机构进来。所谓的其他机构其实就是NGO等第三部门。这个观点一提出,似乎对是对NGO组织发展的推广,但现在看来,后续动作并不明显,特别是各个省没有贯彻这个精神,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注册问题。所以目前注册问题上还是很尴尬,很多组织还是以工商企业的形式在注册。这就阻碍了这类组织的孕育条件,降低了发展的积极性。

在这种严峻的发展形势下,有一个现状不得不引起重视。在甘肃,协会、学会、基金会之类的社团本来就少,而纯粹西方式的NGO就更加匮乏了。这里提到的协会类社团与“西式”NGO的区别在于,前者即所谓政府型的NGO 组织(GONGO ),这一类组织被认为政府性太强,难以形成独立和自治。而在甘肃省发展的民间组织则多是这种GONGO,在意识形态和工作模式上都深受政府机关影响。而后者是民间自发形成、自下而上的、以公益为导向的。

其次,NGO组织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也受到限制。在这点上,何老师指出:“我们(NGO之间)只能说我们在一些场合见面了,但在日常活动中形成合力,形成共振的机制现在还不健全。就这一方面,我们也跟一些机构谈过,大家都希望建立省域之间的联合,但是现在机构的登记办法规定了我们的活动范围,跨地区的、跨省的联系是政策不允许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之间的联系只能是友谊上的联系,工作上的联系就不太好开展。现阶段我们的合作形式局限在派我们的工作人员过去做些经验交流,而不能开展机构间的实质性合作。”

四:囊中羞涩,人力匮乏

当组织具体运作起来时,多数NGO很快会发现制度限制只是一道可以逾越的坎,更现实的困难是资金问题。与东部和南部地区国际NGO和境外资助机构云集、强大的地区经济实力相比,北部NGO经常面临资金困境。上面说到资金的来源中,有一部分是民众捐助,再就是向会员募集,还有就是靠与相关机构合作,获得项目经费,接受的民间捐助很少。对比西藏等西部地区,甘肃等北部地区缺乏政府关注和国际关注,政府资助很少,国际外援又得不到及时的申请和沟通,得不到发展的资金保障。例如何老师说:“我跟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团体接触过,不是说他们不愿捐赠,而是捐赠的后续问题很多,首先,现在我们很难给他们提供相关的票据;其次,就是即使提供了相关的票据,他们在税务部门减免税费的过程也非常复杂。而一些企业家的个人捐赠多是定向捐赠,定向捐赠的方向比较狭窄,与我们的工作方向不太吻合。”而何老师也认为中部地区的 NGO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灵活获得资金,总体情况很不系统。

当然,导致北部地区NGO发展经济困境的原因并不仅是政府等直接投入,还与该地区NGO人才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假如我们对NGO做一个理想的假设的话,NGO的成员应该是理想主义者,资金等客观性因素并不能制约这些志愿者们主观上的公益心和积极性,只要有更多这样的人参与到这其中来,志愿者本身的志愿参与就可以节省很多成本。NGO作为一种外来理念,最早接触的多是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群体,这些知识精英的参与推动了中国NGO的发展。但北部地区呢?现实是这样的,北部地区的这些组织正在人力无以为继的局面,何老师指出,当前的很多建设环节与活动,都是在停滞期。这与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对比欧美和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等 NGO发达的地区,一些大学不仅开设了NGO的管理和法律课程,许多青年学生大学毕业后,也愿意到NGO做几年非功利的工作,以回报和服务社会。由于内部教育管理脱节,外部与国际组织接触少,使大多数大学生不认识NGO,更逞能参与到NGO的行动中去。而即使有部分人因对现实中不合理现象的忧虑而热心公益活动,也由于缺乏先例,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缺乏专业指导,对自身如何定位以及战略方向也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参考。北部地区大学生,以学校环境来讲,更注重自身能力建设,更加缺乏NGO认识,造成了人才缺失,阻碍了NGO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NGO组织健康有效地发展呢?我认为除了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外,NGO自身限制也应该得到重视。不盲目扩大规模,以及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避

免有争议与敏感的问题,专注于社会发展的具体领域。低调做事,不要过于张扬,获得过多的关注。政绩留给政府。不直接与政府对抗,对政府施加压力,激怒对方。

同时,NGO发展的现状也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严重的考验,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该怎样支持NGO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积极培养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精神,扎实推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推进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其次,大学生应该培养反哺意识,参与到NGO组织的非功利性工作,以回报社会,服务群众。

最后,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该学好专业知识,积累经验,蓄积能量,寻找突破口,投入到NGO组织透明度建设中。

旅游管理系09社会工作一班:包存成2011年4月12日

上一篇:改写秋思500字下一篇:p2p的风控模式